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的故事

时间:2024-05-26 11:37:41 对联 我要投稿

春节的故事(必备15篇)

春节的故事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很快一年就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临了。

春节的故事(必备15篇)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家中祭祖,让祖宗“回来”与他们一起过年。一张方桌上放着九碗菜,在桌子的三边各放上两个碗和两双筷子,并且还有两杯酒。正对门的一侧则放上一对蜡烛和一碗白米饭,且在中间插上三根香。在桌下的一侧给祖宗烧些“钱”前过去,希望他们在那里过的幸福,也希望他们保佑着我们。祭祖时,后辈们要跪在垫子上,说一些喜庆的话。祭祖祭完后还要把桌子周围的凳子都“抬”一下。

  大年三十是我一年来最喜欢的一天,那一天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和“上班族”都归来了。在吃饭之前,一家人会聚在一起包饺子。包饺子也十分的简单,先把饺子皮放在手上,用工具把馅儿放进去,再在皮的周围涂半圈水之后再包起来,饺子就成型了。煮熟的饺子,一口咬下去,香气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饭后一家围在一起,其乐融融的。长辈问小辈的生活,小辈关心长辈的`身体,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诉说着自己一年所做的事情,和自己来年想做什么。大家聊的热火朝天。最高兴的是过年收红包。长辈给小辈们红包。小辈们便收下红包,说一些祝福的话给长辈。

  我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放烟花和鞭炮,传说有一只怪兽叫年,每次在人们过年的时候跑到村子里去吃人。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红色的东西和巨大的响声。于是,每次过年人们就在家门口贴对联,在空地上放鞭炮。这个故事的我迫不及待地拿着烟花去空地上了。

  点燃烟花只听“轰”的一声巨响,一颗烟花弹升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天空中,一瞬间就炸开了。那炸开的烟花仿佛是一朵花在空中盛开。这时,又一颗烟花弹冲了出来,宛如流星划破长空。在空中纷纷坠落,人们似乎触手可及。

  凌晨十二点的时候,挨家挨户,都在门口放“开门红”和“接天地”。先是东边响,不一会儿西边也响了。此起彼伏的,它们演奏出了首交响曲。“啪啪啪”的烟火声穿过了大街小巷,把漆黑的天空照得如同白昼,到处都洋溢着新年的喜悦。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愿所有人都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春节的故事2

  从小年说起吧,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过小年的那天晚上,把新买的灶王爷贴到厨房里,桌前贡着糖瓜,核桃等各种水果。其实这些都是有讲究的,比如糖瓜,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省得他到了天上,说你的坏话,灶王爷两边的对联就是: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二十四“大扫除”,一般讲究的人家都在这一天把房子清扫、粉刷一下,打扮一新等过年。

  二十五开始蒸馒头、烙饼,过年的馒头有时都要做上百个,可以吃到正月底,还可以拿来送给回家过年的'外地亲友,这种绿色馒头现在越来越受城里人欢迎了。蒸完馒头,做豆腐,做年糕,炸丸子,煮猪肉,赶大集,买年货,因为在早时候,过了年,不出正月,什么都没有卖的,所以年前都得备好,不像现在,大年初一,商场超市照常营业。

  大人们忙得团团转,小孩子就扯着劲的玩,而过年,最好的玩物就是鞭炮,按习惯,过小年放一支鞭炮,大年放一支大点的,另外大年三十上祖坟还要放一支。

  大年三十那天一早煮“百年饭”,就是用小米煮半生不熟的,只要米饭不要汤装成尖尖的一碗,再在米饭上面点缀上红枣,还要在碗中央插上一棵摇钱树,挂上不同面值的纸币,顾名思意就是家有摇钱树,财源滚滚来。从上午开始家人就要开始“做供碗”,就是把过年用来摆供的熟食炒的炒,煎的煎,还要贴对联,贴门笺(门笺,俗称“拦门钱儿”“过门钱”、“门吊子”或“花纸”,是我国传统的年节门(窗)

  楣吉祥装饰物。在山东集中流行于临沂、潍坊、枣庄等地。“门笺”一词最初见于《后汉书·礼仪志》,到了南宋,开始把春幡胜与元旦(既春节)悬挂于门首。从幡胜到门笺,从丝绢到五色纸,走过了千余年的漫长岁月,由“过门钱”改称“门笺”。

  门笺,一般都用红棉纸或其他彩纸裁制而成,呈长方形,长约一尺左右,宽约七寸左右,四周镌有图案,镂空的背饰有方孔钱纹、万字纹、水波纹等。

  上为吉语题额,中为“吉庆有余”、“五谷丰登”之类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下呈多种多样变化的穗状。每逢春节(旧历新年),粘贴于门楣上,称作“喜笺”。还要准备红烛,供香,一家人忙里忙外很有年味。

  下午男子要随整个家族的人去隆重的祭祖,女人开始包水饺,这个水饺也是有讲究的,要是素馅的,还不能太大,说大了家里容易出大脚女。饺子里还要包上钱(寓意来年发财)枣(越过越好)年禚(生活节节高)糖(生活甜蜜)。

  天黑之前还要迎财神,挂灯笼。之后同一支的家人就在一起炒菜喝酒,看晚会。春节是中华民族一个传承了几千年历史,有着深深文化根基的节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年味却越来越淡了。

  鞭炮声越来越少,礼仪越来越简化,过去对穿新衣、戴新帽、压岁钱、年夜饭的渴望也越来越淡……相反,与春节相近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大行其道,搞得红红火火。

春节的故事3

  春节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日,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早已使它成为我们的“文化之根”。可是,对于那些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来说已经很少能真正感受到春节文化的氛围了,因此,年越过越简单了,有些风俗习惯甚至在慢慢地被人们淡忘。

  对我们这辈人来说还可能知道过年要“贴春联”、“放鞭炮”、“贴年画”……可是现在的孩子除了知道过年会有“压岁钱”外,其他却知道得很少。因此,把春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传统习俗继续流传下去也是中国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点很重要,但做起来绝不困难。

  其实,每个春节传统习俗都是一个故事,而孩子最爱听的就是故事,如果父母能在春节时把“春节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必定会引起孩子的浓厚兴趣。如果,父母能让孩子参与写春联、包饺子等活动,一定能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春节,原来该这样过”的感受。

  【贴春联】

  春联又叫“对联”、“门联”,源于古代“桃符”。古书载:度朔山桃树蔽日,内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百姓在除夕时画二神于桃木之上,悬挂门外,以驱鬼避邪,这种桃木片是没有字的。王安石诗中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的这种桃符。后来,后蜀国君孟昶在除夕时令手下人作词写在桃符上面,写得他不满意,便亲笔在桃木条上写了一对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春联的命名始于明太祖朱元璋。《簪云楼杂话》说:“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朱元璋微行出观”。他喜爱春联,并下圣旨推广。据说有一次他化装出宫看春联,见一户未挂春联,一问是个杀猪阉猪的屠户,不会写字,便笑着帮那阉猪的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那屠户从朱元璋的“马脸”上看出是当今皇上,舍不得将这副“御宝”贴到门外,就挂到祖宗牌位两边了。据传某年春节后乾隆下江南时路过通州小镇(今江苏通州市),想到紫禁城外也有一个通州今北京通州区,于是出了一联让随行大臣们作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大臣们无一人对得出来,不料一小侍从平素勤学,眼见满街当铺,当即对出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乾隆大喜,奖其官升三级。

  【放爆竹】

  过去过年是一定要放爆竹的,那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好似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但现在部分城市已经实行“禁放”的法令。

  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到后来,由于社会和民俗的进化,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以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火药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美酒)。”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过年。

  过去放爆竹有许多讲究。大年初一早上一开门的时候或出去拜年的时候要放“开门爆竹”,又叫“开财门”,一般放一挂鞭炮。若未放开门爆竹就出门去,视为不祥。除夕年三十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后,全家关上门吃团年(团圆)饭,放关门爆竹,一般放一至三挂鞭炮,然后合家围坐谈笑、吃杂食、守岁到半夜或天明。

  各朝重爆竹,明清出烟花。明代的烟花制作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从高度、品种到造型都相当不错。明人张时辙在《陈都阃宅看烟花》诗中,对烟花燃放空中的景物作了生动的描绘:“空中捧出百丝灯,神女新妆五彩明。真有斩蛟动长剑,狂客吹箫过洞庭”。到了清代放烟花的规模更加盛大,工艺和花型变幻精美无比,民间、官府和佛教界逢年过节都要大放烟花,尤以宫廷的烟花最为壮观和盛大。外国没有爆竹但有烟花,《大美百科全书》载,1879年已有一种烟花,可以放出人的轮廓样子来。现在又有用电脑控制燃放的烟花,但我还是觉得“洋务不及国粹”,要不然各国何以争相到湖南浏阳去买烟花呢?

  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因安全、噪音和污染等问题而禁放鞭炮,这种风俗只在没有“禁放”的城市和农村沿袭着。刚实行“禁放”的时候,很多人还真不习惯,有的人为此还想了不少办法,比如举家开车到乡下去放炮。其实,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形式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既然有法必依,对于心中的留恋您就得从方式上想点辙。有的人就比较聪明,弄盘录音带放放——听鞭炮声,或用踩小气球声当鞭炮,有的干脆买几串工艺品鞭炮挂在厅里看……不但安全又一点儿不影响情绪,还给家里另添了几分喜庆呢!

  【包饺子】

  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这在中国源远流长。

  北京人有句名谚:好吃不过饺子。今天听起来觉得饺子怎么会是最好吃的呢,但在古代生产落后烹调原始的情况下,饺子就算是很好吃的了。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曾叫牢丸、水角、馄饨、饽饽等。后来怎么叫饺子呢?饺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面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发音“角”“饺”相似,后来就说成“饺”子了。三国时《广雅》一书载:“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这个馄饨就是饺子,偃月就是半月形。唐《酉阳杂俎》已有“笼上牢丸(蒸饺)”、“汤中牢丸(水饺)”的描述。

  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在半夜旧岁刚过已交新年子时吃它,喻辞旧迎新。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似元宝,喻国泰民富,“招财进宝”。因此,饺子老少咸宜,贵贱无分。年三十儿晚上,慈禧太后要将宫中后妃和各王府的福晋(夫人)、格格(皇族女儿)全召到殿上,子时一到全在长案上包饺子,包得又好又快的.赏银子;接着众人一起吃饺子,光绪皇帝夫妇来拜年也是赐给“煮饽饽饺子”。京城民间更是“无家不饺子”,连那些种庄稼赶大车的汉子,老婆也要包一些四个车轮状的饺子给他吃,以求来年五谷丰登,车马平安。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木碗中就盛着饺子。难怪古人誉它为“天下通食”。

  今天昌明盛世的饺子更是异彩纷呈。从馅来说,有鸡蓉、鲜虾、什锦、三鲜等上百种;从烹法来说,有汤煮、笼蒸、罐煲、锅贴等各法,速冻饺、即食饺等产品也层出不穷。饺子馆也如雨后春笋遍布神州。京城“八大楼”之一的鸿兴楼饭庄,一两面能捏成25个小饺子,一个一种味道。西安唐城饺子馆的饺子宴名扬海内外,据说一些老外们吃的时候一边老叫肚子胀一边还拼命往口里塞。沈阳的“老边饺子馆”因煽锅蒸饺和炝鸡汤煮饺而闻名遐迩。天津清真“白记饺子馆”和太原“认一力饺子馆”也为华厦饺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门庭若市。广东粤菜中的鲜虾仁蒸饺有后来居上之势,北方人南下均趋之若鹜。

  【吃年糕】

  南方多数地区过年家家吃年糕。虽然现代我国年糕已有南式北式两派,但如同月饼一样,北式失于粗糙,口味逊远。南式年糕又以苏州、广东和宁波为最佳,味有咸甜淡,烹有煮炸炒,细而不软,味中有味,加之多种配料烹法,真乃中华一大美食。苏州年糕有两千多年历史,驰誉南洋欧美不衰,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

  苏州古城在春秋时代为吴国国都。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建成后吴王大喜,称为“阖闾大城”,大宴众将群臣庆功。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料吴王骄奢不防备越王勾践和范蠡,国家迟早将亡。回营后他密嘱身边随从说:“我死后,如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苏州六个主要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后来遭诬陷身亡,吴国被越军横扫而灭。这时都城断粮,饿殍遍野。随从们突然想到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百姓前往相门拆城掘地,这才发现原来相门的城砖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从此,苏州人民为了纪念并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一直流传到全国各地,流传到今天。

  【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因在过年时张贴而得名年画。古代是贴在门上而不是贴在屋里,古籍载“画虎于门”、“贴画鸡于户上”。宋代发明了雕刻板画以后,称之为纸画。

  到了明代,开始有了“年俗画”的记载,但仍不叫年画。直到清光绪年间“戊戌变法”时,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在搞“改良”,改良派提出年俗画应该配合社会改革,首选提出“改良年画”的主张。随即,天津杨柳青齐健隆画店首先刻印了一些反映禁吸鸦pisn、兴办学堂、女子自强等内容的宣传画,称为“改良年画”。从此,年画的称呼才使用开来。从清代中叶开始,以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最为有名。二十年代初,上海开始出现用胶板印刷的“月份牌”年画,兼用作商业宣传广告。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裔社会仍在广泛使用年画。

  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风景、花鸟和一些封建迷信等。当代的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工艺到题材都丰富多彩,很受人们欢迎。

春节的故事4

  “当、当、当”,十二点的钟声已响起,意味着一天又将过去了,不禁令我想起这几天发生过的种种,令我回味无穷。

  除夕,是大扫除,也是大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日子,一大早起床便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捲起衣袖,拿起抹布,将家中久未清洗的窗户一一刷洗干净,而这还是我自出生一来第一次所做的“重大”辛苦工作,顿时,手脚又酸又痛,简直是快累翻了,虽然五脏庙早已咕咕作响,但因满心期待晚上团圆饭的大餐,只好默默的忍耐及等待。

  等堆积如山的垃圾清除后,我便立刻跑去外公家帮忙外婆煮饭、做菜,就像上了战场一样,一下子切菜、一下子洗米、一下子将火炉上的火关起,本来已经累翻的我,也因敌不过身体的疲累,而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躺到舒适的床上好好睡一觉,不仅为了补充体力,也为了年夜饭后的活动储备战力,以免体力不支无法参与、而留下悔恨的遗憾。

  “啪啦!啪啦!啪啦!”一阵鞭炮声把我吵醒了,我揉了揉眼睛,看了看窗外,才发现天色已暗了下来,所以我便走出了客房,才发现大家早已围在桌子前,只缺我一个人,而我便火速赶到桌前,拿起了汤匙,与大家一同吃年夜饭,享受团圆的感觉。

  吃完饭后,领了令人期待已久的`红包后,便立刻冲下楼,开始玩起了鞭炮,但调皮的哥哥故意将冲天炮放在我的面前,使我被冲天炮炸伤了,当时的我既生气又很痛,但因为过年生气会带来恶运,所以只好先忍耐着,直到鞭炮全部放完为止。正当我们上楼准备玩牌时,才发现已接近十二点放鞭炮除旧迎新的时候了,表兄弟姐妹们将准备好的长炮吊置好等待十二点的钟声响起,各地鞭炮声此起彼落的互相呼应着声音,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心情激动,像是参加一场盛大的晚会但活动结束后,大家也陆续的离开了。

  我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送走他们后,也因玩累了而不知不觉的睡着了。我想今年的过年不但充实也有趣,更是我记忆中难以忘怀的大节日。

  

春节的故事5

  过年的时候,跟着爸爸妈妈一起走亲访友,一位大哥哥买了些烟花,晚饭后我们一起到小区的小广场放烟花。这是我第一次放烟花,开心极了。

  我们准备了两种烟花。一种稍大些,要摆在地面上放。如墨的夜空被一道火线点亮,“嘭嘭嘭”的响声打破了宁静的夜晚。一个个小火球接二连三地飞向天空,一会儿像一只开屏的孔雀,一会儿象金黄色盛开的菊花,一会又像许多黄绿色的荧火虫。烟花在空中尽情绽放,照亮了头顶的天空和我们开心的笑脸。烟花落下时就像降落伞,消失在夜空中。

  还有一种可以拿在手上放的小烟花,细细长长的'。我拿着小烟花,在空中挥来挥去,像夜空中的闪电;又拿着烟花在画圈圈,烟花不停的变幻着色彩。

  放烟花是过年时让我难以忘记的美好回忆,烟花里带着浓浓的年味。

春节的故事6

  春节期间,很多市民都会去扫墓,祭拜故去的亲人,这让吉林省通化市的一个男孩发现了商机。记者于1月30日约见了该男孩,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认为要的不算贵,打扫完可发彩信给对方来证实,目前,他已陆续接到几个活儿,准备集中去打扫。

  1月29日下午,有网友发帖称“创业,帮忙收拾公墓的`雪”,帖子内容为“今天去上坟,发现墓地都是雪,所以帮忙收拾一下,价格合理,只要30元一个。还可以帮着上香,事后彩信证实”,帖子中留下了QQ,用QQ联系可以索取电话。

  该帖发出后,网友纷纷跟帖,有网友称“商机无处不在”,也有网友称“活人的钱不好挣啊!”。1月30日12时许,该网友再次发帖称“揽活了,已经有人订了,再来几个,我正好一起去!” 这位男孩20多岁,叫小谡,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提起为何发帖,小谡告诉记者,1月29日,他和父母给爷爷奶奶上坟,发现已经是腊月二十六了,按照惯例应该有好多人来上坟,可很多坟上都有雪,没打扫。他和父母忙活了半天,才算清理好。事后他就想“这么多坟,肯定有人因事不能来清理。为了祭奠逝去的亲人,我就想帮着清扫雪,帮着上炷香,也算是做好事儿了,要的也不贵,于是就在网上发了个帖子”。

  至于收费标准,小谡是这样想的,“我就收30元不算贵,如果自己去的话来回打车也得40元。我都是花1元坐公交到新站广场,然后再步行30分钟去墓地。这30元还是有成本的,我得花10元买香。”

  小谡称,墓地的雪有半尺多厚,他会给打扫干净,不过不是很好清理。“因为我是先去取钱,别人有可能把供果和烧纸都给我,不过这得多加点儿钱!等忙活完了,我会用手机拍下墓碑名和现场,发条彩信给雇主,证实已经完活儿。这其中也包括远在外地的雇主,发条彩信还得5毛钱”。

  小谡认为,现在生活节奏快,而且有的人过年还回不来,他认为会有人接受这项服务,只是现在没有人知道,,所以才发帖子。

  自从发帖后,现已有近30个人用QQ与他聊天,了解情况。针对网友发帖发表看法,小谡认为自己最初的想法是做好事,因为那么多坟不可能各个都有人来亲自清理。“大过年的,别人家的坟大都清理了,剩下几个全都是雪,就算对方不给我钱,让我帮忙收拾清理积雪,我也会给收拾一下的。这也算一个商机,如果发展好了,以后在国内会是一个行业”。

  目前,他已经接了几个活儿,准备先买好供香,再集中去打扫。

春节的故事7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故事8

  初四,疲惫的我带着疲惫的心去参加同学聚会。

  说实在的对于这种活动,我基本上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我喜欢规模小一点的聚会,不要太多人,小范围更好,在春节这种时间段里,我更宁愿享受一下繁忙后的安静。

  同学们见了面,免不了寒暄、拉呱、唠嗑什么的,无非就是谁升官、谁发财、谁家的孩子是学霸等等。我不善言辞、也不擅长交际,基本都处在一种聆听的状态。男同学收一收挺起的肚腩,女同学努力把自己向十八方向修饰。各种往事回忆、各种奇闻逸趣,好多是我上学时根本没有听过的,就当是补课了。

  然后正戏开场,按规矩必须喝白酒。中国人真是奇怪,明明知道白酒伤肝、伤胃、伤消化道、伤前列腺,还是一个劲地往死里喝,“只要喝不死、就往死里喝”,我也不能免俗,话虽然说不了几句,酒还是能喝两杯的。几轮下来后,就是串桌敬酒的程序了,这时候几个善意的女同学就对我说:***,该你去那桌敬酒了。

  因为那桌有个她。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见她,惊为天人。种子就此播下,烦恼开始酝酿,青春期的'纯情少年,按照现在的说法,绝对是可口的小鲜肉。爱意如同野草一般在心底疯长起来,无法控制,无法逃避。可惜那时候的我,也许是家教的原因,性格非常之胆怯、非常之内向(这种性格直到现在还在影响我,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我是有点自闭症,虽然外表不明显),表白是绝对没有勇气的,用其他同学的话叫做严重缺乏恋爱经验,只能是懵懵懂懂用眼角的旁光,哦不余光,看着她的身影发呆。我一遍一遍地在纸上写下她的名字,然后一遍一遍地撕成碎片扔掉。我的成绩也是一落千丈,现在想起来也正常,那个时候哪里还有心思去看书?高中的后两年,完全在内心的自我挣扎中度过,虽然我也努力地去接触她,努力地去融入她的生活,但极度自卑的我,始终没有能够当面说出那一句话。其实她也是很内向的性格,两个内向的人之间的交流是很困难的,何况我是男生。

  结果不言而喻,高中毕业我没能考上大学,去了异地复读,她去了河南的亲戚家,书信倒是有过来往,好像我给他去过信,她回信中似乎过得很开心,但依然终究没能在我们之间捅破那层窗户纸。然后我们都参加了工作,我们都已是社会人,我想应该可以尝试着交往,但有两次“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邀请被她不愠不火地拒绝了,渐渐地我们之间的关系似乎越来越远、越来越淡。再后来听说她的一些传言,对方是个非常优秀的男生(现在已是她的先生了),其实非常想和她证实一下,但我的自卑心理再一次爆棚,终究没有能迈出步伐,这一拖延带来的结果就是我彻底地失去了青涩的初恋,其实仅仅是单相思。

  离开这段情愫后两年我都没能从中走出,自闭症的症状发挥地淋漓尽致,我写了好多怀念和臆想的文章和诗歌,然后撕掉来祭奠逝去的青春。也许读过几本书的人都是这么无聊,但我终究走出来了,却变得有些市侩和慵懒。期间也经历过一些不错的女孩子,但感觉没有了,故事也就没有多高尚。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个性似乎变化较大,不经意间成了小县城的名人了,虽然是工作原因,但出镜率确实不差,而我还在基层苦苦挣扎。我暗自庆幸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我不会有能力去支撑她走到现在的地步。一切释然,我恍惚间有种放下一切、再世为人的感动。接下来的同学聚会中,我终于可以做到坦然面对,心结打开了。

  而这一次我却有点纳闷,听说她放弃了原来的职位,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似乎与社会突然间脱节了,不知道究竟是为了什么?毕竟好像她的年龄还不大到足以心安理得享清福的程度吧。

  我坐到了桌上,举起手中的酒杯:“兄弟姐妹们,敬酒了,一起走一个!”然后各种喝。

  我又举起一杯:“这杯单独敬名人。”

  她笑了:“你还是那么年轻,一点都没变。”

  我知道她在恭维我,我的形象自己知道,我的发际线早就出卖了我的年龄。其实她也一样,仔细一看,岁月已经留下不浓不淡的痕迹,这就是青春的悲哀吗?

  没等宴会结束,她和先生就提前退席了。临走时我开玩笑式地说:“握下手,再见。”

  “我的手好冷的。”

  握住她迟疑了一下伸出的右手,真的冰凉。很奇怪在暖气吹的我浑身冒汗的包房里,她的手依然没有暖和起来。

春节的故事9

  妻不是农村的人,她一生受到的是和农村文化截然不同的教育,甚至和她同样的城里人相比,那教育也很独僻,所以与乡村的文化和习俗,她是坚决地格格不入。每次回家,打算着初六返回,初二她便焚心地急。今年过年,我独自同孩子回了,且提早写信,明确日期:腊月三十回家,午时到洛阳,下午晌半到镇上。一切都准时得少见。长途客车颠到镇上时,我问孩子:

  “见了奶奶你怎么办?”

  “让奶奶抱着。”

  “说啥?”

  “说奶奶好,我想你。”

  “还说啥?”

  “说妈妈上班回不来,妈妈让我问奶奶好。”

  “还怎样?”

  “过年不要奶奶的压岁钱。”

  这就到了镇上。镇上依如往年,路两边摆有烟酒摊、水果摊、花炮摊。商店的门依然地开着,仿佛十四年未曾关过。时候已贴近了大年,采买的人都已买过,卖主们也只等那忘买了什么的粗心人突然光顾。街上是一种年前的冷清,想必大人们忙着,孩娃也在家忙着。我拉着孩子下了汽车,四顾着找寻,除了夕阳的光照,便是摊贩收货回家的从容,还有麻雀在路口树上孤独的啁啾。

  没有找到我的母亲。

  孩子说:“你不是说奶奶在车站接我吗?”

  我说:“奶奶接厌了,不来啦。”

  我牵着孩子的小手,背着行李从街上穿过。行李沉极,全是过年的客品:酒、烟、水果糖、糕点、麦乳精、罐头和孩子穿小了或款式过时了却照样新着能穿的小衣。我期望能碰到一位熟人,替我背上一程,可一直到家,未曾见了哪个村人。

  推开家门的时候,母亲正围着那块围裙,在房檐下搅着面糊。孩子如期地高唤了一声奶奶,母亲的手僵了一下,抬起头来,欲笑时却又正色,问就你和孩子回来了?我说孩子他妈厂里不放假。母亲脸上就要润出的喜红不见了,她慢慢走下台阶,我以为她要抱孩子,可她却只过来摸摸孩子的头,说长高了,奶奶老了,抱不动了。

  到这时,我果真发现母亲老了,白发参半了。孩子也真的长高了,已经到了他奶奶的齐腰。我很受惊吓,仿佛母亲的衰老和孩子的长成都是母亲语后突然间的`事。跟着母亲,默默地走进上房,七步八步的路,也使我突然明白,我已经走完了三十三年的人生。

  我说母亲,“你怎的也不去车站接我们?”

  母亲说:“知道你们哪天哪一阵到家,我就可以在家给你们按时烧饭了,不用接了。”

  说话时,母亲用身子挨着她的孙子,把面糊在他的头上搅得很快。她问:

  “在家住几天?”

  我说:“过完正月十五。”

  她说:“半个月?”

  我说:“十六天。”

  “当兵十多年,你还从没在家住够过这么长时间哩。”母亲这样说着,就往灶房去了,小小一阵后,端来了两碗鸡蛋面汤,让我和孩子吃着,自己去扞叶儿包了扁食。接下,就是帮母亲贴对联,插柏枝,放鞭炮。

  鞭炮的鸣炸,宣告说大年正式开始了。

春节的故事10

  “看咱们儿子多精神帅气,快来拍一张!”大年二十七,在“平安江津”官方微信搭台江津春晚活动推广现场,来自四川省攀枝花市的王崇谊夫妇俩和儿子李睿提前拍了一张温馨的“全家福”。不过,在这张“我们仨”的家庭合照中,“主角”李睿的出场形象有点特别,因为代替他亮相的是一张真人大小的宣传海报。这个时候的他,其实正在勤务岗位上忙碌着!

  都说父母心,儿女情,春节一般都是孩子回家陪父母过年,王崇谊夫妇却恰恰相反,今年赶到了儿子工作的江津来陪他过年,“儿子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使命,我们来这边就是为了打消他的后顾之忧,让他坚守岗位,心中踏实不分心,再说,一家人春节团聚也不一定非要在老家啊!”

  原来,今年31岁的李睿是重庆市江津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勤务二大队的`一名普通交巡警,老家在距离江津几百公里外的四川省攀枝花市。春节将至,车流、人流量激增,道路交通执勤的任务也更重,眼见身处节日安保一线的他今年回家团聚不太现实,已经大半年没见着儿子的王崇谊夫妇按捺不住,便提前来到李睿工作的重庆江津,准备陪儿子在这边过年。

  距离儿子更近了,李妈妈对公安民警越到节假日越忙的感受也更深。这不,本来4号晚上的江津春晚节目表演,李睿答应陪他们一起来看,结果事到临头却又放了“鸽子”——晚上安排有执勤任务,来不了!不过,李妈妈对此很理解,“我们这是小家,他顾得是大家。大家好了,小家才能好。”

春节的故事11

  腊月二十四一过,农村的年味越来越浓了。

  春节来到,吴廷回家过年是必须的,不仅父母年过古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已是奔百老人。更有那些一起长大的“猪兄狗弟”,平时东西南北天各一方,也该见见面,交流交流人生心得。

  归心似箭,一点也不为过。

  在吴廷的记忆中,每逢春节,家里总刣鹅。

  小时候的春节,吴廷家只刣一只鹅,本来养的是两只,一只被父亲卖掉,换成别的年货,诸如紫菜、虾米、猪皮、红枣、白糖等等。

  吴廷从小就喜爱放鹅,对鹅充满敬畏之心,尤其是公鹅,它高大的身体,高昂的脖子,硕长的翅膀,嘹亮的歌喉,还有那个喜欢夹人的坚硬嘴巴,嘴里粗糙如锯齿,夹上,准乌青一片,疼痛难忍。吴廷尤其敬畏狮头鹅,夹中了人的大腿后居然不放。鹅一见生人,就伸出长长的脖颈,孩提时代常常被吓得大哭着奔跑。母鹅从不咬人,只想生蛋,故获得人类诸多好感。吴廷的奶奶经常双手捧着硕大的鹅蛋,笑得合不拢嘴,向邻居炫耀。每当母鹅生蛋,公鹅就在周围巡逻,有时高亢,有时低沉,忽然又高叫几声,拒人于千里之外。

  吴廷经常看见大人们摁住公鹅的脖子,抓住鹅嘴往石头面上磨,听他们权威地讲,这样一磨,公鹅就不会咬人了。

  吴廷认为,鹅咬人也是一种自卫,谁家的鹅都不会产生对人类无缘无故的袭击,只有“敌人”侵犯了它,它才发起攻击。否则,一般只远远地般大叫几声:鹅!鹅!鹅!

  当鹅攻击人类的时候,简直是一只老鹰的英雄气概,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吴廷还深知,鹅是不会咬主人的,友谊所在。

  放鹅的孩子们,总认为高人一等,哪家孩子没有虚荣心?

  虚荣心,吴廷也有。吴廷家养的就是狮头鹅,鹅头上面的冠,又大又黑,在鹅群中,像一个王者。鹅是王者,吴廷就是王者的主人,沾沾自喜,自尊心很是满足。谁对吴廷不敬,他就产生放鹅去夹对方的冲动。

  吴廷的父亲从河中林姓分到西山吴姓做儿子,母亲贾氏也是同样命运,于是,吴廷有两对爷爷奶奶,两对外公外婆,而且都健康长寿。

  春节刣鹅是吴廷家一件隆重的大事,一般在除夕前一天开始。用大碗盛血,先在碗里放半碗水,加点盐。鹅血是很好吃的,听说还可以清理肠胃的垃圾。

  家里刣鹅的'时候,吴廷会选择走开,去干其它事情。

  父亲把鹅刣好,母亲接过,烫水除毛,花去大半天时间,然后在大鼎煮熟,吊起来晾干。

  吴廷七兄弟姐妹总喜欢蹲在地上看着父亲把鹅开膛,切开四臂,父亲边切鹅肉边说:“百善孝为先,公道自在人心。”

  后两臂送给各自的亲生父母,前两臂送给各自的养父母,来年置换一下。

  至此,吴廷家里只剩下鹅脚、鹅头、鹅翅、鹅血、鹅肠、鹅羹等。

  鹅汤熬番粉,加点酸菜,几块鹅血,几节鹅肠,那个酸甜可口,难以用语言表达,吴廷经常吃得小肚滚圆。

  吴廷认为,狮头鹅的肉味跟一般鹅肉不同,肉松软且鹅味重,甜而不腻,香而不腥。

  养大吴廷父亲的爷爷奶奶除夕夜来吃团圆饭,父亲必须把鹅内脏切成“8”字形的薄片,披在鸡碗上面,这是特别孝敬老人的表现。

  除夕晚餐,吴廷兄弟姐妹一边吃着鹅脚、鹅翅和鹅肠,一边给爷爷奶奶念鹅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爷爷奶奶高兴至极,连连夸奖。饭后,父亲先给老人红包,然后,爷爷奶奶给孩子们红包,接过红包,吴廷兄弟姐妹立正叩头: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

  接下来初一初二去拜年,是吴廷一年中最兴奋的时刻。

  年年如此,皆大欢喜。

  今年春节,吴廷的父亲照样刣鹅,他养了四只珍珠鹅,肥肉少,骨头多,翅膀发达,鹅掌硕大,吴廷诧异于如今为什么有这样的鹅种呢?

  孩子们围着爷爷,目不转睛:爷爷把鹅掌取下,分成四份;把鹅翅取下,分成四份;把鹅肝取下,分成四份……

  然后,父亲笑着吩咐吴廷:“时间还早,你把这四份食物送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然后再回来吃年夜饭。”

  “爸爸,送这些枝枝丫丫给老人家,他们咬得动吗?送鹅肝,粉粉的,我倒支持。”吴廷惊讶地问。

  父亲开怀大笑:“让你妈妈说。”

  妈妈笑着对吴廷说:“阿三,这是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共同商量后的决定。”

  “是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也返老还童啦!”吴廷兴奋地说。

  “正是正是!他们居然责怪我们,往年尽把肥肉塞给他们,把好东西留下自己吃。”妈妈一直微笑着。

  吴廷笑得前仰后合,拍拍后脑勺,愉快而去。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郑重其事地接受了吴廷送的食物,本以为他们有所议论,却一味沉默,事先约定似的。

  随之年龄不断增加,离开鹅的世界已经越来越远了,初七那天,吴廷在福建冠豕山的湖里看到几对天鹅,有白也有黑,也就浮想联翩一番。

  吴廷利用正月的空闲时间重读有关《红楼梦》的书籍,看到贾母的丫头鸳鸯被英国人译成了“鹅”,捧腹大笑!

春节的故事12

  奶奶家今年很热闹!因为我们都回姥姥家过年了,我那两个可爱的堂妹也回来了。我妈给我小表妹买了一辆车,给我大表妹买了一个机器人,我姑姑给我买了一套未来的衣服。我们的孩子高兴得晚上睡不着觉。

  一天早上,我的'小表弟开车出去玩,但是大表弟看见了就把车抢走了。他还说:“车是我的。”当时觉得大表哥自私,也很生气。

  后来奶奶带我们去给阿姨家拜年。小表弟和大表弟在外面玩。小表妹和大表妹玩的时候,他把他推开,不许玩,我就很生气,大表妹不许玩。然后我的大表哥就和我吵架了。他说:“你不是我妹妹。”我说:“你不是我哥!”然后,两个人都哭了。

  回家的路上,大表哥一直不说话,大人担心,怕我和表哥一直不说话。回到家,我们又和好了。我心想:我和大表哥一年只能在一起一次。我不应该和他吵架。我是妹子,应该以身作则。这是发生在我家的春节故事。

春节的故事13

  越聊越近的沟通距离越来越浓的亲情味儿。

  沟通是架起亲情的桥梁,沟通是传递关爱的媒介,沟通是连接心灵的纽带。烽烟四起的战火时代,一封平安家书可以蕴藉家人的担心;独在异乡漂泊时,一声“爸妈,我还好”可以解除家人心中的“担忧石”;在收获成长之刻,一个视频可以与家人分享喜悦……血脉里的情感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从未曾断绝,在当今社会不少人远走他乡,为理想和生活奔波,赚到的钱越来越多,但陪伴家人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聚少离多的日子里父母逐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从前的日光很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记录着从前的慢时光,饱含着鸿雁传书的憧憬等待、电报传信的紧张守候、排队打电话的焦急难耐,那些盘算着时间苦苦等待的点滴,虽有无奈和缺憾,却承载着时代变化独有的记忆。

  家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承着心底最深沉的家风情怀,生生不息的亲情文化,在一卷素笺一卷墨中融进字里行间,纸墨芬芳里回荡的是对父母的关怀挂念,是家人的一颦一笑,是阖家团圆的美好时光。在电话、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如果让你来写一封家书,会怎么去表达呢?一定不会是杜甫那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心境,但或许会有陆游“写得家书空满纸”之情。对父母说不出口的“我想你了”,通过家书的形式,用温暖话语写上对他们的思念与嘱托,让蝉翼薄纸载墨千金,盖上最思念的邮戳,邮去最熟悉的地址,把心里的爱也一同捎去。

  由李春波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一封家书》,唱出了对传统交流方式的一种追怀,歌词虽略显单调,却让人感受到家书的朴实,从而传达出浓浓的亲情。父子间的家书往来《其实父母也是装的》《你的形象已经荡然无存》在网络上走红,当时读大学的郑艺即将毕业,本来一直对孩子坚持“自由发展”理念的父亲郑国强没忍住,一口气写下23页的长信,希望在关键的地方对儿子有所点拨,几天后这封家书经郑艺稍作处理连同自己的回信发到了网上。虽然这封往来家书看似“另类”,语言又有些“简单粗暴”,但却真情流露不加任何修饰,让人能够读到父子俩同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们之间比普通父子更深、更浓的感情。

  生活总是需要点仪式感,不如就趁着岁月静好,动手为父母写上一封信吧,让这些温情的文字,直达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加深我们最绵长的亲情。可以把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写入信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与牵挂,用小小的举动,温暖父母日夜操劳疲累的心。一封家书,从写到寄、到等、到读,时间是缓的,心是静的,情是饱满的,它系上了家人之间的那份爱,不似烈酒、只如清茶,清冽却直抵心底。

  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拉近着我们沟通的距离。但诸位不妨在繁忙中脱出身来仔细想想,多久没给父母打过电话了?上一通电话又聊了些什么?想必他们已经在电话那头等待了很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事业与梦想总是会推着年轻人止不住地向前奔跑,联系已然甚少,即使偶尔记起,也只能湮没在岁月匆忙之中。追逐着时间,我们长大了,却也渐渐失去了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本应该轻松说出口的爱,总是说不出来,每次挂掉电话都是遗憾结尾。

  缺少了沟通交流,难免会出现争吵,即使父母与孩子之间总是无私,也会无法避免地划出道道伤痕。父母更需要我们精神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抚慰,这与物质的多寡关系不大,请多给他们打几通电话,他们一直在背后默默关注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与父母之间早就建立起了“情绪共同体”,我们一不小心就会给父母带去一种直击心底的失落,却也能轻而易举为父母送来一份简单的快乐。他们打电话聊的永远是那几个话题——按时吃饭了没有、工作忙不忙、身体好不好……他们从来都没有过多的要求,即便只是听到我们的声音,也会觉得满足。逢年过节,很多人像“赎罪”一样,给父母各种“买买买”,试图弥补因为工作太忙不能陪伴的亏欠,可过年时再多的物质补偿,也无法弥补父母这一年来独守空巢的盼望。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流。”《父亲》里的这句歌词充满了遗憾,常回家看看吧,别总是说“忙”“没时间”“等有空再说”,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用行动去陪伴给你生命的人。你可能会说,陪伴父母来日方长……那我们究竟还能陪伴父母多久?有这样一个计算公式: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7天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相处11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这64天就是我们口中的“来日方长”。父母在时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时人生只剩归途,没有人愿意父母老去,但谁都不能阻止这一天的到来,多陪陪父母吧!不要让头发花白的老人,每天守在窗边张望,一次次地希望、失望……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特别是因为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沟通联系也变得方便了许多,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父母亲人互动,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能实时分享声音与画面。我们年轻人总是无时无刻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然而对于父母而言,这些却是新鲜陌生的事物,难以像我们一般“玩转”,尽管他们在努力追赶,在网络信息时代里寻找我们的踪迹,但飞速变化着的信息时代让他们应接不暇。我们长大了,可父母却越来越老了,小时候他们对我们细心呵护,可我们拿得出同样的耐心去照顾他们么?倘若父母最终与社会脱节,抛弃他们的不是时代,而是我们!所以当他们不会使用手机、电脑,来向我们“求助”的时候,请不要不耐烦,因为他们也曾经手把手地教会我们用筷子。

  所有父母都不愿缺席子女的成长,我们也不应该缺席他们的衰老。去年国庆,一张背影照刷爆朋友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一男子为了让父亲看到升旗仪式,毅然决然地让老爷子坐在他的肩头。升旗期间,老爷子激动地不断鼓掌,男子脚下如同长了根,稳稳地站立着,扶住父亲的双腿。这一幕,让无数人泪目,小时候,我们常常被父亲高高举起扛在肩上,当父亲年迈之时,身强力壮的儿子将他扛起,我想“您陪我长大,我陪您变老”大概就是如此吧。每次与父母视频通话,看着他们日渐苍老的容颜,内心就有一种深深的眷恋,看着他们还算健硕的身体和布满皱纹的脸上开出一朵快乐的花,内心就会有一种深深的暖意。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既是长辈对孩子的牵挂和惦念,也是他们藏在内心的深深思念,也许只是简短的一段视频,就能够慰藉他们的思念之情。可能我们会觉得他们有点烦、有点唠叨,甚至与我们格格不入,面对父母嘘寒问暖的言语,也只是嗯嗯啊啊地应着,有时间打游戏、追剧、刷微博,却“没空”听他们唠叨家常。“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应该成为我们人生之中的遗憾,在闲暇之余请多陪陪父母,趁时光尚早、岁月尚好,多关爱他们、体贴他们,时常跟父母视频通话聊聊天,叮嘱他们保重好身体、照顾好自己。

  “笔墨行间”的书信时代里,藏着的是时间酝酿而出的浓情,在“天涯若比邻”的信息时代,则更需要我们细微之处的关心与沟通。爱是一种力量可以穿越一切,让我们跨过时空的纬度感知它的存在,及时把爱带给父母,无论方式怎样,都不会让其中的情感受到任何一点稀释。

  “在变幻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他偷走了父母的青春和壮年,让我们看着父母一点点老去。莫再谈人生忙碌、来日方长,如若将世间万物都衡量出一个价值,那还有什么能比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更贵重呢?舍弃低价值的,换得更为珍贵的“宝物”,这一定是人生之中的幸事吧。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都是对父母爱的回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更应以那颗赤子之心回报他们。请担起主动沟通的责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分抱怨和指责;多一份感恩,少一分尴尬;多一份亲切,少一份冷漠。没有永远的来日方长,只有突然而至的生离死别,我们无法控制父母的老去,但至少我们可以用时间与爱让亲情不留遗憾,所以,请多一些陪伴和沟通,去追赶一下父母老去的脚步吧。

春节的故事14

  第七天,抱束花儿回家

  他们结婚八年,是平凡夫妻,不穷,不富。她安之若素,总能在外人看来平淡乏味的相处中,得到快乐。然而,男人并不这么想。

  年过三十,他终于被提升职位,小加薪水。他几乎天天晚归,周末也不例外。他的理由就是:我要奋斗,兑现给你的每句承诺。

  第七天,抱束花儿回家在大学校园里,他似乎是承诺过:我会挣很多钱,还每晚回来给你熬燕窝粥。

  而她现在,求的不是燕窝粥,只是12点前他能回家,半个月能抽一天陪她出游。

  他置若罔闻,不应声。他照常凌晨一两点回来,甚至更晚。有时是加班,有时是应酬,有时是朋友聚会,有时是打桌球……他几乎从不跟她解释,为什么晚归,除非她打电话去问。他常常喝得醉醺醺,有时还忘记带钥匙,回家后这匹带着浓重烟酒味的野兽,倒床就睡。

  那个一直等他回家的人,听着他的鼾声,不能合眼。

  又是一个周日,她小睡一觉醒来,已经凌晨两点。她打电话过去。

  他刚喝了酒,又正和朋友喝茶,意兴正浓。对着话筒里暴怒的妻,他笑着说:我没有带钥匙,给我留门啊。

  她说,绝不。今后再这么晚,请你搬出去。摔了话筒后,她躺倒,数绵羊。

  她何尝不知道,如果要用最后通牒去要求男人,大抵说明她已失败。尽管他总比从前更多次数地说爱她,但深夜的泪水,比他的“爱”更真实。

  早上起床,她拿过镜子。几个月来缺乏睡眠,她原本光洁的脸开始长斑变黄,庭院深深。

  何以至此?

  她不再抱怨他人,给自己提问,思考哪里出了问题。

  他并没有辱骂她,欺骗她,背叛她,每个月的薪水都交给她,偶尔在家还会帮着做一顿饭。他做到了一个普通丈夫能做的。他不是宅男型的,更钟情外面广阔的世界,同时鼓励她也“做自己”。反而是她,在“爱”的追问中迷失自己,把对方越推越远。 好吧,放开二人世界,走出去。 周一工作完毕,她没有回家,而是去附近的图书馆借了几本书。

  毕业八年了,这是她第一次走进图书馆。宁静美好的`气氛,直接注入她的心境,一切沉淀下去,重复澄明。在一本《与神对话》的书里,她读到一句话:“用你的爱,把你爱的人,推进这个世界,让他去经历体验自己的生命,达到自己的理想身份。只有这样,你才算是真正爱过的人。”

  她懂得爱吗?她值得他出去之后再度归来吗?除了妻子,她可曾有别的理想身份?

  抱着借的书走出图书馆,她去看了一场电影《周围的事》。影片中那对夫妻,从最初的平淡,丧子后的忧伤,到最后心意相通的幸福,爱虽然姿态各异,却一直都在。心是什么颜色形状,爱就是啊。

  当晚,她睡得很熟,甚至不知道他几点回家。

  周二晚,她和女友一起去做盲人按摩。在失锐的疼痛里,她才发现,自己的肩颈已经如此僵硬。还有多少肉体和心灵的劳损,因为长期缺少关照,自己并不知道?

  周三晚,她在家哪里也没有去,老老实实写文章,看书,听歌。

  第四晚,她办了张健身卡开始健身。她要把多余的脂肪都训练坚实,就像收拾一间乱糟糟的房间。

  周五晚,她买回一个烘烤机、一本蛋糕食谱和相关食材。当蛋糕的香味洋溢开来,她觉得幸福触手可及。

  周六,她揣着“去哪儿”网买的打折机票,背着背包,去大连玩了两天。在沙滩散步,听大海呼吸,美景亘古存在,任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个人忧烦,不值一提。

  ……之前被抱怨、恐惧和泪水充满的夜晚,现在重新柔软温暖。她不再等待,睡前会给他发个短信:晚安。

  每天都在创造,都在进步。这,比追问爱,更有意义。

  而他,按时回家的夜晚竞越来越多。他吃着她烤的蛋糕,夸奖她的好气色,欣赏她拍的美景照,计划下一次一起出游。

  爱又归来?

  当初18岁的她,爱上了18岁的他。一起在河岸看烟花,在大太阳下吃蛋筒冰激凌,在拥挤吵闹的小吃店吃盒饭,在公园走一整天也不疲倦……形影不离,欢喜结婚。

  婚后八年,他们和大部分夫妻一样,只是在一起吃晚饭,睡同一张床。热恋时被对方挤满的心理空间,逐渐空白,填补其他事。各干各事,各有朋友,各有兴趣,各有烦恼。或者双方缘分尽了,遇上新欢。或许如《周围的事》里历经劫难,终得圆满。

  生命是个大容器,爱,考验智慧。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是放下的智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执著的智慧。

  上帝创造世界七天,而你就是自己的上帝。会失恋,病痛,受挫,绝望……但第七天,抱束花儿回家,人生若只如初见。

  你和你的人生,如果每天都在创造,何愁不会鲜活如初?

春节的故事15

  20xx年1月31日富川广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饲料厂已和平日一般忙得热火朝天了。

  下午四点,一辆开往广东的轿车在公司门口缓缓地停下了,车上下来几个人检查,发现其中一个轮胎被钢钉扎破漏气了。然而,几人在那里捣鼓了半个多小时,依旧连个螺丝都没有拆下来。这一切都被路过的小曾看在眼里,正当几个人一筹莫展,拿出电话准备叫救援的时候,他走过去说道“拆轮胎不是你这样拆的,很容易把轮胎撬坏”!还没有等话说完,就动起手来,并快速跑回公司将自己车上的工具拿出来,熟练的给人家换起轮胎来。十多分钟就将备用轮胎给他们装好了,并叮嘱他们“现在换上去的'是备用轮胎,暂时顶着用的,你慢慢地开到前面的连山镇,找个补轮胎的地方把那个钉子拔出来,补好再装回来,要不然这样不安全”!一边说着话,一边收拾好自己的工具准备回公司。

  车上一个老奶奶颤颤巍巍地拿出一个红包一边说“真是谢谢你了,小伙子,要不是你,我们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赶到,我这把老骨头可受不了这些折腾,真的非常谢谢”,一边说着一边塞红包给他,在小曾的一再推脱之下,老人家终于收了回去。车辆启动时,一车人满怀感激之情,小曾笑着说“我们是温氏的,就在这里上班,祝你们春节愉快,安全到达目的地”。(曾庆学 艾洁)

【春节的故事】相关文章:

春节的的故事03-13

春节的故事03-16

春节的小故事02-13

春节的传说故事02-20

关于春节的故事12-30

春节的传说故事02-20

春节家风故事02-20

春节的故事(优秀)05-19

春节的故事(集合)05-19

春节幼儿故事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