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路遥《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1-03-01 11:30: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路遥《人生》读后感范文

  导语:路遥的这部小说揭示了人生的不可知性,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总是曲曲折折充满了冒险和挑战,唯有始终积极向上方能免受命运摧残。以下是有CN人才网收集整理的路遥《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

路遥《人生》读后感范文

路遥《人生》读后感范文(一)

  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后,久久都沉醉在书中描写的那一个世界中。平凡而令人无比的感动。于是对农村——这个没有涉足过的领域充满了无限的好奇。

  结婚后,老公是从农村出来的。第一次听他说,我们村。呵呵,这个词真是觉得新鲜。于是联想,村口有一颗大树,夏日里蝉鸣虫叫。一条小溪清澈见底从树边缓缓流淌而过,路边的小麦还是大豆随风如波浪轻舞。炊烟、牛铃、还有乡间小路。一切都如同歌里唱着的那般美妙。

  当我第一次见到小麦时,却犯了个可笑的错。那是冬天,回老公家过年,小麦地里一片绿油油。我第一次来到农村很是高兴。吵着要去家后面那片草地上去玩。于是大家很无奈的说,那是麦田,不是草地。。。太糗了。我脑子真不转弯,公园里的草地虽然跟这差不多。可也不能问都不问直接把它们归为草地啊。

  农村,就这样如梦幻般,在我的生活中出现了。没有抽水马桶,没有抽油烟机。所以,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厕所和厨房这两个地方。还有冬天里无比的寒冷。

  好了扯远了,虽然不太喜欢农村的生活,可以从书中读农村人的生活还是非常感兴趣。于是便借来这本《人生》。这是农村里怎样的一个人生呢。

  我问老公,农村人是不是都不愿意在农村里种地,都想变成一个城里人?他点点头,说是的,农村人如果可以的话,是愿意不要当农民。其实这也是常理。如果说农村的条件好的话。公园,学校,电影院,医院都齐全。道路宽敞,交通方便。如果说干农活也全部机械化了,不用人那么劳累了,也可以有长假,有保险,有养老政策了。如果说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农村里也都有了,图书馆,科技馆都在农村建设了,那谁还愿去城里呢。只是我们国家把大部分的社会资源都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去了,只有小部分城里人能享受到这些。所以农村人才想到城市里来。如同书中主人翁高加林一样。从农村走出来,见识到了县城的繁华和兴盛。他年轻,有活力、有才华。他没有干过那么多的农活,他生下来就是要去大城市中干一番事业的。所以他不能够就这么被解雇了,虽然,他只是一个民办教师。那也是一个文化人,而不是农民。他无法接受世事的突变。怎么能够就这样在土里刨食活一辈子。不行,这决不行。但又能怎么办。面对强势的村长和那群狼狈为奸的官员,他只能妥协。就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人,一个上天派来的天使。

  美丽而且聪慧的姑娘巧珍。巧珍善良纯洁,对加林是一往情深。这是农村里纯朴姑娘的代表,她不识字,但是心灵手巧。她不知书达理,但她善解人意。她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加林,加林想要怎样,她便无条件的顺从。她一直支持着他,帮助他,关心他。甚至当他为了自己所谓的前途和事业想要抛弃她的时候。她甚至没有让他把话说出口,自己劝他去那更好的地方,找个更好的女子结婚。这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我曾经还彷徨过,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女子,怎么能和这样一个有为青年能幸福一生呢。日子久了,风花雪月不再的时候,面对柴米油盐,是不可能有什么共同的话题。不可能厮守到老的。即便是能到老也是不幸的。其实我错了,我大错特错了。人哪,不能为了一已之私,编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为自己的自私和不负责任开脱。那是怎样一颗金灿灿的心,你怎能忍心这样去伤她。不识字不是她的错。你识了几个字,就自以为怎样了呢!就可以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国际问题,世界能源,这与你,又有何干。该拉粪的时候,你还是得去拉粪,该卖蒸馍的时候,也不会因为你会两句英文而能卖得更多。没有生你养你的这片土地,你摔下来,都不知道躺哪里。你在外面飞得再高,而在村里人的眼里,你已经被看得很低。。。

  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只有当你回首时,觉得问心无愧,那么才会得到真正的平和安宁。

  这世界上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很多,金钱,名利。。但是得不到又怎样呢。日子还是要过。而且要过得舒坦。过得滋润。其实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往往是被利欲蒙了双眼,越是追求越是丢失掉更加珍贵的东西。只能经历过的人,才会珍惜眼前。珍惜那片曾经讨厌过的土地,曾经想极力挣脱,想要跳出去。最后才发现,那片土地才是最终的依托。象母亲的怀抱一样,永远接纳你。

  年轻时看《飘》,最后瑞德离开了斯佳丽,斯佳丽挽留不住,伤心回到塔拉,手捧一抹红土,回忆起父亲说过的话。这世上只有土地才是最可靠的。值得你去爱的。那时浅浅地感觉能明白里面的含义。直到如今。看过路遥的几篇文章后,才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意义。

 

路遥《人生》读后感范文(二)

  18岁时读过路遥的《人生》,11年后,说起来,有两个片段印象特别深刻:一是刘巧珍的刷牙,血沫翻涌,乡人震动;一是巧珍去看高加林,说,你家的母猪生了十二个猪娃,压死一个,还剩……高加林不厌其烦。

  刚入大学的那一年,那所大学的老师们好像都惯于提起《人生》,或是书,或是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我没看到班里放映的那次电影,印象中有同学说,电影里,巧珍骑着自行车,骑着,卖力而潇洒。

  11年前我很看轻路遥的语言和写作技巧,觉得粗糙、做作、稚嫩。中学时,看《平凡的世界》简介,感觉脱离时代,土气,没想到高三的.间隙里偶然一看第一部而不能停止,觉着写得接地气,书中人物全都是自己身边的人物。并且自此为之牵肠挂肚,一到大学,第一时间去图书馆读完了剩下的第三部。然后就是顺藤摸瓜的读了《人生》等。那时读的文学作品并不算少,早有自己的一套评内容、评技法的标准。感觉陕西作家作品中,《白鹿原》着实好,贾平凹有语言天赋,但失之于浪费,格局太小思路太窄,一直没什么重量级的作品出来。

  今天雨天,媳妇正看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于是聊乡土作家,她对路遥的作品也熟悉,聊到《人生》,她说那种心境就像是写自己一样,工作,感情,都是。我说快忘光了,然后谈到印象深刻的那两个片段,决定重读一下。反正周末无事,抽出来读。

  语言的感觉首先就改观了,少年时期追求华丽,觉得粗糙稚嫩,现在看来,路遥的功底还是深厚的,尤其是写一片片景,如刻如掠,自然准确。写起情感心理,也是分外有力感人,写到高加林和刘巧珍分手,大马河桥上,巧珍的眼泪扑簌簌跌落河中,顺着清朗朗的大马河水流,流入混黄的县河,继续涌走。悠远如古时的乐府民歌,清新像花儿信天游要饭调……然而语言做作之处,还是有,无须讳言。

  高加林的回村与外出工作,尤其是外出工作的机缘,安排得是过于精心,不过,这两个机缘是什么,我觉得也不重要。为什么书和电影当年能那么轰动,因为就高加林的心态解剖来说,他的确和所有年轻人都一样,尽管时转星移,我们面对的目标、对象早已不同,我们所要面对的追求过程、命运困境,却从来不曾改变。而且,经过这十多年的磨砺,早也看清了一些世事,读起来这些人物故事,有怜惜,有痛苦,有追忆,有理解,有感动,有悲慨。

  人生,往小里说,也就如此。回顾历史怅望未来,都不过如此。

 

路遥《人生》读后感范文(三)

  这是属于时代的虚构。作者用冷硬的笔调,细致入微地描写了80年代的社会。闭塞的乡村和城市,徘徊失措的年轻人。我们在这个时空里,遇见不识字的村干部,他为了给儿子找个工作,生生改变别人的命运。遇见刷牙的女孩子,她遭到众人的围观。当然,也遇见那个一生都不结婚的老头,他驾着马车,在夜色中给年轻的恋人说起他的初恋。也听到无处不在的信天游。它总是作为贫困的代表,在这部作品里,却流露出天真烂漫的音乐的一面。这部作品,就被唤作人生。

  真的是人生吗?故事其实仅仅发生于两三年之间。短短的辰光,足以把一个才子捧上高台,在将他摔下来。这高台,就是乡下人眼中的城市。

  加林就想进入城市。他有才华,可是他却生在农村。农村有他的家人和可爱的女孩子。巧珍没有什么文化,她却爱他。同样可爱的亚萍却可以带他离开,因为她是高干子弟。加林深爱的是城市,他相信那里有文明和自由。亚萍许诺给他找个工作,让他远离乡村的背景。于是乎悲剧到来。

  仅仅将《人生》理解对时代的纪念和罗曼史,都让我们尊重作者。作者对主要人物如此的残忍,残忍地暴露出他们各自的弱点。古典的三角恋故事,古老的收束。亚萍独自南归,巧珍嫁给别人,加林一无所获。作者在最后一章冷静地说:并非结局。在故事成书的20多年以后,我体味到了这句话的深刻。

  加林在县城里读完了高中。他第一次下地劳动时,双手被农具磨烂。知识把他改造成了一个城市人,户口把他拴在农村。他因此天人交战。亚萍深爱着他,她愿意带他离去。我们不能接受他抛弃巧珍,我们却又要为他的被埋没而悲叹。根据描写,我不认为他真的爱着巧珍或者亚萍,尽管她们都很可爱。加林,最爱的其实是他自己的抱负。户口把他拴在农村,他不服了,他又失败了。两个姑娘的爱情只是这失败的一份昂贵的陪葬品。作者在快结束时不动声色地说:我们应该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他安静地继续讲他的故事。

  如果加林是城市人,他不至于如此不堪。这样一座渺小的城市,居然可以玩弄他的神经,让他抛弃自己的女朋友,然后失去第二个。在这农村里,他似乎是唯一的知识分子,他与他的邻居们的心理距离,就是愈拉愈大的城乡差距的缩影。他不愿意当农民,只怕任何读者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只是,难道,农民就注定像我们默认的那样,是一个没有希望的职业吗?加林留在这在书中无比美丽的农村,就意味着终身的贫穷和不幸吗?

  加林游走于县城,最担心遇到早先的同学。一个农村的户口,导致他必须去从事他们完全不了解的工作。他是那样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个户口横在他与他期望的工作之间,为他最后的失去埋下了伏笔。上级让他离开,他便无可争辩地离开了。他的沉默为这个时代作了注脚。阳光没有照亮他的角落。在许多城市人心目中,农民这一职业不需要文化,并理应收入不及市民。但是,这时理性却对我们说,不。

  加林为了逃脱农村,倾其所有,却无力于生活给他的答案。我随他一同漫步于这坚实的黄土地,感觉这大地其实被辜负了。它是那样富饶,却变成了贫困和落后的象征。这就仿佛巧珍,也仿佛加林。他们都没有得到他们应得的那片天地。20几年后,“并非结局”变成了最大的反讽。巧珍帮着她从前的朋友说情,帮他找到了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的工作。一切好像又明朗起来。但是,如今的农村与城市之间有了更大的隔阂,农民工来到城里工作十年,最后发现还得回去。亚萍也许还会幸福。而巧珍夫妇都不识字,当她的美貌褪去,我不能想象她将被用怎样的眼光看待。加林呢,他是民办教师,显然没有去考教师执照。他大概就属于最近被清退的那一批人。

  据统计,中国80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28。到1995年是0.38,到90年代末为0.4581。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这一数据除了比撒哈拉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稍好外,贫富悬殊要比发达国家、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前苏联东欧国家都大。报告指出,如果短在期内没有政策来调节的话,还会继续恶化。原谅我引用经济数据。最惨烈的,从来就不是某一位个人的人生,而是一个群体的集体遭遇。我们向作者惊人的洞察力致敬,释卷后,却是无以言表的哀愁。

【路遥《人生》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路遥传记推荐12-21

《智慧人生》读后感03-20

智慧人生读后感03-31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6-01

《哲学小故事智慧大人生》读后感范文450字03-29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篇)10-13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4篇)09-25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4篇09-24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3篇)09-21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3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