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国家记忆》读后感

时间:2022-04-22 16:29: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国家记忆》读后感(精选11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记忆》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家记忆》读后感(精选11篇)

  《国家记忆》读后感 篇1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相信大家都是知道《共产党宣言》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本书在中国鲁北平原上的传奇经历,大革命时期,这本小册子被一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带回山东广饶刘集村,这本小册子自此在这片土地上和这里的农民兄弟之间演绎了一段感天动地的革命传奇,而一本名为《国家记忆》的著作,则记录了这本小册在中国的传奇故事。

  原来的我,只是知道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意义,并不了解这个小册子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经历些惊天动地,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无数的革命先烈和人民群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来保护这本小册里,坚持自己的信仰,让这本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册子在中国的大地上得以传播,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被中国人民所熟知,党组织得以发展壮大,直至今日发展成为全世界第一大党,建立了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读罢全书,我是心潮彭拜,久久的不能平静,可以说被书中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美好生活,正是这些革命先烈们用前仆后继用鲜血换来的。几十年前,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所付出的代价,所经历的艰难历程,是我们当代这一批年轻一辈所难以想象的。正是由于这些先辈的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才能够每天快乐的生活在阳光下,认真的工作生活,享受这美好的一切,可是,又有多少人,尤其是当代这些青少年,会想到今天这一切的来之不易,而感恩社会,感恩先辈,感恩这美好的一切呢?

  我是一名肢体残疾人,身体的残疾,让我的人生之路,充满了心酸和坎坷,让我的生活倍加艰辛。以前的我,自卑,封闭,怨天尤人,总是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为不幸的那个人。可是,身边的人和各级残联的工作人员,在我求学的过程中不断的给予帮助和鼓励,关怀着我,给予我参加全市残联协理员招考的机会,让我可以回到家乡,走上残联协理员的这个工作岗位,接触到了全镇的残疾人群体,来真正的感受残疾人群体的不幸和无奈,让我渐渐感觉到自己并不是最为不幸的人,和其他的一些残疾人相比,我拥有了一份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通过这份工作,可以帮助那些更为需要帮扶的群体,可以更加有尊严,有自信的生活和工作。这份工作,让我自强,自信,自立。今天我所拥有的一切,正是由于党和政府关爱所获得的,正是由于书中那些革命先贤的舍生取义,不屈不挠的战斗和牺牲,才使我和我一样的人们,可以更好的有尊严的生活,没有因为身体的原因,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和革命先烈们相比,我自惭行愧,没有任何的理由去抱怨。更加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来感恩社会,感恩生活,并将这种感恩传递下去,来带动我的服务群体乃至身边更多的健全人,来感恩社会,感恩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心,努力的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认真工作,努力前行。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那些革命先辈的牺牲,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读史使人明智,让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传承先辈的精神,努力前进,认真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美好。在当代这个以发展为主旋律的时代,虽然,革命战争年代的炮火和硝烟已离我们远去,可是,那些为了新中国和我们今天享受美好生活而献出生命的先辈,不应淡出我们的记忆,这些曽经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事迹,应当成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整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国家的记忆,民族的记忆。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斗争,才有了我们美好的今天,我们应该怀念他们,感激他们,更要将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代的传递下去,让我们的国家,每个人都常怀感恩之心,努力前行。

  《国家记忆》读后感 篇2

  有感于各类知识的极度匮乏,极力地想让自己懂得更多起来,我本月选择了很有格局的《国家》(易中天著)来读,希望能够武装到自己。

  本书试图在探询国家的秘密,为什么会产生国家?易中天首先找到了一个钥匙:城市。城市是文明的标志,是国家的象征。城市给居民带来了安全和自由。因为城市产生了一种新的聚落关系,市民之间交往、交流和交易,血缘关系必然被打破。而且还诞生了新的超越了部落、氏族的“公共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共事务”。要处理这些公共事务和关系,氏族部落时代的习俗是不管用的,必须依靠“公共权力”和“公共规则”,还要有按照公共规则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机关”。这就是国家。

  在进入国家之前,任何文明都有巫术和图腾,但巫术在印度变成了宗教,在希腊变成了科学;图腾在埃及变成了神,在罗马变成了法。任何一种国家体制和国家道路,都不过是世界各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安全、自由和身份认同所做的'不同选择和探索。这就是国家的逻辑和秘密。而中国呢?中国为什么不同?原因在于在中华,巫术没有变成科学,也没有变成宗教,而是变成了伦理和艺术,即礼乐。图腾没有变成神,也没有变成法,而变成了祖宗。别的民族的身份认同靠神,靠信仰,而我们是“认祖归宗”,家国体制绵延三千七百年。

  而我感慨于其中文化力量。从国家的“国”字的产生来看,有了定居的人、固定的地盘,人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就形成了国家。但由于文化的存在,造就了没有国界的国家。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犹太人,没有谁能向他们一样,失去祖国一千八百年,流散于世界各地,但民族尤存,这归功于他们的文化。而对于我们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其中穿插着外族的入侵,我们不仅没有向其他古文明那样走向灭亡,而是一直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得益于我们悠久的文化。那么,对于灿烂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了我们大中华继续前进的基石。

  《国家记忆》读后感 篇3

  主编章东磐先生说:实际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抗战死士,是死过两次的。第一次死掉的是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另一次则是在全人类历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绝后地从所有人心里铲除他们用生命本应换得的永生。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泪水禁不住涌出眼眶,书本上的文字也变得一片模糊。如果没有邓康延,章东磐,晏欢等各位民间人士不远万里,飞越大洋彼岸,用三个月时间去翻阅寻找封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几万张战时照片,这本书就不会这样呈现在我们眼前,祖辈的战场也不会这样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抗战的岁月也不会这样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以前也看过不少关于抗战的纪录片,震撼于黑白影像的历史的真实,但今天翻开这本由500张战地照片组成的书时,那种握在手上的真实与虚幻交织着的矛盾与厚重充斥心头,这上面的人物,从指挥若定的将军到满脸稚气的娃娃兵,曾在过去的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这样的在镜头前走过,如今,将军早已逝去,娃娃兵算算也应该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翁了,他们是否还在某处好好地生活着呢?对于曾经为保家卫国拼命流血的他们,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故事,愿意倾听他们的故事?这上面有些著名的照片,经常被各种媒体引用,象那张身着单衣,脚穿草鞋,奄奄一息的伤兵,很多纪录片将它引为川军北上阵亡士兵的影像,其实他是一名受伤的远征军士兵;又如那位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年轻的远征军士兵,眼神坚毅,神情凛然,多少年过去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却永远记住了他的脸孔。

  去年曾在某段时间内感动于邓康延先生和晏欢先生制作的纪录片《发现少校——赵振英》。今天有幸从《国家记忆》这本书附带的DVD看到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这些民间学者的努力与坚持,恐怕赵老自己,他的后辈,还有千千万个你我,都不会有机会看到美国记者给当年的警卫营少校营长的一个镜头特写,那不但是老人作为一个军人的无上荣耀,也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见证。今天,我们对于这些荣耀与见证看得太轻,保存得太少,只有在别国它族纪念二战胜利多少周年的时候,我们才能浓烈地体会到,抗战的胜利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那些牺牲的先烈和健在的老兵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只可惜,我们也只能从他们的隆重中去体会,去怀念,去感叹。

  《国家记忆》读后感 篇4

  照片,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无疑是极有价值的。这是因为它的直观、形象和真实。

  与之相比,文字就太主观化。不同书写历史的人,其历史观、意识形态不同,他们笔下的历史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历史也是人的记忆,而记忆在时间的侵蚀下,会不断折射、扭曲、变形。时间,创造了历史,也改变了历史。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已经是变了样子的。这里面有多少是真实的,也只有时间知道。

  文字,不可信;照片,则基本上是真实的。当拍摄者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历史就被定格成为永恒,它不再惧怕时间。当然,照片也会有问题,例如摆拍。那张著名的美军士兵把国旗插上硫磺岛的照片,就是摆拍的。虽如此,但照片中的地理环境、战场硝烟、军装、人的面貌等等,这都是真实的,通过这些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历史氛围,所以这样的照片也是有价值的,是文字所不能取代的。

  观看历史照片,会有一种在场感,仿佛我们已经置身其中,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这本以“国家记忆”为名的书就是一本照片集,反映的是抗日战争中的滇缅会战。这段历史,随着图书和影视作品的流行对我们已不再陌生,而这些由当年美军通讯兵拍摄的照片,会让我们更全面更形象地感知那段残酷而辉煌的岁月,会让我们更直观更真实地认识那些被我们曾经歪曲、遗忘的国军抗日军人。

  这些照片,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愈显其珍贵。

  《国家记忆》读后感 篇5

  我对五十几年前那段历史的认识是如此的浅薄,以至于匆匆看了<国家记忆>中几百张鲜活的照片之后百感交集无法理清思绪。我们可以忘记仇恨,但不能忘记心怀壮烈慨然报国的英雄魂魄,不能忘记并肩作战慷慨支援的友邦盟友,不能忘记战争摧残下中国人坚韧而乐观的精神光芒。可这些记忆居然只能在异国档案馆的照片中寻找,甚至不知去何处瞻仰真正保卫国家的忠魂英烈。

  自古英雄慨然赴死者、庶民挺身而出者,士人宁折不屈者,史官冒死纪实者无数,而今日中华文明蜕变至此,英魂无处安葬,庶民死无其名,士人随波逐流,史官不知所踪,叫人如何不痛心!我们宽厚善良,所以原谅敌人;但忘恩负义,所以忘记盟友;更没心没肺,埋没青史英杰。所幸当年中国军队威武坚强,民众仁义友善,盟友同仇敌忾,虽经满清剃发、列强瓜分、日本蹂躏;虽内忧外患、穷困潦倒、面如菜色;仍显现民族应有之气节风范。也庆幸虽然华夏青史尽折,但有美帝尽数收藏,还尚有台湾忠烈祠可以瞻仰,不至于英魂无归处,空寒了报国心。最以小人之心庆幸死不能复生,千千万万可爱的中国人慷慨赴死之后,看不到身后之景象!

  可怜的中国人,汉服绝迹只能到日本寻访祖宗服饰;智慧结晶如圆明园毁于各路野蛮人;古京城领袖挥一挥手不再来;抗战英魂只能借海峡天险苟且安息。叹息啊,自汉起,中国已是类现代体制国家,全由读书人掌握政权,何以每次变革,都向最坏的方向滑落!

  而今和谐盛世,读书人空谈已沦为误国,我等没文化之人只适宜速速败退,或左或右,或主义或实政,谨记民族之血液在体内流淌,祖先之荣耀不容辱没!不论个人还是国家,今日你不记得为你死去的先辈,明日你就自己去死吧!

  《国家记忆》读后感 篇6

  “实际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抗战死士,是死过两次的。第一次死掉的是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另一次则是全人类历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绝后地从所有人心里铲除他们用生命本应还得的永生。幸运的是,在我们所有人都死掉之后,这些在一个甲子前就为国先死的父辈仍然或者,活得会比我们久,活得会比我们的孙子还久。因为这些照片将他们不死的灵魂信息传递给我们,使他们活在千秋万代的中国人心里,而且,再也不会,不容许再会,让他们第三次死去。”这是印在《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封底上的一句话,让我感慨颇深。

  我们总是担心历史被掩埋,其实多余,因为即使埋得再深,只要事实俱在,无论多么久远,总会有见天日的时候。就像这本影像册,当我一页页的翻过去,仿佛冥冥中听到一个声音“都给我闭嘴,自己看照片吧!”是啊,何须说什么呢?我似乎还看到一个隐隐绰绰的身影,躲在一旁暗自窃笑。“再也不会,不容许再会,让他们第三次死去。”我觉着这话说得有点儿绝对,难说,真得难说,姑且不论第三次的问题,就是这二次的死去,尚未完全复活过来呢,怎么就这么确定不会让他们再死一回呢?倒是“全人类历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绝后地从所有人心里铲除他们用生命本应还得的永生”这话说得很准确。虽决绝,但是事实。

  听说部队加薪了,幅度很大,越是基层的越是加得多。和平年代,这兵当得绝对滋润,加不加薪后说,就冲着一些人转业前混套房子,转业后进入政府机关当公务员显示诱惑,当兵绝对是上上之选。不过这次加薪的目的我表示怀疑,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为安全计,此处略去好几百字……

  《国家记忆》读后感 篇7

  上周末在往深圳的路上,看到海航的《云端》摘了一部分图片,仅有的几张图片已经让我眼眶潮湿,按奈住情绪。

  到宾馆就定好了书,今天回到家里,书已到。迫不及待的打开,阅读。

  仅虔诚的一字一字录下章东磐老师的封面和封底文字,献给60多年前为国捐躯的战士们,献给用记忆对抗遗忘的良知们。

  我们都记忆着!

  “这幅全身都用野草和蔓藤伪装的士兵肖像,似乎正是为今天而准备。只一眼,我就确认,这位持枪战士的肖像会成为我们第一本书的封面。他不是自己,他是战火祖国千千万万无畏父辈的缩影。我恭恭敬敬把他捧在手上,久久端详着他。他没有在看我,他在看着远方。那双眺望胜利与未来的眼睛,坚毅得像钢铁,清澈得像泉水,纯洁得像婴儿。那时的他,就像今天我的儿子一样年轻。"

  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抗战死士,是死过两次的。第一次死掉的是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另一次则是在全人类历史上空前而且必定绝后地从所有人心里铲除他们用生命本应换得的永生。幸运的是,在我们所有人都死掉之后,这些在一甲子前就为国先死的父辈仍然活着,活得会比我们久,活得会比我们的孙子还还久.因为这些照片将他们不死的灵魂信息传递给我们,使他们活在千秋万代的中国人心里,而且,再也不会,不容许再会,让他们第三次死去。"

  《国家记忆》读后感 篇8

  还有一个月就是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发此贴以纪念之。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最为伟大、最为波澜壮阔也是最为惨烈的胜利,虽付出惨重代价,但勇敢的中国人同怀着正义事业的盟国一道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在1945年8月15日那一刻,国人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和无上的荣光,勇敢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勇气和鲜血证明了东方文明依旧闪耀。但,莫名的,它无声而扭曲的结局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中绝无仅有的。

  最近在看章东磐先生主编的《国家记忆》和《父亲的战场》二书,每每翻到那些照片总是感动莫名,那时的人们,他们挂在脸上的笑容,和定格在历史那一刻的勇敢、乐观、执着,为了抗击侵略者而舍家弃业,走进烽火战场。

  历史本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永生。

  有时坐在颠簸的公共汽车上竟能不由得要流下眼泪。我想,和我有同感的人有多少呢?估计不多吧。曾经拿着书问周围的朋友,说,难道你不觉得感动吗?他淡淡的说,刚开始翻感动,现在也没有什么了。我说,难道你不为他们觉得委屈吗?委屈?有什么委屈的,反正事情这样了,这个事情和你有关系吗?好好地上你的班吧。呵呵,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吧。

  和你没有关系,所以别找不痛快,好好上班,好好挣钱,别操那些没用的心——真的假的就有那么重要吗?为一个你完全陌生的事情或是人大声呼喊有意义吗?去忧虑那些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和你有关系吗,那是他们的事情,所以绕着走吧。

  我不关心,关心也没有用,我只管挣钱,我挣够了钱我就可以获得更多;现在别人压迫我,是因为我没钱,等我有钱了……诸如种种,我想,大家都曾有过这些想法。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在内。何其悲哀,看这些书的时候,我真的怜悯我自己,感觉到一种对自己、对周围一切的惋惜。我们曾经是何等雄伟壮阔的国家,拥有何等优秀的人民,有着何等辉煌的历史,而如今,这一切……面目全非。看着为了一只脚的位置而大打出手的人们;看着连最基本的红绿灯规则都无法遵守的人们;看着每个人的眼神——里面有的是不知所措的仇恨和对你阶级的打量——这个人我可不可以欺负,那个人可以踹他一下。看着那些道岸貌然的人说着文字游戏,看着这个由谎言、暴力和恐惧构建的空中楼阁。我想,他们和66年前的那些年轻人、那些事情差距是何等之大啊。

  唔……不多写了,至于原因,大家懂的,那些目前无法改变的话……我想,抗日这种大事国人都能如此看待,现在所获得的种种也是不意外的。但是我心里是知道的,从现在开始,做一个真正的人。希望,以此自勉吧。如有朋友认同,请留言纪念。平静的,安然的告慰那些为国家付出的人,让他们等待的灵魂得到慰藉。

  《国家记忆》读后感 篇9

  这是一本影像记录,聚焦于抗战期间的中缅印战场。

  从图片中看历史,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图像貌似客观,其实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翻出抗战前的老照片,拍摄者大体带有很强的猎奇心理,照片上的中国人表情木讷,一脸惊愕与不安,基本是摆拍,被摄者很不自然地望向读者,眼神中充满了无限的迷茫。

  不否认,那时中国人刚刚与世界发生接触,此前几千年中,他们习惯了自己封闭的小圈子,一旦站在聚光灯下,难免手足无措。然而,拍摄的镜头太冰冷,太居高临下,也人为地拉大了彼此的距离。对于当时的摄影师来说,他们仿佛是在拍摄标本,而不是在拍摄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本影像集则不同,它的镜头非常多元,深入了中国士兵、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把握了其中瞬间的美,照片上的人物表情如此生动,从中能读出渴望、坚毅、善良与矜持,能读出一个丰富而深刻的中国。

  为什么这本影像集如此不同?

  因为,伟大的抗战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过去的上百年中,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落后、封闭、守旧与颟顸的,民众精神高度麻木,他们没有抗争的勇气,没有捍卫尊严的决心。然而,当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伴随着战争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内心时,这个古老的民族终于发出了怒吼,他们虽然屡战屡败,却没有屈服,始终在抗争,父母们奉献了他们最优秀的儿子,妻子们奉献了她们勇敢的丈夫,一代中国人的决心感动了世界,他们成为人类正义之战中,一道绚丽的风景。

  美国人第一次将中国人的正面形象画在了海报中,深情地写上“是他们第一个站出来,与法西斯作战”。当世界沉默的时候,前辈们在付出血的代价,他们让世界开始用尊敬的方式,来理解中国。

  这本影集的生动,源于摄影师们发自内心的尊重,这份尊重跨越了文化、地域与种族的隔阂,从源头上看,人其实是这样相同,我们同样会痛苦,会爱,会失望,会流泪,所以,我们有义务站在一起,共同去捍卫文明。

  近70年的时光匆匆而过,重新浏览这些老照片,看着照片上朝气勃勃的人们,其中绝大多数已被时光带走,他们无愧于他们的时代,因为他们融入了人类发展的洪流中,他们值得我们永远景仰。

  《国家记忆》读后感 篇10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元勋,是共和国永远的丰碑。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科学界的一代伟人,钱学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还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观看纪录片《钱学森与中国航天60年》,我得以进一步了解钱学森的感人事迹,体悟钱学森精神的内涵。这部纪录片也唤起了我高中时观看电影《钱学森》的时留下的记忆,联系二者的内容,我的心中颇有感触。

  钱学森是一代科学巨人、中华优秀儿女的典范,他的成就可以说是高山仰止、大海无边,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取得像钱学森一样的成就,但是我们仍应学习他的伟大精神——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他放弃了美国良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身为天之骄子的些许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他为我国的科研付出了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他伟大的另一面。与此同时,他对科学的精神同样令人钦佩。在回国建设时,他在谈及导弹的制造时说过:不能让导弹带着任何疑惑上天。他也从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从不放弃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手再一次的尝试。科学事业就是需要这样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对待科学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的60余年里,中国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弱小到强大,最终成为国际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钱学森式的爱国者。钱学森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钱学森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就应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如他一样对祖国充满热爱,对工作、生活充满激情。其次,我们应学习他的奉献精神,为科学奉献一生的精神。或许我们此刻还没到达他无私的境界,但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心中时刻要装有祖国装有他人,要为祖国的利益,群众的利益着想。最后,无论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就应学习钱学森一丝不苟,艰苦奋斗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贯彻钱学森精神,我们将能够以端正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进而实现自己理想和价值。

  虽然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但钱学森给予我们的震撼和感动长存心间,涤荡着我们的心灵;钱学森精神将永垂不倒,激励着我们无畏前行。

  《国家记忆》读后感 篇11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国家记忆》读后感(精选11篇)】相关文章:

红色记忆读后感04-13

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答疑资料精选05-11

国家医师考试条件12-16

国家论文标准格式12-22

中考语文记忆方法09-17

冬雪的记忆作文12-30

珍藏的记忆作文12-05

《说吧,记忆》自传推荐09-26

记忆强度能力测试07-31

关于描写国家统一的成语及解释精选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