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我是范雨素文章读后感

时间:2022-12-12 10:47: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是范雨素文章读后感

  人生如此短暂,如此珍贵,唯有用极其认真的态度遵循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来对待每一分钟,方不负此生。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我是范雨素文章读后感,欢迎参考~

我是范雨素文章读后感

  我是范雨素文章读后感 篇1

  《我是范雨素》的突然火起,火得不成样子,火得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在没看到原文前,非常的奇怪,是什么原因会让一篇文章会有如此的力量。我承认,我有点阴谋论调,我麻木着,我不相信在没有背后推手的力量下,会有什么突然的名声大噪。

  今天晚上,本来想去看电影,电影票也买好了。很俗的名字,叫《喜欢你》,好像是金城武和谁主演的,编剧是蓝白色。曾经看过蓝白色的几个短篇,感觉挺有意思的,就想着去看看电影,然后写个短评,映衬下自己最近激荡的心情。然后,没有然后。我退了电影票,回到出租房,突然想看看一样在出租房的范雨素。虽然我这边村子没有她那样的有文化气息,只有印象最深刻的下雨天时,积水严重的道路。

  我在微信上搜索了下文章,只有个搜狗百科上有这文章,我不死心下找到了首发公众号‘正午故事’,搜索了‘我是范雨素’,然后出现了可笑的页面。

  当然,我没有想表达什么,这本身就在表达着一些东西。

  我就在搜狗百科上看完了整篇文章,语言朴实,适合闲暇时随手翻翻;文笔一般,但能表达出她想表达的;故事中上,有矛盾和冲突,让人有往下看的兴趣;情感不错,能表达出她的价值关系;文字稍长,但是个合格的记录者。

  淡如清茶的文章,完全不同于现在一些大V,纵横捭阖、出口成章、妙语连珠,顺带下指点江山。没有太多煽动性,只有淡淡的清冷气息。

  作者用朴实的文笔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她的文字相关,不时的感情流露。写出了每个人心中的文学梦,大部分人的文学梦都被生活所埋没,成了她笔下的世界工厂的螺丝钉,流水线上的兵马俑。

  生活琐事埋没的文学梦不是已经消亡,梦想淡了不是就消失匿迹了。范雨素给了我们想写点东西的人的最大鼓励。

  《我是范雨素》中,我看到的最厉害的是,在几千字的文章中,不足三百字便有一个故事。文字里,以极强的布局,在上下契合相顾的情况下,增加故事和信息量,这是她在常年的文字中所得到的。详略得当,没有绚丽的文字、恢弘的气势和华丽的辞藻。在她个人的`启蒙、读书、出走中,没有太多的语言,只让人心中有种印象。在家人和其他家庭的一些事情中,以平实的语言,让人有种深感同受的想法。

  在干净利落的刻画中,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农村聪慧少女,一个将就于生活但不臣服命运的进城妇女,一个怀着感恩和知足的单身母亲,却有着超乎预期的戏剧冲突,上下的鲜明反差,中间有着一些令人情绪起伏的感人故事,这正是一个完整的人物素描——一个有着文学梦、上进、三观正常、心态好的励志中年妇女。

  我少年时,特别喜欢《滕王阁序》,在没继续接触的情况下,十年后,依然能诵读回味。也许这种风格在我想法中、在我落笔时已经根深蒂固。范雨素教了我另一种风格。在这阅读过剩的现代,不是就只能以炫技的笔法来出彩的年代。

  简单的文字对命运和尊严的探索,更能深入灵魂。

  当然了,知易行难,你我共勉。

  我是范雨素文章读后感 篇2

  昨天听我们45厘米小伙伴说起,今天我看了《我是范雨素》。说实话,我眼睛一度红了。由范雨素,我想到我们45厘米平台,要真正倡导一批普通而闪光的写作了。需要一次广泛而长期的非虚构征集。事实上,这个事我们一直在谋划。

  按下不表,我先说说个人的读后感。我并不欣赏什么“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这样的句子在文学界甚至在鸡汤文里很稀松平常。我感动的是她在命运中挣扎和不服输,是平凡中发出钻石一样晶莹的光。

  说起不服输,你也许会笑。事实上,我们生活中有太多服输的人,服输的作者。人啊,要在生活不断的挫折和磨压下还保持着高昂的头,藏着一颗高贵的心,实不容易。

  我更喜欢的是她的粗砺的生活和粗砺的故事讲述。一种真正的尘埃里的不动声色的讲述。现在我们的小说界和诗歌界有太多做假的腔调和无聊的'叙述。很多人既不敢正视外部现实写作,也不敢面对自己内心写作。这些作者或作家,他们总希望是精致地生活,精致地打磨自己的语言,精致地修正自己的思想。我见了身边太多这样的作家和作者了。碍于情面,我不便举例了。我们的作家总想着把自己“职业化”了。我常跟45厘米的小伙伴戏言:我建议中国所有的小说家都要先去写三年的非虚构,然后再来从事小说创作。

  当然,我也喜欢许多书斋大师、玄学大师,比如……太多就不举例了,还有中国不少先锋诗人。因为,他们在文本和思想上真正地达到了一定高度。但是,反观我们周围,我们当中的作家有太多的惰性,既不愿向现实迈出一步,也不肯在故纸堆里和个人修为上下功夫。因此,我们要警惕“职业化”。一旦某个初露锋芒的作者,滑入“职业化”,那就显得特别危险了。我喜欢那种初来者锋利的创作冲动和创作莽撞。写作当然需要一定的职业训练。但,切不可把写或硬写当作了“职业”。

  有人说,范雨素行文朴素,没什么华章。这一看就是半吊子家伙说的。把语言弄得华丽漂亮,谁不会呢?只有认真写作三年,训练三年,包管你能写一手华丽且庄严的东西,就像明朝的台阁体诗。华丽是让人反胃的。同时,拿腔捏调,故作朴素,也是让人反胃的。有多少人没有悟透那种本真自然的文章。有时候,一个新人,误打误撞,也许给了我们这种本真自然。我们不单是反对语言上的精致考究,根本上是反对生存状态的精致考究。语言粗砺只是一种表象。我们喜欢的是那种原生态的粗砺的未经包装的生活态度。

  曾经有不少这样的范雨素,在粗砺之后,很快就精致了,很快就失去了光芒。45厘米专门走上非虚构写作平台之后,也一直在寻找那样本真的范雨素。范雨素在文章有许多反讽、留白和引而未发,都是那样自然,轻松,又沉重。

  45厘米平台起步不足5个月,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前面偶尔做出了一两个亮点,有人赞赏,有人约稿,还有《打工文学周刊》的大力支持。有不少朋友私信给我,夸我们平台做得不错。我说,我们才刚刚开始。并非谦辞。那是因为,我们真的才刚刚开始。后来还有大把的事要做。我们是本着把它当作一份文学事业在经营,45厘米不为商业说话,不为任何一派说话,只为我们的所见说话。写文章时,我们要摸着良心。有时摸不准是一回事,但一定要摸着说。

  这自然要有许多付出。主要是业余时间和精力的付出。45厘米平台上线以来,为了建立与现实生活的更开阔更紧密的联系,我们三个小伙伴冒着大雨骑着摩拜赶七八里陡峭山路去菜地访谈菜农,为了了解很多年以前的生活是否变样,我们重新回到十五元店,回到职介所。同时,我们为了赶稿不记得熬了多少个凌晨和通宵。做起这些事,我们似乎有了特别的干劲。三个伙伴都曾写过小说,拿过一些奖,我同时要告诉小伙伴们,没办法,要克制写小说的冲动,牺牲写小说的时间,来写这样在他人眼里面目可疑的文字,也许值得,也许不值得。除了时间的付出,前期肯定还有一个文本磨合的过程,写非虚构也是一门专业,甚至比小说更专业的专业。你写着写着,终会悟了,会修得正果。伙伴们困惑时,我用李海鹏的一句话与小伙伴互勉:会写小说的人一定能写非虚构。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好在,现在我们已经上道了。

  时代也需要我们用笔写写身边,记录当下。有那么多小说家、诗人,并不缺我们。但是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作家在认真地一笔一划地描绘这个时代、记录这个时代呢。我想,不多吧。因此,趁着我们还能走得动,吃得苦,何不去做这样一件与众不同的事呢。同时,我们不单是要自己亲身去写去记录,我们还要发动更多的人来做这样的事。看见即是生活,说出才是真相。没看见的部分和没说出的事实,都是哑语。如果没人去写,这个时代就可惜了。

  因此,希望你,平凡如范雨素般的你,也能拿起笔,写写自己或他人的故事。

  我是范雨素文章读后感 篇3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这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以这样的句子开头。一篇迅速成为公号爆款文的自述,仿佛一个“大隐隐于市”的文字精灵乍现,《我是范雨素》迅速被各路文字爱好者“围猎”。

  朱老夫子说过,惟楚有才!作者范雨素,湖北襄阳人,一个城中村里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尝过命运的苦酒与甘霖的女人。她的这篇自述,没有华丽的词,有的只是平实的心,以及娓娓道来的起伏不定的人生经历。朴素的人,朴素的文笔,写出了每一个朴素而又平凡的我们对生活的坚强和奋斗。作者成功地将人们带入到她命运的这本书中,击中这个社会的痛点,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倔强而柔韧的生命对底层“苟且”的记录。

  透过她的文字,我看到一个崎岖顽强的女人,字里行间有关于心路历程的精准描述,又有浓郁鲜活的襄阳本土俚语,这是她眼中的世界,这是她的生活。现实很沉重,她却以轻松却不造作、幽默却很深刻、温和而有立场的方式写出来了。

  《诗经》告诉我们,《诗经》里的.“风”大都来自民风俗语,并且是构成《诗三百》的主脊,古往今来,没有人动摇得了它的历史厚度及艺术高度,以致于“雅”、“颂”之后位。

  然而在今天,所以那些根植于生活,源自于现实的民间文学,依然大有价值。

  她在文中对于自己生活的表达,对底层群体生存状态的观察,对城市社会的描述,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盲区。她的自我表达,打破了主流社会对底层视角的垄断,打破了固化的阶层叙述所形成的盲区,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自以为熟悉却很陌生的世界。前段时间,媒体讨论阶层固化这个话题,其实都忽略了一个视角,就是人们看待社会各阶层已经固化的角度。他们虽然从来没有缺席于舆论场,却多是被表达、被建构。他们近十多年来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春晚小品、都市报社会新闻,扶贫报道、支教者说、离开乡土的打工文学等等所塑造。

  文学是什么?对于范雨素,这或许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诉说,以此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梦想。正如她所说,当育儿嫂很忙,但“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文学可谓“精神欲望的满足”。

  诸如此类来自民间的文学作品,其实还有更多,在湖北乡间的田埂与小院之间,诗人余秀华写下自己浓烈的情感;在广东城镇的厂房与流水线之间,《我的诗篇》记录下劳动者“骨头里的江河”……他们通过文学感受个人状态、反省生活意义、思考社会问题,完成对于自身的疗愈乃至救赎。

  而如今,通过大洗牌重新分层并日益沉淀后的中国,一个下里巴人却哼吟着阳春白雪就被看著很不安分不合时宜了。

  有的人开始站在艺术的高度,用莫言也难以企及的标准来质疑它存在的价值;有的人开始站在高大上的立场,以神圣也难以纯粹的高尚来怀疑她登场的动机;

  范雨素是当今被媒体高度筛选出的“打工文学”代表,可惜文学拯救不了她和这个群体的生活困境。他们没有走红,但是一样在以文学对抗苦难。

  这个44岁的京漂保姆,不再只是一个记录自己故事的人,更是媒体包装下的某个符号,代表“底层作家”,代表“乡土文学”。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中,朴实无华的文字反而成为一股“清流”,这种稀有难免变成对余秀华“脑瘫身份”和范雨素的“农民身份”过度消费。《我是范雨素》也像曾经赚足了眼泪的“罗一笑事件”,网民们渴望着类似的“非同寻常”来释放自己的感动,在“转发”中完成自己道德正确的身份标识。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范雨素的文章,平地惊雷的一句“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我非常赞赏范雨素在文章里说的几句话。

  比如: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

  比如:一本书从来没有人看过,跟一个人从没有好好活过一样,看着心疼。

  无疑,在物质上,范雨素是贫乏的,也非常理解由于贫乏所带来的亲情淡薄,但是精神上,她实在是太强大了,强大到就算蜷曲着生活,也要告诉自己,试着找一个舒服点蜷着的方式。

  她思想的自由,已经超脱了物质的藩篱。

  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在滚滚向前的大历史潮流中,虽然是小人物,也不愿意无声无息,闭目塞听地被碾压拖行,只有阅读,只有思考,才能赋予发声的能力!

  范雨素当然是睁大眼睛,在看这个世界的!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今天的世界,是同一个故事的万千版本。挣扎与成功,财富与梦想。我们试图抵御这种单一,复活那些被遗忘和抹灭的故事,赋予普通人尊严,留下变幻中国的痕迹。”

  如果这个时代的成功学鼓励胆大心黑,如果中产阶级疲惫地重复穆旦的诗句,将自身处境理解为“我全部的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把共同生存当成不得不忍受的现实局限,那么,范雨素笔下的人,笔下的生命力的形态是不同的,她是在赋予普通人尊严和心灵深度,也在礼赞阅读和文学对心灵深度与美德的滋养。

  当今时代,文学似乎有些遥不可及。全民娱乐抹平了个人兴趣,快速消费让功利取代了痴迷,无用之事、无事之人难有容身之地。生活越发同质同构,社会也难免变得扁平。有人说,相比过去,我们身边少了些“奇人”。菜场摆摊的农妇们,张口能进行八音合唱;乡村小学的教师,深研魏晋南北朝史,这样大隐于市的传奇,已经鲜少能见。举目尽是水泥钢铁的丛林,青春消磨在拥挤的地铁,隔成小间的办公桌、高低起伏的股指线,拿起手机看同样的故事、躺在沙发上做同样的梦。

  然而,这些“民间文学”的创造者,却未尝不是我们身边的异质之人。写得好或者不好,可能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一个育儿嫂以自己的文字让我们看到:即便在飞机轰鸣而过的出租房里,也还能找到不同寻常的人、遇到不同寻常的事。她提供的与其说是文学,是真挚带来的感动,不如说是文学印于书本、行于网络之外的鲜活形态,是生命与社会仍然存在无限可能性的惊奇。可以说,这些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在以语言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之时,也给予扁平化的时代以深度。

  在更大层面上,这些心怀文学的人们,也让人思考科技蒸蒸日上之时,人文精神回归与重塑的问题。

  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但也正是这样的有限性,标注了人独特的存在。也就能在实现文学社会价值的同时,展现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向度。

  我是范雨素文章读后感 篇4

  今天被同事小晨推荐的一篇文章《我是范雨素》炸裂了脑袋。底下评论留言也如奥运会开幕式中国进场那样,到处是红旗招展。看哭了多少念过书的正在彷徨的新中产。

  确实,文字好,好的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文字功底差得像小学语文没毕业(起码范雨素初中毕业的了)。也去看了很多新闻评论。说得也挺好的,什么俏皮的道出了社会的苦难,什么活着要做一点无关吃饭的事情。很高大上,对于我这种写文章只会蹭热点、斗图、讲黄段子的小编来说,她似乎是大文学家。

  最大的卖点,不对!是意料之外,是范雨素说她没有念过书,她的人生像是被老天爷随意装订的拙裂的书册。比喻到位,好像对社会人性的解剖也是,令人无比唏嘘感叹。我其实很尴尬,尤其看到她的文章。自己是一个浑浑噩噩跟着教育体制一步一步长大的老一辈眼中的读书人。可是我根本没看过什么书啊,最爱看的是那些年躲在被子里用小手电照亮的言情小说。似乎除了每天幻想能碰到高品质男主人公走进的我的世界外,就是把眼睛弄成了半瞎。而且后来念大学,已经被玛丽苏电视剧成功洗脑了,别说什么近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就连言情小说都不看了。

  我们的这个年代,音像制品极大程度的代替了书籍。扪心自问,除了教科书我们看过什么?或许有很多人都看过很多很多书,但是绝大部分在办公室看到文章哭泣的应该没有。反正我是没有,有点可笑的是对于范雨素的文章,同他一样的打工者没有激起那么多内心波澜,倒是我们这些打工者羡慕的读书人一个个泪流满面。或者我也嘴上骂着自己叼丝,心里却把自己当骚客自命清高。看到悲惨人生觉得自己有必要用大无畏的同情表示一下,不然这么多年的书真是念到狗肚子里去了。

  为什么呢?我真的.想不通。看到文章的两个想法一个是写得好,另一个尽然是出版会卖很多钱吧。这个世界太缺爱了,那么多的成功学解剖了也掩盖了虚荣、欲望。谁都想有一天莫名其妙的成功了。谁都知道不可能。大部分都是现实的务实主义者,我们会按照社会的分类、制度的安排下走下去。除非忍受住巨大的阵痛改变,不然谁也改不了,变不了。我是一个庸俗的人,彻彻底底了!是否大部分正在哭泣的人也是庸庸碌碌的呢?

  我也来自农村,只不过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观念比较开放的农村。父母从小也不管我,读书这件事,在我心里就是上学考试。自己会念等同于成绩好,不会念就去世界工厂吧。我只是比范雨素可能幸运好几辈子。我成绩一直不好不坏,从小也是父母对我不好不坏。整个村子也是不好不坏,我在村子呆过的时间,都没有我从村子出发前往寄宿学校的路上的时间长。我的所有回忆都给了考试。我不爱看书,我不知道怎么大爱别人。我怕被骗,我一直很小心陌生人的来访,我总是很逗逼,我总是无所谓。最后,我比谁都在乎!这才是我们生存的现状吧!我们想变,看见别人变就羡慕,自己却永远不动。

  梦想?我知道应该有,可是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该去追求什么。所有,就努力上班吧。就这么,每天在写字楼里12层,只有吃饭才会往下看看世界的我,的我们。赚着仅够生活的工资。

  看书吧。不知道看什么,也知道自己看不下去。家里的踏步机买来2月有余,就买来的时候试用一下。就在文章里伤春悲秋算了,对文章留下的几滴眼泪已经对得起自己好歹算是知识分子的身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