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曾国藩传》读后感

时间:2024-08-11 06:59: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热】《曾国藩传》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曾国藩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1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初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曾国藩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

  后通过阅读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过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曾国藩传》读后感2

  曾国藩是清朝的四大名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特色的一个角色。

  曾国藩虽然是曾子的后人,但他并不聪明,甚至可以说他很笨,曾有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读书,有一篇文章他重复读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来。他就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一个人。原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之后再进屋偷点什么。可是贼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睡觉。贼人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气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人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连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听了几遍就会了,而曾国藩却没有,足见他的笨了。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非常懂得反思。他六次科举落榜,他拿着优秀的文章反复比对,反思自己,通过了科举考试。他在仕途中常常反思自己,每天静坐修身,不断学习,成就了自己。

  考学之路的不顺利也是曾国藩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从小经历了足够多的挫折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特点,曾国藩的仕途之路也并不顺利,一没背景,二没靠山,只能靠自己苦心经营,但正是因为有之前的这些经历,他面对将来的困难也并没有那么脆弱,一次一次从磨难中站起来,最终到达自己人生的巅峰。另外一点,曾国藩知道自己天资并不高,作为一个笨人,他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更自律;他“逆商”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他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道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漏死角。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就是走不远。来自作文吧

  可见,在人成长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做事要有脚踏实地的态度,凡是不要想着耍小聪明,走捷径,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去做事,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更不可能把事情做的圆满。而更重要的是自律,盯着目标前进,并且持之不懈。

  在当下的时代大背景下,这些精神愈发珍贵。各个岗位都需要潜心工作,奋发上进。亚运会即将到来,创造一场别开生面的绿色亚运,需要众多人共同打造,其中仍要突破众多技术难关,而这正需要这些奋斗精神的共同作用。绿色场馆,节能减排;文明亚运,需要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的支持;美好城市,我们共建共享。亚运,象征着国家的风貌,以阳光的心态迎接亚运,向世界展现杭州风采。我们应做好本分,恪尽职守,多参与志愿活动,为亚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新的时代,需要我们继往开来!

《曾国藩传》读后感3

  毛主席曾评价曾国藩说:“愚平观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评价曾国藩说“足为吾人之师资。”也有很人评价曾国藩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与卖国贼。”自清朝开国以来,对于一个人的定论反差如此之大,恐怕难寻第二人。《曾国藩》则将带领我们穿越到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来细致立体地了解他不平凡的人生。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地主家庭,自降生起便肩负起一个家族的责任,可因为才智并不出众,仅秀才就考了7次,故他一生勤能补拙。为求上进,他自律自强,换得官职十年七迁,可这,仅仅只是开始。

  就在曾国藩官运亨通之际,他不可避免地遇见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丁忧”与“夺情”,忠孝难两全。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隐忧,但在父亲的殷切期许中,在好友的再三劝说下,曾国藩终于决定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出山筹办团练,从此走上“以杀人为职业”的道路。“曾剃头”这个谑称并不好听,但曾国藩并不在意,他曾对咸丰皇帝说过,因执行皇命被称为残忍严酷之人,他仍要坚守自己的职责,这是他的选择。

  范文澜先生更是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中评价说:“曾国藩是中国数千年尤其是两千年以下封建统治阶级一切黑暗精神的最大体现者。”这种极端的评价反而塑造了曾国藩丰满的人物形象。

  回看曾国藩的一生,他也并不是完美的。年轻气盛时的'曾国藩除了往来吃请,虚度光阴之外,还有好色和爱凑热闹的毛病,但很快,曾国藩就开始反省,以“完人”为人生目标。这一志向,驱使曾国藩一生不在诱惑、小目标、小成就面前止步,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不苟且,不退缩。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任何人都会犯错,但可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不知悔改。古人言:“吾日三省吾身。”只有不断反省,才能发现缺点。

  诚然,曾国藩是集矛盾于一体的圣人,而我认为他也只是一位背负责任的普通人。他或许残暴或许狡诈,人们都批判他的滥杀,可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什么都无法舍弃的人,什么都无法改变,而他选择的则是一条布满靳棘的道路。

  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他舍弃了自己的仁心,为中国生民之福,他委曲求全名誉尽毁;为向清廷表明忠心,他舍弃了大权。正是因为他懂得取舍,知进退,才能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人们“或誉为圣相,歌之为英雄”或“谳之为元凶,谤之为匪徒”。但他并不是什么天生圣人,他只是有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惕惧的普通人罢了。

  二月初四午后,曾国藩静静地走了,他沉重而劳累的一生,终于谢幕了。他在内心种种忧虑,不满与遗憾的交织中终化为一杯黄土,在岁月的激荡中化为尘埃,却也永远被后人铭记在心中上。

《曾国藩传》读后感4

  我对于曾国藩一开始的认知是教科书里杀人如麻的暴君,直到我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他是很多人的信仰。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之前就听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好人做了一件坏事,那就会被指责为坏人,坏人做了一件好事就会被认为是好人。现在回想起来不由觉得有些讽刺。

  当我了解完他的经历后,不得不感慨曾国藩这个人太坚韧了,从平凡到不凡,他好像早就想好了自己的一生该怎么做,而且他能让我感觉到他能做到的,只要通过努力,我也肯定能做到,就像他当初励志学做圣人的时候,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他说过原来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政治家和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并非高不可及,如果我们切实努力,脚踏实地,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十来年五次科举不中,22岁的时候,第六次科学举院试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他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同体文章主骨作对比,终于打通了关节,领悟到文章怎么写才能体现自己见解,怎样把道理讲通、讲透。终于在第七次考取秀才。刚到北京的他是那么的普通,从小地方出来土里土气,见识短浅,观念粗鄙。但是当他意识到后,除了自卑和焦虑,他付出了行动。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把交友当做生活的一件大事。他向倭仁学习记日记,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咸丰六年他被拿掉了兵权蛰伏在家,除了郁闷痛苦,他仔细回忆过往种种,写信给朋友,让他们给自己提意见,他意识到这么多年处处碰壁,除了外部原因,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于是再次出山的曾国藩更加谦和,更能委曲求全了,他更能和光同尘了……

  纵观曾国藩一生,他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布满了荆棘与坎坷,可这些苦难和挫折却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每一次的跌入低谷,让他又一次铆足劲弹到高峰,他成功用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即使天赋平庸,也可通过真心实意的锻炼,陶冶变化,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可见曾国藩的早年励志和内在精神信念在他的一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曾国藩刚开始记日记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为了写好日记,他把他的日记抄写给他的亲人朋友看,让他们监督自己。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总有盲点,他曾经说过:“天下是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我通过这句话明白了自己在学习生涯中不尽意,一方面是因为不不自律,没有恒心,另一方面是太佛系,对自己还不够狠,然后用佛系掩盖了自己的无能,把责任推给别人。所以我希望以后自己能向曾国藩学习,严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错误,用努力和汗水换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曾国藩传》读后感5

  “你真是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从小到大,不管是学习也好,初入职场也好,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质疑和打击。

  那么,一个人成功与否,真的只是取决于他智商的高低、学习的快慢吗?

  160年前的曾国藩,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作为晚清的“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放在今天来说,绝对是草根逆袭的成功典范。

  他没有聪明的天分、显赫家世背景,却一次次锲而不舍科考,直到走上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勤俭自持、极其自律,一直把当“圣人”作为心中的志向,最终名扬天下;他的曾氏家族两百年间,人才辈出他留下来的《曾国藩家训》,直到今天,依然给很多人以启发和收获。而他的'那句“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更是鼓舞了多少心存梦想的有志青年。曾国藩究竟为什么这么牛?从他的人生经历里,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关于曾国藩小时候,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曾国藩在家中苦读。有一篇文章读反复读了很多遍也没没背下来。门外的小偷急坏了,跳进屋子生气地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说罢,小偷流畅地背完一遍,就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虽然是民间传说,无法辩证真伪,但是由此可见,曾国藩小时候的“笨拙”,那是在十里八乡出了名的。

  为什么曾国藩学习这么慢,还一直在坚持呢?这与他爷爷曾玉屏的教育,有着极大关系。

  曾玉屏年轻时候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但是到了35岁那年,突然发愤图强,日夜苦干,终于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

  而从自己的经历里,曾玉屏深深体会到:很多事,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曾玉屏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子孙身上,像中了邪一样,发誓要让子孙走读书科举的道路。

  于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在同龄孩子还只知道玩泥巴时,8岁的曾国藩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读完了五经,九岁开始学习八股文,十四岁,就跟父亲一起开始了科考。

  父亲曾麟书先后考了十几次,才在43岁那年考中,成了老曾家五六百年来的第一个秀才。

  而曾国藩则直到22岁那年才考中秀才,之后又如开了挂一般,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又在“朝考”中,考得一等第三名,被授翰林院庶吉士。

  和17岁就中秀才的李鸿章,还有一考即中的胡林翼相比,曾国藩可谓是“笨拙”至极。

  就连曾国藩后来也这样评价自己:“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但是曾国藩却凭借一股不服输的恒心,最终在科举这条路上笑到了最后。

  后来,他更是在给家人的书信中,反复强调“恒”的重要: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01-04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06-09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精选39篇)02-16

曾国藩传的读后感06-02

曾国藩传读后感11-13

曾国藩传读后感11-08

《曾国藩传》读后感03-26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04-28

读《曾国藩传》有感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