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7-25 09:09: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集合】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集合】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并且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学会教育教学、学会成长的好教材。

  美国作家安奈特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说了一些我们每天都经历的事情,讲了许多我们恍然大悟却又浅显易懂的道理。它通过实际的例子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技巧和建议。本书的101条建议体现出作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的结合的教学理念。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言语和比喻幽默、风趣。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你觉察不出教育专著的干涩和乏味,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这些建议在改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上产生迅速而有效的效果,使教学效果“立竿见影”。

  此书有七章,第一章关于课堂管理;第二章关于教学规则;第三章关于课堂指导;第四章职业精神;优秀教师的'态度和行为;第五章积极与和谐:构建成功的师生关系;第六章影响力: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细细地品读,感受到本书提供了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教师解决课堂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很实在,很智慧。

  读着一条条建议,联系到现实的教学实际,只感到作者的建议挺好的,里面提出来的教育理念很新,很具有人文关怀。老师们如果真的按照一条条建议去做了,那么我们的师生关系,课堂纪律,教学质量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现实中,有的班级学生纪律不好,只是一味的责怪学生不听话,素质低,藐视后进学生,上海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很少考虑自己工作的方法好不好。

  学习101条建议让我收获很多,他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阅读这样的好书,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使自己成为能音响他人,改变他人的老师,并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成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学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素养,特意组建了读书社团,每周雷打不动的一小时共同时间,虽然才开始两周,但是和小伙伴每次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便懂得了很多道理,感觉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豁然开朗感觉,真所谓经典的书籍越读越美,让我更深刻的认识了教育教学这个工作,也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积累了更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读过后就像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和小伙伴们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找到了一些方法,也找准了目标。从这两次读书中谈谈自己的想法:

  书中第一条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关于这点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让所有刚入学的七岁小学生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如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我们强迫其中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在医院里。同样,有的学生对教材感知、记忆、理解得很快,而且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牢固,而有的学生对于脑力劳动感知得慢,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也不牢固。对于有的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功的标志,可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三分”就已经很了不起。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尊感,不能挖苦讽刺学生,积极鼓励表扬他们,完善教育教学技巧,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和潜能。

  本书第六条感悟较深,是《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我在教学中就遇到有的学生一个知识点单独给他讲解很多遍他仍然很困惑。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教师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所以我认为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不能讽刺任何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格外的关心他们的成长,多花时间和他们相处,帮助他们辅导功课,学会换位思考。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总会觉得这位教育家是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其著作也总让人有一种高山仰止、如沐春风的感觉。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本很厚实的教育专著,实际上细细读来,其文的每一条建议之间都有着思维上的连续性,让你在读完一条建议后引起内心和情感上的共鸣,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乃至教诲。

  这些只是我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的心头竟冉冉升起一轮春阳。让我感受到了平静中潜涌的力量,朴素里暗蕴的深刻,那么这本教育书集则进一步坦露了作者的教育情怀,呈现了作者的清醒思考。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教书育人,虽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资深者所凭依的,通常亦是自身在“摸爬滚打”“斗智斗勇”中的“见多识广”与“心知肚明”。可是,面对一届届一班班一个个禀性各异、情感丰富、懵懂叛逆的学生,经验再丰富的老师怕亦难免会有懵圈无措之时。这本书可贵之处在于,将诸多教育现象、教学情境及师生冲突中的教育人由一个晕菜的“当局者”在不知不觉间劝慰成冷静的“旁观者”,然后反求诸己,循本溯源,终以良策化危机,以理性胜鲁莽,以真情服人心,让人心头的纠纠结结霎时如浮云飞散,且在豁然顿悟间增了智长了智慧……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能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的步伐。坚守教育初心,耕耘教育梦想,读书不辍,思考不停,实践不止,并努力挣脱教育的倦怠、狭隘与伪俗,相信每一个教师都能早日抵达应有的教育高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了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而且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这些基本上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读着他的这本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指点迷津.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也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总感觉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每天从早忙到晚还是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备课,上课,批改,加上大大小小的活动……我也深知读书有多么重要,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可说是我们一生的收益,可是我们该怎么做呢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时间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我记得上学期我在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明确的提出"每天读书半小时",我这样要求着学生,可是我自己呢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那么什么时候读书呢我曾经提议学生读书可以利用晚上放学完成作业后或者早上起床后.其实这两个时间段也是我们老师读书的好时机.当然每天读书半小时也需要下决心.只要你有了决心,不管多忙,你就一定能找到这半小时.桌子上放一本,沙发上放一本,床头上也放一本,在你有意无意能读书的地方都可以提前放上一本书.

  由此我更想到了学生读书,若是能利用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在其中设"采蜜集","知识角"等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妙词句,逸闻趣事,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面就大大地提高了.

  当然,平时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故事,其他学生听故事,.这样一方面调动了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就能通过听故事,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个性,知道事物善恶,从而产生爱听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不过,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地做到.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但最终总是不了了之.我想今后我一定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多读书,争取和学生一起爱上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一生之计在于少,一年之计在于春。可见计划还是有其必要性的。可是在用心体会大师的这条建议后,自己也反思了很多。每个学期的开始,我们都会写《学科教学计划》和《班级工作计划》,可是,写来写去自己的东西少了,应付的东西多了。根本没有静心去思考自己的计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应深刻的认识到:教学计划不能仅仅是一个“进度表”,更不能是应付检查的“摆设”,它应该对教学工作有规范性、指导性。制定好有效地规范的学期计划,我们学期的各项工作就更明确,目的性就更强,自然形成了教学新格局,才会为新学期的课程实施搭建一个比较高的起跳平台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有的教师不仅学期计划没有用心去写,更是缺少大师所说的远景计划的制定。大师对于远景计划提出了自己的以下建议:

  (1)儿童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的文艺作品的节目。当然,前提是学校的图书馆里必须有这些读物才能实现。

  (2)儿童在学校里应当欣赏的音乐作品(学校里最好有一个音乐室)。

  (3)要跟学生谈话时用到的绘画作品。

  (4)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和文艺作品的片段。

  (5)最低词汇量,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里牢固而长远地记熟其正确写法的那些词汇。

  (6)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需要阅读的科学普及书籍和小册子的`书目。对于指定给学习困难的儿童(思维过程的能动性降低的儿童)阅读的那些书籍和小册子,应特别开列出来。

  (7)“思维课”的主题,即带领学生到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去参观的课题。

  (8)儿童在小学阶段各年级要写的作文的题目。

  (9)教师和儿童将要制作的只管教具的大致的目录。

  (10)小学期间将要组织哪些参观。

  读来很受启发。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缺少对工作的长远规划,必然会增加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效益大打折扣。远景计划可以引领教师将眼光放得更宽广、长远一些,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还关注他们是如何掌握知识的;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还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注他们的“眼前”,还关注他们的“未来”。这样,教师就不会过分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成败”,而将关注点始终放在学生的发展上。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计划无疑应该是学生的发展规划。制定的计划具有现代教育科学的理念,教学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性、随意性。我想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努力地方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所谓“温故而知新”,防控疫情,宅于家中,我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从关注思维的角度,深受启发——育人至心,读思共促。

  其一,启迪学生思考,关注教学软实力。

  “思考”这个词,常常浮现于脑海。李莉老师去年到校指导教学工作,她明确提出语文课上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听之,思之。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

  由于生活经验,年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我最初关注“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时,我勤于写教育日志,其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表层。一个企业不是电脑新编,办公楼新编,就是最好的。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才是尤为重要的。思考,就是教学中的一个软实力。

  那如何让学生乐于思考呢?康·季·乌申斯基也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绘画可以将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结合起来。班中有几个喜欢儿童画的女孩,低年级他们的写话能力并不突出。经过了两年的儿童画学习,他们的习作具体生动,利用多种感官,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让老师和同学们眼前一亮,读来如王维的诗,文中有景,景中有意。“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首先是教师阅读的自我成长。如今关注到了学生内在能力发展,才知道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去绘画,去思考。

  其二,结合不同学生的阅读特点,培养其阅读习惯。

  课上,学生在答疑解惑时,鲜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他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就越多。”我恍然大悟——孩子不提问,并非他们已经掌握所学知识,而是其思维不够活跃,许是懒于思考的.缘故。

  面对学生思维的凝滞,如何引导他们思考呢?苏霍姆林斯基总结:“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解决的。”阅读,不但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渠道,还是家长素质得以提升的方式,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16年执教,学生阅读特点有巨大的差异:

  有的班级,在第一堂读书动员课上,我被孩子震撼:不到10秒钟,人人都能很快入书。有的班级,除了3—5人难以入书,都静心阅读。

  本届孩子的第一堂阅读引导课,我给孩子们讲宫西达也《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虽然我为之感动,他们难以静心,难以投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是建立图书角,学生分享各自的读物,老师到图书室多次借书。

  我读书有个习惯——边读边摘抄。我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再取来写文章或者复读时,用来层次清楚,思来易于比较。亲自悟到阅读之重要,面对100%的外来务工子女,我决心抓阅读,让学生从书中汲取能量,获得成长。

  其三,及时调整阅读方案,让孩子在阅读中思考。

  书中提到,“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我就没少花心思。

  口头作业,孩子们开始不放到心上,也难于坚持。为了让学生读书,我让他们每日在阅读记录表上,写下故事题目、估计字数,第一个月有13个孩子坚持阅读,有4个孩子,记录表空空如也,如此怎能达到真正阅读的目的?那就是一读二写三说。

  既然长期反馈效果不好,更改为日日反馈。孩子在群中发送读书记录,有32个孩子在阅读积分中,获得满分。一次阅读测试,16个孩子全对。我再获启发:另外28个孩子,怎样让他们在阅读中思考?学生读书之后,将自身的感受说给大家听。每个孩子要表达感受,就一定要读书,学生坚持下来。从中,我也发现他们的朗读水平、理解水平都获得了提升。

  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指导他们读不同的书,让他们走入书的世界,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育人至心,读思共促,亦是师生共促,这应该是一个提升阅读能力的机会;这也是个不断学习与挑战的过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我;它又好像是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以指引。如何在教师岗位上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了自身要努力的方向: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地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而是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理性思考,把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

  二、关心学生

  其一,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必须具有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关心学生的学习,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要继续学习,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习,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反思。

  四、学会赞扬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在学习过程中,激励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被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地表述着师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深刻去领悟,认真去实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最近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对这位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佩服至极,崇拜至极。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用心去思考他的每一条建议,很好的借鉴,并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都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下面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中提到的教师日记,这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我认为苏老提到教师写日记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写教学反思。

  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让我懂得了教师应当通过教学反思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正如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从中我们可以完全看出当前倡导的教师要写教学反思之如此重要,如此必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许多教师外出听课、看课的机会很多,可是几年之后,多年之后,你再去听他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还是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这里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教师缺乏这种学习的品质,缺乏课后反思的品质。目前存在的状况就是有的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学期末统一的后补的,更为可笑的`是,有的教学反思居然是课前预设的。这样哪还会有它的必要性,实用价值呢?所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那句话我们更应该重视写教学反思、并且坚持写,以此促进我们的成长,以此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初看《给教师的建议》这类书名,总以为是纯理论的书,高深莫测,无法走近。业余随意翻翻,才发现不知不觉已沉浸其中。合上书本,细细品味,品出了好老师的一个基本特质:宽容。

  当今竞争时代,教育的竞争是其他各种竞争的先决条件。家长挑选学校,孩子选择老师。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个学校创办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如果说老师的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那么宽容无疑是判断一个老师是否是好老师的重要标志。

  一个宽容的老师必须要有一颗慈母之心。母爱能产生一个奇迹,师爱能产生一片奇迹。著名的赏识教育创始人周虹所创造的周婷婷们,不正是用爱之溪水浇灌出的灿烂花朵吗?拥有了爱心就会有责任心、进取心、创造性。只有爱的教育,才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教育中充满了爱,才没有“差生”;因为心中有了爱,才有了还是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好;因为倾注了爱,师生才如朋友。老师的关爱,使孩子们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丽;老师的慈爱,使孩子们感到寒冬如此的温暖;老师的严爱,使学生能够遨游知识的海洋。

  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爱的阳光,会使一棵棵小树苗茁壮成长;爱的教育更让一群群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

  老师要会欣赏学生。一个人活着,最本质的意义不是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吗?孩子所以是孩子,更因为他们的心是透明的。每个孩子都有好表现被承认被表扬的.欲望。孩子的才能就象一个巨大的沉睡着的矿藏善于发现并且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及早苏醒过来。要为孩子们的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和长处而欣喜,孩子会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快速地幸福地成长。孩子的天性好动调皮,犯的错误必然带有反复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犯人,也必定会有他的闪光点,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呢。有的老师遇见学生犯错,总是火气冲天,大发雷霆,训斥甚至体罚, “恨铁不成钢”,试想,一个心胸不开阔情商又不高的老师怎能教出富有爱心知识丰富能力较强的学生呢?千万不要用死的规矩来硬套鲜活的学生。“开心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面对可塑性还很强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一份宽容呢?让我们多一份耐心,在下一个路口再等等孩子吧!

  宽容孩子,可以避免好多悲剧;鼓励孩子,信心百倍;欣赏孩子,事半功倍;表扬孩子,积极进取。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许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花朵,就是绽放在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学生,换来孩子们越来越多的灿烂笑容。

  老师要有和学生相处的激情,要善于面对领导同事可能产生的误解,也要善于处理社会家长有时的责难。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每天都要思考教学方法;有了激情,我们每日就要去学习;有了激情,我们每时都会去关爱学生。爱心和激情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催促老师勤奋前行。对生活洋溢激情的老师,一定有爱心。有爱心的老师,对工作一定充满激情。老师的爱心和激情使校园处处充满生机与希望。社会在发展,好老师的标准也在不断改变,让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做一个好老师,肩负起教育这神圣使命。

  走进这些教育的行家,多向教育名家取经,多吸收大师沃土中的养分。我相信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面对教学大潮,一定会让宽容之花盛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作为一线教师,书中许多的经验都很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书中提到:“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爱,是一种责任”。

  反思一下自己七年的.教学,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写论文绞尽脑汁,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呀!在平时教学中我也往往不自觉地有偏爱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对一些学习成绩差、平时又经常捣蛋的学生则总是认为"孺子不可教也",经常大发脾气。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每个人身上都有潜能,只是我们把学习成绩看的太重,没有发现而已。要善于发现,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同样的倾注一份爱、一份尊重。

  在教学中,善于赞美学生,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多读书,才能冷静地、设身处地处理好师生关系。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朴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装饰,永远是那么浑厚博大,那么质朴自然,默默地哺育着一切,不思回报的奉献着一切。教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胸怀呢?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学生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习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名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上学期,学校分享了《给教师的建议》让我们新老师学习借鉴,读了以后感觉受益匪浅,略有所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但教师要想教好,那须得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储备自己的知识。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中,每个学生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股,只是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差异性以及特殊性。如何将这差异性以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得以解决,这就需要老师的能力使然。

  我们班级中的学生大多处于中段,肉段多,两端少,而对于班级所采取的最直接的'策略就是直接带动后进生,以重点补差,持续提优,提升班级整体水平。如何补差,如何对后进生实施切合有效的方法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里所提出的观点: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班级在二年级之初就成立了班级的读书角,孩子们将自己觉得好的图书捐献到班级,我在班级中选了图书管理员管理图书以及中午看书时班级的纪律。吃过饭后,先吃好的孩子们可以问图书管理员借阅图书,并在图书管理员那边进行登记,所以每次中午,班级的读书氛围都比较好,而管理员也特别负责。但是也存在不同的差异,有的孩子看书只看图片,一本书几秒钟就翻过一遍换另一本,根本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熏陶。所以,在阅读方面的提高上,还是有差异性的,这就需要老师的介入进行整班阅读。

  对于阅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读"是理解的基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堂就应该是书声琅琅的。功利性太强,今后,还是我会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有理解地阅读",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阅读才是一把最实用的"金钥匙",让我们铭记"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从阅读开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读完对自己影响很大。

  一、正确看待儿童成绩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知晓学生的各种特点与个性,任何时候不拔高,不低估,这样才能中肯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生长发展方向。

  二、了解儿童的个性需要

  “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明确学生在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教师充分备课

  (一)用一生去备课

  书中提及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听课教师询问这位讲课的历史老师备这节课需要多少时间,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位历史的回答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自由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二)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例,建议我们分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借鉴以上的建议,如何对班上学生进行辅导,有了一点想法。现阶段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设置符合他能力的学习任务;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与家长联系制定家校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家校联合努力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通过鼓励机制,引发兴趣;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

  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各位老师们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不久前,利用每晚睡前一小时的时间,自学了《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书留给我的感觉是:无论你是一位刚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手,还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你都已经选择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职业:教师,那么就需要你耐心细致、身心投入、勇于奉献,拥有无私的爱心、非凡的个人魅力、自信且超群的能力。选择了教师这份工作,就意味着从此你将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记住,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别人塑造未来,教师的影响将是永久且深远的。教师的肩上承担着多么高尚、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责任!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学会教育教学、学会成长的好教材。

  书中的建议简单易学、易于实践。书中的言语和比喻幽默、风趣。书中给教师提出了101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在这本书里,安奈特用朴素的语言将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案例向我们娓娓道来,让你觉察不出教育专著的干涩和乏味,理论与案例有机结合,读了让你回味无穷,意犹未尽。这些建议不论是对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在改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上产生迅速而有效的效果,使教学效果“立竿见影”。《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不仅给了我读书的乐趣,积累了知识,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思想震撼和反思的空间,特别是《要明白教学工作的艰难》、《做到最好》等几篇文章更是引起了我深深地共鸣。

  正如书中所言,“教书育人需要努力和付出,有时候这条路相当的崎岖不平,你可能会不停的摔跟头,甚至还可能流血,但是付出最多的也是回报最多的,教书育人带给你的收获,远远超过你的付出。”自从我担任大2班的班主任以来,我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我要成为每个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心灵培养师,培养的好,每个幼儿有可能都是国家的栋梁,培养的不好,有可能会给社会、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从上任以来,我不断的`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最好,给学生作出好的榜样,正如书中说言“只有我们做到最好,学生们才有可能做到最好,只要全力以赴,我们的生活、别人的生活,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的确,大班这一年,在我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还是文明礼貌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之,学习《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让我收获很多,它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的心灵滋养,心胸开阔,让我更加明白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幼儿,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加积极的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最平凡和最有效的方式来关爱幼儿,使自己成为能影响他人,改变他人的老师,并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成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的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的确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其实,学生学习也是在从事一种脑力活动,本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打20桶水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也累得筋疲力尽了;同样一道题,有的同学只需5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孩子需花半个小时以上,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一样,也应因人而异,个别对待.对后一种孩子应以特别的关照,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脾气,家庭背景等原因,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设计出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这也是教学和教育的目的之所在,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让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也是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氏在文中提到的那位数学教师的数学课.他认为不存在什么对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经典论述,对于这一点我感触很深.在我的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能动性,个性化注意的不够,尤其是大师文中提到的分层教学法,分层作业法,我在教学中很少运用,觉得麻烦,大量的时间是在对一部分学生讲课,而对于学习没有困难或是学生困难的学生关注不足.由此,使我想到教师角色的定位,不应是固定的,在适当的时候,把指挥棒也交给学生,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参与学习,而且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因此,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应给学生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会促进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因为班里也有遮这样的一些"大将",所以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比如在给一些后进生布置作业时,也减少了阅读,写作方面的作业,但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我想,我做不到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养有关吧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数时候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读着《给教师建议》这部教育著作,并不断地把其理论和精华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样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就要读学术著作.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给教师建议》让我爱不释手,是因为它真正能够让我掩卷沉思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因为,苏霍姆林斯基,他正像一面镜子,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我想,当你了解他那无私奉献自己的人生,领略他的卓越成就,你也同样会产生敬仰之情,他可以是良师也是益友,他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相信每一位爱教育的人,都会爱上这本书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1-1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1-07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12-02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5-25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3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经典)08-2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25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4-0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09-0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