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1
当前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重视阅读量的积累。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开阔。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匆忙之中静下心来,我不断问自己:你引导学生读书得法了吗?真正帮助学生把读书所得转化为能力了吗?这里的能力我认为不单指学习方面,还应包括学生的生存能力。
这样的想法是源于我教过的学生,读了很多书,很爱读书,可书面和口头表达都成问题,与人交往也不通畅,有一点自我封闭的状态。那么书读哪儿去了呢?很遗憾,任教两年,虽使他的学习状态有改观,但我一直无法走进他的内心,没有机会去了解这现象的本质原因。
可见,如放任孩子去读,仅提供书目或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在研究读书的方法指导、思想引领等等,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就好比吃一顿自助餐,美食琳琅,个个营养,是否随意吃进去都有益处呢?在程序上也有先后之分,讲究吃的科学。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我找到了源头。且看叶老的原文:
“教师指定一本书教学生阅读,要他们从书中得到何种知识或领会,必须有个预期的标准;那个标准就是判定成绩的根据。完全达到了标准,成绩很好,固然可喜;如果达不到标准,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就了事,必须研究学生所以达不到标准的.原因——是教师自己的指导不完善呢,还是学生的资质上有缺点,学习上有疏漏?——竭力给他们补救或督促,希望他们下一次阅读的成绩比较好,能渐近于标准。一般指导自然愈完善愈好;对于资质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的个别指导,尤须有丰富的同情与热诚。总之,教师在指导方面多尽一分力,无论优等的次等的学生必可在阅读方面多得一分成绩。单是考查,给分数,填表格,没有多大意义;为学生的利益而考查,依据考查再打算增进学生的利益,那才是教育家的存心。”
看,读书不是漫无目的,教师一定要有所思考。定标准,否则学生无所是从;做研究,否则学生读无所获。分数、量化表格都是数据,目的在于帮助分析,找出更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是教育家与语文老师的区别。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2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毋庸置疑,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可以很肯定的回答:“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也经常这样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却真的很值得怀疑。
正如叶老先生所说:看见小孩,心里喜爱,往往说他是中国未来的主人翁。要对少年青年说些话鼓励他们,“你们是中国未来的主人翁啊!”也往往脱口而出。口头说着,心头未必想得怎样清楚,也许什么也没想,只像在十点十一点的时候遇见了人,照例说一声“你早”而已。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课程专家戴维先生向我们这些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话整天挂在嘴边的中国老师提出的怀疑:
其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录中“摄像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
其二,一些教师对教学环节点评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授课老师的身上,而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却又少之又少。其三,课堂讨论中,孩子们一定发现了不少东西,为什么不让他们一同分享呢?因为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是不可以独自行事的,这就是我们的课堂。
其四,“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
还要这样手指一点,说一句‘很,坐下呢,’要知道,这样做,小孩子连点面子都没有了,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吗?”
其五,当他得知,中国的课堂上是有规矩的,学生坐下去与站起来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允许时,他更加惊讶起来:“中国的老师不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这么小心翼翼吗?”
的确,我们关注学生太少了,评时备课也,听课评课也,总是写满了一个个问题,至于学生怎么回答,这样答我该怎么办,那样答我该怎么引,平时的备课本中少之又少,听课本中也只是在记录教师的话语,学生的回答也被忽视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点我们和美国的认识是一致的,然而我们只是口头说说而已,骨子里并没有把学生摆在主人的位置上,自觉不自觉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创新成为课堂的灵魂、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尽量让学生发挥创造。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
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空间,营造一个良宽松的探究氛围,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与探究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做学生的领路人、启蒙人,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许多时候,我们对一些应该严肃认真的事情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做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了。也许我们并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的倒是躬行实践。
什么时候,我们能用心地去对待我们已经说过的事情?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还是把它落实在每一个课堂之中。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3
春节之前,我在书店买了《叶圣陶教育文集》(共五册),放在书柜里,一直很少翻阅。假期里主要对第三卷有所阅读,因为这一卷是关于语文教育的。我还没有全部读完,现在匆匆记下,是因为接下来恐怕也没有时间读完,如果不做一下小结和整理,印象也就不深刻。读与没读,有时就没有什么区别。这在我是有教训的。我以前读过的一些书,有些只记得书名,已无从回忆了。
叶老强调读书应该有思考,这样才有收获。我把自己的思考记下来,以便下次翻开书时,可以继续思考。
叶老先生是怎样看待语文教育的呢?我看了后,觉得可以从两方面去谈:
一、什么是语文;
二、什么是语文教学。
“语文”这个叫法是1949年下半年用起来的。这里的“文”不是文学的意思,也不是“文言文”的意思。叶老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表明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在学校里开设语文学科,是为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心灵。一个学生语文程度如何,可以从他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上看出来。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呢?一靠社会教育观念的改变;二靠教师的正确指导;三靠学生正确、努力地学习。
马克思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受社会的教育观念制约的。旧式的教育奉行的是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所以旧式教育可以培养出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社会上如果视“古典”为光荣,视“利禄”为目的,就很容易让学生脱离现代生活,侧重与再现知识。叶老倡导的语文教学则强调学文与做人做事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结合,为公民生活服务。体悟文中描摹的境遇,进行探究,不断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味,不断整饰语言,获得表达的技能,最终能阅读,能写作,能运用于生活。这些观念仅是老师,仅是教育界知道是不够,还要让学生知道,让家长知道,让社会各界知道。叶老在文中说,让学生看一看课程标准,我觉得也有这个必要。如果社会的教育观念正确了,它的招生制度及评价体系就会发生变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教师对学生语文的学习影响是很大的。作为教师该怎样去进行语文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转变旧式的教育观念。不要像以前私塾教师一样去讲文言文了,不要把教语文变成当“翻译”工作,只是把古文转换成现代文,转换成方言,逐字逐句地去讲解课文。我们现在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白话文了,再这样“翻译”已经没有必要,但很多老师还是受这样教法的影响,只是变成问内容、情节了。
现在的老师进行阅读教学,应该把握这几个关键词:境遇、情思、表达、听说读写并重。叶老先生所说的境遇,我想应该和“情境”这个意思差不多。一篇文章往往是有情境的,起码有具体的形象。但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的“境遇”也许和课文中体现的情境有时是不一致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外生活语文化》,对教师要创设的“情境”有所阐述,可以作为参考。创设、感受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情思,于是可以朗诵,想要讨论,这样就可以磨练学生的思想,培养情感,激起说话的欲望。此时,教师再暗示、指导,使之每句话合于论理,出于至诚。这样就有组织,有条理,发于真知真情,而不是从教科书或老师的'话再讲述一遍。
这样的教学理念如何落实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呢?叶老举了《 “国家的”》、《三黑和土地》这两篇课文的教学。在这个教例中,我们看到叶老的教学也是用到讲解的,而且还比较多,不过他不是逐字逐句字讲解课文,讲解内容。教学的开始阶段,他也是让学生自学,读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理解内容和文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他就把阅读欣赏及写作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了。这里摘录几句,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结合“情境”引起学生思考的。
“第十四节,用的是“阳韵”,这也表示喜欢的情绪。送公粮,看闺女,都是高兴的事,在韵脚和节奏上也可以体会出来”
“是不是三黑工作的时候,苏金伞在旁边看着他,然后写成这首诗的”他们也会回答:“就算苏金伞在三黑的身旁看着他,也不会看到他心里想的心思。”从这一点引到第三人称写法的一些写作特点。
文中还提到抓出几个比喻句来谈谈,感悟一下运用的精妙;还有比较一下“看见”和“一看见”的区别和运用。叶老先生这样的教学具有了语文味,有语文的特色。他使我们觉得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史知识,还要语言、修辞、写作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善于结合文章做具体的分析运用,从中传授语文知识,让学生学会读书与写作。
看这个教例时,我曾设想了一下拿到这样的一首诗,我会怎么教,然后和叶老的教法进行比较,发现差别很大。细究一下,我是立足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而叶老是在初中教的这篇课文。所以同样一篇文章,如果是放在不同的年级,它所采用的教法就应该不同。所以我们当老师的,很有必要熟悉课程标准对个年级的要求。这样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年段要求,才好确定教材的使用。
语文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写作。叶老说: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教学生作文,同时要教学生做人。教学工作是带有教育性的,所以教书育人是融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中的,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该如何做人做事。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个是写作的源头。其次,就应该追求写作的法度与技术等了。
因此,教作文的时候,要慎重地选择内容,尽量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写作之前,让学生充分地说,教师边指导,边鼓励学生说。学生说完才打草稿,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修改,要求学生自己修改,然后再誊写清楚交给老师。老师不必做详细的批改,那样做往往是徒劳无功的。不过教师应该肯定学生文章的优点,多写些鼓励的话,把一些共性的缺点拎出来,进行评讲,指导修改。面批和集体讲评效果比较好。
儿童如果刚开始习作,不能就放任学生自由发挥,应该提供一些范例,帮助学生确定层次。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应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儿童写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脑中出现一幅一幅图片,再努力让图片动起来,形成电影一般,文章就生动了。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教师应该写写“下水文”。
语文能力的提高最终决定于学生。因为一个阅读与写作都是技艺的东西。
懂得是不够的,它要历练,常练习才能形成习惯。习惯才成自然。它需要学生大量的读和写。除此之外,提高语文没有捷径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4
今年夏天暑假酷热,不知做什么事情,闲着的时候读了《叶圣陶集》,读着读着,感觉其中说的很多事情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大多都是以讽刺的手段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坏习惯,尤其对胡适的《差不多生传》深刻,现在谈谈鄙人的肤浅体会,还望不要笑话。
“差不多”先生不是一个人,而是有这类习惯的人的称呼。中例举了差不多先生写字、赶车、找医生看病几件事,别有讽刺意味地把因差不多带来的麻烦,最终因为这个习惯而死(:.ao.)了。这个差不多先生,最终因为差不多而害己,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我们是不是也是一个差不多先生的代言人?
回想念书的时候考试考个九十分还沾沾自喜,反正同学们考满分的也没有几个,九十分已经算不错了。殊不知自己已经逐渐的走向差不多先生的'那群了。走出了学校,又进入了学校。先前是角色是学生,而这次是教师。当学生的时候,犯了错误可以被老师原谅,可以弥补;而当了老师犯了错误,就是处分、批评、扣工资,实实在在的利益触犯。然而,经常就是一个“如此而已”安慰自己,竟对自己已经变成“差不多”先生而不知晓。不是不知晓,关键是自制力问题。有句话说的,男人和男生的区别在于能否自制。我的自制力与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什么事都不求更,只要差不多就行了。学校9:30上课,就要9:10分才从家里来,经常迟到几分钟,老是被领导批评,我也不意思,但是就认为何必在乎那几分钟,上课就得了,差不
多就算了;整资料,是个精细活路,而在我手里出来的资料,总是有那么一点瑕疵,我也常常认为差不多就算了。久而久之,我就成了懒散的代言人,俨然一个不折不扣的“差不多”先生。蓦然间,我觉得自己就是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无地自容,悔恨万分。
日本人是一个可恨又可敬的民族,可恨之处罄竹难书,可敬之处就是他们的处世态度。日本人是个很笨的民族,只会循规蹈矩,创造力不足。但是就是他们的循规蹈矩,对于事情吹毛求疵的态度让人敬佩。正是由于他们的严谨,丰田、索尼这些品牌才在世界上受人青睐。反观我们身边的东西,如山寨手机,公路豆腐渣镶边,碎杂油路,那样不是差不多先生的构造。
呜呼,从我到社会,差不多先生无处不在啊。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要求自己做事精益求精是做得到的,而且必须做到。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会以人格担保,无论他给我多少代言费,都不在做差不多先生的代言人,同时,也希望你们也不要做他的代言人,也希望差不多先生自惭形秽,隐居深山,退出江湖!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5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语文教育理论家。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是他长期从事写作实践和教育工作的理论概括,内容之丰富,认识之深刻,乃国内少有的。因此,认真学习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对推进当前作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探求语文教学科学化和民族化的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强调为文诚实。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提出的“立诚最为贵”的观点,是他数十年来一贯坚持、反复申说的主张。早在1919年他写第一篇语文教育论著的时候,就强调学生作文“必求合乎论理,而不贵乎虚衍”。到三十年代,他明确提出了衡量文章优劣的两根标尺,即“诚实”与“精密”。而所谓“诚实”就是“怎样想就怎样写”,“文章必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质、环境等一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雹卑鄙的态度。”也就是说,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并不是舞文弄墨,随便说两句花言巧语欺骗读者和听众”。到了八十年代,叶老又强调;“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学生作文,首先要问有没有这回事;其次,才看写的好不好。“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可见,作文关系到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的问题。
文章是反映客观世界现象的。但它不是单纯地反映现象,而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叙述、描写或议论,来揭示它的本质意义,并表明作者的看法的。文章能否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正确地揭示它的本质意义,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叶老说:“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尝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因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就不能为作文而作文,而应该加强作文训练的思想性。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样,他们才能对观察到的事事物物作出正确的判断,辨别出真伪、善恶、美丑来。“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我们从文章表达能力的强弱,可以看出思想水平的高低。做老实人,写老实文,作文和做人是统一的。为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怎样作文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
2、强调言语交际。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弊端,那就是脱离社会需要,有文学化的倾向。追究这种作文教学弊端的成因,不能不检讨我国传统作文的消极影响。我国的科举制自隋代开始,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封建社会末期最为腐朽的“八股取士”控制了科举考试达五百年之久。这五百年间,学校教育的重心就是训练学生读八股文,作八股文,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为此,叶老指出:“关于作文教学,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作文。要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却是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草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要经常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要学好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结实的基础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学生有兴致去试作,当然绝对不宜禁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叶老说得多么中肯,“中学阶段打下结实的基幢,小学阶段更应打好基础这里的“基幢当然只能是实用性表达本领的基础,而绝对不是为文学创作铺路。
叶老为什么强调按照言语交际的需要来改革我们作文教学呢?
首先,是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外国的教改动态。现今的欧美和日本的写作教学中都很重视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决定作文训练的体裁和题材。他们非常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非常注意启发学生把握说写的目的、对象和场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从上述一些情况不难看出,外国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再次,言语交际作文教学范围很广。言语交际作文教学就是实用化的作文教学,其范围非常广泛。写有一定格式的应用文是实用的要求,写没有一定格式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是实用化的需要。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太感人了,作为邱少云的战友——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李元兴同志,他要把亲眼看到的英雄事迹告诉大家,写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是实用的需要。巴金二十岁时,乘“昂热号”邮船去法国留学,为使两个哥哥能“领略一些海上旅行的乐趣”,写了《海上日出》,这也是实用的需要。同样,说明文《赵州桥》、议论文《为人民服务》,都是实用的产物。实用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实用化决不能只是写应用文。
3、强调读写结合。
叶老在《阅读是写作的基捶一文中指出:“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础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在《论写作教学》中,叶老又说:“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作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一)所表现的作者积蓄,(二)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这无非要使学生知道,胸中所积蓄要达到如何充实而深美的程度,那才非发表不可。发表又要如何苦心经营,一丝不苟,那才算做到了家。”
叶老为什么说:“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呢?
第一,我们从语文教学任务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理解的过程;作文,是外化的表达,是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所以,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又作用于阅读。要想很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必须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我们从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看,仿写是作文的基本方法,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一点儿也不能脱离模仿,怎样遣词造句,怎样联句成段,怎样构段成篇,怎样写景状物,怎样叙事记人,初学作文的学生在这些问题前往往无所措手足,教师提供一篇范文,让学生揣摩领会,他们会恍然大悟:“哦,我会写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证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语)
4、强调自能作文。
长期以来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作文教师改,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教师在改文中疲于奔命,束缚了身心,而且把学生摒在改文实践的大门之外,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客体。叶老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重视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在主动的思考、探索中,逐步提高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不能把教师作为依赖,因为学生总有一天要离开教师,“那时候感到不能独自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岂不是极大的苦恼?”因此,必须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观念,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
叶老又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修改文章决非雕虫小技,养成习惯也决非一般认识问题,这是一切学习写作的人修辞立其诚的过程,也是文章去瑕纯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写作能力的提高,观察力、思维力和意志力以及办事认真负责的品质,都将同步获得增长。尤其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更是如此。”从教学论观点来看,学生作文的过程是认识事物和表达对事物认识的过程。这两个过程中反映为既能“作”,又能“改”,才算得上是完整的作文能力。修改作文,是修改文章的内容,选材是否正确,表达是否完善。由此推理,教师批改是代学生修改选择材料和表达内容以及认识不足之处,是越俎代庖。学生自己修改当然没有教师修改那么完美正确,但训练多了,学生写写改改,改改写写,反复思考原来的认识,这样迂回曲折的过程,就是提高,就是进步。从一点一滴修正各个方面的谬误和不足到逐步完善自己作文,才是真正获得作文能力。指导学生自改作文,要有层次性。自改文章不一定要求一下子修改全文,或改一句,或改一段,或改开头,或改结尾,或改字词,式改篇章,每次练习有每次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重点,有的放矢,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6
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对我的启发很大,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在盛夏中读来犹如一泓清流,洗涤着我干旱的心灵。下面就叶老先生关于写作教学谈一些我的学习想法。
“作文教学”在本书中是有专门的一辑来阐述的,说得全面而透彻。对今日作文教学犹有很大作用。他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学生)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跟生活的进展而进展,在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他们的积蓄不能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事实上也没有效果”“(教师)唯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等。他在此文中强调了作文就在于写出自己平时的“积蓄”,只有写出了自己的积蓄,这样的文章才摆脱了八股习气。这些观点让我思考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
目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视作文如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每每遇到作文,便大呼头痛。这种厌恶是学生自己的原因还是我们教师的原因?我觉得我们老师的原因是主要的。就像叶老先生说的,作文题目不管是否是学生的积蓄,作文要求不论学生的认知的深广度与正确度,而硬是要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厌恶作文。我久久地思考作文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呢?我觉得第一,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写自己所看、所想,第二要打破作文每两周一篇的固定的格式,给以宽松的时间范围,只要是两周内完成了,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只要是自己心中最为想说的话就是好文章。第三,学生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是流水帐,是记下一天中最为可记的内容。内容可多可少。
说到写日记,有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这是因为我们老师指导或坚持的不够。日记题材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样遥不可及。如这一天里,记下我们一时的心里想法,记下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或一个动作,一个场景,我认识了一种花,我学会了一个词,我看了一部电视剧……要求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后,他就会不自觉地坚持下来了,这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受用一生的。日记不嫌琐碎,一切皆可入记,这也就是叶老的所说的积蓄了。它们会使我们的作文有物可写,有情可抒,不再千篇一律,而是下笔千言。
我再说说作文题目的制定,我们老师布置作文往往是就教材中所要求的在某一个单元之后,写一篇与单元内容近似的文章,目的是借鉴所学过的写法,但学过的`文章只有一些特别好的才会被学生自动的模仿,而且模仿大多是就某个句式或某个写法,很少会关注所学文章内容与所作文章内容的联系。读后感()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作文呢,我以为,只要是学生在作文前有所想,那他完全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写出来,作为本次作文的内容,而不必依赖于单元作文的要求,也不必要求某种写法,长短皆由学生的意愿自己做主。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教师再加上一些合适的要求和一些技巧,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不自觉地接受了作文和写作技巧,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真正地提高,写作才有意义。
最后我再说一说写作辅导,我们老师往往会投机地认为让学生学会开头和结尾就能得高分,因为阅卷老师他们往往关注的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样投机取巧的做法是损害了学生作文的创造力,这些程序化的东西,不是出自于内心,只能是附庸,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有自己特色的开头和结尾,都不是固定模式所能框住的,因此千万不要教给学生所谓的开头和结尾,不要为得高分而做无用功。
叶老是著名的作家也是大语文教育家,他谈的语文教育从自己的教学和创作体会出发,这本《语文教育论集》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关于语文的专著,对于我的语文教学会有巨大的指引作用,这些精粹的思想或许我一辈子都不能完全领会,但我会像蚂蚁搬东西一样,不惜微力,用心用力,做好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7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但他的著作我还是第一次读,实在是惭愧。但读了之后收获很多。的缺确,文章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思想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叶圣陶先生曾提到“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不光要教知识,而且要教方法,教能力,教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理念。为了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我们必须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不教而教”的观点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先生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叶老先生还表达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这些观点,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感同身受,也很受启发。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的关系才能空前融洽,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育氛围,让课堂成为民主、宽松的港湾,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想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那就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时我脑海中想起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叶圣陶教育文集》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8
不知不觉,已在教育道路上行走了两年,两年的磨砺让我深知这份事业的苦与乐。暑期拜读了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文集,其中所涉猎之处无不令我叹服。其言辞之恳切,态度之真诚,见解之深刻,旨意之深远,处处彰显着大家风范,使我受益匪浅。其中叶圣陶先生所渗透的教育理念还有真知灼见令我折服,也会让我与其产生共鸣。结合着我的教育经历去拜读大家之作,相较之前的纸上谈兵,令我印象更加深刻,领悟到的也更加透彻。拜读这一文集使我脱去一份稚嫩,收获一份成熟。
叶圣陶先生全书围绕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他所倡导的“引导”方式,实在是高明,似乎是对于当前一种应试教育的润色指导。如今的知识传授对于中间过程的教育有些忽视,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知识目的。而这种引导的方式不光可以促使学生走向正途,更是对于他们一种领悟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知识爆炸,随处可见铺天盖地的知识快餐。然而,于学生而言真正具有终生意义的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一种能力的培养所产生的人生效益大于一个知识点的掌握。
先生所主张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这里侧重的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种学到老,活到老的能力。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能秉持着先生所倡导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理念,那么这种教育境界必是极高的,教育效率也是极高的。然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耐心与策略的,这也是一门学问。于是他又提出了方法论“参考要有路径,思索要有方法”,这实质也是对教育的路径探索。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实则也是自己不断学习优化的过程,从学生们的反馈中了解到自己在哪个地方有闪光点的,哪些地方还有不足需要改进,在教育与反思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开创出属于自己一套的教学方法。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我们需要摸索的还有很多,我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去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还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并且能产生共鸣的,是那“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这句话言近旨远,含义颇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放低姿态,以一种谦卑的学者姿态去对待学生,遇事要有耐心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并学着用他们所能接受的思维模式以及认知范围去引导去规范他们的言行。从孩子的身上,你或许能看到另外一个世界,那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关怀、去理解。若是一味的靠强压去镇压,即便能获得短暂的稳定,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法保证学生是否真的心悦诚服。做学生的学生,做学生的大朋友,与他们并肩而谈,与他们共同成长。
阖书而坐,耳畔依旧萦绕着那句“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循循然而善诱人,出则谦谦以自悔。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相信教学相长,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方法,不断的润色修缮,并试着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同时也享受着这个美的历程。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相关文章:
《叶圣陶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10-15
读《叶圣陶教育箴言》有感02-20
【精选】叶圣陶童话读后感05-26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09-08
叶圣陶眼泪读后感11-11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09-19
叶圣陶的《稻草人》读后感03-29
稻草人叶圣陶的读后感11-16
关于叶圣陶作品读后感01-23
叶圣陶作品读后感范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