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时间:2021-06-18 14:50:3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讲述欧洲拿破仑时期的俄国(今俄罗斯)所发生的事。下面是CN人才小编为大家推荐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最新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看这么高逼格的作品,我是被逼的。

  作为文字工作者,年过三旬,发现好多经典作品竟然没有读过原著。尤其是《战争与和平》,一天听到八十遍,再不看,实在不好意思。于是年初列了个单子,只选了一部长篇,就是它。

  特别买了kindle版,每天利用上下班两个小时地铁时间,大约两个月看完。

  英国作家毛姆写过一本书,叫《巨匠与杰作》,评价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其中最后一章就是:“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如同毛姆所说:“它的场面如此广阔,涉及到一段如此重大的历史时期,人物又如此众多,不但以前没有人写过这样的小说,以后也不会有人再写的。它理所当然要被人称作史诗,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小说更配得上这个词。托尔斯泰的朋友斯特拉科夫——一个有才华的批评家——用这样有力的句子表达他的评价:“一幅人类生活的完整画像,一幅那个时代的俄罗斯的完整画像,一幅哪些可以称之为人们的历史和奋斗的事务的完整画像,一幅有关一切人们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幸福和悲哀,伟大和耻辱的事务的完整画像,这就是《战争与和平》。”

  我有一个喜欢的编剧,叫泰德塔利,代表作是《沉默的羔羊》。他和别人曾经有一段对话,我印象很深:“他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这必须得是部史诗片,你觉得什么才是史诗片?”我答说:“《阿拉伯的劳伦斯》。”他说别瞎扯了!”剩下的我能想出来的,就只有大卫·里恩的《桂河大桥》,但他又说那不是史诗片,那是战争冒险片。”于是我要他给个定义,究竟什么是史诗片,但他从没给过我一个清晰的答案,他只是不断对我提到的一个个片名嗤之以鼻。我想,他心目中的史诗片一定得能反映人类的兴衰变迁,而非仅仅只是发生在史诗式背景之中的爱情故事,它必须得是《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必须有道德上的巨变。”

  对,《战争与和平》已经超越了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人故事和家族兴衰,它是一部人类命运和道德的思考集。但是这么说起来,太装逼了,连我自己都无法接受,所以翻译成白话应该是:咱们吃饱没事后想的问题大致就几个,人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有哪些特点?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人是不是自由的?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别的样子?历史的规律是什么?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面,尝试回答了如上问题。可惜,他没有怎么顾及读者的感受,自说自话地写下去了,造成了高逼格的假象。

  如果觉得这本书太长,强烈建议先读他的一个短篇,对我影响很大,叫《伊万伊里奇之死》,歌词大意是:人生在世的目的应该是什么。

  除了对于庞大主题的解答,最开始吸引我读下去的原因,是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托尔斯泰了解人性,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要是跟他当朋友,我肯定不干,他已经把我看穿了,我哪些可笑的可悲的小想法,小伎俩,小努力,在他面前都是小丑般的表演。

  一个没落的贵族青年,因为迅速地学会拍马溜须而平步青云了,他“不理解为什么周围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为此很是困惑。”有些道理,对于一些人来说简直就是天生明白的,就像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另外一些道理一样。

  写到一个无耻之徒在作恶时心安理得的心情,托尔斯泰写到:“一个不受欲望支配的人永远不懂得这种幸福,但一个犯罪的人准知道这种幸福是什么,而拉斯托普庆现在就知道这一点。”

  离开上下文,这些例子都是苍白的,只有去读它,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内脏暴露在阳光下,接受煌煌巨眼的检视。奸猾的,善良的,美好的,怯懦的,轻浮的,他们是书中的角色,也在我们周围,在我们骨子里面。翻译成白话,读了这本书,我更了解人类了。

  契科夫是另一个我特别喜欢的作家,我觉得他跟老舍和张贤亮应该是一个俱乐部的,很想穿越回去跟他当朋友。他也很喜欢托尔斯泰,说托尔斯泰“永远不会老”。

  其他让我佩服的技巧很多,包括文笔和文学技巧。有一次他形容一个丑女,说她像一盏镂空的花灯,没有看见爱人的时候黑暗,笨拙,看见爱人的一瞬间,就像是灯里点了蜡烛,一下子光辉精致起来了。

  史提芬金在一本谈写作的书里面说,世界上有烂作家,一般的作家和好作家,然后在我们全体人之上,是莎士比亚和狄更斯。

  我觉得至少还应该有托尔斯泰。作为作家,他超能力显而易见,更难得的是,他各项能力指数全在高位,非常平均,如果要画个五维度蛛网图,托尔斯泰的面积肯定是最大的。

  那么高水平必然是高逼格吗?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都不好意思告诉别人我在读《战争与和平》,怕别人白眼说我装逼。还好kindle看不到封面,不然在地铁里举一本《战争与和平》,靠,你装给谁看啊。

  有个台湾电影里讲一个杀了人的小混混跑路去了南部,躲藏的时候特别无聊,就看了很多武侠小说,一天看好几本,后来找人借了“一本最长的武侠小说,叫《战争与和平》,里面有个老包,莫斯科被火烧了以后,其他人都跑路了,他一个人去堵拿破仑,还被抓了……”

  看吧,《战争与和平》可以是本武侠小说,就算当武侠小说来看,也能看出里面的真善美来。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36岁,跟我现在差不大。所有我热爱的,优秀的艺术家,都是对于生活无比真诚的人类,对世界,有着发自内心的爱或恨。我也想保持真诚,向他们学习,不断向他们靠近。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精选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美好的邂逅

  托尔斯泰曾说:“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的确,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我们置身其中,似乎可以掌控大局,但又感觉如沙砾般渺小。

  因而,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理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在我看来,它是一群年轻人在时代的大格局下对人生的不同选择,或喜或悲,引人深思。

  性格决定选择,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选择。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随着时代或多或少改变着。

  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产生一些新的思想,并不知不觉中完成改变。

  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到放手,甚至死亡。相对于皮埃‘而言,他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性格有关。他冷静,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少皮埃尔的那种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死在战场,深感可惜,但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开安排他,毕竟他在临死时彻悟了。

  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成熟多了,沉静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以至,杰尼索夫再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

  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格是永远不会变的,他们的选择是俄国青年的代表,在战争的洗礼下,他们又使俄国充满让世界战栗的力量。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相关文章: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07-26

读战争与和平读后感06-21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700字12-27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01-12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篇01-15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悟(精选10篇)10-22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7篇03-02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精选28篇)03-23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4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