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最新
《于丹〈论语〉感悟》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最新 篇一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财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最新 篇二
近日阅读《于丹<论语>心得》深受启迪,曾认为古板的《论语》,在于先生一书的指引下,结合自身工作中的种种,倒是活了起来,现选其一略记如下。读《于丹<论语>感悟》,让我领略到的是这样一种作风——正视自己、直面过错、审慎而为。
一、正视自身孔圣人在论语中,将智慧分为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即,生来就有的智慧;通过学习来得到的智慧;遭遇困惑了,有麻烦才临时应急想学;已经遭遇了困境还不学习。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这是孔子所推崇的第二等的智慧,却是最实在的智慧,即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听、多见、多记,这样才能够不断的长进。要做到这一点便要时刻提醒自己:所学如圆,圆内已知,圆外未知,已知越多则未知越多。只有正视自身,不断地学习,才能全方位拓展自己的世界。这亦是下述审慎而为和直面过错的基础。
二、审慎而为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临事而惧”并不是贬义。当一个责任摆在面前,心中当然要有些敬畏之心,心里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真正沉甸甸的把它当回事。领导布置下任务的时候,不能随便立军令状。要仔细分析形势、数据和可能性。“好谋而成”,好好运用自己的智慧,一步步的去谋划,努力去完成。从法务岗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合同审核,还是诉讼案件的处理,都应如履薄冰的在乎,真正地考虑任何一件事的可行性,并推导可能的后果,从而做好法律风险的防控或是处理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若能更深入学习掌握公司所在行业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清楚特定事件所涉及人物间的联系,便能用更高层次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处理起来亦更为妥当和周全。
三、直面过错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错是大家都看的'到的,是明摆着的,但改正之后,还是好端端的,错就错了,别怕改;错了不改才叫过错。但是要“不贰过”。工作中可以犯错,但是犯错也要有点品质,错不过三。此外,要勇于看到自己的过错并改正,而不要将目光停留在抓别人的过错上。
关于这点,以陈经理经常阐述的杯中水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为例,即要多看到别人有能力的地方并且能使其能为己所用,而在看到别人比自己高明的同时,其实已经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几千年前《论语》用简洁的言语,传授着亘古不变的道理;几千年后的今天,于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重新为我们注入一针兴奋和一针镇静剂,既要不断地鞭策自己去学习去体验生活中的知识,又要时刻审视自己,笃行致远。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最新 篇三
这本书是作者于丹读完论语后,结合社会情形抒发的一些感悟,可励志、可铭心、可学习、可解惑。书的第一章节讲的是“孝敬之道”。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孔子一生的核心思想以仁至人,对孝的大意自然不言而喻。
书中有一段弟子的求问,何为孝。答曰“老者安之”。意思是父母感到安得其身,是不是就说让父母生活有保障,丰衣足食就可以了。大多数人也觉得就是这样,起码是一项标准吧。书中明确指出了,如果这样对待父母,跟养牛马之类的,有什么区别吗。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养宠物的家庭不算少数,在宠物上的花费、投入的精力也相当可观,对父母的关怀呢,有时候真的还不如宠物的待遇。
一个残酷的事实,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孩子们的爱。社会中有很多书,处世学,职场学,爱情学,励志学,却没有孝敬学。孝敬,孝为行,敬为心。我们对父母的行动是有了,但内心是否足够重视,在言谈话语中是否尊重。我们在外面工作中,受到了困扰,回到家里跟父母发泄发泄,甚至是发脾气。可曾想到父母听到后,是从内心着急孩子是否过的顺心,怎么才能把困难解决。做孩子的我们总觉的唠叨厌烦。我们真的应该像祖先们那样,耐心的对待父母,说话的声音、语气低一些,耐心一些。毕竟在她们心中,牵扯着心头肉。最亲的人是最爱我们的人,她们不该沦落成为我们情绪垃圾桶,应该得到尊敬和爱戴。当父母的思想看法与我们不一致的时候,大度一点,认真一点,即便那些真的是错误的,保持自己的看法就好,毕竟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接受的东西更多一些,思考的也更全一些。就像书中提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最无私的人,最爱的亲人,更应该得到最好的回报。慢慢的去改变想法、态度,也是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记的影视巨星成龙在谈自己的家人时提到,母亲病逝当时,父亲非常伤心,成龙回去之后看到后事安排的井然有序,走到父亲身边说:“不要太过伤心,我们在她生前努力的做着一切,她过的很好,我们内心无憾了,爸我去工作了”。可见生前尽孝,生后无憾才是最实际的孝。现在就开始改变吧,慢一点、耐心一点,对最爱你的人走心一点。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最新】相关文章:
读于丹《论语》有感04-14
读于丹论语有感09-01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09-02
于丹论语读书心得体会于丹论语心得12-10
于丹《论语》心得12-01
于丹《论语》心得04-27
于丹论语心得11-09
读于丹论语有感15篇09-01
于丹论语阅读心得02-20
于丹论语读后感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