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孔乙己读后感:一曲悲凉的歌

时间:2021-06-20 20:27: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孔乙己读后感:一曲悲凉的歌

  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今天cnrencai小编跟大家分享几篇孔乙己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乙己读后感:一曲悲凉的歌

  孔乙己读后感:一曲悲凉的歌 篇一

  有一个年代,充满了悲凉和冷漠。

  有一种思想,腐朽而又昏沉。

  有一段故事,写满了历史的沧桑。

  有一位书生,留下了满腔的寂寞与愤恨。

  而一切的一切,或悲,或喜,亦好,亦坏,无论对错,最终都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或波澜壮阔,或水波不惊。

  有这样一个地方:昏鸦在枯树上等待夜幕的降临,清风吹过,酒旗在风中摇曳,带来了酒酿的香醇。店中,一席长衫,虽然早已褶皱满布,破烂不堪,两碗温好的酒,一碟茴香豆,众多的嘻哈声与一句句难懂的文言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别样的画面:热闹而悲凉。

  画面背后,隐藏着的,竟是这样的情感!

  社会的黑暗冷酷,势利无情,你感受到了吗?

  生活似一面明镜,一切都是一个缩影,麻木不仁与自欺欺人在不知不觉间彻底抹杀了一个人,泯灭了你所有的希望与追求。中秋后的凉风一天比一天刺骨,也一天比一天寒心,低沉却十分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四文钱,一碗酒,落在爬行于泥泞中的双手中,孤芳自赏却命运坎坷,自命清高却步履维艰。最终,故人不见,你或许已经永远抱憾地离开了……

  天,很冷。一路上,你感受到了吗?

  当周围的世界昏暗凄凉,清寂悲苦的生活常伴身旁,你会孤独吗?

  当你在沼泽中苦苦挣扎,却没人肯搭救你,越陷越深,你会害怕吗?

  当你一次次踏上人生舞台,却又一次次跌倒,没有掌声,只有嘲笑,你会绝望吗?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莫过于嘲讽和哄笑,可以让一个人遍体鳞伤,再无生还的可能,环境的'势利与残酷,足够无情到令一个人一蹶不振,痛失生活的勇气。你,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又怎能敌得过这有声的冷漠,无情的嘲讽。

  你的那个年代,充满冷漠和悲凉。

  你的那个故事,写满屈辱和沧桑。

  孔乙己,你是一曲悲凉的歌。我们永远不想再唱。

  孔乙己读后感:一曲悲凉的歌 篇二

  读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心情不禁有些沉重。

  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却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终还是被冷漠的社会和麻木不仁的人们所吞噬。

  在酒馆里,长衫主顾鄙视的笑孔乙己穷酸;短衣帮麻木不仁地拿孔乙己的痛苦作为笑料;掌柜见孔乙己惨不成样的样子,没有人性的拿他取笑作乐……孔乙己当然是不幸的,分明是偷了别人家的东西,在被人嘲笑时,却又死要面子,据理力争,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便是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人罢了,然而又读到后面,却又发现孔乙己是个善良、热心的人,还总使得旁人发笑、快活,但他自己却又一次又一次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严重的打击。

  孔乙己是在笑声中出场,却也是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的秋天甚是悲凉。旁人鄙视、嘲笑孔乙己也就罢了,连“我”这样的一个小伙计也甚鄙视他,说话都不愿与他多讲几句话,足见这个社会对于孔乙己这样的不幸者是多么冷漠,人们是多么的麻木不仁。最后,“我”都没有亲眼所见或亲耳听到孔乙己的死讯,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孔乙己看来是必死无疑。

  人们的自私麻木逐渐把自己本性中的善良和宽容泯灭了,人们同时也忘记了:一个人越是能宽容别人,就越是有爱心和同情心,越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敬重。

  读完《孔乙己》,心中也感慨万千:人活在世上,必然会有坎坷,历经不幸,若是有能力,得多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人;若没有能力,也不能对那些更加不幸的人投去冷笑与取笑。这个世界,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尊重、友爱、给予帮助……

  孔乙己读后感:一曲悲凉的歌 篇三

  假期里和孩子一起读《孔乙己》,越过阶级、革命、反封建的政治话语,以平常人的心境再读鲁迅,又有了一番不同的感受。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可悲的小人物。故事很简单,孔乙己是个落魄的读书人,虽然写得一手好字,但是又不误正业,“改不了偷盗”的习惯,所以最后被打断了腿,悲惨地死去。初读文章,只觉得酸涩悲凉,细细想来,又发人深思。

  孔乙己的命运或许是由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因为他“好吃懒做,又不会营生”,最后沦落到以“偷盗”为生,因此,这样的结果或许是咎由自取。但是,思来想去,总也不觉得他是个“盗贼”,也不觉得“面目可憎”。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性情温和羞涩,而且时刻都在维护读书人的“尊严”,常常以“君子固穷”,“读书人的事,能算作偷吗?”等话语作为说辞,面对人们的嘲讽,总以“颓唐不安”的样子示人,也正因为如此,才每每引起人们以此作梗,从中取乐。试想,如果他真的穷凶极恶,人们还敢对他如此吗?不仅如此,他还喜欢小孩子,分茴香豆给他们,教文中做伙计的“我”写“茴”的四种写法。试想:如果我们不提他受什么“八股文章”的毒害,这样一个性格温和恬静,执着于书香世界,又喜欢小孩子的人,如果生活在当今时代,应该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吧,而且,无论如何,也总不至于沦落到如此落魄的地步吧!

  文章中的孔乙己最大的问题是总也改不了“偷”,但是,他又偷了什么呢?不过是些书及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或许他也顺便偷些其他,但是,总归,他偷的东西也就只是够他买一些掺了水的酒和茴香豆而已,实在算不上“大偷”。而他竟因此却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以至于悲惨地死去。“先写服辨,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谁是真正的穷凶极恶,一看便知。这让我想起《城南旧事》中因要供弟弟上学,而被枪毙的小偷,英子说:“我分不出海跟天,我也分不出好人跟坏人”。他们为生活所迫,良知尚存,无论如何,都不能说什么“罪大恶极”,“咎由自取”吧!

  不仅如此,我倒是为周围人对孔乙己命运的冷漠,感到一阵阵彻骨的悲凉。“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最后一次买酒,掌柜仍然像平常一样拿孔乙己打趣,而周围的人,“便和掌柜都笑了”,在他们的笑声中,“坐着用这手”走来的孔乙己,在门槛上,喝了最后的一杯酒,又“坐着用这手”走去了。这“笑声”,恐怕是回荡在鲁迅先生耳边最刺耳的声音,在一个失去了同情心的世界里,除了冰冷,恐怕再无其他了。

  “愚弱的国民……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呐喊》自序的声音在回荡:“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