(优秀)春节的故事15篇
春节的故事1
远古时,盘古、神农、伏羲轮流掌管镇天之宝——一根龙头拐杖,以每年正月初一为换班之时。这天伏羲刚上岗,突然见五瘟童子化成一股黑气,往人间飞奔。伏羲恐五瘟童子去人间作孽,忙将手上的龙头拐杖往空中一抛。那拐杖立时化作一条金龙,张开大口,一下就把瘟童施放的.瘟疫全部吞吃,继又逮住瘟童,将其监禁。因龙头拐杖由玉竹制成,后来人们便照着玉竹龙的样子,用竹子作骨架,制成内点蜡灯的火龙,自行舞弄盘旋,以消瘟免疫。
春节的故事2
我很喜欢外公讲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妙趣横生。但我最喜欢外公讲他小时候过春节的故事。
那时候,外公家很穷。每次到快要过春节时,别人家又是杀猪又是杀鸡,好不热闹。而外公家只是把一只瘦瘦的鸡提前腌好,就这样简简单单准备过春节。
听外公说,小时候他也很期待春节。过春节时,小小的桌子上摆着一盆鸡汤,没加作料,外公依然吃得很香。吃鸡时,有个规矩,鸡头得让老大吃,寓意在这新一年,老大能带领好兄弟姐妹们。鸡胸肉,最嫩的瘦肉,敬给父母吃,寓意今年过上好日子。而两条鸡腿就让给最小的弟弟妹妹吃,寓意跑得跟鸡一般快。他每次都吃鸡头,吃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大年初一外公更是喜欢。大年初一早上6点的时候,外祖父与外祖母就会带着孩子们去田地里。得先选好一块松软肥沃的土地,没杂草,没小虫。这个工作可不简单,但外公最喜欢这个活动了。外公总是第一个拿好锄头,总是第一个找好地方的孩子。这时,外祖母就会把事先准备好的蒜苗拿出来栽种。“知道吗,敏儿。我最喜欢妈妈栽蒜苗了,这一颗颗蒜苗见证了我的成长。”外公回忆道,沉浸在幸福中。“嗯,我知道外公最喜欢栽蒜苗了。”
故事在继续讲着。“爸会喊我们几个孩子的名字,喊一个名字,妈就栽一颗蒜苗,一会儿功夫就栽好了。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要栽蒜苗,而不是其他苗子吗?”“不知道诶。”“这是因为蒜苗长得快,长得高。这蒜苗还有含义呢,它寓意着新的.一年,孩子们长得快长得高长得健康!”“这蒜苗还有这么多讲究啊!”“对啊!”外公刮了刮我的鼻子,没有再讲下去。
故事讲完了,我还念念不忘。外公过春节真有趣,喝鸡汤,栽蒜苗,真有意思!
春节的故事3
爸爸在外面盖大房子。他每年只回家一次,那就是过年。
今天,妈妈和我都起得特别早,因为—— 爸爸回家了。
我远远地看着他,不肯走近。
爸爸走过来,一把抱起我,用胡子扎我的脸。
“妈妈……”我吓得大哭起来。
“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爸爸赶紧去掏他的大皮箱——哦,好漂亮的帽子!
妈妈也换上了爸爸买的新棉袄。
吃过中饭,爸爸对我说:“走,剪头去。剪了头,明年就会顺顺当当的。”
我坐在椅子上等爸爸。呀,镜子里的爸爸越来越像以前的爸爸了!
晚上家家户户都亮起了大红灯笼,爸爸忙着在家门上贴春联。
包汤圆喽!爸爸把一枚硬币包进汤圆里:“谁吃到它,谁就会交好运喔!”
这天夜里,爆竹“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
我依偎在爸爸妈妈中间睡着了,迷迷糊糊地,
我听见爸爸妈妈在轻轻地说着话,他们说啊说啊……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端上了热腾腾的汤圆,爸爸用勺子喂给我吃。
突然,我的牙被一个硬东西咯了一下。 “好运硬币!好运硬币!”我叫起来。
“毛毛真棒!快收到兜里,好运就不会跑掉喽!”爸爸比我还开心呢.
妈妈给我换上了新棉袄,要去拜年啦!
路上,我遇到了大春。“毛毛,你去哪儿啊?”
“我跟爸爸去拜年!”“我也是。看,我有大红包!”
“这有什么稀奇!”我从兜里掏出那枚硬币,
“我有好运硬币!爸爸包在汤圆里的,给我吃到了!”
大年初二,天阴沉沉的,要下雪了。
一大早,爸爸就忙了起来,补窗户缝、刷新门漆、换新灯泡……
呀,家里一下子变得亮堂堂了。
“走,补屋顶去喽!”爸爸冲我努了努嘴。
太好了,那儿是妈妈从来不准我一个人上去的地方呢!
哈,我看见了大春家的屋顶。“咦,那边是什么声音啊?”
“噢,大街上在舞龙灯呢!”爸爸直起身子,看了看远处。
“在哪儿在哪儿?”我使劲儿踮起脚尖。
爸爸让我骑到了他的.肩膀上:“这回看到了吧?”
“看到了看到了,他们过来啦!”
大年初三,下雪了,下得好大好大!
下午,雪终于停了,大春他们来找我玩。
我们在院子里堆了一个大雪人,然后开始打雪仗。
我冲到院子里,院子里全是雪,我的好运硬币在哪儿?
“毛毛别哭,我再给你一个。看,跟那个一样!”爸爸摸出一枚硬币。
“不要不要,我就要那个!”我一边哭一边叫。
晚上,我难过地爬上床,脱棉袄的时候----“丁当”,有个东西掉到了地上。
硬币!我的好运硬币!
“爸爸快来看,好运没丢,它一直在我的身上!”
那天夜里,我睡得特别香……
早上一起来,我就看见妈妈在为爸爸收拾东西----爸爸今天要走了。
爸爸很快就收拾好了,他走到我身边,蹲下来用力抱住我。
他在我耳边轻轻地说:“下次回来,爸爸给你带一个洋娃娃,好不好?
“不!“我拼命地摇头,”我要把这个给你……”
我把那枚攥了很久的暖暖的硬币放到爸爸的手心里:
“这个给你,下次回来,我们还把它包在汤圆里喔。”
爸爸没说话,他用力地点点头,搂着我不松手……
春节的故事4
守岁传统,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传统,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传统的习惯。
守岁传统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传统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的故事5
“往左一点,不,再往上面一点,对,对,对,就这样,就这样”
爷爷随着我的指示一次又一次调整着灯笼的位置,终于将从奶奶老帐柜里掏出来的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家里的屋梁下,灯笼有一下没一下的晃动着,连我也眩晕了。接着我便自告奋勇的说要贴春联,我小心翼翼的拿着对联,生怕把它弄坏,经过我的一番折腾,总算是贴好了对联。
可我心里仍然存在着疑问,我拉了拉爷爷的衣角:“爷爷,这些灯笼那么脏又那么麻烦,为什么要挂呢?挂着也亮不了多少啊!爷爷正扶着窗户仔细地擦着灯笼,他推了一下眼镜,对着灯笼也像对着我念叨:“过年嘛,要的就是气氛,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多好,你说呢?”
依旧觉得还是不能理解的我,抿了抿嘴,还是继续扮演好自己的助理角色吧!,对我来说过不过年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过年也只是多放了几天假罢了。心里虽然这样想着,但还是在妈妈的大嗓门叫喊声中乖乖的去给奶奶帮忙准备年夜饭
过年了,路边一次又一次的.响起了恭喜过年的话,祝福的一句又一句飘荡在耳旁。大人小孩都聚在火炉旁嗑着瓜子,聊着家常,打闹着。奶奶却依旧一人在厨房里埋头苦干着,我偷偷瞄了几眼,奶奶正在包着饺子,以往年过年我们总是吃速冻饺子,可去年过年时,我向奶奶抱怨说速冻的饺子不好吃,也没有我外婆包的饺子好吃,想吃奶奶亲手包的的饺子。奶奶便将我说的话刻意记在心理。于是,今年她亲自包饺子,亲自做一切琐碎的准备工作。生怕做出的饺子不合我的胃口。看到奶奶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一丝过年的意义,奶奶忙忙碌碌却始终微笑着,这不正是奶奶在享受生活中的亲情,生活中的温暖吗?我快步走进厨房,帮着奶奶继续包饺子,陪着奶奶闲聊,不一会儿饺子全都包好了。而我也终于领悟到过年的真谛,不过是为亲人做出合口的饭菜,不论花费多少功夫,也愿意去做。我的心里第一次被这小小的一碗饺子而感动,因为我知道这里面满满都是奶奶对我们的爱。
热腾腾的饺子上桌,软糯糯的炒年糕登场,一家人进进出出,不一会儿,菜已摆满了桌。可奶奶却还是在厨房忙碌着,这次她不让我们再插手。妈妈一声又一声的喊着’“妈,快来吃吧,菜都凉了”只听见奶奶“哦,哦”地答应着,却始终不见她上席动筷。我跑进厨房,把奶奶拖了出来,等奶奶坐下来,我们才正式开始吃团年饭。饭桌上一片欢声笑语;就连爷爷奶奶脸上的皱纹也随着过年的喜悦,团聚的高兴而舒展开来。
我发现,爷爷奶奶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就算汗水迷了眼睛,还是笑着,我想;他们是在享受吧,享受这一天,享受这平凡而又实实在在的温暖吧。
365天中的任何一天,都不如今天劳累;365天中的任何一天。都不如今天幸福。我们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懂得“幸福,就是家人在身边呢”
原来,亲情就是这样。
夜晚,我走出了家门,只见那一个个大红灯笼在门前摇晃着,即使陈旧,我却觉得连头顶上空盛开着的绚烂烟花也不及它美轮美奂。
明年的春节,就由我来挂灯笼吧!我接过那个带着体温的烫金红包在心中轻轻说道!
我想,明年我家的春节过的一定更加幸福。春节期间我家发生的故事无不在彰显着幸福的真谛。更承载着爷爷奶奶对我的美好期望,这些故事让我对过年有了新的理解,期待以后年年春节都能让我对幸福的含义理解更深,未来,我家的春节故事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好,而我也定会不负她们的期望!
春节的故事6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怪兽叫“年”。这个“年”最喜欢吃人了,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就会逃离这个村庄。
有一天,有一个男孩他不怕“年”,一个老太婆走过来劝说:“你怎么不逃跑啊?”男孩说:“我逃干啥?”老太婆说:“逃年”啊!“我就想待在这个村庄,我去睡觉了。”老太婆见男孩不走,于是就守在男孩旁边。夜深了,“年”也来了。年来的时候,老太婆贴福字和春联,放鞭炮,年兽竟然逃跑了。
第二天早上,人们回来了。发现男孩还在继续睡觉,老太婆却不见了。原来老太婆是天上的.神仙,她知道年兽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这才包住了男孩的性命。
后来这个习俗流传至今,就变成了今天的贴春联,贴福字,放鞭炮了。
春节的故事7
腊月二十四一过,农村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春节来到,吴廷回家过年是必须的,不仅父母年过古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已是奔百老人。更有那些一起长大的“猪兄狗弟”,平时东西南北天各一方,也该见见面,交流交流人生心得。
归心似箭,一点也不为过。
在吴廷的记忆中,每逢春节,家里总刣鹅。
小时候的春节,吴廷家只刣一只鹅,本来养的是两只,一只被父亲卖掉,换成别的年货,诸如紫菜、虾米、猪皮、红枣、白糖等等。
吴廷从小就喜爱放鹅,对鹅充满敬畏之心,尤其是公鹅,它高大的身体,高昂的脖子,硕长的翅膀,嘹亮的'歌喉,还有那个喜欢夹人的坚硬嘴巴,嘴里粗糙如锯齿,夹上,准乌青一片,疼痛难忍。吴廷尤其敬畏狮头鹅,夹中了人的大腿后居然不放。鹅一见生人,就伸出长长的脖颈,孩提时代常常被吓得大哭着奔跑。母鹅从不咬人,只想生蛋,故获得人类诸多好感。吴廷的奶奶经常双手捧着硕大的鹅蛋,笑得合不拢嘴,向邻居炫耀。每当母鹅生蛋,公鹅就在周围巡逻,有时高亢,有时低沉,忽然又高叫几声,拒人于千里之外。
吴廷经常看见大人们摁住公鹅的脖子,抓住鹅嘴往石头面上磨,听他们权威地讲,这样一磨,公鹅就不会咬人了。
吴廷认为,鹅咬人也是一种自卫,谁家的鹅都不会产生对人类无缘无故的袭击,只有“敌人”侵犯了它,它才发起攻击。否则,一般只远远地般大叫几声:鹅!鹅!鹅!
当鹅攻击人类的时候,简直是一只老鹰的英雄气概,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吴廷还深知,鹅是不会咬主人的,友谊所在。
放鹅的孩子们,总认为高人一等,哪家孩子没有虚荣心?
虚荣心,吴廷也有。吴廷家养的就是狮头鹅,鹅头上面的冠,又大又黑,在鹅群中,像一个王者。鹅是王者,吴廷就是王者的主人,沾沾自喜,自尊心很是满足。谁对吴廷不敬,他就产生放鹅去夹对方的冲动。
吴廷的父亲从河中林姓分到西山吴姓做儿子,母亲贾氏也是同样命运,于是,吴廷有两对爷爷奶奶,两对外公外婆,而且都健康长寿。
春节刣鹅是吴廷家一件隆重的大事,一般在除夕前一天开始。用大碗盛血,先在碗里放半碗水,加点盐。鹅血是很好吃的,听说还可以清理肠胃的垃圾。
家里刣鹅的时候,吴廷会选择走开,去干其它事情。
父亲把鹅刣好,母亲接过,烫水除毛,花去大半天时间,然后在大鼎煮熟,吊起来晾干。
吴廷七兄弟姐妹总喜欢蹲在地上看着父亲把鹅开膛,切开四臂,父亲边切鹅肉边说:“百善孝为先,公道自在人心。”
后两臂送给各自的亲生父母,前两臂送给各自的养父母,来年置换一下。
至此,吴廷家里只剩下鹅脚、鹅头、鹅翅、鹅血、鹅肠、鹅羹等。
鹅汤熬番粉,加点酸菜,几块鹅血,几节鹅肠,那个酸甜可口,难以用语言表达,吴廷经常吃得小肚滚圆。
吴廷认为,狮头鹅的肉味跟一般鹅肉不同,肉松软且鹅味重,甜而不腻,香而不腥。
养大吴廷父亲的爷爷奶奶除夕夜来吃团圆饭,父亲必须把鹅内脏切成“8”字形的薄片,披在鸡碗上面,这是特别孝敬老人的表现。
除夕晚餐,吴廷兄弟姐妹一边吃着鹅脚、鹅翅和鹅肠,一边给爷爷奶奶念鹅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爷爷奶奶高兴至极,连连夸奖。饭后,父亲先给老人红包,然后,爷爷奶奶给孩子们红包,接过红包,吴廷兄弟姐妹立正叩头: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
接下来初一初二去拜年,是吴廷一年中最兴奋的时刻。
年年如此,皆大欢喜。
今年春节,吴廷的父亲照样刣鹅,他养了四只珍珠鹅,肥肉少,骨头多,翅膀发达,鹅掌硕大,吴廷诧异于如今为什么有这样的鹅种呢?
孩子们围着爷爷,目不转睛:爷爷把鹅掌取下,分成四份;把鹅翅取下,分成四份;把鹅肝取下,分成四份……
然后,父亲笑着吩咐吴廷:“时间还早,你把这四份食物送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然后再回来吃年夜饭。”
“爸爸,送这些枝枝丫丫给老人家,他们咬得动吗?送鹅肝,粉粉的,我倒支持。”吴廷惊讶地问。
父亲开怀大笑:“让你妈妈说。”
妈妈笑着对吴廷说:“阿三,这是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共同商量后的决定。”
“是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也返老还童啦!”吴廷兴奋地说。
“正是正是!他们居然责怪我们,往年尽把肥肉塞给他们,把好东西留下自己吃。”妈妈一直微笑着。
吴廷笑得前仰后合,拍拍后脑勺,愉快而去。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郑重其事地接受了吴廷送的食物,本以为他们有所议论,却一味沉默,事先约定似的。
随之年龄不断增加,离开鹅的世界已经越来越远了,初七那天,吴廷在福建冠豕山的湖里看到几对天鹅,有白也有黑,也就浮想联翩一番。
吴廷利用正月的空闲时间重读有关《红楼梦》的书籍,看到贾母的丫头鸳鸯被英国人译成了“鹅”,捧腹大笑!
春节的故事8
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村子,家乡的春节如它的风景一样,也是那么的精彩。
在我的家乡,春节一般在年廿八就揭开了序幕。人们开始忙乱起来,纷纷为过年做准备。办年货是最重要的,这天,每个商场都挤满了人。大家都要一次准备好足够的糖果,饼干和饮料。还为家人和自己买上风件漂亮的新衣服,好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办好年货,家家都必须大扫除一次,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把屋里屋外打扫一尘不净,寓意把一切不好的东西全扫除干净,企盼来年吉祥如意,事事顺心。接下来就要贴对联了。门外的红对联是必不可少的,对联上写的话五花八门,什么“举步出门方方利,招财入户路路通”呀,什么“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啊,加上个横批“出入平安”或“万事如意“,再贴上大大一个“福”,就大功告成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每个人除非万不得已,定要回家吃团圆饭。一家子的男女老
少聚坐在大饭桌旁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人们脸上都挂着幸福的微笑。吃过饭,边看着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大家边互相聊着这一年里自己遇到的逸闻趣事,说的人眉飞色舞,听的人津津有味。屋里洋溢着大家欢快的笑声,电视里的明星演员卖力的演出又为过年红红火火的气氛渲染几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夜,怎么能没烟花来助兴呢?只听“砰”的一声,绚丽的烟花飞上了漆黑的夜空,一下子就炸了开来,“花瓣儿”顿时被洒满了天际,天被照得亮如白昼。各色的烟花一朵连一朵绽放在天边,它们盛开了一会儿便又陨落,但仍为天空增色不少。除夕夜的天空是最美的,没人能否认这一点。
除夕之后便是正月初一,人们什么也不做,都在休息,店铺都不开门,到处都很安静。到了初三,人们又忙起来了,一家人都要到亲朋好友家拜年,小孩子这下可开心了,可以收红包嘛!大人门边说着“身体健康”“学习进步”,边把红包递了过去。马上就能听到孩子甜甜应了一声:“新年快乐!”心里便涌起了丝丝甜蜜。
一眨眼到了年初八,春节就结束了,人人都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去上学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纷纷向新的生活、新的目标进发、努力了。
春节的故事9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汉族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有很多习俗:拜年、贴窗花、吃饺子、守岁。我最喜欢吃饺子这一习俗。
关于春节吃饺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这个传说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每年春节,爸爸妈妈把饺子包好后,都让我第一个吃。我们还可以在碗里放一点油泼辣椒和醋沾着吃,可好吃了。每一次爸爸妈妈看我吃得高兴的时候都说:“慢点吃,别呛着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饺子,浓浓的年味里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我爱家乡的春节,更爱那浓浓的亲情。
春节的故事10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
2.感受春节亲人团聚的幸福,感受家庭和谐,培养学生“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谈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
教学重点
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习俗。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了解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有关春节传说的视频、图片,各种与春节庆祝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磁带。
2.学生准备:查阅资料,收集春节的风俗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各地有关春节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谈一谈刚刚过去的一个春节是怎么过的,都做了些什么。
交流收集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2.导入。
过年时的热闹和快乐,过年时的亲人相聚,过年时的爆竹声声……让我们难忘,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年,再一次感受浓浓的节日文化。
(课件出示过年的红火场面)板书:春节
二、畅谈春节,感受气氛
1. 通过回忆春节时的欢乐情景及课前查阅、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春节的了解。
(教学形式:学生介绍,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同步呈现相关信息、场景、图片、视频等)
(1) 春节简介(见补充材料)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2)过年的由来与传说。(见补充材料)
熬年守岁( 观看动画 “年”的`故事)
(3)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掸扬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窗花、倒贴福字、点蜡烛、点香火、置天地桌、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等。
(4)你了解的当地过年的食俗有哪些?
吃年夜饭、吃年糕、包饺子、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生菜、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曲阜过年家家必备“生菜”)
(5)过年期间在衣着、言行举止上对人们有什么要求?
2.小组交流:你家里是怎么过年的?如何庆祝的?向同学描述一下过年时的欢乐情景。
3.畅想:现在过年的习俗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这些新年俗包括大年三十看“春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等。)
三、拓展延伸,交流感受
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不同的地方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春节。你知道哪些地方的春节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有不同的习俗?
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可直接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在地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这是学生最熟悉、最乐意交流的话题。
四、实践活动
1. 开展“我与家长共做家务”的活动。
2. 收集描写春节的诗词、春联、童谣等。
春节的故事1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还未到,马路上早已响起了零零星星的爆竹声了。中午,奶奶正在做饭,突然,门铃响了,奶奶去开门。来的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爷爷,他穿着棕色的大棉袄,黑色粗布做的裤子,脚登大棉靴,两手搓着,一副局促不安的模样。我不认识他。
“是你呀,树丁。”奶奶惊喜地叫道。见是奶奶,老爷爷似乎松了一口气:“这小区全是一样的房子,哪有原来的老房子好找。”他又用眼睛瞟瞟对面的邻居,“瞧我这老糊涂,又认错了房子。”“没事,快请进。”奶奶热情极了,“这么多年,变很多呀。”从谈话中,我才知道,原来这位树丁第爷爷是奶奶的远房表亲,家住舟山的一个小岛,很多年没来,难怪一切那么生疏。奶奶请树丁老爷爷坐下看电视,老爷爷也不推辞,便坐下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自己则在厨房里忙来忙去。中午吃饭了,饭菜很丰盛,清一色的鱼,有的红烧,淋上了鲜艳的酱汁和葱的.碎末;有的清蒸,鱼越发的诱人;还有的做了鱼汤,十分鲜嫩,不禁令我垂涎三尺。再看看老爷爷,百般称赞奶奶手艺棒,原来老爷爷最爱吃鱼了呀。“好久不来了,怎么回事呀?”“家里新添了个孙子,调皮捣蛋,没人管不行啊。”老爷爷边吃边说,似乎有些懊恼。吃完了,他们又唠起了家常,谈起了往日的朋友。有时一起呵呵大笑,有时又一起唉声叹气,有时又一起露出惊讶的神情。
看着这对老朋友,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一幅幅奶奶津津乐道的她年轻时工作的画面。当疲劳时,奶奶和树丁还有其他老朋友在一起谈话家常;当遇到难题时,他们互相鼓励和帮助;当快乐时,他们又互相分享。多么融洽和谐真诚的友谊啊。
很快,树丁老爷爷便要走了,临走前还不忘塞给我一个红包,和奶奶告别。原来树丁老爷爷是百忙之中抽出空来看奶奶的呀。
奶奶和我一直将老爷爷送到门口的车站,才依依话别。“以后常来看看呀。”奶奶把树丁老爷爷送上车,才回了家。回家的路上,我心里似乎有水在翻腾,有火在燃烧,不由为这永远的友情叫好。连耳边的爆竹声,在我听来,也在为这真情喝彩呢。
春节的故事12
压岁钱的由来的故事前序
压岁钱的由来的故事讲述的是为什么现在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以及压岁钱的由来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民间的传说,小宝贝们,想知道到底压岁钱是怎么来的吗?看看故事吧!
压岁钱的由来的故事全文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
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 “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压岁钱的由来的故事点评
压岁钱的由来的故事给小宝贝们科普了压岁钱的知识,现在我们知道了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也知道了它的传说故事。有没有感觉压岁钱很重要呢!那就祝小宝贝们过年收很多很多压岁钱吧!
压岁钱的来历故事
1、压岁钱的来历
传说很早以前,有种叫“祟”的小妖怪,除夕深夜出来,喜欢用手摸睡得正香的孩子头,孩子往往被吓得哭起来。到第二天,不是头疼发高热,就是变成呆子,弄得民间有小孩的人家不敢睡觉,灯点到天亮,叫做“守祟”。
有户人家夫妇俩,五十多岁才生一个宝贝儿子,八仙路过此地,算到这家孩子有难。八仙于是变成八枚铜钱,守在小孩身边。孩子入睡后,夫妇俩用红纸把铜钱一包,放在孩子枕头旁边,并吹灭灯上床。
半夜,“祟”出来,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发出一道道闪闪金光,吓得“祟”慌忙逃命而去。次日老夫妻把用红纸包铜钱的事,告诉左邻右舍。以后家家效仿,逐渐就演变为“压岁钱”。
2、压岁钱的意义
传统的年俗给压岁钱是希望能镇恶驱邪。因为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孩子最容易受到鬼祟的侵袭,所以要用压岁钱来帮助压祟,“岁”与“祟”谐音,希望得到压岁钱的孩子能平平安安的度过一年。
自从压岁钱变成真正的货币之后,压岁钱的意义也发生改变。压岁钱“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渐结束,而其新担负的“一本万利”、“财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励志”作用应运而生。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也是最为常见的,即由长辈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到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3、压岁钱应该给多少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给的压岁钱也逐渐提高,也有的长辈由于过于溺爱晚辈,也会将压岁钱提高,甚至有人将压岁钱当作人情,认为给太少则拿不出手,因此会准备大的压岁钱红包。
其实,压岁钱给多少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以及地方的经济状况,一般来说,给亲戚朋友的孩子的话,几十元到一百元左右都可以。但有的家庭经济水平较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来给。
压岁钱代表的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祝福,而现在祝福和感恩的本质已经逐渐淡化,不应该让孩子以拿到“更多压岁钱”来作为目标,而应该让他们学会理财、认识压岁钱的美好寓意。
关于压岁钱的'传说
1、压岁钱传说一
传说古时候每到年三十的时候就有野兽趁着大人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的孩子叼走吃,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年三十晚上不睡觉的习俗,但是有一次一个母亲把一枚铜钱装 在红色的袋子里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结果发现野兽就不敢靠近小孩,所以从此以后每到年三十大人都会给小孩或者晚辈压岁钱。那个“岁”据说就是野兽的名称——红包的由来。
2、压岁钱传说二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 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压岁钱
1、家长不妨带孩子一起去银行,以孩子的名字单独设立一个银行账户。这样能让孩子从小意识到理财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帮助其树立理财责任感,形成积累财富的良好习惯,从而有益于孩子成年后的家庭理财。
2、在提出建议并且在孩子接受的前提下,把其中一部分钱作为孩子的学费。
3、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导他们制定消费计划、记录开支情况,培养良好的消费管理习惯。
4、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用压岁钱去做一些公益的事情,比如捐助灾区、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
5、可以以家庭为单位组织一次旅游,以孩子想去的地方为目的地,孩子用压岁钱作为自己旅游的费用。这样孩子既拥有使用压岁钱的主动性,又能收获到消费的精神价值和充实感。
6、制定家庭“小管家”计划。孩子对于家庭事务其实有着强烈的担当意向,只是常常被家长的不信任和过度保护所打击。“小管家”计划即让孩子“做主”,家长和孩子指定的一个星期,从孩子的压岁钱里划定一定的数额范围,让孩子负责全家的基本生活支出和采买。让孩子完全“做主”,家长不干涉只建议。此种方式既让孩子体会到担当的快乐,也可以让孩子知道“柴米油盐贵”,生活是需要“精打细算”的。
7、引导孩子使用自留压岁钱自行购买学习文具、课外读物等。
春节的故事13
我们家乡的春节与北方是一样热闹的,但是我们的风俗习惯却是截然不同的!北方的春节一般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而我们家乡则一般在腊月的下旬才开始。
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我们就会开始去准备过年要用的东西。我们都会到市场或商场里购买年货、买对联、买新衣服……
过了二十四,大家则更忙。而且家家户户户都必须大扫除一次,我们都会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好在新年的时候显示出万象更新的新气象。
除夕十分热闹。在这一天我们按照老规矩是要杀家禽的'。家家户户都赶着做年菜,到处都是香喷喷的香味。每一户人家的门外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这一天,小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除夕的夜晚,有人会放烟花。那个时候,天空中顿时变得火花满天,绚丽多彩。那一朵朵烟花在空中飞舞,有的好像闪烁着神秘光彩的宝石,有的像闪闪发光的星星,有的像小蜜蜂在空中飞舞,有的喷着红光升到空中,照亮了整个夜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彻云霄,划破了夜空的沉静,孩子们的欢呼声,大人们的议论声、鞭炮声送走了旧岁,迎来了新年。
正月初一到了!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服。小孩子们一般会到亲戚家拜年,女人们会到庙里拜佛,男人们有时会随着孩子一起出去;有时则会待在家里。这一天,街上会有很多小贩出来摆摊,有的卖玩具,有的卖小吃,有的卖日常用品…真是品种繁多啊!
正月初二,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在这一天我们一早就会去外婆家。我们会在外婆家玩耍、吃饭、拜年。大人们在一起谈天说地,我们小孩子则在一边玩。一家人聚在一起,互相拜年,问候对方,那种感觉很温暖。
“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这就是我们的春节,你们的春节又是怎样过的呢?
春节的故事14
千叟宴,顾名思义就是由数千名年龄较大的老人参加的宴会,它是清代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宫廷御宴。
首开千叟宴的是康熙皇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正月,正值康熙皇帝六旬万寿庆典紧张筹备之时。此刻的大清帝国“四海奠安、民生富庶”,各地百姓有感于康熙皇帝的恩泽,一些耆老为庆贺皇帝生日,新春伊始,便纷纷进京,自发前来祝寿。康熙皇帝见到这种情形,深深感到民众的诚心。作为大清帝国的圣明君主,岂能让远道而来的天下老人们空手而归?于是,在万寿庆典(三月十九日)的前一日特发谕旨,决定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宴赏众叟,宴后送归乡里。
康熙之后,乾隆皇帝也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千叟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编纂告竣,乾隆皇帝的五世孙也在这一年出生了。这一切,都使已过七旬的乾隆皇帝非常高兴,他决定仿效乃祖康熙皇帝重开千叟宴,于是他发布谕旨,定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在乾清宫举行新的'千叟宴。这次千叟宴共有3000多名耆老入席,连上乾隆皇帝的御膳桌,共摆筵桌800张。
乾清宫地平正中摆着乾隆皇帝的御膳桌,殿内地平下和殿外两廊下摆王公和一二品大臣,外国使臣一等桌。一等桌的膳品为:火锅两个(银、锡火锅各1个),猪肉片1盘,羊肉片1盘,鹿尾烧鹿肉1盘,煺羊肉乌叉1盘。荤菜4碗。蒸食寿意1盘,炉食寿意1盘,螺蛳盒小菜两盘,乌木箸两只,另备肉丝汤饭。次等桌摆火锅两个(铜制),猪肉片1盘,烧狍肉1盘,蒸食寿意1盘,炉食寿意1盘,螺蛳盒小菜两盘,乌木箸两只,同备肉丝汤饭。
宴会开始,茶膳房大臣向皇帝进献红奶茶一碗。皇帝饮毕,管宴大臣及侍卫们手执银里椰瓢碗进入,分赐王公大臣,饮后茶碗不再牧回,就赏赐给了饮茶者。被赐茶的王公大臣官员等接茶后均出坐,向乾清官内皇帝坐处行一叩礼,以谢赐茶之恩。
赐茶之后,茶膳房首领二人把金龙大膳桌放在皇帝的御座前。接着,皇帝召一品大臣和年届90以上者至御座前下跪,亲赐卮酒。同时,命皇子、皇孙、曾孙为殿内王公大臣进酒,并分赐食品。饮酒后酒盅赏与宴者。
这次千叟宴可谓盛况空前,耗费巨大。所用膳食物料计有:白面750.75斤,白糖36.125斤。香油10.125斤,鸡蛋100斤,甜酱10斤,白盐5斤,绿豆粉3.125斤,江米4斗2合,山药25斤,核桃仁6.75斤,干枣10.125斤,香蕈0.5斤,猪肉1700斤,菜鸭850只,菜鸡850只,猪肘子1700个,玉泉酒400斤,柴3848斤。炭412斤,煤300斤。
嘉庆以后,清朝国力衰败,再也无力举行这样大规模的筵宴了,千叟宴遂成为千古绝唱。
春节的故事15
一盆水仙花,就那样静静的放置在他家窗台上,瓷盆上青白釉彩交错,勾勒出淡雅的花纹,水仙花一拢青葱的叶的顶端,密密的缀着一簇白色小花。
已经是一月中旬了,可北风似乎仍不知疲倦,在窗外卷出恼人的风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贴了福字,倒也显得喜庆热闹,只是衬得他家的窗子有些冷清——是的,透明的玻璃上空空荡荡,确实少了几分年味。
他不是不在意春节,除夕夜的前一晚,他还特意给水仙花换了一次水,摆在桌上,把那些挤挤挨挨的花骨朵稍稍分开些,之后翻出一身半新不旧的衣服,预备着明天穿。
第二天他醒的很早,和往常一样,简单的洗漱后,就坐在电视前,收看早间新闻,电视机里热热闹闹的'活动似乎给屋内增添了几分生气。他把音量稍微调大了些——他的耳朵不太好使,时不时还看下手机,眯着眼睛,似乎在确认时间。很快,响起了敲门声,声音不大,他赶忙站起身,去开门。
是他的两个女儿来了,手里大包小包的拎着买的年货,“爸!”“诶!先进来!”他的大女儿,边说边递上置办的年货:“这是单位发的榛子仁儿,给您拿点来尝尝。”“嚯!好嘞好嘞!搁下吧!”屋里似乎暖和了一些,电视机的声音倒聒噪了,他索性把它关上了。
他们各自坐了下来,小女儿说:“都春节了,您说您也不贴点福字,红红火火的,多吉利。”“你妈以前在的时候爱捣鼓这些,我就算啦,”他仍然笑眯眯的,“这不还养了几盆水仙吗,这花留得住,你妈也喜欢这香味。”说话间,水仙丝丝的清香溢了出来。
“成啦,走吧!咱们吃饭去!”他站起身,发了话,率先走出家门,两个女儿急急忙忙的跟在后头,“您慢点走!积雪还没化呢!”他拄着拐杖,却也走的不慢,他今年不到八十,身子骨还硬朗着呢!
餐厅离家不远,很快就走到了。菜上齐后,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小酒壶,先闷了一小盅,借着酒劲儿咬了一口芥末鸭掌,脸呛的通红,“爸!您--!”“我没事儿!今儿过节!老爸我高兴啊!来,你也吃。”醉眼朦胧间,他哆哆嗦嗦的用筷子给女儿们夹菜。
吃完饭,两个女儿把他扶回家,躺上床了,他指挥着两个女儿:“你们回去吧,我没事儿,不用担心我,回去吧。”于是屋子里又重新安静下来。
再睁眼时,已经是华灯初上了,他慢慢走进客厅,打开电视,熟悉的音乐响起,与往年不同的是,窗外不再有此起彼伏的炮仗声。他换上家居服,又给水仙花换了一次水,水珠从叶脉上滚落,嘀嗒一声落进瓷盆。他望向漆黑的天空,叹息着,低头注视水仙花,喃喃道:“老伴儿啊,我过的挺好的,现在没有你管着我了,我老坐着公交车出去转悠,小文她们也常来看我,带着点新鲜玩意儿,我一个人过得也挺滋润的…”
零点的钟声响起,他坐在电视机前,有一搭没一搭的跟着哼唱:“难…忘…今宵…”
大年初一,他仍旧起的很早。披上衣服后走到阳台,轻声哼着小调,邻居家那几个方正的福字如今将挂不挂的粘在玻璃上,倒显得有几分狼狈。他想了想,把水仙花重新搬上窗台。
象征着团圆与思念的水仙花,在新年第一缕阳光的照射下,清香扑鼻。
【春节的故事】相关文章:
春节的的故事03-13
春节的故事03-16
【经典】春节的故事07-09
春节的小故事02-13
春节的传说故事02-20
春节的故事(优秀)05-19
春节的故事(集合)05-19
春节传说故事05-30
(集合)春节的故事05-26
春节的传说故事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