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的散文

时间:2024-05-24 16:41:35 对联 我要投稿

春节的散文精品【15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的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节的散文精品【15篇】

春节的散文1

  这是我们从美国回来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女儿第一个本命年的春节,还是有特别意义的。更特别的是,我那已近“鲐背之年”的高寿婆婆从家乡来北京与我们团圆,使我这个“媳妇”当得更加名正言顺且真实可信。

  婆婆“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且专职生养儿女,在众多儿女中,我先生和我小叔子是“兜底”的那两个,也是“最有出息的”两个——不仅考取了大学,离开了家乡,还都混进了京城,都成了“有车有房”一族,这或许也是她引以为傲的事了。

  我公公多年前因病去世后,她的生活重心也从农村转向城市,在儿女们的家里“打游击”,不愁吃喝,甩手享受,悠哉游哉,不亦乐乎。我们一直劝她来北京长住,但她不干,说我们这楼高人不熟,没劲!而家乡的冬天特别寒冷,我们自打有了女儿,也从不回家乡过年,所以我这个身为人家媳妇的人,也从未真正感受到当媳妇的好与难。

  去年我小叔子(她么儿子)家终于生了个千金,婆婆便很想与这个小孙女来个“亲密接触”。为了她这个心愿,我们今年特别安排她的大女儿(我大姑子)陪着她来北京过年。年前她们一直住在我小叔子家,直到除夕那天才全部迁到我家。一大家子,连我们一家三口,大大小小共8口人。

  我就这么一下子陷入了“婆家人”的`包围中,只有女儿是我骨血,还姓着婆家的姓。这样的局面下,我的“小媳妇”一角立刻鲜明起来,“主妇”的权利和义务同时生效——准备年夜饭、组织看春晚、陪同逛大街、一起去访友……所有能想到的事情都安排了,忙碌而有序。我小叔子家的千金,还不满一岁,把白天夜晚睡颠倒了,谁让俺还算个“育儿小专家”呢,半夜两点半这小不点还是在我这个“掌门”二大妈的手里入睡的……

  但百密还是有了一疏。

  婆婆不多言,跟着我们参加各类活动,似乎没什么不满足的。但我生性是个敏感的人,不久我就发现,当别人忙着交谈或看电视的时候,她就躺在床上睡觉。这样的时候重复出现几次,我的心就开始不安了——大概是因为家里有个不满一岁的“小不点”,我们的忙碌重心有点偏移,对婆婆的关照有失周详,冷落了她老人家。人家不抱怨,咱不能不检讨,检讨了也不能不改正,立马找辙弥补吧!

  呵呵,有办法了!婆婆一辈子不识字,报纸电视的看不懂,此生最爱的“文体活动”就是打麻将,据说打得还不错,条子筒子万子弄得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但奇妙的是,阿拉伯数字她一个都不认识,在我们这里坐电梯,我还特意问了她那些楼层的数字,她摇摇头实话实说:“我不认识。”我就纳闷,那些麻将上的繁体字她是怎么认识的?她笑着说:“他教我的。”呵呵,“他”便指的是我公公。我猜我公公大概是疼她一辈子生儿育女很辛苦,就教会了她一个放松的“技艺”,别的汉字数字啥的就算了,浪费时间还说不定引起纠结。

  我让大姑姐去问躺在床上的婆婆,想不想打麻将,想打的话,我就把家里的麻将找出来,这么些年没用过,都不知道放哪去了。这一问正中婆婆下怀,马上来了精神。幸亏我也属于比较“万能”的主,啥都会两下,麻将也会打,而且打得也不差,这下好了,正派上用场。我、大姑姐、小叔子,再加上老太太,正好一桌!我妯娌哄孩子,我孩子看书,我先生不稀得跟我们玩,自己在看电视,各得其所。

  铺开麻将,老人家就像是找到了顺手的家伙事儿,那架式……呵呵,没得说。当然我们是不的,只拿了些花生数输赢,老太太赢得门前盆满钵满的。有一回我一走神没注意对面大姑姐出的是啥牌,我婆婆是她的下家我的上家,已摸了牌了,我随口问了一句:“大姐你刚刚出得啥?”大姑姐也随口应道:“九万。”我便说,那我和了,六九万,随即推倒门前牌。大姑姐见状又改口:“不是九万,是八万。”呵呵这可如何是好?婆婆此前都没大出声,这回却大声对我大姑姐说:“那你也不能再改口,说九万就九万,得让人和。”大姑姐笑道:“瞧咱妈,就知道偏心儿媳妇!”我也笑,赶紧说:“这把不算吧,我也手快,就推倒了。”大家都开心地笑。

  后来上X,遇到一好友,悄声问我:“你喜欢婆婆家人吗?”我敲回一行字给她:“婆婆家人喜欢我。”她心有灵犀地回了几个字:“臭美吧。”其实呢,口头表面的事咱不爱做。说喜欢婆婆家人显着有点娇情,真能让婆婆家人打心眼里喜欢自己,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好媳妇。可不是嘛!本不是一家人,因为一个婚姻的关系走到一起来,不论是谁喜欢谁,都不容易,这需要双方的诚心和共同努力。这么些年下来,彼此的心性都了解了,苦也罢,甜也罢,都一起走过,不是亲情也浓于水了。

  这个春节过得累是累点,但也还蛮充实,至少让我找到了在一个大家庭里当媳妇的感觉。老太太过两天要回家乡了,心里还真有点舍不得……

春节的散文2

  “孤馆寒窗风更雨,欲雨雨还休。昨日春暖今日秋,知己独难求! 四海为家家万里,天涯荡孤舟。昨日春潮今日收,谁伴我,沉与浮?连夜风声连夜雨,佳梦早惊休。错把春心付东流,只剩恨与羞!风雨催花花何苦,落红去难留。春暮凄凄似残秋,说不尽,许多愁。张弦难诉相思意,咫尺叹鸿沟。花自飘零水自流,肠断人倚楼!夜夜明月今何在,不把桂影投!关关雎鸠恨悠悠,一般苦,两样愁。”

  莫名地,总会想起这首叫《难诉相思》的歌。是我从未看过的电视剧《鹊桥仙》的插曲。那时,年龄和收视条件均不占优势。只是学拉二胡时,觉着此曲名和出处很古典,旋律委婉缠绵,很适合这种乐器。拉的遍数多了,乐曲自然就装在心里了。后来,注意到词作者竟是写了《穆斯林的葬礼》的霍达,一位将人世间的情爱,命运,文化悲剧演绎得玉碎月殇的回族女性。二十年时间过去了,犹如漂泊的人近乡情更怯,我亦是应和了古人将及中年而日渐绝丝竹了。旋律自是淡化,倒是歌词,在心中却是说不出的清晰。尤逢暮春,并且是下雨的日子时,就让自己难以化解的心思,尽付与这江湖夜雨十年灯里,颠沛流离了太久的旋律,一任点滴到天明。而人呢,却是亦无风雨亦无情了罢。

  譬如这样的暮春天气罢,却是最难捉摸和把握的。较之往年,桃花,菜花,李花或开或落,此起彼伏,就是迟迟走不出花期。有些树分明挂满豌豆粒大小的青毛果了,散步时不经意间抬头,山旮旯或墙角总有一两簇开得极娇艳的桃花。菜花亦是铺天盖地的黄,清苦浓香袭来,让人如饮醇醪,昏昏然欲醉欲睡。蜂蝶却是极少见,大约春太寒了罢。于是,恍恍惚如置满坡尽带黄金甲的菊丛中,秋天的梦亦是奇怪地苏醒和生动起来。方悟春秋代序许是不必经过太多烦俗的过程,而仅是始发此感叹者的一种心境罢。就像我现在这样的。

  那末,岁月,世界,空间,甚至困扰人太久的情爱,亦只是心镜里的幻像罢。义山的“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将其滋味写尽了的。只是一千余年后,还是有人悟不透,自寻烦恼,诸如我等凡夫俗子罢。尘埃落定,天地澄澈静肃,钟罄兀自悠悠袅袅。它的知音是龛前的炉香,没有智者可以掬其在手心的,更别说藏之于心了。

  天气仍是冷的出奇,一夜北风后,白天竟飘起了大团的雪花。一个冬天都未见过如此壮观的飘雪景象。可惜落不住,匆匆地就走了,融化的清泪只是涂鸦了一滩又一滩污秽的图像,像一个丢失了谜底的哑谜,设迷者一脸的尴尬和无奈……

  早晨起来,霜很重,像撒了厚厚一层盐。粉色的桃花,未谙世事才睁开眼的苹果花,还有槐树的嫩芽,全像父母或情人无缘无故遗弃的孩童和热恋者,惊愕,惶恐,不知所措。唯有将身子蜷缩得更紧些,让春雨夏云的梦不至于太瑟缩发抖罢。整个世界张开了饥饿的嘴巴,没有谁聆听它们心底忧伤的声音。何况这声音又是如此细碎……

  久已习惯了室外活动的我,却是说不出的慵懒和凄冷,遂拥衾半卧于床。细听这呼啸的北风,清冷和落寞就如腌咸菜般,细微而温柔地渗入我的肌肤骨骼里了罢。电褥子已有些温度了,清冷落寞渐次发酵成隐秘的欢愉和甜蜜。人已慵懒至半睡半醒,一本《玉溪生诗醇》在枕边翻滥了的.,竖行太小的繁体字让人微微有些倦怠。遂忆起书架上还藏有十余年前买下的《梁遇春散文》。那时偏爱徐志摩的诗文和性情,亦将早夭的梁遇春归为一类,顺便买了他的书。翻阅罢,方觉我是彻头彻尾地错了。一个只活了二十七岁的,现代文学史上的天才。这是当之无愧的。以我现在的年龄段计,枉比他长了七八年,却很难畅行无阻地进入其文字世界和语境。只是愧叹自己当年还是早些放弃文学梦的好罢,天生不是这块料么。但在奇寒的暮春,做一个慵卧于床,捧读他作品的读者,想必亦是可以的罢。《“春朝”一刻值千金》《又是一年春草绿》《春雨》等文,让我如饮春醪,难以苏醒了。昏沉沉地度过这突兀的天气时光,终也是缘分和令人欣喜的好事罢。浅梦中又忆起他如霏霏春雨般的文字……

  “我觉得我们年青人都是偷饮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许多好梦,但是正当我们梦得有趣的时刻,命运之神同刺史部下一样匆匆把我们带上衰老同坟墓之途。这的确是很可惋惜的一件事情。但是我想世界既然是如是安排好了,我们还是陶醉在人生里,幻出些红霞般的好梦罢……”

  自然,我亦是拔出萝卜带出泥般地,找寻到《洛阳伽蓝记》,将有关刘白堕善酿酒的文字抄到我的笔记上。录毕,似亦闻到了字隙里溢出的春醪香味。

  我微笑了,翻了个身,很惬意地入睡了。回光返照的风声,还有寒霜,亦都成了经年入梦的好的材料罢……

春节的散文3

  在写于1935年的《记元旦》一文中,林语堂描述了自己从拒绝旧历新年到败给传统习俗的心路历程。他先是坚决地表示,“我的科学意识叫我不照旧历过新年,而我也答应我不会”,然而,从仆人送来一碗腊八粥开始,他已经感觉到旧历新年的到来。而让他一发不可收地勾起对旧历新年美好记忆的,是一盆从福建老家送来的水仙花。

  “我不觉回忆到我的童年。当我接触到水仙的香味,我的思想便回到那红对联,年夜饭,爆竹,红烛,福建蜜橘,早晨的道贺和我那件一年只许穿一次的黑缎大褂。”水仙花的香味让他想起家乡的萝卜糕,他特意去北四川路买了“二斤半一篮年糕”回家。吃着油煎年糕,水仙花的馥郁香味充满着屋子,最后,邻居的爆竹声让他从头脑和心志的心理冲突中惊醒过来——“它们是有一种欧洲人所不能体会的撼动中国人心的力量”。

  他叫来自己的孩子:“阿经,拿去给我买些高升鞭炮,捡最响最大的。记住,越大越好,越响越好。”“于是我便在爆竹的‘蓬—拍’声中坐下吃年夜饭了。而我却好像不自觉的感到非常的愉快。”

  禁令归禁令,老百姓还是按老规矩过自己的年

  林语堂拒绝过旧历新年,是有前因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宣布改用公历,并将这一天定为民国元年元旦;到了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至此,原指阴历岁首的“元旦”和“新年”,被用来指公历1月1日,而阴历岁首改称“春节”——我们过春节,其实也只有100多年历史。

  在推行新历、废除旧历上,南京国民政府一度很激进。192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实行阳历新年的办法》规定,阴历新年之拜年庆祝等,均移在新年举行。1930年,国民政府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执着于旧历新年,被视为“不曰顽固,即曰反对民国”。林语堂这样自称“新派”的知识分子,当然要表示自己不过旧历新年的决心。然而,禁令归禁令,老百姓还是按老规矩过自己的年。“大都市的民众在‘国历’一月一日虽然要虚应故事,在大门上贴一副变像(相)标语的春联,而大门以内却若无其事,照常生活。一到‘农历’的腊月,小康之家从二十三日送灶起便忙碌起来,一直到正月十五夜元宵以后,才在筋疲力尽的情形下,结束了过年的变态生活。”记者伊弁在刊于《世纪评论》第一卷第六期的《过年》一文中这样写道。

  1934年年初,国民政府停止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林语堂的《记元旦》写的就是禁令取消之后的第一个旧历年。巧合的是,一向表示不过年的鲁迅也在此时表示:“十多年前,我看见人家过旧历年,是反对的,现在却心平气和,觉得倒还热闹,还买了一批花炮,明夜要放了。”

  你过你的年,他过他的年,不想过年也完全没问题

  尽管对待过年的心态各异,尽管不时出现“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陋习”(罗永浩语)这样的激烈反对声音,年还是要过的。而社会在变,生活在变,人也在变,相应的,过年的方式也在变。

  近年来,不想或者不敢回家过年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想开了,干脆不回家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想回而不敢回的,也就是所谓“恐归族”。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xx年春节前做的一个调查显示,41.1%的人认为自己是“恐归族”,而过年不想回家的原因,69.4%的人选了“不能衣锦还乡,面子上过不去”。

  “恐归”的纠结在于,在理智上,知道春节很重要,父老乡亲盼着自己回去团聚;但情感上,实在不能接受回家后需要面对的一切:被问收入、被问有男/女友没、被问什么时候要小孩……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传统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改成“不回家,照样过年”,是不是就可以不再纠结回不回家呢?

  曾有人撰文提出:“恐归族”的诞生,“或者可以催生春节文化的新因子,如果合理引导,会更加丰富春节文化的内涵,使古老的春节焕发出新的活力”。既然“恐归”,那么,“不归”是不是可以成为一种新的过年方式?比如,带上父母出门旅游,一家人在路上,快快乐乐把年过了。或者把父母教育成姚志德、纪经书夫妇那样退休后环球旅行的生活家,他们玩他们的,你们玩你们的。

  过年快不快乐,重要的还是心态。像鲁迅那样,一向不过旧历年,但在有了一定阅历,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他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个节日:“今年却亦借口新年,烹酒煮肉,且买花炮,夜则放之,盖终年被迫被困,苦得够了,人亦何苦不暂时吃一通乎。”而且,你过你的年,他过他的年,以前不想过年现在忽然想过,没有问题;完全不想过年,也没有问题。就像梁实秋的父亲,在20世纪初期说出的话:“我愿在哪一天过年就在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

春节的散文4

  在有几天就过年了,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不论离家多远,都想着赶回家,一家人团聚,过年回家是最幸福也是最重要的事情。看到那些临近过年提着大包、小包赶车回家的人,听到依稀的炮竹声,便勾起了我对过年的无限记忆。

  记得小时候,最期望的就是过年,那时候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只有过年才能有好多好吃的,才能穿上新衣服,才能有玩具。那时过年我最期待的就是爸爸能给我买一本故事书,衣服、玩具都可以不要,但书必须要,也正是从那时起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好多的小伙伴一起拿着鞭炮,挨家挨户的串门,心里美滋滋的。到初二拜年,我和妹妹都争着去拜年,因为能得到“好多”的.压岁钱。那时日子虽然比较苦,可是年味却很浓。

  20xx年我去了天津,由于离家特别远,过年的车票又不好买,隔了一年,直到08年才回家,临近过年的那一个多月,回家的心情总是特别的急切,整晚整晚的睡不着觉,总感觉时间过得太慢了,恨不得马上就回家,到买票的时间了,半夜4点多边去火车站排队买票,虽然最终只买到了站票,可心里还是特别的高兴和兴奋,因为终于能回家了,在火车上站10多个小时虽然很累也很难熬,可是这些都被马上就能见到家人的兴奋给抵消了。当看到在车站等我的父亲时,激动的都快掉下眼泪了,两年时间不见,爸爸苍老了很多。到家后,妈妈和妹妹早就做了好多好吃的,看着满桌丰盛的饭菜,心里感到特别的幸福。爷爷、奶奶听到我要回家的消息后,也是一大早就在家里等着,一回家就看到他们,很激动也很感动。大年初一,一大家子人聚到一块,高高兴兴的吃着饭、喝着酒、聊着天,一种久违的感觉。在家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又到了出发的时刻了,心中充满了不舍和留恋,就这样踏上了去他乡的路。

  20xx年过年对我来说是比较特别的,因为这次过年只有我一个人,这是之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由于20xx年3月份准备回家,因此决定过年就不回去了。所有的同事、朋友都回家了,宿舍里只剩我孤零零的一个人,街上的饭馆大部分也都关门了,只能从超市里买东西,大过年的吃着泡面,下载了一些有声小说,天天躺在床上听,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虽然感到孤独和凄凉,但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能忍受,也算是一种经历吧,由此得到“人的适应能力其实很强,有时只是没逼到那个份上而已!

  现在离家近了,一年也能会好几趟家,过年没有了之前那种特别急切回家的感觉,再也不用愁买不到车票了。但是每到过年,心中还是充满了期待,期待着家人团聚,期待着朋友、同学的相聚,更期待着能给来年制定一个好的计划。遗憾的是爷爷的离世,再也不能和他一块过年了,没想到此处,心里便不是滋味,只能在爷爷的坟前多少几张纸,盼着在天堂的爷爷也能过个好年。

  父母渐渐的变老,每到过年最期待的莫过于儿女能够在身边,能够一家人团聚了,因此不论我们离家再远,过年都要回家看看,和家人能够团聚,这就是过年最大的意义!

春节的散文5

  二、走亲戚

  每年大年初二开始,我们这帮小表兄弟姐妹就聚到一起,商量着今天去姑家,明天去姨家,密谋着行走的路线,想办法不让胖乎乎的小表弟坐自己的自行车。我们的队伍很庞大,我们的队伍很热闹。七八辆自行车摇摇晃晃的走在路上,你挤我一下,我超你一程。一年才有这么一次聚在一起,大家很开心。无论是路上有冰,还是迎面寒风,完全不影响我们的愉快心情。

  说着闹着,来到亲戚村中的小商店门前,大家趁着农闲在那里聚集聊天,看到自家的来客,就带着向家里走去。那时没有电话,没法提前通知。主人看到从天而降的我们几个,欢喜的自不必说,端水果,炒瓜子,好一阵忙乱,家里顿时热闹起来,当然忘不了向长辈嘘寒问暖,同时不忘记同辈之间互相取笑,帮大人们洗菜烧火。大家很久没有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欢喜,道不完的牵挂。午饭是丰盛的,但我们没在意这些,大家关注的是今年的家里添置了什么家具,发生了什么变化,每个人都忘记了路上的疲惫,做饭的辛劳,总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不知不觉,不得不回家了,主人依依不舍,我们也不再有来时的冲动,大家一言不发的走在路上,期待着明天的旅途。

  渐渐的,随着每一个人的长大、成家,我么的队伍逐渐缩小,大家见面,是彬彬有礼的客套,日渐程序化地询问老人身体怎么样,孩子成绩如何,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改变,大家在暗自比较他今年挣了多少钱,我明年怎么超过他。午饭照样是丰盛的,谈的,却全是生活的压力。

春节的散文6

  一进入农历十一月份母亲就开始张罗起来--首先就是腌制年货之一的咸货。虽然在我的一再要求下,不要腌制太多咸货,腌制的东西少吃,其它蔬菜肉类可以现吃现买。但母亲还是陆陆续续灌了香肠、腌制鸭子、鸡和鸭肫鸭爪。

  每天早晨,母亲把这一串串,一只只都拿到阳台上晾晒,晚上再收回屋里。虽然很是繁琐,但她却忙得不亦乐乎,而且看着她亲手腌制的咸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后,渐渐可以闻到溢出油脂的香味时,母亲总是会开心地说:“再过些日子,就可以吃到口了!”她还常常注意到对面楼主家阳台上晾晒的咸货,然后啧啧嘴说:“看看,谁家不腌咸货,你看那家晒的,比我们家多得多了!就你讲究,不让弄。幸好没听你话,这阵子太阳好,正是晾晒咸货的好时机,我这些咸货都快晒好了,到时再收进冰箱慢慢吃。”母亲在为她做的正确决定而欣喜,我看到她开心也跟着开心,嘻嘻哈哈着向她“检讨”:“是,您做的对,您老人家做啥都对!”在她老人家眼里,这一只只,一串串都是日子过得红火的象征!

  就这样在闻着母亲腌制的腊肉香味里, 腊月悄然临近,“年”也不远了。虽然早已不再像小时那样对过年充满期待,但每年都是在母亲的带动下,为新年做着种种准备,掸尘擦桌、洗刷器皿、拆洗被褥、采购糖果蔬菜……也是因为母亲的这种安排,才让年味渐浓。而我也常常被带回儿时的腊月里。

  那时,一到腊月里家家户户就开始选个晴好的日子,把辛辛苦苦喂养肥了的鸭子、鸡、鹅屠宰了,然后烧上一大铁锅开水,然后开水一焯,拔毛开膛破肚,清理干净内脏,这些个工序最少也要两天才能算完成,还不包括腌制的过程。要是人口多的人家,他家就需要多养些鸡鸭鹅,腌的多些咸货,那可就苦了大人们了,他们要低头拔毛两三天,常常会弄得脖子都直不起来了。于是从小就听到大人们说:“鸡三把,鸭难拔,一个鹅头拔三年”。意思是鸡很好拔毛,而鹅是最难拔毛的,一个鹅头要拔上三年才能拔干净,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足以说明拔鹅毛是多么费时耗人的活。所以在印象中村里人好像最喜欢养鸭子来腌制成咸货,鸡一般则要吃新鲜的,是要在大年三十放进锅里,炖上个把时辰,让满屋子都飘着鸡汤味,馋嘴的孩子们往往很乖地守候在锅台旁,(当然是被大人提前警告过的,过年了不许胡乱说话,否则就要被用草纸使劲擦嘴)就等着妈妈做好一桌子菜,爸爸点燃炮竹然后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的吃年饭。而杀鸡也是要选择时日的,腊月二十七户户都忙着杀鸡,因为又一句俗话说的是“七死八活,意思是鸡今天死了明天又活过来了,其实是期望来年自家的鸡依然养得兴旺。所以那时每一年母亲在腊月二十七杀鸡时,总是小声嘀咕:“小鸡,小鸡,你别怪,你生来就是别人碗里菜,我给你一碗稻,你还我一碗肉,明年你还来……”

  在老家的腊月里还有两样年货,是庄户人自家必备的,那就是蒸年糕和煮豆腐。那时每户农家都收藏着蒸年糕与做豆腐的家伙什,虽然一年只用这么一次,但勤劳的农夫都会利用农闲时,来制作自家的劳动工具。而父亲做的工具是村里最考究的,最好用的。所以常常被邻居借来借去,虽然他们自家也有,每每这个时候,是父亲最为得意的。那时还是小孩子的我,却最喜欢父母蒸年糕做豆腐之前的磨浆,一台小石磨在侧边留有的孔里架上推杆,随着父亲有节奏的推动,石磨缓缓的'开始旋转,母亲则坐在石磨一边,不时向石磨上的圆眼里填充着泡发过的糯米或大豆和适量的水,白色的浆液便蔓延在石磨底层磨面的边沿,一直流到放在石磨底下的大木盆里。我一会儿跟着父亲推磨,却因不够高被弄得踉踉跄跄,一会儿又学着母亲的样子去填物,却掌握不住节奏常常会有空磨,虽然被母亲笑骂别捣乱,但总是一刻也闲不住,继续帮着“倒忙”。而父亲和母亲则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唠着嗑或安排着来年的庄稼,石磨吱吱呀呀的细声唱着转着,像是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如今这首歌谣总会在某个时刻,不经意地出现在我的脑海我的耳旁……而经过父亲烧煮再点石膏后的豆浆变成了豆腐花,盛上一碗加上红砂糖,也是让我回味无穷的美味之一。

  在所有的年货里,最让孩子们喜欢的就是米花花生糖和米花芝麻糖。刚进入冬季,农户们忙完了地里油菜小麦的播种,家家的农妇就又开始打点起米花糖的食材,她们先是挑选上好的稻子,和当家的一起送到稻谷加工的地方,加工成大米和稻糠,稻糠留着喂猪或是调制成鸡饲料,大米就是一家人的口粮和做米花糖了。每年,母亲也早早的把做米花糖的大米,先洗干净再不软不硬的煮上一大锅白米饭,然后把米饭盛到事先刷洗干净的,竹子编成的专门用来盛放或晾晒物品的大簸箕里,拔弄均匀放到两条长凳平行放置拼成的架子上,摆在空旷的地方尽量让冬季不很强烈的阳光照晒。在一遍遍翻晒中,松软的米饭变成了咯嘣咯嘣响的干米,而且会比原先的大米更硬,有的还结成了团,于是母亲就用空酒瓶洗干净擦干水,让我没事时就碾压,把结成团的干米饭碾压开,虽然很是费劲,但我还是干得很起劲,因为不要多久就能吃到酥脆酥脆的米花糖了。

  而这些只是制作米花糖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制作麦芽糖。麦芽糖的制作工序我一直都没能亲眼看见,因为熬制麦芽糖要慢火细熬,而父亲为了不耽误做白天的事情,总是在晚上忙妥当了,才开始煮一锅糯米饭,再拿出提前用温水泡发芽的大麦,然后把白花花粗壮壮的麦芽放在去掉锅巴的糯米饭里搅拌,再加温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呈现在我面前的,像蜂蜜一样能拉出丝,稠嘟嘟的麦芽糖。而我也总因“瞌睡虫”的光顾错过熬糖的神奇过程,父亲却要守上一夜,不时添加柴火保温熬制。虽然对一锅白米饭加发芽的大麦,就变成了甜丝丝的“蜂蜜”充满了好奇,但第二天用手指从锅里偷偷抹一指,放进嘴里砸吧着满嘴的甜蜜,是我那时最为开心的事。

  米花糖的材料都准备妥当,接着就是准备打糖了,打糖那几天很热闹,因为常常是好几户聚在某一家一起打糖,这样大家就可以互相帮忙,烧锅的烧锅,翻炒的翻炒,起糖的起糖,切糖的切糖。于是在大人们的谈笑风生中每家每户的米花糖就做成了,那段时间村子里的空气都是香的甜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各种糖果也尝过不少,但父亲在锅灶旁熬制一夜的麦芽糖丝,和母亲煮熟晾晒再用铁砂翻炒成的米花揉在一起,用四方四正的木框挤压紧密成型,切成一块块酥脆的米花糖,也许是今生吃过最为醇厚香甜的!

  如今,超市里货物琳琅满目,随时都可以去购买,过年与平时也没什么区别,但或许是因为儿时父母在我的过年记忆中,正是他们准备年货的过程,给我留下太多浓重厚实甜蜜的年味。所以也想让逐渐年迈的母亲依然延续她心中该有的年味,让孩子感知儿时年味的记忆。于是,带着孩子母亲去打年货:买糖果,给他们买新衣新鞋新袜子,就像小时母亲带着我一样;一家人围坐餐桌前一起动手包圆子,做饺子,谈谈心聊聊天……虽然孩子笨手笨脚弄得满桌都是面粉和馅儿,虽然也被大人们笑骂,但我想这些都会成为他心里过年的样子,就像母亲每年年前都要腌制咸货作为年货之一一样!

春节的散文7

  儿子小的时候是非常乖巧听话的,对父母的嘱咐,老师的要求,从来都不打折扣,都是原原本本、认认真真的去做,去落实、去执行。

  如今大学毕业了,工作了,对父母不再惟命是从,不再人云亦云,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也有了自己的主意,有了自己的选择。甚至有的时候,你在说,他在听,也在答应着,口头上应付着你,不与你顶撞,让你有种欣慰感,却在执行上打折扣,也就是所说的做起事来很任性,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有时候想想也应该是这样,是自己的观念落后了吧,如今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孩子这代人无论从思想上、观念上,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应该是一致的,能接受新生事物,适应新生事物。而我却总感觉与时代发展拉开了距离,与孩子们这代人的观念有了差距。比如,我还没弄明白微博、微信的时候,他们却摇着微信抢红包,拿着手机问路查地图,买票购物交费用了。

  也就是说我的年龄老了,观念落伍了,被飞速发展的科技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我家在黑龙江边陲的鹤岗市,距离省城哈尔滨四百多公里的路程。而儿子却在距离哈尔滨两千多公里的西安。上了四年大学,又工作了两年,每次来来回回都是坐飞机,然后坐火车或汽车走省城到家乡小城的这段路。而今年儿子却突发奇想,要坐火车回家。我不知道儿子是为了省钱,还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或是想尝试一下自己独行回家的能力。总之他任性地决定了回家的行程和乘车路线。当从西安坐上火车,经北京倒车再下车时候,时间已经是两天后了,在邻市的火车站,儿子从自动售票机中取出网订的车票,此时的时间距离回家的开车时间还有三个多小时。这时候儿子回家的心情是急切的。特别是距离家越近的时候,这种心情越迫切,我外出归来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心情。儿子来到车站对面的客运站,果断地买下了一张二十分钟后开车的客车票。当我打电话告诉儿子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先在附近吃点饭时候,儿子已经按响家里的门铃了。当儿子坐在家里痛痛快快、舒舒服服地吃过丰盛的午饭之后,他手里那张火车票还没到开车的时间。在回家的最后一段行程中,儿子又骄傲地任性了一次。

  儿子回到家中,爱人带他去购年货。买吃的穿的',买对联、买福字,买彩灯,唯独不买鞭炮。儿子虽然有着高大魁梧的男子汉身材,有着东北男人的气质,喜爱打球、喜爱运动却不爱放鞭炮。似乎从小对鞭炮就没有兴趣,偶尔站在窗前看一下别人放鞭炮、放烟花,也会发出几声惊喜和感叹,却没有自己去尝试的欲望和好奇。直至今天,不但没有燃放鞭炮的兴趣,对弥漫在空气中的火药味和残留在地上的碎屑也常常指责一番,说这些人自私,只顾自己的开心而不顾别人的感受,影响别人的休息,给小区的环境带来了影响,更给大气造成了污染。儿子很有自己的个性,或者说是在喜好上很是任性。

  儿子喜食肉类食物,作为母亲,爱人非常了解儿子的这一嗜好,每年春节之前,就早早备下鸡鱼肉蛋排骨条等,只要是儿子喜爱吃的,就会欣然买回来。距离儿子回家还有一段时日,可冰箱里早已塞得满满的,就连窗外铁筐里也装满了各种冷冻的牛羊猪等肉类、鱼类以及各种零食小吃等。

  儿子回到家的几天中,爱人变着口味为儿子做着不重样的佳肴。葱包羊肉、炖牛肉、酱肘子,红烧猪蹄、猪排骨、鱿鱼、鳕鱼、刀鱼等,在吃法也是蒸肉、烤肉、烀肉、炖肉以及火锅等,主食从麻花、丸子、各种馅的水饺、包子、饼、手擀面等形式多样,花样不断翻新。爱人在厨艺上也略有一手,每天的主副食也并不用费多少心机,但为了儿子这短短半个月的回家过年,可以说是尽到了一个做母亲的最大努力。

  在筹备除夕年夜饭时候,我们照例征求儿子除夕想吃什么菜时候,儿子竟然点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土豆丝和炒西葫芦。

  在如今的家中,儿子每年只能回来一次,而且也只有十多天的时间,儿子的要求基本可以与圣旨般对待了。爱人自然会按儿子的要求去精心准备每一道菜肴。

  除夕夜的餐桌上,面对满桌子的美味,加之近几天为迎接儿子接连吃了几天的大餐,如今大鱼大肉或许已经不再受欢迎了,而儿子点的土豆丝和西葫芦却成了一家人青睐的美味。晚餐结束时,盘中的鱼肉蛋基本很少有人光顾,而土豆丝和西葫芦这两盘家常小菜却被一扫而光。看来,儿子点出了这两道菜,不只是自己的任性,也是几天来自己的胃口被各种做法的鱼肉蛋挤满了空间,也想着吃点素菜,改变一下口味,清淡一下肠胃了。

  儿子的任性不仅仅体现在好习惯上,也同样有一些不被看好的坏习惯让我很是无奈。儿子的生活习惯或许同其他年轻人相似,每天睡得很晚,基本都在午夜后才关灯,而次日基本都要到十点以后才会不情愿的爬起来洗漱。除了吃饭的时间以外,就是拿着手机看网页,看电子书,间或也玩些我看不明白的游戏。

  我几次劝他放下手机,让他看看书,或看看杂志,学习一些历史,了解一些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他却说我落伍了,虽然书柜里摆放着很多书,随便拿出一本,在网上都能找到,想看什么都有电子书。现在读书还能和你们那样走到哪都拿着本书,自己看什么书全世界都知道。儿子说的也有道理,自己虽然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也下载到手机里几部名家名著,闲来无事时候也时常翻看这些电子书,走到哪看到哪,真是方便的很。

  与儿子闲聊,他说已经决定不想在目前这家公司干下去了,想换个工作换个环境也换个心情。年前已经去另一家公司应聘,并通过了面试,年后就要去报到了。之前儿子在电话中曾说过这个问题,但我想儿子或许只是说说而已,换工作对我来说是天大的事,这么大的事儿子竟然决定了,而且说起来竟然很轻松。我劝他说,辞去现在的工作,重新找工作可不是儿戏,一定要三思而行,要慎重考虑。儿子说,我自己的事,我能不考虑好吗,能不为自己负责吗。自己会考虑周全的。这事你就放心吧,再说,如今跳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像你们那样一个工作一个岗位就干一辈子。你们喊了一辈子干一行爱一行,你们是不爱也没办法;如今我们是爱一行干一行,不喜爱的就不干了,再另找自己的喜爱的工作去干。我不能向你们那样,一个岗位是好是坏也要承受着,没有自己选择命运和岗位的余地。现在年代不同了,换个工作是很平常、很普通、很正常的事情,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担惊受怕,更不要前怕狼后怕虎的。何况我已经通过了面试,已经签订了合同。儿子真的很任性,我真的是不用再为他操心了。想想自己,也没有能力再操他的心了。

春节的散文8

  并非我的高尚才自告奋勇的值班,只因心中的那份情愫促我无怨无悔的担当。可亲可敬的同事们,你们不要再争执不休,在这个温暖和睦的家庭里,你们每一个人的家都比我住得更远,每一个人的困难都比我的更多,每一个人的父母、爱人、孩子都比我更需要孝敬、爱怜、关心。平日里你们就很少休息,不管是陕北地区的特大防洪抢险现场,还是帽天山最艰苦的施工攻坚战,抑或是烈日炎炎的设备旁、寒风凛冽的铁道边,你们都付出了太多太多的艰辛和心血。在这万家团聚的新春佳节,你们该好好的休息,和家人过上个安心的春节。放心地走吧,同事们,有我的守护,铁路会安全畅通。你们的团聚就是我最的幸福。

  并非我的自私才自告奋勇的值班,只因心中的那份挚爱以另一种方式表达。我的爱人,我知道你为了我的回家团聚等了一天有一天,一年又一年。我更知道你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尽管我在这远隔千里之外的陕北高原一次次地打电话:不要再忙碌了,好好歇一歇吧,孩子大了,我们已进入了知天命的年龄。可你总说你不累,闲下来也挺难受。然后给我一个灿烂的笑声。这笑声让我陶醉了二十几年,从银铃般清脆的娇嫩,到钟鸣般雄厚的成熟。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它传递给我的是平安、是爱恋、是思念、是鼓励、是幸福、是心心相印。尽管如此,我的心里仍感到愧疚,尤其是在这属于举家团圆的节日,我又一次的不能守候在你身旁的时候。但你深深地懂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距离所产生的美将地老天荒。

  并非我的不孝才自告奋勇的值班,只因当初的教诲让我始终难以忘怀。我的父亲,自从母亲去世后,你就一人生活。虽然身体还算健朗,每日奔波忙碌于老年自乐班的行列,但必定也是七十有五的人了,头疼脑热的小毛病也是时常出现,尤其是糖尿病的折磨让你处处在饮食上得小心。由于路途遥远,平日里回去看你的次数就少,本想这次春节回家好好团圆,尽尽孝心。可谁想几个同事的家里困难比我还多:有的父母卧床不起要照顾,有的要家远路遥父母年迈,有的孩子高考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怎好不主动值班。更何况你也是铁路电务职工出身,在我的记忆里你也是常常春节值班。你理解铁路职工的春节值班,更能体会到那种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正是你这种言传身教和率先垂范,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担当和奉献,成为我人生道路上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并非我的失言才自告奋勇的`值班,只因为父的良苦用心只有你最明白。我的女儿,在你二十几年的成长道路上,为父陪你的时候确实不多,更不要说春节了。你开始很不理解铁路职工的工作,不但放假最晚,还常常不能和家人团聚。也许这种家庭环境的感染和一次次的失望,让你也慢慢的习以为常了,一些重大的事项和计划对我不再抱太大的希望。就说这一次吧,你的男朋友在国外上学,你们约好春节要去看望,想让我去机场送送你。我起初想你不会走的太晚,送你应该没问题。于是,我很痛快的答应了,没想到等各种手续办下来,正好是大年初一你要走。这样我很难兑现承诺。我知道这让你又一次的失望了。但同时我更知道你会明白我的良苦用心。为父身为铁路干部,虽没有多么高尚,但深知为人处事之道、铁路安全之重任、主动承担之美德。你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为人师表,更应该学会奉献和担当,树立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不断地在工作上发挥正能量,展示你最优秀最精彩的一面。虽然为父这次不能亲自送你远行,但其心始终陪伴你的身旁,始终祝你一路顺风,平安愉快。

  听,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窗外的鞭炮声异常的清脆,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陕北高原,在四面环山的绥德站区,我坚守在工作岗位,仔细地查看设备运用状况,那继电器噼里啪啦的响动声,那窗外站区红黄绿蓝白交替闪烁的信号灯以及一趟趟列车平安驶过站区的铿锵声,多像是一曲色彩斑斓、悦耳动听、而又极具喜庆气氛的华丽乐章。

  这乐章,是对新春佳节的美好祝福。

  这乐章,是千万个春节值班的铁路职工以及他们的亲人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共同完成。

春节的散文9

  不知为什么,我凑那个小就喜欢语文这门科目,也许是因为我哥哥吧!在那我小的时候每天清晨一起来就听见了哥哥那洪亮的读书声,起初我还十分的讨厌,因为它打扰了我的好梦,但是慢慢的我发现我渐渐的喜欢上了语文,也许是因为哥哥那洪亮的读书声吧。管他呐,反正我已经接纳了这位朋友。

  于是第一次我便拿了哥哥的语文书一知半解的读了起来,在书中常常有的字不认识但我还是坚持的读了下去,在书中我领略了老舍先生《济南冬天》的雪景,观赏了朱自清老先生《春》的波波生机,更领教了丰子恺先生《白鹅》的霸气十足。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让我更加的喜欢上了语文这门课程,也让我们俩的友情更加深厚了。

  转眼间,我也上了中学,也坐在了明亮的教室里一个人静静的阅读语文书,仿佛这个天地之间就只有我和语文两个人的存在,我们就像两个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一样,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悲伤,一起快乐,由于我对语文的热爱和向往这时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很不错。

  我很庆幸因为我拥有语文这门课程,语文也很庆幸因为它拥有一名我这样的好朋友。我不知到我今后还能在语文这条路上走多久,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二十年,也更有可能是一辈子的事。

  你觉得怎么样,这就是我和语文,一对关系亲密得没有词语能形容得了的好朋友。

春节的散文10

  走在张灯结彩迎接新年的城市,儿时在乡下过年情形总在眼前浮现。在故乡皖东那古朴的乡村,每到过年,不问男女老幼,不问家境富裕或清贫,人人都自头到脚更换一新。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父辈们在过年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管有钱无钱,干干净净过年”。条件好点的家庭会给孩子大人添件新衣服,手头不宽裕的人家会在腊月二十几,将大人小孩的外套趴下来洗干净,当做过年的新衣服。

  大年初一早上,每家每户都会放“开门炮”。“开门炮”就是在开大门时,要放三个大炮仗,开门炮放过以后,才能放“千头

  小鞭炮”。在开大门之前,全家人都要起床,穿戴整齐,洗刷完毕后,才能开大门,且在起床和洗涮过程中不能有响动。放开门炮,每家都很重视,开门炮的响否,意味着新的一年,家事是否顺利在腊月二十几,每户人家都会选个阳光好的日子,将鞭炮拿出来照晒,防止潮气影响鞭炮质量。哪家抢了“头炮”,第一个放响了鞭炮,村上人会说这家人最勤快,会受到村上人的夸赞。因而家家都会争相抢放。

  大年初一早上最先热闹的是孩子们,出了家门的孩子们,跟随着起始起落的开门炮的鞭炮声奔跑着,看谁家放的鞭炮长、鞭炮响。在地上寻找着未响过的鞭炮。如果谁家的门未开,平时可以去敲打,但大年初一早上,孩子们也只能站在门前叽叽喳喳闹着,不可以去敲门。谁敲了门,家主不高兴,村上人也会笑话孩子的父母,说这家父母没规矩,孩子没教养。

  大年初一早上,每家的家主在放过开门炮后,都会前往同一户人家,那就是拜望村上最老长者。无论是否是亲戚,平时关系远近,那怕与长者或家人有隔阂,也要去拜望。并在此集中,待全村每家家主都到齐后,然后,拜访每家每户。每到一户人家,堂屋八仙桌上都会放上这家最好的手工自制糖,还有瓜子、香烟。谁家的糖品种多、香烟好,说明这家人大方,日子过的好。家家都在暗地里比试着,这是一种气势的较量,这样的场面既热烈又微妙。

  在故乡,过年的时间概念是比较模糊的,一入腊月,就到了过年准备阶段。家家户户开始做元宵面、熬山芋糖、磨豆腐。一般说来,大年三十中午不用餐,大年三十日晚上才是真正“去旧更新”的时候。

  正月,是“拜年”的日子,按照惯例是做小字辈的先到长辈家,这含一种尊敬、拜望的意味。拜年的顺序是大年初一拜堂叔,大年初二拜舅舅,大年初三拜姑父、表叔,大年初四拜老丈人,接下来是平辈拜年。平辈拜年不受时间约束,迟点也没有关系。有趣的是,长辈承受了这一“拜”之后,可以给来拜年者压岁钱,并将所携带的礼品留下享用。平辈或小字辈不可,必须将对方所携带的礼品原封不动地带回对方家,或换成更好的礼品带到对方家。若留下或不回拜,便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大人盼耕田,小孩盼过年。最热衷于过年的还是那些孩子们,年还没有到来,他们就掰着指头数日子。新年一到,穿上新衣、新鞋兴致勃勃地走巷串户,平日里对他们严肃甚至苛刻的.大人们,此时都会和和气气,跟他们打招呼问好,这使他们所受到的礼遇倍感兴奋。

  过年,对于辛勤了一年的村民们来说,是那样的慎重其事,因为历史的久远,又有那么多因习而成的规矩为它点染上了某些神秘色彩。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了,浓浓的拜年情系被几条短信替代了,甜甜的手工自制糖被超市琳琅满目的的大礼包替换了。“拿刀去割麦,家来拜年客;青草盖驴蹄,正是拜年时”之悠然过年情形,只能在儿时记忆中留存,在父辈们茶余饭后闲聊中再现。

  对于出生在乡下,如今生活在城市的我来说,对在故乡儿时的过年是那样的依恋和怀想,这不仅是对儿时过年的依恋,更是对那邻里浓浓乡情的怀想。

春节的散文11

  过去父辈们上香总是要先洗手,然后用新一毛一巾擦的干干净净,再拿出香点燃,然后再跪在灵堂前真诚地深深地磕上几个响头,把香插在香炉上。那时候农村的香炉要么是用碗挖上一碗小麦或沙子使用,要么是插在墙缝里或柱子上的裂缝里。

  而现在,我的兄弟姐妹们没有了那么多的习俗。吃完一团一圆饭,手随便在一毛一巾上擦擦,那一毛一巾什么都用,洗脸擦手抹桌子。拿起香,点燃,然后弯弯腰,点点头,就找地方插上了。好一点的是,现在大部分人家都买了香炉。那香炉看起来很一精一致,也很大方美观。可我的心里面却总是少点什么东西,我一直这样想。

  我不知道上香的真正意义所在,但我一直告诉自己,上香就是上一份一爱一心,一份真心,一份诚心。一奶一一奶一说,你们上香也不磕头,那是对老祖先们的不敬啊,是对死去的太爷太一奶一一奶一,爷爷的不孝啊,要多磕头啊!顽皮的`小侄子说,你想磕了自己来磕,我害怕我的新衣服给弄脏了,叫我和我的朋友们怎么玩啊!然后一溜风地跑了,整整一个晚上也没回家,说是在表弟家玩。

春节的散文12

  (一)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上午九点五十五分,我在呼和浩特白塔机场,乘坐飞机前往赤峰。到港赤峰,即机票比通辽便宜很多,又离我的老家很近。

  归心似箭,思乡已久。思念是表盘上的那一支看不见走动的时针。

  飞机在蓝色的天空里飞行,我用一种近于静默的姿势沉思。

  云如约而至,软软的,绵绵的,浅浅的,在天空里漂游,在阳光下闪亮。

  此时,我只能凭着想象望着窗外,谛听飞行的声音,看着修长的机翼,充满幻想的影子,淡淡的风景,悠然的感觉。

  过去都是爱人和女儿回老家过春节,而今是孑身一人,不觉阵阵悲凉。看着过往的白云时,才知道,那是我心里浮现的矛盾着的眷恋。

  我柔软的呼吸,云纯白的梦幻。

  从时光的远处,轻轻的游移,那些棉絮一样,构成了梦靥般的影像。

  机舱里德人们也在静默的沉思或像我一样的望着窗外。

  回老家,该回的都回来了。比如漂浮的云,比如阳光……

  (二)

  十一点十分,飞机准时到达赤峰机场。

  赤峰的朋友宋大哥、相锋弟来接我。

  相锋弟先迎了上来。

  我问,“宋大哥呢?”“我在这”。宋大哥从旁边的洗手间跑了出来。他风趣地说,“为了跟你握手,我去把手洗干净,由于着急,还跑到女的洗手间去了,跑错了地方。”我们都笑了起来。一脸真诚的笑意,一双潮湿温暖的手。

  从机场大厅走出来,阳光依然灿烂。望着远山近影,感到格外亲切,就像到了家一样。

  赤峰的冬天是一个暖冬,空气里充满了暖暖的草味。

  我们上了车,相锋弟开车。我们穿行在美丽干净的街道,喜庆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跟宋大哥说,您就别去了,让相锋送就行了。

  宋大哥说,中午就不请你吃饭了。我们就在车上吃吧。

  他从车后面拿了个塑料板,放在前后座的中间。放上了烧鸡、炒豆角、炒干豆腐……摆的满满的。随后拿出两瓶二两半装的“劲酒”,一人一瓶,便喝起来。

  我们边喝边聊,无暇顾及窗外的风景。宋大哥是一各爽快的人,又是一各干练的人,他在几家公司都当过头。我们公司在赤峰成立分公司,他不谈条件,不讲待遇,毅然来筹建,创业的日子很难,可是他从没有打过退堂鼓,业务很快上了规模,市场有了份额,公司有了形象。

  也许其中有太多的我不了解的.片段,我看着宋大哥露出的笑容,仿佛那一幕幕辛苦的过程,只是我未知的梦想和向望。

  我俩每人喝完两瓶劲酒,又喝了两听啤酒。我凝视着宋大哥奕奕的神态,自己早已融入这个环境,一个让人放松开心的氛围。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这样情境下的盛宴。

  看着阳光环绕着天空,眼前路过的山水,熟悉的土地,早已深深印在心里。

  也许是今年的春节有太多的奇遇,让我很期待。省际大通道两旁落满尘土的树枝,快速地消失在脑后,干枯的杂草在风中哆哆嗦嗦。而车内却弥漫着醉人的酒香。开一点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觉二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到我的脸上。

  我没有到达故乡,就是在回故乡的路上。

  (三)

  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不知不觉车辆抵达岳母家的门口。

  我们带着未曾退却的兴奋,不舍地从车里下来。

  冬日的奈曼小镇,阳光毅然那么明亮,空气中透着一丝丝清凉。

  宋大哥、相锋弟将买的礼品卸了下来,吃喝用一应齐全,而且都是一式两份,可见是给我和爱人双方老人准备的,做的多么细心,想的太周到了,令我心中涌起阵阵暖流。

  小舅子、小舅子媳妇出来接我。

  走进这熟悉的院落,熟悉的屋子。已经是八十九岁高龄的岳母,一见我进来,马上从炕上下来,两眼放出光来。“我老女婿回来了”。那亲切的话语,让我的心里心生感动。

  老人是个刚强人,近九十岁了,只耳朵沉些,身体还很硬朗,头脑还很清晰。老人说:“莹莹(我女儿)上班了,我老姑娘(我爱人)也不能过年了。”“莹莹走时才十岁,一晃儿,都二十多了,真快呀”。语气里有欣喜,也有无奈。“我老姑娘来电话说,过两天才放假呢。”“莹莹过生日(腊月十七的生日)给她煮面条、煮鸡蛋没?”我点点头。

  老人喃喃的说“这些孩子的生日我都记得,正月初三是你五姐的生日。”是呀,孩子们的生日是娘的苦日,她都记得。就是自己的生日不记得。可怜天下父母之心呀。

  老人是河北人,是童养媳。岳父过来后,她坐牛车好几天又赶了来。六十年没有回去过。靠老岳父一个人的工资,养育了七个儿女,受了不少苦和累,遭了不少罪。零七年末岳父去世,对她打击很大,越发孤单和寂寞了。几个女儿让她去住住,她也不去。她说,“你爸爸回来找谁去。”“家里没有人看可不行。”是舍不得她那个小屋,舍不得岳父遗存的气息。我看到立柜镜子边还夹一张老岳父年轻时的照片呢。老俩口相濡以沫一辈子,感情融入骨子里了。

  小舅子买了个新电视,是二十一英寸的。要换掉老人已经看了二十多年的十四英寸小电视。他教老人怎么用遥控器,老人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我不知道老人看电视,还是听电视,却是那样有滋有味。对电视里出现的明星和名主持都能叫出一二来。这对于高龄的老人来说真神了。

  老人的最大的嗜好是抽烟,也是近几年学会的。特别是岳父去世后抽的更勤了。我知道,那是抽的是寂寞,是孤独。但是,老人牵挂儿女的心依然长久,思念丈夫的情依然浓厚。

  (四)

  晚上,初中同学王艳琴请吃饭。“你回来了,给你接风。”电话那面传来她爽朗的语音。

  在座的都是,我们白音昌中学初中班的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发开始怀旧,反而越远记忆越深。

  俗话说,吃谁喝谁不要忘记召集的人。王艳琴小时候就是个大方的女孩。参加工作时到了新华书店,现在已从经理位置上退了下来,儿子也参加了工作,在旗供电局上班,一脸欣慰的样子,一身轻松的感觉,依然那么乐观开朗。“到这个岁数了,该好好活自己了”。

  谢春祥跟我一起考的旗一中,家境很困难,全靠姐姐帮持了。高中毕业那年没有考上学,“回家放了一年猪”,第二年参加高考,考到了我们一个地区的林业学校,现在是林业局副局长,依然风华正茂,正在兴头上。

  张庆恩曾经当过派出所长,现在交警队事故科工作。由于警察职业接触社会阴暗面多些,容易受大染缸的侵蚀,造成婚姻家庭不是很幸福,但依然年轻而充满活力。

  张福友成了一个商人,搞开发的。来时就已经喝多了,骨子里有钱人的神气,但对同学还是情有独钟。

  仲维香有三个孩子,家庭负担本身就很重。可是天阴又遇连阴雨。前两年爱人又去世了。天塌下了一般。现在靠自己打工供孩子上学,我没有细问她的生活,我是个悲悯性格的人,怕自己控制不了泪水,让所有人一起悲伤。

  ……

  我不想把这篇文字写成点名簿,但我又不想漏掉任何一个人。我想对我的弟弟树昌说,“我们是一起长大的,只小我一岁,有专业,有学识,虽然工作上不如意,下岗再就业,但是你却坚持,记得早点给我娶个侄媳妇。”想对表哥江涛说,“我的身体里流着老江家的血液,你们永远是我的亲人。”对表弟安海深说,“认真的,我没有一刻是不喜欢你的。你真的很聪明,你是个努力的男人,有情有义,得到什么都是应当。”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记得我很兴奋,是同学的情,是故乡的土,联结了我们情窦未开、心智未醒、稚气未脱的年代,这份情很久都未能释放,是同学之谊传导给了我,是乡土之情唤醒了我,好像我自己又回到了那个稚嫩的年纪,面对新的情境感到快乐和高兴。所有在场的人,都被影响。我找到了这个相互温暖的气场。因为一个人,在不同地点反映不同;同样喝酒的人,在不同场合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在这样的场合都拿出了自己全部的善良,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本真,都努力地展现出最美好的自己。也许这美好会在分开之后会消失,但是没有关系。我的一生都会握住这些光影。

  (五)

  吃完饭,我跟海深说,“明天去看看五姨夫(海深父亲)吧,好多年没有聚了,咱们吃个家宴。”海深说,“好。小哥,明天上午我去接你。”

  江涛小哥把我送回岳母家。小舅子和他媳妇正在给老人住的屋里刷墙。是呀,过年了,给家一个新的面貌嘛。

  老人给我铺上被子,我躺在炕上,我感叹,又睡上热炕头了。

  新买的电视属于高清电视,图像很清晰。我看电视剧《雪豹》,这是一个抗战片,深深被剧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剧中的既有智慧、又坚韧的虎头山独立团团长周卫国很是佩服,确实是一部好的电视剧。也许老人看不懂,她只默默的抽烟。时不时,老人说两句,无外乎是儿女们的事情。虽然岁数大,但是明事理。儿女们都有错的时候,好像一个母亲在拍打儿女身上的尘土,可是更多的是关注儿女们的生活好不好。我很怕她念叨我爱人和女儿,很怕老人那牵挂的眼泪。

  但我记得这个夜晚,老人提及的亲人们…….

春节的散文13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这几年,几乎每年春节过后,人们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感慨。究竟是怎么哪?过年对于生于缺吃少穿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我来说,那是童年岁月一个多么短暂而又愉悦的时刻啊!

  穷人的孩子懂事早。与现在的孩子迥然不同的是,儿时的我热盼过年的原因,并非为穿新衣服、领压岁钱、放鞭炮之类,而是能在这时看到长辈们难得的开心的笑容,天天享受邻里户间喜气洋洋、七里八村热热闹闹的气氛。

  农村的过年从腊月就拉开序幕,一家接一家的宰杀年猪、腌制腊肉的行动开始传递过年的信号。天寒地冻时节,平时忙得眼晴一睁忙到天黑的大人们难得有这一段空闲,嫁女娶媳的喜事也集中这段操办。一家办喜事,全村都热闹。亲戚朋友、周围邻里纷纷赶来帮忙,说说笑笑中将喜事办得体体面面、圆圆满满。热气腾腾的景象不仅将寒冬的的阴霾驱散,也仿佛使农民苦焦的日子滋润了许多。

  “腊月二十三,灶爷要升天”。即便平时顾不上讲究的农家主妇也不会忘记这一天,将手头的事先放下专心打扫卫生,甚至全家齐动手,一定将灶台上下、屋内院子打扫干净。当晚迷信的奶奶还要摆上香烛供品,郑重告祭灶神,祈求保佑来年灶火旺盛,儿孙们顿顿有饭吃。

  腊月二十五以后,大人们便开始相约赶集镇办置年货。上世纪七八年代的农村,绝大多数家长是掰着指头算计着攒钱修房的,但为了准备过年,平常再节俭的家庭,也大方了许多。待客的烟酒、做菜的调料、喜庆的鞭炮是必买的。到除夕这天,集市上的人反而少起来,家家户户炊烟缭绕,在家杀鸡的、劈柴的、担水、煮腊汁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为迎接新年到来做着最后的准备。

  过年打骂孩子是大人们忌讳、邻里间笑话的事。即便平时日子过得再苦再累、心事重重的大人们,也大度了很多,不再将怨气洒向调皮的孩子。我和小伙伴们便从这天开始了一年一度向由自在的欢乐时光,放肆地你追我赶东跑西窜地放炮仗、捉迷藏。记得那时农村还没有电视,大家往往是玩得兴奋地忘记了天黑,直到被大人们佯装愤怒地大声喝斥“玩疯了,肉煮熟了都不知回家吃”,才感觉口谗肚饿,欢蹦乱跳跑回家吃年夜饭。现在的孩子无法体会,在那时,对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吃肉可谓改善生活的标志。天天吃肉——这种在庄稼人眼里近乎奢侈的日子也只有过年。

  年夜饭,作为一年一度最要紧的.晚饭就成为这种奢侈的开始。平时都做菜舍不得多放油的家庭主妇,在此时也显得十分大度。凉拌的、炒的、油炸的个个菜都是油旺旺、香喷喷的。吃饭时,要将所的屋里为灯拉亮。全家人围在一起,爸爸妈妈平时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脸上绽出少有的微笑,一个劲地呼这唤那地劝我们“慢慢吃,多吃点”。这也是家家户户每年用时最长的一顿晚饭。

  对我来说,则是和父亲相处最长的晚上。那时,父亲在离家较远的山区基层机关工作,父亲每月回来一次也是骑自行车跋山涉水百里路,回到家常常是天黑,一家聚少离多,。生活的艰辛让父亲脸经常铁黑着,脾气也很暴躁。我们姊弟三人对父亲畏而远之。然而在除夕之夜,父亲则显得比平常任何时候都和蔼而亲切,仿佛要弥补亏欠我们一年的疼爱。整晚的欢乐都由他发起,讲故事、出迷语、说春联,我们抢着说话,屋子里荡漾着欢乐,全家笼罩在幸福之中。我们想和父母一起坐夜,但大约到一两点钟却抵不住困意的来袭,最后都懒懒地挤在父母的怀里甜甜地进入梦乡。

  然而在大年初一清早,我总是会被四面八方传来的哔哔嚗嚗的鞭炮声叫醒的。我奇怪自己非但不觉得难受,反而会觉得很惬意,自告奋勇地起来冒着寒冷在院子里跟着放响鞭炮。在我的眼里,亲手点燃放响的仿佛不是鞭炮,而是幼小的我在心灵对新年对未来的一个又一个火热而美丽的呐喊啊!

  清早贴上父亲提前挥墨写就的红红的对联,是大年初一第一件要紧事。家家户户贴上红红的对联可谓过年最美丽最具喜庆色彩的一道风景,那些简陋的房子此时仿佛不再是那么难看。受父亲的影响,我从识字起就喜欢在过年走亲戚时一路欣赏每家每户的对联,从各不相同的字迹和内容里,我似乎感受到每一个家庭对幸福渴望的力量。若看见谁家到大门没有贴春联,我便不免生出一分失望,继而疑问这家主人怎么啦?欣赏春联成为我过年的一大嗜好,持续至今。但可惜的是,近年来,绝大多数家庭门口贴的春联都是面孔雷同的金字印刷品,如同过年收到的累同的手机拜年短信,辞藻华丽却让人反胃。

  那时,农村过年走亲戚相互拜年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亲戚来和没有亲戚去同样是难免被人背后耻笑的。从正月初二开始,路上三五成群接连不断大都是拜年的队伍。家家拖儿携女,人人换上新衣,一路谈笑风生。每个人似乎都比平常礼貌了许多,精神了许多,从门口过相识不相识,都要说笑招呼几句。平常见面少的亲戚更加亲热,知心的话儿说个没完。待客的诚心,做客的高兴。主家从厨房里端上亲自做的饭菜,邀客上桌,菜过五味,酒过三旬后,主客间话题愈多,谈兴更浓,感情交流愈加热烈。亲戚间你来我往,一家一天,少则拜年到初八九,多则拜年到正月十五。农村过年登门走亲访友的那种心情舒畅劲,是现在城市时兴发个短信、打个电话远未能相比的。

  过年最增添热闹气氛的莫过于走村串户农民自发组织的文艺演出队,舞狮、彩莲船、耍龙、唱戏。虽然节目年年大同小异,但土生土长、乡音乡情,老乡图的是就是这个热闹劲。锣鼓声响传来,主家宾客男女老少都涌出门外,竞相观赏。那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欢乐如潮的场面,让人振奋、令人鼓舞,将过年的那种欢畅劲体会得酣畅淋漓。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农村组织的文艺活动反而一年比一年少了,各家各户独坐在家里看电视,即便美味佳肴天天陪伴,但总觉得春节显得冷冷清清的,少了过去许多欢乐劲。

  去年回老家过年,听母亲说,村里老人们自发筹资开展文艺活动,我路过时去看了看,在村里一座老庙前僻陋的凹凸不平的场地上,虽然仅仅是几位村里爱好者的自演自唱,但也围着上百人兴致勃勃地观看。

  如今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洋节”圣诞节,有人推测照此下去传统的春节会消失,对比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便觉得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于是,在心里盼望着今年过年农村能组织些文艺活动,让老乡们年过得更热闹一些。

春节的散文14

  时隔一年,再次踏上回家的旅程。农历戊戌年年关将近,回家过年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文化潮流。

  不过在今天中国高铁遍地的情况下,我还是没能找到一条直通故乡的高铁线路。伟大的河西走廊虽然已经有了高铁运营路线,但却偏偏少了我的故乡——武威。

  余秋雨先生在自己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以走出去讲学考察的方式,写下了他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的感悟以及有关中国文人们人格精神的深刻思考。今天,我也经历着自己的“文化苦旅”。整理行李的时候才发现,行李箱的拉链不知什么时候坏了,不得已,借了室友留在宿舍的空箱子。走进前往省会兰州的硬卧车厢,属于我的一场苦旅才刚刚开始。

  坐火车我最怕挨着六七岁以下的孩子,结果怕啥来啥,对面坐的就是小孩,六七岁以下。小孩无休止的哭声和肆无忌惮的嬉闹,还有家长们自以为是的敷衍管教,伴随了我的整个回家之旅。

  在别人眼里,孩子们是天真可爱的。但是真正地身临其境就会发现那都是骗人的。面对对面小孩的哭闹以及家长之间你来我往相互埋怨和争吵,头痛欲裂的我毫无办法,只能继续“享受”这漫长的“文化苦旅”。

  如今,中国人口的巨大流动已经司空见惯。人们携妻带子,背井离乡,前往大城市寻找新生活。到了每年的年关时节,则会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家的旅程。毫无疑问,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潮流。很多人返乡顶风冒雪一票难求,也有很多人只能站着回家,相比之下,坐拥卧铺的我倒显得幸运而奢华了。

  这一趟武汉到兰州的`火车要走20个小时,要去武威还得再买一张4个小时的火车票。我跋山涉水,穿山越岭,花费两天时间在天黑的时候才回到阔别一年的父母身边。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家过一个年。这大概就是自己身处异地求学一年中最温暖的盼望。

  南方学校的寒假普遍较短,加上实习,我在家的时间不超过20天。算一算元宵节已经是四年都未曾在家待着了。辛辛苦苦回家过年,年还没过完,就又得风尘仆仆地回到异乡,这样一对比,反而千里之外的故乡倒成了异乡,而这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文化苦旅”。

  回家的这天,时间已经走到立春,寒冷的冬天终于可以结束了。马上要过年了,家里依旧在忙碌。生活是艰辛的,而我们依旧需要不断前行,继续人生的“文化苦旅”。

春节的散文15

  在我的老家,有这样一个风俗:凡是家里有老人过66的,都要在二月初一这一天再过一次“年”,也就是要再起一次五更,再吃一顿饺子。而我妈妈今年正好66,自然也要如此再过一次“年”。

  过年嘛,自然是要热热闹闹的才好。做父母的,自然也希望可以有孩子陪着一起过年。可是,因为我和姐姐每年都要去婆家过年,真的已经有些年头没陪爸妈过过年了。这次的二月初一,爸妈很看重,也希望我和姐姐能够回家来和他们一起过。可是,爸妈又担心我和姐姐的工作忙没时间,所以,他们两个几次欲言又止。看着爸妈想说又敢说的样子,我真的感觉很心疼。当下,我就决定:无论那天多忙,我都要回家来陪爸妈“过年”。可是,对于姐姐,我真的不能确定,毕竟,她工作很忙,又离着家远。可是,我还是想把姐姐叫回来,因为,我能想象得到爸妈看到我们姐妹俩时的幸福与开心。

  于是,某天晚上,我把自己写的《白瓷碗与小蓝盘》发给了姐姐,让姐姐看到了爸妈的孤独与落寞。姐姐看完后就哭了,哭着给我打来电话,和我说:“等二月初一,咱俩都回家吧。回家,咱俩好好陪陪爸妈,也让他们高兴高兴。”听到姐姐的提议,我重重地“嗯”了一声。说实话,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有达到目的的高兴,但更多的却是对父母孤独的心疼与愧疚。我们两个还约好,先不要告诉爸妈,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回家前,我给爸妈打了一电话,我想看看他们是否会说明要我回家陪他们过二月初一。“爸,我明天有事就不回去了,你和妈要照顾好自己啊。”听了我的话,老爸沉默了一会,才故作轻松地说道:“这样啊,那行,你忙吧。我和你妈没事,都好着呢。”说完,老爸就挂断了电话,可在电话挂断的那一刹那,我却分明听到了一声叹息。

  听到那一声叹息,我心里说不清是啥滋味——既有心疼,也有感动。他们是希望女儿可以回家陪他们的,可他们又怕耽搁女儿的.时间,也担心打扰女儿的安排。作为父母,他们完全可以用长辈的身份要求晚辈回家的。但他们只会为女儿考虑,宁愿自己忍受孤独和寂寞。想着,我的眼角不由得有些湿润了。

  二月初一是周六,姐姐周五上午就回家了,而我下午也请假回了家。妈妈看到我和姐姐,感觉很开心,一直笑着说:“你们这俩丫头才是呢,怎么总是给人搞突然袭击啊?要回来,也不提前说声。我和你爸说只有我们俩,就想只包白菜馅的饺子呢。这下,你们回来了,咱还是和过年时一样,多放些东西吧……”说着,妈妈就开始去准备东西了。

  看到妈妈脸上的笑容,又看到妈妈忙碌的身影,我和姐姐两人对视而笑:嘿嘿,我们两个做对了。瞧,看妈妈多高兴啊!

  老爸回来后,看到我们两个,也是满面的欢喜与吃惊,不住声地问着:“哎,你俩不是都说有事嘛,怎么又回来了?都和你们说了,我和你妈很好,没事的……”

  “爸,我们两个想给你和妈一个意外的惊喜。这样重要的日子,我们怎么可能不回来啊?”听到老爸的询问,我和姐姐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而后,我俩又一次相视而笑。

  老爸看到我们两个的样子,不由得开怀大笑:“哈哈,你们两个啊,都多大的人了,还这样调皮?”

  “呵呵……”在一片笑声中,我们一起走进了屋里。

  见到我们回来了,爸妈很高兴,老爸给我们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地吃了一顿饭。

  吃过晚饭后,我们就开始安排包饺子。可妈妈不知为何,忽然感到身体不舒服,我和姐姐就让妈妈去休息,说我们两个包就好。起初妈妈不肯,可她拗不过我们两个,没办法,只能去躺着休息了。

  但妈妈只躺了一会儿,就又出来包饺子了。我和姐姐让她去休息,可妈妈却感叹道:“唉,让我包吧。我都多久没和你们两个一起包过过年的饺子了,尤其是在晚上,更是很久没有过了。”听了妈妈的话,我和姐姐都沉默了。是啊,我们有多久没在一起包过过年的饺子了。就算包的话,也不是我们三个一起。通常的情况是,我和姐姐有一人留下来和爸妈包完饺子,然后再去自己的婆家,但我们三个一起却是真的没有过。就这样,在感动中,我们娘三个又一起包了一次过年的饺子。

  清早六点,我们一家就起来了(这一天,在老家,人们认为起得越早越好)。起来后,老爸忙着生火,老妈开始安排煮饺子,姐姐负责碗筷。姐姐在拿碗筷时,悄悄地把小蓝盘递给了我,给我使了一个眼色。我知道,姐姐的意思是要我和以前一样,用小蓝盘蘸醋吃。于是,我先把小蓝盘刷净,而后倒上醋,又点了几滴香油。等把这一切准备好后,我不由得对着姐姐眨了一下眼睛,无声地问姐姐是不是这意思。姐姐看到我的样子,不禁大笑出声。老爸和妈妈听到姐姐的笑声,抬头向姐姐看去,然后,就看到了我摆好的小蓝盘。老爸只说了一句“这俩孩子”,可老爸低头时,我却看到了老爸的眼里有眼泪滴落。妈妈看着这些,什么都没说,可眼圈却有些红了。看到爸妈这样,我和姐姐赶紧说道:“今天可是过年,不许哭的。我俩就想您二老开开心心的……”话没有说完,因为我和姐姐也有些想落泪了。

  “好了,今天过年,都开开心心的,不许哭啊。我去安排放炮了。”说着,老爸就出去了,到了屋外,老爸却用袖子蘸了蘸眼角。

  饺子上桌,我们一家围坐在一起。我给老爸倒上酒,姐姐给妈妈倒了些白水,我和姐姐则倒了一些饮料。准备好这些,在老爸要端杯喝酒之前,我和姐姐端起饮料敬向老爸和妈妈:“爸,妈,新年快乐!愿您二老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好,好,快乐,快乐!看到你们两个这样,我和你妈啊,那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老爸笑呵呵地说着,然后,端起酒杯一口就把酒干了。

  看到老爸这样猛的喝酒,妈妈急了:“高兴就高兴吧,干嘛要喝这么猛啊?都多大岁数了,自己还不注意。身体啥样,你自己不知道啊……”

  妈妈唠叨了好久,老爸被唠叨得没办法,只能无奈地看着我俩说:“看了吧,你妈现在就这样,每天把我管得死死的,这不让做,那不让干的。可怜我一个大老爷们儿啊!”说完,老爸还摇了摇头。

  “哈哈……”看着老爸无奈的样子,我和姐姐又笑了。然后,我们异口同声地说道:“妈那是为了您好,毕竟,您岁数也不小了,真的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了。”

  “得,得,我投降,我投降,还不行吗?你们三个对一个,我肯定不是你们的对手啊。你们三个占了咱家多半边天呢。”

  听着老爸颇为无奈的话语,我和姐姐笑得更加开心了。

  真好,这才是过年的气氛。虽然这“年”过得晚了些,可它能给父母带去幸福与欢乐,这比什么都重要。

【春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春节的散文05-24

春节的散文集锦15篇05-24

过年的风俗散文(通用62篇)01-11

散文—绿叶07-22

秋景散文07-23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08-21

朱自清散文的句子03-20

感恩母亲散文12-30

写秋雨的散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