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说新语》读后感1
近日读了《世说新语》这本书,感触颇深。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诸侯王刘义庆集合众多文人编写而成,主要记载东汉至东晋时期之名流的言谈、秩事。全书共三十六门,一千一百三十条,内容涉及思想、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书中的每一条都深蕴哲理。
读《世说新语》,我们要看到其好的地方,比如在政事门中,何充对前来清谈的王濛说:“我不看此(公文),卿等何以得存!”意思是:我不看这些公文,你们怎么能生活得下去呢?这就告诉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做事,干出实际成果。还有一条,在言语门中,王羲之对谢安说:“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意为:如今遭逢丧乱,遍地都是战垒,应当人人奋力报效国家。如果清谈玄虚,荒废公务,文章浮华,妨害要事,恐怕不是当今所应该做的。这就是务实的精神,这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世说新语》并不全值得我们学习。例如对于德行门第十四条中“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意为“知道后母把他恨得要命,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这件事虽然在古代是值得写进书中的,更值得众多人为之学习,然而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件事则体现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应该予以批判,更别提学习了。另外一个需要审慎对待的是清谈。清谈,作为一个风靡三百多年的怪现象,其实质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或辩论。在清谈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巧妙的问答,这些都被记录在言语中。虽然在古代,清谈是很高雅的事,许多人求之而不得。但是,清谈得过了头,荒废了正事,只有嘴皮子利索,最后变成了“清谈无为”甚至“清谈误国”,那就不是所要学习的了。后来西晋灭亡,太尉王衍被敌军所抓。他本是清谈名流,面对敌军,却推说自己清谈无为,还写信给敌人,劝其称帝,期望获得赦免。这个时候,清谈有何用?玄学有何用?脚踏实地地干实事才能解决问题。
透过《世说新语》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那个魏晋时代的风土人情,也能在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我们值得吸收的。《世说新语》需要批判地看,要从正面看,也要从反面看。
《世说新语》读后感2
《世说新语》反映了汉末人物评价的发展。它的许多故事都是根据《榆林》、《郭子》、《魏晋名士传》等作品改编的。我读《世说新语》,可以了解魏晋南北朝轶事笔记的材料和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韵事的集子,扮演着名士的角色教科书。冯友兰认为,浪漫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学者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的优秀史料。其中,对魏晋名士的各种活动都有生动的描写,如畅谈、话题,各种人格特征,如任寿辰、朴素与骄傲,各种人格追求,各种爱好等。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几代文人的群体形象。通过这些人物,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上层阶级的时尚。例如,在德行,关宁和华新一起在花园里锄蔬菜。有一块金子。关挥舞着锄头,这和瓦片和石头没什么两样,华抓住它扔掉了。我也在同一张桌子上阅读。有些人带着玄冠进门,宁愿像以前一样读书,辛放弃了这本书。相反,他将自己的座位分成两半,并说:“我不知道。”;我的儿子不是我的'朋友通过与华新的比较,关宁因对名利漠不关心而受到赞扬。因此,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拥有超凡的美德并不是由一两天造成的。美德是随着时间而培养的。也有很多关于美德的故事。例如,在情感方面,德行较差的人往往关注自己的个人情感。当他们心情好的时候,每个人都很好,当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受苦。在古代,有一个人,无论高兴或沮丧,都不会表现出他的情绪。那个人就是嵇康。王荣说,我和嵇康在一起已经20年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喜怒哀乐的表情。人们通常在得到一件坏事或遇到对自己有害的事情时躲避,但有些人在得到这件事或遇到它时不躲避。不幸的是,它根本不会受到这些事情的影响。在黄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凶猛的马,名叫鹿。有人建议他派人去卖。黄亮回答说:";必须是
才能出售。有人会买它,但它会伤害其他人。我们在哪里可以把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转移给别人?曾几何时,孙朔杀死了两条蛇,因为他的后代看不见他。从此,他成了古人乐于传道的好故事。对我来说,模仿他不合理吗?“
石朔新宇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点概括为“记住文字是神秘的、冷酷的、有意义的,记住行动是高尚的、简单的、奇怪的。《世说新语》共有1500余字,其中包括魏晋时期的主要文字。它对人物的一些描述侧重于外表,另一些则侧重于天赋和学习。通过独特的语言和行为,它书写了一个独特的人物,使它生动、生动、生动地出现在纸上。例如,“我不知道;王荣有很好的李子,他们担心人们会得到他们的种子并不断地钻出他们的核心。只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荣贪婪吝啬的本性。
另一方面,《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魏晋时期,评价人的外貌和言语比汉末更为流行。因此,一个高调的官僚通常只通过几句话和某个细节来判断一个人的素质,或者将此人作为官员引用。例如,“我不知道;宽宏大量据记载,王迅是桓文的名著,桓文想提拔他。有一次,他突然故意骑上一匹马;所有的仆人都在附近等着,但是国王不动,所以名字和价格都很重。仙云是一种公共辅助设备。这种测试人的方法很奇怪,得出它是“公共辅助装置”的结论尤其荒谬。另一种说法是;“文学”,王燕问阮秀,“文学;老庄和神圣宗教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阮回答说:“没有区别”王燕欣赏这三个字;会不一样,就是叫阮秀当椽子。这是著名的“三语椽子”的故事。这两个例子充分证明,当时存在着宽容和克制的浓厚氛围。
魏晋士大夫在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基础上,表现为消极、颓废或孤僻放荡。他们总是表现出生与死的无常,感叹老人的伤感,饮酒消愁,服用保健药,这也成为一种时尚。史朔新宇从多个方面写下了这些材料《任寿辰》张翰说:“最好能及时喝一杯酒,让我在背后成名。”"文字"记载,桓文见老柳树长大哭,哀叹"木头还是这样,,为什么人们配得上它“,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颓废和灰色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描写了一些人的善良品质,如荀聚波的伸张正义、自杀、解救朋友、为人民排忧解难、勇于忏悔等,都是很有意义的故事。并对魏晋统治阶级的残暴、丑恶和奢侈作了具体描述。
《世说新语》读后感3
从《世说新语俭啬卷》中的四个故事说起。
《世说新语俭啬卷》中有九个晋人俭啬的故事,其中有四个是说王戎。
一:王戎担任司徒时既贵且富,在京城的首善之地都数一数二。王戎亲自掌管田契,经常与夫人在烛下计算财产。
“旧时王谢堂前燕”说的是琅琊王氏在东晋极盛之时。在西晋琅琊王氏并不是一流的门阀,河东裴氏、颖川荀氏的声望当时都比琅琊王氏要稍高一些。虽然,阀第的品评中,主要是看指祖先的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但财富也是世家豪门间社交的一个重要方面。
儒家伦理统治中国的期间,提倡“仁、义、忠、孝”,表面上很看不起钱,其实都是很虚伪的。自孔夫子起,儒生就是一个个官迷,而在中国古今历史上,权、钱一直是相通的。想作官和想发财就是一回事。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擅长理财,理所当然是一个极大的优点。
二: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树,王戎卖李子时,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
这类似于现在的“技术产权”的保护意识,何过之有啊?王戎是一位超前于时代意识的伟大理财家。
中国古今一些知识分子的酸气要不得,思想中有仇富意识,歧视种种勤劳致富、合法谋利的行为。潜意识里,这是种忌妒,因为自身理财无能,不能合理合法的占有财富,于是整天怨天尤人。
三:王戎之女嫁给河东裴頠时,向王戎借了数万钱,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
这是一种最合理的亲人之间的借贷关系。亲父子、亲兄弟明算帐,何错之有?
有错也是欠债不还的裴頠的错。
四:王戎的侄子成婚时,王戎只送了一件单衣,完婚后,又要了回来。
从表面上看,这个事例有点过份。
我可能扯一个并不恰当的事例:《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个杀人犯。因为他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但绝大多数的人并不讨厌武松,因为武松犯法是情有可原的。
以此而推论,《世说新语》和《晋书》只片面地记载了王戎要回送出去的礼物这一个结果,但是对王戎叔侄之间的纠葛却没有提到。其中是否有隐情,也情有可原呢?
当然,可能有朋友会觉得这里我对王戎的辩护有些牵强。
但是,大家要知道,王戎是何等风流的一个人物,岂会做出这种没有品位的事情来?
王戎在竹林七贤中年纪仅比阮籍之侄阮咸稍大,能与大他二十余岁的嵇康、阮籍交往的人。嵇康、阮籍是何等狂傲的人?嵇、阮对待俗人的态度是“傍若无人”和翻“青白眼”,一般人根本入不了他们的眼。
即使是山涛、王戎这些做官做到司徒(宰相级别)的人,也和嵇康、阮籍一样,得魏晋之天地精华,是人中龙凤。
嵇康公开与山涛绝交是为了保护山涛。能够放心托孤的朋友,情谊好到什么程度?如果嵇康真地瞧不起山涛,大可以像对待钟会一样,冷口冷面,那才是最大的鄙夷。之所以大张旗鼓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只是为了保护山涛。因为像嵇康这种追求真正精神上的自由的人,绝对不会去干涉别人的自由。
其实,在《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中,就已经提到了王戎吝啬到做作的行为,是为了在八王之乱前后这个中国最混乱的年代中的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
都是有先例的,秦代名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灭楚之前,用请求赏赐田地来消除秦王政的疑心。司马迁这个政治上失败透顶的'太监,就用带酸意的笔触,批评了王翦没有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其实,身家性命都没了,要虚伪的、名义上的“德”又有何用?
汉代名相萧何向来在关中安抚、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可为了消除刘邦的猜忌,也不得已强夺、贱买民间田宅自污名声。这是因为一般的小官吏,皇帝并不怕他们有野心,如有贪赃枉法行为,常遭严惩。对于功臣名将,皇帝则主要是防止他们有野心,对于贪赃枉法那些“小事”,反不足轻重了。
王戎在中枢为官的时候,杨骏、贾后、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成都王司马颖这些权臣、君主,你方唱罢我登场。王戎能在这混乱的局面下,保全性命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更别说保持荣华富贵。但王戎做到了,以七十二岁的古稀之年寿终正寝,并在正史中留下了一段风流富贵传说。
王戎的功业,虽然不足以与王翦、萧何相提并论,但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同一种人——道家黄老之术的传人。
再翻《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可以发现王戎爱财,但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王戎之父凉州刺史贞陵侯王浑死后,其故吏赠钱百万,王戎辞而不受,由此才显名当世。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王戎节俭的生活作风、成功的理财手段实在是万世楷模。
现在时常听闻外国历史上的犹太富豪、明清晋商极尽俭朴的纪录,他们都像王戎一样,都是些值得万世师表的人物。
《世说新语》读后感4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许多有深刻意义的书籍,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
这本书以古文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魏晋时期400年历史中魏晋人的生活方式和当时的社会状况。
全书分为35章,通过礼法、法制、人文等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混乱和战争频繁及身处乱世人民的.生活情况及精神状态。每一章描写都很细致,很是精彩。其中德行篇是我觉得最耐人寻味的一章,那11个生动的小故事充分体现了晋人知恩图报、乐于助人、忠肝义胆等的高尚品质。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荀巨伯访友”这个故事,它讲的是东晋时期,一个叫荀巨伯的人去北方看望他生病的朋友,正巧胡族大军刚好入侵那朋友所在的郡。朋友催促他马上离开,但他却执意留下,不愿扔下朋友不管。大军进城了,胡族大将抓住了荀巨伯,问他:“大军进城了,大家都逃走了,为什么你不逃走?”荀巨伯说:“朋友患病在此,我岂能丢下他苟且偷生!”大将听后惭愧地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竟然侵占有道义的国家!”说完便领兵撤退了。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贪生怕死,自私自利,在危险时抛下亲朋好友,在朋友的帮助下风生水起,却忘记了背后支持他的人......这样的所作所为与魏晋时期的古人“忠直义气”大相径庭,他们选择了光明大道旁的阴暗小路,他们的行为必遭世人唾弃。反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只要学习魏晋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处事见面之法,还有他们其他的高尚品质,大家友爱互助,大街上的乞丐和流浪汉将越来越少,老人在马路上摔倒了,立马有许多的人去将老人扶起......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一起翻开这1500多年之前由古人编写的《世说新语》吧!那一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不仅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和知识,还教会了我做人处事的道理。
《世说新语》读后感5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能够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而《世说新语》则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灿烂美丽的明珠。《世说新语》是一部反映魏晋时代文人风貌,体现时代特征的笔记小说,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带表作品。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包括我也很喜欢。
能写出这样好的作品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刘义庆。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六卷,三十六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很多吧
《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词简意明,颇能表达人物的个性特点。淡淡的几笔,就能把人物描述的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朴素的散文,有的几乎如口语一般。在晋宋人的文章也颇具特色,所以一来使人们喜欢阅读,其中不少故事,了诗词中的常用典故……
《世说新语》读后感6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主要讲述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的一部书。虽然有人认为魏晋士人不务实事,崇尚空谈,实乃误国之举。但魏晋时代人们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开创了哲学思辨的风气,对后世也有着广泛的积极影响。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世说新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我主要谈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开篇第一条就令我感触颇深。第一条是“奴婢皆读书”,讲的是郑玄家的故事。其大意是这样的。郑玄是汉代的大经学家。有一次郑玄使唤一名婢女,不合心意,准备鞭打她。婢女还要解释。于是郑玄发怒了,让人把婢女拖到泥水中去。过了片刻,有一位婢女向那位被拖入泥水中的婢女问道:“为什么在泥水中那?”她回答说:“我去向他陈诉,适逢他在发怒。”这是文学篇开篇的第一条目。
这一条目非常有意思。第一,在当时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读书的。能够读书的都是社会的中上层人物。而婢女在封建社会是属于地位比较低的。而在郑玄家中婢女也是读书的。我们可以看到,婢女们在郑玄的影响下也在读书。这反映出了郑玄的家风。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都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当郑玄由于生气想要打一位婢女,婢女“方自陈说”。我们知道,作为地位低下的婢女一般是不敢为自己申辩的`。然而郑玄家的这位婢女很有个性。她毅然为自己申辩。因此我认为这位婢女的行为就应该是读书的结果。读书使得婢女个人精神觉醒,使她敢于为自己申辩。
读过这一条我对郑玄想打婢女极不赞成。首先郑玄是一位有身份的官员。官员就有官员的行为准则和心胸。况且,从本条目中看不出婢女有什么错,只是由于郑玄觉得婢女做的不称意就要打婢女。这样的行为有失一位官员和大学问家的风范。当然,我们看《世说新语》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从我们今天男女平等观点会认为打婢女是一件极为可耻的事情。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责罚一位婢女将会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所以不必苛求古人。
《世说新语》把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记载下来,个人认为这主要是为了反映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的影响。由于受郑玄的影响,婢女皆读书。这不仅说明了郑玄的对周围人的影响大,也间接地说抿了读书已经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风气。
除此之外,我还对“官本是臭腐”这样一条目颇有感想。
书中原文是这样的。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
大意是有人问殷中军:“为什么将要得到官位时就会梦见棺材,将要得到钱财时候就会梦见粪便?”殷中军说:“官位本是臭腐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时候就会梦见棺材尸体:钱财本是粪土一样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的时候就会梦见污浊肮脏。”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看了这则小故事,不禁有几个问题。首先为什么古人会梦到棺材尸体和粪土。从某种角度来说,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古人梦到棺材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崇尚玄言虚淡的社会。对于官位,当时的社会并不是十分的热衷。而且很多人更视官位钱财为污秽之物。当时的普遍风气是这样的,所以古人在得到官位时梦到棺材尸体也就不足为奇。
这则故事反映了当时士人们的认识。文中最后还写道“时人以为通”。可以看出以官位为腐是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赞同。魏晋时代的士人的价值追求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此外,我还对“七步作诗”这则小故事有一些感慨。故事大意是魏文帝曾经命令弟弟东阿王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做出一首诗,做不出就要杀掉曹植。曹植在七步之内就做出了一首诗。这首诗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十分惭愧。对于这则小故事,我们不管曹丕和曹植两兄弟的争执。个人认为《世说新语》之所以把这则故事记载下来是因为曹植的才思。读到这则故事,自己非常惊讶于曹植的机敏与才华。
《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看《世说新语》非常有收获。
《世说新语》读后感7
有一种书它可以记录历史,它是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将历史文明精粹提炼并传承至今。今天向大家推荐一本记述魏晋大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其中一篇――《桑榆之光》,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叫“慧远”的老和尚,因为他的弟子有时会偷懒,所以他常常对弟子说:“我就好比桑树上的落日一般,但是我希望你们可以成为榆树上的朝阳。”每当他这样一说,所有弟子都勤奋起来。
我认为这篇小故事虽然短,可是十分的有道理,老和尚“慧远”十分爱护小和尚,对那些有时会偷懒的后辈他不是视而不见,而是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帮助他们。而且他十分渴望可以看到学生成才,过上比他好的`生活,成为世上最有用最有活力、最耀眼的朝阳。
在生活中,我的谢老师就是这位“慧远”,每天无私地教导我们,启发我们,让我们爱上学习。同时他对我们的学习也是很严谨很认真的。我是一个写字比较马虎的学生,但谢老师每次都会提醒我写好字,严格要求我。他还找我谈过心,鼓励我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逃避,要敢于挑战,追寻自己的荣耀。
这本书用简短有力的文字给人们阐述深刻的道理,在清晰隽永的话语中还原先哲的博大与精深,给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洗涤,阅读后有历久弥新的收获。《世说新语》真是一本启迪智慧的真理之书。
《世说新语》读后感8
古人最看重三件事,乃德行、言语、政事。其中,德行第一、言语第二、政事第三也。在《世说新语》中,故事之精巧,难用言语表达,鲜活人像,跃然纸上,智慧且精简。若想知其中缘由,且让我们细细品味之。
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观念往往决定着人们的言行。它们非但能感动冥顽不灵者,还能惊天地而泣鬼神,于冥冥之中散播道德的种子。一眼望去,似乎古人各有不同,而那些以德为重的,却往往惊人的相似:谦虚谨慎者,喜怒不形于色。生活俭朴者,为官清廉,不汲汲于名利。人际关系上,提倡慎于待人接物,不轻易褒贬者。亦比比皆是。
周乗,字子居,汝南安城人。天资聪颖,高峙岳立,非陈仲举、黄叔度之俦,则不交也。而其智者,却曰:“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其人谦虚有礼,对贫寒且睿智之人敬仰且尊重,可见修养之高。
孝乃人之常情,却常难以做到,即便如今,做到之人亦是寥寥,反而古人之孝诸在心中。时时警醒自身。
孔仆射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时为太常,形素赢瘦,著重服,竟涕泗流连,见者以为真孝子。其人可谓心善之,孝到也,令人佩服。
魏晋时代,提倡清谈之风,不仅寓意深刻,还要言辞简洁,举止洒脱,令人佩服。
言语之高深,欲掌控之,非常人所及,它们非常简洁,论说双方都很巧妙。或哲理深思,或含而不露,或意境高远,或机警高锋,或气势磅礴,或抓住要害、一语中的。在交谈、辩论中,在侃侃而谈中,显示时人之聪慧。
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黑白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此话哲理深思,短短几字,便能引人深思,精炼的古文,让我们自愧不如。可见清谈之风下人们对精妙言辞的'注重。
管理者首必重法度、维护法制,重视制度的建立。而封建社会的政治举措少能宽厚待民,即使给百姓以实惠,所谓德政,常常只是亦表面功夫。但总有些人,视金钱为粪土,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
听事前陶公。作荆州时,令船官悉收集木屑,不限多少,人皆不解此意。后,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为了百姓利益,他也是物尽其用了。
小小古文蕴藏大大智慧,本著作真乃奇书,让我们透过文字知古人会谈。笔触貌似清浅,却又入木三分。其中的道理,回味不止!
《世说新语》读后感9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德行》、《言语》、《政治事务》等36部。世说新语读后感300字的(-)世说新语读后感。其中,我觉得最哲理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每一句话都是用小声说的,几句话就能说出发人深省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经常重复“艾,艾……”这难免会被取笑。晋文帝曾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到底少艾?”邓艾没有生气,也没有尴尬,回答说:“凤西凤西,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表明,虽然他经常连连说话“艾,艾”,但像孔子一样只有一个“艾”罢了。
还有一个关于顾悦和简文帝的小故事。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的头发已经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在秋天附近枯萎,松柏的资质在秋霜后更加茂盛。”生动的隐喻表明,人的资格是不同的',这也导致了生活中的许多差异。
另一个故事讲述了庐山的远公,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不停地给弟子们讲佛经,他经常警告弟子们,说:“我就像黄昏时夕阳的余辉,自然不会长久照耀,只希望你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用自己热切的话语和表情,会“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学到老”弟子们心中刻着精神。……
邓艾虽然口吃,但并不妨碍他智慧哲学的表达:每个人只有一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做凤凰,做一站式。晋文帝的一个笑话,一个笑话,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哲回答:不同的资格禀赋应该过上不同的美好生活。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警告我们一刻也不要放松。……
古人善于运用隐喻,能够用幽默的语言彻底、恰到好处地说出深奥的道理;能把人们熟悉的平凡事物说得不平凡、有趣。这种语言技巧值得学习。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有良好的美德,无论是交朋友,还是父母和后代之间良好的关系,城市对自己都有很大的帮助。如何培养美德?这与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关。只要普通生活工作和休息正常,面对任何物质,都要泛泛心对待,长幼有序……等。只要有这些标准,相信距离好的德行就不远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德!
《世说新语》读后感10
刘墉的《世说新语》应该出版已经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这本书。
今天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刘先生改动的一句话:“人无近忧,必有远虑。”放在近前的问题不解决,实在是可怕之极的。如果解决眼前问题不用长远眼光,就会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了。
有意思。刘先生同时推荐还有孔子另两句话:“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任何一个成功都不是无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
刘先生推荐的登山领队的也值得珍惜:“已经熟悉的路,作进一步打算;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经典的风险控制论。
读书才是硬道理啊!那些实用的原理或行为的结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几件事情。顺便记录一下读来的句子。
庞加莱说: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动力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美。
狄拉克说:我认为哲学永远不会导致重要发现,它只是人们谈论已发现事物的一种方式而已。
狄拉克给莫斯科大学的黑板题词:任何物理学定律都必须具有数学美。
在阅读以及听骆老师讲解《名教与自然》过程中,我注意到魏晋文化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王弼。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相关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发。
骆老师的《<世说新语>精读》一书中提到名教源于孔子的正名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骆老师讲的理念与实存,用理念来规范事实;而道家却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王弼从哲理的高度讲这两者结合成了一体,认为名教出于自然。我个人认为这既体现了他作为玄学创始人的思想,也是当时魏晋士人思想的写照,对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见之。晏闻粥名,因条向者胜理语粥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粥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粥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说新语·文学》)。王弼口才出众,辩得众人理屈词穷,自己还罗列观点继续佐证。王弼是当时最杰出的清谈家和哲学家。由此看出当时文风还是很盛的,而且清谈相当流行,士人们都崇尚这样的风气。
而在宣扬玄学的过程中,王弼提出的关于家族制度中等级关系的“分”与血缘关系的'“合”,就是在相爱中有敬,在同中有异,形成和谐的社会整体,体现了当时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价值取向,可见魏晋时期人们的观念已经被受到了玄学的影响。并且在世说新语玄学与清谈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名教与自然和和谐统一,更协调了儒道文化,促进当时人们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创始的玄学正始之音开始了魏晋清谈时代。从此,评论人物着眼于谈论和义理,即不仅看人的谈吐辞藻,而且要看他对义理的领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后世名士奉为榜样。魏晋人士对正始谈风之仰慕,于此可见一斑。
《世说新语》读后感11
最近,继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后,我们又读完了《世说新语》。它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
它由36个主题作为一章的标题,分别是:德行、言语、政治……,每篇里都有数量不定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虽然大多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却也引人深思。不过,我也坦陈,我读的时候,有许多故事都没读懂。故事中有许多人,他们说的很多话看得我云里雾里,觉得深藏玄机。可能这就是它的高深之处吧。
不过,书中经常会用到许多巧妙的比喻和一些巧妙地回答,这些很多都收录在《言语》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在这个故事中,邓艾听到文王的戏谑提问后,有一点不满的情绪,但是他很镇定,没有直接回答。如果直接回答,结果不是得罪人就是自己变成一条摇头摆尾的哈巴狗。偏偏邓艾读过一点书,于是机智地他说:“凤兮凤兮,也就只有一个凤。”这个回答利用了巧妙的比喻,成功地化解了那份尴尬,真是了不起!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和引用,对后世笔记小说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士人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我觉得,《世说新语》是一本值得回味、一生去读的好书。
《世说新语》读后感12
今天重温这部“名士底教科书”仍大有裨益。因为它对于消解物欲膨胀、改善道德观念淡漠的世风,进而陶冶性灵、培植良善崇高的.品格都有重要的作用。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下简称《世说》)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极品。
胡应麟赞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谈,真致不穷。”
鲁迅则目之为“名士底教科书。”它不惟妙于文采,亦富于史料。
唐太宗撰王羲之、徽之、献之诸传,所引轶事,几乎无一字增减。
此书唐时传至日本,大受称赞。江户诗僧大沼枕山云:“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世说》倾倒众生的魅力可见一斑。
《世说新语》读后感13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主编的志人小说,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36部。其中,我认为最具哲理性的是记录晋人谈话的《言语》。每一句话都是小声说的,几句话就能说出发人深省的道理。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口吃的邓艾自称经常重复"艾,艾…"这难免会被取笑。有一次晋文帝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有多少艾?"邓艾没有生气,也没有尴尬,回答说:"凤西凤,本来只是一只凤。"他用楚国陆通比喻孔子的名言来表明,虽然他经常连连说话"艾,艾",但只有一个像孔子一样的.孔子"艾"而已。
还有一个关于顾悦和简文帝的小故事。顾悦和简文帝同龄,但顾悦的头发已经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顾悦回答说:"临近秋天,水杨的资质已经残留,松柏的资质在秋霜后更加茂盛。"生动的隐喻表明,人的资格是不同的,这也导致了生活中的许多差异。
另一个故事讲述了庐山的远公。虽然他很老,但他仍然不断地给弟子们讲佛经。他经常警告弟子们说:"我就像黄昏时夕阳的余辉,自然不会长久照耀,只希望你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用自己热切的话语和神志,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以及"白头偕老"弟子们心中刻着精神
邓艾虽然口吃,但并不妨碍他的智慧和哲学表达:每个人只有一个,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凤凰,做一站式。晋文帝的一个笑话和一个笑话引出了顾悦如此哲学的回答:不同的资格禀赋应该过上不同的美好生活。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警告我们一刻也不要放松。…
古人善于运用隐喻,能够用幽默的语言彻底、恰当地说出深刻的道理;它可以说人们熟悉的普通事物非凡而有趣。这种语言技能值得学习。
明代学者胡应麟评论《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脸上有韵味,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实无穷,古今绝唱。"既然是绝唱,就必须有属于他的绝唱的魅力。反复仔细阅读这36门理论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读后感14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这则选自《雅量》篇,而雅量,意谓胸怀宽阔,气度宏大。魏晋士人崇尚玄远高迈,因此更加看重雅量。雅量者其志高远,处世淡泊宁静,蒙辱不愠,临危不惧,视财如土,为政宽仁。其最高境界是视死如归。
从这一则可以体现出嵇康是十分重承诺的。嵇康学习《广陵散》的弹奏时曾答应过那一位高人,不会传艺于任何一个人。即使是极度渴望学习的徒弟还是知音朋友,他也一直牢记着承诺。守承诺的过程可能要忍受朋友的不理解或是金钱等的诱惑,这无疑是不好受的。试想想,对于哪些发誓就当做游戏的人,重承诺是他们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嵇康的重承诺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嵇康能成为“竹林七贤”之核心人物是必然事件。被判死刑,临刑时,他不仅毫无惧色,反而索琴弹奏,他所担心的不是自身将王,而是《广陵散》于今绝矣!能说出这样的一番话,需要的`是多大的气度与胸怀啊!而三千学生为他请命,更烘托了嵇康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人格魅力。这些都是成为“竹林七贤”之核心人物不可或缺的因素。
为了帮朋友吕安作证,守牵连入狱,又遭钟会陷害,被判死刑,嵇康却从不后悔自己的做法,这时的嵇康是看重情义,不畏权威,正谓之雅量者。面对权威,能勇敢站出来伸张正义同时也体现嵇康的心中依然相信在那个年代是存在正义的,但结局却令我们不禁神伤,但他的那股正气是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如今,社会正大力打击腐败,作为社会的主人,每个人都应该勇敢起来,一起面对那虚伪的面孔,揭示他们的真面目。
这则充分体现了《世说新语》的特点——短小精悍。《世说新语》中所记虽多属简短的片段,但却极为生动、传神,善于通过一言一语刻画人物肖像,性格和精神面貌,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评之曰:“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魄奇。”有些故事颇有哲理性,因此历来被人们视为意味隽永的文学作品。能阅读它且去领悟它其中的故事,无疑我们是幸运的!
《世说新语》读后感15
你想到了什么?提到志愿者小说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到中国最早的历史价值最高的小说,你会想到什么?告诉你,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世界说新语言。
《世说新语》由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梁朝刘军下注。分为政治、美德、文学、方正等36门。这本书有1000多本书记录了许多哲学和有趣的文言文故事。读《世界说新语言》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一样。几句话就能讲述一段时间的思想风格。难怪鲁迅先生称之为记言是神秘而冷漠的,记忆是简单的灵魂。
不仅如此。《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我们熟悉的拾人牙慧、深情、咄咄逼人、一目了然、望梅止渴等小故事都来自《世说新语》。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我最喜欢的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述了七岁的王戒在和孩子们玩耍时看到路边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很多几乎把树枝压碎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摘李子,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路边的树上会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摘李子的孩子尝了尝李子。真的很苦。
这个故事隐藏着一个谜,不仅赞扬了王戒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强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指出路边苦李,没有人喜欢。李传达了无用的事情会被抛弃的真相。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最终成为竹林七位圣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读完这本书,它引起了我很多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并进行推理和判断,以实现有价值的生活。
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无穷,古今绝唱!
【《世说新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世说新语》简介05-21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04-18
《世说新语》 教学设计10-05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04-21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09-17
世说新语读后感09-08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12-09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10-29
《世说新语》读后感08-29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