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历史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是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娶六丧六,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急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战栗。
民族历史白鹿原读后感 第一篇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娶了七房女人"《白》的开头用第一句话,就俘获了读者眼球,全新推出了一个西北男子的豪迈与阳刚。再次拜读陈忠实的《白》,感受又大不同以往。它像一桌丰盛的满汉全席,即使再空腹的人,也无法一次性的消受。怎么办?只能一遍一遍的去阅读,一次一次的去感悟,蚕食般的细嚼慢咽。直到全席融入腹中为止。《白》的全文贯通的描写,似乎让我的思维更加清晰明了。
一个会看书的人,自然不能站在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必须站在第三者的位置去静心品味,这样才能给一个作品公平的概论。不掺合任何感情上的杂质。
故事情节最为定型的莫过于白鹿书院的朱先生。故事写到了第14开页,才把朱先生像一湖清澈碧蓝的湖水,呈现在读者视野。(笫20开页)有这么两句描写评价朱先生:”凡人永远也看不见眼前一步的世事,而圣人对纷纭的世事洞者观火。…"不难看出作者是一个崇尚知识的人,寥寥几笔就对文化人定下了至高的定论。作者笔下虽是用了点水般的手法描写朱先生,实质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位西部文匠给一腔忧国忧民的文弱书生身上注入了一股灵气。给博学识广的朱先生做了全文大量的铺垫。故事中不管情节怎样的跌宕起伏。或者是抑扬顿挫,始终都是围着朱先生迵回在全文链接之中。以瞰视的姿态静观世亊变迁,他的台词不多,每在关键的时候,他都是沉稳,睿智。书中一位彭县长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请教朱先生指条明路。朱先生悬腕运笔写下四个字"好人难活"。诠释了人生正道多沧桑最清晰的脉络。朱先生是《白》故事中唯一其善而终的人。其结果,唯他不是其善而终。谁是?留给细心的读者思考。
《白》结近尾声,独有鹿子霖趴在垅坎上去挖奶奶草是最幸福地,唯有他一个人在凡俗纠葛之中遁形。我们一起看看这段堪称经典的描述:(第505开页''鹿子霖抬头盯了白嘉轩一眼,又急忙低下头去用左胳膊圈盖了一片羊奶奶 的茎蔓。而且咕哝着:"你想吃你自个找去,这是我寻见的,我全占下咧!"白嘉轩往前凑了凑问:"子霖,你真的认不得我了咧?"鹿子霖头也不抬,只忙于挖刨"认得认得,我在原上没有生人喀!你快放你的牛,我忙着里!…"收尾相当的完美!
没有朱先生,没了鹿三,瞎了一只眼佗了背的白嘉轩内心是孤独的。他必定是俗人,也就无法逃脱俗世的枷锁。这时候他倒是羡慕起鹿子霖。这个和他一生叫劲的对头,一个尻子客的后人,也淡淡地抛弃了他。在鹿子霖的眼里,只有一坨绿茵茵的奶奶草,然后拔起连根带泥的放入口子,香甜四溢…在神志不清的混沌中,入禅简赅!
其实人生就是这么简单。
故事中的主角白嘉轩,因为他的清醒和过余聪慧,仍然继续承受灵魂深处的鞭拷。
从他对死后的朱先生两句感叹中就可以看岀(第472开页)"白鹿原最好的一个先生谢世了…世上再也出不了这样的好先生了!…"作者这一句呐喊,喊出了当今文坛空前绝后的尴尥与窘迫,不敢仔细回味,字字滳血,魄感悲伤…
文中其中另一个具有影响的角色黑娃,看他是给朱先生送了一幅怎么样的大气磅礴挽联(第473开页)"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可对晴天”这是一个出之民意的心声,它不是任何一个平庸之辈所承受得起的,也仅朱先生一人尔。仅这一锤!就是给文人们奠基下了一个不杇的丰碑,同时也给这个当世才锋的作者,树下了人生追求最高的境界和信念。
《白》的整部再次看完,似乎我终于看清了一个人:朱先生就是陈忠实,陈忠实便是朱先生。
民族历史白鹿原读后感 第二篇
终于把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看完了,结尾令人有些震惊。思绪随着故事情节的波动有些纷乱,白鹿原上的生活百态随着白鹿两家的主线而展开,在中国大地上描写的这一小块儿地方折射着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
岁月的风霜雨雪,风和日丽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地涉足这片古老的平原,精灵的白鹿跃动着人们记忆中久违的传说,不管经历多少坎坷风雨,生活的轮子依然不分昼夜地滚动前进,这是岁月蕴含的冷酷而坚实的力量。《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两大家族有形或无形的较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为了生活而争,为了脸面而争。当然书中并无直接而露骨地描写两大家族的斗争,而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最终以鹿家惨败结局。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是条真理。白嘉轩是中国传统男人的写照,墨守陈规、自力更生、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地生活。因此,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始终以一个威严族长的身份立信于白鹿村,恪守明哲保身的理念。鹿子霖的性格与白嘉轩不大一样,他追求功利,争强好胜,作风不谨,却又有胆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虽然也经历了起伏的官场,但终究也没创造些什么辉煌,最后也以悲惨收场。我觉得性格变化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白孝文,一个是黑娃。白孝文经历了一场饥荒的'打击之后,由软弱变得坚强起来,这也多亏他鹿三叔的话语刺激的作用。他从原来的唯命是从,规规矩矩,优柔寡断的性格中走出来,变得桀骜不驯,急功近利了。而黑娃的性格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小时的胆小羞怯,后又勇猛剽悍,最后又归于知书达礼,学为好人。其实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环境塑造了某人某种性格,而某人凭着某种性格来重新塑造环境。
《白鹿原》作为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我们往往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这大概就是大师笔下写实笔触的力量吧!
民族历史白鹿原读后感 第三篇
读罢一本书有一种快感,我称之为读罢感。无论是书之好劣,皆逃不过,有酣畅漓淋,也有落荒而逃。这是一种仪式,也许可以归之为成就感。
我不知该用怎样的方式写读罢感,这些年也好久没有正正经经地写过文。毕业的好处就是,你不需要写作文了,而是想如何写就如何写。读书也不需要刻意去考究这里或者那里有什么深意。我就唠叨几句,可谓之“唠叨体”。
如所有人一般,我被书中历史原生态的厚重所震慑。民族、土地、人性凡读者都会有所触动。然而我不想在这里写下这些,只是唠叨一番。若读之有与人对话之感,幸甚。
一本好书,读着读着就想停下来写点儿什么,却又不忍。一本好书,读到瑕疵之处嗟叹异常,绝无瑕不掩瑜之说。
我读《白鹿原》就有这种感觉。前面大半本,舒畅些。
陈老爷子死的时候我想起来要读的,五十多万字,读起来并不费劲,安安静静地读完,很顺畅。不至于通宵达旦欲罢不能,断了再拾起又氤氲着清香,舒坦。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这话在首页,陈老爷子该是抱着这样的心去写的,也做到了。那些不愿不能写入历史的也许都被以各种手法写入小说这部秘史当中。后半部之所以不喜,就是缺了个“秘”字。中国是个很有历史的地方,这地方生长的人也爱写史。学校里学的那些顶多是个千年大事记,让你明白全了这一大步一大步是怎么走来的,不至于糊里糊涂。“知兴替”大概也就寥寥,”以之为鉴“怕是远远不及。
辛亥至建国这段,人人都知道点儿。关于革命。关于战争,脑子里那些词啊,那些大义,过在脑子里总是不真实。全然不如这些鸡毛碎碎的原上的事那般真切,不只是可以想象,甚至是亲历的。给老百姓讲战争就该用柴米油盐。
我喜欢书中不写年岁,只在最后滋水县起义解放的日子标明了“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日”。不知道日子的读着,你模模糊糊能抓到这大概是哪些时日,模模糊糊能感觉到原上的事和外面的联系,但又不真切,待到恍然,这一章节也许就过去了。
陈老爷子不愧是自学成家的,老舍也是,满书都是地地道道的陕西话。我一个南方娃,没咋接触过陕西话,更别说这么土的了。有时候看着某句,让我翻译成普通话或者四川话我是决计翻不过来的,只有一种道不明藏在心的味道。也许只有那句“就是这个味儿”能解释的清。
“就是这么巧!就该这么巧!”,尤其是印证在大的历史之中,无尽的巧合。只是最后朱先生去世掘坟那段,在我看来有些做作了。我喜欢鹿兆海,也是全书我最可怜的一个角色。理智、谨慎、单纯,就像是可怜自己一样可怜鹿兆海。
读到最后一个字,完全没有未完待续的感觉,就像是这个故事就该这么结束了。
【民族历史白鹿原读后感】相关文章:
《白鹿原》读后感04-22
白鹿原读后感03-22
白鹿原的读后感09-02
《白鹿原》读后感精选03-10
名著《白鹿原》读后感02-28
《白鹿原》小说读后感12-23
《白鹿原》读后感(15篇)08-09
名著白鹿原读后感范文05-19
白鹿原读后感700字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