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康熙皇帝》读后感
做人首先要有情有义,其次要有担当,接着要有谋略(此处比心计更为妥帖),如此便自然会走向一个理想的境地。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二月河《康熙皇帝》读后感,欢迎参考~
篇一:二月河《康熙皇帝》读后感
最近读完了二月河的《康熙皇帝》,感慨颇多。康熙一生从书中来说基本可以说是圣君明主的,虽然也犯过一些错误,尤其在陈潢一事上,可是有些东西是命中注定,也是性格使然,比如康熙爷刚即位之时就能很好的区分在什么场合下展现什么的仪态,虽然有人在教授,但是没有内在的潜质,教学也枉然,就像康熙立的太子便是最好的例证。由此可以说明遗传基因很重要,包括后面王子之间为了皇位进行的血雨腥风的争斗,各王子将自己的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包括兄弟关系的四爷和十四爷,在两人身上还是可以看到很多相似性的。
同时,这部作品告诉我们,性格是决定人成长和发展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外界环境。在书中外界环境主要就是主人公身边的谋臣和将帅。康熙自幼便有幸接触到伍有次这样的贤师,实属江山一大幸事,因为伍有次对康熙身份未知,更好的将理想的治国理念传输给了皇帝,也为今后康熙的执政打下一个执政的纲领。加之伍有次又不愿为官,和康熙之间便少了一层君臣的禁忌,与之后的方苞相似。伍有次之所以深的康熙赏识,不仅是因为确实才学过人,更是因为其内心之高洁,即有情有义。对康熙是一片忠心,从未为己谋私,对魏东亭等人也尊敬和关爱有加,从未因为自己和康熙的关系而胡作非为,并且对明珠这些急功近利,势力之人不屑与之为伍,是真正的忧国忧民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所教导出的康熙才具有了能真正的忧国忧民,且具有大局观。估计也是由于伍有次的出现,让康熙对接下来,比如高士奇等人的重用打下了伏笔,这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是可惜,后来不拘一格录用的人才中,没有人可以像伍有次这样一心为公,高士奇等人都将自己的功名利禄放在了前面。这也就是索额图、明珠等人为何最后落得一个不是那么理想的结局,虽然同时开始辅佐康熙,但是在康熙心中,他们和伍有次的地位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接下来,还要说,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早就什么样的人,魏东亭、武丹、穆子煦等人之所以对康熙尽心尽力的辅佐,并且在处世上也游刃有余,原因主要有几点,第一,是魏东亭等人本身便是有情有义之人,甘愿为自己兄弟赴汤蹈火也是在所不辞;第二,他们是懂得感恩之人,对于康熙的知遇之恩怀着无比的感激之情,且是纯粹的高尚的感激,不带私利的感激;第三,他们是和康熙一起扛过枪的人,这层关系不一般,经历鳌拜一战,一同出生入死,肝胆相照尽在不言中;第四,是康熙知人善任,也就是在一开始就对他们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也就是这样的信任打造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羁绊;第五,因为他们的成长和伍有次紧密相关,魏东亭将伍有次引荐给康熙,实际也是自己和伍有次的接触,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显现出大将的风范。归根结底,首先要有仁义之心,再加以学习,便可成长为将才。
包括后面登基的雍正,是因为他用心是为国,不是为私,自己在前途不明朗的情况下,坚守岗位,也因为这样的执着和贤明,才能吸引青猴子等人围绕在他身边,所以人性的本质决定了是否能真正的成功。
全书中心计无处不在,但是看各种心计带来的结果,用意向善的,基本都会有好结果,用意为私的,即使有短暂的好处,但是最终也是难逃一劫。即使是清廉的于成龙,也因其内心过于狭隘,偏执,才导致水患不断,有负圣恩。弹劾不是因为对方有错,确实因为自己的执拗,唉。
总结如下,做人首先要有情有义,其次要有担当,接着要有谋略(此处比心计更为妥帖),如此便自然会走向一个理想的境地。
篇二:二月河《康熙皇帝》读后感
中国人讲究咬文嚼字,不同的说法,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康雍乾爷孙三人,共同的造就了大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康乾盛世。使得大清朝即便最后弄得国破人亡,后人提及仍不失敬佩和赞叹。
康熙自八岁登基,经历了名为守业,实为创业的六十一年的统治时代。后人尊称其为:康熙大帝。
雍正在位仅仅17年,相较于父亲和儿子漫长的统治时期,雍正沦为了配角,成了过度。后世人对于他的称呼也是规规矩矩,一句雍正皇帝,最中肯,也有些无奈。
盛年登基,年富力强,寿比南山,美人成群。乾隆帝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幸运儿。不需要经历祖父内惩奸臣,外拒前敌创业的艰辛。又有父亲所不能比拟的才气和运气。直至今日,世人提起乾隆皇帝,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那些风流 韵事。一声乾隆爷,亲切又不失威望。
历史很沉重,历史也可以很轻松。茶余饭后,品味阅读,不失为一本为康熙帝加分的文学作品。但是文学终究是文学,笑一笑也就过去了。
【二月河《康熙皇帝》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精选11-18
经典读后感12-13
读后感05-23
简爱读后感范文精选-简爱读后感02-24
优秀读后感欣赏:《童年》读后感02-22
牛顿读后感01-14
《信任》读后感01-15
《目送》的读后感01-15
《寒夜》读后感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