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过年的散文

时间:2024-06-29 15:29:54 对联 我要投稿

过年的散文【通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过年的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过年的散文【通用】

过年的散文1

  年前这几天,村里的会天天有,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老唐没事到会上溜达溜达,看见人家卖的甘蔗比自己买回去的更新鲜更粗大,忍不住又买了五根,扛着往家走。岁数不饶人哩,还没走一半路就累得喘气小冒汗了,他放下来靠在路边儿摸出一根烟,歇会儿再走。要过年了,招待客人的东西要备足备齐,这一生输给谁都不能输给刘三。

  想到刘三心里就窝火,还表亲戚呢处处跟自己较劲儿,害死人不浅。老唐住村东头刘三住村西头,按说两家可以不相往来的,却因孝行文化死死纠缠在一起。唐母比刘母大一岁,一个村里的闺女,同宗同族都姓李,都叫什么什么妮儿,又嫁到了同一个村,两家人一直相处得不错,不知从啥时间起悄没声息地扛上了。今天唐母买了身新衣服,明天刘母肯定添一套新行头;唐母前脚去县城检查身体,刘母后脚就赶到了医院;过庙会老唐请杂技在家门口热闹一下,刘三请的现代歌舞在西头嗨翻了天;过新年老唐请狮子耍耍,刘三就邀龙灯闹闹;唐母过九十大寿,老唐请豫剧团的演员来唱两场,第二年刘母过九十大寿,刘三请的戏班唱了个三天三夜。老唐那个气啊,更可气的是老唐被乡亲们评为孝心模范,走近了一看,人家刘三也是榜上有名,明明我付出的更多啊!

  刘母六个儿子没有闺女,连个孙女都没有,男丁兴旺清一色的纯爷儿们,门大户大。唐家则佳丽频出,唐母也是六个孩子,只有老唐这一个儿子,老唐的儿子赶上计划生育费尽周折才得二女一男三个孩子。平常村里人都外出务工,过年时就回来了,所以过年才是重头大戏,全村人都看着呢,谁最孝顺谁家老人最有福气,乡亲们自有公断。

  大年初一头一天,老唐夫妇把堂屋的空调、加湿器都摆弄好后把挂金带银穿戴一新的老母亲扶到太师椅上坐定,老唐两口先给老太太磕头拜年,各领红包一个,接着本家的兄弟侄子孙子都来拜年领取红包。关键的问题是不能怠慢了给老太太拜年的乡亲们,为了聚集人气也为了感谢父老乡亲们对老母亲的关心和厚爱,男人来了是一包烟,女人和孩子来了是红包,包内现金从5元、10元升到如今是30元。糖块花生瓜子自然不能少,水果力求稀奇新颖,客人来了甘蔗随便啃瓜子随便嗑水果随便选,一次性的杯子准备好,给坐下来唠嗑的倒好热茶,走时还要让客人往口袋里再装一些。一天下来,老唐散出去的烟有五六条,红包有七八十个,有爱占小便宜的一天能有好几趟来吃东西,老唐也不生气跟老伴儿说这是看得起咱,咱家的糖果好吃,人气也旺。当然其他时间带着礼物来看老奶奶的人也大有人在。过后,老唐红包里的50块压岁钱被他用纸巾细心包好放钱包里,没事了都拿出来摸摸弹弹,这是妈给的,下一个红包到来之前断舍不得花掉。

  过了初一是十五,这期间唐刘两家节目不断,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放鞭炮燃烟花、狮子龙灯都其全,乡亲们只需站在大街中间就看了两家的热闹。两个奶奶,沿用传统称谓都随夫姓,唐母为唐奶奶,刘母为刘奶奶。两个奶奶都德高望重,趁着过年前来拜访的人是络绎不绝,过年都不去探望的人仿佛就不懂得个春去秋来。

  西头刘三在乡亲们面前炫耀,像俺妈这样的活证人已经不多了,见证咱村了几十年的历史,虽然是新事新办,谁家嫁闺女娶媳妇红白喜事都还乐意来请教她一些忌讳呀习俗呀规矩呀流程啊等等,她也很高兴晚辈的拜访,所以非常感谢老少爷们对我母亲的惦念,红包不大略表寸心。俺妈厚道仁慈,一辈子积德行善,如今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孙子重孙一大群,多得她老人家都分辨不清了,乐呵呵地问“你爷是老几啊”只要来俺家站站叫声刘奶奶就是俺刘家莫大的福气,我和兄弟们感激不尽。“刘奶奶”,多吉利啊,就是要留住奶奶希望她长命百岁,福如东海,福星高照。过新年啦,老人家添福增寿,请大家看节目热闹一下,刘三理应当仁不让。

  老唐听说后十分不屑,刘三那红包十有八九溜进了刘家人口袋,还有啥可显摆的,破财才能消灾哩,唐家的红包大人小孩啥姓都能拿得住,叫声唐奶奶从嘴里能甜到心里。俺妈才是最有福气的人,家里客多,送的东西都吃不完用不玩,大外孙开饭店,啥鲜物没尝过,在家也是天天美食,定时定量。那回,二外孙开车从郑州回来专门给送了一碗汤,千行百里的,老太太很给面子美滋滋地喝点儿,足有两大口。二姐家的闺女河医大毕业,各种补品多种茶饮把老太太养得就生不出个病来,她要不长命百岁才怪。

  千刀万剐的刘三,老跟自己攀比,害得他就不敢打个闲牌,不敢大大脚花钱,不敢生病,平日里节衣缩食省吃俭用辛辛苦苦种菜换个钱一年到头就为了过这个年了。刘家兄弟多,刘母的`花销大家分摊出不了几个钱,而唐母的花销全是他自己掏,好在姐妹们也有解囊相助,毕竟各自一家,不能老惦记人家的钱不是。

  上有老母不敢言老,不敢说累,还要经常锻炼留心保养生怕走到了母亲前头,其实他早已明显感觉力不从心了,过罢年就七十二了,常言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天知道还能撑多久。路过的后生打招呼“大爷,我给你扛回去吧。”“不用,我能行,正想活动活动筋骨。”正午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躺在椅子上晒晒太阳再眯上一会儿该有多好哇,可是现在还没到倚老卖老时候,回吧,出来太久老娘会担心的。老太太坐累了要走走,走累了要躺躺,躺久了要坐轮椅上被谁推出去转转,真的是老还小,爱看热闹使个性子耍个脾气,一天到晚身边儿都不能离开人,得哄得陪还得看重她,单是吃喝拉撒就让老唐夫妇吃不消了,总是两人齐上阵,确保安稳妥当,千万不能磕着碰着摔着。一根烟抽完,感觉有些力气了,老唐把甘蔗抡到肩上扛着继续往家走。

  眼瞅着就要到家了,儿媳妇迎面匆匆走来掏钱给他,“大,你拐回去买双鞋吧,看你脚上的都破成啥了。明天行礼你一定要穿得体面些是吧。”

  “办啥事,行啥礼啊?”老唐糊涂了。

  “你还不知道吧,刘奶拉回来了,昨个儿断的气,明天要埋。”媳妇扛起甘蔗转身离去。

  “哦,这样啊。”老唐木然地往回走,失神自语,“俺兰姨死了。”算算今年已经整整九十五了,这么大岁数了,死了也不稀奇,寿终正寝,喜丧。

  顿时,老唐感觉浑身上下都无比得轻松起来,不仅是卸下了几根甘蔗,还卸下了更多的东西,轻的身体都飘飘然了,一个声音“嗖”地从心底窜出来摇旗呐喊,刘三,你个瘪犊子!看你还拿什么跟我斗,还有什么资格跟我比,你妈没了,我妈尚在,她是村里最长寿最有福气的老人,三五年内无人敢敌,孝顺的儿子有一个就够了。

  突然没了对手,再也没人与之抗衡,这大过年的,说不出是失落还是难过。俺姨没了,看着我长大哄我逗我疼我的兰姨没了,老唐鼻子酸酸的,须臾,泪水连连,终于涕泪横流悲声大放,哭得很痛。

过年的散文2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多民族花。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个地区也有自己的生活习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按照我们这里的规矩,春节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要吃面条、祭灶,祭灶的时候还要用我们俗称的“灶糖”,这是用长方形状的糖,又甜又黏,外面裹着一层香香的芝麻,大人小孩都爱吃。

  过了腊八,就是腊月二十三,就是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家家过年用的东西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夜晚,各个电视台都会播出跨年联欢晚会。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怪兽叫年,每到这一天的半夜十二点,年就会出来捣乱,人们害怕极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了年特别怕红色和响声。于是,每逢这个时候,家家就会放鞭炮吓唬年。终于,年被打倒了,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作大年三十。

  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寓意来年家人都会团团圆圆。这一夜,我们是要吃饺子的。我们还会在饺子里放一枚硬币,大人吃到它,来年就会财源滚滚;小孩吃了它,来年就会聪明机智;长辈吃了它,来年就会健康长寿。家人边吃团圆饭,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在一起说说笑笑,谈谈在这一年里碰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另外,大人还要给小孩压岁钱。到了十二点,鞭炮响起来了,

  春节终于到了,春节这几天,是不准用刀的。吃的是春节前准备的食物。商店也要关门,到初六才能开张。这天,我们会去拜亲访友,如果小孩去了,还会得到些红包。到了傍晚,到大街上走走看看,处处都是一片红火,特别美丽。有敲锣的、有打鼓的。夜深十二点到了,父亲一口气冲到了院子里,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筒。

  说时迟,那时快。一声声响亮的爆竹声,一朵朵光芒四射,此时的常熟,被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的旋律包围着,真是热闹非凡!

过年的散文3

  腊月三十下午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动手,包饺子,不但包出三十晚上的,还要把正月初一早晨的,正月初二早晨的饺子都要包出来,俗话说:“初一的饺子初二下,不知日子发多大”。

  三十晚上,每家每户都要炒上几个盘子,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围着餐桌推杯问盏,喜气洋洋,喝得面红耳赤,好不快活。

  三十晚上,天一见黑,各家各户就把家里所有的灯头都点亮起来,不论是正房的,偏房的',厨房的,卫生间的,大门口的,都统统点亮起来,家里家外,大街小巷,犄角旮旯,都统统亮如白昼,到处灯火通明,映衬着大小门口那红红的对联,真是一派节日气氛扑面而来,让人的心情甚是激动与澎湃,你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绝对体会不出来这种节日的喜庆氛围,这种令你终身难忘的情景与激情,也就是你年年盼年的情节。

  三十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这里还要“放灯”,所谓放灯就是在大锅里放上油与锯末搅拌在一起,然后将大锅放到三马车上,用火将油和锯末搅拌好的“材料”点亮起来,开着三马车慢慢地围着村子转,并且把大锅里燃烧的“材料”用工具弄出来,一堆堆沿道路旁边摆放妥当。那一堆堆点亮的灯,红彤彤,亮闪闪,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火龙翩翩起舞,飒是好看,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时还要燃放烟花与爆竹,远远近近彩花不断,轰鸣不停,好像整个除夕晚上都要沸腾了。

  一切该做的事情做完后,远远近近都渐渐清静了起来,街上的游人明显见少,大多都围坐在电视机旁,准备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了,也有的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准备去学习“一百三十六号文件”去了。

过年的散文4

  新春我为你祝福

  我的祝福不是廉价的口号

  我的祝福不是无色的空气

  我的祝福只送给为正义大义奋斗的人

  我的祝福只送给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的`人

  新春我愿我的祝福

  为你擦去不被理解的露珠

  为你拂去正直的汗滴

  为你温暖爱憎分明的眼睛

  为你滋润为正义高歌的喉咙

  为你抚平手上的老茧

  为你拂去额头的山川河流

  为你高尚的追求一份动力

  为你夜灯下耕耘的眼睛送一份温馨

  新春我愿我的祝福

  为你奋发的心灵一份慰籍

  为你奔走的双腿注入活力

  为你点燃生命雨季的太阳

  为你照亮人生路上的坑坑洼洼

  为你萦绕在每一个黄昏的窗前

  祝福你天天交好运健康又如意

  祝福你高举希望的火炬生生不息

  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高远越走越红火

过年的散文5

  小时候是掰着手指头盼过年,年来了,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还有压岁钱收,更高兴又长了一岁……

  可如今是讨厌过年,怕过年,年到了,年龄又增长一岁,加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常这病那恙的,更是由于在五年前得过一场大病,差点丧失生命,这痛楚经历,每每到春节前会涌上心头。

  记得五年前十月初,小腹常隐隐作痛,呕心,反胃……可无知的我一无所知,一直忍、忍、忍……在人前总是穿戴整齐,每天卸妆后,镜中的我,腊黄的脸,布满皱纹,由于长期睡眠不足而熬成黑眼圈,双眼布满血丝,无神呆板,得了慢性结膜炎,法令纹像刀镌刻着,每每看到镜子中的自己,赶紧闭眼逃离,深呼吸,祈求菩萨保佑:身体快快好起来。诸不知上班前,里三层外三层化妆品涂满脸,这样才敢上班见人,哪一日不涂,深怕吓坏别人?这是礼仪,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忍了整整两个月,都没有去医院看。

  到了腊月,学期结束开散学式,开会时实在疼得厉害,左手抵住锥心痛的小腹,趴在桌上坚持开完会,又开车至家,迈着如铅注入的`双脚,扶着栏杆,一步一步挨上楼,打开门,忽双眼冒金星,跌倒在楼梯上。等先生听到响声才立即送医院,挂号,检查……当地医院查不出什么病,只知血色素低至吓人,是正常人一半,建议到上一级医院住院全身检查,查出病因。接诊的是女大夫,四十多岁,剪齐肩发,操外地口音:“这血到底哪去了?难道是……”言下之意是得白血病,没查出来结果之前,全家人脸上布满惊恐,度日如年,三天后,终于查出:胃出血,胃出血有个明显特征,黑便,可无知的我却浑然不知,当时只关注颈椎病和肩周炎,因为这两样病疼得我寝食难安,无法入眠,而小腹疼痛不是每时每刻痛,针扎样有间歇性,也没有太在意,奔走与各医院都是为颈椎病、肩周炎,许多开刀治疗,但由于曾在十年前做过一次大手术,二次小手术,再不敢冒然开刀,多次去上海各大医院,最后医生综合考虑分析,建议保守治疗,吃药加锻炼能治好,经过几年努力,颈椎病,有所好转。可谁知这病好了,那恙又出状况。于腊月底胃出血躺在台医病床上,吊针,注入两袋鲜血,但仍气若游丝,医生说这是不幸中的大幸,假如跌倒,若大出血,可能一命呜呼。也许是阎王爷嫌弃我,也许是上苍怜爱我,眷顾我……

  腊月底,窗外鞭炮声日日响个不停,屋内的我躺在医院饱受病痛折磨之苦,直到大年三十才出院。

  每年的腊月,我的思绪总会落进了痛楚的回忆,故也就讨厌起过年来。

过年的散文6

  除夕守岁,是中国人过年的习俗。无论是新历年或是旧历年,每个人在这特别的时间都会有一番特别的感慨。

  在这个时候,你又将会感慨些什么?你是否会感叹日子如白驹过隙,一年的梦想还未完成,日子就在指缝间这样白白流逝了,而没留下多少印迹?抑或是心生感恩,感谢时光老人给了你实现梦想的机会,感谢时间让你不断完善并且超越自我,让你的雄心如山一样磅礴,激情象水一样的'荡漾。

  但不管怎样,过去的一年已经一去不复返。去年的365个日日夜夜,无论你有过多少悲和喜,无论你有过多少得与失,都已经成为过去,逝者如斯乎!朋友,不要得意忘形,也不必叹息,更不要消沉,因为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你听,这是新年的钟声!新的一年在众人的期盼中姗姗而来。这是一个崭新的日子,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但是,我们要记住:如果你热爱时间的话,时间可以成就你;如果你荒废光阴的话,时间也可以毁灭你。

  朋友,让我们在新年伊始时许下新的祝愿吧:

  愿每个人在新的一年里把握好时间,把每件事情做得精彩更精彩!

  愿每个人在新的一年里,为亲情留出时间,关爱家人,珍惜朋友!

  愿每个人在新的一年里,挤出一定的时间,用心经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善待自己!

  晨曦,将从东方透出,希望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朝阳,将从地平线喷薄而出。那时刻,喜悦在我们眼中不断跳跃。希望与喜悦,挥舞着鲜亮的红绸,在我们心中跳跃、翻腾!

  我们相约,在来年岁末再来聚会。到那时,我们会骄傲地说:我们无愧于20xx年,因为我们充分利用好这一年的时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无愧于自己,因为我们每天都珍惜光阴、讲求质量地生活着,活得有滋有味。

过年的散文7

  春节,俗称“过年”,是汉族人特有的传统节日。在我的记忆里,过年有着诸多的辛酸和快乐,在心里留下今生难以磨灭的回忆。

  父亲出生在解放前。听父亲说,他小时候父母双亡,与几个哥哥相依为命,苦撑着过日子。天天被贫穷和饥饿困扰着,难得吃一顿饱饭,更别说吃上馒头、水饺之类的饭食了,那简直是无论如何都奢侈不到的味道。

  有一年快过春节了,腊月二十三是农村传统的小年,家家户户要辞灶。那天,刺骨的西北风呼呼地刮了一天,夹杂着从天而降的雪花阵阵吹来,打在脸上让人睁不开眼睛,躲在透风的房子里都让人禁不住直打冷颤。缺衣少穿,饿了一天的父亲哥几个想生火做饭,实在是无米下锅,只得找来一些干地瓜秧根放在锅里用水煮着吃。即使这样的饭食也吃不饱,每人将就着喝一两碗稀稀拉拉的地瓜秧菜汤了事。天快黑的时候雪停了,因为我父亲年龄最小,听到外面有放鞭炮的声音,再也坐不住了,他就偷偷地溜出家门,跑到村中央杨家胡同一家富户人家门前看小伙伴放鞭炮。恰巧这家主人出门送客,看到我父亲瑟瑟发抖地站在墙角,手脸冻得发紫,腿也直打哆嗦,便心生善意,回家让老伴拿来一个瓜干煎饼给我父亲吃。我父亲拿着这个救命的瓜干煎饼,自己舍不得吃,一溜烟跑回家,和几个哥哥分着吃了。弟兄几个一边吃一边流眼泪,就这样算是过了一个小年。真可谓富人过年,穷人过关哪!

  解放后,穷人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转起来,基本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可还是有的时候日子过得有些窘迫。在我十岁那年,临近春节,有的人家早已买来一些煤炭生火炉子过冬了。可我家由于底子薄,人口多,没有闲钱买煤炭生炉子,只得到村外路旁树林捡拾些树叶草根当柴禾做饭取暖。到年底了,父亲才从姥姥家挑回一担碎煤块,平时舍不得用,只有等到亲朋好友来我家串门时才在屋内的火盆里放一点碎煤块取暖用。有一天看着即将用完的燃煤,父亲流下了辛酸的泪水,我们兄妹几个都跟着父亲哭了起来。当年这些悲惨情景令人难忘。

  我十二岁那年,腊月二十是我二姨出嫁的日子,那时我父亲听从村委安排,带领一批青壮年劳力到外地出夫参加整治祊河大会战劳动,没时间回家。母亲就让我和大妹(当年十岁)一起抬着半袋子小麦送到姥姥家,等二姨出嫁来客人时磨面蒸馒头吃。一听说要去姥姥家,大妹高兴地一蹦老高,母亲给我们收拾好,我俩就抬着小麦出发了。大妹在前面,我在后面,两人用一根短木棍当扁担抬着半袋子小麦一路小跑着滋悠悠地往前走去。从我家到姥姥家有十多里路,一开始我俩挺兴奋的,抬着麦子走一会跑一会的,还没觉着累,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就感觉到累了,肩膀疼得好像针扎一样。那就歇一会吧!然后接着往前走,看着大妹气喘吁吁的样子,我就悄悄地把绑口袋的.绳子往自己这边拉一拉,以减轻大妹肩上的重量。越往前走越觉得累,连两条腿也不听使唤了,可还得坚持走下去。好不容易到了姥姥家,姥姥看我们个个喘着粗气,小脸热得通红,心疼地说:“累坏了吧,快到屋里歇一歇吧!”等了一会,姥娘煮了两小碗纯白菜馅的饺子,我和大妹吃得那个香啊!吃着吃着,我发现姥爷的碗里只有几个饺子漂在水里。原来,姥娘煮的水饺不够吃的,特意给我和大妹盛得满满的,只给姥爷盛了几个饺子,在嘴里慢慢嚼着,舍不得吃。那时候的生活有多困难可想而知了。后来,大妹的后脊梁长得有点弯曲,估计与这次抬东西有关,是重物压坏了脊柱造成的。等到二姨出嫁的那天,我因为贪睡起晚了,早晨起床一看,送亲的队伍早已不见了踪影。

  我上五年级那年,过年能放上几个鞭炮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一般人家的孩子是没有钱买鞭炮的。我因为本村一亲戚家的大舅平时非常疼爱我,快过年的时候,总要给我一些压岁钱,还要给我买几挂小鞭炮放着玩。要知道这两挂小鞭炮可是我的宝贝呢!一天放三个五个的,舍不得浪费,生怕等到过年的时候没有了。那天有一个鞭炮没响,剩下一丁点引信捻子露在外面,我就学着大孩子的样子,将鞭炮固定在院子里的一个石台子上面,划着火柴去点,还没等我转过身子,砰地一声鞭炮就炸响了,把我右手的虎口部位熏得漆黑,还裂开一道血口子。疼得我嗷嗷直叫。父亲赶紧给我包扎伤口,这次意外疼得我几宿都没睡好觉。

  到了年后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晚饭的时候,父亲告诉我说,公社驻地今晚有放电影的,放映完后还有烟花表演。看烟花表演,太好了,我央求父亲今晚一定带我去看,父亲爽快地答应了。吃过晚饭,我就跟着父亲一起朝公社驻地走去,一路上有许多去看烟花的同伴。到了场地,电影刚刚开始,放的什么片子我早已经忘记了。等电影放完,喇叭里传来通知,让大家往外走一点,腾出一片空地好放烟花。大家都自觉地往外走,让出一大块空地,只见四五个小伙子,先将烟花摆放在场地中央,然后一个一个地点燃烟花,只听啾啾的声音不断传来,烟花腾空而起,在空中炸响,烟花飞溅,向四面散开,真是壮观。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烟花表演,给寂静的乡村春节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我的童年,伴随着这些辛酸的故事和快乐时光一点点成长,一个个珍贵的瞬间变成美好的回忆,让人终生难忘,回味无穷。

过年的散文8

  每年,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山南海北、四面八方的游子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回家,历尽千辛万苦,亲赴一年一度迎春的盛典,只为了一份亲情、一种温暖、一场团聚、一次欢庆。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是中国人最浓郁、最美丽的乡愁。

  过年的帷幕,是从农历腊八那天缓缓拉开的。

  吃过腊八粥,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置办年货。小时候,每当过年临近时,我就像个跟屁虫似地跟在父亲身后,在如织的人流中穿行在市场和商店中。父亲不时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看看预先在上面写好的要买的东西。无论走在大街,还是小巷,你都会从人们怀里抱着的衣服鞋袜,手里提着的鸡鸭肉鱼,或篮子里装着的食品糖果里,感受到沁人肺腑的那种浓浓的年味。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那是过年的一次热身。每到这一天晚上,我都会屁颠屁颠地帮着父亲把上一年接来的灶王爷的神像,从厨房的墙上请下来,然后到室外摆上糖瓜等供品,父亲虔诚地点上香火,点响几个“二踢脚”,送灶王爷上天“述职”,俗称“辞灶”。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来探查世情的。人们用熬熟的麦芽糖制成糖瓜,“贿赂”灶王爷,拜托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期盼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扫过房子,便开始准备年饭了。比如杀鸡、炖猪头、灌腊肠啥的。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家家户户都要蒸枣馒头、蒸年糕、炸面鱼、炸套环、炸丸子、炸鱼什么的。传统习俗里,讲究馒头要蒸两三锅,能吃到正月初五六,才算圆满。

  梦里寻你千百度,过年终于姗姗来迟。孩提时代,我年复一年地板着手指数日子,热切地期盼着除夕夜的到来。

  大年三十,无疑是过年的高潮。人们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只为了这一天。虽然那时家里很穷,但童年时的过年是我一生的胎记,镌刻在我心里,成为我最幸福、最快乐、最美好的记忆。记得十一二岁时我就能帮母亲剁饺子馅,准备年夜饭了;下午还要帮父亲贴年画、贴春联、贴“福”字。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屋里屋外透着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

  傍晚,人们要在案桌上供上仙逝祖辈们的牌位,摆上鸡鸭鱼肉、点心水果等供品。年夜饭前要点上香烛,祭天地,祭祖宗,接财神爷、灶王爷……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这不是迷信,而是民族的传统年俗。

  当父亲陪我在院子里放完迎年鞭炮,回到温暖的家里,大盘大碗的菜肴和热气腾腾的饺子摆上桌子时,年夜饭就开始了。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说,边喝边笑,大家频频敬酒,相互祝愿,其乐融融,其情绵绵。

  “哎哟,我吃出钱来了!”父亲惬意地说。他常常第一个从饺子里吃出硬币来,大家便兴高采烈地举起酒杯祝贺父亲:“恭喜发财!”这也是全家人共同的心愿。随后有人从饺子里吃出枣、吃出糖、吃出花生……其实都是事先包进饺子里的,旨在庆贺大家新年有个好彩头。这是一年中最丰盛、最温馨、最令人留恋的家宴。

  室外鞭炮噼里啪啦,星光闪烁,震耳欲聋;烟花腾空四起,映红天际,硝烟味弥漫着夜空;夹杂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相辉映,神州大地被淹没在过年热烈欢快的氛围里。

  爆竹是男孩子们的最爱。父亲年前不定哪一天从外面回来,会突然从提篮里拿出两挂小鞭、几扎滴滴金和几个又粗又大的红皮爆竹,笑眯眯地递到我手里,给我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常常乐不可支地旋即跑出去,与小伙伴们夸耀上几句。不过,父亲总是不放心,每次都要陪着我一起放鞭炮。

  爆竹无疑是过年钟情的歌者,它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散发着浓烈的年味,一如雄鸡报晓的啼鸣,它是报春的惊雷,是过年交响曲粗犷高亢、感天动地的男高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描写过年的诗句。诗中典型的意境,鲜活的细节,构成了一幅乡风民俗的绚丽画卷,流传千古,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吃完了年夜饭,便开始“守岁”。除夕之夜非同寻常,“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是古往今来的文化传统,是辞旧迎新最古朴最温存的守望。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喝着茶水,吃着瓜子、水果,抽着烟,拉着家常,彻夜不眠,以待天明。其实,话里话外人们说的都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守岁”时,我和弟妹们会心满意足地换上新衣服,喜形于色地站到镜子前打量自己;父亲满面春风地分给我们压岁钱,而压岁钱一定是父亲精心准备好的崭新的钞票。那个开心劲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除夕夜,在期盼中人们内心还有一种敬畏。父母常常压低声音神秘地告诫孩子们,不许大声说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得弄坏家里的东西,弄坏了东西会不吉利。我和弟妹们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说错什么或做错什么,说话时轻声细语,仿佛声音一大,就是不敬,就会惹怒无处不在的神灵。

  不过,小时候我和弟妹们“守岁”,往往熬不到天明,便脱下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枕边睡去。

  现代社会为除夕夜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始自1983年的过年联欢晚会为亿万家庭所喜闻乐见,电话、短信、微信、微博等沟通方式也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

  大年初一清早,人们便踩着一地花花绿绿的炮屑纸,给长辈和亲友们拜年去了。孩子们身上穿着新衣,兜里装着压岁钱,嘴里含着奶糖,脸上挂满微笑。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景象。“过年好!”的问候声此起彼伏,不时地从街头巷尾、这里那里传来。

  幸福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的。仿佛新年才刚刚开始,眨眼功夫,初二晚上或有的地方初三早晨的'送年仪式便悄然而至。按照传统习俗,吃完送年的饺子,就算送走了新年。小时候我总感觉新年的礼仪太过仓促,还没尽兴呢,就把新年送走了,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其实,古人对新年的安排蕴含着深意。

  走娘家,便是过年习俗里最温馨、最甜蜜、最崇高的日子,正如一位学者说的,那“是一个巨大的人伦美丽”。

  正月初三,已经出嫁的女儿,要赶在送年后,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给父母拜年,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老人家的风雨艰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今,我和老伴已经做了姥姥、姥爷,童年已成为我们遥远的回忆。我们有两个女儿,每到这一天,“姥姥、姥爷”不绝于耳,一家人欢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谈笑风生,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傍晚,我们恋恋不舍地将女儿、女婿、外孙女们送到门外,在挥手告别那一刻,我突然隐隐地感到,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我敢说,那是任何爱都无法比拟的最博大、最无私、最深沉的爱。

  过年真的很累,年前的忙碌已使人精疲力竭,从初一开始,每天除了要接待络绎不绝前来拜年的亲友,还要带上礼品,走亲访友,七大姑八大姨,该去的一家都不能少,只是再累心里也高兴。男孩子们还不时地惦记着回家放上一通鞭炮。这过年啊,过的就是传统,就是味道,就是气氛。

  绵延不断的鞭炮声,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可以说,元宵节是行将结束的过年的又一个高潮,然而无论多么热闹,也难掩人们对告别过年的不舍。过年像陈年老酒一样醇香、醉人、绵长,不论你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浓郁、美丽的乡愁。元宵节则是人们对过年留恋的咀嚼和回味。

  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真情。这些古老的过年习俗,浸透着纯朴的民风,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彰显着人们的精神寄托和生命追求。几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这些文化基因,早已渗透到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过年的散文9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辞旧迎新,金鸡报晓,日子也在不经意间匆匆走过,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了。小时候,杀年猪,做糖糕,吃年夜饭,到亲戚家拜年、做客是过春节的传统习俗。虽然随着光阴的流逝,有些传统习俗有了演变,但是我还会时常想起那份浓浓的年味与温暖,忆起那份淳淳的美好与情味。

  孩提时代,过春节、穿新衣,做客人,那可是头等大事。每逢年底,母亲总要扯上几尺花布,订好一层层的鞋底,给我做新衣和新鞋,好让我在新年里走亲戚时穿上。每年过年穿的新衣都是母亲自己做的,而我带着欢悦的心情等在母亲做衣服的缝纫机旁看她裁剪、缝衣、订钮。印象中,那件蝴蝶盘扣带有锦缎式样的中式外衣,我很是喜欢,穿在身上,再扎两个小辫,样子还是挺喜人的。

  盼望着,盼望着,离年三十的脚步一天天地近了。奶奶开始淘米、浸水、磨粉了,准备明天做年糖糕了,做年糖糕时奶奶经常会叫我帮忙一起做。奶奶用力地揉粉,我则在一旁根据奶奶的吩咐适时加水。大冷天里,奶奶满头大汗,将雪白的米粉揉成了一个能站起来的粉团。于是我乐呵呵地拿起糖糕印模,先洒下干粉润印模的底,然后接过奶奶递来的大小正合适的粉团放入印模,再用小手将四周压压紧,最后翻转扣在桌角一敲,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寿桃、如意、鲤鱼、满龙等糖糕,安安静静地躺在蒸架上。爷爷负责将一个个摆满糖糕的蒸架放在灶头上烧,大约我到村子里跟小伙伴们耍一会儿的功夫,回家就能吃到香糯的糖糕。过年祭拜前,爷爷忙着捉大公鸡,然后将沸水烫过的公鸡的毛拔掉,但是往往会在鸡头、翅膀、尾巴处剩下一点鸡毛,用红绸与筷子,将公鸡摆好造型,等待过年祭祀仪式时派上用场。别说这还真是一个技术活,没有弄过的人打造出来的造型是上不了台面的。每当这时,我就在一边给爷爷拿着拿那,过年的欢悦别提有多带劲了。那种浓浓的祖孙情便在这样有趣、充满情味的事情中久久地积淀下来,到现在每年过节看到糖糕、准备过年公鸡时,我就想起慈爱的爷爷奶奶。

  年二十七左右,村子里开始杀年猪了,嗷嗷的叫声整个村子都听到。做了糖糕,杀了年猪,祭拜过年,吃年夜饭,然后就是正月初一到亲戚家拜年做客。记忆中,年初一一般都是去外婆、舅舅家拜年的。年初一我是不会睡懒觉的,一大早,穿上母亲亲手给我做的蝴蝶盘扣的新衣和百叶底布鞋,两小辫上扎着漂亮的丝带,提着给外婆、舅舅的礼品出发了。到了外婆家,捧着外婆泡来的冻米甜茶,舀着调羹一口口喝着。外婆怜爱地看着我喝甜茶,那柔柔的'目光中分明写满了对我的疼爱。喝了甜茶,吃会儿瓜子,聊会儿天,丰盛的午餐上来了,大人们一般边喝米酒,边闲话家常,我们小孩早就吃好在外面放放鞭炮,跑跳追逐。等待着,等待着,外婆、舅妈揣着拜年红包,塞进我的衣兜里。有时,我怕在外面玩会弄丢这个有重要意义的红包,就先寄存在母亲那里。等到大人们吃的、聊的差不多了,相约定下他们年初几到我家做客后,就告别了外婆、舅舅,顺着小道,走回了家。一回到家,我赶紧掏出红包,看看外婆、舅妈到底给了多少拜年钿。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到爷爷的娘家做客人(爷爷是入赘的)。爷爷娘家的后代分了几家,每次去做客人,都要在那里呆上一天,但是还没有全部吃好,要轮流着安排今年吃这两家,明年吃那两家。最让我感到难堪的是,每到一家,都要泡上一碗饭糍茶,这样一共三四家,我吃得肚子都撑了。吃饭糍茶是让我头痛,但是拿起拜年红包来那叫得劲。

  不过,也有我最盼望吃的饭糍茶,那是到匠人浜的寄亲妈家拜年做客。寄亲妈家经济条件好,为人热情大方,每次春节做客,我很喜欢去。寄亲妈非常客气,每年到她家拜年,她总会给我父亲烧蛋茶,蛋茶里除了有三个囫囵鸡蛋外,还会放些饭糍。那时,爸爸总是只吃一个鸡蛋,另外的两个鸡蛋给了我们姐妹俩吃。有时寄亲妈也会给我们姐妹俩的碗中各放上一个囫囵蛋。喝一口饭糍茶,轻轻一口咬着调羹里的囫囵蛋,软软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无比的美味啊!这是我童年时代盼望的一碗最厚实的做客饭糍茶。

  在匆匆流逝的岁月里,春节习俗也在不断地演变,但童年时代盼望过年,满怀喜悦等待吃年夜饭,挨家拜年做客的情景一直存留在我记忆的深处。

过年的散文10

  春节就要到了,农家人都忙着。劳累了一年,得好好慰劳慰劳自己。打粿、蒸糕、做米花糖等,这些风俗习惯总少不了;除此之外,屋子要打扫卫生;田地里头还有一摊子东西,例如、鸡鸭舍要清理,留在地里的蔬菜也要施点肥。人过年,家禽、青菜也一样啊。

  女婿来电话:“爸,你们整理一下,来我这里过年!”那口气就是没有商量。我正在犹豫,老伴耳朵灵,一把抢过手机,很是干脆:“不去,不去!多麻烦。再说哪有去别人家过年的道理。”女婿说:“现在高铁很方便,一个小时就到。我这里也不是别人家,再说福州不冷,舒服些。”老伴心直口快:“我想蒸糕,你的锅那么小,行吗?我要吃粿,你那里能做吗?”利嘴接过电话:“老妈,这些你不是家里都做了吗?那就拿来呗。再说我们几姐妹都汇聚在这里,你们不来怎行?”老伴迟疑一阵子,又找到搪塞的理由:“我还是不去:你屋子那么小,这么多人怎容纳?”利嘴从来就是这样:决定的事,可不是能让人随意推翻:“老妈,住宿的事,就不用你担心!我已经买了新房,新旧两套屋子,能住下的。”稍停一阵子,利嘴变换口气:“你们要是不来福州,就是逼迫我们回去;是你们走一趟呢,还是我们十几人走一趟?”你看。利嘴真是厉害,没有商量的余地。没等老伴思考清楚回话,利嘴立马又接着说:“后天我叫小叶开车去接你们。”老伴还想找理由辩解,利嘴已经放下电话。

  大年二十九日中午,小叶果然准时开车到来。老伴虽然有一百个不去的理由,但是,车已经到家门口,由不得去与不去!我们赶紧把所有过年的东西搬上车,见还有一些空隙,于是,又临时到菜地里拔些萝卜、大蒜,砍些白菜、芹菜、挖几个冬笋、山药、芋仔等,一直装到没有一点剩余空间为止。

  晚边五点,我们到达利嘴居住的小区。福州原本就不太冷,加上今冬温度偏高,你看小区的花草树木如此的鲜艳。

  车子开进车库,我正要协助搬东西,小辈们轰拥而来:“老爸,有我们几人在,还用你来劳累?你就别逞强啦,先上楼休息去吧。”我只好听话地走进屋里。屋子全新,屋内还算宽敞,装修虽不是特别高档,但是,各项家具安排合理适用。让人觉得居住在此很是舒坦。

  老伴在整理衣物,我见小敏母子坐在大厅左边的围栏垫子上,梓萌才十个月,虽然还不会说话与走路,但是,在垫子上爬行很活跃。我溜出房间,笑着与梓萌打趣一阵子。

  已经是做晚饭的时候。我也有些饿了,看见利嘴夫妇在厨房磨蹭,没有准备煮菜的样子,我问利嘴:“怎么还不开始煮菜呢?”利嘴放下手中活,倒上一杯开水,又从柜子的盒子里拿出两块饼端到我面前,笑着说:“爸,饿了吧,先吃点东西。姐夫还没下飞机;小妹的车从厦门开出才一个多小时,估计至少还要一个小时。我想等他们到来,一块吃,行吗?”我还没回答,老伴就开始挖苦:“他呀,是六0年饿鬼出生的,每天三餐等不及。”我没有生气:“你呀,比喻得实在不够恰当。我怎么会是饿鬼出生呢?六0年我已经十几岁啦。”儿女急忙来解围:“妈,我爸一贯干重活,所以容易饿,再说如今谁家愁吃?能吃说明消化系统好!不是有句古话:‘廉颇七十,安能饭否?’说明古人都关心吃,觉得会吃就是件好事。我老爸也是七十,能吃就是我等最为高兴地事啊。”我没有与老伴争辨,笑着说:“习惯啦,在家时,五点就吃饭。没关系的,等他们到来一起吃,热闹。”小叶为我把茶与饼摆在茶几,让我坐下看电视。

  七点十五分,幺儿来电话:“姐夫已经在我车上,二十分钟到达。”一会儿,小叶手机响起:“姐夫,我们已经下高速,在埔上大道,现在如何走?”只听小叶大声地说:“你看路标,走金山公园南路再往左拐,看见一座小桥,我就在桥头等你。”

  七点五十分,五队人员都到齐,虽然常有见面,但是,像这样的大团聚还真不多,我打转地寻找:“我的舒宝呢,现在该是大姑娘啦。”小叶说:“她呀,就是书看不够,自己前天就来啦,除了同学聚会,都在二楼房间看书,整天不出来。我们买房子还没装修,舒宝就与我们约好,她说:‘姨夫,你要为我自己装修一间’。当时我就立马答应。二楼靠后的哪个小房间,就是她的闺房。”

  大姨夫等人一次次把行李搬完,正在擦汗。看见小敏母子坐在大厅垫子的围栏里玩耍,赶紧跨过围栏,抱起小梓萌,兴奋地把她举得高高。口中不停地夸奖:“长的好漂亮。”大姨也抢去抱着逗一会儿。三姨急着要看梓萌:“让我看看,半年没见长大多少。”小敏立马将梓萌递到三姨身边:“让三姨看看,有没长大!”三姨夫转过身,用手轻轻地在梓萌脸上稍一摸:“你看,小孩子真快,才几个月没见,已经会对人笑啦。”

  小姨夫看见小果走进来,高兴地迎上去,立马拉着小果的.手哈哈大笑,“我的围棋对手来啦。半年没见,又长高不少,明天就十岁啦,棋艺有长进没?”小果不善说话,但说起下棋,来了兴趣,望着小姨夫不示弱:“你现在不是我的对手。”舅舅望着小果哈哈大笑:“你才学几天围棋,就如此目中无人?”小果微笑着说:“我已经是业余二段,小姨夫只不过是搅局的,肯定不是我对手,不信等会儿比试比试?”说得小姨夫哈哈大笑起来:“好的,咱俩过会儿见输赢。”人员到齐,屋子里热闹许多。

  我与老伴拿着围巾,准备煮菜。利嘴一把夺过去,说:“老爸老妈,你们就坐着看电视吧,今天不要你们动手。往年在老家过年,你们总是一桌子的鸡鸭鱼肉、排骨猪脚牛筋。看去排的满满的,可是,筷子不知往哪伸,都是没胃口的东西。现在的人过年,谁人喜欢这些大鱼大肉?吃点清淡的素菜就行,咱们只在乎团聚,懂吗?”利嘴的话总是没大没小的,让我俩觉得掉身份,但想想也觉无不道理。

  只听小叶说:“今天的晚饭,咱们来个改革,不要拘束,各人自报喜欢吃什么,我就煮什么。”舒宝第一个发言:“二姨夫,我喜欢冬笋、豆腐、白菜。”大姨夫赶紧附和:“我也是,我也是。最好加个荠菜汤。”舅舅站起来把手举得老高:“我建议野猪蹄炖一碗,吃了腿有力,明天好爬山。”小姨坐在沙发上,在啃我们带去的泡鸡爪:“我不会做事,有没有发言权?”一句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我接过话头:“怎么会没有发言权,一直以来,你都是全家人最宠的,只不过近年来你不是最小,所以稍有失宠,不过,地位还是比别人高一些啊。”小姨笑起来:“我的地位还有这么高呀?那好,我就提议:煮一碗爸妈从乡下带来的香菇汤!”小姨夫举起手:“我是北方人,我喜欢水饺,有水饺就行。”小叶转向我俩:“爸妈,你们喜欢吃什么菜?”我还没开口,老伴说:“你们喜欢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小叶望着我:“老爸,每次你都是吃我们剩下的,今天,你一定要说说喜欢吃什么?”我稍停一会儿,我说:“既然是过年,那就炒点米粿,预祝全家人身体壮壮实实,再焖点年糕,预祝几个孩子年年长高,也预祝你们几个做事业的步步高升。”

  我与老伴又准备捆围巾帮助做饭,利嘴站起来,一声“老爸”。用手把我按住:“既然大家没有新的建议,今晚就由我主勺,谁有新的建议,还可以再补充。”说完与小叶走进厨房,关上玻璃门。

  大概有半个小时,利嘴夫妇走出厨房,把原本拼着的两张方桌拉开,原来中间还有预制的连接,变成一张长方形的饭桌,又从走廊里搬出塑料凳子,接着把煮好的菜一碗碗端出来,果真有大蒜炒鲜笋、有白菜煮豆腐、芥菜煮大骨头,有荠菜汤,香菇汤、胡萝卜炒青椒。有山药炖排骨,还有青椒炒腰花,每一样菜都是两碗,放在长桌的两头,一大碗野猪蹄摆放在中间。利嘴一声:“同志们,吃饭喽。”大家立即围过去。红儿夫妇站起来,拉着我俩的手:“爸妈,走,吃饭去。”利嘴平时啥都不做,今天困着围巾,特勤快:“这两把靠背椅是外公外婆坐的,其他人随便坐。”舒宝说:“鲜笋放在哪,我就坐哪。”小果说:“外婆坐哪,我就坐哪。”两个小家伙说的大家都笑起来。我拉过小轿椅放在自己身边,转而对儿媳说:“小敏,把梓萌放在轿椅里,坐在爷爷身边,一老一小坐在一起!”儿媳笑着说:“好的。”

  小叶从厨子里拿出一瓶珍藏多年的五粮液:“谁人喝酒的请举手。”会喝酒的人还没开口,只见小果却把手举得高高:“姨夫,我要。”惹得大伙笑起来,小叶惊讶地问:“小果,你也想喝酒?”小果说:“平常我妈总是以要开车呀或血压高呀,不让我爸喝,今天在姨夫家,也不要开车,我为我爸争取一份。”小果的话又让大伙哈哈大笑起来。小刘把酒杯到我身边:“老爸,你也来一点。”我笑着说:“我就是与酒无缘,年轻时就没学会,你们几人自己喝吧。

  一会儿,利嘴又端出焖年糕,炒米粿,我对小果说:“阿果,吃年糕,吃了好长高。”小果夹一块,嚼几口说:“外公,你长不高,是不是小时候没吃年糕?”说的大伙又是哈哈大笑。我也笑啦,我说:“那还用说吗?我小时候如果像现在有年糕吃,没准长得像姚明,也许现在在国家队当教练呢。大家又是哈哈大笑。

  毕竟人多,桌子还是不够大,有站有坐,挤得很,大伙也很随意,想吃啥就挑。小果此时倒不客气,把手伸的最长。没多少工夫,桌上的食物去一大半。老伴说:“都是蔬菜,那里像过年,与平常没两样。”杏儿说:“老妈,好不好吃,你看桌上,先吃光的哪碗菜就是好菜,剩下的就是不好吃的。”大伙一看桌上,除了那碗野猪蹄没动多少,其他的所剩不多,凡是素菜都基本见底。

  一会儿,小叶又端出水饺,大姨夫看到水饺,皮的边沿一圈是绿色,好生惊奇:“二姨,好手艺呀,几时学会如此制作?”利嘴说:“我可没有这精湛技术,全是小姨夫从东北老家学来的,咱们这里给他一个展现厨艺的平台。”

  大概二十分钟。大伙基本酒足饭饱,准备看电视,小果却大叫:“小姨夫,咱们上楼下棋,看你这一贯搅局的选手,还敢不敢小看我。”

过年的散文11

  钟声敲响,新年来到,一切旧的都已过去,一切新的即将开始。新的一年正月初一凌晨四,五点钟左右,远远近近则开始鞭炮轰鸣,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响,就像是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对决,厮杀,无数的枪炮,无数的巨响,震耳欲聋,让人真真地感觉到场面的宏大,气势的宏伟,那种声响,那种轰鸣,让你回味无穷,让你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过年的魅力吧,这就是过年的震撼吧,这也就是年在你的一生中都不能抹去的记忆的原因吧。

  在鞭炮声中,家家户户开始煮饺子,开始吃饺子,吃完饺子收拾好屋里屋外,这时天也蒙蒙亮了,街上传来了熙熙攘攘的声音,拜年开始了。走街串户,你来我往,小孩给大人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三人一伙,五人一群,见面问好,互相寒暄,忙的不亦乐乎。大概忙到早晨八九点钟,拜年基本结束,街上的行人也逐渐稀少起来,初一早晨的忙碌也将告一段落,远近的轰鸣声也渐渐暗淡下去,心情逐渐平静,身心慢慢放松,年就这样过来了。

  正月初二早晨还要有一番鞭炮齐鸣,那是家家户户去坟地给祖宗上坟,祭祖,烧香磕头,送纸钱,整个大地上人来人往,车流不断,气势也够宏大。

  祭完祖,就开始走亲戚,去远方的亲戚家拜访,嘘寒问暖,联络感情。不论亲戚多少,都要走那么二三天才能结束。

  然后就是过破五{捏小人嘴},过十五{元宵节},过二十五{打囤节},过二月二{龙抬头}。

  这一番折腾后,年就确实离我们远去了,盼望的是来年的春节——下一个新年。

过年的散文12

  一进腊月,年关就越来越近了。看到大街小巷高高挂起了红灯笼,家家户户贴上了喜庆的春联,车站那成群结队提着大包小包回家的身影,还有街上行人那匆匆忙忙的脚步声 …….

  我想,马上就要过年了。

  在渐近渐浓的年味中我恍惚又回到了小时侯在乡下过年的时光。我从小就生在乡下,长在乡下,过惯了乡下的年。

  工作后,进了城,一到过年我就总觉得城里的年远远没有乡下过年那种欢乐的氛围,不是说城里人过年不红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我们乡下人那么融洽,在我的心目中,城里人过年显得很单调,进进出出只是自己一家人,而我们乡下就不同了。在我的印象中,乡下人与城里人过年时的冷清相比,家乡人过年的年味真是要浓些。

  我记得,小时候,乡亲们常说:进了腊月就是年,一年到头盼过年。乡亲们过年间那忙碌的身影,喜庆的神色,大家互相来来往往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你是如何过年的,年过的怎样?彼此之间一会儿在你家,一会又在我家,或玩,或站,或坐,或说,或笑,那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乡情,浓浓的气氛,一直要到过了正月十五之后。

  一进腊月,乡下的乡亲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他们三五成群谈笑风生的去赶场,去把自家的年货买回来,他们很舍得花钱,一年到头挣钱为的是在腊月里花,该买的年货全都买下,赶场归来,肩上挑的,背上背的,手上提的,总是满满的。他们买回的不仅仅是年货而更多的,分明的是喜悦。

  最热闹的是乡下各家各户杀年猪的场面,我经常去看人家杀年猪。那天,乡亲们从早上就开始忙开了,搭起架子,烧好水,几个壮劳力汉子捆住一头猪,压在桌子上,猪叫个不停,围观的人有说有笑,非常热闹。家乡人杀年猪很有些讲究,当杀猪的屠手把锋利的杀猪刀刺进猪心脏放血的时候,猪的主人家赶忙拿出点香纸黏上些鲜红的猪血烧起来,敬敬猪菩萨,图的是吉利,喜庆,家乡人喂年猪,千瓢水万瓢康喂大喂肥的,是有点不易,终究还是甜大于苦,有苦才有甜,甜从苦中来,杀头肥猪好过年。谁家的年猪放的血越多,就意味着谁家的来年更加红红火火。杀年猪的那天,一家杀猪全寨人乐,杀猪户把寨上的隔壁邻居,亲戚好友全都请来喝“泡汤”,其实就是吃猪杂烩,大家热热闹闹过早年。

  这天,大人们杀年猪,我和我的童年伙伴们最在乎的是争着去抢猪的膀胱,因为猪膀胱可以吹着玩,把它吹大了,像一个诺大的气球,大家追逐着玩,闹呀,跳呀,给我们带来了无穷快乐的童趣 。

  在我的记忆中,腊月二十三是家乡“扫年”的日子,这是家乡一直流传下来的习俗,也可以称为“阳尘”。也就是把屋楼上瓦皮下的灰尘阳尘清扫干净,再忙不过来也不能忘了这桩事。这天一到,母亲一早就忙开了,她用早已准备好的长长的'竹扫把,爬上楼把一年积下灰尘阳尘清扫干净,那动作,那神态,好多年后想起,还记忆犹新。回想起来,是好习俗也是好传统好美德。

  小时候过年,几乎都是在瑞雪中度过的,现在的冬天难见一场雪,那是的冬天没有如今的冬天暖和,每年一进冬腊月,大雪一场接着一场落个不休。过年那些天,我和伙伴们整天在雪地里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快乐的跑着、跳着,一会儿放鞭炮,一会儿滚铁环,一会儿玩跳绳,大人们看着我们欢乐的样子,一个个的脸上都挂满了开心的笑容。

  小时候过年,我记得,过年这几天,家乡人最看重最忙活的“请吃”和“拜年”。哥兄老弟之间、隔壁邻居之间、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请吃,早餐吃我家,中餐吃你家晚餐吃他家,从早到晚轮流做东。被请吃的不空手应吃,总会带上些糍粑、酒糖一类的食品,你来我往,自然成了相互之间的拜年。拜年中,人们最讲究的是晚辈给前辈拜,儿女给父母年、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外甥给舅舅拜年,外孙给外公外婆拜年,那些嫁出去的嫁过来的女人们,一年到头忙忙活活,只有在拜年的时候回到娘家好好给父母尽尽孝,静下心来和哥兄姊妹坐一坐。女人一嫁出去就各在一方,平时各忙各的,好像忙了一年,彼此都不太了解,过年这几天才开始好好地认识一下似的,总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叙不尽的温温真情。

  那是过年虽然没有现在的年丰富,更没有现在的那份奢侈。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很穷,但彼此之间却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亲情,不只是停留在嘴巴上的问候,而是实实在在的关怀和牵挂。

  就在浓浓的年味中父辈们给我们传递了“怎样尊老爱幼?”、“烧火要空心,做人要诚心”、“钱在湖南湖北,不苦不得”等等做人为人的美德。

  留恋小时候过年,就是留恋那浓浓的年味,那浓浓的亲情和浓浓的乡情。我想,撇开喧嚣,回归平淡,无论到哪里,无论走多远,不怕岁月流逝,那份亲情乡情永远在心上。

过年的散文13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的母亲教给我一首童谣:“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了秋来冬又至,收拾书包好过年。”从这首童谣中不难看出人们对春节的重视程度,从很早很早便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每当腊月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念起这句童谣时,心中便激动地企盼着过年。当然,我们也清清楚楚地知道,日子得一天一天地过,每过一天年便离我们近了一天。不过对“腊八”的兴趣我们也非常高。因为在“腊八”前的好多天,母亲便开始准备过“腊八”熬“腊八粥”的作料了。砸核桃好像是最吸引我们注意的工序,因为这个工作不仅好玩,还能有不少“战利品”供我们吃。家中有一块专供母亲砸核桃用的方砖这时她会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的,然后再把核桃放到它上面去砸,为的是不使核桃仁沾上泥土。在砸的时候母亲的一只手捏住核桃并不住地转动核桃,以便使核桃皮从不同的部位裂开,这样能剥出比较完整的核桃仁。要是能剥出一个完整的核桃仁,母亲会非常高兴,因为把这样的核桃仁摆放在“腊八粥”上做装饰是非常好看的。母亲说那整个儿的核桃仁像狮子头,会使“腊八粥”“提气”、“有精神”。我们几个孩子也往往要帮母亲砸核桃,可是由于技术不精,那核桃不少会被我们砸成小碎块,这时母亲便会把它们分给我们兄弟。每当我们得到那些碎核桃时便跑到一边去吃核桃了,而不再缠着母亲砸核桃玩了。

  后来不知是谁传授了母亲剥核桃仁的好技术,那便是把核桃放到屋门有合页的那边,一只手用力拉住门把手往里关门,这样就能一点一点挤碎核桃外皮而得到比较完整的核桃仁了。自从母亲得到这个核桃加工法后,我家的核桃剥皮速度得到大大地提高,成品率也大大地提高了。可就是我们吃到碎核桃的比率越来越低了。

  除了准备核桃仁之外,还要准备胡桃、松子、柿子干、桂圆、瓜子仁、龙眼肉、白果、莲子等。只不过在准备这些材料时对我们的吸引力要小得多,因为剥它们不如砸核桃好玩。

  每当“腊八”的清晨,母亲会早早地起来把早已准备好的各种豆子和各种米分期分批地放入锅内煮,特别是当放入红枣之后,屋里便会飘起“腊八粥”的芳香。这时母亲便会让我们起床,告诉我们一会儿让我们吃“腊八粥”,并跟我们说:“小伙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穿新衣、戴新帽、还让你去放挂鞭!”

  “腊八粥”是由几十种米和豆子熬出来的。在上面还放着葡萄干、核桃仁、胡桃仁、松子仁、青红丝等,还会撒上红糖或白糖,真是又好吃又好看。我们这几个孩子一个一个都会喝得肚子滚圆,直到肚子再也装不下的时候才会“罢喝”。

  “腊八”时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那便是为大年初一准备“腊八蒜”。剥蒜往往是母亲交给我们几个孩子的工作,她让我们把剥好的蒜放在自己面前,一会儿她来验收,看谁剥得干净、剥得多。为了表示自己能干,我和哥哥妹妹便都会努力地剥蒜,争取得到母亲的表扬。在验收时,母亲往往会统统表扬我们,一人给一块糖作为奖励。

  “腊八”过后不久便到了“二十三”,也就是“过小年”。这时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小时候我们常说一首歌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的第一句便把祭灶的事情点了出来。在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祭灶的事要由家里的`男人来主祭,女人是不能参加的。祭灶时将家中原来供的灶神供在案上,供上关东糖、糖瓜、南糖、草料一碟、清水一碗,再点上香。然后用关东糖在灶口上抹一抹,表示将灶王爷的嘴粘住了,为的是不让他报告本宅所做的恶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香烧尽后,就将灶神和钱粮草料一块儿焚化,凉水则泼在地上,这祭灶之礼便算完了。迎接灶神回家则是除夕后半夜的事了。

  父母都不迷信,故而在我家没有祭灶神的事。可是在我小的时候父亲总是会给我们讲祭灶的事,让我们了解这个风俗。父亲为了让我们知道祭灶时是如何用关东糖来封灶王的口时,便拿起关东糖来在灶口抹了起来,这时屋子里充满了糖香。灶虽不祭,可是糖却要吃。每当腊月二十三的时候,父母总会给我们买来关东糖、糖瓜和南糖等给我们吃。看起来还得念灶王爷的好处,要不然我们便没有了这份好口福了。

  二十四是扫房日,北京的家家户户在过年之前都要把自家的房子扫上一扫,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年。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会把头发包起来,用一把长把掸子打扫屋顶上的尘土。门窗、桌椅板凳也要一一过水或用湿布擦干净。在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一段时间,我家住的房子只有下边的窗子是玻璃的,上边都是纸窗户。从秋天糊上纸窗到春节时窗纸都已变得有些发黄发旧了。为了在春节时显得家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时母亲会把那些发旧的窗户纸换掉。母亲先要用白面打一些糨糊,这时我便会找母亲要糨糊吃。母亲逗我说吃糨糊会变糊涂,我说糊涂就糊涂吧,我就要吃。母亲便会给我一点糨糊,有时还会为我放上一点红糖,这在当时也属于一道美食了。不久窗户便被糊上了新窗纸,屋里一下变得明亮了。在有窗花的时候,母亲还会往窗户上贴上窗花,使屋里增加许多节日气氛。

  二十五,磨豆腐。在城里的人们都不会自己做豆腐,但是却会到豆腐房里买豆腐。那时在离我家几十米的宣武门外达智桥便有一家豆腐房,我家都是在这里买豆腐。母亲买了豆腐后便要把豆腐过油,做成豆腐泡等半成品,以便在春节期间做菜或配菜用。

  二十六至二十九的日子里,买肉、杀鸡、蒸馒头等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总之,凡是费时、费火的食品都要在这几天事先做出来。因为过年的时候家里会来客人,没那么多的时间去做饭。另外,春节时也要到亲朋家去拜年,这样也没时间来做饭了。

  春节前还有一件必做的大事便是为过年准备衣服。母亲总会按自己手中掌握的钱的多少为一家人置办上几件新衣服、新鞋。当经济困难的时候,也要把旧衣服用染料把衣服染好,再上浆,然后用熨斗把衣服熨得平平整整,供一家人在新年时穿。俗话说“笑破不笑补”,即使穿上干干净净,补得整整齐齐的衣服过年,别人也不会笑话。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家里都没有洗澡设备,故而到浴池去洗澡便成了人们过年前的一项卫生工作。那时浴池分外忙,往往因没有床位而要“脱筐(先把衣服脱下放到筐里,人先到浴池中去洗澡。待使用着床的人走后再把筐中的衣服放到床头的衣柜中,当洗澡人洗完后便可在这张床上休息、喝茶了)。”理发也是一项费时间的事,那时每一家理发馆都是“人满为患”,要想理就得排长队,等上一两个小时是常事。这时母亲便会让我到理发馆去为父亲排上一个号。

  除夕终于来临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坐在饭桌前,高兴地品尝着母亲烧制的各种佳肴,在这时一年的艰辛似乎一散而光,只留下了欢乐与幸福。我们家不举行祭祖的仪式,只记得在我三四岁时曾向父母磕过头、鞠过躬。

  除夕,我们没有了睡眠的钟点,由着我们的性子去玩。整挂的鞭我们舍不得放,因为在一瞬间那几百头鞭便会消失得干干净净。我们把它们从鞭上一头一头地拆下来,使鞭变成一个一个的单炮仗,然后手里拿着一根香一个一个地放,这样可以一放几个小时,过瘾!

  在我们玩的时候,母亲又忙了起来,她为我们包“更岁饺子”。吃完“更岁饺子”春节——也就是新年便降临人间了,这时我们盼的便是“压岁钱”和到亲戚家拜年的红包了。

过年的散文14

  在MSN上,一个朋友的签名换成了:“过年,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让我忍不住笑了起来。于是,我发信息问他大过年的还和老婆吵架了不成?他发我一张哭丧的脸:“这明显是我无奈的表白。大过年的,我真的`只能和老婆各回各家,唉!”细问才知,原来他和老婆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双方老家离得很远,坐火车得一天一夜。为了让两家的老人都能和儿女相聚过个团圆年,他们小两口就决定各回各家。只是,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无奈。最后,他更加无助地来了句:“等生了孩子,这个年就更不知道怎么过才好了。”

  他这么一说,我忍不住频频点头。我也是独生子女,虽然老公还有个哥哥,可每年过年对我们来说也是个麻烦事。幸好,我们两家离得不远,自己开车只要一个半小时。于是,我们一般都是轮换着在各家过大年。今年,就上婆婆家过小年夜,之后,再驱车回我家过大年夜。这样虽然公平点,其实也是挺累人的。大过年的,谁不想舒舒服服地休息几天。

  可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这个年怎么过不可避免地将成为一道难题、一道考验双方家庭的选择题,毕竟,谁都不想让自己的父母独自过新年。儿女们如果考虑得不够周全仔细,可能会让两个家庭产生磨擦。

  感慨之余,我问了几个同在这个城市打工的朋友,问他们怎么过年?听着他们一声叹息,才知道,原来大家都难。双方父母离得近的,大都像我们一样,轮换着过小年夜大年夜,争取兼顾。双方离得远的,要么各回各家,要么让两家父母都来这里一起过年,要么趁过年尽个孝,带着双方父母出去旅游一番。

  当如何过年渐渐成为一道很难兼顾的选择题时,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回到过去那种过一条河、翻一座山、嫁一个郎的婚姻里去,那样似乎就容易得多了。当然,这只是一种说笑,因为我相信,只要有爱有孝,无论怎么过年,我们彼此感受到的都会是真心地祝福以及满满的爱意。

过年的散文15

  Side A:关于学业

  北方的冬天依旧吹着凛冽的寒风,考场的门上依旧贴着刺眼的红色排序,我独自坐在黑洞洞的教室里,凝视已经停歇的监控器,无言。

  14个小时的奋笔疾书,三天两夜的紧绷状态,这一刻,一切涣散,我听到思绪破裂的声音,声声清脆。

  抚摸着中指的小小凸起,似乎记录了十几个年月的不停计算与书写,也许笔与纸是出生至今最熟悉的伙伴。看着我一如既往的笔划着单词的手指,现在正寂寞的揣在口袋里,苍白而没有温度。

  考场内似乎还弥漫着看不见的杀气与忧伤,耳畔还充斥着笔尖在苍白的纸上轻奏的哀鸣,心里涌动着无边际的苍惶,无所适从的充满兴奋。

  也许十几个春夏秋冬的奋战始终都是为了那一纸辉煌,让凝重的字迹填满空白伤口,我看着粘合的一张张试卷,再一次划上艳红的弧线,那一瞬,不知是欣喜还是悲伤。

  xx年逝去后的第一个月份,我坐在考场内庄严地书写答卷,用四个月的汗水与泪水把那张张白纸书写的一片辉煌,等待艳红色的线把它们一一审判。

  就这样,我任凭那片片艳红对我的xx年做出审判。

  Side B:关于家人

  家,两星期回去一次的温暖地方。

  从小是个不恋家的孩子,也许是喜欢一个人游荡,喜欢自作主张,喜欢无拘无束,其实也知道,这是自私的。

  某个寂静无声的夜晚,有一盏灯会为我而明;某个雨气朦胧的傍晚,有一把伞为我而撑;某个寒风凛冽的清晨,总有一双手为我忙碌,总有一颗心为我牵挂,我的世界充满温情。

  偶尔一个人站在天台,心中充斥孤单与无助,仰头看天空无际的蔚蓝。花开花落,我走过了十几个寒暑,是谁为我托起自由的梦,是谁为我撑起自信的舞台,又是谁为我创造一片无忧无虑的天地?低下头,人影交横、刹那间,我变得勇敢而坚定。

  今年的寒冬无情,可我似乎已习惯寒冷,也许学生公寓的温度已将我俘虏,从此我失去了回家的借口。不知何时,开始想念那里,那个叫家的温暖地方。那里有生我养我疼我的父母,他们为我甘愿日渐苍老,甘愿四处奔波,我却不知如何言恩,如何说爱。

  20xx年带走了家的温暖回忆,我在心里默念:爸、妈,女儿永远爱你们……

  我听见南飞的大雁飞过,把我话带去远方,再也不回头……

  Side C:关于朋友与自己

  一朵花正在枯萎,那种凄美,朵朵伤情。

  16岁的影子已模糊,我对着清冷的窗外默默悼念。

  拥有的朋友并不多,真正深爱的也没几个,也许是因为我的`任性与倔强,我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看书,写字。

  我和她,相识8年,偶尔在狭窄的过道一起看灰色的天,彼此沉默,神情麻木,任凭云朵里不经意溜出来的阳光刺痛双眼。我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却做着相同的梦,彼此安慰,彼此依赖。

  这个冬季太长,忘却了夏的炎热,想不起是否全心全意的对待一件事亦或一个人,只是习惯了彼此寂寞的走路姿势,8年的相知,携手走过两个女孩的豆蔻年华。

  而这一年,依旧写自己心疼的文字,看影子被夕阳斜斜的拉长又缩短。冬日凋零绝望,阳光漫步云端,优雅如同公主,轻轻抚过城市的脸。在午后喝大杯的牛奶,它们有阳光的味道,过着规律又无味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充实又充满疲惫。

  日子渐渐从发梢流逝,终于16岁过去了。花朵总会枯萎,青春总会消逝,我的16岁哄隆远去,闭上眼,对着远方许愿,聆听远方的回音,冗长,冗长……

  我和朋友,朋友和我,一起对着枯萎的花朵,对着逝去的岁月怀念……

  The end:xx年的冗长回忆

  春节将至,冬日依旧肃杀,艳阳下,我把寂寞装进口袋,愿一切平安,愿所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人幸福,愿自己的年华如花绽放。

  风,从耳畔掠过,抬起头,阳光刺痛双眼。

  最终,我离开,留下冗长的xx年回忆,枯萎。

【过年的散文】相关文章:

过年的散文06-29

过年的散文【实用】06-29

(热)过年的散文06-29

过年回家优美散文05-27

春节的散文05-24

春节的散文[热门]05-24

春节的散文(实用)05-24

过年回家优美散文精选[8篇]05-29

过年的风俗散文(通用62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