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时间:2023-05-30 15:38: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指尖轻抚书页,静心品读,感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几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 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大家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静与活力同在的课堂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三、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但是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却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我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当看课领导和教师跟我探讨的时候我经常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

  四、心之向往

  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现象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书中列举一些日本学校所进行综合学习的课程的实践,像“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了解羊栖菜”“海洋中的生命……”学生们兴趣高昂,连老师都很“愉快”!在这样的主题探索中,学生学习到了“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需要我们去为之奋斗的,当然也是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但《静悄悄的革命》已悄然为我们点燃了理想之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之。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27 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给大家讲故事或者回答问题时,最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做呢?他们说:“别的小朋友要听我讲话。”“大家要仔细听。”于是我告诉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别的小朋友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听。”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我会用眼神、手势等内肢体语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细倾听,有时会给其他孩子布置任务“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讲得很好呢?”这样一来,他们听起来就比较认真了。

  过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们就要成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近,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 87 页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xx说。”但是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三、迈向“学习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面真广,不仅有家长授课,更多的是家长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家长不仅参与自己孩子的班级的教学协助,还参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协助。这样一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就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而是真正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我们现在也非常强调与家长、社区的联系。记得有一次我邀请了家长来给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重点请几个家长做了准备,他们带了图片、照片等资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解,虽然那些家长的教育方法远不及老师,但孩子们却听得非常认真。教育本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孩子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老师那儿学不到的东西。我们还利用一些传统节日邀请家长一起来和孩子们开展亲子活动,了解民族文化,加深亲子间的情感。我园的课题是“科技小制作”,在实践中,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探索。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活动材料,并将幼儿的制作进行展示,请孩子们回家介绍自己如何制作的,其中蕴含着什么秘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园的家长多是经商的,颇有经济头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在某些活动中,来园的基本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爸爸妈妈总以自己“忙”为借口。在新的学期,我会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逐步把他们“吸引”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迈向“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

  利用闲暇之余,我静心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这本著作是由日本的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写的。我想同样是亚洲国家,教育一定是存在互通之处的吧。本书作者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出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同样是我现阶段需要去不断思考与实践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举手,乐于发言,相比于安静的课堂我更加倾心于热闹的课堂。我总是觉得热闹的课堂代表孩子们都在认真听课。如果一节课中孩子们静如潭水,我会努力引导孩子们回答发言,但佐藤学却认为倾听远比发言来得重要,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教授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是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学习,是师生之间相互的学习。课堂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我们大多数老师要求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判断学生是否注意听讲,而很少注意学生是否在在用心倾听。在一个学生表面热闹但没有好的倾听习惯的班级,首先就是教师没有认真倾听的'习惯。

  真正的倾听,就是认真去倾听品味学生的发言,体会学生传递出的复杂心情。作为教师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语句来讲解,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互相交换意见。

  佐藤学老师的精辟之言发人深省。他还提到了应以学为中心,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所以“以学为中心”应该是围绕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构建的课堂,将学生的主动、积极学习性放在第一位,唤醒学生的内心驱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因此,需要教师聚焦学生的学习,有矢放地选择学习的内容。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说,不给学生更多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在听了许多优秀老师的公开课之后,我发现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己讲得少,学生讲得多。我经常困惑,那么我应该说些什么呢?第一,我应该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我应该交代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当调控。真正以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应该做到张弛有度,轻松自在。

  我想,教学的过程正如静悄悄的革命,需要老师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去滋润每一位学生,做到与他们共进步共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4

  20xx年4月13日,我市在景范小学文峰校区开展了“学习共同体”课堂建设推进会。早在20xx年我就接触了“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当时的我还从张晓骊校长那得到一本关于“学习共同体”的书——《静悄悄的革命》。

  初看《静悄悄的革命》,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我国的教育。国情不一样,教育的思考方向也不一样。可经过上海的学共之旅,我的想法变了。回到家中的我第二次阅读了这本书,细细品味着佐藤学的教育理念,发现我的想法错了——注重德育、想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我忽略了学生是否真的'在思考、倾听、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启示我们老师应该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课堂中大多数老师早已经设计好每个问题所应该有的答案,从而引导学生望自己所希望的方向上走。这就违背了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根本听不到孩子内心的想法。

  这本书告诉我,佐藤学走进了学生的世界,自身深入教育的实践中。他的思考和实践值得我们反复回味,跟着佐藤学教授的教学案例,走进他的教育天堂,审视自己的课堂,让我产生了新的教育理念——静则思,思则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5

  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到了“润泽”的教室,听上去好像是很容易理解的,不就是教室里的气氛要恰到好处,可要是仔细琢磨,却没那么简单就可以达成的效果。一个润泽的教室,如走进一个周围环绕着柔和的轻音乐,到处摆放着古朴、典雅的家具的咖啡屋,人坐在那里,再火热的心情也会平静下来。沉浸在一个心情舒畅的气氛中,学生和老师都超越了“主体性”神话,可以自由地发展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变为大家主动性的课堂。这时候,课堂上上的对话也会加深每位学生的印象。课堂上的倾听也会如愿地实现。如果老师能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和他们平起平坐,用一个平视的目光来打量学生,那么和他们的沟通也会畅通无阻,这就要求老师要学会倾听,听学生的,听自己的,听课堂的。学生的.内心在想什么,老师自己是不是在合理引导学生,课堂的气氛如何等等,都在倾听中得以释然。

  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先生以一种务实的精神,从老师到学生,到学校行政整个流程都注入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书中的每个观点都是精华,有些观念不是第一眼看上去就能马上理解,但经过多次琢磨后会发现是你在教学中确实的那些内容。打开自己的课堂,走入别的老师的课堂,和同事之间开展合作,在共同的成长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看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教育花园的梦幻世界里,到处都是思想的芳香袅袅升起,醉人心脾。现在说是读完了,那是囫囵吞枣,书中的很多精辟论述只是被舌尖触摸了一下,有一点点的味道,但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味道,还需要细嚼慢咽地细细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02-11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合集)02-18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26篇)06-08

孩子悄悄的长大的文案05-28

请允许我悄悄的爱你03-26

革命英烈的寄语10-17

形容静的句子12-14

一个人静一静的说说05-21

革命先辈读后感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