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的故事

时间:2024-07-09 12:58:29 对联 我要投稿

春节的故事(热门)

春节的故事1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春节的故事(热门)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

春节的故事2

  除夕一过,就是正月初一,春节拜年礼仪有何讲究?

  “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也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健康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到同辈亲友,也要施礼互贺。至今未曾改变这种礼仪,只是在形式上元化了。

  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中国人自明清起始,对拜年礼仪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有着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这种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到了清朝年间,拜年礼仪有了升华。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一般说来,平辈间拜年则拱手致语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接着就是礼节性的拜年了。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客套话完了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也应择日回拜。

  还有一种就是感谢性的拜年。凡过去一年中对人家欠情的,如曾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老师、师傅、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恩谢意。

春节的故事3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各地春节习俗——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备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塘、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挂元,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器皿,终夜经营,到天明时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核桃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

  腊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运水贮内窑,太液池起冰贮雪池冰窑,开门运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全体执行放公假。此后,梨园戏馆择日封台,八班合演,至来岁元旦则赐福开戏。上学的.儿童,在“封印”之后塾师也让放假,谓之“放学年”。

  廿五日至除夕传说为“乱岁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岁暮,将一年吃剩的药,抛弃在门外,并将所收集的药方,放一起烧掉,这叫“丢百病”。

  在炉内烧松枝、柏叶、南苍术、吉祥丹,名曰:“煨岁”。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儿

  除夕,人们蟒袍补褂四出拜访亲友,谓之“辞岁”。家人叩拜尊长,也叫:“辞岁”。新婚的夫妇必须要到岳父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这叫“踩岁”。

  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肩舆簇簇,车马辚辚。百官到朝,祝贺元旦。此时爆竹声如击浪轰雷,传遍朝野,彻夜不停。更夹杂着拨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真是好听。“土民之家,新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锗帛毕,昧爽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阖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窗,谒影窗,具柬贺节。”如果路上遇到亲友,则施礼,继而祝曰:“新禧纳福”。“至于酬酢之具,则镂花会果为茶,十锦火锅共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鹭凤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波果,狮柑凤桔,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淆市点。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得好“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马喧哗,欢乐终日,真可以说是极一时之胜”。

  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谓之“年饭”)取松柏枝中较大的,插在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就是“摇钱树”。

  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给小孩的,也叫“压岁钱”,钱肆取钱用的“贴”叫“票子”。每届岁除,凡是富贵之家以银换钱的,都用彩笺书写,是为“红票儿”。取华美吉祥之意。

  凡是卖花的,称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桔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治,尽在一堂”所以人们又叫它“堂花”。

  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摆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是诸天神圣全图。“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叫“全供”。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叫“供佛花”。到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着烧香,到灯节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地桌”。

  走进家家户户的正月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所吃的东西,如:百事大吉盒儿,由柿饼、荔枝、龙眼、栗子、熟枣等装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门口,疾呼接贴,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数无须和主人面谈。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灯一向集中于前门内的“六部”,叫:“六部灯”,以“工部”的灯最为人称道。冰灯,飞禽走兽、世间百态,制作得非常工巧。

  灯市从前集中在东、西四牌楼,后来移到廊房头条。

  琉璃厂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镇街。更有“秦楼楚馆偏笙歌,宝马香车游士女”。也是旧京年节一景。

春节的故事4

  在爆竹声中,我们应来了春节,春节是我们最喜欢的日子,因为这是个赚钱的好机会!

  除夕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而小孩子自然帮不上什么大忙,但是我也有自己的任务——写作业。早写完、早收工、早玩耍。大年三十,我看爸爸妈妈都在忙着包饺子,我便上去凑热闹,我对妈妈说:“今天的.饺子皮我包啦。”我迫不及待的开始干。刚开始时,什么样子的都有,一点都不圆,经过妈妈的精心教导,饺子皮终于被我征服啦!晚上我们说着话,等待春节晚会的开始……

  大年初一这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因为可以穿新衣,可以收压岁钱。在春节期间,我还可以尽情的玩耍,我就像脱了缰的马儿一样跑的比谁都快。

  正月十四可以品油茶,正月十五可以尝元宵,正月十六可以赏烟花……

  这个春节,很有意义,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春节的故事5

  春节到了,我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我讲春节故事。

  我听爷爷奶奶说,他们那个年代过春节,长辈们给压岁钱有2分、5分,再多就是1角了。上人家家里去拜年,主人会拿一块蚕豆大冰糖块给你。最热闹是人们扶老携幼到队里晒场上跳传统舞蹈、扭秧歌。没有春节联欢晚会看。

  我听爸爸妈妈说,他们那个年代,日子好过多了。过春节,大人们给压岁钱变成了一元、两元,也有五元。条件好一点人家还会给孩子们做一件新衣服。谁家有电视,他们就会搬个凳子早早地去抢位置看春节联欢晚会。

  现在呢?中国变得富裕起来了。从爸爸妈妈给我拍照片上看,我从一生下来就是幸福,有自己房间,房间里有各种各样玩具和布娃娃。家里饭桌上几乎天天见荤。过年了,我不出家门就会收到几百元压岁钱。吃完带馅儿汤圆,全家人穿上一身新衣出去拜年,一天下来,我压岁钱还会直线上升。晚上在自己家就可以边吃零食边看春晚。

  不同年代有不同变化,春节也随着时代在变化。我相信再过10年、20年,中国还会更强大,老百姓日子会过得更幸福、更美好!

春节的故事6

  春节,窗花的红色渲染出了春节的喜庆;鞭炮的焰火放出了春节的热闹;硝烟中闪烁的灯光透着家人的.一张张幸福的脸庞。话虽如此,其中的小烦恼也是真实存在的。

  “哔——”柏油马路上到处都是汽车的鸣笛声。过年了,大家都带着祝福带着好心情回家过年,但,站在马路中间的交警叔叔却回不了家与家人团聚过年,为什么呢?如果交警叔叔走了,那么马路上将会乱成一锅粥……那站在风中指挥着交通的交警叔叔,哪能及时与家人团聚呢?这也许就是交警叔叔过年的烦恼——过年要执勤。

  餐桌上热腾腾的饭菜,正在等我去饱餐一顿呢!上桌之后,只见奶奶眉头紧锁,开口:“今早去菜市场,人可多了!我差点都没挤进去。”我在脑子里想象那人流如潮的画面,哇!看来市场已经爆满了,进去简直就是人挤人,寸步难行,就算挤了进去,菜也是要靠抢,想象完,我咽下了口水。奶奶眼睛注视着那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说:“过年去菜市场买菜好不容易挤进去,但是菜比平常的要贵好多。”嗯,奶奶说的没错,过年去市场买菜,原本两块一斤的菜上涨了一块,因此,奶奶过年的烦恼就是菜市场挤,菜价上涨。

  电视屏幕上显示着:20xx春节晚会即将开始。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等待着春晚的开始,这可是一年一度的春晚哇!“过年好!啪啪啪啪啪啪……”什么!这是什么声音混到了春晚的声音里?!“啪啪啪啪……”这声音“惊天动地,”肯定是鞭炮声影响到了我看春晚,天哪!怎么越放越大声?我绷着一张脸,皱紧眉头,很想破口大骂下面放鞭炮的人,可是一想想,这方法准不行,于是我又想了想,脑子一机灵,想到了一个绝妙无比的办法,嘿嘿嘿!废话不多说,开始行动!我小步跑到了茶几前,伸手拿起了电视遥控器,第一时间按下了调音量的按钮,把电视音量调到了最大。现在鞭炮声与电视声融为一体,两种声音变成了比赛,鞭炮声和电视声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啪啪啪啪。”咦?鞭炮声怎么突然没了?!,电视的声音响彻整栋楼,我二话不说拿起了遥控器,把音量调到了适中。这过年的鞭炮声令我烦恼。

  过年,人们很开心、很热闹,谁说他没有点烦恼呢?

春节的故事7

  立春的习俗吃春卷原本是立春节庆习俗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现在这种节庆习俗已经淡化了很多,甚至于许多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这一习俗了。现在,人们更多地用吃面条和饺子代替了吃春盘、春饼、春卷,来迎接春天的到来,故民间广泛流传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说法。立春的习俗春卷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风味食品。时至今日,色泽金黄、外皮酥脆、肉馅鲜嫩、香气诱人的春卷已成为许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风味独特、备受欢迎的`名点。

春节的故事8

  春节的到来,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放爆竹。这一番景象,令人们喜气洋洋。

  我家也不例外,在贴对联的时候,我竟然把横批贴到了下面,使家人都捧腹大笑。

  在一个天昏地暗的午后,那漫天飞舞的雪花,我正面对着的是长而细的边架子,原来,放爆竹正是需要这个边架子,那边架子就像国旗杆立在那里。我和爸爸出去放爆竹的时候,爸爸竟然把我弄得像个球,我的乌黑油亮的头发戴上了厚厚的帽子,我那瘦削的耳朵戴上了耳包,连我的衣服都穿上了厚重的大棉袄。

  放爆竹了,首先我和爸爸拿出了“大花炮”,平放在地面上,用砖头靠着,我点燃了导火线。忽然,一条火龙冲向云霄,一朵美丽的“菊花”开放了。它们五彩缤纷,一会儿变红,变黄;一会儿变蓝,变紫;一会儿变绿,变青,一朵朵烟花,有的像银蛇飞舞,有的如金光四溅,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如孔雀开屏……真是美极了。

  重头戏开始了,我和爸爸把鞭炮系在了绳子上,然后又把炮拉上了边架子的顶端,鞭炮到了位置,之后我和爸爸就把鞭炮点燃了“噼里啪啦……”,(注意引号的.用法。)我和爸爸就跑到了院子里,把门打开了,脱掉了衣服,摘了帽子,最后我和父母吃年夜饭了。

  今年,我决定让妈妈多做一些好吃的。一家人在一起可开心了,有长辈还给我压岁钱呢!我也祝愿长辈万事如意,财源滚滚。大家吃着,喝着,说着,笑着……我们家的年夜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春节的故事9

  过年了,我想办法让家里热闹热闹。我家有一只小狗,我想把鞭炮系在小狗的尾巴上,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高兴高兴。

  可是小狗不乐意,好像在说:“你以为我傻啊,系上鞭炮很难受的。”我正要给小狗系鞭炮,小狗就拔腿跑开了,我摔了个四脚朝天,气死我也。我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可小狗就是不让我系上鞭炮,我追呀追,追呀追,仍然没追到。但它没刹住车,一头撞进河里,我抓住尾巴把它拉了上来,幸好抢救得及时,不然小狗就要被淹死了。

  妈妈看见了,对我说:“小狗也很可怜,你就不要伤害它了。”于是,我放了小狗,让它也过个安稳的新年。

  小狗似乎听懂了,很高兴,跑到我专门藏零食的房间,叼出一包零食吃了起来。“这是我的零食!”我叫了起来,同时向小狗扑了过去,小狗撒腿就跑,我摔倒了,两颗大门牙差点儿磕下来。小狗“汪汪”地叫着,好像在说:“你的.妈妈不是让我自由了吗?哈哈!”

  今年没有把鞭炮系在小狗的尾巴上,小狗也过上了幸福年,我也很开心。

春节的故事10

  中国的节日有很多,有雨水节,有中秋节,有端午节,不过我最喜欢过年。

  远古时期,有一个怪兽叫年。春天、夏天年就去森林里捉小动物吃。可是到了秋天和冬天,年就没东西吃了。突然,年急中生智想到了森林旁的村庄就打算去村里。村里的人都吓跑了。

  这天晚上,年去了一个人的家里,正好那一家人有镜子,年看见了自己长着一个大大的尖角,瞪着大大的一双眼晴,两条长的像绳子的胡须,一个胖胖的肚子,尖尖的牙齿,鸡爪似的脚,松树一样的尾巴,非常可怕!年看见这样的场景就得意洋洋、大步流星地走去另一户人家里。那户人家里还有一个人呢!为什么?那个人被年吓得腿软了。他心里想:这一个凶神恶煞的怪兽是谁呢?这个人吓得屁滚尿流,大叫了一声。没想到居然把年吓跑了!年被吓得连滚带爬。

  年想:我回家拿棉花做成耳塞就听不到了声音了!于是过了一会儿,年又大摇大摆走向村子。那一个人正准备逃路,突然,年又来了把人吓着了。那人唉声吧气的心里想:没希望了,没希望了……那人连忙说了好多话,可是年一句也听不下去,并火冒三丈说:“别浪费我的.时间。”那人吓着了,看到自己家空无一物,只有一张火红火红的被子,马上就拿着被子走到角落边盖上身。年看见说:“这是红的,好刺眼,怎么办?哎呀,我的眼睛怎么看不到了?”说完之后就慌乱地走了!年回到家后非常不服气,怒气冲天地想:不行,一定要吃掉他。由于年看不见东西,一路碰着走真可怜啊!等年走了,那人因为冷烧起了火。年来到后看见了马上调头就走。

  第二天,人们听见了这个事都赶来这个年轻人家里,问怎样打败年,年轻人趾高气昂说:“根据我的发现,年怕火、红、叫。”

  从此人们每过年就张灯结彩、饮酒摆宴来驱赶年。这就是年的传说。

春节的故事11

  福字在中国民间不是一般的字,它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平时,人们把这些美好的期望揣在心里,待到新的一年开始,人们就会把心中的祈愿化为一个福字,端端正正、浓笔重墨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板、照壁和屋里屋外最显眼的`地方,倒贴福字,是人们最常用的呈现方式。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节贴福字主要来源于三个传说

  第一个说法是,姜太公当年封神时,他的老婆也前来讨封。姜太公一身正气,哪里容得,便生气地把他老婆封了一个“穷神”,并限制她不得到有“福”字人家去串门。封穷神这一天正是旧岁除夕。百姓知道了这个情节,于是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了“福”字,不让穷神进家门。

  第二个说法是,春节贴“福”字,源于明太祖朱元璋。一年正月,朱元璋微服出访,在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围观一幅画,画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女大脚因古代中国妇女以缠足为美。朱看后以为是百姓有意讥笑他的大脚马皇后,因马皇后也是淮西人。他回宫后,吩咐军士们到镇上去调查:那幅画是何人手笔?哪些人去围观过?规定凡是没有围观和讥笑的户,一律在家门口贴上“福”字。过了两天,军士们据此前去抓人,发现家家户户都贴有“福”字,都表示不曾围观和讥笑大脚妇女,此事便不了了之。从此,人们感觉贴上“福”字可以保一家平安。

  第三个说法是,春节贴“福”字,并把此字倒贴,与清朝恭亲王福晋有关。一年春节前夕,恭亲王的大管家为讨亲王欢心,按例写了斗大的“福”字,让手下的人贴在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一个家人因不识字,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非常气恼,欲鞭笞惩戒。他的大管家是个能说善道的人,为避免牵连怪罪自己,赶忙跪下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此乃吉庆之兆也。”恭亲王听了觉得此说合情合理,反怒为喜,让大伙合说:“恭亲王府的福到(倒)了!”他们以为,吉祥话说千遍,金银财宝增万贯。遂赏赐大管家和那位家人各五十两银子。从那时起,从王府到民间,很快就形成了春节倒贴“福”字的风俗了。

春节的故事12

  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春节的故事13

  “往左一点,不,再往上面一点,对,对,对,就这样,就这样”

  爷爷随着我的指示一次又一次调整着灯笼的位置,终于将从奶奶老帐柜里掏出来的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家里的屋梁下,灯笼有一下没一下的晃动着,连我也眩晕了。接着我便自告奋勇的说要贴春联,我小心翼翼的拿着对联,生怕把它弄坏,经过我的一番折腾,总算是贴好了对联。

  可我心里仍然存在着疑问,我拉了拉爷爷的衣角:“爷爷,这些灯笼那么脏又那么麻烦,为什么要挂呢?挂着也亮不了多少啊!爷爷正扶着窗户仔细地擦着灯笼,他推了一下眼镜,对着灯笼也像对着我念叨:“过年嘛,要的就是气氛,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多好,你说呢?”

  依旧觉得还是不能理解的我,抿了抿嘴,还是继续扮演好自己的助理角色吧!,对我来说过不过年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过年也只是多放了几天假罢了。心里虽然这样想着,但还是在妈妈的'大嗓门叫喊声中乖乖的去给奶奶帮忙准备年夜饭

  过年了,路边一次又一次的响起了恭喜过年的话,祝福的一句又一句飘荡在耳旁。大人小孩都聚在火炉旁嗑着瓜子,聊着家常,打闹着。奶奶却依旧一人在厨房里埋头苦干着,我偷偷瞄了几眼,奶奶正在包着饺子,以往年过年我们总是吃速冻饺子,可去年过年时,我向奶奶抱怨说速冻的饺子不好吃,也没有我外婆包的饺子好吃,想吃奶奶亲手包的的饺子。奶奶便将我说的话刻意记在心理。于是,今年她亲自包饺子,亲自做一切琐碎的准备工作。生怕做出的饺子不合我的胃口。看到奶奶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一丝过年的意义,奶奶忙忙碌碌却始终微笑着,这不正是奶奶在享受生活中的亲情,生活中的温暖吗?我快步走进厨房,帮着奶奶继续包饺子,陪着奶奶闲聊,不一会儿饺子全都包好了。而我也终于领悟到过年的真谛,不过是为亲人做出合口的饭菜,不论花费多少功夫,也愿意去做。我的心里第一次被这小小的一碗饺子而感动,因为我知道这里面满满都是奶奶对我们的爱。

  热腾腾的饺子上桌,软糯糯的炒年糕登场,一家人进进出出,不一会儿,菜已摆满了桌。可奶奶却还是在厨房忙碌着,这次她不让我们再插手。妈妈一声又一声的喊着’“妈,快来吃吧,菜都凉了”只听见奶奶“哦,哦”地答应着,却始终不见她上席动筷。我跑进厨房,把奶奶拖了出来,等奶奶坐下来,我们才正式开始吃团年饭。饭桌上一片欢声笑语;就连爷爷奶奶脸上的皱纹也随着过年的喜悦,团聚的高兴而舒展开来。

  我发现,爷爷奶奶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就算汗水迷了眼睛,还是笑着,我想;他们是在享受吧,享受这一天,享受这平凡而又实实在在的温暖吧。

  365天中的任何一天,都不如今天劳累;365天中的任何一天。都不如今天幸福。我们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懂得“幸福,就是家人在身边呢”

  原来,亲情就是这样。

  夜晚,我走出了家门,只见那一个个大红灯笼在门前摇晃着,即使陈旧,我却觉得连头顶上空盛开着的绚烂烟花也不及它美轮美奂。

  明年的春节,就由我来挂灯笼吧!我接过那个带着体温的烫金红包在心中轻轻说道!

  我想,明年我家的春节过的一定更加幸福。春节期间我家发生的故事无不在彰显着幸福的真谛。更承载着爷爷奶奶对我的美好期望,这些故事让我对过年有了新的理解,期待以后年年春节都能让我对幸福的含义理解更深,未来,我家的春节故事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好,而我也定会不负她们的期望!

春节的故事14

  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春节中,我们有着许多美丽的回忆。这个故事就是关于我家的一次难忘春节团聚。

  在过去的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家并未能在春节期间团聚。但今年,父母和兄弟姐妹终于齐聚一堂,这让我开心不已。

  从全国各地赶回家的兄弟姐妹陆续到达,借着笑声和欢呼,热烈的团聚开始了。我们分享着往年的乡愁,吃着妈妈特意准备的美食。温馨的氛围环绕着我们,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止了。

  在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端起酒杯相互祝福,“祝大家新年快乐,幸福安康!”我看着父母满足而幸福的表情,内心充满感恩和温暖之情。

  整个春节假期里,我们一起做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一起包饺子、放烟花、拜年,每一次活动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特别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我意识到家人的.重要性和珍贵。

  春节的快乐总是转瞬即逝,分别的日子也悄然来临。虽然有些舍不得,但我们明白,生活还得继续。但那份团聚时的温暖和美好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向着更好的未来努力。

  通过这次春节团聚,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亲情被快节奏的生活所忽视,而春节团聚给了我一个宝贵的机会,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相聚的时刻。

春节的故事15

  倏忽之间,兵已做了十四个春秋,每遇了过年,就念着回家。急慌慌写一封家信,告母亲说,我要回家过年,仿佛超常的喜事。母亲这时候,便拿着那信,去找人念了,回来路上,逢人就说,连科要回来过年了,仿佛超常的喜事。接着,过年的计划全都变了,肉要多割些,馍要多蒸些,扁食的馅儿要多剁些。

  做这些事情时,母亲的陈病就犯了,眼又涩又疼,各骨关节被刀碎了一样。可她脸上总是笑意充盈着,挖空儿到镇上的车站,一辆一辆望那从洛阳开来的长途客车。车很多,一辆又一辆地开来;人也很多,一涌一涌地挤下。她终于没有找到她的儿子,低着头回家,夕阳如烧红的铁板样烤压着她的后背。熟人问说哪儿去了?她说年过到头上了,却忘了买一包味精。那人又说味精不是肉,少了也就少了。母亲说,我孩娃回来过年,怎能没了味精呢。

  回到家,母亲草草准备了一顿夜饭,让人吃着,身上又酸又疼,舀了饭,又将碗推下,上床早早睡了。然却一夜没有合眼,在床上翻着等那天亮。天又迟迟不亮,就索性起来,到灶房把菜刀小心地剁出一串烦乱的响音。剁着剁着,案板上就铺了光色,母亲就又往镇上车站去了,以为我是昨晚住了洛阳,今早儿会坐头班车回家

  这样接了三朝五日,真正开始忙年了。母亲要洗菜、煮肉、发面、扫房屋,请人写对联,到山坡采折柏枝,着实挖不出空来,就委派她身边邻舍的孩娃,一群着到车站等候。

  待孩娃们再也感觉不到新鲜,母亲也就委派不动他们了。那车站上就冷清许多,忽然间仿佛荒野了。

  可就这时候,我携着孩子,领着妻子,从那一趟客车上下了来,踩着那换成了水泥的.街路,激动着穿过街去,回到了家里。

  推开门时,母亲正围着围裙在灶房忙着,或在院落剥玉蜀穗儿喂鸡,再或趴在缝纫机上替人赶做过年的新衣。而无论忙着什么事情,那块自染的土蓝围裙总是要在腰上系着。这时候看见我、妻和孩子,便略微一怔,过来抱了她的孙子,脸上映出难得有一次的红润,说你们外面忙,火车上人又多,回不来就不要回了,谁让你们赶着回来过年呢?明年再也不要回了!

【春节的故事】相关文章:

春节的的故事03-13

春节的故事03-16

【经典】春节的故事07-09

春节的小故事02-13

春节的传说故事02-20

春节的故事(优秀)05-19

春节的故事(集合)05-19

春节传说故事05-30

(集合)春节的故事05-26

春节的传说故事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