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浙江过年的风俗
浙江过年的风俗1
春节就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就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就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就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就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就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就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就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就是浙江的春节习俗。
浙江过年的风俗2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土地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最后撤馔。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热闹异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早点: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有的人家以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在平阳,吃年糕和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加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萝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惟乐清雁荡一带,则吃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在乐清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两枚鲜橄榄,不仅茶味清香,旦见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点心有用圆眼肉或莲子、红枣,也有肉丸、鸡蛋加粉丝的。
浙江过年的风俗3
腊月二十四为传统掸尘日。“掸尘”,就是年终大扫除,用长柄掸帚,将全家房屋凡有悬尘、蛛网、积灰的所有角角落落掸得干干净净,意在“过个清爽年”。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湖地乡村,一般用长竹竿绑上青竹筱来掸尘。
十二月里干鱼荡
“干荡”是内荡捕捞的一种主要形式,将塘中的水全部车干来捕鱼,十分彻底。“干荡”时常常十分热闹,池塘边上全都站满了人,有的是“荡主”请来帮忙的,有的是准备参与“清荡”的。鱼塘抽干水后,先由“荡主”带人下塘捕鱼,等他们将家鱼和主要野鱼全部抓完后,便允许早已候在一边准备“清荡”的人下去捕鱼了。“清荡”者以小孩居多,一时间,他们个个腰间挂个竹篓,浩浩荡荡地冲下池塘,眼明手快地去抓那些“漏网之鱼”,场面十分热闹。
炊糕迎新年
年节里,家家杀猪羊、磨米粉、做汤圆、打年糕等。打年糕习俗在湖州地区由来已久,每到农历年底,农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如今能用机器轧年糕了,但没有石臼里“打”出来的年糕有味。
村社歌舞亦风流
旧时,湖州乡村自立冬到年底数月,都要演戏酬神,称为“社戏”。酬神娱人,娱乐辛苦了一年的民众。
各家忙于理财债
湖谚:“腊月理债,正月理亲。”从腊月开始,商家就迎来“三春不换一冬”的生意繁忙时节,这是店家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生意红火,另一方面又要清理一年来往帐目,索取积欠。按惯例,结帐、讨债只讨到年三十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因此对躲债者来说,年三十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躲债者与讨债者百般周旋,千方百计度过年关。大年三十,讨债者提着灯笼,追讨躲债者,直到新年天亮,只要旧年的灯笼不灭,还有权追讨。不过从总体来说,新年来临前的.气氛还是喜气洋洋、兴高采烈的。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年三十终于来到眼前,迎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高潮。
猪头三牲“拜利市”
腊月廿六到廿九,旧时各家还要自选日子用猪头三牲“拜利市”,祈求来年发财。“拜利市”主要在小年夜举行,也有在年三十夜,先“拜利市”,再祭祖宗,然后吃年夜饭。拜利市时,人们恭恭敬敬地在供桌上的每一个酒盅里斟酒,一般要斟三次,待全家依次在供桌前叩拜后,然后酹酒、焚化神像和“纸元宝”,还要放爆竹,以庆贺来年大吉大利。
接神祀佛拜祖宗
湖地旧俗历来重视“年三十”,有祭祀祖先、辞岁、挂年画、贴春联、吃年夜饭、给压岁钱及守岁等风俗。湖俗大年三十下午先除去旧门神,换贴新门神于大门,同时张贴春联。可谓“旧桃换新符”。傍晚开始祭祖,德清称“拜老爷”,长兴名为“作年飨”,湖州、安吉称“拜阿太”。旧时祭祖时,厅上要挂祖宗三代先人像,称“真主”或“尊主”,画像一般为坐姿。子孙要在真主香烛案前叩拜,叫“拜真主”。真主轴幅一直挂到元宵节下午收起,叫“除真”。画像一般珍藏于长房之家。年三十祭祖之俗至今尚在湖州农家流行,但不再挂“真主”。
合家欢聚年夜饭
祭祖之后合家团聚,欢饮一餐,俗称“吃年夜饭”。湖谚:“一年三东家,年夜饭吃自家”。即使是外出务工或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同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尽享天伦之乐的一餐饭。人们既是享用这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这阖家团圆的欢乐气氛。“年夜饭”后要放爆竹。
守岁围炉竟废眠
年三十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年三十,吃好年夜饭,全家团聚在一起,点起大红蜡烛或油灯,烛不吹熄,任其燃尽。大家围坐闲聊叙情,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湖州西部山区人家,往往用较大的柴篰头放在火盆里慢慢地烧,家人围盆守岁,俗称“煨年猪”。年三十守岁,既有对即将逝去的岁月的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来临的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的期待。年三十当晚的“压岁”也是湖地过年风俗中极富特色的祈福形式,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提灯燃炬“呼蚕花”
旧时年三十黄昏,湖地蚕家儿童总要兴高采烈,提着马头灯、元宝灯、鳌鱼灯、兔子灯等各式灯笼,走出家门,去玩“蚕花灯”的游戏。他们点燃灯里红烛,在村前屋后,田头地角,来回奔逐嬉戏,嘴里唱着童谣:“猫也来,狗也来,蚕花落伢(我)屋里来,白米落伢(我)田里来,搭个蚕花娘子一道来……”俗称“呼蚕花”。
浙江过年的风俗4
春节是中国人最古老、最喜庆、最温暖也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台州虽然地域不大,各地春节习俗可不少:俗话说,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椒江
农历正月初一日,家家户户贴春联,门口设香案置糕果,具香烛供神,以祈一岁平安。忌扫地、汲水、乞火并动针剪刀斧。男女老幼,均穿新衫新履,成群结队去神庙景区烧香、游览,燃放爆竹。早晨,均以粽子、汤圆或年糕为食,糕取步步登高、汤圆取团圆之意。厂家停工休息,商店停止营业,仅少数服务性行业例外。人们相见拱手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利语。郊区农民成群结队进城游览活动或探亲访友。幼辈男女,对长辈行拜年之礼。解放以来,各文艺体育组织于节日之际举办各种比赛活动,以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路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临海
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止。张家渡民间流传的“拜岁过上八,清汤呒得喝”就是这个意思。大年初一天未亮,炮仗连天响。天亮后,各家插烛焚香烧纸钱,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关吃汤圆,东乡都吃糯米红枣粥,沿海渔乡则吃“长寿面”,西北乡山民有的吃豆腐粥。杜桥、上盘等地,初一的早饭男人烧,习惯吃“菜头饭”。初四,民间备牲醴、烧纸马贴新“灶司”,称“接灶神”。正月活动正式结束的,还应该是过了正月十四:因为人们十四夜“闹花灯”、“接财神”,财神出街后宣告结束。
温岭
立春节气到来之前,温岭各家各户都要举行谢年活动。祭祀用的供品有:黄豆、笋干、米面、腥气鱼。除此之外,还要猪头一个、雄鸡一只,也可以用年糕做成的三牲替代。在中堂放一张桌子,将供品置于桌上,点上香烛,主人叩拜。谢年毕,燃放鞭炮,故有“谢年打炮仗,雄鸡头故世相”之说。大年三十这一天,人们上街置办年货,将新年中要用的菜洗净、切好,下午打扫庭院,贴春联,在灶上贴灶司神。晚餐做麦饼或吃年糕。吃好饭,炒花生、炒豆,然后分给孩子们。晚上,放鞭炮、关上门,这叫关门炮。此后不得外出,一家人坐在一起,聊些家常事,一直到深夜,这叫守岁。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这叫开门炮,意味开门大吉。接着在桌上摆放糕点水果、点上香烛,叫拜天地,祈求上苍保佑,全家吉祥安康。从初一到初三,在吃方面十分讲究,特别是初一这一天的三餐,吃的年糕、炊饭、汤圆,表示高兴、蒸蒸日上、团圆之意。这一天不能动刀,不能将生活用水倒在地上。正月初二忌串门。上一年死了人的家里要摆座头。亲戚朋友在这天早上要到死者家中凭吊,叫赶座。每年的大年初二,温岭好些地方的传统风俗是“走助日”,也就是说,亲朋好友要在这一天前往年内有过白事的人家祭拜一番(大年初三以后的'许多天则是传统的“拜岁”日)。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年初二这天是忌讳串门的,尤其被串门的那家尚有年事已高的老人。“大奏鼓”、扛台阁是温岭渔区元宵文艺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延至正月二十几甚至是二月初。
浙江过年的风俗5
浙江杭州是我的老家,说起杭州的春节习俗,那真是非常多,下面我就告诉大家我们浙江杭州的习俗吧。
首先“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还有就是:开门炮。在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到处是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就是所谓"接年"。放“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思是可解除一年的晦气和倒霉,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大丰收。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说一些吉庆的话。一般鞭炮都是红色的,燃放后满地通红。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老杭州人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基本上是商家有的,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提高气氛的功能。
在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落花生叫长生果……。
这些就是我们浙江杭州过年的习俗。
浙江过年的风俗6
春节习俗
在临海,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止。张家渡民间流传的“拜岁过上八,清汤呒得喝”就是这个意思。
大年初一天未亮,炮仗连天响。天亮后,各家插烛焚香烧纸钱,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
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关吃汤圆,东乡都吃糯米红枣粥,沿海渔乡则吃“长寿面”,西北乡山民有的吃豆腐粥。杜桥、上盘等地,初一的早饭男人烧,习惯吃“菜头饭”。初四,民间备牲醴、烧纸马贴新“灶司”,称“接灶神”。
初一这一天,临海过去还有许多禁忌:如不准扫地,不准将水倒在地上,不准动刀,不动针线,不劳作,不经商,不许骂人,不许讨债,不许打架,即使在平时有仇的这一天也要和睦相处。
正月初八俗称“上八”,过去也是张家渡“开市”之日,各家各户初八早饭都要煮米饭吃,叫“上八饭”。过了上八,民间新年礼拜活动就算告一段落。但正月活动正式结束的,还应该是过了正月十四,因为人们十四夜“闹花灯”、“接财神”,财神出街后宣告结束。
元宵习俗
临海人元宵不吃汤圆,要吃羹,而且元宵不在十五过,而在十四过。
据《临海县志》记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怕朱元璋在元宵节前来袭击,便把元宵提早了一天。
另有说法是方国珍(一说秦鸣雷)母亲每逢朔、望都吃素斋,方国珍为了让母亲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就把元宵改在十四过了。
也有说因为方国珍夫人董氏是正月十四生日,所以把元宵提前一夜。还有人说临海明代状元秦鸣雷因为十五斋戒食素而提前过元宵。
甚至也有人说是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被泄露而将计就计把元宵提前一夜,等等。
传说归传说。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也无从深挖这个“文化底蕴”,一代代传下来,认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做羹,临海人称之为“搅”羹,非常形象,一大堆原料搅成一锅羹,一般有芥菜叶、冬笋、猪肉末、油泡、豆腐干、川豆瓣、豆面、香菇、木耳、蛏子及其他小海鲜,煮熟后加入山粉,搅和搅和,调味出锅。由于原料丰富,这种羹往往一搅就是一大锅,够全家老少吃好几顿的。
十五晚上会吃素羹,与十四的咸羹相区别,称为甜羹。
元宵活动一般在正月十三至十七间,十四夜为高潮。
黄岩正月半风俗 正月十四间间亮
旧时,每到正月十四晚上,黄岩城里家家户户点上灯火,挂上当地特色的橘篮灯、橘花灯、凤凰橘灯。而城外每片橘林都点上红烛,远远看去,整个黄岩万灯竞放。同时橘乡百姓还耍起舞狮、舞龙、花鼓、旱船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这种风俗称为“间间亮”,据说起源于明朝,与戚继光抗倭有关。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年的正月十四,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倭寇,余下的倭寇如丧家之犬向内地逃窜。逃到黄岩时,天色已晚,他们有的躲进橘林,有的闯进民房。戚继光率军赶到,兵士和百姓一道,点灯燃烧,搜索残兵。顿时,整个县城内外,每间房屋,每片橘林都灯火辉煌。最终,倭寇被一网打尽。为了纪念戚家军的胜利,“间间亮”的风俗被流传下来。
不过,自从家家户户有了电灯,这几年城市里推行亮化工程以后,“间间亮”的效果难以再显现出来,这种风俗也仅仅局限于一些零星的乡间舞狮、舞龙表演以及规模稍大的灯会了。
正月十五“放橘灯”
解放以前,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黄岩城外的澄江上都要举行“放橘灯”的活动。据《黄岩县志》记载,这种风俗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
传说,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康王赵构从海上逃走,途经台州。那天刚好是正月十五,他晚上登金鏊山观海,忽然见到椒江(澄江入椒江而出海)上飘来无数灯火,感到十分奇怪。侍从告诉他,这是澄江上漂来的橘灯。赵构来到江边观看,并要侍从们跟着凑热闹,买了两船橘子,取出橘肉让大家吃了,留下橘壳制作橘灯,放在江上漂流。
此后,每到正月十五,黄岩城里的男女老少倾城而出,澄江两岸坐满了看“灯”人,临时摆的小摊聚集,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仙居花灯
仙居花灯历史悠久,分布很广,种类繁多。如横溪、板桥的板龙灯,高迁上屋村的长旗灯,朱溪、下各的跳跳马灯,下塘村的鲤鱼跳龙门灯、田市镇水口山村的卷地龙灯,前王村的轿里狮子灯、推虾灯等等。每逢元宵佳节,仙居山乡各地花灯竞彩,热闹非凡。犹为奇妙的是仙居皤滩“针刺无骨花灯”,被人们誉为“灯海明珠”。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又称“唐灯”或“神灯”。传说唐开元年间,皤滩村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路,被一仙女以一盏“神灯”引路。此灯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灯身没有骨架,全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秀才返家后,依样画葫芦进行精工制作。制成后悬挂在自家门口,人见人爱。“神灯”在秀才家落户后,仙女即变作村姑与秀才结为夫妇,夜夜陪秀才诵读诗文。大考之年,秀才喜中状元。后来人们就把这盏无骨花灯称作“状元灯”。随后,状元又把这种灯进献到宫里,从此皇宫就有了“无骨小宫灯”。状元夫人山姑逐渐把这种“神灯”的制作技术传授给皤滩村的村民,从此,这种神灯的制作工艺就长期流传在仙居民间。
“仙居花灯”曾先后荣获县市花灯大展赛一等奖,“浙江省首届优秀艺术作品展银奖”、“浙江省特色灯彩大展金奖”、“1996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展金奖”、“1996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浙江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众多媒体对“仙居花灯”都作了详细的报道。仙居花灯还得到了中外游客的啧啧赞叹,被誉为“中华瑰宝”、“灯海明珠”。仙居县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xx年2月,仙居选送的针刺无骨花灯———“龙凤灯”入选国家邮政局的《民间灯彩》五枚邮票图案之一。
天台词调
“天台词调”是天台一个古老的剧种,早在清朝嘉庆、道光时期就在全县各地盛传,仅城郊一带就有36个戏班,乡间则以石岭、左溪、灵溪、坦头、榧树最为流行。“天台词调”曲牌丰富,共三十来个。有快节奏的像“三五七”,唱起来如行云流水,适于叙事交待;有慢节奏的像“金钟慢”、“二樊”,委婉清丽,擅长抒怀陈衷。探其渊源,可以看出它广泛吸收江西与弋阳腔、东阳的高腔与浙西、南的婺腔和永腔,有南腔风格。
词调的角色行当与古老的昆曲相同,生、旦、净、末、丑全部由男演员担任。小生、小旦以假嗓子念、唱,功力可与京剧相捋。乐器也是管弦丝竹齐全,以适应演出宫廷大戏的需要。“天台词调”的看家戏有《龙*斗》、《姣姣斩独角龙》、《伐子都》等,还演一些儿女情长的戏,如《拾镯玉》。建国以后曾演出过《红灯记》。
以前天台县城有十大戏台,分别是东门大舞台、妙山佑圣观舞台、也是园、前殿舞台、东岳宫舞台、映台庙舞台、三井殿舞台、金庭舞台、镜中花舞台,此起彼落地演出天台词调节目,深受观众欢迎。可惜目前这一剧种只有榧树、亭头等村尚能演出。有的山村则与越剧混合演出,只带些词调味而已。
大年初一五味粥
春节早餐,各地风俗不一。天台城乡则是一律吃五味粥。
所谓“五味粥”,就是白米、红枣、豆腐、番薯、芋艿五种食品合煮的粥。推究起来,原出于佛寺僧侣,新年祈祷“五福”降临人间,煮此杂羹。天台素称“佛地”,士民多信佛教,这种习俗也就浸染开来,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年到头,百姓能安居乐业。不过,关于五味粥的来历,天台还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
元朝末年,朱元璋部将陈祥率领农民起义军自临海攻打天台城,在东横岭下设营寨。天台百姓痛恨元人残酷野蛮的统治,纷纷响应,主动帮助义军探听军情,筹粮运草。元至正廿七年(1367)底,义军包围县城,与城里士民约定于除夕之夜,里应外合,聚歼元兵。时值雪夜,城外积雪足有尺把厚。守将乌黑尔烈估计义军不会攻城,自去衙门饮酒作乐。到了半夜,三声鞭炮,杀声四起。义军除掉守兵,打开城门,经过一场激战,杀死守将,收复了县城。
第二天正是春节,城里老百姓挨家挨户凑集了米、番薯、芋头,商店、作坊送来了红枣、豆腐,煮成了香喷喷、热腾腾的大米粥,慰劳义军将士。军民同吃一锅粥,五味齐全,人人脸上绽开了笑容。大家高兴地说:“吃了五味粥,就会招来‘五福’。”
从此,天台人民每逢春节早晨,不论贫富家家饱餐一顿美味芳香的“五味粥”。
正月十四“糊辣沸”
将正月十四这一夜定为元宵节不是天*独有,在台州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但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吃“糊辣沸”闹元宵的习俗,却是天台的一大特色。
说到吃“糊辣沸”,这里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南宋景德年间,有一年的正月十四夜,华灯齐放,士民兴致勃勃地逛街观灯。这时,一位从金兵铁蹄下逃难到江南的老艺人,带着孙女到天台城卖唱糊口。由于长期奔波,劳累过度,昏倒在街道场坦上。附近一位陈老大爷见状,立即舀了两碗“糊辣沸”送去。他俩吃后,精神一振,眼前一片明亮,连连说道:“亮眼糊!亮眼糊!”从此,天台有了正月十四吃“糊辣沸”的习俗。
那“糊辣沸”又是怎样一种食品呢?
这是一种用米粉或“山粉”调成的咸羹,菜肴全部切成小方块,主料选用精肉、冬笋、荸荠、香干、油泡、花生米、川豆、菠菜,也有加上猪耳朵、黑木耳、烘鲞的,再调配上一点辣椒粉,烧煮得热气腾腾,既能开胃和中,又富有营养,怪不得祖孙俩吃了,人醒志清了。现在“糊辣沸”也有做成甜的。家庭主妇在“山粉”或“番薯粉”中,调配进桂圆肉、红枣、苹果片、莲子,吃起来另有一番滋味。
温岭箬山大奏鼓
据《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大全》记载,温岭箬山大奏鼓是我国唯一一个渔村传统舞蹈,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大奏鼓演奏由10来个男性渔民组成,但人数并不限定,可以七八人,也可以十几二十余人。男扮女装,脸上涂白圈红,上身穿桔黄色的斜襟短袄,下穿深蓝色的大口裤,衣襟的边角上绣着桔红色的鱼纹图案花边,头戴橄榄形的黑色羊角帽,耳朵上挂着“黄金”大耳环,套上手镯脚镯,全部光着粗大的脚板,走起路来忸忸怩怩,活像戏剧中的媒婆那样滑稽幽默。两个扛着大鼓,一个奏大鼓的兼指挥,一个敲木鱼,两个敲小锣,一个敲大钹,一个敲小钹,两个敲钛锣(也是一个一小),他们自由地跳、自由地舞,叉开两腿,摇曳着身子,两只大手有力地挥动着鼓槌,左纵右跳,随着大鼓的节奏,不断变换队形,边敲边舞,伴以锣鼓唢呐,热烈粗犷,幽默诙谐。既奔放又含蓄,是灵魂的呐喊,又是生命的细语;既体现了大海的多重性格,又展示了渔民内在的情感冲动及征服大海本质力量的自信。
如今大奏鼓早已不再是箬山的“专利”,已成为石塘大奏鼓、温岭大奏鼓了。在箬山,二三十岁的青年渔民是这一活动的活跃份子,还有很多十二三岁的小学生跟着七八十岁的老渔民学大奏鼓。最近,一支女子大奏鼓队在箬山这块具有丰厚海洋文化底蕴的热土上应运而生。大奏鼓这一健康的.群众文艺活动,不仅活跃了海滨渔村的文化生活,还挺进了城市舞台。
扛台阁
扛台阁是温岭渔区元宵文艺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与元宵节的“抓财神”、“抓打生”、“拜茅坑姑娘”等活动不一样,这些活动仅在正月十五进行,而扛台阁这一活动可以延至正月二十几甚至是二月初。 台阁是将一张方桌、一张长桌拼在一起,反过来桌脚朝天,用各种彩纸、彩布、彩花扎成彩架,成为一个漂亮的小戏台,上面挂着雪亮的汽灯和相应的戏剧场景,里面有几个五六岁、七八岁长相俊俏的小孩子,化妆成诸如《楼台会》、《霸王别姬》、《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等戏剧造型,由十几个年轻力壮、热心群众性文娱活动的渔民抬着,紧跟着锣鼓和火,随着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走街串巷,遍游各村。游行队伍未进村,锣鼓声和人们的喧闹声早已吸引了全村的男女老幼,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热情好客的渔区人民,还会以观赏台阁的名义,邀请一些远地村庄的亲属来家做客。
三门
三门人过元宵节,与台州其他一些地方一样,是正月十四,而不是正月十五。
三门人过元宵,一般是中午吃“麦焦”,晚上吃糟羹。三门糟羹非常有名。其做法是青菜、萝卜、笋、粉丝、豆腐干、腊肉、牡蛎等全部切碎,再放进早米粉一起烧,烧成糊状,其滋味多种多样,故而非常好吃。
元宵节,三门人几乎家家都烧糟羹,且要比比谁家烧的滋味好吃。最有意思的是,元宵节晚上,三门人吃糟羹是全免费的,什么人都可以到另一个家庭去吃一碗鲜美的糟羹,且主人都以来自己家吃糟羹人多为自豪。这种风俗由来以久,有着古代“天下有饭共吃”大同社会的含义。如果按照现代的话来说,元宵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元宵节晚上,上一年结婚的新娘子,还得烧几锅甜糟羹,民间称之为“新娘糟羹”,以表示日子过得甜甜美美。“娘糟羹”必须由新媳妇亲手做,然后放鞭炮请全村的人来吃,如果味道好,大家吃得高兴了,那么这位新媳妇就基本确立了在这个村的地位了。如果做得不好,大家背后就会絮絮叨叨。
除了吃,元宵节晚上就是玩。三门民间过元宵活动非常多,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亭旁镇杨家板龙。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板龙,创造过吉尼斯世界纪录。
1982年,杨家舞过一次板龙,共138段,全长250米,四五百人的迎龙队伍步行20公里,在三门县城海游镇表演,沿途各村群众,夹道欢迎,轰动全城。后来,杨家板龙逐年增长,目前整条龙长达450米左右,现已被上海吉尼斯总部授予“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每逢元宵佳节,三声炮响,迎龙队伍出发,火燎照明,鼓乐喧天,板龙率领五兽、鼓亭、台阁、演奏队,狮子先行,白象开路,接着是旌旗、龙筅前导,气势磅礴,雄伟壮丽。 杨家板龙曾在1999年的台州民间艺术大荟萃上惊乍全场,获得惟一的一个特别大奖。
元宵过后,三门人的年也就基本过完了。接下来的,就是各奔前程,大家干各自的活去了。
浙江过年的风俗7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这就是浙江的春节习俗。
浙江过年的风俗8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浙江过年的风俗9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就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就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就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鸣放鞭炮。最后撤馔。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就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就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热闹异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就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就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就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就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早点: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有的人家以过年饭杂煮,兼吃捣糕和松糕。在平阳,吃年糕和汤圆,有的先喝红糖汤,后加面和鸡蛋;在泰顺,主妇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头(盐渍萝卜)给合家"嘴头甜,彩头好"。惟乐清雁荡一带,则吃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锅米粽,等岁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据说,吃粽子有两义,一就是因为粽和"宗"同音,取怀念祖宗之意;二就是因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乐清,一般人家用红枣、柿饼、汤圆。在乐清白石镇,初一晚餐吃汤包、糊邋羹、状元糕。入睡时,床前摆鞋,求天宫赐福。在市区春节期间,客来有献元宝茶的习俗,即在茶中放两枚鲜橄榄,不仅茶味清香,旦见在黄绿色茶汤中漂浮着橄榄,形如元宝,俗称"元宝茶",含新年吉祥、发财的彩头。点心有用圆眼肉或莲子、红枣,也有肉丸、鸡蛋加粉丝的。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如相遇于途,长揖道贺(今点头握手问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称"拜年"。到各家登门互贺新喜,亦叫"拜年"、"拜岁"。先就是下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平辈回拜,则称"回年"。新婚夫妇初到岳家拜年,称"拜头年",后辈到丧事人家拜年称"拜新年"。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就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苍南,叫"探正月",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农产品比较简单,大多就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每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旧时,如带来满周岁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择三、六、九之日,谓之"三六九无忌"。出门时,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画上朱红或黑墨,意避"小鬼"冲犯。正月初四,民间大都不出行,不干活,因与"死"谐音,说闽南话的人,对正月初九有忌。因"九"与"狗"谐音。
在乐清,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白溪等地连初二也列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和荔枝、魁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则可遣儿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要携带红封纸包两个;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或设宴款待,否则,习俗都认为就是失礼。在平阳,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犊的。
在洞头,同样就是女儿回娘家,则要提"红桶"给父母亲,以示孝敬。所谓"红桶",就是指雕花或红漆的小木桶,里面装着熟食,还有用大鱼大肉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饭,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语云:"生儿魂幡竿,生女红桶宝"。意思就是说,生下儿子,死后有人披麻戴孝,送丧时举魂幡;生下女儿,正月有"红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红桶的习俗基本消失,"纸蓬包"也绝迹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头等食品。
春节期间,对来拜年的亲友,主家大多要留饮摆酒款待,俗称"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专门设酒宴邀请亲友欢饮的。一般酒菜都比较丰盛。如果亲友带着16岁(虚龄)以下的儿女来,那么,就要给这些孩子压岁钱,称为"压肚兜"。亲友离去时,都要有回礼,一般就是糖果、糕点、荸荠等。旧俗,若拜年不去,就是断亲的表示,所以有些老亲(上代亲戚)下辈要轮流去拜年,四季八节没有往来的老亲,惟春节时一定要去拜拜年。
厅房布置:元旦日,有钱人家在中堂上,高挂赤金寿屏(家有长寿老人才可)或大幅书画,屏前有长条桌,左端万年青,缀以红花,右端置一个精细雕刻的插屏,中间或摆时钟,或摆大元宝。左右有一对大锡台(有的重百余斤,高与人齐),插上大蜡烛。长条桌前排列两张方桌,两边除同样陈列大锡台、大蜡烛外,还有一对明角灯(俗称"堂灯"),两桌中间又有个大元宝(用一斗糯米和红糖制成),插银花,缠彩红,上放几个横柑,象征财源进门。另外则陈列若干江西窑的花盆,上植各种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类,在花盆上贴着写有"吉利"两字的红纸条,在长条桌和方桌前面,挂着刺绣的大红缎桌围,左右两角配置雕刻精细的金漆栏干,中堂两旁挂满书画。两边排列大坐椅和茶几,披上大红缎绣的椅披,几上放置几碟茶点。如客来,分宾主就坐,除供茶点外,有以漆绘木盘托江西茶盏进茶或莲子、桂圆等点心,也有汤圆、红枣。这日,连房间里的床帷、床额、被褥之类,都洗涤换新,连梳妆台及镜子,都披上绸缎绣花的镜盖,所有的梁上、檐上了阶沿上面,都挂起美丽的宫灯,只有前梁上挂着两对红纱灯,以示隆重。
新春开笔:读书人用大红纸,书写吉利辞名,或"一年四季,读书大吉"这类,这叫"新春开笔",也有写比较长的,如"新春开笔,大吉大利。一年四季,万事如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门清吉,人口康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写好后,贴在板壁上。会赋诗的人,则触景生情,做几首新自勉的诗。
摆元宝:每户人家用红糖和糯米、籼米制成大小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凡就是家中用于贮藏物件的地方,如谷仓、米缸、书橱、箱笼、衣柜、抽屉、坛罐等等,都放上一个小元宝。
穿新衣:初一日,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旧时,富绅、富户呢毛绸缎穿戴一新;贫户所穿即使就是粗布旧衣,也都整齐清洁,异于平日,以应新春吉日。儿童穿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小儿平时禁忌穿鲜艳衣服,今天却就是例外,有在红衣外罩网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还在小儿的腰带上,挂上小刀剑、贝壳、木刻或铜刻的八卦,就是"抵御邪恶"的意思。现在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样式、质料更为鲜艳多彩,并向高水平发展。但穿新衣迎新年这一点就是不变的。
出行:正月初一出门,要选方向。先在灶神前烧香,然后拿一空锅,中放一勺,用力旋转,根据最后停下的柄首所指方向,由一人持剪前去,然后听见和记住遇见第一人所讲之话,以剪裁之(虚拟动作),意即取其一半,归来占卜,这叫"香卜",俗叫"卜剪听"。
喜口彩:每逢过年,温州一带民间喜讨口彩,只准讲吉利话,忌讲不吉利话。"亲戚酬酢,吉语生馨,即岁时送礼亦必加太平钱、万年青柏等事,否则指为一祥。"
浙江过年的风俗10
虽然现在的人们也开始过圣诞节、感恩节这样的西方节日,但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依然是最重要的,而春节就是重中之重。即使离家再远,也一定要在除夕之前赶回家与家人团圆。在浙江省,人们过年都有哪些习俗呢?不同县市的过年习俗一样吗?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凝聚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农耕文明的精华,承载人们对合家团圆、健康向上、富足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集中展示我们的民族性格特征。
浙江既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也是一个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大省。体现在春节习俗方面,既有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一些习俗,同时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浙江人的春节世俗有:
(一)腊月二十三,小年。
农村人一般要大扫除,办年货,送灶君菩萨上天。也有些地方在这一天祭祖。过年拉开序幕。
(二)大年三十,除夕夜。
贴对联,放鞭炮、烟火,吃年夜饭,守岁,祭天地菩萨。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开始给“压岁钱”。年夜饭是比较隆重的,家人要团聚,饭菜要丰盛,要有鱼,取“年年有余”之意;除夕饭不能全吃完,要留饭于初一吃,取“吃剩有余”之意。守岁一直到晚上12点,新岁到来,烟花庆祝。
(三)正月初一,过大年。
首先是“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打“开门炮”,一般认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有讲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灾难,并表示接新年。三发鞭炮越是声音宏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红花满地,喜气洋洋,此时,年味最浓。
其次,穿新衣,祭祖拜神。农村城市,男女老幼,都换上新衣。农村一般摆上香案和祭品,中堂挂起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给长辈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初一不拜年的习俗在浙江部分地区还保留。
(四)春节期间的习俗。
新年鼓:春节期间,民间娱乐活动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乐。新春天亮,小孩结队成群,沿街敲锣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则集合村民,演奏各种乐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欢乐而热闹。
浙江过年的风俗11
门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
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
拜过六神后,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
正月初一中午,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
正月初一早上,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浙江过年的风俗12
浙江杭州是我的老家,说起杭州的春节习俗,那真是很多,下面我就告诉大家我们浙江杭州的习俗吧。首先“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还有就是:开门炮。在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到处是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就是所谓"接年"。放“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思是可解除一年的晦气和倒霉,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大丰收。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的时候,还口中念念有辞,说一些吉庆的话。一般鞭炮都是红色的,燃放后满地通红。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然而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老杭州人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基本上是商家有的,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提高气氛的功能。
在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例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落花生叫长生果。这些就是我们浙江杭州过年的习俗。
浙江过年的风俗13
一、日程(时间均为农历)
12月份的某一天会先做年糕。
12月下旬:(1)开始一次大扫除,以迎接新年。
(2)选择一个好日子举行“谢年”,表示对过去的一年顺利的感谢。
(3)27日前后送财神。
12月30日:(1)中午的饭要做的多一点,吃后能够留到明年,表示年年有余。
(2)傍晚进行挂灯笼,贴对联。
(3)当然还有年夜饭了。
(4)晚上不是象北方包水饺,而是包粽子。可以吃好多天。
(5)晚上关门前要放鞭炮,是谓“关门充”。(也有的`在晚上12时放)
正月初一:(1)早晨起床后也要放鞭炮,谓之“开门充”。
(2)这一天全体人休息,也不走亲访友。信佛的一般到庙里走一走。
(3)这一天还有一些禁忌:如不用菜刀切东西、不洗衣服、不扫地等。
正月初二:走访去年有家人去世的亲戚家。其他亲戚家不得走访,更不得过夜,否则视为不敬。
正月初三:(1)走访前年有家人去世的亲戚家。其他亲戚家不得走访,更不得过夜,否则视为不敬。
(2)傍晚时分要放炮仗接财神。
正月初四开始走访其他亲戚家,一般在初十左右可以结束,最迟不会超过正月十四。
正月十五元宵节,要烧上几碗菜,谓之做月半。在一片炮仗声中年算是过完了。
二、活动:
(1)正月初一至初八的白天可以安排舞狮。
(2)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的傍晚及晚上可以安排舞龙。
三、春联:表示春节的喜气当然用红色底纸的。
但有家人去年去世的得有白色底纸的,
有家人前年去世的得用紫色底纸的,
以后恢复正常用红色的。
浙江过年的风俗14
第一、除陈布新齐掸尘
腊月二十四为传统掸尘日。
“掸尘”,就是年终大扫除,用长柄掸帚,将全家房屋凡有悬尘、蛛网、积灰的所有角角落落掸得干干净净,意在“过个清爽年”。
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湖地乡村,一般用长竹竿绑上青竹筱来掸尘。
第二、十二月里干鱼荡
“干荡”是内荡捕捞的一种主要形式,将塘中的'水全部车干来捕鱼,十分彻底。“干荡”时常常十分热闹,池塘边上全都站满了人,有的是“荡主”请来帮忙的,有的是准备参与“清荡”的。
鱼塘抽干水后,先由“荡主”带人下塘捕鱼,等他们将家鱼和主要野鱼全部抓完后,便允许早已候在一边准备“清荡”的人下去捕鱼了。
“清荡”者以孩子居多,一时间,他们个个腰间挂个竹篓,浩浩荡荡地冲下池塘,眼明手快地去抓那些“漏网之鱼”,场面十分热闹。
第三、炊糕迎新年
年节里,家家杀猪羊、磨米粉、做汤圆、打年糕等。
打年糕习俗在浙江湖州地区由来已久,每到农历年底,农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如今能用机器轧年糕了,但没有石臼里“打”出来的年糕有味。
第四、村社歌舞亦风流
旧时,浙江湖州乡村自立冬到年底数月,都要演戏酬神,称为“社戏”。
酬神娱人,娱乐辛苦了一年的民众。
【浙江过年的风俗】相关文章:
浙江过年的风俗12-16
浙江绍兴过年的风俗03-09
浙江温岭过年风俗05-14
浙江湖州过年风俗01-02
浙江湖州的春节风俗03-28
过年的风俗02-12
苗族的过年风俗05-16
宜昌的过年风俗05-16
浙江春节习俗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