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川的春节风俗

时间:2024-05-24 14:37:09 对联 我要投稿

四川的春节风俗(精选15篇)

四川的春节风俗1

  我记忆中最快乐得事莫过于过春节了。 按照四川得风俗习惯,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腊月里人们要挂长长得香肠,鲜鲜得腊肉,真诱人呀!

四川的春节风俗(精选15篇)

  除夕夜得前几天,我们都要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那超市里别提有多热闹啦!年货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得喜庆气息。我们要买新衣服,买各种食品,还有年画,对联和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吃起那香喷喷得年菜,我们就喝饮料,长辈们喝酒,长辈们还要说:“祝你们天天向上……”我们还要给长辈敬酒!除夕晚上还要看春节联欢会,节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点我们就要放五颜六色得烟花,你能看见五彩缤纷得烟花在夜空闪耀,你能听见震耳欲聋得鞭炮声在预示着新年得来到!

  大年初一我们要穿漂漂亮亮得新衣服,到长辈家去拜年。我们得长辈会给我们发压岁钱。

  大年十五是春节得高潮,我们也叫元宵节,那天有会舞狮子、闹元宵、看花灯,真是热闹非凡!

  盼呀盼,在每年得盼望中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得春节,我也渐渐长大了……

四川的春节风俗2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转眼间,就到了XX年的春节。节日里,家家户户都买来了红彤彤的鞭炮和金灿灿的“福”字,是啊,谁不期盼着过一个幸福、平安、欢乐的大年呢!

  说到春节,它的来历可不短。自西汉开始,“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演化,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成为全世界华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古代,每当到了正月,也就是公历的二月份,寒冷即将离去,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人们在这个农闲时节,家家户户杀猪宰羊,一面祭祀祖先和上天,祈求上天能降福免祸;一面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享受着五谷丰登带来的欢乐。当时并没有电视、电影,所以古人每到祭祀和庆贺时,秧歌、舞龙、耍狮子、扎花灯等粉墨登场,酣畅淋漓的表演为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传统春节活动从除夕一直到正月十五,人们互相拜年、喝春酒、吃年糕、包饺子、闹元宵,小孩还能拿到不少压岁钱呢!

  按照我们这个四川老家的话,家家户户都会买来许多吃的、喝的、用的。学校还会让小朋友们放假,让小朋友在一起欢乐的玩耍,大人们也忙来忙去的,真是一个繁荣的节日!

  大年初一,成都人开始”走人户“了,亲朋好友互相串门,人们互相设宴款待,好像要把一年的宴席都在这十几天吃完。

  更多的花样在游玩上,初一开始,人们扶老携幼穿新衣走”游喜神方“,这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在传统文化中,财神与喜神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祗,”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处。

  人们游喜神方最喜欢去的是武侯祠,而武侯祠也是逛大庙会最热闹的地方。庙会既是宗教仪式,又是集市,中国自古是农耕社会,民众平时很少往来,庙会自然也成了人们交流和物资交易的好机会,所以又称为”庙市“,这样的传统延续至今。

  更关键的,大庙会是一个娱乐项目的嘉年华,变脸、吐火、滚灯、手影戏、木偶戏等川剧绝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画、剪纸各式民间绝活都能在庙会上看到,滚铁环,抽陀螺,坐鸡公车,拉提簧、响簧,这些土得掉渣儿的玩艺儿玩得小孩疯跑……往往几台戏同时演出,曲艺演唱、杂技魔术、跑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应有尽有;商贾云集,三教九流纷至,百种小吃、赏百般武艺、玩百项游戏,民族、民俗、传统、现代、乡村、城市诸种文化形式复合于一体。

  初七这天是人日,成都的人日有独特的风俗——要到草堂去和杜甫一起过;到了初八初九夜里,各寺庙、会馆、街坊点起”天灯“;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敬神送年,又是一番闹热。

  十五过后,照理说年已过完,成都人却还有一个花样:正月十六”游百病“,登上城墙漫游,据说可使一年不生疾病。他们把这一天叫做”过厚脸皮年“。

四川的春节风俗3

  四川是一个喜欢麻辣的地方,这里的辣椒大到有人的手臂那么大,这种辣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年夜饭当中。

  今天我一回到老家,爷爷就来问到今年的考试如何等一些我不想回答的事情。在杭州时,父亲买了一只甲鱼,我们把团鱼当作祭品,这是我们每年都要做的事情,我们每天都要去走亲戚,唯独在过年前的两天,我不小心把团鱼给弄丢了,但父亲买了一只鸭子来替代。

  过年那天,我们必须得吃一个比汤圆大五六倍的.东西,之后就要到坟地里去祭拜祖先,点上香,在一个地方弄好后就可以放鞭炮了,让祖先知道现在已经过年了。干好这个以后,差不多就已经是中午了,回家吃碗面去赶集。我们那儿赶集是三天赶一次,一天必须得买好三天要吃的东西,要不然的话就要吃面。吃年夜饭那天,我们刚好可以去赶集,我和弟弟一起去赶集,父亲一个人在家做爆鸭子,我们还没到菜市场,就看见一堆人挤在人行道上,我们在那儿挤了好久,才进去。那儿真的不能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了。我们买了很多,有牛肉,有辣椒,还有一种不知名的葱。

  回到家后,我就闻到了一阵阵的鸭子的香味,进去一看,不禁让我口水直流,父亲从我们提回来的菜中,拿了一根葱,那正是我说的那种不知名的葱,他将它整个儿切掉,我不知从哪儿闻见了辣味,后来父亲就做了一些家常小菜,似乎做得挺好的,有鱼香肉丝,有土豆泥,还有一个回锅肉等。

  我们家乡的过年差不多就是这样子的。

四川的春节风俗4

  刚刚过了世界公历的新年,又迎来了中国农历的春节。世界各国年的味道截然不同,过年的感受千差万别。过了一年,我又长了一岁,我对中国春节风俗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进入农历的腊月,欢度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考完试,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计划,完成了部分作业,我也融入了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

  腊月的节点太多了。首先是腊七腊八冻坏脚丫、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等,老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

  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人称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种乳白色、味很甜、还粘牙的东西,叫“糖瓜儿”。大人问我“粘不粘?”我说“粘(年)!”这是提醒大家要过年了!长辈要讲许多过年的趣事和嘱咐许多过年的忌讳。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总是好奇的听不够,问不够。

  接着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说法,我可长见识了。现在急着过年,今天卖个关子,以后我可以仔细说说。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吉祥时刻,此时进入春节的高潮,也是我最期盼、最快乐的时候。

  白天大人们都忙着过年的各种事情,放松了对我的`管束,我就彻底自由了,吃我爱吃的食品,喝我爱喝的饮料,玩我爱玩的游戏……开心极了!

  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大家从厨房里端出美味佳肴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鸡鸭鱼肉、特色食品、各种饮料……母亲端来炖鱼,说这是“年年有余”;父亲端来饺子,说这是“交子元宝”;姑姑端来拼盘,说这是“全家福”;姑夫端来米饭,说这是“团圆饭”;奶奶端来一盘水果,有柿子、苹果、桔子、香梨,说取它们的谐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爷爷端来一盘年糕,有白米、黄面、双喜、八宝,说借它们的字音“添岁增福、年年提高”,人的岁数和身体要长高、知识也要提高。哈哈!我灵机一动,端来一摞奖状说这叫:“辛兔祥瑞、龙腾虎跃”(我属虎)……全家人说这是一道最丰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家人说说笑笑,尽享天伦之乐,尽尝美味佳肴。我不断举杯,给各位长辈敬酒并针对每人说上几句不同的祝福话,大家再次夸我懂事,给我加菜,有时还给我鼓掌,我心里美滋滋的,那个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酒足饭饱,全家人看春晚、包饺子、侃大山……零点整,电视里的新春钟声敲响了,房间外的迎春鞭炮响成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家人下楼放炮。姑姑和母亲提着一大包鞭炮,姑父和奶奶提着一大捆烟花一起下楼了。楼外的鞭炮已是震耳欲聋、烟云翻滚。开始我有点害怕,父亲拿着鞭炮,爷爷领着我去点,邻居说:“这叫双保险”。我们几人合作先后放了“一千响”、“坐地炮”、“窜天猴”、“夜明珠”。后来我胆子大了,也想过把真瘾,让父亲放好花炮,爷爷护着我去点,点着了我就跑,在我哈哈大笑中花炮窜上了夜空,随着一声声巨响,绽放出五光十色的礼花,有“百鸟争鸣”、“吉祥如意”、“火树银花”、“万紫千红”,我高兴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炮竹声中一岁除”,我又长大了一岁。回到楼上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给长辈一一磕头拜年,他们给了我很多压岁钱。我在兴奋中一点睡意都没有了。!

  “无边光景一时新”,新的一年开始了。龙年春节这是时间最长,内容最多,也是我最快乐的节日。

  我的感受很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龙的传人在龙年将会更加的幸福、美好……

四川的春节风俗5

  四川过年,年30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是做一大桌年夜饭,特别丰盛,但不吃饺子。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一般是腊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要放鞭炮,初一带着鞭炮、香烛和纸钱去祭祖坟,初二至初五白天“走人妇”(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糖果、鸡、蛋、酒、烟等礼品。

  正月街头要耍灯,过去四川民间,每当大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都要举行民间耍灯活动,为祈祷新年农、工、商丰收,从正月初一开始耍灯,主要内容有龙,狮,牛,幺妹彩船等,还有由男女青年人组成的"打莲花",其中有趣的舞水龙,火龙,晚上一般要举行耍灯巡游,而且水龙舞时龙口含珠喷水,以示风调雨顺之意,舞火龙时龙口要喷火,以示五谷丰登,每年当正月十五过年结束时还有烧灯仪式,就是把灯烧掉以表示大年结束。

  四川人过年的风俗习惯

  过年指农历腊月末到翌年正月初这段时间,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川人最重要的最讲究的节日。过年有吃腊八粥,祭灶,贴门神春联,过除夕,春节和元霄等到过程。

  到了腊月初八,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吃腊八饭了。在煮饭的时候,把花生米、核桃仁什么的和米一起下锅去煮,注意了,所加的这些东西除米之外,必须要有八种哦。等饭煮好了以后,年长的人就叫子孙聚在一起吃腊八饭,

  腊月二十三,是各家各户打扬尘的时间了。在这天,每家都会找一根长杆,在杆上绑一把扫帚或是一大把带竹叶的竹枝,用它来打扫房屋顶部的蜘蛛网、灰尘什么的。经过这样一打整,整个屋子就清爽多了,就可以干干净净等过年了。要是这天没有时间打扬尘的话,那就要等到腊月二十七了,因为腊月间打扬尘可不是在每天都行的哦,只有这两天才行,这是规矩。这天晚上,还要焚香、点蜡、烧纸钱来请灶神来家过年的,感谢菩萨赐于的食物,至于什么时候送灶神,我就不记得了。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这是说,在腊月二十七、八这两天,二十七号是不出远门的,在外地的人二十八号这两也不回家,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只知道这一句话的含义。

  除夕。除夕是年末最后一天,俗称大年三十。此日设荤牲酒醴,杀鸡炖肘祭敬天地祖先,全家团聚,吃团年饭。年饭要有鱼,要煮得多,叫做有余有剩。当晚扫净灶房,迎灶王菩萨。到子夜时,燃放鞭炮以避邪。子夜过后或长明烛光,终夜不睡,叫做守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晚辈则向长辈说些祝福的话,呵呵,祝福的话越多讲得越好得的压岁钱也就越多哦,近年来,都是早早吃完年夜饭,守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12点正,燃放爆竹辞旧迎新。对了,除夕夜是要洗脚的,这可和平常的洗脚不一样,今天要找一个大盆子,一家人坐在一起,洗去即将过去一年的各种不如意。有的家庭还会在灶塘里点上一个油灯,加满油,让灯亮通夜,这叫长明灯,祈求家人幸福长寿。

  正月初一,老一辈的在除夕夜就会在家的大门口放上一捆柴禾,初一早上男主人(女人在这天是不能首先去开大门的哈)开门将柴禾抱进屋,大家猜对了,这就是取抱财进门的意思。早饭一般都是汤圆或者面条,同样是男主人来煮(原因我不知道)。吃过早饭,大家就轮流出门(今天白天是不能锁大门的哦)到处去转转、登高,说的是出门望转(赚)嘛。中午吃青菜煮的`稀饭,意为今年家人和和睦睦,清清净净(就是不吵架的意思)。晚饭也是稀饭或者汤圆、面条,全天忌荤。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的规矩,比如不晾晒衣服啦,不扫地啦,不打骂小孩子啦等等老规矩,多得很。

  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妇”(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条、酒、叶子烟(烟叶)等这样的礼品。媳妇、姑爷回娘家,在农村比较远的还要住几天。晚上(城市中)狂灯会。白天场(庙会)、荼馆非常热闹,有许多川剧、平书等表演。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

  团圆,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成都人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比童谣里唱的“腊八”还要早。

  过去的成都,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胖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

  成都学人郑光路的《成都旧事》中记载,过去的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这时他会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

  年猪杀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

  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准备。

  团圆,正是人们做这么多准备所祈求的,正如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团年饭。年有四个主题:团圆、吉祥、富裕、欢乐。排第一位的就是团圆,在情感上,始终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情与和谐,人情味,也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四川的春节风俗6

  农历的十二月,旧时称为腊月,而腊月十六日,则称“倒牙”。过去一般人家,要在每年的初二才能吃上一次肉。成都人吃肉这天,有时要喝上二两干酒,还要吃上一顿白米干饭,就像古人祭祀一样隆重。因为半个月不见晕腥的牙齿首先品尝到肉的滋味,故把这天吃肉叫做打“牙祭”。这个“打”字,是成都人的语助词,是无什么意义的。如像说,收拾东西,或是整理清洁,叫“打整”;共同聚餐碗里开花大家分摊付款吃饭,叫“打平伙”之类。

  对腊月十六日这天的“牙祭”,人们便称为“倒牙”,但“倒牙”这顿肉,雇工是不好吃的。如果在吃酒时,主人家客客气气地给雇工敬酒,和颜悦色地说道:“某师,今年把你辛苦了,明年另请高就!”那么,你这个雇工就只有卷起铺盖卷走路了。

  “倒牙”以后,旧时衙门也就不上班了,所以老百姓又把这天叫“倒衙”,在官方却将之叫作“封印”。由此,“倒牙”这天,娃娃们最好要听话些,不然,大人会气哼哼地吼叫着说:看我今天给你“封印”!意思是要给娃娃一顿打。故娃娃挨屁股,叫做吃“回锅肉”,用竹片打叫做“笋子熬肉”。

  “倒牙”以后,戏班停演,叫做“封箱”,“倒牙”这天的戏,叫做“封箱戏”,要到第二年正月初一,又才开锣上演。

  年前照例有几台“交响乐”。“倒牙”以后,市面上会钻出来一些卖铁磬的人,他们肩腰上斜挂起一个装着铁磬的篾篓,手中敲着铁磬,这边“咱”的敲过去,那边又“咱”的敲过来,敲得好不热闹;到各家各户门前敲一下,替你除邪。主人得给点赏钱。你不给他不走,在你门前敲个不停,旁人也会取笑。又是一个满街响的响簧声音,小贩带上许多响簧,沿街兜售。响簧是种游戏兼体育的玩具,至今还有卖的。杂技给它一个风雅的名字,叫“竹簧”。卖“响簧”的一上街,处处都可以听见响簧的嗡鸣和人们的欢笑声,故民谚说:“娃娃要响簧,外婆给红糖!二就是说快要过年了!另一种是吹“过年号”的声音,过年号是铁做成的.号,样子有点像布达拉宫喇嘛们吹的长号,但要小得多,吹起来,发出“呜嘟嘟,呜嘟嘟”的奇特声音,也是在各家各户门前要钱的。还有一种,就是打“闹年锣鼓”了。“闹年锣鼓”由小鼓、小锣、小钵、小铜铛组成,音色显得更为喜庆热闹,敲击队伍有两种,一种是年轻人聚在茶铺图热闹敲着玩,练习乐曲。另一种是与狮子、龙灯配套的乐队,往往由白天响到半夜……就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声响唤起许多人对年节的欢乐与忧愁之思。

  灶糖

  祭灶也是“倒牙”以后的一种重要风俗。祭灶,即是祭送灶神,灶神又称灶王爷、灶王菩萨,全称是“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灶王是谁?一说是“黄帝”,一说是“炎帝”,一说是“祝融”,还有说是“穿红衣裳的美女”。这些人物说来,都与“火”有关。显然灶王崇拜,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先秦时期早已有了祭灶的记录。东汉时,灶王就成为降福消灾,保佑平安的一家之主。《淮南子》书中说,灶王每月三十这天,都要上天向天帝反映人们的过失,于是祭灶,就变成了“贿赂”灶神的行为了。唐代诗人罗隐在他的《祭灶》诗中曾说:“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如果说这时还有一点“秀才人情纸一张”的味道的话,到了宋代就更是“贿赂”公行了!宋人在祭灶这天,不但要请和尚道士来举行一些仪式,还要祭酒果,烧纸钱,贴“灶马”于灶上,同时以酒精涂抹“灶火门”,叫作“醉司令”。此外还要供上麦芽糖,以粘灶神之口,免得灶神去说坏话。唐、宋时代,为了避免月月祭祀的麻烦,,已将祭灶的日子,改为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古人把二十四日这天称为“小年”,以“小年”迫近新年,标志着“送旧迎新”。故把对灶王爷送旧迎新的日子,也改在这两个日子的晚上举行。这种风俗一直流行到解放之前。

  “倒牙”这天起,街市上即传来“买灶马灶素”和“买灶糖”的叫卖声。“灶马灶素”即木板雕印的黄纸上既有马又有钱的图画,以表示送给灶王爷的坐骑程仪。还有一张新印的彩色灶王神像,上面的屋檐下的柱头上还有一副联语:“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这两句话,把老百姓对灶王爷的要求和愿望表述得非常明白。“灶糖”就是用怡糖做白麻糖,粘性很大,有如宋时的胶牙糖。

  腊月二十三日晚上,老成都人家吃过晚饭,就先把灶上锅头打整干干净净,继则就在旧灶王爷神像前点上香烛,摆上酒果、白麻糖,然后焚烧灶马灶素,跪拜祷祝。之后又在锅中放上一盏清油灯,作为照明,好为灶王爷上天照路。

  二十四日这天就开始打“扬尘”了,合家搞清洁大扫除。晚上换上新灶神像,就是新官上任,以后的三百六十四天就没人理会!在旧时,接送灶神的仪式,是不让妇女参加的,故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送灶”的谚语。

  在“倒牙”以后,就是商家最忙乎的日子,许多商户,都挂出“止帐候收”的牌子。过去商户往来,许多都是三节清帐,一是端午节,一是中秋节,一个最大的清结期,就该是过年了,就是所谓的“年关”。当收的,当付的,都要在从“倒牙”这天起,到三十晚上除夕止结清,否则,就要在除夕这天逼缴,所以除夕之夜,许多还不清欠帐的人,就要向外躲债,以图躲过除夕晚上这一难关。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躲债人,跑到城墙边上去躲债,月黑之夜,影影绰绰看见一个人的黑影蹲在墙角处,便也走过去,蹬在一起,想壮个胆儿,彼此都默不出声。过了一会儿。烟瘾上来了,这一个向另一个人借火抽烟,谁知洋火火光一燃,才照清对方的面孔,竟是自己要找的欠债人,原先没有找着,不想自己也来躲债来了,两个人倒反转成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彼此一笑泯恩仇,竟也成了患难朋友。

四川的春节风俗7

  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的老家——四川的春节习俗吧!

  每到年底,我们全家就从常州赶回四川。在四川,大年三十要吃猪头,正月十五要吃猪尾,这讲究的是“有头有尾”。大年三十做饭要装十二碗米,这代表着来年十二个月都丰衣足食。吃不完剩下也沒有关系,这叫“年年有余”。“三天不动生”,就是指新年初一至初三只能吃大年三十剩下的饭菜。

  正月初一,爷爷一大早就要去看看圈里的牛是站着的还是卧着的.。如果是站着的,那就预示着今年的雨水来得早;如果是卧着的,则预示着今年的雨水来得晚。“喜鹊初一叫,今年出玉米;麻雀初一叫,今年出水稻。”这些都是古人在生活中发现动物有预知能力,然后总结出来的谚语。

  如今老人们渐渐老去,年轻人都进城了,许多习俗被人们渐渐淡忘。只有到了春节前后,在城里工作的人们才从各地回到老家,与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团聚在一起,欢度春节。我多么希望老家的过年习俗永远地传承下去!

四川的春节风俗8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这一年中的春节中国的人民们都在欢欢喜喜的度过!

  虽然每个家乡过得方式不同,但欢乐却在他们心中荡漾!

  按照我们这个四川老家的话,家家户户都会买来许多吃的、喝的、用的。学校还会让小朋友们放假,让小朋友在一起欢乐的玩耍,大人们也忙来忙去的,真是一个繁荣的.节日!

  一转眼,我们家乡春节除夕夜也到了。

  当天晚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舅公、舅婆、舅舅、舅妈都来到了我家,还有许多邻居家的小孩也来我家玩,我家都快成了一个繁华的市场了!

  首先来我家的亲戚,以及邻居家的小孩都在我家等着吃爸爸妈妈烧的一桌好菜。大人呢在闲谈;小孩们在打电脑。

  不一会儿,菜烧好了。我们来到餐桌前,开始吃了。呀,菜太丰富了。有红烧牛肉、番茄寿司、蟹柳面、炒年糕、麻辣豆腐汤,和炒鱿鱼……。我尝了一口红烧牛肉,真好吃,太棒了!

  这时我觉得有点口渴,就用勺子舀了一口汤,不好了,我的喉咙要遭殃了,太辣了!

  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全桌的人都哈哈大笑,说:“这是麻辣味的汤。”我恍然大悟。接着爸爸就对我说:“年糕年糕,年年高。儿子你吃一口年糕吧。”话音未落,只见爸爸夹了一块年糕给我吃。这是,奶奶就对爸爸说:“儿子,你家一口鱼吃吧!祝你年年有余!”我又只见爸爸夹了一口鱼吃。

  吃完团圆饭我们看了一下闹钟,已经8:00了春节联欢晚会要开始了。全家人围在一起看电视,边谈谈家常,边观看精彩的节目,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好一派其乐融融的家族

  孩子们都在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祈祷,希望祈祷的人能长命百岁!

  亲戚们在我家待了一会儿,我就得到了许多压岁钱,我得到的钱却来越多,一下子就得到了1000元。妈妈叫我不要说压岁钱,但亲戚们却硬要给我,我也装了一副不要的模样,但我心里却想要。等妈妈阻止不了亲戚给我压岁钱时,我却拿着钱笑眯眯的走到了卧室。

  大年初一天刚亮,连续不断的鞭炮声一响发出“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吵死了,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装!

  大家都子享受新年的沐浴!

  新年里,红包是红的,鞭炮是红的,灯笼是红的,对联也是红的。这真是一个红色的兔年,希望大家的生活也能过的红红火火。

四川的春节风俗9

  四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四川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

  春节到来后持续到十五的游乐、庆祝:新年撞钟、烧子时香、大庙会、游喜神方、人日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再加上爱玩的成都人“过厚脸皮年”的正月十六游百病,这才构成了一个欢欢喜喜、圆圆满满的成都年。

  团圆,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成都人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比童谣里唱的“腊八”还要早。

  过去的成都,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都会杀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胖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

  成都学人郑光路的《成都旧事》中记载,过去的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这时他会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

  年猪杀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起来非常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

  进入腊月的中旬,每家每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准备。

  团圆,正是人们做这么多准备所祈求的,正如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团年饭。年有四个主题:团圆、吉祥、富裕、欢乐。排第一位的就是团圆,在情感上,始终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情与和谐,人情味,也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幸福,花样百出的玩耍就在成都年。

  吃过团年饭,成都人喜欢扶老携幼全家出动到大慈寺撞新年钟、上子时香。

  除夕夜,大慈寺僧人集聚大雄宝殿,举行盛大的新春祈福法会,子夜十二点整,随着数万市民倒计数的喊声,由大慈寺方丈大恩**师亲自启响108响新年祈福钟。传说新旧交替时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间,洪钟大鸣撞响108下,意味着神秘的老阳之气从地气蕴郁的充盈之处唤醒,震彻弥漫整个城市。

  与撞新年钟同时的,是上子时香,人们习惯于争相抢在新年的第一个时辰到庙里上第一炷香,以得到神的第一个眷顾。

  大年初一,成都人开始“走人户”了,亲朋好友互相串门,人们互相设宴款待,好像要把一年的宴席都在这十几天吃完。

  更多的花样在游玩上,初一开始,人们扶老携幼穿。

四川的春节风俗10

  刚刚过了世界公历的新年,又迎来了中国农历的春节.世界各国年的味道截然不同,过年的感受千差万别.过了一年,我又长了一岁,我对中国春节风俗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进入农历的腊月,欢度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考完试,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计划,完成了部分作业,我也融入了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

  腊月的节点太多了.首先是腊七腊八冻坏脚丫、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等,老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

  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人称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种乳白色、味很甜、还粘牙的东西,叫“糖瓜儿”.大人问我“粘不粘?”我说“粘(年)!”这是提醒大家要过年了!长辈要讲许多过年的趣事和嘱咐许多过年的忌讳.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总是好奇的听不够,问不够。

  接着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说法,我可长见识了.现在急着过年,今天卖个关子,以后我可以仔细说说。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吉祥时刻,此时进入春节的高潮,也是我最期盼、最快乐的时候。

  白天大人们都忙着过年的各种事情,放松了对我的管束,我就彻底自由了,吃我爱吃的食品,喝我爱喝的饮料,玩我爱玩的游戏……开心极了!

  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大家从厨房里端出美味佳肴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鸡鸭鱼肉、特色食品、各种饮料……妈妈端来炖鱼,说这是“年年有余”;爸爸端来饺子,说这是“交子元宝”;姑姑端来拼盘,说这是“全家福”;姑夫端来米饭,说这是“团圆饭”;奶奶端来一盘水果,有柿子、苹果、桔子、香梨,说取它们的谐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爷爷端来一盘年糕,有白米、黄面、双喜、八宝,说借它们的'字音“添岁增福、年年提高”,人的岁数和身体要长高、知识也要提高.哈哈!我灵机一动,端来一摞奖状说这叫:“辛兔祥瑞、龙腾虎跃”(我属虎)……全家人说这是一道最丰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家人说说笑笑,尽享天伦之乐,尽尝美味佳肴.我不断举杯,给各位长辈敬酒并针对每人说上几句不同的祝福话,大家再次夸我懂事,给我加菜,有时还给我鼓掌,我心里美滋滋的,那个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酒足饭饱,全家人看春晚、包饺子、侃大山……零点整,电视里的新春钟声敲响了,房间外的迎春鞭炮响成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家人下楼放炮.姑姑和妈妈提着一大包鞭炮,姑父和奶奶提着一大捆烟花一起下楼了.楼外的鞭炮已是震耳欲聋、烟云翻滚。开始我有点害怕,爸爸拿着鞭炮,爷爷领着我去点,邻居说:“这叫双保险”。我们几人合作先后放了“一千响”、“坐地炮”、“窜天猴”、“夜明珠”.后来我胆子大了,也想过把真瘾,让爸爸放好花炮,爷爷护着我去点,点着了我就跑,在我哈哈大笑中花炮窜上了夜空,随着一声声巨响,绽放出五光十色的礼花,有“百鸟争鸣”、“吉祥如意”、“火树银花”、“万紫千红”,我高兴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炮竹声中一岁除”,我又长大了一岁.回到楼上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给长辈一一磕头拜年,他们给了我很多压岁钱.我在兴奋中一点睡意都没有了.!

  “无边光景一时新”,新的一年开始了.龙年春节这是时间最长,内容最多,也是我最快乐的节日。

  我的感受很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龙的传人在龙年将会更加的幸福、美好……

四川的春节风俗11

  四川广安春节风俗文化

  零点钟声敲响,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就在期盼中到来了。

  在川东北一带,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会吃又白又糯的汤圆。不过,此时的汤圆被称为“元宝”,预示着新年发大财。当然,吃“元宝”之前,大人们也会在门口点燃三炷香,用碗盛上4个“元宝”,献给去世的老祖宗们。近年来,受到北方包饺子时放硬币的影响,广安市民也喜欢在“元宝”里藏硬币,谁吃到就表示谁运气更好。

  吃完“元宝”,小孩子们就会到亲戚邻居家拜年,道声春节快乐或者恭喜发财,这个时候往往会得到丰厚的“压岁钱”。拜完年之后,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备好鞭炮、香烛、纸钱,给去世的老祖宗们磕头拜祭。这一拜往往就是一上午。有的人则是去近处的寺庙祈福,祈求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在回家的路上,人们习惯捡拾木柴回家,寓意“空手出门去,抱财回家来”。祭祀祈福是农历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完成之后就可以四处走访、拜年,自由活动了。

  大年初一有不少禁忌。首要是不能扫地和倒水,怕因此带走了财气;如果不小心失手打破了碗碟,得赶紧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吃饭时或汤泡饭,否则不但出门必雨,而且注定是一年里只有吃穷饭的“穷命”;吃完饭不能说“吃完了”,要说“吃好了”。这天不能动刀剪,否则会断绝仕途财路……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会觉得有点迷信,甚至可笑,但若把“禁忌”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来看待,其实也是独具特色、别有一番风味的.。

  四川春节风俗

  1、首先得杀个年猪

  “有钱没钱,先杀个肥猪好过年!”杀年猪,是四川人过年必有的,特别是农村。猪杀好了后,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来吃一顿热热闹闹的杀猪饭,一泼人围到丰盛的餐桌前,“大块吃嘎嘎、大碗喝酒”,带来的不只是热火朝天的年味,也寓意着来年大丰收。

  ▲吃刨汤

  吃一顿刨汤,吃刨汤的魅力,不在味道,而在气氛,在热闹;吃刨汤的客人越多,气氛越热闹,主人越高兴。期望来年平安红火!!

  2、秋腊肉

  秋腊肉是四川人的特有的一种行为,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头,都是如此。每年宰年猪的时候,就买多大一坨肉,放腌缸里,腌制数天后取出来,再用柏香枝烟秋好后,再挂于在外面晾晒,过几天就能制成。

  3、打糍粑

  在四川,尤其是广安,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外面冰天雪地,糍粑打得热火朝天,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要打糯米糍粑!

  4、赶场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年前,四川人家家户户都要去赶场,购买各种年货。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买鸡杀鸡。因为“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在场上,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见了面都互相拜早年,相互送去新年的祝福。

  5、扫扬尘

  民谚“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除埃寓意“辟邪除灾,迎祥纳福”。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每逢春节来临,四川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6、贴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7、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年三十的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团团圆圆,共同迎接新年。

  8、正月初一开门炮

  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四川人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预祝新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9、拜年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一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10、祭祖

  祭祖,是广元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

四川的春节风俗12

  新年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成都的城乡。这天是成都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新年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成都“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四川的春节风俗13

  “元九登高”

  相传公元815年

  元稹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

  在任期间

  元稹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政绩斐然

  为当地百姓干了不少好事

  公元818年元稹调任河南

  民众便于正月初九元稹离任当天

  全城父老登上城南翠屏山

  和城北凤凰山

  万民送别,依依不舍

  达州从此留下了“元九”登高的传统习俗

  腌制腊肉

  每逢冬腊月

  即“小雪”至“立春”前

  家家户户杀猪宰羊

  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

  其余乘鲜用食盐

  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

  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

  腌入缸中

  七至十五天后

  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

  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

  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

  或柴草火慢慢熏烤

  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

  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

  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

  利用烟火慢慢熏干

  新年福字倒着贴

  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

  命人悄悄在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

  人家门上贴一“福”字

  以便第二天将门上没有“福”字的人家

  按暗通元贼杀掉

  聪明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

  令全城大小人家

  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

  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知道后大怒

  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

  忙对朱元璋说

  那家人知道他会去拜访

  故意把字贴倒

  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

  朱元璋一听有道理

  便消除了杀人的念头

  一场大祸从而避免了

  从此人民便将福字倒贴起来

  一是求吉利

  二为纪念好心聪明的马皇后

  新年剪窗花

  在汉、唐时代

  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

  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

  后来,在节日期间用彩色纸

  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等

  贴在窗上的称为“窗花”

  贴在门上的称为“门签”

  用于喜庆的称为“喜花”

四川的春节风俗14

  四川的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特别是成都,往往腊八节后就开始筹划过年的事了。到时,家家户户挂彩灯、贴春联、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从正月到二月要耍龙灯、狮灯、蚌灯等,有的地方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上川龙等等。从初一到十五的游乐、庆祝:新年撞钟、烧子时香、大庙会、游喜神方、人日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再加上爱玩的成都人“过厚脸皮年”的正月十六游百病,这才构成了一个欢欢喜喜、圆圆满满的成都年。

  成都过年是伴着童谣唱来的 :“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

  一, 过年前的准备及习俗

  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四川的人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比童谣里唱的“腊八”还要早。

  1,杀猪过年 过去的成都,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装香肠、腌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嘶叫,城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胖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

  成都学人郑光路的'《成都旧事》中记载,过去的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人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这时他会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

  年猪杀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

  2,清洁大扫除:快过年了,要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年前一周,打扫房子卫生,叫“打阳春”,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洗老狗。就是要洗澡。

  腊月二十四,是各家各户打扬尘的时间。在这天,每家都会找一根长杆,在杆上绑一把扫帚或是一大把带竹叶的竹枝,用它来打扫房屋顶部的蜘蛛网、灰尘什么的。经过这样一打整,整个屋子就清爽多了,就可以干干净净等过年了。要是这天没有时间打扬尘的话,那就要等到腊月二十七了,因为腊月间打扬尘可不是在每天都行的,只有这两天才行,这是规矩。这天晚上,还要焚香、点蜡、烧纸钱来请灶神来家过年的,感谢菩萨赐于的食物。

  3,贴门神春联, 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准备。接着是贴门神春联。传说门神乃唐太宗李世民驾前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因为太宗被鬼邪侵之,病重,二将守宫门,鬼邪方不敢入,太宗遂将二人封为门神,后来,民间所贴之神渐不限于这两人,凡威武雄壮之武将,皆可贴于门上。近年来,民间贴门神春联者,多是象征喜气的意思。诸如骑高头大马的名将肖像或丰收的画面等,春联则更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特色。

四川的春节风俗15

  1、走人户

  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蹄、很多自己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2、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演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3、拜把子

  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又称结盟、结拜、换帖等。流行于四川各地。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4、送节礼

  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5、学三年跟三年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旧时投师学艺一般需三年时间。按习俗,三年之中,师傅只管徒弟伙食,会给少量衣鞋钱和剃头钱,不给工钱,徒弟出工得的工钱也归师傅。三年期满后,许多徒弟还要跟三年才能独立谋生。这三年里,徒弟相当于半个工人,有一定收入。

  6、办出师酒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技师学艺满三年后,如果所学技术已过关,征得师傅同意,便可“出师”。届时,徒弟要大办“出师酒”,请行内有名气的人来参加,祭祀行业祖师神,酬谢师傅的教艺之恩。徒弟给师傅叩头,送给师傅衣帽鞋袜;师傅退还投师文约,对徒弟说此些祝愿的话。按规矩,无钱谢师、未办出师酒的,不能算出师。

  7、隔代同姓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犍为县罗城、定文、寿保等乡镇。这一带张姓和吴姓中,保留着隔代同姓的习俗。为了使香火不断,便采取了隔代同姓的办法。

【四川的春节风俗】相关文章:

四川的春节风俗02-19

四川的春节风俗05-24

(优选)四川的春节风俗05-24

[优]四川的春节风俗05-24

四川的春节风俗[精华]05-24

四川的春节风俗[热]05-24

四川的春节风俗15篇(经典)05-24

四川的春节风俗【常用15篇】05-24

四川的春节风俗15篇(集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