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散文锦集(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散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王安石这首题为《元日》描写当时春节欢乐热闹气氛、充满欢快积极精神的著名诗篇被传颂千古。
春节是我们中国传统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一家人和美团圆的日子,是辛苦劳累一年的人们休闲歇息的日子,也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回家和亲人相聚的日子。在中国,春节我们又俗称“过年”。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发展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网络信息时代的产生,好多人都感觉如今的年味在逐渐变淡,丝毫没有以往过年的那种渴望感、快乐感和神秘感了。就连小孩子也感觉到,现在啥都不缺,过年也与平常没什么两样了。而每当迎新辞旧之际,鞭炮声响起时,我都会想起小时候过年的种种情景。那份难于割舍的年味和情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特别渴望过年,过年就意味着有好食物吃,有新衣服穿,可以和亲人朋友尽情玩乐,可以到亲戚家拜年拿红包。尽管过年前要和家人搞卫生,洗东西有点累,但一想到要过年了那种高兴劲就别提了,连睡觉做梦都感觉喜滋滋的。也许是那个年代生活贫困、思想保守的原因吧,就连大人也都流露出对传统春节的期盼和虔诚,他们心想只要把年过好了,在新的一年里就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兴旺发达的',因此过年的一切习俗都是循规蹈矩的。
在我的记忆深处,母亲每年都是要煮甜粑(即年糕,海南陵水通俗话叫甜粑)吃的。记得那时要过年了,母亲提前几天就去买来糯米,因邻居老向家有木臼就拿到他家去舂米,等到把米舂碎成粗米粉后拿回家来用水浸泡。到了晚上吃饭好后就开始烧锅煮甜粑了。煮甜粑要煮好几个小时,在煮的过程中放进大约一斤的红砂糖,还要用两根棍杖把甜粑来回旋转搅拌均匀。在建筑公司当工人的母亲力气还是蛮大的,她一只脚踩在灶台上,双手握住棍杖在搅着甜粑。而每次看到母亲搅得满脸通红、汗流浃背时,我们几姐弟也都轮流上去替她搅一下。最好笑的是有一年在搅甜粑时,母亲由于用力过猛竟然把铁锅捅破了一个小洞,幸好那时甜粑已经煮好。煮好甜粑后就弄出来放进扁箩里。如果糯米粉多的话,母亲还会做一些米团和京果。而粘留在锅底的甜粑锅巴却是味道最香的,每次弄好甜粑后母亲都会用锅铲铲出来分给我们几个解馋。“哇,真好吃”,那味道至今都难忘的。
那时的大年三十的年饭不象现在中午就吃而是在傍晚才吃的。上午我们几姐弟就按照父母的安排忙着张贴年画,年画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多种。为了整洁漂亮,在贴年画前我们都要先在墙壁上贴上一层白纸,然后再贴上年画。再接着贴门神和对联,最后是在各个门楣上贴一种叫“利是钱”的红纸条。而父亲则在忙着杀鸡、切肉,与母亲一起做饭菜。中午的饭就简单点吃,到了下午五点左右才正式吃年饭,年饭虽然也就鸡肉、猪肉和一些蔬菜,但在那个缺穿少吃的年代算是美味佳肴了。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得津津有味,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除夕之夜是最开心最过瘾的时光。我会和邻居的男伙伴在外面把早已买好的小鞭炮拆出来一个一个点放,还把小鞭炮放在破瓦罐或者椰子壳里炸飞,几个人一起看着哈哈大笑。有时还会与邻居一群年纪相仿的男女伙伴玩一种叫做“夜鸡乐”(陵水通俗话)的捉迷藏游戏,你藏我找,你追我赶,好不快活。有时我们也会玩纸牌“打地主”和“打捡分”。到晚上十一点开始有人家在陆陆续续放鞭炮,于是我们便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捡鞭炮,运气好的话可以捡到好多的,捡到后又继续放着玩,一直玩到凌晨一点多累了才睡觉。
当时除夕之夜也是要“守岁”的,意为“迎春接福、迎接财神”。每次看到父亲穿着新衣服在上香时那虔诚祭拜的样子就感觉好奇和好笑。上香前父亲都要看一本通书,查看哪个时辰上香最佳的。等到上完香放鞭炮后,父亲就在神桌旁搬来一张椅子坐着“守岁”,还不时往杯子里添酒加茶,等到香烧得差不完了还要再“续香”,不能让香火停断。父亲困了就在椅子眯一会,就这样一直守到天亮。
大年初一早上,母亲会早早叫醒我们起床穿上新衣服,然后就把“压岁钱”发给我们每个人,我们就拿槟榔给父母拜年。当时的“压岁钱”无非才两毛、五毛,最多的时候也就一元两元。虽然与现在的比起来少得可怜,可在当时来说可以买好多东西的。记得那时我把那些“压岁钱”和红包都积攒起来买了好多连环画,年纪稍大后就拿去买杂志和书籍看。
在我们陵水大年初一上午的传统习俗是要吃“斋饭”的。“斋饭”的菜由茄子,花生、粉条、镰刀豆、大薯等七八种菜混合一起,大都有特定的含义。在吃“斋饭”的过程中,邻居的叔叔阿姨会笑容满面,拿着槟榔过来给我们父母拜年,说一声:“恭喜发财”,而我们也要拿槟榔给他们拜年。等到吃“斋饭”好后,父母就带着我们几人走路去伯父伯母家拜年,伯父伯母会叫堂哥拿出糖果热情招待我们,我们一边吃一边拉家常。等到下午,我们又去姑父姑妈家拜年,有时母亲还会带我们走好远的路去给几个舅父舅妈拜年,拜年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五。在拜年的过程中,当我们得到红包时心里都感到乐呵呵的,还拿出来比较看谁得的红包多。
还记得那时过年时,白天陵城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舞狮舞龙队巡回表演,锣鼓喧天,鞭炮声声,热闹非凡。其中最热闹的地方是县文化馆,张灯结彩,人群涌动,气氛喜庆。这里几乎每年春节都搞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有猜谜、对楹联、掷圈、投球等活动项目,还有书画表演,吸引了不少人,给平淡的文娱活动带来新活力,也给节日带来浓厚的气氛。我们几姐弟在春节时也会去那里游逛和猜谜。而现在文化馆虽然早已经搬迁和扩建,但在过年时也早已没有了这些游艺活动项目。
岁月荏苒,时光匆匆,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一些过年的习俗活动,过年时的年货食品以及过年时孩童玩耍的花样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一些过年时使用的生产和生活用具也已经踪迹难寻,尤其是一些亲戚长辈和邻里伙伴有的已经长辞人世,有的也很少谋面和偶遇了,一想起这些,心里就感到莫名的怆然,而留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份挥之不去的浓浓的年味,那份常绕心头的浓浓的亲情友情。
如今的小孩子和年轻人在过年时都很少在外面成群结伴游逛玩耍了,大都在家里或者房子里玩手机上网,他们很难了解和体会到我们那个年代的年味,那个年代过年的乐趣了。尽管年味变淡了,但我想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传承春节传统,倡导更多的人文关怀,投入更多的爱心情感,我们的春节文化习俗会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多彩,年味会越来越浓。
春节的散文2
随着年下越来愈近,无论贫穷与富有,无论你是否做足了准备,无论地位高低,处于社会哪个阶层,哪个阶级,是官是民,无论你是谁,都得过年,不过也不行,你也不能停在年的这边,不到年的哪边!时光荏苒,必须进入下一个年头。
还有什么事情还没有处理完,还有什么布局没有伸展,还有欠谁的债没有归还,雨止云收,赶紧处理,没剩下几天,很快就要放假了,很多事情,都得慢慢地放下,大家都该歇一歇啦,该整理整理,有什么梦想,今年还没有实现,就把它放入下一个年度学习工作计划。
过一个好年,盘点总结一下,过去的一年,计划设计一下来年,把自己能够做到的做到,主观上的需要做到的,尽力完善,客观上不能的我们逐步转换求变,我们要进化出适应这个世界的能力,每一个逝去的一年,都值得留恋,我们有得到的相逢相遇,我们有失去的分离远去,我们有见,有不见,有过欢笑有过泪水,统统都随着年下的临近,慢慢的消逝于身后,成为历史,成为经历,感恩感谢感激去年,坎坷痛苦也罢,快乐幸福也罢,都将湮没成为过去。
快乐的心情可以延续,年前保持健康的身体,轻松愉快你的心情,岁月有不变的留下,你日渐苍桑的容颜,逾越万世的世界,依然默看着你的成长,这里仅是细小的.一个标记,无论有无感伤,都得过年,年的哪边,每次都有新的希望,新的期待,新的世界,所以新年快乐,如是这样,保证会新的一年,绝对快乐!
春节的散文3
秋天,带着萧瑟的落叶来了,还未贴近呼吸的大地,它们便旋转着舞步开始远方的流浪了。
又是一个黄昏的降临,站在街口的对面,我数着过路的行人,没有看到苦闷的脸孔,有的只是轻松的步伐和欢快的言语。也许,大地已经存放了它们厚重的脚印,所以今年的秋,带给他们的是收获的欢愉。看到如此情景,我便深深的呼吸了飞过鼻翼的空气。
悠扬的铃声飘过了小路,飞到了楼顶,又兀自滑滑伴着朗朗的书声,香飘满园。整个校园又催生了新的生命力。随后,响在耳边的是嘹亮的军号,看到的是精神饱满的神情,我不由自主的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原来,我也曾这样稚嫩过,我也像那些在炎炎烈日下的孩子们一样豪言壮语过。
走在宽阔的路上,会有很多洋溢着青春的面孔迎面而来,他们对着我清甜的叫一声:学姐。是的,我记得:原来我大二了。我再也不是懵懂无知的踟蹰者。再也不是对着文字默然的茫然者,再也不是侥幸通过关卡的幸运者。我曾偷偷的数着忙碌者的身影,偷偷的嘲笑着自己,我是多么的清闲,我不用和时间相互挣扎,也不用特意的为自己准备无形的负担。
现在,我才明白,短暂的安逸已经过去,清淡的茶水饮用已尽。如果我还凝视着空荡的水杯,我迟早会被埋没在沙漠里。
昨夜,下了一场即时雨。纷纷飘落的雨水冲刷了旧日的渍迹,仿佛带走了沉睡一年的惰性。落地窗外的世界已经在我的心中改变了模样。
“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清晨,我又一遍的听到悦耳的铃声,虽然初秋阴冷天气使我颤栗,但我还是充满了信心。落花无意流水无情,我便与飞速的秒针穿梭在隧道里。
那在南漂的路上
记得很久了吧!
一个朋友和我在南漂的路上,给我说了一段话。每当心情不好,失落无助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些话……
他说:“你知道我们为什么漂吗?”我说:“这还不简单,为了赚钱过日子。”他说:“或许吧!但我更觉得我们的漂是为了停下来。”
是呀,我一直在寻找我为什么漂?不就是想有一天漂漂亮亮,踏踏实实的停下来。
他说:“人可以达不到目标,但不能无欲无求。有一句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虽然听起来很极端,但本来就这个理。”
人不但要活,而且要给自己一个交代。或许对于这个社会我渺小的微不足道,尽管如此还是有那么些人需要也必须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
因为人不但要活,还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千万不要问钱真的那么重要吗?因为钱真的很重要。”
不怪这个世界或谁这么现实,而是我们应该去面对现实。对于平凡的我们来说现实很多时候就要用钱去面对,爷爷的一副眼镜、爸爸的打工路上的背影、奶奶的一口假牙、妈妈日夜的盼归、老婆的一件衣服、孩子的一包奶、同学的聚会、朋友的礼尚往来……太多太多!
“忘掉过去吧!一个只顾的回首的人怎么可能走远?”
不是吗?就看看身边的人,那个只要不是在等死的人不在奋力的往前追。是我的“腿”长还是绝望的看不到一点点光明,才这样走走停停?
“不要太依赖别人,包括自己的亲人。就不说其他的了,我们不是生活无忧的`富二代。人最起码要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活的踏踏实实。”
是呀!父母终将会在我们无忧无虑的时光中悄然老去,突如其来的压抑措手不及。
“我们虽然不是所谓的富二代,但我们能怪父母吗?或许到头来不可一世的我们还不如父辈,自己能成富二代的父亲吗”
好多人都想坐想其成,不费吹灰之力就拥有鲜花掌声。但天上掉馅饼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碰到,狗屎运不会眷顾每一个人。
“每个人以不同的姿 态活着,无论敢与不敢愿不愿意都要面对。岁月轮回无情,开心一天不开心也一天。人长的帅与不帅美与不美都无从选择,但人一定要活的洒脱。难过了找个适合的地方哭,开心的适合能笑就尽情的笑。何必枉等人可怜回眸,何必害羞。”“人生需要积极但同样也要学会等待,不是每一次都会刚刚好。”盲目的追求有时候只会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人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选择,不敢说拿的起放的下也要勇于去承担。”敢于承担才能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发展。
《别惹蚂蚁》观后感
电影《别惹蚂蚁》讲述了一位个子矮小的男孩在受到同伴们的欺负后,将怒火洒向小蚂蚁,结果自己却被微缩成蚂蚁般的大小。在蚂蚁王国,被罚做苦工的小男孩通过与蚂蚁们的共同生活,最终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蚂蚁在人类的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人类的一根小指头就能将其置于死地。但是弱小的蚂蚁却给了我们人类最理性的思考,让人类懂得了如何团结,如何尊重生命,如何学会包容。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一团!
当小卢卡斯被同伴们欺负的时候,便将怒火洒向小蚂蚁,他用火力强劲的水枪射击蚁穴,让蚂蚁们无家可归。面对卢卡斯这样强大的敌人,娇小的蚂蚁并没有畏惧,而是在蚁后的有力组织下,蚂蚁们听从指挥,团结一致,迅速解决水患,并严厉惩处水患制造者——卢卡斯。这可以看出在一个集体中,如果大家都“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那么蚂蚁王国是很难战胜敌人,更别说守住自己的家园。
尊重生命,也是尊重自己!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自然赋予人类强大的力量,并不是要我们去欺压弱小,以强凌弱,而是要我们懂得珍惜,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卢卡斯因为比其他同伴个小,所以经常遭到欺负,同伴在每次欺负卢卡斯之后还说:我个大,你个小,言外之意就是个大的可以欺负个小的。受气的卢卡斯于是将怒火洒向比自己更加个小的蚂蚁王国,因为他认为自己个比蚂蚁个大,可以欺负它们。但没想到的是,蚂蚁们——人心齐,泰山移,遇到危险不害怕,派法力壮大的蚂蚁巫师佐克亲自出马,将人类小孩卢卡斯变更成蚂蚁一般的大小,最终战胜敌人。卢卡斯正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他人,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强大力量用来欺压其他的弱小生命,使得自己也变成蚂蚁,还被罚到蚂蚁世界做苦工。
学会包容与接纳!
卢卡斯摧毁了蚂蚁王国,当他被带回蚂蚁王国时,蚂蚁们并没有立即将他处死,而是在蚁后的命令下,小卢卡斯被罚做了蚂蚁世界的苦工。但更多的是,在蚂蚁们的包容、理解、关心下,小卢卡斯学会了和蚂蚁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并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彼此之间还成了要好的朋友。蚂蚁们的包容、接纳和理解,也让卢卡斯明白了更多的人生道理。
再回到现实中,面对着竞争激烈的社会,面对着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对着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的频发,面对着曾经我们久久不能释怀的事、不能容纳的人,我们是否也该思索下?在一个集体中,或许我们缺乏的不是智慧不是勾心斗角,更不是尔虞我诈,而是团结的力量、尊重的美德!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缺乏的不是功名利禄,不是以强凌弱,而是一颗包容的心,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旧梦重温之 大漠中的沙枣树
旧梦重温之 大漠中的沙枣树
人们常说自己对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人老了,我对这句话体会更深。不过我这里说的故乡不是生我的上海。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新疆阿克苏。我在新疆阿克苏兵团农场生活工作了三十年,占了我将近半辈子的人生,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青壮年时代。如今老了,每当和当年的老战友聚会的时候,一起谈论的最多的就是当年农场的生活。可以说新疆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常常想起农场的那些一草一木,想起农场的土坯壘起的房屋,想起农场边上那广袤的大漠,想起……
记得05年暑假(那时我已回上海十多年了),我和妻子去太原看望我的二哥,顺便去了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游玩。那也是比较偏僻和荒芜的一片地方,在这里我又见到了十多年不见的沙枣树,我高兴的对妻子说:你看,沙枣树!那时我的神情是那么兴奋,激动,仿佛见到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
记得在新疆最早知道的树就是沙枣树:那还在我们从上海刚去去新疆的火车上,来接我们的兵团农场带队人员(有的是比我们早去一年的上海知青,也有一些是兵团农场的老干部),就教了我们一首歌《送你一束沙枣花》,我现在还记得几句:来来来来来,年轻的朋友们,送你一束沙枣花,送你一束沙枣花……那带有新疆风格旋律优美的歌曲后来成了我们上海知青常唱的一首歌。
下到了农场的连队,我们看到这里最多的树木就是沙枣树。农田的防风林栽满了沙枣树,农田的每条渠道上长满了沙枣树(那是沙枣掉在土里自己长出来的),大路的边上也长满了沙枣树。后来我知道不仅是我们农场,其他农场和维吾尔老乡的庄子里也都有沙枣树。可以说,天山南北都有沙枣树的影子。
沙枣树可以说是新疆最不起眼的树了:它没有漂亮的外表,那褐色的满是裂纹的树皮,不由让人想起那幅被称为《父亲》的油画上的那饱经风霜,满脸皱纹的陕北老农;它那树干歪歪斜斜的,仿佛像被沉重的生活担子压得直不起腰似的;它的树枝长满了的小刺,所以不讨人喜欢;它不成材,最多只是被人们当作柴火。它没有白杨树的挺拔漂亮,也比不上胡杨树的高大雄伟(那也是新疆最常见的两种树)。但它却有最顽强的生命力:它耐盐碱,耐旱,和胡杨相似,但比胡杨更容易种植成活;它虽然没有白杨高大挺拔,却比白杨有更顽强的生命力(白杨易患病死亡)。所以在新疆那荒芜干旱的土地上到处可以看到它那身影,也成了兵团农场防风林的主要树种。
每年秋天,沙枣树的树枝上就挂满了成熟的金黄的沙枣,比黄豆大点的果实有点酸甜,果肉松软,缺少水分,吃上去沙沙的(沙枣名可能由此而来),还带点涩味,比起大红枣来,口味实在相差很远(顺便说一句:老乡那里有一种沙枣,有小点的红枣那么大,果肉也没有那么松,吃起来也有点沙沙的,比较甜,口感比较好,据说是经过嫁接的)。但在那粮食紧张的年代,有沙枣可以聊以充饥解馋,实在也是件幸事。秋冬季节我们下班了就顺手在树枝上揪上几颗,放在嘴里尝尝。有比较甜的,就招呼大家一起来采。衣服口袋里装满了,就一起回家,路上边吃边聊,嘻嘻哈哈的笑声一路荡漾。那年代粮食很紧张,农活又很累,年轻人都吃不饱,冬天那漫漫的长夜就更难熬了。大伙白天就打些沙枣回来,晚上在宿舍拿锅煮了吃。汤里放些糖精(没有白糖,要票),味道还真不错,那汤酸甜酸甜的,那沙枣吃上去也不涩了。现在回想起那马灯下(那时农场还没电),大伙围着火炉,吃着锅里的沙枣汤,有人吸着莫合烟(一种用手随抽随卷的烟),屋里烟雾缭绕的,大家说着笑着。那时生活虽然艰苦但那其乐融融的镜头至今令人难忘。当然后来大家成了家,粮食也不那么紧张了,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了,沙枣自然不当充饥的食品了,但偶尔我们看见树上的沙枣,也会采上一把,放在嘴里品尝品尝。
沙枣也是一些鸟儿的食品,那里有一种我们叫作“沙枣鸟”的小鸟,比麻雀要大些,模样和羽毛的颜色与麻雀相差不大,秋冬春季节就以沙枣为食,于是它的粪便里就带有沙枣核,沙枣种子就依靠它飞向了四面八方。只要条件合适,沙枣树的种子就会发芽生长,那些小鸟就成了沙枣树的播种者,沙枣树就这样长遍了天山南北的大地(当然主要还是人工的种植栽培)。
沙枣树有芬芳的沙枣花。每年的五月,是沙枣花盛开的季节。农田四周的那些沙枣树都开出了金黄色的花,小小的花朵,有点像桂花,每条树枝上都开满了那金色的小花,就像一颗颗小星星挂在绿色的树叶中,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引人注目。这时仿佛整个世界里里都充满了那沙枣花浓郁的馨香,即便在家里关上门窗也可以闻到那芬芳的香味,让人留恋让人陶醉,似乎整个世界都被沙枣花染香了。姑娘们下班回家,都喜欢随手采上一束沙枣花,回宿舍找个瓶子插上,把那简陋的宿舍点缀的美一些。这种情景也许只有在新疆的农场里才能体会到。
07年我刚退休,就和妻子迫不及待的踏上了返回新疆农场的道路。一踏上农场的土地,就发现农场大变样了,早期我们居住的那些土坯房几乎都找不见了,换成了红色的砖房,团部也盖起了楼房,街道铺上了沥青路面(包括连队的主要道路),我原来工作过的学校也盖上了大楼……,一切都变了,农场变得更美丽了。
但我发现原来到处都是的沙枣树却大大的减少了,原来连队的防风林里的沙枣树几乎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胡杨树。我好像有点失望,但又说不出什么。我没问农场的朋友原因,我似乎明白:沙枣树的丑陋,它的无用,决定了它被淘汰的命运。
我不为沙枣树的命运感到惋惜,但我依然怀念它,感谢它曾经带给我们的芬芳和快乐。
写于二零一三年五一前夕
夏天的声音
我闻过百种芳香来自四季,我有过千次幻想交付现实,夏天的门正敞开着,你骑着红马驰来,蝉声就在夏的殿堂骤然响起。我心中这架天高云淡的钢琴在蝉声里流动,所有的激情被你牵引,生命的辞令滔滔不绝。
是蝉将心灵的泪水一忍再忍,将执着如初的歌谣吟唱至今。酣畅淋漓地渲染夏之华章。抚首倾听,眼前深绿的风中芦苇和隐在蒲草中的野鸭,都在版画一样的黄昏向我呈现北方的美;夕阳下村树是幅乡土画魅惑我们回家,牛羊同路车马同行,锄头可荷可提。田野上毎一垄麦穗旁都有弯腰的农夫,农夫和麦子亲切无比。我幽兰的心窗被彻底洞开,与蝉们游弋于夏的原野上,宠辱杂念全无。所有的语言紧跟在蝉声的后面,感悟这平平仄仄的的夏之韵。在蝉们翕动的翅膀上,我的睡姿优美编织千年不醒的梦,感动千物百籁,感动地老天荒。
夏季的微风掠过肩头,我与古老朴实的村庄,并首比肩的承受阳光,阳光之下是吉祥的花朵,形象而真实,花海之中玫瑰像燃烧的嘴唇鲜艳夺人,她们一万次的凋零又一万零一次的盛开,多少爱情的故事在玫瑰面前掸尽风尘。
夏之精灵的蝉努力在枝头歌唱,像袭人的浪花落在我的心湖,我把散落的句子捡回来,感动在一种氛围里,一如既往的倾听,直到心中缄默成你的呐喊,沉淀成你的喧嚣。之后就开始构成一首诗歌,把语言撕开甩碎,让跃撞而至的浪涌入魂魄,祈愿夏天永远被我热恋。
倾听夏天的声音,感觉夏天真好。
许你一眼,情深缘浅
谢谢你,于那段岁月中存在过。
Z先生,如此之久远的岁月未曾联络,如今可以安好?
算起离别的时间,半载之久远,算起相识的今天,已然三年。三年的我,三年的时光。好的、坏的、爱的、恨的,真真假假,人走茶凉。再次提笔,竟无当时之疼痛。
昨日,晚,凉的,雨。
一个月里,抵御寒冷的能力,差的总有那么几天。那种冷,直逼心口,吸一口气,专心的疼。
一场暴雨,浇落了几朵开的正艳的花,满地零落憔悴,如同你当年提起行李远走他乡时的情形。你那里暴雨过后是否尘埃尽过,我这里却激起千万情怀,无处思索。
真正的爱情并为经历几次,却唯独与你最为长久。当初,是爱的恋,如今,是不会心痛的念,是黑暗中的光,浅浅。
如今,我在光下,时事变迁,你在哪?如今的安好,曾经谁给予的晴天?
那日,我看见了一位与你及其相似的男子,淡漠、安静,就如同我曾深爱的你。
一走一过,半面零落。一回一眸,半点闲愁。
吾虽苏州城的小家碧玉,非杭州市的大家闺秀,亦非左立歌中的董小姐。但、那些故事依旧如她们一样鲜明,那些岁月依旧如她们一般静好纯真。
在这样的深夏里,我怕是想你了。
Z先生,要怪就怪,许你一眼,情深缘浅。
作者简七索i的文集
禅,是一枝清幽的莲花
在看雪小禅的文字之前,友人正在看有关讲解禅的书,素来好奇的我信手翻了几页,里面讲的大多关于佛经,我觉得此书无趣。大概是因为我对于佛经接触不多,所以看不太明白,可友人告诉我,这本讲解禅的书,可以算是最简单通俗的一本,大部分内容勉强看得懂,有许多讲解禅的根本就看不懂几句。
当时就觉得禅是高深的,它在彼岸,在云端,我不了解,更难接触。
可看了雪小禅的文字后,才知道,能将禅讲解得通俗易懂让世人明白,大概只有她的文字。
记得最开始看她的文章是在语文报上,一篇名为《禅是一枝花》的散文,当时一看到那个题目,整个人的心神都扑到那篇散文里了。
清楚记得这样一段话“胡兰成有本书名叫《禅是一枝花》。听了,惊住,这样的名字,是任性的,不说理的骨子里和一切较劲的。有一种一意孤行的决然,分外的艳,却又艳得得这样荒凉。”
看了,觉得新奇,一个单单名字的味道被她讲解得淋漓尽致。
“其实生活是禅。”
又说:“爱情也是禅。”
蓦地,便让我觉得禅意是那样的简单,温暖,它就是一枝花,开在心头。
后来在小书店找到了她的一本散文集《欢未央》,欢天喜地捧回了家,在灯下,细细品赏。
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把那本书看完,心底里有说不出的好。觉得她的文字自然隽逸。以前看楚惜刀的文字,觉得她的文字是十万芬芳扑面而来,如画似幻;而雪小禅的文字却是陌上水间一朵莲花,独枝傲然,真实可观,见一眼便被摄取了三分魂魄,可看完后,又取回三分菁华,把刚刚莲花的清幽落在心上。
可文字有的不但是外表的动人,更多的是内敛的精魂。
雪小禅与众多作家不同的,便是能用理智来诠释情感,将生活中的烟火幻化为悠扬的情调。
有些事情自己看见过,经历过,合着她的散文一看,当日种种所思所感便如大雁春回重新涌上心头,愈加共鸣。有些事情虽然自己没有接触过,可从她那细腻的文字中,感觉自己也参与了她的风景。
“爱情的禅意,其实,就在生活里。就在那一粥一饭里,就在那琐碎的日子里和相濡以沫的深情里。”
看来这些,便觉得禅似乎是平凡之物,就在你我之间。
而事实,就是如此。
在看她的小说之前,记得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字是我的针,我不断地绣着自己想象中的爱情。”
看了她的小说之后,笑了笑。其实她的小说很现实,这些故事中的某一段一定就似曾相识般在某个人身上发生过,不然,我们怎么会觉得这些故事如此真实呢?
以往的我,总是欢喜着充满情调的文字,殊不知,生活中更多的是烟火,是真实,而不是情调。这一点,是雪小禅教给我的。
林夕说:“雪小禅立文字,教外传,是尘世中开出的一枝花吧。”
“这枝花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了,只为让更多的读者心领神会。”
想了想,这个比喻很贴切。
雪小禅的文字,带着莲花的禅意,好似烟火,在夜空里毕毕剥剥。
在我迷茫时,安静沉思,便可以回想起一些雪小禅的句子。它们在我需要时,便能燃烧,能提醒我,指点我,明朗我,
现在觉得,禅,真的很简单平凡,就在身边。
禅,是一枝清幽的莲花。
春节的散文4
过年,在中国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观念的更新,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年的气氛大不如前了。
自小至今,每年过春节,我都在农村老家,在外多年,也必须回去和父母一起过年,感受那份亲情,那份乡情,那份对家乡的人事物的敬重。
每年的年根儿底下,母亲是最辛苦的,过年的准备工作必须要周到细致,一切要母亲亲自安排才放心。
母亲很勤劳也很传统,对风俗习惯极为尊重,冬季是农闲的季节,我们家在白洋淀边,冬季往往要整理秋后收割的芦苇,整理好卖掉,贴补家用,因此,也只有半个冬天是闲暇的。进入腊月,各家各户逐渐闲在了,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
我们家也在母亲的安排下,着手年前的准备。
腊月二十三,是糖瓜祭灶的日子,小孩子们也放假了,也是正式开启过年模式的开始。
二十四,是大部分家庭扫房的日子。农村大都是平房,屋里能搬出去的都搬出去,搬不出去的,就用大块的布或塑料布苫盖上,防止灰尘粘上。屋里的墙壁、屋顶、窗台都要清扫干净。农村住的里屋有传统的土炕,我们家在母亲的指挥下,把上面的炕被、毡条和炕席弄到院子里,用棍子敲打,土和脏东西满院子飞,然后搭在绳子上晾着。这一天也往往是母亲最累最忙碌的一天,虽然父亲搭手,我也有时候赶上,也只能是搬搬运运,干的力气活儿,东西的摆放和顺序,必须要母亲观察考虑后才能动,摆放的不适当,母亲要亲自动手。各种物件重新摆放,屋里焕然一新,然而,换下来的窗帘、床单、被罩、门帘等,是要洗涮的,一般在次日进行,原来都是母亲用手洗,现在有洗衣机了,着实方便了不少。
腊月二十六,父亲开始按照母亲的列的清单,开始了年货采购,割肉、买鱼是必须的,小时候条件所限,干鲜果品几乎没有,水果无非苹果鸭梨,但那也是奢侈品,常见的大枣、花生、瓜子大都自家的,购买的也不多,至于新鲜的蔬菜,没有,只有大白菜,偶尔集市上会有卖蒜黄、蒜苗和韭菜茴香的,也是菜农自家产的,可惜太少了,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二十七八,年货基本就准备齐了,这期间,母亲会把买来的肉,切成小方子,炖出来,那时候的猪肉,是不喂饲料的自家养的,香啊,离着很远就能闻到,吃在嘴里美啊。
这时候,顶数高兴的就是孩子们,喜爱的鞭炮、钻天猴、二踢脚、灯炮(一种比二踢脚略小在上面点燃,像蜡烛的火苗,延时爆炸,比较安全)等也买的差不多了,于是每天大街小巷都是孩子们叮叮当当放鞭炮的声音。
这几天母亲要蒸几锅馒头,这是整个正月的主食,我小时候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但看到母亲蒸的各种造型的馒头很有食欲。
大年三十,早晨要蒸包子,猪肉白菜的,和面、拌馅、洗搌布,都是母亲一手操办,小时候我所做的就是很老实的烧火,不单单是等着吃肉包子还要放鞭炮呢!老家管上锅蒸馒头或包子叫“装zhuang(四声)锅”,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哪个字。(那时候蒸包子蒸馒头用的锅盖很大,是草编的,虽然原料是草,但做工很精致,名“拍子”,透气性好,蒸出的馒头和包子要好过现在金属锅盖)。
第一锅包子出锅,母亲掀开拍(音)盖,蒸汽掺杂着包子的香味弥漫整个屋子,这时候,我要跑到外面点燃早就预备好的鞭炮,随着鞭炮的噼里啪啦,包子出锅了!母亲拿着盘子,先拿三个,摆放好,放到灶台旁碗柜上的一个香炉前,这是敬天地诸神的,第二盘子,是给祖先上坟的,母亲用干净的搌布把盘子和包子包好,父亲拿着,并带上纸钱,去祖坟给去世的先人上坟,自打我记事起,每年如此,父母告诉我,人活着,不能忘了祖先,这是孝道。
接下来,母亲顾不上吃一口,就要准备蒸第二锅,我们要大饱口福了!大口大口的吃着,回想起来,现在难以找到那种味道和感觉了,也许现在食品餐饮很丰富的缘故。
三十早晨,一听到有鞭炮的响动(不是二踢脚,是一挂鞭),就知道有蒸熟包子的了。今天还要扫院子,贴春联,贴福签。
下午,母亲要准备大年初一的饺子了。再次的拌馅、和面,我们家大年初一的饺子是素馅的,不能放肉,老祖宗传下来的,虽然是素馅的,但里面放了煎豆腐、粉条、长寿菜和白菜,味道远胜过肉馅的。因为大年初一不能动刀不能劳作家务,所以要提前准备,在盖帘上撒上薄面,再放包好的饺子,防止放的时间长了沾在盖帘上。饺子要包满一整盖帘,不能有空隙,饺子是传统的半圆边饺子,不能捏有花边或双手挤,寓意圆满。包完初一的饺子,剩下的再包一些肉馅的或素馅的,留着三十晚上吃。
年三十下午,往往是我们最迫切的时候,因为傍晚要去祖坟燎星,有的地方叫照厅(音),就是用框背上柴火(从前用谷子的秸秆现在没有了),放到祖坟上,点燃,然后在祖坟周围放鞭炮。一般都是家族统一去,由上岁数的带着大小孩子们去,规矩是女的不能去,而傍晚的鞭炮伴随着夜幕降临,那动静大了去了,远近高下电光闪闪,鞭炮的响动在空中交织回荡,空气中的火药味道很浓。作为爱放鞭炮的孩子们也是兴致最高的时候,燎星结束鞭炮放完了,还是有些恋恋不舍。
回到家,母亲已经煮好了饺子,吃罢晚饭,孩子们仨一群俩一伙,继续在院子里、大街上燃放鞭炮、追逐打闹,母亲准备好初一招待拜年来的客人的瓜子、花、糖果。
从央视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三十晚上看春晚就逐渐成为了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一项年事,于是,大街上孩子们欢笑的奔跑少了。
三十晚上,每个屋子的灯都要开着,农家院里都有厕所,没有灯的`,也要点上一根蜡烛。到了夜里零时,鞭炮再次热火朝天,新的一年来到了!
大年初一早晨,大约五六点钟,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最早起床,先在院子里放一个二踢脚,说明我们家起来了,每家每户都是男主人最先起来,放二踢脚或雷公炮。放完后,父亲开始烧水煮饺子,这是新年的第一顿饭,男的当家,必须要亲自做,或许是母亲操劳了一年,父亲表现一下吧,多少年来家家都如此。
家人陆续起来,小孩子是要换新衣服的,母亲叠好被褥,便接手煮饺子的活计。饺子下锅后,要右手用勺子逆时针趟饺子,叫做从外往里转(赚)。
饺子熟了,照例是第一碗敬天地诸神,第二碗放在灶台一边,应该是给灶王爷留着的吧,第三碗留着给祖先上坟用的,剩下的就是全家吃的大年初一饺子,但锅里不能捞完,要剩下三个,寓意锅里常有。在饺子熟了的时候,在院子里要放一挂很长的鞭炮。通过附近的鞭炮响声就可以断定谁们家饺子熟了。
初一的饺子,要沾腊八醋,腌了将近一个月,醋不止酸,还辣。吃不完的饺子,要用箅子熥在锅里,寓意锅里常有,一个正月都这样,无论什么时候,掀开锅盖,锅里都要有或饺子或包子或馒头,这是老规矩,不过现在很少有人这样了。
吃罢饺子,就是大拜年了。一般以家族为单位,先到本家最年长的老人家拜年,聚齐,然后浩浩荡荡一大家子开始了对本族、外姓长辈的拜年。
“过年好!”“恭喜发财!”
这是在大街上人们碰面的第一句话,每个人脸上洋溢着节日的笑容,偶尔有睡眼惺忪的,“又玩牌了吧,玩了一宿吧?”“没有,喝酒太晚了”“我说呢,痴抹糊(眼屎)还糊着眼呢,拜完年睡会儿吧”,平时调侃惯了的,今天是万万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的,更不能骂街。拜年,除了本家本族的长辈,还要到外姓的长辈或老人家里拜年,我们村子小,不足300户人家,却有15个姓氏,每个姓氏之间都或近或远都有亲戚的渊源,大家在同一个村居住、生产、生活,很是和谐,村风淳朴,远近闻名。
我们家人多,父亲那辈的、我们这辈的,加上两代妯娌们还有下一代的孩子们,几十号人,一般的屋子两间都挤不下,别人家拜年的往往一看到我们这一大家子,就急急忙忙从主家出来,一边和主家道别,一边说于家大部队来了我们腾地方。说是腾地方,主家的卧室、外屋挤满了,院子里还有没进屋的。老家家族观念重,像我们家这样的不少,大年初一的大街上,浩浩荡荡,着实的热闹。
到每一家拜年,主人都拿出烟(基本都是平时舍不得抽的好烟)、花生瓜子糖果等,招呼大家吃着抽着,嘘寒问暖。口渴了,千万不能在喝凉水,尤其是去别人家,这是犯忌讳的(很多忌讳,这一天不能动剪刀、刀具等利器,不能动笤帚、扫把等)。到身体不太好的老人家,要多待会儿,询问其家人吃了多少,身体状况等,淳朴民风,没有做作,与人之间,平淡而真实。
本村拜完年,还要到祖坟上坟,有的早晨先去上坟然后再吃饭拜年。我们家族很大,分支很多,通常要集合了所有男的,无论大小,只要身体允许的,都要去,每家都拿上上供的饺子,一般是一碗饺子,两双筷子,还有纸钱,孩子们要带上鞭炮。先要到祖坟,每家要到每家先人的坟前,点燃纸钱,嘴里念叨着“过年了,XXX,给你们送钱来了,拿着花去吧”云云,这和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略有不同,不用在地上划圆。烧完纸钱,打开用干净搌布盖着的饺子,摆好筷子,全体要退后,由族人辈分高的招呼着,一起像先人磕头,毕恭毕敬,头要磕到地上。磕头完毕,收拾碗筷,孩子们开始鸣放鞭炮。然后由辈分高的带领大家,按分出去的分支家的坟远近顺序,逐个上供拜年放鞭炮。
拜完了先人,回到家,拜年的过程才算告一段落。
这时候,已经接近中午了,早些年,这一天是不出村到外村的亲戚家拜年的,现在不同了,人们走南闯北的人多了,生活提高不少,或好或差的都有车,人也齐全,大家就开始出村去至紧的亲戚家拜年。于是大街上,村外的道路上,来来往往的车多了起来。
大年初一的晚上,人们休息的早,睡觉前,要燃放鞭炮,然后再就寝。
初二,是出外拜年最隆重的日子“女婿日”,就是女婿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新女婿初次到女方拜年,要购买好多礼品,到女方家族长辈家挨个拜年,送礼品,当然,长辈要给红包的。女孩出嫁后第一次回家拜年,娘家要拿出大年初一留着的饺子,热好了,给闺女吃,这也是传统。女婿拜年,尤其是闺女多的家庭,格外热闹,推杯换盏,大声小喝,各家的孩子们也凑到一起,好不开心。下午道别,女婿们红头胀脸,女的娇声呵斥,岳父母一再叮嘱“路上慢点”,走路摇晃、唠唠叨叨,形态各异,已是常态。
初三,有些地方是上坟烧纸的日子,意为送祖宗,年前接到家,今天送回去,不能随便去拜年。我们老家则没有这传统。
初四一直到十三,都是可以出门拜年的,随着时间,热闹的气氛开始变淡了,路上不再是车水马龙。
正月十四,是传统的小年开始,和年三十一样,蒸包子;正月十五,元宵节,早晨吃饺子,晚上吃元宵。这是正月里最后一个隆重的日子,晚上小孩子们提着灯笼满大街跑,现在是没有了。这天晚上要放灯,连续放三天。母亲提前用香油和易燃的诸如艾叶末谷糠等,拌好了,捏成窝头状,防止在窗台、厕所、院子、院门口、院子门外,点燃,会燃烧半小时,母亲说,有孤魂野鬼晚上碰到了,会把灯取走,然后投胎做人,不再害人了,否则仍然是四处游荡不能超度,也算是积德行善吧。
正月十五过了,年的味道更淡了,人们开始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正月二十五,传统称为“打囤”,早晨起来,要用草木灰,在院子里撒成一个或多个圆圈,中间放一个砖头,如果盼望今年发财,就打一个“钱囤”,放上钱,用砖头压上,如果盼望今年粮食丰收,就打一个“粮食囤”,砖头下放上粮食,总之,盼望什么,就在砖头下放什么,然后放几个鞭炮,早饭过后,时间不长,就要把钱拿走,因为孩子们可惦记着那不多的钱呢。粮食可以喂鸡鸭。
出了正月,就要过二月二了。
二月二龙抬头,一早,要在院子正中央放一桶新打的水,寓意要饮(四音)龙,龙喝了水就要开始值班行云布雨应农事了。按照我们老家的传统,早晨要摊片儿,要提前一天把葱花准备好,因为二月二这天早晨是不允许动刀剁葱花的,葱花属于“五荤”之一;摊片,有用葱花的,有的在面粉了掺入鸡蛋,类似于大街上的煎饼,要比煎饼大的多,也比较难掌握,一口很大的锅,底火要用麦秸、苇叶、玉米包子等火力不太爆的柴火烧,火太壮容易糊;锅烧热了,放入少许食用油,不能太少,容易粘锅,太多了则锅底的面片就成了油炸的了,还容易糊,用铲子将锅底的油往四周划匀实,然后倒入一定量的面糊,不能倒在锅底,转着圈倒在四周,然后用铲子划匀实,不能太厚,然后盖上锅盖,三四分钟,再用铲子铲离锅,整个再翻过来,一分钟,出锅,好大的一张片儿(我跟母亲学过,技术还行,只是我们家没有烧柴火的大锅了)。做家长的往往给孩子一根棍子,教给孩子,用棍子敲打,嘴里说着“二月二敲炕墙,蝎子蚰蜒往里藏”“二月二,敲炕头,金子银子往里流”。这天理发的特别多,龙抬头,人也抬头。 过了二月二,新年程序完全结束,天气转暖,农家开始忙碌起来,一年的劳作正式开始。
春节的散文5
年前,我和堂叔跌跌撞撞走在山路上,堂叔刚从温州赶回来过年。一个孩子从山梁那边跑过来,一把就拉扯住堂叔的衣服问:“爷,我爸爸回来过年吗?”
孩子的声音带着哭腔。孩子的衣服已经脏兮兮的了,他留着长发,把眼睛都盖住了。这些山里的孩子,都在模仿周杰伦的长发,偶尔做出潇洒的样子甩一甩头发。我还听见他们在唱“千里之外,无声黑白……”堂叔支支吾吾着,他确实不知道孩子他爸回不回来过春节。
这个孩子,是我一个远房亲戚的孩子,读小学五年级。我听堂叔说,他的爸爸和妈妈三年前就离了婚,爸爸和堂叔在同一个地方打工,妈妈在广东一家工厂打工,孩子在家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过着日子。堂叔说,孩子的爸,去年春节就没回家过春节,他爸说,春节在厂里打工,可以拿双份工资呢。
那天中午,堂叔家炖了腊猪蹄,我突然想到那个孩子。我对堂叔说,叔,我去把那孩子叫来一起吃。堂叔点了点头说,听你的。
我来到孩子在山窝窝里的家,在光线黯淡的屋里,孩子正在做寒假作业。叔,你来啦,孩子怯怯地叫我。我拿起孩子的作业本看,他正在写寒假作文:爸爸你回家过年吗?看到孩子在作文本上颤抖的笔迹,我心里酸酸的。我读不下去了。
“……爸爸你去年就没回来过年了,我和爷爷奶奶在家过年,好孤独好冷清啊,妈妈也没有给我打一个电话,我根本不知道妈妈的电话,妈妈是不是忘了我这个儿子……爸爸,去年的大年夜,山里的风刮得好大,电视也突然没了信号,半夜我还没有睡着,爸爸我还在盼你回家,风把房门一下掀开了,爸爸,我以为是你回家了啊,结果不是的,爸爸,我哭了。过年的晚上,爸爸,我敢打赌,我是我们班上唯一一个还在流泪的孩子……”
读完了孩子的作文,我一把搂住孩子:“跟我走!”孩子的'奶奶,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扶着墙根摇摇晃晃走了过来,揉揉昏花的眼睛问我:“你给他爸打个电话行不?”老人从一个黑漆漆的柜子上拿起一个皱巴巴的本子说,他爸的电话,这里有。
我赶紧给孩子的爸打电话,却提示说关机。我看见孩子的目光像跳跃的火一下熄灭了,瘦小的老人坐在矮凳上,垂着泪。
我看见柜子旁边有一个火炉。孩子说,那是奶奶在冬天为他准备的。山里的早晨,天还没有亮,他去镇上的小学上学,便是提着这个照明和御寒的火炉上学,学校老师称他为火炉男孩。
我牵着孩子的手,朝堂叔家走去。这时,我突然看见,山梁草丛中窜出一只野兔,孩子一下叫了起来:“野兔,野兔!”我迅速捡起地上一个石块,准备朝野兔扔过去。孩子一把拉住我的手喊出声“叔,不要!”
我的手缓缓放下。孩子开口说:“叔,你知道明年是什么年吗?”我一时糊涂了。孩子笑了起来,这是我看见他第一次对我露出笑容。孩子说,叔,明年是兔年啊。
原来,是兔年,所以,一只野兔也不要伤害,我一瞬间懂了孩子的心。我真没想到,我这个生活在城市的写作者,对一只野兔也这么凶狠。
在堂叔家,我使劲给孩子碗里夹着肉:“孩子,多吃点,多吃点。”孩子突然仰起头,说了一句:“叔,你要是做我的爸,多好……”
孩子的这句话,让我拼命咬住嘴唇,泪却流了下来。
孩子他爸,今年春节,回家过年吧。
春节的散文6
20xx年里的第一次旅行,阳光透过车窗,洒满了整个身,暖暖的,车内的暖气也很热,额头上很快出了汗,直至侵蚀到我每一个毛孔。我们一家三口相伴无语望着窗外,火车从一个又一个城市中穿梭而过,广播里传来“义县车站到了,下车的旅客请做好下车准备。”我们本次旅行的终点站到了。女儿兴奋的叫了起来,姥姥家到了,姥姥家到了。
一年中最长的假期就数春节了,超办年货,走亲访友,时间显得是如此的紧凑。忙忙碌碌的,虽说是碌碌无为,但也算充实。春节七天法定假期,三天在我家度过,三天在爱人家度过,剩下的一天在旅行的路上。
岳父和岳母知道我们要来,早早的就在家里等候,走出站台,我们打车直奔爱人家,女儿一进屋子就喊:“姥爷,姥姥过年好!过年好!”岳父岳母满脸笑容回应着:“过年好,过年好…等着,姥姥这就给你拿红包去。”女儿自然是很高兴,又跳又蹦的。我和爱人也行了拜年礼。屋内早已准备好一桌丰盛的年饭,我们边吃边聊,聊我和爱人一年来的经历,女儿的教育,老人们的身体…气氛很轻松,很幸福,一年中少有的惬意。
时间过得很快,朱自清先生曾在《匆匆》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感叹时间飞逝。是呀!时间就是这样,在你还没有感受到它存在的时候,它已从你身边匆匆而过。我和爱人同龄,今年正好三十岁,而立年,我们自感欣慰,也许是因我们没有去奢望太多。生活,我们一直感到足矣!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虽然不是很大,但里面充满欢乐和爱,还有一个懂得理解我们的老人和一个可爱的孩子。早晚我们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每逢休息我们全家,祖孙三代去逛街,去游乐场,晚上在做上几个爱吃的小菜儿,日子过的虽说平淡的不能在平淡,但我们知足。我们不祈求奢华的生活,只求能平淡平安幸福的过日子。
正月初五,财神爷的`生日,我和爱人,孩子陪同岳母去县里的财神庙尽香,祈福家的小生意今年能红红火火,大吉大利。中午回到家里是一定要包饺子吃饺子的。包住好福气,吃到好运气。正月初五拜财神爷,包饺子吃饺子。让我和爱人都倍感亲切,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这绝对算的上是仅存不多的民俗年味了。
春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变成了一种总结和人们相互间的攀比,变得再也没有那么重的年味了。记得小时候过年,很开心,早早的就换上母亲给买的新衣服,在拿挂父亲给买的小洋鞭,约上同村的小伙伴们,到村口河泡子上拆了挂,一个一个的放。到了三十晚上,十二点整就将鞭炮全都拿出来放个精光。鞭炮一响我就把院子里的所有门都打开,抱上母亲在院子里事先准备好的大鲤鱼往屋内跑,边跑边大声的喊:“财神爷下到,年年有余,我家发大财。财神爷下到,年年有余,我家发大财…”进了屋马上把所有的门都关好。寓意留住财神,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正月初一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情,就是爬出被窝给父母磕头拜年,要上几十元的压岁钱,去小卖店里在换些小洋鞭,省着放一直放到二月初二。时间速转,如今我已娶妻生子,对年的概念也有了改变,小时候的年就是有新的衣服穿,有平时父母舍不得为我购买的好吃的,有可以一直放到二月初二的小洋鞭。而现在的年,再也没有小时候的童真,如今过年变成了我和爱人额头的皱纹,变成了父母鬓角的白发,变成了孩子身高递增的数字,变成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总结,对新一段时间的祈福,畅想。
在爱人家的三天很快就过去,我们踏上了回沈的火车。车上都是走亲访友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喜庆,也都略带疲倦。春节假期已结束,明天我和爱人又要开始了工作,忙忙碌碌的,为家里的生计奔波着。
春节的散文7
快过年,如今有什么好玩的节目能让孩子过个快乐年呢?而我想起童年过年的情景,心里就涌起美好的情愫。
儿时,常唱着:
二十三上街;
二十四回来;
二十五杀年猪;
二十六打豆腐;
二十七杀鸡;
二十八杀鸭;
二十九样样都有;
三十过大年;
初一初二好拜年;
初三初四好出灯;
初五初六迎新春。
这首儿歌基本概括了皖西南这片丘陵地带的人们过年的活动。
我小时候,大家都比较贫穷,物质匮乏,上街去买些东西,无非是过年的必须品——鞭炮和接送祖宗的草纸和黄裱,稍微宽裕的人家才会买双响炮。
我们这里与其他的地方有所不同,过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记得儿时过小年时,姐姐在灶台下塞柴火,母亲在台上炒菜,祖母在旁边坐镇指挥,厨房里热气腾腾,香气缭绕,我跑东家走西家,看看玩伴们家里烧些什么新鲜好吃的。暮色渐浓,零星听到鞭炮声,我赶紧回家。母亲在灶台上摆好祭祀灶神的贡品,并嘱咐我从今天开始,每天都要说好听顺耳的话。接着父亲拿着草纸和鞭炮带着我走出家门,走到村头的路口,点燃草纸。纸灰如蝴蝶纷飞。父亲对我说:“祖宗们来拿钱了。”
草纸即将燃尽息灭,父亲点着鞭炮,“噼里啪啦”地在朦胧的夜色里炸响,过年就算开始了。父亲磕完头,让我仿着他的样子,朝远方跪下,作揖,连磕三下。拍打灰尘,回家,父亲暗自低呤:“祖宗回家了。”
过小年,比平时多两三个小菜,有一瓶山东高粱酒。母亲也会喊邻居来喝两盅。有几年,母亲总会提前招呼门前单身小伙子来我家过小年。
母亲善待他人,年老时获些福报,那单身汉后来成家立业,
一家人对母亲多有照顾。
农村有句话叫:“穷人家会养猪”,我家的猪放养在大门前,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养的两眼合成一条缝,每到过年时都是体肥膘胖,走不动路。一头肥猪是我家最大的财富,是一年中最大的收入。常让隔壁邻居羡慕嫉妒。但是,上好的黑猪肉,我家除了留些猪头肚杂,所剩无几,必须卖钱,补贴家用。
我对世间的食物第一个最高评价的是“豆腐脑”。年关将近,祖母张罗着打豆腐。头天晚上浸好黄豆,第二天,摆好石磨。祖母坐在石磨边,手里端着脸盆,盆里是昨夜泡好的黄豆,祖母捞出一勺夹水的黄豆,倒入石磨。母亲手脚协调一致地推拉石磨。有时,我和姐姐也帮着出力。看似轻巧简单,我踊跃地要求独自推拉。当我握紧木推把,推动石磨,到顶头就定住,怎么也动不了。最后,母亲笑笑说:“看人家吃豆腐不要牙齿吧”。我只得灰溜溜地退出,看着母亲和祖母步调一致磨豆腐,石磨哼着,木推子“咿呀咿呀”地轻唱着,时间悠悠,觉得日子漫长而美好。祖母一边加黄豆,一边回忆往日时光,说些陈年旧事,把年关的日子染上了浓厚的年味,斑斓的色彩。煮好豆腐脑,祖母盛一碗热乎乎的香气扑鼻豆腐脑,放些糖,我搅拌糖,闻着香气,味蕾全部躁动起来,口水都要流出。滑嫩爽口,甜蜜清香的豆腐脑入喉,感觉此物只有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我家处在
拥挤而低洼的村中央,鸡鸭几乎养不起来。母鸡孵下几十只小鸡,到过年时,大约只落下两三只鸡,鸭是一只都没有。过年时,很多人家亲戚来了,要“烧茶”,一般只有稀客尊贵的客人才“烧茶”,烧茶就是碗里面条底下压一只鸡腿,大多数人情况下,亲戚都不会吃鸡腿,因为鸡腿还要留着来日招待下一位客人,只有在主人盛情劝说、拉扯下才忐忑地吃下去。我家更是舍不得杀鸡,只有等家境殷实的母舅家人来了,无以招待,才狠心杀鸡。有一年,家只有一只母鸡,迫不得已杀了给刚做手术的舅妈吃了。多年后,舅妈一直念叨母亲,:“虽然家里穷,但她一直很做人的”。
我们家在田畈上缺少柴火,过年时家还要向山里人家购买枞树桠和木炭。三十晚上最奢侈的是支起火锅,把煨好的猪头和猪蹄放进火锅里,在寒冷的大年夜,外面冰天雪地,屋檐挂着长剑般冰凌,一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嘴里品尝着美味,心里溢满着快乐,人间的福气就在此刻弥漫开来,流入每个人记忆,流到久远的岁月。
晚饭后,桌上收拾干净,摆上花生,瓜子,方片糕,放两盏洗净的茶杯,等待拜年邻居。当我急猴猴地要到玩伴家去玩时,父亲照例递给我一叠土黄色的'纸币,都是崭新的一分的纸币,二十张。前一天,父亲特意从银行换的。我接到钱时,心花怒放,激动万分,把它们翻过来看翻过去看,至今我对黄色的一分纸币还有印象,那油墨的香气仿佛还缭绕在我鼻前。后来,父亲每年都会增加一点压岁钱,最多的一年达到一块。我出门前,父亲为我点亮鲜红的灯笼,竹子编的,红纸糊的,里面摇曳着红蜡烛的光亮,它我童年见过的最美的东西,永远刻入我的记忆里。我兴高采烈地打着灯笼出门,最先去李泉家,他和我最玩得来,亲如兄弟。然后,我们一起各家各户走访,呼朋喊友。
大年初一,鞭炮声响声震天动地,此起彼伏。初一是不喊起床的。我想到要穿新衣新鞋时,心里有股劲催着自己起来。母亲把她在农闲时间里纳好的布鞋,给我穿上,虽然,母亲特意做大了些,穿在脚上还有些挤压,我嘴里叨咕着,母亲欢笑地说“:穿几天就好了”。对穿新衣,我一直没有印象,估计那时,我没穿过新衣。等我成年走上社会自个赚钱时,我每年坐定要买新衣,初一那天穿上,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二十年。如果,没有新衣穿,觉得过年有什么重大的事没有做,会忐忑不安的。
穿上新鞋,我蹦跳着去李泉家。他母亲走的早,没有新鞋穿,但有新衣。他机灵乖巧。他带着去家境稍微好的人家拜年。那时,年少无知,不知道怎样拜年法。记得有一次,走到他叔叔家院外,看见院里摆着一张八仙桌,桌上堆满着瓜子糖果,围坐着一桌捧着茶杯喝茶聊天的大人。
“我们去拜年,就有糖果吃。”他对我咬耳说。
“我不晓得怎么拜年。”我怯生生地说。
“你跟我学!”
说完,李泉走进去,在到众人面前,假装趔趄摔倒,又像特意跪下似得,磕了个头。我不知可否地跟着学他的样子学着做。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他小婶笑呵呵地快步走过来搀起他,接着抓来一把糖果和花生分发给他和我。当时,我感觉满脸通红,火辣辣的。
跟着他挨家挨户地拜年,回来时,裤子袋褂子袋都塞满了瓜子糖果。我们心里乐开了花。
相对于我家房子
低矮狭窄,母舅家是气派的八间红砖大瓦房,每间都是宽敞明亮的。他家里还有只有少数人家才有的煤炉灶,那时我非常喜欢闻烧煤的气味。他家门前非常开阔,一目千里。初二,母亲总是带着我回娘家。跟在母亲后面进入母舅家,有些羞赧,非常拘谨,感觉有些新鲜和稀奇。
童年,过年最激动人心的事是观灯。记得有一次,村里疯传要来一班出灯的,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村里人在寒夜里守到十一点多,仍未有一丁点锣鼓声,只得怏怏不乐地睡觉。后半夜,我正睡得迷糊。父亲急促地把我叫醒,说“灯来了!”被窝非常暖和,有点的不愿意起床,父亲兴致盎然,不断催促我。我穿好衣服跟着父亲跑出来。站在村边,看着点点灯火在闪烁着,由远而近,锣鼓声一声声敲碎了村庄的宁静。出灯的队伍越来越近,我的心越跳越快。
各种灯笼组成的长龙,让人眼花缭乱,随着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他们进入了家族堂厅,围观的人比肩接踵,人头攒动。有的爬上草垛,有的爬上树桠,有的站在板墩上,热闹非凡。那是村庄里难得一见的盛况。
时光流逝,这种盛大的场面,在逐渐凋零的村庄难以重现了。过年的气氛淡了,年味也没了。父亲留给我许多关于过年的美好记忆,而我有什么好的活动给孩子一个美好的过年记忆呢?
春节的散文8
我发现阳光的温度在季节反复的更替里多了些暧昧的时候,是在我发现依旧车水马龙的街景不再有和我相依为命的陌生人的时候,是当我发现泪水不会夺眶而出而需要氤氲的水汽不停酝酿才能缓慢坐下的时候,我才明白年少这样悄无声息却又是轰轰烈烈地在回忆的洪流里分崩离析。我想为它哀悼,却是不及为它办一场盛大恢弘如同梦境般的葬礼,只能在那些无眠的夜里思念一下下,只有一下下而已。
我喜欢年少的时光,因为很简单。抬头看见倾泻而下的阳光背后是仿佛永恒澄澈的天空,它的怀里温柔地抱着大片白云,像是伸手可以摘下的'棉花糖。甜腻腻地融在嘴巴里,还有视界可抵达的边缘,那一无所知的视界叫做远方,藏在所有人爱流浪的眼睛,藏在血液汨汨流过的血管里,灼热地燃起生命。
我记不清这样美好的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变成回忆,大概是从一切开始离开的时候,比如那些陪伴依旧的朋友,我们终于不得不分开,去到另一片天空下独自生活,我不知道他们会遇见怎么样的人或事,是怎样欣喜还是伤感。但我知道会被淡忘,比如那些满怀质疑的事情,我不再去想为什么太阳总要变成深红的颜色然后被黑夜吞噬,我不再去想为什么真诚待人却看不见内心,我不再去想明天,因为今天已经让人苦不堪言。比如单纯的真挚情感,它们在日复一日的疲惫里终于变得迷茫,甚至遭人嘲笑并归于一种无知和浅薄。它们都离我而去了
岁月将年少摧残的满目疮痍,却又要它在苦难的惯态里隐忍苟活,徒留下深深浅浅的创口让我的回忆也触目惊心。那些被遗忘的伤痛还是屈服生命的韧性结了痂,勾勒出年岁的痕迹,如此张牙舞爪昭示着年少的勇气。
可能漫长的一生只为换一段支离破碎的回忆,所以年少也逃不掉可悲的宿命,我实在记不清有多少人指责我虚度年华,写一些伤春悲秋的故事。或许他们早已在无数地捶打下失去敏感的情绪,在我眼里,他们也只能套上伪装的面具。像是小丑仅以涂饰的假面笑容表现残存的欢欣,在庸碌的事业里苟且。没有谁对谁错,谁都没有看透生命的意义何在。
我记不清以往的日子,也遗忘了明朗的晴天。我忘了是谁满口义气,答应要和我一起上学,一起娶妻生子,一起老死而安,也许因为大人总说平少幼稚,所以可以把庄重的誓言当做童言无忌。但总是感慨,至少它温柔过一整个曾经。
一生中可回忆的日子太过于冗杂,但生命就是生老病死这样的简单,上帝才教会人遗忘的吧。回忆就像一块柔软的海绵,沉浸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海水是咸的,咸到悲伤,而泪水是这片大海的潮汐,不知疲倦地翻来覆去,可它没有感情,只能把所有悲伤强加给你。而成长更为残忍,它是一双沉重的手将回忆打捞起来起来,狠狠地拧干,最后让它在阳光下被剥离残存的水分,归于淡漠和坚硬。
这样的成长让我怀疑未来是否还有理由坚守梦想,但生活还是教会了我前进,只有怯懦的人才会选择生存而归于死亡。而不屈于苦难的灵魂在绝望的窒息里触到黑色的鸢尾,融入死亡绚丽的浓黑,惨烈的喑哑,但它在死亡中重生,它明白所有失去都是追求梦想的代价,而年少的病态,安厝的过去,在岁月里飘摇、堕落、腐烂、溃散,重归于人生。
后来我不再写悲情小说,因为我深知虽然故事的美让结局的破碎更为震撼,但生活里已经上演着千篇一律各不相同的桥段,他们随时会变得悲伤,所以至少让故事的结尾变得美满。后来我找到一个共同努力的人,他陪我走过很多路,做了很多梦,一起在遥遥无期的流浪里坚强,虽然只有他一个,那也值得欣喜。后来我还是喜欢谈及梦想,因为度过沉沦所以变得更加明亮。
当我还小的时候,这个世界还很孤独。当我明白它的孤独的时候,这个世界带走了我的年少和浅薄。当我走过年少的时候,这个世界教会我努力去幸福。
春节的散文9
从前记忆中的过年,总是热闹非凡的,而现在,每次过年都是那么的无聊,也许这就是成长,把以前喜欢的事变得毫无兴趣,得不到的也不想得到。
我的家在一个陕甘交界的小村子里,那里与甘肃的土地都是相连的,因此有很多的风俗与甘肃很相似,甚至一样。在我的记忆中,过年可是最高兴的事,平时不能干的过年家人都会催着你去干,还有很多好吃的,好喝的。
我们所说的过年基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因为这是俗称的小年。所谓的小年,就是迷信点的人在一年中对神灵什么的虚了心愿,然后在二十三这天杀猪杀畜还愿,穷一点的杀只鸡。有的是养了一百年的猪,没有卖掉,然后这天直接杀了将肉卖给村民,但比街道集市放心的多。说到杀猪,还挺有讲究的,村民很多都来帮忙,挖一个大坑,然后铺上雨布,烧满热水,然后将猪固定在一个门板上,一到放血,但不杀死,而是等到血流光猪死。这些血都会被用盆接着,然后放着,这个可以与面粉和着做血条面,然后晒干可以吃。等到血流光猪死了后,放进水坑里面泡一会儿去猪毛,最后挂起来分肉,不过,每个部位都会在盘子内面放一份,然后和猪头,猪内脏组合在一起晚上献给灶神。
一般的这天晚上会请灶神,灶神分两类,景灶和土灶,一般是按上面的人口分的,我记得有类是九口,当然,算的是灶神图上的全部,还包括家畜。提前在集市上请到灶神,然后在这晚上贴在灶台的东部,然后献上家中有的那些吃的,还愿的还要献上那些盘子放着的猪或者其他。然后烧表(黄色的比较软的一类烧纸),上香,这要三拜,跪着完成这些动作。每家还会在自己的大门外点堆火。小年这就算过了,然后剩下的几天都会在备年货。
我们那里到集市上比较远,有时候就那种三轮车拉这一车人去,回来的时候下面是一车货物,上面是一车人。买的东西比较繁杂,因为这要用接近一个月的,还有的是缺的日用品。冬天一般都没什么蔬菜了,去集市上花大价钱买点夏季的蔬菜,有的买肉,鸡肉、牛肉、鱼肉、当然还有猪肉,买很多的花炮,香还有那种烧钱,等等很多的东西。这几天家里会把所有的衣物都换洗一边,还有将房子、窑洞彻彻底底的打扫一边,我家那会儿是窑洞,但是很要打扫,很费劲的。每家准备蒸馒头,蒸花卷花馍馒头,蒸包子,糖的肉的素的各类的,煮肉,将猪肉切成大块,煮熟放着来人做菜,还有将那些蔬菜有的过水煮熟凉调,将那些油炸的炸好。将这些准备好,基本就到了除夕了。除夕一大早就起来,然后将院子房子彻底打扫一遍,然后都将自己从头到脚洗一遍。中午的时候找村里写字好的写几幅对联,每个门框上都要有,院子,门外也要写上出门见喜之类的,写好但还不能贴,要等到黄昏。家里的大人都回去祖坟上拜祖先,烧钱,响炮,烧香,烧的时候还要念念有词的说着那些请取钱买你们买棉衣之类的。小孩就在家门外点火,这次要用柏树的枝叶点,这次点着后好几天都要一直烧下去,等家人都回来再贴对联门神,门的两边还要在给灶神上香的时候给门神也上香,给灶神上香的数量和家里人口数一致,并且插的顺序还有限制,长辈在前面,晚辈在后面,然后哪处香燃烧的快,就说谁的魂魄先回家。做完这些,放一阵炮,然后关门。家里坐在一起煮饺子吃,通常都会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一枚硬币,谁吃到这个谁来年就有福气。吃完饺子,然后就准备年夜饭了,准备十几道菜,然后血缘近的一般会坐在年长的那家,也端着做的年夜饭,大人小孩围在一起,吃饭聊天看春晚,吃完年夜饭,然后瓜子糖之类的就拿出来,还有就是发压岁钱。压岁钱一般要自己装着,小孩都有那肚兜,通常里面都会装满糖瓜子压岁钱。有的家会坐着守夜,打麻将,打扑克聊天,整整一晚。
第二天初一,要起早,要不然就会睡一年的懒觉,也不能吃药,要不然就会吃一年。早上起来去将大门外的火加旺,我们哪里早上吃的是面条。煎汤面,细细的面条,用胡萝卜、豆腐、鸡蛋等等做成的汤,浇着吃,吃之前还要给灶神上香,这次是一处香,初二就两处,以此类推。当然门神也要上香,在院子里面还要响炮,吃的时候要给火堆旁边献一些。这次吃的面是拉魂面。吃完早饭,长辈就带着我们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一家一家的拜,拜完年,有的就会端一些简单的凉菜、瓜子糖、酒之类的',亲点的还会给压岁钱。拜完年,所有的裤兜,衣兜都是满满的,全部是糖花生瓜子。然后大人们会在某家打麻将,小孩就在一旁打扑克玩,这时候是一年最放松的时候。坐在一起,边打边商量往年的收成,来年的安排,淳朴的关系,那才叫和谐。
下午吃饭的时候也是一样,给灶神,门神都要上香,也要响炮这一只要维持在初七。大年初二,小孩去舅家,大人结婚的去丈人家,带着各种礼物,然后风尘仆仆的去拜年。亲戚多点的要拜好几天,亲戚少点的当天就回来了。基本上初二初三初四都在拜年和被拜年中渡过。初五,又称五穷,谐音无穷。这天在每个房间都会响炮,俗称破五穷,这天很多人都会好好的响,年前买的剩余的基本都在这天响掉。
初七,又称人七,谐音人齐,如果没什么事,家人都在这天要待在家里,但是现在法定假日基本都在初七收假,所以很难齐全。这天不能吃生,不能吃蒜葱,不能使用刀具,剪刀之类的。
接下来几天就都会准备十五用的东西,给孩子买灯笼,蜡烛,礼花,家里也会蒸一些牛馍等等。过十五这天也要给灶神,门神上香,还要点柏树枝叶火,黄昏要去给祖坟上挂个灯笼,这样就可以给祖宗照亮了。晚上,小孩都挑着灯笼,满村子跑,还有一项最热闹的就是在刚结婚的那些家里去偷牛馍,通常每家都会在各个地方点着蜡烛,灯都会关闭,被偷的那家来年会有好运,然后就是一个小村庄的大部分人,那家一年放烟花最多就去那家看,热热闹闹。那会儿的日子总是在简单中寻找快乐,而且是那么的快乐,而现在呢。
过完十五,年还不算完,等到过了正月二十三才算真的完。正月二十三这天,会用谷叶点火,家人都要齐齐从火上过一次,然后将家里的灶具也要在火上过一下,最后将灶神图焚烧,用黄表包着送到河边,让其顺着河水远去,这样过年才算真的完了。
过去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好吃的,好喝的,还有压岁钱,尽情的玩家人也不会说,而现在呢,过年早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都是敷衍着过过而已。怀念的过去不再复回,现在的现在不再美好。
春节的散文10
过年了,“春运”高峰再度出现。
“过年了,我要回家.”这是每一个在外求学,在外工作,在外打拼的人们的共同心声。家,满载着游子的心愿;家,好温暖。回家过年的心声,在把游子们召唤……
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当“春运”开启卖票通道,她就时时关注着卖票的信息。当抢到回家的车票时,她高兴地告诉我“妈妈,我11号到家!”当女儿看见车窗外那白皑皑的雪时,她兴奋地给我发微信:“回家了,妈妈我回家啦!”当时,我的眼泪就不自己地流了下来,我想她了,我想我的可爱的女儿了。
如今,春节的脚步临近,每一个家庭都盼望外出的亲人回家过年。家人团聚的气氛是温馨的,是开心快乐的事情。可是,因为每个人从事的工种不同,好多人偏偏就不能回家过年。像我们热电厂的运行职工,一年四季没有假期。自工作以来,回家过年就是一种奢望。没有节假日,只有白班、后夜前夜班。他们也想回家过年,也想和家人一起吃顿年夜饭。多少年以来,当千家万户的人们欢歌笑语过节的时候,热电厂的运行工人们却在认真地监盘、巡检,执行工作规程。“坚守工作岗位,保证满发多供”,这是每一个热电厂职工的共同志愿。
回家过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灵。如果能够回家过年,在外地的人们有多远的`路程都要回家,即使工作在忙也要回家,身无分文也要回家。回家,一个美好的名词,它时时地撞击着想家的人的心。
回家了,家人的脸上那幸福的笑容,总是温暖着每一个爱家的人。过年了,回家了,和家人在一起吃上一顿年夜饭,和家里的父母多唠唠嗑,和兄弟姐妹们多谈谈工作生活上的事情,让沟通和交流充满无限的愉悦和欢心……
过年了,你想回家么?如果工作真的离不开,就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吧。能够听到远方亲人的声音,那也是家人殷切的期望啊!
过年了,回家了,轻轻地拥抱一下我的老母亲,和家人在一起杯觥交错,彼此送上一份真挚的祝福。回家了,回家过年了。带上爱人和孩子回家,让我们和父母在一起,和兄弟姐妹在一起,共同欢度这美好的20xx……
春节的散文11
一.
小时候,
最渴望的就是过年。
因为能够吃到母亲熬制的麦芽红糖,
还可以穿她亲手缝给我的新衣裳。
整天跟着三叔他们跑东又串西,
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长大了,
仍然还是渴望着过年。
因为过了年,我的理想会更纯真;
这样在来年的学习过程中更加用心。
只是累了父母亲,
他们田头地脚.山前山后为我的`学费操心。
二.
出门闯荡后,
害怕着过年。
因为信件只能捎回我的思念,
带不去想要回家的人。
总希望明年,
可以回到父母身边。
一曲常回家看看,
哭红了母亲的泪眼。
终于在世纪的两千年,
我见到了重病在床的父亲。
梦想何在?
现实就是这般残忍。
三.
于是,
又总渴望着过年。
只有过年,
才可以见到父母及亲人。
年头出门.年尾探亲,
是我不变的情缘。
后来,陪同爱人.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无论节日还是过年。
该去就去.该来就来,
变成了母亲的叮咛。
多少次她站在村头,
久久回望我们离去的身影。
四.
是啊!该去该来,
因为这里有我生命的根。
无论我的心去到了哪里,
还是隔不断我思念着亲人。
高山的情怀和细流的清泉,
教我不能忘了根的本真。
孩子们渴望而我害怕过年,
因为我不愿看见父母苍老的容颜。
天天有个日子要好好过,
年年有个春节要陪好亲人。
这就是我的过年,
二零一五年春节我们团圆过年。
春节的散文12
在一盏茶香里闭关,不为修行,只为静心。带着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境,沉静一颗在纷乱浮世里烦躁不安的心;在一盏茶香里闭关,不为顿悟,只为开怀。持一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洒脱,将生不带来,死不随去的名利耀环抛出心怀;在一盏茶香里闭关,不为参禅,只为放下。怀着一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放下那些在情尘爱世里紧叩于心的诸多放不下!
世间众生,芸芸凡者,匆匆入世,从此沧红尘溟,一世天涯孤路,海角劫缘,不知风波恶,道阻且又长。每个人,都捎带着与生俱来的颠沛命运,在各自的路上尽付所力,活在别人眼中的自己,与活在自己心中的自己,往往背道而驰。像极了一个舞台之上的怜人,台上笙歌四起,光彩四射,台下独自寂寞,独自悲凉!多想,活成自己心中的那个自己,可命运早已经为我们布好了天罗地网,任你挣扎反抗,都事与愿违;于是,我们在这张天罗地网里,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模样,或许别人羡慕嫉妒,甚至恨,而我们未必见得欢喜心底。自己内心的'愁苦难诉,除了自己,终是无人能懂得!
无人能懂,便自拾心情。疲于生活的无奈,忙于生活的琐碎,想"偷得浮生半日闲",亦成了一种奢侈。故而很多时候,闲便往往只是在那一盏茶的光阴里。落下了心,闲下了情,所有过往经年的难舍难忘,随着那一片片在花鸟点缀的杯盏中,随沸水起落悬浮的茶叶慢慢沉静,你看它们,抒怀惬意的静卧安好;所有凡尘扰世里的喜悲哀怨,亦随着那一缕缕幽幽的茶香,飘之而去,散之不见。在那一盏幽幽香茗里,闭上双眼,关上心门,不记时间,忘了自己,澹然忘机。让静,静到极致;让忘,忘到干净。每个人,都应该适时的,有那么一盏茶的光阴,让自己的心,得于休憩片刻,为了更从容的应对生活的诸多烦恼和种种压力!
茶因最早生长于寺院,故而茶与禅,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众生凡者,来而又往,真正与禅结缘者,甚是寥寥,人心生而七情六欲,甘于深山古寺过着简单枯燥的行持生活,严守清规戒律,参禅悟禅的人,定是前世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更多人,却是宁愿流连于午夜阑珊灯火处,醉酒当歌;或是终其一生,寻找一份烟火爱情,携手朝夕。每个人心中的人生各有不同,但总会有忧愁生,哀怨起,求不得。凡此种种的悲落,原于欲,起于心,这种纷繁复杂的心事,也只有那青翠苍茫的山野间,承天地灵气,聚日月精华的茶叶所冲泡出的茶汤,才能化解开来!
或许忙于生活的我们,根本无心于青山白云的山野间,在葱茏翠绿的甘泉下,拾些许柴火,搬几块石头,取山泉水入壶,煮茶品茗,慢渡人生。但是我们总会在某个时候,烧些许水,点一盏茶,以蔚心灵之渴。水,虽不是山间清泉,茶,却是蕴禅的茶,相信茶叶也是有前世今生的,每一片茶叶的辗转,今世入了寻常百姓家的杯,还是入了文人墨客的盏,亦或者是成了皇亲贵族精致茶具中的盛品,亦是前世早已注定好的。而我们与每一片茶叶的相遇,亦是缘分,这一世的明媚暗沉,心海难平,今生除了自己之外,便是只有那些与我们唇齿间碰撞的清香茶叶,以及穿肠而过苦后回甘的茶汤,才曾与我们的心心心相印。所饮之茶何味,唯有心懂;心所忧所念,唯有茶懂!
春节的散文1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风俗都各不相同,想知道我家乡的春节是怎样过的么?那就听我慢慢到来吧?我的家乡坐落于山东莱芜一个小村庄,也算是美丽的小城。
在我的家乡,春节,方言俗称过年。照莱芜的老规矩,春节在腊月的初旬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就数腊月七八这两日了,“腊七腊八,冻死叫化”这是莱芜人的说法。在这一日还要熬腊八粥,所以早早的就要去超市或者集市去买米买豆什么的,准备过腊八节。
除了熬粥之外,还要泡腊八蒜。把蒜一瓣一瓣剥好,放在坛子里,把醋倒入,密封起来。过年时蒜变绿了,醋也有了辣味,吃饺子就着,别有一番风味。
鞭炮一上市,小孩们变着戏法和家长要钱买,大街上鞭炮的声音啪啪作响,好象是预告着新年快要到来了。
腊八粥喝几日,哩哩啦啦二十三。在腊月二十三这一日,每家每户都要买糖瓜,糖瓜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瓜形。糖瓜要祭灶,先让厨房的灶王爷先吃,然后长辈们在给砸开,小孩们就开始疯抢。孩子们最爱吃这玩意了,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才会有糖瓜。在我们莱芜有一句俗话叫“陈家楼。燕家庄,谁家没个破糖筐”这句话的意思是它们的村庄每家每户都会制作糖瓜,我们莱芜吃的糖瓜就是那儿产的.,特别好吃。
二十四扫房子。在二十四的这一日。每家每户都会打扫房子,打扫得一尘不染。二十五出(做)豆腐,我们这都做好几包豆腐,自己吃的少,大部分都分给亲戚朋友吃。二十六去买肉。每户人家都买很多肉,大部分都是“扛个猪个子回家”(方言)。二十七宰公鸡。在这一日呢?是要杀鸡准备过年的,寓意着新的一年吉祥。二十八把面发。大家发上面准备做馒头或者做豆沙类的包子等。二十九蒸馒头。把昨天做的馒头包子放在锅里蒸熟。
大年三十终于等到了。早晨,长辈们和小孩早早的起了床。穿起新衣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到处飘着酒香肉香的味道。门外贴上了对联,你看“福倒了”。红彤彤的灯笼也挂了起来,寓意着在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开始照厅了(放鞭炮),长辈们点燃了一千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到了晚上,桌上摆上了年夜饭鸡鸭排骨,年糕水饺等等:全家老小全围在一起吃团圆饭。
在这一日,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今日必须赶回来,因为今日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节日,也是老人最期盼的一日。打开电视机,春晚拉开了帷幕,老人们说“你看这个主持人长滴真俊那”,小孩说“朱军长得更帅了”。全家老小边吃边说:吃完年夜饭,除了很小的孩子外,其他小孩都要守岁。好困,春晚倒计时,十九八七六…新年的钟声终于敲响,困得倒头就睡。不知东方既白。
初一初二满街走。长辈们去家族长辈家拜年,小孩是不许跟的,要不然长辈是给压岁钱的。初三开始走亲戚了,走亲戚小孩可以跟着,还可以收到压岁钱。家长不让要,小孩却执意要,因为小子要了买鞭炮,小姑娘要了买花戴。亲戚走着走着,也就到了正月十五了。
元宵一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在这一日必须吃元宵的,元宵有各种馅的,豆沙馅。芝麻馅等等:集市上各种各样的花灯上市了,各种各样的造型。大部分灯笼都是按照每年的属相制造的。例如说羊年,就有各种小羊儿,还有喜羊羊等。到了晚上,小孩们就放各种颜色的孔明灯,据说把心愿写在上面,点燃蜡烛,灯笼随风飘向天空,心愿肯定会实现的。还有各种烟花,点燃后多姿多彩。这一日,的确是大快人心的一日。
一眨眼,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这一日就结束了。学生们开始上学,在远方工作的人们也踏上了回到工作岗位的路。在农村的腊月和正月,使农民最闲的时候,忙了一年终于可以休息了。过了灯节,天气渐渐暖和了,大家又要下地干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就这样过着。我家乡虽然是农村,但是农村的春节也是多姿多彩。分外热闹的,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山东莱芜做客。
春节的散文14
新年的第一天“姗姗来迟”
使华夏大地处处洋溢在“欢歌笑语”中
就连自然界都在默默“如影相随”
缔造了尘世“万象更新”的画面
每个家庭都在“温馨与甜蜜”中荡漾
世间亲情的可贵便被彰显
或许,这新年的“神圣寓意”
并不在于它的烟花多么“璀璨绚烂”
爆竹声多么“辞旧迎新”
而是亲人重逢、欢聚一堂
共享天伦之乐的一幕幕
才是新春佳节绚丽多姿的身影
更是弘扬历史文化、传承孝道的契机
所以在此时节
归乡的游子们定会虔诚向神灵膜拜
祈求这些“温馨、感动”的亲情画面
能温馨永驻
同时祝福家人在新的一年中
永远“平安、健康、吉祥、幸福”
时光的静静溜走
并未因今日春节而放缓脚步
所以“暮鼓晨钟”的旋律还在上演
包括今天这个一年唯美的开端
还是在新春浓情氛围中“洋洋洒洒”
或许,我们只有认真珍惜这个节日
去热情拥抱亲情的伟大
才能写进新年伟岸的篇章里
尽管今夜的`烟花已“断断续续”
缺少了昨日的“持续燃放和经久不息”
但一切的繁华事物就是这样“盛极而衰”
都有回归理性的一刻
只有心灵时空能认知“取舍”
和“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的道理
才会尘封过去,开始展望未来
并在新年的征程中
再次“劈波斩浪”、重新点燃激情
这新的一年才会“心想事成、事随心愿”
将“功成名就、云开日出”的福音谱写
春节的散文15
这个春节,张富贵老两口是在城里过的。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城里过年。
他们的两个儿子已经在城里生活了许多年,前些年,每逢春节两个家庭都会开着小车回到家乡陪老人过年。那几天他的老屋可算得上是“蓬荜生辉”,门前停着两辆锃亮的轿车,儿孙们身穿着整洁的名牌服装在老屋里进进出出。今年,大儿子张平的儿媳妇刚生了个宝宝,那个出生在大城市里的媳妇以前就因为怕老鼠不愿意在老屋里过宿,今年无论如何都不肯回来,因为她听人说老鼠最喜欢啃婴儿的鼻子。张平没办法做通小一辈的思想工作,就只能跟老爸老妈商量,要他们到城里去过年,张平居住的那座城市虽说叫上海,但距离上海市中心还有好几十公里,那里原来是江苏的一个县城,是上海扩容时被兼并过去的,现在是上海市的一个区。张平没上过多少年学,初中只读了一年就当了农民,后来就早早地结婚成家。上世纪80年代,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的他还想再生个儿子,那时候正是计划生育最最疯狂的年代,生两胎就算违法,哪里还谈得上生三胎?铁了心要想生个儿子的张平就将两个女儿和承包田全丢给了爸妈,带着他的婆娘去了江南。一开始,夫妻二人只是小打小闹地置办了一条不是太大的水泥船替人家装运石子、黄沙,没过几年船越做越大,竟然换成了一条载重几百吨的铁驳船,后来又上岸开了一家砂石场,当起了房地产材料供应商。这些年,不但在外面如愿以偿地生了儿子,娶了城里的媳妇,现在又添了孙子,而且还成了身家千万的老板!
腊月二十七的那天下午,张平的儿子张传发就一个人驾车回到了苏北老家,按照事前的约定,明天下午爷爷奶奶将跟他去上海过年。这里腊月二十八有一次祭奠先人的习俗,要在中午办一桌饭菜,将家族中的亡灵请回家中吃一顿辞年的饭,焚化一些纸钱,家里人再依次对着饭桌磕三回头。现在,住在城里的人大都不再搞这种仪式,顶多是拿些冥纸或折些元宝在楼底下的空地上象征性地烧一烧。因为张平弟兄都不在家,老两口只好将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张富贵也曾在烧纸的时候向先人们表示过他的无奈,他说:“等到哪一天我也过去了,你们也就没‘饭’吃了,不过,我还会领你们到他们的楼下面去拿点钱的。”
第二天上午,传发就帮爷爷提前贴好了对联和花边,烧过纸,吃过饭,锁上了老屋的门,爷孙三人就上了路。这里到上海的距离有近三百公里,为了带老人去过个年,也算是千里跋涉了。不过,沿途全是高速公路,也只需要三四个小时的时间。一路上风驰电掣,老两口感慨万千,他们仍然记得小时候跟父母行一条小船去上海谋生,路上起早带晚起码也要行十多天。有一回在江阴过江,船到江心时遇上了大风,全家人还险些葬身鱼腹。
老两口坐在后排,看着气宇轩昂的孙子熟练地驾车在车流中穿行,心里装满了幸福与自豪。想到为了生这个孙子,家里的老屋曾被夷为平地,他也被抓到计划生育办公室关了二十多天的禁闭。孙子其所以取名叫传发,是因为生他时张平搞运输船已经发了点小财,他又是在船上生的,因而就取乳名叫船儿伙,后来回来缴罚款上户口时就取名传发。传发是在上海那边上的学,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就跟着他爸做建材生意,现在也已经有了一副小老板的派头了。
年夜饭是在一家大饭店的包厢里吃的。那晚,小儿子张琼一家三口没能赶过来与他们团聚。张琼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老家县城的一家银行工作,现在已当上了副行长,年关岁尾,单位里的事太多,说是等一过了年再过来给二老拜年。那一桌年夜饭是早就预定好了的,价钱可不菲,听说是二千另八十元。大圆桌上没坐满,连五个月的重孙子在内稀稀拉拉地围坐了七个人,虽然上座率只有百分之五十,人气不是很旺,但四代同堂的氛围还是让老两口觉得分外温馨。一桌子的菜肴令人目不暇接,有好几样菜,张富贵没吃出是什么东西烧出来的,也没吃出有什么特别好的滋味,只是觉得还不如在家里吃红烧肉过瘾。喝的酒据说一瓶要500多元,一下子就开了两瓶,张平和儿子传法是主力,张富贵也喝了有三四两,老、中、青三代的媳妇只喝了点饮料。结束时,桌上剩下许多菜,有几样还没动过筷子,老太太悄悄地问媳妇:“要不要打包带回去?”张平说:“算了,带回去也没人吃。”因为有孙媳妇在场,张富贵没插话,他怕在城里人面前“失小”,其实,他何尝不心疼那剩下来的菜肴。他在心里算了一笔账,这一顿饭连喝的酒花掉三千多元钱,这么多的钱可以买到两千多斤稻谷,人民公社那会儿,他们一家五口的口粮计划还不足两千斤,就是放在眼下也足够他们老两口过三年的好日子。
张平家的房子在三楼,是那种四室两厅的大套,几年前买这房子时,连装修只花了七十多万元,现在已经翻了一倍。据说如果这房子在上海市区要值几百万!他家在本城还有两套商品房和三间商铺,现在每年能收到好几万元租金。老两口以前只来过一回上海,那时还不曾换上这样的大房子,这一群楼房的地皮上还是一片稻田,想不到这些年来城市的扩张速度竟然如此快。他们被安排在一间不小的单间里,大床、厨柜全是新近才添置的,对着床头还有一个挂在墙上的大电视。荧屏上的人头与真人差不多大。不过,那晚的春节联欢晚会,他们没看到一半就昏昏欲睡了,于是老太太给重孙子送去200元的一个红包就去了卫生间。张富贵因为多喝了些酒连脚也没洗就鼾声大作了。
张琼一家是第二天下午赶来的,晚饭仍然在昨晚吃年夜饭的老地方,人多了桌子也差不多坐满了,气氛更热烈。张琼很能喝,加上他媳妇也能来点儿白洒,因此他们很轻松地干掉三瓶。吃过晚饭后,张琼一家就去了宾馆。说是就不跟你们挤了,反正可以拿发票到单位报销。接下来的两天更热闹,张平的两个女儿也带着夫婿和孩子过来给姥爷姥姥拜年,两个女儿都嫁在上海近郊,较远的也只有几十公里,大家都有车子,来去很方便。老两口一连几天都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真可谓酒不醉人人自醉,他哪里想得到他张富贵还能有今天,当初他父亲给他取这个名字时,原本是希望他别再过穷日子,没想到他竟然穷了大半辈子,他一气之下就用“平”(贫)、“琼”(穷)二字给两个儿子取名,心想,看他们还能穷到哪里去。果然,现在张平不“贫”,张琼却既“富”且“贵”。
过了年初五,张富贵就急着要张平送他们回去。这里优裕的生活条件让他很不习惯,年初三张琼回去时,他就想搭便车走,是老太太悄悄地劝他:“这样忙着回去会拂了孩子们的一片孝心,就是再怎样不适应也应该再‘坚持’几天。”
最让他们不适应的是那张堪称豪华的席梦思大床,他们睡了大半辈子的老式硬板床,从来不曾两个人睡过一头,过去农村中两口子的传统睡法是一东一西地颠倒着睡,只是男人意欲图谋不轨时才会爬到女人那一头去,完事后总还要撤退到原来的那一头,因此,除了新婚燕尔或者是露水姻缘,两个人很少会通夜相拥而眠的`。这种床是没法各睡一头的,因为有一头的枕头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滑落到地板上。老两口都有打呼噜的习惯,打呼噜的人一般都听不见自己发出的声音,却对别人的鼾声很敏感,因此,老两口总是相互埋怨对方的动静太大。夜里睡得不好,白天就昏昏沉沉的打不起精神来,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着看着头一歪就睡着了。老太太就感叹说:“那张床又大又干净还软软和和的,夜里开着空调又不冷,就是我们命薄没福消受。”还有,他们每夜都要上三四次卫生间,尿频是上了年纪的人一种通病,越睡不着就越是频频觉得有尿意,其实并没有多少尿,在家里张富贵用了几十年的尿壶,老太太过去用的是大马子,现在改用了痰盂,那才是名符其实的“方便”,现在每回要披衣起床,还要走一段路,麻烦太大,再加上卫生间与卧室有很大的温差,弄得老太太第二天就像是有点儿感冒的样子。
老两口是初六的那天下午回来的,这次是张平亲自开车送的。因为他家的老屋就在我家隔壁,张琼一下车就遇见了我,他对我说:“本想是等过了正月半再送他们回来的,没办法,他们闹着要回来。”语气中显得很无奈。
第二天,张富贵跟我聊天时就将他这几天经历过的风光与纠结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于是就有了这篇算不上是文章的文章。
【春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春节的散文05-24
春节的散文(实用)05-24
春节的散文[热门]05-24
春节的散文(精选15篇)05-24
春节的散文精华(15篇)05-24
春节的散文精品【15篇】05-24
春节的散文通用15篇05-24
春节的散文集锦15篇05-24
过年的风俗散文(通用62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