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作文(实用)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年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过年的作文1
几场寒流一来,树上叶子便落得差不多了。寒来千树薄,秋尽不身轻。出门脸上多了凉意,人们便穿上了毛衣;再来一两次寒流,冬天真正到了。天空开始焐雪,如鲁迅所说,旧历年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时便是快过春节了。
我的记忆中过年就是吃。在县里的时候,毕竟还是乡镇,家里关系我的第一件事便是蒸包子。包子要到专门的地方去蒸,母亲还要洗涮蒸煮,于是端着馅子去排队的任务便落在我头上。这可不是一个轻松的事,要用极大的耐性在那里等。因为蒸一家的时间并不短,春节前的那几天,饭店是通宵蒸的。运气好的上半夜能出来;运气差的,下半夜一两点是正常。我从下午开始,便在那热腾腾的雾气中等待,人们忙碌着,那一笼笼暄软的热包子,倒在一个过渡的,平铺着的红草的帘子上凉着。我一会还要看看自己家装馅子的脸盆,蒸完了一家便将自己的'脸盆往前挪一下,以免别人插了队。
快到晚上九十点,终于到我家的了。第一笼出来,倒在帘子上。那一刻我便感到自己十分的富有。吃是可以随便吃了,要捡那皮子透明的,渗出了油的吃。我妈妈是很会做菜的,因此包子的馅子也是十分好的:有肉馅和豆沙馅两种。味道也调得比别人家的好。我吃了两个热热的肉包子,便停下不动;等好几笼之后,豆沙的出来,静下心来享受那流了满嘴的香喷喷滋味。那种赤红色的豆泥,糯极了,香极了,甜极了。那份喜悦,让我真想围着街道一颠一颠跑两圈,之后猛摇自己想象中的尾巴。我想,童年里没有什么能比吃给一个孩子留下更美好的记忆了。
这一顿大吃特吃后,拎回家的包子吃起来便没有那么自由了。母亲把包子藏在卧室床的蚊帐后边。一顿吃多少,都得由母亲做主。因为母亲要计算着去吃。这一百多个包子是要吃到正月十五的,还要待客,点了红点的甜馅的相对要少一些,因此还要扣着吃。
厨房里飘出烀咸货的气味。咸鸡、咸鸭、猪头、猪尾巴、排骨豆子。热气飘出厨房,迷漫在院子里。院子里的腊梅花开了;在一角,还种了许多乌菜,它们青油油的。热气混合了腊梅的气味,压向院子铺着方砖的地面。我个子还矮,便在这热气中奔跑,仿佛在贴着地面飞翔。那是些典型的节日气味。一年才真正有一次。咸货烀好了,母亲放在一个垫了乌菜的大篾篮子里。我开始围着篾篮转,趁母亲不留神,拈排骨豆子里的排骨吃,撕咸鸡的脯肉,咬一截猪尾巴。打是少不了的,因为自己也有不留神的时候。因为吃挨打,对孩子来讲,再正常不过了。打,也是一种气氛。这也是过年的一部分。训斥孩子,大人毕竟最像大人了。
有了爆竹的响声。东一个,西一个……那是孩子多的人家孩子淘气,先放着玩。三十的黄昏,年的气氛似乎更加紧张了。父亲开始贴门对,母亲扫地,还要敬亡人。黄昏降临了,雾气(夜气)慢慢升起来。远远近近响起连贯的爆竹声。一个县城都在一片巨大的响声之中。父亲去关了院门。一家人都放松了下来。父亲坐下抽烟,母亲脸上有了笑容。除夕开始了。
初一的早晨是在鞭炮声中醒来的。换上新衣,起来响响地叫一声:妈妈!爸爸!摸摸新衣的口袋:10块钱!包在红纸里的10块钱!哈哈,压岁钱。孩子的脸上马上漾起无尽的快乐。早饭是我又一次的年的记忆。初一的早晨吃元宵。母亲做的元宵又大皮又薄,猪油馅的,芝麻馅的。特别的诱人,也特别烫,要小口咬。吃下四五个,肚子便滚滚圆圆的了。
接下来就是一个饕餮的日子。瓜籽、花生、糖、大糕,一天下来,嘴是不停的。一日三餐也可以敞开吃了。肉圆、豆腐圆、烩鱼羹、藕夹子、海带烧肉、樱桃肉、咸鸡、咸鸭、猪尾巴……一通胡吃海喝。打嗝已经有伤食味了,可还是不能停下来。天空开始飘雪。几个时辰,外面一片雪白。我们走出去,在雪地里,一群孩子你追我打,小手冻得通红!我们在雪地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风中慢慢长大……
童年的年已经远去,它酿成美好的记忆深埋在内心。
过年的作文2
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看着墙上新买的挂历,数着本世纪最后一个春节临近的日子,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的又是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
年近而立,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趋淡,不再是鞭炮烟花水饺压岁钱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见识又多了一成,与其说春节是个最快乐的时候,不如说是个让人猛然意识到年龄为之衰老、责任为之重大的关口。
泛泛地祝贺一下,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写一点闹春怀旧的文章,早就没了那份雅兴。像节目主持人一般,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不过是赢得捧场人恭维的掌声。自欺欺人的话我不说,或许我们的期望太高,春节不过是一年365天里平平常常的一天,我们对它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商业炒作,因而显得格外沉重。其实,我们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抑制那份期望和躁动,在吃喝说笑、探亲访友的程式外,获得一些不易觉察的满足。
曾经,春节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记忆。我想,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无论各类媒体如何渲染轰炸,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父母那里必须去,亲朋好友那里也得去,同事相约还得去,实质内容总不外乎吃喝二字。恭喜发财、新年好、大吉大利之类的陈词滥调说得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游街购物、猜谜挑灯、送礼请客一年又一年重重复复无休无止。人就像一只陀螺,被它抽打着旋转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儿时的兴奋,观看彻夜循环的晚会,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失望的情绪、无欲的胃。我宁肯像往常一样,粗茶淡饭,十点钟睡觉,临时看一会书,或者跟朋友们打一圈牌。总觉得在这个全民皆欢的日子,我丝毫的兴致都没有,甚至一向良好的食欲。
传统、文化、历史、习俗原是人为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它,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停地拷贝翻版,演化发挥使其辉煌灿烂,更有网络的宣传让其飞腾变异,它最终制约了我们自己,违背了人类起码的一点本性--人是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春节,可以说是一面最为清晰的镜子,从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如此疲惫消极的脸孔,是你儿时的样子吗?哪怕一丝欢乐的影子。
是的,我们不断老去,不断感受世事沧桑。今年的春节又被明年的春节复制,今天的不快明天就可能烟消云散,记忆过滤了每个人心底的阴影和悲伤,剩下的或许就是可以称之为美丽的东西吧,但是曾经呢?那里没有我们的位置,那是经过虚化的,虚拟的,明知是假我们还要重复,还要写成文章,哄一哄行人和孩子。
不能老去,怕只有童年的纯真吧
我的妈妈是贵州人,从小,我就没的去外婆家。小时侯,看着别的小朋友去外婆家,我心里很羡慕,常常缠着妈妈要外婆,妈妈总是说:“以后带你去看她。”可这个以后从没到来过,慢慢地我也就不提了。
去年寒假,当妈妈说要带我去外婆家的时候,我真的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坐上了火车,才相信终于要见到亲爱的外婆了。
可是上车没多久,我就开始后悔了,因为是春运期间,火车上拥挤不堪,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味交织在一起,熏得人透不过气来。没办法,我只好睡一会觉,看一会书,好不容易熬过了30个小时。
下了火车,又坐着汽车在山路上颠簸了四个小时,我们终于在一座大山前停了下来。拎着行李下了车,活动了一下麻木的腿脚,我发现山脚下根本就没人家!
“咦,妈妈,外婆家在哪呀”
妈妈疲惫地笑了笑说:“早呢,还有大约两小时的山路,是要靠自己走上去的。”我的妈呀,我差点没晕过去。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直到今天,我都快12岁了,她才带我来外婆家!
还好,没走多远,舅舅就来接我们了,第一次看见我,舅舅好象有点激动,居然一下子抱起了我,把我闹了个大红脸。
[日苍凉的午后,在蜿蜒不尽的山道上,我们三个人吃力地走着。看得出,舅舅很想逗我开心,操着生硬的普通话不停地跟我说着什么。我有一搭没一搭地敷衍着他。浑身酸痛的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下次,打死我,我也不来了
过年的作文3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过年不是大年三十那一天,而是一个时期。为了“年”,人们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共同渲染那种期冀已久的年味:“二十三祭灶关,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肥鸡,二十八打磁粑,二十九炸和卤。”一切都是按着传统的程序进行,所以这些日子乡邻们是家家飘香,户户欢腾,看见你从家门口过,大都会热情地叫你进去尝尝新炸的丸子,孩子们则会拿着竹签串着肉丸鱼丸红薯丸子等等互相尝鲜,同时还会掰着手指头算,还有几天就过年了。
大年三十终于来了。家里的大大小小都早早起了床,连鸡、狗都比往常欢快,他们同主人们一起准备着过年。
按风俗,女人们都走进厨房准备年饭,熬浆子贴对联是男人们干的事。贴对联要先贴正屋,对联的内容虽然年年都在变,但年年总是那些字,先把横批贴个“福星高照”,还要注意上联和下联,右为上左为下联,不然别人会笑话。再接着贴各房门,然后还要贴些竖条的“小签”:“出方大利、开门见喜”那是贴正屋门上的,“百无禁忌、万事如意”要贴正屋正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是贴谷仓和牛猪鸡圈的,“小心火烛”贴厨房。大门或院门最后贴,过路人一看,大门都贴了新联,就知道这家要准备吃年饭了。
家乡的年饭一般是中午吃的,讲的是辞旧岁,看谁先吃年饭,过早年,预示着“一年之计在于春,勤劳换来好收成”。在十一点左右,村里的鞭炮声就陆续响起,此起彼伏,要持续2个多小时,农村吃年饭放炮仗也有讲究,寓意是赶起灾难去除邪恶(事实上鞭炮产生的硝烟在农村阴湿的天气中能起到杀菌作用),所以一挂鞭炮中间不能熄火短响,炮声越急越密越响,来年就越兴旺。放了辞岁的鞭炮,还要奏上欢快的音乐,一家老小就开始吃团圆的年饭了。
但吃年饭的风俗也不尽相同,邻居有一家是从湖北搬来的,我们都叫他“尖蛮子”,大抵意思是不厚道,太懒,年饭和年夜饭一块吃。他们每年都是晚上过年,噼哩啪啦一通炮响,老远人都笑说:“蛮子家过‘晚年’了”。
吃完年饭,依然有分工。女人们仍然是要进厨房,和面、剁饺子馅、包饺子。男人们则要带上斧头、锯子、锄头上山收“财”,他们要砍一棵大树,并连根挖起,当做守岁的“材火”,用这棵树点燃的火塘要一直烧到初一早上,那便是“火大财大”。辞岁后迎新前的这段时间便是小孩子们的开下,他们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充裕的鞭炮,把整个村子炸的.热热闹闹。
晚上吃年夜饭讲的是守岁迎新年,这个程序从晚上的第一锅饺子出锅开始,全家老少仍然是团座一起边吃团圆水饺,吃完水饺还要包饺子,那是准备着初一吃的,大家或看看电视,或打打小牌(麻将),耐心地等着12点钟声敲响。
离12点还有10多分钟的时候,村邻们就开始放些短鞭或者单响炮仗,预热气氛。男人们将各自准备接年的长鞭盘在竹杆上,等候点火信号,中央电视台每到这个时候会搞倒计时,大家就一起站起来大声和着点火!”这时整个村除了鞭炮声再听不到别的声音,大家比谁家的炮声长、炮声响。放完接年的长鞭,烟花和炮仗就开始登场了。这家放个“九珠团圆”,那家放个“大地春雷”,这家象流星一样的彩珠烟花斜斜的飞到别人家小院,那家也不甘示弱,立即回敬几个带响的冲天炮,斗起狠了,对射花炮要对上一个多小时,炮放完了的小孩子就爬上院子的墙头,隔院观火。
闹到快夜一点钟,炮声才会渐渐淡去。按当地的风俗,这大年三十的夜可不能黑,家家都得彻夜亮灯,并且所用房屋包括卧室都得亮着,要为过年仍在外面奔波的人照亮回家的路,同样也预示着来年前途光明,所以无论家里多么穷,这一晚上的电费可不能省。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灯火通明的夜里、在人们兴奋和疲惫的鼾梦中渐行渐远。
过年的作文4
xx年的这场风雪阻挡了多少回家的梦想,大人们在外工作了这么多年,年是回家的期盼,家是永远的梦想。当人们带着多年的期望,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可风雪阻挡了人们回家的道路。留在外地工作的人,有谁不想念家这个温馨的字眼。有谁不想念母亲包的那热气腾腾的饺子,年,也就只有短短的几天。或者有人说年这几天他能挣很多的钱,可为什么,人们能为了这几天赶回家里,因为,春节是中华人民以持续了五千年的历史,节日是生命的盛典。若人们把节日的时间拿来挣钱,那岂不是侮辱了“节”这个神圣的字。
在中国的某个角落里,有一户人家正在收看春节晚会的节目,他们已经离开家有几年了,也想回家和家人们一起过年,但是……
他们在吃着年饭,看着电视里的那些欢欢喜喜的场景,儿子突然说了声:“我也想回家过年。”儿子的一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母亲的心。“是啊!自己已经出来几年了,儿子也是。”母亲于是下了决心,明年一定要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不管有没有钱,父母都不会去埋怨的,你可以忘记工作的负担,心底奔涌的都是温暖……
回家过年,不管有没有钱,父母都会欣喜万千……
昨天往家里打电话,妈妈高兴的给我说:“今年过年恁哥回家。”我听后不禁流下心酸的泪花。好几年了我们弟兄两个没有一起同时在家过年。一句“妈,我们都回家过年”不知让妈妈盼了多久。
今年回家过年!看一看我熟悉的村庄、马路、房屋还有渐变渐老的爹娘。听说去年有人骑摩托车回家过年,我也从网上看了他们的相关报道,听着视频中寒风呼啸,谁不为这千里单骑而感动,老人盼孩子,孩子盼父母。看看老人、孩子在村头等待的那渴望而又激动的目光,心中未免有点儿心酸。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过年的时候还在加班,我相信所有的中华儿女都被“回家过年”所魂牵梦绕。在遥远的家乡有父母和孩子都盼你一起回家团圆。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你难道不想看看自己的家乡有没有新的变化?不想感受一下一家人在一起的那种幸福和美满?
我看过一个不起眼的电视剧,叫做《驸马村》总觉得里面写的是家长里短的,没什么意思。直到最后一集,彭大伯给自己孩子打电话,问是不是回家过年,原因是儿子和儿媳有个约定,男方女方轮流过年,孩子一岁多了爷爷还没有见过孙子。一句爸我回家过年,让年迈的父亲高兴了良久。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扫一遍,从床头到床尾,从客厅到厨房,还给孩子买玩具、零食、还准备压岁钱,甚至买儿媳妇买喜欢吃的`菜肴,结果呢一个电话,爸今年过年我加班回不去了。老人心里一下凉了,一直重复一句话:“过年了不是放假吗?怎么还加班?”我们无法体会老人的失落,但我知道一定不好受。
马上就要过年了,还记得以往过年的情形,一起帮爸爸贴春联,争着去放鞭炮、看春晚。记得小时候看春晚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等着看赵本山的小品,曾经多次骂过春晚的导演,干嘛要把赵本山的小品安排那么靠后,害的我熬眼熬到半夜,当然有时候也会先睡两个小时,再来看赵本山。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就觉得赵本山小品那么好看。有时候一觉睡过了还埋怨爸爸不叫我。呵呵,现在想来可笑。看完春晚接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了。大年初一凌晨的,家家户户都争着点燃新春的第一声鞭炮,抢得第一则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这也是看完春晚后第一件令人刺激、兴奋的事情。寂静的村庄一下子变得喧闹起来,噼里啪啦响个不停,直到天亮。过年的时候孩子们最爱撒娇,因为他们也知道,过年的时候家长一般都不打孩子的,只要是力所能及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现在想起来小时候真幸福……
刚才哥哥给我打电话说他回家过年,还问我村里的公路是不是重修的了,修的宽敞不?听说邻村开发了新农村,房子建的什么样。……我告诉他的,路修了变得更宽更平了;邻村的新农村已经不少人搬进去住了,房子和户型都比较适合农村;村里还装了路灯的,还是太阳能电池板的;开了个超市和城里的中型超市一样;开了两家饭店,面积不大里面设了七八个单间单间内装有空调。哥哥笑着说:“总不能?快了、快了我今晚就出发,今年回家过年。”
盼着盼着快过年了;大街小巷,车站码头的,肩挨着肩的,你挤我我挤你大家都拎着包准备回家过年,这不关乎事业、爱情、名利,只是为了守住这与生俱来的亲情。
过年的作文5
1、有一叫年的怪物,每当除夕夜晚,它便出来吃人,大家到了除夕晚上都不敢出来玩,后来一个勇敢的人发现年最怕爆竹声响,于是用烟花火赶走了年,大家欣喜若狂,所以每当除夕夜晚人们都出来放烟花,也把除夕夜晚称为过年!”妈妈拿着故事书津津有味的给我读着,一旁的我已经吓得直冒冷汗了,我下定决心这次除夕夜一定要好好放鞭炮吓吓年!
2、往事如一颗颗星星撒满了自己的天空,在我的天空中,一直有一颗最亮的星星,它看似很普通,却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与往常一样,过年烤香肠一直是我们那儿的习俗,可这只限于大人,我们小孩只能当试吃者,不能参与活动。如今,我们已经快满十岁了,可以自己做许多事了,怎么能错过活动呢?于是,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商量好,在大人烤香肠时,我们也来一个“山寨版”的烤香肠。
3、哇!过年了!时间飞逝,转眼间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除夕之夜,我们的村子非常热闹。家家户户门口早就挂上了大红灯笼,贴上了红底金字的大幅对联;门窗里都飘出年夜饭的香味;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村子里尽情的.追逐着、嬉闹着,有的在放着各种各样的礼花和鞭炮。
4、“叽叽喳喳,叽叽喳喳”这是什么声音?噢,原来是可爱的小鸟们在为人们歌唱呢!今天,是大年三十,也叫除夕。这一天,街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街上人山人海。每个人都穿着节日的盛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天空似乎也被这种热闹的气氛感染,天空变得湛蓝湛蓝的,阳光变得柔和起来。路边的小树也精神抖擞的。大家都被笼罩在这种热闹的过年气氛中。
5、传说,年是一种怪兽,头长尖角,异常凶猛,每到了除夕就处处伤害人命,有一年,人们又要跑到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时,一位白发老人告诉人们:年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人们就相信了白发老人,没想到年真的吓跑了!于是就成了传统节日“过年。”
6、"终于过年了,我终于可以大吃大喝了,这次,我要自己到人防超市扫一次货”,于是我想妈妈要了100块钱,打算到人防超市大"吃”一顿。到了街上,我就看到了人来人往的景象。虽然现在是北风怒号的冬天,但街上仍是热闹非凡,我来到了地下超市,人不算多,但还是十分热闹,人人脸上都流露出喜气洋洋的表情,可我心中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这也不怪,这是我第一次拿100块钱自己到超市去买东西。
7、“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正在睡梦中的我已经受不了啦!我想:到底是为什么啊?今天早上怎么这么吵,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不知有多少次被鞭炮声惊醒,打搅了我的美梦。我终于有勇气从被窝里爬起来了。“妈妈,今天怎么好象是过年一样啊,不是还有一天嘛,真是的,这么吵!”我向妈妈大叫。没想到,妈妈不但没有生气,还笑吟吟地对我说:“怎么,忘记了,今天就是春节了!
8、盼啊盼,盼啊盼,总算盼到了过年。
早上一起床,脑海里就浮现出肉丸子、白米饭、番茄鸡蛋汤、蘑菇、马铃薯和鱼肉等等美味佳肴。
明显是饿了嘛!我穿好衣服,飞奔向厨房……啊!大年三十早上还不能吃点儿“美味”吗?哪怕是美好时光海苔也行!怎么会是昨天晚上剩下的呢?我记得昨天晚上的饭菜不是被我们扫光了吗……哎,将就将就吧!
9、过年那天早上起,小村鞭炮声此起彼伏。早上起床要放两个二踢脚。中午祖宗被请回家要放两个二踢脚。午饭前要放两个二踢脚。而大规模的放二踢脚是在夜里十一点多。大人叫“发纸”,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我觉得应该叫祭祀诸神。那时候,小村里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点燃一大堆篝火。长长的木杆吊起鞭、地上摆放几盘礼炮,我戴着骑摩托时候用的头盔,躲在大门洞子里,在花墙上点燃一个二踢脚就躲进门洞,孙公子偶尔放两个擦炮,也制造点声响。
10、终于盼到过年了。除夕那天,外婆和妈妈早早地就开始为年夜饭做准备了。我问妈妈为什么那么早就准备晚饭了,妈妈说:“因为今天的这顿晚饭,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一顿饭了,到了这一天,大家都想尽办法回到家里,和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一顿晚饭,送走旧的一年,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到了晚上,丰盛的菜肴摆满了整张桌子,大家高高兴兴地围坐在一起,吃着可口的饭菜,大人们频频举杯,互祝新年快乐!
过年的作文6
说起过年,不能不提一下“年”。据说“年”是一种凶猛怪兽,会在腊月三十夜里,挨家挨户觅食人肉畜肉,残害生灵。后来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用放鞭炮与穿红衣服的方法来防备它——于是逐渐演化成过年的风俗。而在曲靖过年,是从一碗入口即化、香糯酸爽的扣肉开始的。
年夜饭一定要有鱼,而且是整条的,不能切,意义“年年有余”;年夜饭一定要有剩余,且剩的越多越好,因为初二初三都要吃年三十剩下的饭菜,这叫做有余有剩。
年夜饭一定要有“扣碗”,其实就是蒸的菜。一般有八个蒸菜,如蒸蛋卷,也就是用蛋液摊成薄皮包上肉末,放在碗里蒸,还有香脆的酥肉,用大韭菜根拼成的面子,底子是菜、粉条等的大碗蒸菜;想想古人很聪明,蒸的菜在大大的蒸笼里很保温,香气在家里飘荡,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而饵块同样是曲靖人过年一定要吃的食品,用老腊肉、老腌菜、青豌豆、甜酱油一起炒,除此之外,八宝饭、红烧鱼等也是不可少的。
吃长菜是曲靖年饭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也是我儿时最深的记忆。寓意长吃常有,长长久久。曲靖人的长菜是将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煮一大锅,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过小年。
铺松毛也是曲靖的年俗特色。象征新的一年清洁平安,这个习俗云南独有。在三十年夜饭做好之前,家长准备的松树的松针,也是我们俗称的“松毛”一层一层铺好,作为年夜饭的桌子,一屋子的清新气息。大人做好了饭菜就一一抬来放在“松毛桌”中间,全家人围着香喷喷的饭菜坐在松毛上,年夜饭就开始啦!听老人说,曲靖人过年其实讲究是很多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爱护森林意识提高了,很多时候象征性地挂一枝松树枝在门头,或者撒几根松毛在餐桌上就代表了地上铺松毛的习俗。
曲靖过年初一早上吃汤圆或者甜白酒饵块,不吃饺子。北京是正月十五吃汤圆,但曲靖人是大年初一早餐就吃。吃汤圆甜白酒饵块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甜甜蜜蜜,福寿绵长。
过去的一些老曲靖人家还有在家门口放甘蔗的习俗,据称,这是人们以此送走一年的烦劳,要在新旧交替之时,挂甘蔗。春节前,曲靖的农贸市场和年货街上,一根根甘蔗堆成了小山,对比挑选之后,人们都会买上两根扛起就走。甘蔗尾部要带一点根须,顶上长长的绿叶也不能去掉。到十二点除夕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要把甘蔗叶朝上根朝下地放在门后,预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两根甘蔗则代表好事成双,甘蔗象征着步步高升和一年从头甜到尾。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贴门神,门神一般是秦叔宝,传说鬼神见了他在守门,不敢随意进入主人家里,以保家宅平安。
俗话说“新年头、旧年尾”,意思是说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就是“除夕”与“春节”,所以过年时言行要特别谨慎,中国人希望一年的开始能够事事顺利,有个好预兆。
春节时期还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平安,来年事事顺利,春节这天妇女不许出门拜年,俗语叫“忌门”,小孩子不许哭闹,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也不可以和别人吵架起争执,犯了会使一年都不顺利。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无论有什么病痛,都不许看医生,看医生会一年到尾都生病。初一到初四不可动刀、针、剪,春节这天不可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当中,出外旅行时一定会碰到下雨。
过年在古代是团圆的象征。而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与复兴,它又被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国泰民安,合家团圆,幸福安康!
点评:该文用纯朴的情感,细腻的文笔,叙说了曲靖人过春节的全过程,以及春节的前世今生,全文浑然一体,分段自然,层次分明,写出了曲靖春节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错。
过年的作文7
落叶之秋已渐渐隐去,冬天的脚步却不经意地在枝头划下痕迹。伫立窗前,听丝丝细雨轻声地弹奏,看那土坯青瓦堆砌的儿时记忆,湿润的掌心捂住了有些酸涩的鼻尖,那些烙印在心底的童年趣事,一如曾经舌尖轻轻触过冰凉的……
落叶之秋已渐渐隐去,冬天的脚步却不经意地在枝头划下痕迹。伫立窗前,听丝丝细雨轻声地弹奏,看那土坯青瓦堆砌的儿时记忆,湿润的掌心捂住了有些酸涩的鼻尖,那些烙印在心底的童年趣事,一如曾经舌尖轻轻触过冰凉的味道,使我们久久难以释怀。
记得儿时过年的浓厚气息总是从父亲点燃炮竹的第一个声响开始的,每一次春节的到来,我们这些孩子甭提那股儿盼望的心情有多么急切了。长辈们乐呵呵地倚在大门的台阶上,东张西望着。可又曾知,他们心底儿所隐藏的那点儿喜迎新年的狡猾心情,却完完全全地被自己暴露出来了,粗糙的双手合插在衣兜中,偶尔也会从衣裤中拿出一点他们不舍得吃的,如糖果、花生之类的东西,合捧在掌心给我们一大群小孩子吃,可这些早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通常,在过年之前还有一个叫“祭灶”的日子,这个像是新年到来的一个前奏。这一天,老老少少都不许懒床,而年货也要在这一天之前置备好。小孩子会学着大人们干活的样子,极其认真地打扫厨房。还记得儿时的“灶”可不像现在这个样子,是用土坯和石块砌成的,少了些煤气的味道,靠燃烧秸秆和稻草取热,整个灶台上黑黝黝的一片,在铁质的锅底儿上还会残留下许许多多的灰垢,这时爸要用铲子一点一点地清除。当煤油灯已渐渐变成记忆中的历史后,我们似乎还会时常记起他黢黑、满身垢污的外衣,在这一天爸会把厨房里的灯换成新的,说是对灶神的恭敬,以免引来明年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这一天,乡里还有一个不成俗的说法是:这一天全家人必须赶在子夜之前回家,不管你是身处异地,还是客居他乡,可此时春节快要到了,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也要到了,倘若谁家的孩子不回来就是对老祖宗不恭敬,会狠狠遭到长辈们无情地指责,说是替老祖宗说话。
在春节之前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妈会给我们姊们几个试穿她亲手缝纳的布鞋。纳布鞋也是有讲究的,需要用浆糊涂抹在布上先晒干,再剪成鞋模子,而那时我们一家人穿的.鞋全是我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相比于如今的运动鞋,倒也结实许多。当各种品牌的运动鞋休闲鞋充斥在如今的大街小巷后,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在看到那些曾经用一针一线纳满亲情的布鞋影子了,倒是增加不少你攀我比的名牌热。
春节那天,穿上新鞋,吃过小团圆饭后,便到了贴对联的时候了,记得有几年春节的对联还是我写的那!按着平仄对仗的关系,一笔一画我总能写得很好。
过年这一天,对于我们这些做孩子的最有趣的当数年夜饭之后的拜年了。
素常,会先去长辈家拜,然后放可随意去拜年。儿时的春节似乎年年都会下着大雪,在纷纷扬扬的年夜里,天气尽管是寒冷了点儿,可厚厚的棉衣下,我们的心却总是暖和的。七八个孩子会组成一群,每人手执一个小巧精致的灯笼,说是天黑路滑好照个亮光,可从远处看还真有点儿过年的气势呢!
我的灯笼是爸用竹篾亲手扎的,外面糊上彩纸,再拧上半圈儿铁丝。细心的家长还会请人在上面绘上八仙过海、夸布追日之类的图面,看起来特别好看。
那小小让烧着微弱亮光的灯笼,顺着儿时的阡陌,不觉又勾起了心底儿太多的故事,像汹涌地洪水般在不停的冲击着我们心灵的防线:如今的春节啊,少了些大雪纷飞的影子,像似无情的剥夺了寒冬的说话权一样,匆忙的人们冷冷清清,在电话里便传递了灯笼所带来的温馨与亲情。年夜的大街小巷上已经很难再看到熙攘的人群里孩子们提着灯笼拜年的背影,被爱情冲昏了头的你你我我倒是倍感熟悉。
今天,回想着儿时过年的味道,又给了我这份久违的心境,是我顿悟:在拥挤的城市中,我们心灵深处要恪守住一块小小的心岸,让他成为你奔波忙碌之后的一个驿站。静下心来,慢慢的去品味,去感悟,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轻轻地俯下身来,听听自己的心跳,放飞你自由的心绪……
去吧,去聆听、去回忆、去品味……回味这过年的味道。
过年的作文8
“一夜之间连双岁,五更以内是年”这副对联道出了岁末年首的更替变换,说明了年的真正含义。
“过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最古老的节日,是每个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过年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自己难忘的回忆和新年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其实,在我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中,受季节时令的限制,人们对年的认识也比较宽泛。常说进入腊月(12月)就是年。进入腊月,也到了农闲时节。天气转冷,食物也易存放,人们开始置办年货,储藏物品,忙忙碌碌,开始准备过年,一直忙到年底。整个正月,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走亲访友,好不热闹。一直到二月初二才算过完年。开始春耕备播。
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我们农村还是生产队集体所有制,和现在相比,比较贫穷,过年也没什么好准备的。好的年份,进入腊月,生产队每家每户分几斤棉籽油就算不错的啦。除夕前几天,能割上几斤猪肉算是最好的过年礼物了,小麦面水饺也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吃到,平时是没有这口福的。所以大人小孩儿都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得好,穿得好。平时吃的穿的和过年是大不一样的。
当年学校每年都是腊月23放假,放假后小学生就像出了笼子的小鸟,无拘无束,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这是,我就给父母要几毛钱,和几个小伙伴儿一起去赶年集买鞭炮。当时赶年集,大人小孩儿一般都是步行前往,我们村离集店比较远,和几个小伙伴赶集来回要走十四五里路,也不觉得累。年集上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有时候几个小伙伴儿被挤得七零八落,谁也找不着谁。没办法,最后只好各自回家。当时的鞭炮是13个头一挂,价格一角三分钱。我一般买上三挂,回家也不能随便儿放,必须是除夕下水饺时放一挂,大年初一起五更时放一挂,剩下的一挂只有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放了。当时有人说,以前的鞭炮有几百几千头一挂的,我听后怎么也不相信,心想现在能买上几挂13个头一挂的就算不错了。卖鞭炮的人一般站在桌子上,旁边放着盛鞭炮的木箱子,一边叫卖一边放鞭炮,那情况真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有时真不知把人挤到哪里去了。那时的鞭炮都是用旧报纸人工卷制而成的,包装也很简陋,用旧报纸包上就算成品了,也没什么商标出厂地址什么的。不像现在,不管什么东西都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不过,那时的鞭炮倒是挺响的`,也没有假货。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产到户,人们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进入腊月,农村是农闲时候,大部分人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这时的物资也丰富了,海产品也运到了内地,南方水果儿也运到了我们北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满足了人们物质需求。当时在农村,经常会看到喝醉酒的人跌跌撞撞在大街上走,有的人显示自己有酒喝,喝酒成了当时的时尚。那些年,有一部分青年人从除夕晚上一直喝到大年初一的早晨,喝的醉醺醺地直接去拜年。看来人们真的是有钱了,富裕了。其中有一年我村南面的一个村庄,从除夕傍晚到大年初一早晨鞭炮声一直没停过,整夜没间断。这家放了那家放,你家响了我家响,谁也不示弱,鞭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毫不热闹,节日气氛浓厚。后来我问他们村的人:“你们村得准备多少鞭炮啊?响了一夜,真是富裕的响声在外了。”
现在过年和以前有很大不同。进入腊月,一般不用再准备过年的年货啦,想什么时候买直接去超市儿就行。想买什么,超市物品齐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新鲜、廉价的物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天南地北的一家人,年终总要相聚在一起,过个团圆年,这是过年的最根本的归宿,也是团圆年的意义所在。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子女对父母的关爱,通过过年诠释血浓于水的亲情。一顿团圆饭,彰显家庭和谐美满幸福。现在亲朋好友过年相聚,沟通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关照,回忆往事,畅想未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没有了昔日的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喧闹,增加了和谐温馨的促膝交谈。除夕夜,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给全国人民呈现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给春节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我想,20xx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会更不一般,更值得我们期待,因为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20xx年是我们国家十四五的开局之年!
过年的作文9
家乡的春节,有滋有味儿。
不用说”滋味”二字如何解释。反正家乡春节的滋味,满族乡村的味道,浓烈淳厚,多彩多姿。让人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童年时代,整个社会都非常困难,更何况每个普通的家庭呢?每逢过年,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上红烧肉炖粉条,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这是大人孩子们共同的梦想。过年,我们一大帮秃小子,求着大人给我们买小鞭儿,放鞭炮,我们舍不得一次性燃放成挂的鞭炮,而是耐心地,十分小心地拆开,然后一个一个地去放。于是,小村的街道上,鞭炮声总是此起彼伏,零零星星,怎么能和今天一动几千头的长鞭相比呢,尽管这样,我们也是快乐盈盈。
那时的的小乡村是空旷,寂静的,空气出奇的好,用现在的话来讲绝对是深呼吸的乡村,负氧离子难以胜数。家里哪里有冰箱呀?妈妈把炖好的走油肉,蒸好的焖子,炸好丸子等等都用小盆儿扣好,放在后院的笸箩里,随时热着吃。
除夕夜,无论家富家贫,吃饺子是必须的,我们满族人最喜欢吃大馅儿蒸饺,和白面,荞面或者白薯面,把大白菜,酸菜,韭菜或胡萝卜切细,伴上切碎的五花肉或者油梭子,调以老油,香油、酱油,面酱和咸盐。饺子包好后,放在大锅里,灶堂里架上劈柴,大火一蒸,不到20分钟就出锅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吃起喷香喷香,满口流油的大蒸饺,那味道,那滋味,我怎么能表达得出来呢?
家乡春节的滋味,留在记忆里琐琐碎碎,那香气扑鼻的大蒸饺,诺大的走油肉块儿,酸菜汆白肉,白菜叶子汇粉硌吱,肉片儿炖大豆腐,辅之以扭大秧歌,唱落子,演皮影,把家乡年的滋味点缀得多姿多彩。
家乡过年的滋味,更体现出家家户户的快乐,吉祥与和谐。邻居李合大叔家兄弟姐妹多,个个都会扭大秧歌,会唱落子(评剧),正月初一,人人各显神通,大姐唱秧歌曲儿,二姐唱评剧《花为媒》里的”报花名”,大哥唱《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他们的春节就是一台家庭“小春晚”。
小时候,家乡邻里和睦,乡亲与乡亲之间关系单淳朴,朴实。大人,孩子们无论走进谁家都能吃到当时各家最好的东西。
大雪小雪又一年,故乡的春节承载着浓浓的滋味,尽管当时物质匮乏,而乡情亲情友情是那样的'深厚。
时至今日,如今在城里生活的人,许多人感叹,过年没味道了,说起来理由多多,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强,人情味儿变淡了,过年的气氛也就淡了。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的社会是总是大踏步前进的,过去计划经济年代,买啥都凭票据,逢过年,大人们四处求爷爷,告奶奶找商品供应票,时常为买不到东西而发愁,而沮丧。如今,市场极其繁荣,商品琳琅满目。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过去除夕守岁,家家户户只是包饺子闲聊天儿,现在打开电视,网络,各类春晚你可以任性的选择,有时连村里都搞春晚,春晚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心中。过去让人垂涎三尺的大鱼大肉,现在人们为了健康吃的很少很少,特别那些想减肥的大姑小媳妇们,更是避之不及。过去三五分的压岁钱,现在变成了几十上百乃至上千元的大红包。满街上绚丽缤纷的烟花,已经让孩子们再也没有了拆鞭炮的兴趣,而节前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则体现在不惧遥远的路途上。
故乡春节的滋味,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上,过年,人们盼望的是家庭和睦圆满;过年,带给邻里乡亲们是无穷的快乐。
有人说现在因为手机的普及,人人都是”低头族”,其实网络的发达,更给亲情友情的传递带来了方便和快捷,春节人们发个短信,发个微信,微博,来个视频,无论天南地北,无论国内国外,亲情,友情近在咫尺, 正因为我们的时代变了,高科技飞速发展了,我们年的滋味赋予了更多的新的内容。
再过20年,50年,乃至几百年,几千年,春节的滋味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得到吗?
过年的作文10
今天,终于彻底放假了!一翻日历,腊月二十三了!过小年喽!想想前一段时间,忙的连腊八都忘了,腊八粥自然也没喝上!今天,可要好好过个小年!
记得我们老家过小年吃糖火烧,也就是甜烧饼,说是灶王爷今天晚上要上天给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吃了甜火烧,就会说好话,老人们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去年我烙烧饼的时候,我父亲专门对我说:“最少也得烙十八个烧饼!因为灶王爷家有十八口人!”我很好奇,专门查资料,也没查出确切的出处!管他的呢,准备和面烙烧饼!
我一边和面一边对儿子说:“妈妈给你烙甜饼吃!今天是小年!”儿子欢呼雀跃,因为他爱吃甜饼!
我对他说:“慷慷,咱们北方人今天过小年,南方人明天才过小年呢!”儿子不解,我解释说:“这可是代代流传下来的习俗!还有‘官三、民四、蛋家五’的说法,就是官宦人家二十三祭灶,平民家二十四祭灶,渔家二十五祭灶!”
儿子饶有兴趣得看我做烧饼,要求说:“妈妈,你能放点芝麻吗?”“当然可以,你想吃什么,妈妈都可以给你包进去!很多地方在小年这一天,吃的都不太一样,比如河南吧:安阳、濮阳地区吃麻糖;兰考一带要喝豆腐汤;邓县一带吃平安饼,焦作一带要吃糖火烧……总之,就是为了合家团圆,祈求平安!从今天开始,过年的大幕就拉开了!”我一边擀面一边说。
“为什么呀?”儿子追问我。
“妈妈给你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我停下手中的活,开始了故事讲述:
相传,玉皇大帝有个小女儿,非常贤惠善良,同情穷人,有一次,她在查看民间疾苦的时候,爱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玉帝嫌贫爱富,不同意。王母娘娘心疼女儿,帮女儿讲情,玉皇没法,说:“罢!罢!罢!就赐给那穷烧火的一个灶王的职位吧!”从此,人间称烧火的小伙子为灶王爷,玉帝的小女儿自然就成灶王奶奶了!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回好吃的分给穷苦百姓。玉帝觉察此事很生气,对女儿女婿说:“你们是腊月二十三结的亲,以后只准这天回天宫一次!”
第二年,眼看快过年了,可老百姓们缺这少那的,有的家连锅也揭不开。灶王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对大伙说:“明天是腊月二十三,我回娘家给大伙弄点吃的。”大家凑了点面,烙了点灶干送给灶王奶奶当盘缠。
灶王奶奶回到天上,给玉帝讲人间疾苦,玉帝反而斥责道:“你带回了一身穷灰,今天晚上赶紧回去!”灶王奶奶一听,气的'跺跺脚就要走。又一想:两手空空的回去怎么给百姓交代?再说,也不能便宜了这狠心的爹!这时,王母娘娘过来说::“不能走,明天我要扎把扫帚给女儿带回去扫穷灰哩!”
腊月二十四这天,娘俩正在扎扫帚,玉帝走过来,催女儿明天快回去。女儿说:“眼看要过年了,家里没豆腐,明天我要磨豆腐哩!”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娘俩正在磨豆腐,玉帝又来催了。王母娘娘说:“你催什么?女儿家里没肉吃,明天我要和女儿一起去割肉哩!”
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娘俩割肉回来的路上,和外出巡查的玉帝碰上了。没等玉帝开口,王母娘娘上前说:“不怕你催,不怕你逼,明日还是不回去,我要给女儿宰只鸡!”
腊月二十七这一天,灶王奶奶正在宰鸡,玉帝走过来:“你娘护着你,为什么总也不回去?”灶王奶奶说:“明天我要发面蒸馍,后天还得打壶酒,三十儿包好饺子,你不催我也得走!”
腊月三十这一天,玉帝大动肝火,要女儿当日必须回去!灶王奶奶的东西准备得差不多了,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一直到天黑才返回人间!
这天,地上的老百姓都没睡,坐在家里等灶王奶奶。人们说:二十三烙灶干,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打好酒,年三十包饺子,三十夜来守岁,盼灶王奶奶快快回。
儿子听得很入迷:“妈妈,这个故事真好听!”
我说:“明白了吧?祭灶就是拉开了过年的大幕啊!好,开始烙火烧!”
20xx.1.18(腊月二十三)
过年的作文11
人们总说,新年没有年味。但我想,你们说的年味,可能是人情味;亦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少了蹦哒的趣味。而我们老家的新年,则多了种仪式感,年味还在那里,热闹还在那里。
——题记
坐上长途汽车,开启了回家的路。路上的风景,从摩天大楼,渐渐变成了山水牛羊。被钢铁森林阻挡的阳光,此刻透过玻璃全都倾洒在了身上。就连天上的云朵,也愈发地悠闲,从丝丝云痕再到大朵大朵的棉花糖,心情也愈发地期待与舒畅。
天上飘扬的五彩旗,明媚了整个天空,而我也知道,家已不是远方。左边天主教堂沐浴在阳光中,开上那一条石子路,那条在记忆里并没有变过的路,像往昔一般地颠簸。路的两旁,是坟墓,杂草丛生。还记得跟我回家的同学说她感到害怕,但是他们都是我们的亲人,乖,并没有什么可怕。
红瓦黑墙纵横交错,并不宽裕的小巷有狗吠,有鸡叫。鸟儿扑扇翅膀一跃上屋檐,巷道里有日日翘盼的老人。竹藤编的椅子,奔跑的孩童,空气里焚烧的秸秆香,让我想起了李宣章的《四合院》“一片片土瓦,为远古牵线。将淳朴凝聚,睦邻亲情融合。欢声笑语,在老屋檐缠绵。虽然低矮,难同现代比肩。但温暖而清新的`,泥土气息,能将人心拉近,远离孤独,美梦常留心间。”
回家没几天,除夕就到了。妈妈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在厨房里忙进忙出,隔壁的阿姨也来帮忙。她们烧了一大锅土豆,剥皮、和面,印模具,准备做土豆糕。土豆的清香盈满鼻尖,剥皮的我忍不住咬一口。土豆糕软软糯糯的,让人口齿生香,令人流连忘返。还可以拿去煎炸,这样会更有口感呢。因此家里总是有几个哥哥不请自来,他们帮忙打扫卫生,就为了蹭两盘土豆糕带回家。
还要准备很多很多的美食,草鱼比一个小孩的澡盆都要大,被爸爸切成了好多块,拿上盐来腌。有趣的是,家里停了一整天的电,到了晚上是哥哥举着手电筒,爸爸是在微弱的光线中,把那一条大大的草鱼煎炸完毕,味道还不错!
还要准备很多很多的食物,准备去拜神、拜祖宗。食物有的会装在漂亮的花篮里,有的会装在大大的竹筐里,由男人背去祖庙。我住在一个小渔村,大家都是一个宗族的人,所以都会齐聚在小小的祖庙里上香。人来人往,大家都是点头说一句“你回来了!”然后匆匆离开。在这香烟袅袅的四合院里,摇曳的烛火中,大人们摆放好所有祭品,上好香,开始有一搭没一搭聊天。许是太久的没见,说话多少有点尴尬。
除夕家里来了很多人,大家一起吃火锅。外面的烟花不停作响,灿烂的烟火点亮了整个黑色的苍穹。到了凌晨,家里还要煮上汤圆,再次拿到祖庙去拜。祖庙外面有一条河,河面很大,倒映了许多红灯笼。那一片火红的灯笼,让人感到无比得心安与温暖。
大年初一,还要去拜。要环绕着整个小渔村,把所有的神位都走个遍。双膝跪地,虔诚地祈福。祈祷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家人平安喜乐,孩子健康快乐。学业进步,财源广进。拜神是过年的传统,有很多的讲究。老人们对拜神深信不疑,而年轻人们也得学会如何去拜。你可以不相信,但你得学会尊重。
有些时候小年轻会觉得烦,香火又熏又辣,山上蚊子还多。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繁琐又有许多规矩的拜神仪式,才让人有了过年的感觉。有些人觉得没有了年味,要么是因为团圆饭简单了点,要么是日子还像往常一样那么普通。曾经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人,现在就剩下冷清的几个。
也许都是在感怀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罢了。在老家,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所以爷爷家很热闹,外公家也很热闹。那一天,每条巷道里都停满了车辆。从门口呼啸而过的汽车,大家都会扭头张望,“又是谁来了吗?”老人喜笑颜开,而小孩们拿完红包后努力地逗大家开心。
外面的炮竹声不断,小卖部里挤满了小孩,巷尾摆起了赌场。这一天,怎么开心,怎么来!
热闹吧!年味是大家创造出来的!我们不远万里齐聚一方,等待许久的团圆又怎可黯然。耳机里的音乐悄悄感动着我:“当青春渐渐泛黄,当岁月披上浓妆,那些模糊的景象,都是心间的力量。每一次提及过往,都是温暖的回想。”
所以,我们都要开开心心地,过年。
过年的作文12
进入腊月,红红火火的商场就已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川流不息的街头涌动着购买年货的男女老幼,临街的店铺里播放着祝福新年的歌曲,大街小巷洋溢着过年的气氛。每到农历的腊月,身边的姐妹们已计划为父母购买年货送节礼。街坊邻居,叔伯大婶也都忙着备年货,购置糯米,磨成面粉做炸果、腌制腊肉等。而我憧憬的是在他乡工作、求学的儿子回家过年时的幸福景象。
传统的中国年,赋予人们太多的光阴韵味。在每一次过年的团聚中,人们把亲情,友情,爱情,夫妻情,儿女情,演绎得荡气回肠、汹涌跌宕。怎奈,相聚背后就是再一次的分别,再一次的离开,又是再一次的守候和期待。因为人们行走得太久,漂泊得太远,挣扎的太累,压抑得太苦,回家过年,正好可以掸去两肩的重压,在浓浓的家居气息里,安然睡一个好觉,可以敞开情怀,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把真实的生活,把日子的浓酽拿捏得恰到好处,把心中的情、心中的爱挥洒得酣畅淋漓;回家过年,就是跟家人团聚,天各一方的亲戚朋友,又能集中在一起,姐妹兄弟,又可以集聚在父母的羽翼下;父母欣慰,夫妻和悦,儿女开心,合家欢畅!临近年关,对于那些外出谋生的人们来说,多了一份对乡情的眷恋,对故土的魂牵梦萦,对家园的'念念不忘,对亲情的依赖和向往。
过年,无形当中成了一种纽带,成了一种媒介,或者说,一种不远千里万里奔向一处的契机和动力,有着太多的刻骨铭心和念念不忘。年少时总盼着过年,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早日成熟;年过不惑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对青春年华羡慕怀念不已;如今容颜渐失,又感叹人生太仓促,生命一天天在流失。的确,在人们心里的天平上,永远难以平衡,于是便有了许多无谓的烦恼与忧愁!“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其实,上帝是公平的,只要我们打开心门,就会有阳光照进来。
过年,曾是我儿时的期盼。在那贫瘠的岁月里,过年意味着穿新衣,吃好饭,拿压岁钱,有多少过年的美好往事留在记忆中。如今,虽然成年后不再渴望过年,小时候那种充满喜悦与期盼的感觉也已渐渐消失殆尽,但我依然向往回农村老家过年,在那里,可以寻找旧日的时光,享受亲情的温暖,回忆童年的美好!
记忆中的老家,总在我眼前萦绕,儿时的一些记忆就像母亲珍藏在箱子底里的那段细布料或几张旧粮票。虽然老家只是一个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那些年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但老家却给了我很多快乐和温馨的回忆。
儿时过年的景象像一场场电影清晰地在眼前放映刚进腊月,父亲就计划着把母亲喂养一年的大黑猪杀了过年。随后邀请叔伯还有堂哥帮我们家杀年猪,母亲和姐姐们在锅屋(厨房)里忙碌,蒸笼里冒着雾气腾腾的白烟,铁锅里炖着猪头肉烩萝卜,柴灶里腾腾地燃烧着的火焰映红了母亲和姐姐的脸庞。哥哥把猪泡泡吹成气球形状绑在竹竿上在村头巷尾乱窜,惹得四邻和小伙伴们羡慕地说:老魏家杀猪过年了,真啦馋!隔壁三婶在房前屋后撵鸡逮鸭,哥哥挑着猪泡泡为三婶帮忙赶鸡鸭,没想到却帮了倒忙,鸡鸭被哥哥挑着的猪泡泡吓得飞上了屋顶、树梢,气的三婶直跺脚!母亲炸丸子,姐姐蒸馒头,父亲忙着给亲临写春联儿。年味就像一缕缕诱人的芳香在我家小院里弥漫。
正月初一早上,我跟着哥哥和小伙伴们把过年的氛围推到了及至。穿着难得的新衣新帽新鞋,满村子里跑着拜年。虽然婶子大娘打发的只有一包果子,一捧花生或一根甘蔗,但小伙伴们捧着战利品个个喜笑颜开,让我记忆颇深。过年,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文化情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过年是岁月对我们的赠品,如果把过年比做人生的驿站,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每一站都有它不同的风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人生显得是多么短暂。
尽管人生之路充满风霜雨雪和灌木荆棘,与家人团聚好好过一个幸福年,是人们的美好向往和期盼。
过年的作文13
春节要来了,我们全家忙得不得了。又是买年货,又是大扫除。
急急忙忙去买年货
春节当然要买年货,都到大年三十了。
我们全家只能急匆匆地跑进超市。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眼花缭乱,顿时不知所措。我们左看看、右看看,摸摸这、望望那儿。不一会儿,购物车里就装满了东西,似乎快把车压垮了,推都推不动,就怕待会儿车里装不下了。我们一边推着车,一边望着商品。很快,我们就结账了,让后拿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准备去吃年夜饭。
团团圆圆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了。亲戚们都来了,人可真多。我看着这一桌丰盛佳肴,我的肚子就“咕咕”直叫了。吃饭了,我狼吞虎咽起来,吃得油光满面,但也不忘扫视周围。过了一会儿,我妈妈给我盛了一碗饭,我吃着吃着发现碗底有一个圆子,我满脸的疑惑,又发现姨妈和妈妈在偷笑。“既然我挖到了‘宝’,那就鉴一下‘宝’吧!”我想。这会儿,我发现奶奶的手在口袋里“蠢蠢欲动”,我就跑了过去,在奶奶耳边说上几句好话。奶奶就笑吟吟地拿出红包,给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想回房间看看有多少钱。
快快乐乐齐放烟花
吃完了饭,我们便拥出家门,找到了一个空旷的地方,拿出烟火,开始放鞭炮。只听‘啪啪’几声,几朵绚丽花在空中绽放。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夜空中那璀璨的明星,也不再寂寞,他们有了烟花的陪伴。我的胆子是比较大,拿了一个小型烟花,跑到了别处去,小心翼翼地拿出打火机,点燃了导火线,只听“兹兹”的声音,我的心揪了起来,但是那炫丽的烟花让我深深地陶醉其中,把恐惧感抛到九霄云外。
欢欢喜喜同看春晚
到了晚上,我最关注的就是春晚了。今年的春晚各种各样的明星都来了,还有各种独角戏、小品、相声……真是一年的春晚比一年的春晚好看。一阵阵笑声不时传出房屋;一阵阵歌声流出电视;一阵阵掌声涌出电视……所有的节目都让我耳目一新。我最爱的`就是刘谦的魔术,简直就是魔法,太奇妙了。眼睛一眨,就出现了一个奇迹。
欢度春节,不亦乐乎?
过年发生的事作文
二大年三十,大伙都忙起来,为这一天做准备。
终于到了晚上,亲朋好友都来了,我的钱包也随着鼓起来,大伙聚齐了,开始吃饭,就在大伙把目光都投向餐桌中的鸭肉时,表姐说:“我们玩扔手绢,谁被扔到谁就表演节目,表演的好,就给他三片鸭肉,如果不好,就退出游戏,不能获的鸭肉。好不好?”大家都说:“好!”就这样大伙开始玩扔手绢,我负责扔,我想:表姐最喜欢吃鸭肉了,竟然她这样喜欢吃,我就成全她吧,于是我把手绢故意扔在她那,大家掌声鼓励,只见表姐清了清嗓子唱起了常回家看看,马上表姐毫不约束地吃起鸭肉来,瞧,她那吃像。然后是表妹,表妹还小,便用她童稚的声音唱起:“春天在那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还有手在头上摆动,不时传个圈,掌声十分热烈,便“破格”吃五片鸭肉,表妹都高兴的跳起来。再是三奶奶,三奶奶伸了伸腰,压压腿,开始她每天必练的小区广播体操,得到了三片,最后是伯父,伯父不会什么只能退出比赛。菜凉了,只能取消比赛,开始吃饭。
十二点差十分,大家都下去放花炮,我抱着开门红到了一个宽敞的地方点上,顿时给漆黑夜空增添了色彩,随着时间的移动十二点到,伯父快,迅速点燃鞭炮,鞭炮声陆续响起给春节带来几分热闹。约上好朋友吴小可,把烟花搬到大门口,此时此刻,周围早已是烟花的世界。你瞧:多壮观哪!一朵朵烟花在广袤的夜空中绽放出它最璀璨的一面。有的好像腾飞而起的金蛇,扭动着身体发出尖锐的叫声;有的好像直冲云霄的火箭,气势磅礴;有的好像千姿百态的菊花,傲霜怒放;有的好像划空而过的流星雨,留下一道道若有若无的轻烟……我迫不及待地点燃导火线,眼前顿时出现了一幅美妙的画面,只见导火线冒着细小的火星,突然,“砰”的一声,火花从烟花管里蹿出来,五彩斑斓的火花蹿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越来越亮,美得让人窒息,真可谓是“火树银花”!我看着,笑着,欢呼着,满心欢喜地与烟花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发生的事,我致今难忘。
过年的作文14
清晨,寒风习习,却挡不住阵阵炮声的喧闹。我和爸爸也大大的放了一把。不过我确实不知道今天为什么要起得这么早,又为什么一定要放点炮。
回来我们就上网去查,原来这炮是在驱赶“五穷”。据说上古时代,人们为了赶走“邪、怪、病、灾、穷”,免受他们的烦扰,就在正月初五这天组织“扫五穷”的仪式,由十四五岁的小孩扮演天官、财神、土地神、孙悟空、毛女人等等挨家挨户去“扫五穷”。其实这和关于年的一系列传说、传统是那么相辅相成。
首先是除夕。据说是为了驱赶一种吃人的猛兽“年”。年兽怕红色,且只在除夕这天吃人,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对联,穿上红红的新衣服,放些红红的大鞭炮,还要吃点象征元宝的年夜饭---饺子。不过,我相信一定没有什么年兽,这红色、这炮声只是送给旧年的里程炮,更是寄予新年的祈福炮。
再说初一。炮就不用说了,好吃的那也不用说了,年年如此。就说压岁钱吧,那当然也是每年的必修课---当然我是最喜欢这一课的。据说初一包括整个正月大人们见了孩子都会给一些压岁钱,而且一定要给新的,为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瓜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几乎每年春节,我们一家都要到外婆家过年,今年也不例外。但是今年春节发生的许多趣事令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趣事一:年夜饭菜争夺战
说起年夜饭,那可真是丰盛的不得了。当几个大人准备好年夜饭后,我和表弟就迅速冲到餐桌旁,望着丰盛的年夜饭,我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有糖醋排骨,辣子鸡,酸辣猪心,土豆丝,糖醋鲤鱼,酸菜鱼,水煮鱼……但令我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鱼呢?表弟说:“年年有‘鱼’呗1舅妈一声:“开饭啦1我和表弟就迫不及待的拿起筷子,一会儿尝尝这个,一会儿尝尝那个,简直就让我大饱口福!
由于我和表弟都喜欢吃糖醋排骨,所以还不到一会儿,盘子里的糖醋排骨就所剩无几了。为了抢夺那点儿糖醋排骨,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我先假装去夹土豆丝,待表弟放松警惕之后,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盘中的糖醋排骨全夹到自己的碗里了,表弟目瞪口呆,而我则带着胜利的微笑,慢慢品尝完了糖醋排骨!
趣事二:放烟花爆竹
吃完年夜饭,接下来就是放烟花爆竹了!得到大人的允许后,我们几个小孩就迫不及待的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爆竹,冲下楼去。我们首先放的是“冲天炮”。我将导火线点燃之后,还不到一会儿,只听“嘭”的一声,天空中便绽开许多美丽的烟花,如同一些五颜六色的花朵开放在天空中。有蓝的,绿的,红的,黄的,紫的,金的……这些绚丽的烟花把整个夜空点缀得美丽又迷人。我们一刻也不停歇的放着这些烟花,好不快乐!
过年的作文15
落叶之秋已渐渐隐去,冬天的脚步却不经意地在枝头划下痕迹。伫立窗前,听丝丝细雨轻声地弹奏,看那土坯青瓦堆砌的儿时记忆,湿润的掌心捂住了有些酸涩的鼻尖,那些烙印在心底的童年趣事,一如曾经舌尖轻轻触过冰凉的……
落叶之秋已渐渐隐去,冬天的脚步却不经意地在枝头划下痕迹。伫立窗前,听丝丝细雨轻声地弹奏,看那土坯青瓦堆砌的儿时记忆,湿润的掌心捂住了有些酸涩的鼻尖,那些烙印在心底的童年趣事,一如曾经舌尖轻轻触过冰凉的味道,使咱们久久难以释怀。
记得儿时过年的浓厚气息总是从父亲点燃炮竹的第一个声响开始的,每一次春节的到来,咱们这些孩子甭提那股儿盼望的心情有多么急切了。长辈们乐呵呵地倚在大门的台阶上,东张西望着。可又曾知,他们心底儿所隐藏的那点儿喜迎新年的狡猾心情,却完完全全地被自己暴露出来了,粗糙的双手合插在衣兜中,偶尔也会从衣裤中拿出一点他们不舍得吃的,如糖果、花生之类的东西,合捧在掌心给咱们一大群小孩子吃,可这些早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通常,在过年之前还有一个叫“祭灶”的日子,这个像是新年到来的一个前奏。这一天,老老少少都不许懒床,而年货也要在这一天之前置备好。小孩子会学着大人们干活的样子,极其认真地打扫厨房。还记得儿时的“灶”可不像现在这个样子,是用土坯和石块砌成的,少了些煤气的味道,靠燃烧秸秆和稻草取热,整个灶台上黑黝黝的一片,在铁质的锅底儿上还会残留下许许多多的灰垢,这时爸要用铲子一点一点地清除。当煤油灯已渐渐变成记忆中的历史后,咱们似乎还会时常记起他黢黑、满身垢污的外衣,在这一天爸会把厨房里的灯换成新的,说是对灶神的恭敬,以免引来明年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这一天,乡里还有一个不成俗的说法是:这一天全家人必须赶在子夜之前回家,不管你是身处异地,还是客居他乡,可此时春节快要到了,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也要到了,倘若谁家的孩子不回来就是对老祖宗不恭敬,会狠狠遭到长辈们无情地指责,说是替老祖宗说话。
在春节之前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妈会给咱们姊们几个试穿她亲手缝纳的'布鞋。纳布鞋也是有讲究的,需要用浆糊涂抹在布上先晒干,再剪成鞋模子,而那时咱们一家人穿的鞋全是我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相比于如今的运动鞋,倒也结实许多。当各种品牌的运动鞋休闲鞋充斥在如今的大街小巷后,现在咱们已经很难在看到那些曾经用一针一线纳满亲情的布鞋影子了,倒是增加不少你攀我比的名牌热。
春节那天,穿上新鞋,吃过小团圆饭后,便到了贴对联的时候了,记得有几年春节的对联还是我写的那!按着平仄对仗的关系,一笔一画我总能写得很好。
过年这一天,对于咱们这些做孩子的最有趣的当数年夜饭之后的拜年了。
素常,会先去长辈家拜,然后放可随意去拜年。儿时的春节似乎年年都会下着大雪,在纷纷扬扬的年夜里,天气尽管是寒冷了点儿,可厚厚的棉衣下,咱们的心却总是暖和的。七八个孩子会组成一群,每人手执一个小巧精致的灯笼,说是天黑路滑好照个亮光,可从远处看还真有点儿过年的气势呢!
我的灯笼是爸用竹篾亲手扎的,外面糊上彩纸,再拧上半圈儿铁丝。细心的家长还会请人在上面绘上八仙过海、夸布追日之类的图面,看起来特别好看。
那小小让烧着微弱亮光的灯笼,顺着儿时的阡陌,不觉又勾起了心底儿太多的故事,像汹涌地洪水般在不停的冲击着咱们心灵的防线:如今的春节啊,少了些大雪纷飞的影子,像似无情的剥夺了寒冬的说话权一样,匆忙的人们冷冷清清,在电话里便传递了灯笼所带来的温馨与亲情。年夜的大街小巷上已经很难再看到熙攘的人群里孩子们提着灯笼拜年的背影,被爱情冲昏了头的你你我我倒是倍感熟悉。
今天,回想着儿时过年的味道,又给了我这份久违的心境,是我顿悟:在拥挤的城市中,咱们心灵深处要恪守住一块小小的心岸,让他成为你奔波忙碌之后的一个驿站。静下心来,慢慢的去品味,去感悟,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轻轻地俯下身来,听听自己的心跳,放飞你自由的心绪……
去吧,去聆听、去回忆、去品味……回味这过年的味道。
【过年的作文】相关文章:
过年了作文06-30
过年的作文06-28
【精选】过年的作文07-18
(精选)过年的作文07-20
过年感受的作文08-30
过年优秀作文06-30
关于过年的作文07-01
过年啦作文06-29
【精华】过年了作文07-19
过年了作文【优秀】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