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习俗

时间:2024-06-22 09:38:13 对联 我要投稿

春节习俗【经典15篇】

春节习俗1

  春节是我国历史已久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让我们一起徜徉在中国文化的世界里,倾听传统的歌声吧!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高潮。

春节习俗【经典15篇】

  在春节期间,我国大部分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活动这天被人们视为最吉祥的日子。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通常在除夕的前几天里,人们都要以贴门神、贴对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来祈福,装点居所。当然少不了给压岁钱了。压岁钱通常是长辈发给晚辈,愿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相信大家阅读了这篇文章后,能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徜徉在欢乐的世界里,度过愉快的春节吧!

春节习俗2

  1、腊味

  腊肉、腊肠、腊鱼是南方一些地区家家户户必备的春节美食。麻辣的川味腊肠、微甜的广式香肠、色彩红亮的湘西腊肉、金华火腿都是很受欢迎的民间传统美食。

  2、饺子

  饺子是北方人过年必吃的食品,因其形似元宝,被人们赋予“招财进宝”的寓意,人们还把寓意吉祥的'硬币、糖果、红枣、花生等包在馅里面。吃到硬币象征新年发财,吃到糖果表示来年生活更甜美,吃到花生则寓意健康长寿。

  3、汤圆

  南方过年的标配是汤圆。上海、江苏等地正月初一的早餐要吃汤圆,寓意团圆美满。

  4、年糕

  软糯又富有韧劲的年糕也是南方过春节必备的食品。年糕除了好吃外,春节吃年糕还在于其好彩头,糕同“高”,寓意日子年年高升。

  5、春饼

  春饼又称春卷,是用面粉烙制而成的薄饼。吃春饼讲究包着菜一起吃,从头吃到尾,意为“有头有尾”,代表吉利的意思。

春节习俗3

  一到12月27日,妈妈就带我上街买鞭炮和对联。

  我们来到街上,妈妈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整整齐齐的鞭炮和对联,一转头,看见我去年买的几种对联,我拉拉妈妈的手说:“妈妈买。”妈妈就带我来到那一问店中,我挑了几种说:“妈妈,这些各买一盒。”妈妈亲切地对我说:“好!”然后我们付了钱,我们拿着东西,又来到里面买白菜、花菜、空心菜、鸡、鸭、鱼、肉等主食,我们跑了好几趟,终于把年货全买齐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经准备好浆糊贴对联了,我就和爸爸拿着对联来到大门下,爸爸把浆糊涂在门墙上,我们急忙把对联贴了上去。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一家子团聚在桌子边,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汤,新的`一年到来,妈妈一边吃一边吩咐我说:“不能打破东西,也不能说”坏话,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热呼呼的面线糊和甜鸡蛋,爸爸妈妈和我来到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说我“长高了,懂事了,学习进步了。”

  每个人都给我红包,我对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

  正月十五的时候,我们这里就不像北方那么热闹了,只是吃“状元圆”而已,可是,听说世纪公园、泉州公园晚上却是灯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见几百盏灯来,要是我能亲眼一见,那就太好了。 一到12月27日,妈妈就带我上街买鞭炮和对联。

  我们来到街上,妈妈拉着我走啊,走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整整齐齐的鞭炮和对联,一转头,看见我去年买的几种对联,我拉拉妈妈的手说:“妈妈买。”妈妈就带我来到那一问店中,我挑了几种说:“妈妈,这些各买一盒。”妈妈亲切地对我说:“好!”然后我们付了钱,我们拿着东西,又来到里面买白菜、花菜、空心菜、鸡、鸭、鱼、肉等主食,我们跑了好几趟,终于把年货全买齐了。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已经准备好浆糊贴对联了,我就和爸爸拿着对联来到大门下,爸爸把浆糊涂在门墙上,我们急忙把对联贴了上去。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一家子团聚在桌子边,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汤,新的一年到来,妈妈一边吃一边吩咐我说:“不能打破东西,也不能说”坏话,呀!

  到了初一,早上吃了一碗热呼呼的面线糊和甜鸡蛋,爸爸妈妈和我来到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人都说我“长高了,懂事了,学习进步了。”

  每个人都给我红包,我对他们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

  正月十五的时候,我们这里就不像北方那么热闹了,只是吃“状元圆”而已,可是,听说世纪公园、泉州公园晚上却是灯火通明,一眼望去,都能看见几百盏灯来,要是我能亲眼一见,那就太好了。

春节习俗4

  春节是我们太仓地区的传统节日。

  每年春节期间,人们都会欢呼雀跃。春节快到了,这里家家户都要蒸年糕,希望来年日蒸日兴隆。农历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吃团圆饭,放烟花,守夜到深夜。鞭炮声从黄昏一直响到黎明。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百元”,还有菠菜黄萝卜,“百元”寓意长寿百岁,永远健康;菠菜希望人们勤俭节俭,生活“细致”,吃黄萝卜丝意味着祝人们多钱多收入。我奶奶告诉我,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据说大年初一扫地

  的人大年初一扫地

  会扫地到大年初三,他们要把扫地的.垃圾倾倒在自己的田里,这叫“发大财”。正月初五上午,“接财神”,放鞭炮迎财神进屋。正月十五,一家人吃夜吃馄饨。晚饭后,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到田间“望天才”,祝愿来年粮食丰收。

  啊,春节的习俗太多了,想不通。

春节习俗5

  白族

  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布依族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起 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裕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

  景颇族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傣族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独龙族

  独龙族:过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举行,具体日期由各个家族自己卜卦决定,节期长短也视准备的食物多寡而定。由于独龙族没有文字,过去邀请客人过年节,就只好用刻木或结绳作"请柬"。一个家族决定哪一天过节后,计算出离过节还有几天,如果以刻木记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几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为两半,一半自己留着,一半送给客人。以后双方每过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后一格时,就知道第二天要过节了。如果用结绳记日,离过节还有多少天,就结多少个结,然后将结绳送给要邀请的亲友,自己留一条,每过一天解一个结,解到最后一个"结"的时候,就知道是过年了。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水族

  水族:春节期间,男女青年喜欢开展踢毽比赛。比赛项目有单踢、双踢、正反脚踢、优胜者获奖。

  普米族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基诺族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在过年时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满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纳西族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彝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表达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羌族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瑶族

  瑶族:大年初一,人们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这个戏由三个人扮作耕牛、耕田的人及扛锄头的农夫,又歌又舞,表示欢庆农业的丰收。演戏时,扮演耕牛的人要善于做出各种各样逗人发笑的动作,引起观众一阵又一阵欢笑。按当地风俗,谁能摸到牛的眉心,谁就最幸福。

  拉枯族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佤族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春节习俗6

  海南人过春节详细简介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几天“市”,才“发”一“发”!卖三鸟的、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王乐膏药”的(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的、卖“祭年桔子”的、卖各种衣服的……有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

  “发年市”的熟人见面互问的话语便是:“哥二!‘鸡阉’(即已阉了的公鸡)肥了不?”“三嫂!有‘鸡阉’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么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来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亲人寄回来的过年信)寄回不?”

  人们满怀“做年”的喜悦,把买来的年画贴在客厅里,把对联贴在门楣上,有的人家在家具、果树上还贴上“利市”红纸。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则是忙于做米花糖、花生糖(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当礼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个正月底)。

  每到这个时候,在大、中、小城市里工作的达官贵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贩夫走卒也好,引车卖浆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干涩也罢,都大车小车、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海南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因为在海南,无论多拮据的人家,腊月三十,借钱借米也要杀鸡杀鸭,红烧肉、猪蹄子、荤菜、素菜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香炉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仪式完毕后,便放鞭炮,候饭菜已凉透后才拿下来全家围着火炉吃年饭(俗称“围炉”)。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后,个个换上新衣服,也即是送旧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证时代,平常攒也要攒下煤油,从三十晚上开始,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初一降临,这时,按照时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接着各晚辈给长辈人叩头、行礼、祝贺“添福添寿”,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爆竹纸、果壳纸屑洒遍地,也不能扫,说是把“财神”给扫掉了)、不能相骂、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为“和和气气”),见面须说贺年吉利话……

  海南各地拜年的习俗不一样,有的地方是初一二来拜年,初三四来无味,有的地方却是初一不能上人家里拜年。拜年的礼品,一般有柑桔或礼品中夹桔子叶,以表示“今年将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则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

  王宁、陵水春节习俗

  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万宁兴隆的年夜饭与海南别的地方有些不一样。兴隆归侨的年夜饭以东南亚口味为主,口味较重,菜肴中常加入椰浆及胡椒、丁香、咖喱等各种香料调味,餐桌上常备有辣椒酱,像咖喱鸡、巴东牛肉、烤沙嗲、印尼凉拌“加多加多”之类。

  除了年夜饭桌上的侨味外,过年时归侨家的门前也充满侨味。自从五代时有了蜀国君主在桃符上写的“年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有了中国第一副对联。但是,很多归侨家里都不准备对联。据了解,原来当时他们所在的国家都没此习俗。“中国结”则是归侨们喜爱的,把它与“隐身小鬼”(印尼小玩艺)、“印第安人脸谱”挂在一起,再配上红灯笼,这浓郁过年味道里像加了调味的“咖喱”,倒是一种“和谐的冲突”了。

  万宁兴隆的年俗充满侨味,而在其他乡镇却遵循着许多充满了传统中国味的习俗,其中最热闹的是“舞狮拜年”。海南许多市县都有舞狮拜年的习俗,但以万宁的活动最为突出,它气派大,技艺高,热闹红火。

  据了解,万宁的舞狮队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称为“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子,称为“少狮”;另外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过年期间,舞狮队一个村镇一个村镇轮流表演。舞狮队总是先到村镇内的庙宇门前表演,意在给诸神拜年。随后,舞狮队沿着村镇的街道摆开阵式,一路铜锣皮鼓响着舞去。沿途的住户人家一般都会摆张桌子放在门口,上面摆些供品,茶、糖块、水果、香烟等等,还少不了几根点燃的香烛。“狮子”过来拜年,先是在供桌前朝主人一家子拜三拜,然后在主人点燃的庆贺鞭炮声中舞动起来,什么时候鞭炮声停,“狮子”也才能停下来。舞狮结束后,主人给演员们送个红包,双方互道恭喜,互报平安,“狮子”这才又摇头摆尾地向前舞去,到另一家门前拜年。“舞狮拜年”充分展现了海南人的豁达与阔气,古朴与热情,期盼与向往。

  陵水:槟榔里吃出好意头

  陵水人爱吃槟榔,槟榔在陵水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据记载,海南一带槟榔待客的风俗,古已有之。宋《岭外代答》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古往今来,海南人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

  在过年之前,陵水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许多槟榔。把槟榔切成四瓣,然后再把一种吃槟榔时专配的叶子(俗称蒌叶)涂上一些特制的酱料后叠成小三角。大年初一,每见到一位长辈,晚辈就会拿出两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放在手心,然后双手捧着,一边说“新年好”一边恭恭敬敬地递过去。长辈笑着接过槟榔,就等于接受了晚辈最诚心诚意的祝福。

  除了携带槟榔拜年外,陵水人过年还要在除夕夜“接香”、大年初一“搬年货”,这是陵水人过年雷打不动的习俗。

  海口春节习俗

  海口市农村的春节风俗很热闹。烧纸钱、上蜡烛、上祭品,向祖宗行礼,接着开始燃放鞭炮,这个时候,“噼哩啪啦”的鞭炮声便在整个村子里此起彼伏地响成一片,经久不息,也从这个村传到那边的村,过年的喜悦都在每个人的脸上的荡漾着。这是海南省省会海口市农村居民迎接春节的一个场景。如同中国各地农村一样,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海口市农村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却又渗透着浓浓的当地民俗民风,独具特色。

  每年一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海口美兰区演丰镇苏民湖头村五十多岁的“办内婆”(随外家村名称呼),要做的事情就有好多。首先,要在这几天里选个吉日进行“采屋”(海南话),也就是做大卫生、大清洁。“办内婆”说呀:“‘我们采屋’,要用青竹枝叶捆成的大扫帚,把屋顶、屋檐及墙壁上堆积的灰尘、蜘蛛网等脏物清扫干净,而且一把扫帚只能扫一间屋、不能重复用两次,扫过后就得扔掉。”这种习俗在海口乡下很讲究,代代处处相传。乡下所说的“采屋”是一个大概念,除大清扫屋宅的灰尘脏物外,还包括清洗家具、衣被、打扫庭院卫生等,每到这些时候,村中妇女们都很关心这件事,见面第一句话便问:“你家采屋了没有?”“采屋”完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和二十九,“办内婆”接着要忙着做年糕。年糕,海口乡下一些地方也管它叫甜粑,或粑筐。它用糯米碾成的粉末和黑砂糖,搅成的糖桨搅均匀,倒入竹筐中搁在锅里蒸熟,年三十祭祖时不可缺少年糕,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和二十九这两天,“办内婆”嫁到坡头村的女儿嫫兰便回来“送年”。“办内婆”乐呵呵地说:“前十年,女儿嫫兰生活过得不是太好,“送年”的礼物一般是猪肉、鸡、粉丝等物,现在呀,都是一两盒蜂王浆、巨能钙之类的补品”。

  到了年三十,就接近“做年”的最高潮了。这一天,老家在海口乡下、工作在外头的海口乡下人便拎着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家。当家的男人都赶在这一天去“发市”买年货。这就象是中国北方的赶集,过去海口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在年前的几天“市”才“发”得最热闹。乡下的老百姓把辛苦攒了一年的钱大都掏出来,积在这一天痛痛快快地进行采购。

  大年初一这天是乡下人真正的“休息日”。农民们一年到头都在忙忙碌碌,直到这一天才真正算得上有一天完整的休息日。这一天,除了做饭以外,干活、扫地、杀生都是禁止的,更不能出口污言或动手打人等等。在这一天,人们早早便起床,早饭是“吃斋”。据说“吃斋”是遵循佛家行善的表现。海口乡下的“斋菜”跟城里的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吃豆腐、粉丝、芹菜。

  大年初二便有人下地做活了。而出嫁的女儿,一般都是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吃饭,到下午女儿女婿走时,岳父、岳母得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到了大年初三,各家便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表示去年有东西到今年,也表示“年”已经过去。

  回到乡下过年的人也陆续离开老家到城里了。如今,对于大多数海口乡下人来说,由于天天吃得上鸡、鱼、肉等,每天就像过大年一样甜甜蜜蜜

春节习俗7

  一转眼又到了中国最重大的节日,春节,通常在这个时候,小孩子最高兴,因为有红包拿,当然,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春节习俗,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这里的春节习俗吧。

  在正月初一的早上,妈妈都会煮好热腾腾的汤圆,然后,我们就会和爸爸忙上忙下的搬张桌子出来,在桌子上面摆好8个碗,8双筷子,整齐的摆放好,接下来,就该把热乎乎的汤圆盛在碗中啦,最后爸爸就会跪着烧纸钱。祭拜完了以后,我们都争先恐后的抢吃汤圆,因为吃老祖宗吃的`东西不会生病。

  其实这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春节习俗,可是它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美德,祭拜,是对长辈的尊重,我们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对长辈的思念,体现了一个孝字。

  不论是什么样的春节习俗,都应该很好的传承下去,不是吗?

春节习俗8

  齐河县丧葬风俗

  第二节 丧葬

  民国年间,丧葬程序繁琐且迷信色彩浓重。人一咽气,即由本家子、侄或邻舍晚辈上房,用木勺敲簸箕(亦有敲门框者)“叫魂”,上呼下应,企图将亡灵招回,顺便向外人报信。遂请人为死者洗脸、剃头(梳头)、洗脚、穿寿衣、放噙口钱。之后,安尸于正房冲门处床上,日“寿终正寝”(女日“寿终内寝”)。接着捞“倒头饭”,饭碗中直插一双筷子,置死者头前矮桌上,用手帕包纸灰、“打狗饼子”(面粉掺头发、枣树针烙成。说过恶狗庄时,扔饼子可免遭狗咬)塞入死者手中。至此,合家举哀,邻里抬盛着生米汤的水桶,子女随后哭向土地庙,烧纸、磕头,泼米汤,日“告庙”或“送盘缠”。出殡前,送三五趟不等。头趟叫“倒头庙”或“倒头盘缠”,去不哭,回来哭。中间或最后一趟叫“上全庙”或“大盘缠”,连至亲中晚辈都参加。头次告庙后,大门上挂鼓、锣,挑纸幡(男左女右),亲友乡邻吊唁,子女陪哭并向吊唁者叩头致谢,日“陪灵”。已嫁闺女接到噩耗后,哭回娘家或从村边哭回家。并必须回婆家向公婆磕头(叫“讨孝”,意为求公婆允许)后,方可正式到娘家陪灵。

  至亲到齐,将死者遗体安放棺内并以土坯头、棉絮将尸体

  栽稳,子女用棉絮蘸酒为死者擦拭眼睛、照镜子,谓之“净面”,同时放进死者生前爱物,如烟袋、首饰等殉葬品,而后盖棺人扣,日“入殓”。亦有因死者穿戴铺盖优厚,愿让更多人观赏,以为子女增光而到临出殡才“入殓”者,叫“走马人殓”。棺材头上钉“寿钉”(钉上各色布条);棺材盖上撒麸子(意为遗福后人);棺材用两条板凳支起,底下塞上谷草个子(说是可阻止狗猫等圆毛动物穿行,避免死者触电“炸尸”);棺材前安灵位(俗称“牌位”),摆供品,放“下食罐子”,点油灯和接连不断地烧香。富家有棺有椁,即所谓“套棺”,有重五棺材(板厚5.5市寸)和五子棺材(板厚5市寸);贫家则用四子棺材(板厚4市寸)或簿皮匣子(板厚1市寸),甚至用不起棺材,以箔、席掩身,即所谓“箔卷席埋”。

  丧事,由族长和村内“董事”者共商。丧局大小,以家庭贫富、地位尊卑和人缘好坏而定。丧期三五日不一,为择吉日或等亲人甚至丧期更长,但忌双数,有双数“犯重丧”之说。县北部根据丧局规模大小和天数多少,分为大丧、礼相丧、哇哇丧和一般丧。大丧9天,含宾相点主、超度亡灵、棺椁下葬、树碑立传等过程;礼相丧7天,含宾相点主、搭灵棚等;哇哇(指鼓乐)丧5天,只拜祭;一般丧3天,无鼓乐,无灵棚,无孝服。丧礼各执事人员均张榜公布,指挥丧礼;内柜,掌握财务;外柜,登记祭品、礼金;折摆,陈列、收拾祭品;邀奠,请奠客和领孝子谢奠客;陪客,陪亲友吃茶

  进餐。另有大门迎送(大丧局并有二门迎送)、厨房做菜、做饭及端菜端饭、烧水倒茶等执事者。诸事议定,发帖报丧。富家邀宾相点主(即往死者牌位“神主”主字上点上红点),请僧道诵经超度亡灵。雇棚匠搭灵棚、落棺棚、鼓乐棚、门坊、过街牌搂,贴丧联(如“慎终须尽三年礼,追远常存一片心”等),雇鼓乐、赁棺罩(亦称“丧舆”)、置扎彩(纸扎马、牛、轿车、金山银山、童男童女等),大破其财,以示孝道。贫家以白纸条封门,给至亲送信,程序简便,只是痛哭致哀而已。 出殡,俗称发丧。子女头戴麻冠(女裹孝带),身穿孝衣,腰束麻绳,孝子手扶哀杖棍,耳挂棉絮(意为丧事任人办理,自己不闻不问)。前一天傍晚,亲门近支各家由妇女用托盘端三碗“棋子”(面条再切成碎菱形),带烧纸到灵前哭吊祭奠,日“辞灵”。出殡之日上午,诵读祭文。下午,鼓乐声中道谢各执事后,正式发引。出房门时用菜刀砍碎早置门旁的一只饭碗;出大门,摘鼓敛幡;灵柩所过邻舍,都在大门口点一把火或撒一道灰,意为防亡魂串门作祟;跨过“过灵盆”(盆内盛掺草灰的.水,灵过后将水泼掉)置灵街上。至亲路祭,孝子率众男送葬者绕棺摸绳扣,由长子或继承人摔“老盆”(盆底钻有小孔,男7个、女5个)后抬棺至茔地。途中,孝子既要扶灵柩,又要不时磕头,尽“摔老盆、驾灵车”之责。下葬时,送葬人男向左、女向右绕墓穴哭三周。掩埋后丧礼结束。丧事开始和结束,对执事人等各筵请一次;前者议论丧事,日“请

  执”;后者算帐向事主作交代,日“谢执”。

  墓,一般为土穴,稍富裕者以砖围棺,叫“围棺垒”或“地里丘”,富家打砖坟,一夫一妻者两孔,一夫多妻者多孑L。有的官宦富豪之家,甚至生前即早请阴阳先生选下“风水”好的茔地,定好“向口”,修下砖石结构之坟墓或“阴宅”。妻先死不入茔地,“记埋”或“丘”(地上,以砖或土坯围棺垒)在一边,等夫死后再起榇移柩,使夫妻并骨合葬。茔地习植松柏,以示肃穆。

  殡后第三天定更,子女提灯笼携纸香、供品(水饺,死者多少岁,水饺多少对,并以多些对数为好,意为祈后人寿长)到墓前添土祭奠,只哭三声,日“祓三”。“一七”、“三七”、“五七”、“百日”、“忌日”,即殡后7天、21天、35天、100天和周年,子女和至亲中晚辈都到墓前祭扫。“五七”最隆重,除香纸、供品外,还有少量扎彩如纸扎箱柜、牛马等。供品中还有用面粉烙的锅饼一个(多为已嫁女儿或侄女带来),以木棍挑在墓前敲五下,叫“过罗”,即过“五阎罗”,回家后晚辈们分食。忌日后转常礼,春节家祭,清明、十月一日扫墓。 丧考妣,孝子百日内不剃头(意为赎不孝之罪),子女服孝3年,穿白鞋,戴镶白边的帽子,扎白腿带,女不戴花、不穿花衣服(主要忌红绿黄紫,可戴蓝花),束发用白或蓝色头绳,上衣(指褂子)下沿要散茬等。3年内春节不用红纸贴对联。子孙还要为之雕“主楼”,修“牌位”,逢年供于家堂;刻石

  碑立于坟头,永作纪念。

  年轻人死后,上有父辈或祖辈在,不论男女统称“小口”,小口不举行三天、五天丧,稍大者穿戴装殓(几岁者箔卷席埋),亲人痛哭一场,当日埋葬。

  建国后,丧葬中礼仪逐渐从简,迷信活动日趋消亡,如服孝三年、打砖坟、修主刻碑等已绝迹。建国初期,尚有部分旧礼节,后出现以开追悼会寄托哀思的新形式。亲属臂戴黑纱,亲友献花圈,送挽幛,放哀乐,致悼词。自1965年以来,提倡火葬,有些村已建起骨灰室,亦有将骨灰深埋者。但旧习俗仍以大为简化的形式,在一些村庄为少数人所沿袭。

春节习俗9

  春节是人们在一年中最快活、最热闹的节日。提到春节,哦哦,我们的传统节日就多姿多彩啦!有贴对联、有吃汤圆嗯丶有收红包,有看烟花以及有舞龙舞狮等等。

  贴对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嗯,每当贴春联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选上一副新的对联,贴在门的两边。对联上都是一些好的词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愿望。说到对联,我想到一个有趣的的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把福字倒过来贴代表福到了。

  我最喜欢的春节风俗就是一一收红包。红包也叫压岁钱。大年初一早上我在枕头下都会有红包。是爸爸妈妈在除夕夜我睡着后放的。说是给我

  压惊。还有互相拜年时大人总给小孩儿红包,表示大吉大利。

  就是这些传统习俗使我们在春节过的很快乐。

春节习俗10

  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北方有趣的民间春节习俗,一起来看看。

  小年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腊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所以有一句民间习俗叫做“腊月二十三”。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祭灶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要把灶王爷和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趣闻

  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灶糖

  灶糖(又称关东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其掂着虽然很重,但质料十分细腻。

  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春节习俗11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之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之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之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之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之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

  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之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春节习俗12

  街上的人行色匆匆,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提,小贩们也挂出了红红的春联和福字。过年前夕,许多人都十分忙。许多去外地打工的人都带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向家走去。

  大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就在厨房做着香喷喷的年夜饭。而我却守候着电视机前,等待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我喜爱的春晚终于开始了,妈妈的饭菜也准备的差不多了。哇!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们立刻开始吃饭了。我先夹了一个白菜馅的饺子,特别好吃,接着妈妈给我夹了一个海鲜味的,我摇摇头:“妈妈,我不喜欢这个味道!”妈妈非让我吃,还笑着说:“这个饺子最甜!”我咬了一口,见一块水果糖在口中,酸甜可口,好吃极了!原来如果吃到了带糖的饺子,这一年都会幸福甜蜜的'。在不知不觉中新年到了,我们欢呼起来。除夕是指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当天,宜进行祭祖、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活动。年夜饭过后,宜全家人围坐一起守岁,并摆上大年供品,如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宜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有黄有白,又称为“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灯火通明的居民区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请来了门神和财神以求全家人幸福安康,也寄予了新年的希望。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

春节习俗13

  春节习俗有很多,有闹花灯;有送灶神;有做年糕;有闹元宵;有给大人拜年;有祭祖;有送礼;有烧香……

  过年前夕,家家户户都贴起了春联,有人是上街买红纸自己写春联;有人是直接买写好的春联,贴在家门口。

  大年30晚,我们一家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晚饭五花八门,有鱼,代表年年有余,有汤圆,代表团团圆圆。有糖醋排骨,红烧肉,有芋头等等……

  吃到一半的时候,首先是爷爷拿出红包给我们几个小孩,接着就是奶奶,大伯,大妈,爸爸妈妈,还有小叔,小婶。他们都祝我们几个学习进步,开心快乐。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打开红包,哇里面都是100的钱,我们高兴的跳起来。

  当零点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只见满天都是烟花,好看极了,还有许愿灯,我看着多希望许愿灯落在我面前,每次看见灯笼,我就会去许愿,希望灯笼落在我的面前。

春节习俗14

  1、上联:门迎四季平安福;下联:户纳八方富贵财;横批:兴旺发达

  2、上联:一干二净除旧习;下联:五讲四美树新风;横批:辞旧迎春

  3、上联:金玉满堂家兴旺;下联:福星护宅赐平安;横批:华宅生辉

  4、上联:吉星高照平安宅;下联:财神常驻幸福家;横批:迎春接福

  5、上联:一年四季行好运;下联: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

  6、上联:绿竹别其三分景;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7、上联:东风化雨山山翠;下联:政策归心处处春;横批:春风化雨

  8、上联:欢天喜地度佳节;下联:张灯结彩迎新春;横批:家庭幸福

  9、上联:一年好运随春到;下联:四季彩云滚滚来;横批:万事如意

  10、上联:春风入喜财入户;下联:岁月更新福满门;横批:新春大吉

  11、上联:一年好运随春到;下联:四季财原顺意来;横批:人寿年丰

  12、上联:发愤图强兴大业;下联:勤劳致富建小康;横批:科技致富

  13、上联:恭喜发财财到手;下联:迎春接福福满堂;横批:兴旺发达

  14、上联:丁财两旺平安宅;下联:好年好景富贵家;横批:幸福安康

  15、上联:一帆风顺吉星到;下联: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

  16、上联:家添富贵人增寿;下联:福到平安喜迎门;横批:门迎百福

  17、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18、上联:家有福星四面照;下联:财如人意八方来;横批:门迎百福

  19、上联:合家欢乐迎新春;下联:内外平安好运来;横批:四季平安

  20、上联:人财两旺平安宅;下联:富贵双全幸福家;横批:五福临门

  21、上联:家过小康欢乐日;下联:春回大地艳阳天;横批:人心欢畅

  22、上联:人兴财旺家宅旺;下联:富贵如春福满堂;横批:富贵吉祥

  23、上联:心想事成永平安;下联:人兴财旺富贵长;横批:百业兴旺

  24、上联:壮丽山河多异彩;下联:礼貌国度遍高风;横批:山河壮丽

  25、上联:福满华堂添富贵;下联:财临吉宅永平安;横批:迎春接福

  26、上联:福旺财旺运气旺;下联:家兴人兴事业兴;横批:喜气盈门

  27、上联:金玉满堂家兴旺;下联:鸿福齐天富贵长;横批:恭喜发财

  28、上联:冬去山川齐秀丽;下联:喜来桃里共芬芳;横批:新年大吉

  29、上联:财神送宝年年发;下联:合家迎春岁岁兴;横批:福星高照

  30、上联:健康幸福年年在;下联:如意财源日日来;横批:健康长寿

  31、上联:出外求财财到手;下联:居家创业业兴隆;横批:百业兴旺

  32、上联:财连亨通步步高;下联:日子红火腾腾起;横批:迎春接福

  33、上联:创大业千秋昌盛;下联:展宏图再创辉煌;横批:大展宏图

  34、上联:多劳多得人人乐;下联:丰产丰收岁岁甜;横批:形势喜人

  35、上联:行鸿运年年兴旺;下联:迎百福岁岁平安;横批:万事如意

  36、上联:民安国泰逢盛世;下联:风调雨顺颂华年;横批:民泰国安

  37、上联:新春富贵吉星照;下联:佳年财源八方来;横批:万事亨通

  38、上联:大顺大财大吉利;下联:新春新喜新世纪;横批:万事如意

  39、上联:事业辉煌年年在;下联:锦绣前程步步高;横批:心想事成

  40、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下联:春满乾坤福满楼;横批:四季长安

  41、上联:精耕细作丰收岁;下联:勤俭持家有余年;横批:国强富民

  42、上联:三星高照平安宅;下联:百福齐临富贵家;横批:喜气洋洋

  43、上联:好运常临平安宅;下联:和气生财幸福家;横批:喜气洋洋

  44、上联:平安如意千日好;下联:人顺家和万事兴;横批:万事亨通

  45、上联:新春大吉鸿运开;下联:佳年顺景财源来;横批:富贵吉祥

  46、上联:长行好运丁财旺;下联:富贵如春福满堂;横批:人财兴旺

  47、上联:欢声笑语贺新春;下联:欢聚一堂迎新年;横批:合家欢乐

  48、上联:好景常临家宅旺;下联:平安富贵福满堂;横批:吉星高照

  49、上联:顺风顺水顺人意;下联:旺丁旺财旺家宅;横批:事业兴旺

  50、上联:春雨丝丝润万物;下联: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春意盎然

春节习俗15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习俗,我们家乡也不例外,照过去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侯,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孩子们准备过春节,第一件大事就是买爆竹,烟花,特别是男孩子。第二件事是买各种玩意儿一一风筝、玩具车......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各种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有长方形的形状,有瓜形的形状,还有圆形的形状,各式各样,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杀猪杀鸡宰羊,还有去街上购买各种年货,街上也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各种叫喊声,幺喝声……响成一片。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挂起了红红的灯笼,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大人们还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大家都乐呵呵的。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仿佛都在休息。

  男人们带着孩子们,带着一大袋、一大袋的年货去朋友家拜年,把买好的年货送给朋友,朋友一高兴,还会给孩子们红包,里面可以是五百元,也可以是一百元,总之,孩子们一看到红包就高兴得不得了。如果是去亲戚家拜年,还会举行盛大的酒席,招待客人。女人们在家里做美味的饭菜,以便客人来了,招待客人。最隆重的.还是在晚上的那场舞龙戏,有许多人会去围观,孩子们最爱看,总喜欢去摸龙的身子,还有歌曲伴奏,使人有股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有些人在家里看春晚、看电影。这是多么美好啊!

  不知不觉,春节很快就要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是多么热闹,春节是多么快乐,春节是多么美好!

  春节习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春节重要性的标志,让我们的春节过得更加有趣,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些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

【春节习俗】相关文章:

春节习俗有哪些 春节习俗大全介绍11-03

春节的习俗03-25

春节的习俗02-08

春节习俗06-21

【实用】春节的来历及习俗(附各地习俗)02-19

春节习俗:腊月二十九的习俗03-12

福建春节习俗06-07

春节习俗作文07-02

广西春节习俗02-27

海南春节习俗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