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苦难历程读后感

时间:2024-11-16 14:39: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苦难历程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苦难历程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苦难历程读后感

  苦难历程读后感 篇1

  用了近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苦难历程》,不想说其社会性和思想性的问题,感想最多的,主要是对于战争。

  《苦难的历程》主要记述了一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后几年所发生的事情,主要的线索人物是两姐妹,战争之前是中产阶级家的小姐,无所事事;再由她们俩辐射出另外两个主要人物,她们的丈夫;在他们四个人背后的是广阔的战争政治以及人民的困苦场景。

  一战爆发后,男人们走向战场,前面是敌人的子弹,后面是己方的子弹,向前向后都是死亡,而死亡中间则是饥饿,寒冷和恶臭。二月革命以后,前线的人弃战场而退,等待他们的依旧是饥饿和死亡,土匪横行,各方势利争得你死我活,到处都是战场,女人们要下地劳作,还要经受掠夺,生命一样毫无保障。不管是达莎,卡佳,还是别的女人,都经受过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十月革命以后,所有的人都在作战,没有人生产,物资奇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人时时都面临着死亡。这是怎样的日子啊,又岂是苦难二字就可概括。我没有看到什么浪漫主义,感到的只有恐怖。作者不仅仅是展现这样一副悲惨的场景给我们看,同时在思考,通过主人公的想法来说出的感受,同时也就契合了我们的感受:痛恨战争,主张和平。

  除了这些关于战争的描写,这本书还写了关于人性,人性是复杂的,尤其在灾难面前,善良,忠诚,势利,卑鄙一起爆发出来,农民的豪爽,势利与胆小表现得很真实。我觉得不足的'是对于战争高层的指挥者人性没有深入体现,都是中性的,各方的指挥者在感觉上是差不多的,没有善恶之分,都是狡猾的,狠毒的,叛卖的或者被叛卖的,象索罗金,尼尔金,正反两方看不出区别,也许本来就没区别。

  在战争和人物性的描绘上,我觉得外国人和中国人没什么不同,应该说在人的通性上是一致的,敌方友方,俄国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是同时具有友善和邪恶的。但不同的是,在中国的战争类作品里却很单调,净是脸谱化的描写,正面人物就是高大全,没有七情六欲;反面人物都是愚蠢猥琐,千篇一律。感受的都是革命的豪情,战争的浪漫,而非苦难。

  总的来说:人物刻画不够生动,较扁平,我几乎说不出主要人物的各自性格特点,达莎和卡佳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而捷列金和罗辛也很相似;故事情节和主题上,作者似乎是有些茫然的,战前的描写是灰暗的,没有一丝美好,在砸碎这个旧世界之后,也并没有创建出一个新世界,到处是抢劫到处是战场,物质奇缺,也是灰暗的,这是作者就忍不住利用罗辛来怀恋一下过去,发出质问,我们砸碎过去,到底创建的是什么?于是他投奔白军,为过去而战,总体色调灰暗压抑。另外,情节发展感觉不够自然,始终给我一种刻意的感觉,对战争的描写我觉得还算客观,但主要人物的思想变化上还是有迎合主旋律的嫌疑。

  苦难历程读后感 篇2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著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

  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

  《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

  《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

  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人公各奔东西,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开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与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一九二○年国内战争将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中个人和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这部小说还多方面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技艺。作者善于结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表现爱情、欢乐、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错出现,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丰满,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细腻而清晰。倒叙、插叙的恰当运用,书信、笔记、历史资料的适当安排,使这部小说的结构显得轻松自如。

  尽管《苦难的历程》中(尤其是后两部)不时表现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瑕不掩瑜,《苦难的历程》仍是托尔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秀的长篇巨作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部人生的哲理教师!

  苦难历程读后感 篇3

  每一个华丽的生活都代表着民族精神,在参与创造中绽放出灿烂的光彩。每一个名字都是社会激烈变化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个作者·托尔斯泰创作了20年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优秀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获得斯大林奖。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被选为苏联最高代表和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与他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和长期的写作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在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早年在彼得堡学院学习,中途辍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前往过英、法等国家。他支持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曾在白军任职,1918年流亡国外。他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之旅》的第一部《两姐妹》。与高尔基的交流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1923年,他回到莫斯科,开始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食物”、《伊凡雷帝》《伊凡雷帝》、《苦难历程》后两部电影《1918》、《黑暗的早晨》等。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还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并获得了列宁勋章。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20年的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完成的三部曲小说《两姐妹》、《一九一八》《一九一八》、《黑暗的早晨》。这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痛苦、希望、快乐、失望、颓废和兴奋的痛苦过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其他省份,从遥远的农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四个不同性格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基础,主人公各奔东西,个人幻想破灭。在动荡的时代,他们有自己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和融入历史和民族的过程中,他们终于跳出了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窄圈子,192年20xx年国内战争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地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俄罗斯和苏联、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高度结合。这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个人只有在与国家和国家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这部小说在很多方面也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作者善于结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表达爱情、快乐、痛苦和探索的场景交织在一起。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逐渐丰满,人物的深刻心理刻画细腻清晰。倒叙、插叙的适当运用、书信、笔记、历史资料的适当安排,使这部小说的结构显得轻松自如。

  虽然《苦难之旅》(尤其是最后两部)不时表现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苦难之旅》仍然是托尔斯泰一生中的重要作品,也是苏联文学中最好的长篇小说之一。更重要的是,它仍然是一个人生哲学老师!

【苦难历程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苦难的说说05-22

有苦难言的说说05-28

痛苦难熬的说说02-23

憋屈有苦难言的说说09-01

人生的苦难和坎坷说说08-30

生日妈妈的苦难日说说04-15

美的历程读后感11-30

美的历程读后感11-29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