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觉醒》读后感

时间:2024-07-21 16:50: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觉醒》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觉醒》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觉醒》读后感

《觉醒》读后感1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一味地按照我固有的模式来说教孩子,控制孩子。捧着自认为正确的“真理”不断地教育孩子,例如:别在浪费时间,应该写作业了,写不完怎么办,看某某人就比你强,比你有效利用时间,比你学习好等等。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才能感觉自己教育上的欠缺,从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接纳自己的孩子。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已逐步了解到一对关键词“控制”和“接纳”的真正含义,虽然不由自主的还会常常游离于两个词之间,如: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只是认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认可他们本人,赞美和认同孩子本人的意义是:允许他们生活在最真实的自我当中,而不必陷入我们期望的陷阱中,让我们尝试纯粹赞美,爱我们的孩子本身。接纳孩子最本真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放弃那种应该怎样的想法。我们也许不会支持孩子每一个具体的`行为,但我们必须全心全意的支持孩子最核心的权利,接纳绝对不是被动行为,而是主动热情充满活力的过程,尊重他们的本真,接受来自他们的教诲。

  这本书中多次谈到“自负”,这个词,说实话,在我们大人的世界里,总认为我们一路走来,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也走过不少弯路,因此积累了不少的解决方法,这样我们在孩子面前就有了更强的自负感,期许他们少走我们走过的弯路,期望他们能有完美无瑕的结局。殊不知就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想法,放弃这种执念不在坚持做一个完美的家长。当我们坦诚自己的缺点时,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如果我们谈笑面对错误,也许等于送给孩子一个极为珍贵的经验,我们应当坦然面对现实,包括我们错误的行为。

  本书还有关键词既是活在当下,这是要求父母放弃以往所有的计划,放弃替孩子书写未来的欲望,仅仅对眼前最真实的孩子做出反应。当下即是,记得卫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做大眼睛小嘴巴的父母,用心看,而少去评判。而真正处于活在当下的状态。同时我们家长也不能过多干预孩子,多站到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总之,想和孩子达到心与心交流,就必须抛弃自我的优越感,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控制。我们需要做的是快乐如常,在每一个当下能和孩子和谐相伴。

《觉醒》读后感2

  在聪爸、寒妈和宽妈喜马拉雅电台的引导下,我购买了周国平老师的《觉醒的力量》,非常喜欢周国平老师的文章,内容平实、深沉,娓娓道来,直抵人的灵魂深处,读后往往会使你和作者产生共鸣。本书分为十辑,内容涉及哲学、信仰、阅读、教育、生活等等。作者认为:哲学的沉思,信仰的追求,经典的阅读,教育的进程,生活的磨练,终极的目的都是为了觉醒。如果不能觉醒,哲学就只能是逻辑,信仰就只是姿态,经典就只是文献,教育就只是培训,生活就只是遭遇,一切都仍然是外在于你的。

  但是,怎样才算是“觉醒”呢?作者认为有三个主要标志。第一有坚定的价值观,知道人生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不被社会的习俗和潮流左右;第二有清楚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的禀赋和志业所在,不被偶然的风尚和机遇左右;第三有强大的精神性自我,知道灵魂的高贵和自由,不被外部的事件和遭遇左右。有了这三者,一个人才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但觉醒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巩固和维护,否则会很容易丧失掉。唯有保持警惕,觉醒的力量才得以不断生长。人一旦拥有了这种力量,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内心的平静,一切外来的负面能量都不能真正把你打败。

  在第一辑“觉醒之力”中,作者谈到了人生的三个觉醒,即: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和灵魂的觉醒。人首先是一个生命,才会在这个社会上生活。生命原本是单纯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为了财富、地位、名利等等,而忘记了生命原本单纯的'快乐,忘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忘记了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正意义。而作为一个生命的独特的个体,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要实现“你为之你”的真正价值。自我的觉醒,就是要肩负起这个责任,明白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你的主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实现自我觉醒呢?如何成为自己的主人呢?我认为,要实现自我的觉醒,就要清楚:我是谁;我的存在是否对社会有益?我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社会做些什么?在单位,我的存在是否有助于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和进展,我的存在是否有助于同事间能力的提升和融洽相处?对家庭未来的发展规划有什么蓝图?朋友之间,你能给朋友带来什么正能量的东西,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你能够给朋友什么帮助?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孩子未来的发展,自己现在应该做些什么?自己的业余爱好是什么,如何实现工作生活和自己的兴趣不冲突?几年之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目标你现在要做什么努力?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自己是否从中得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所以,时时保持心的觉醒,过好当下的每一刻。多读书读好书。

  平凡如我,如果不能为社会做出多么大的贡献,最起码也要遵守公共道德,尽到一个公民应有的义务,葆有一颗善良的心。积极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多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多说好话多做善事。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对社会上发生的负面新闻要有清醒的认识,时时葆有一颗惊警醒的、清澈透明的心。时时观察这个社会,观察周边的人,观察自己的内心,然后多多思考。在家庭生活中,也要明确自己的位子和责任。上赡养、孝敬父母公婆,下抚养、善待子女。为了家庭的和睦幸福,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和自己的另一半沟通交流,不过多干涉另一半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力争求同存异。在工作中,更要多多向同事们学习,向他们请教工作经验,虚心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态度,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什么是灵魂的觉醒呢?作者认为,透过肉身自我去发现你身上的更高的自我,那个和大我相沟通的精神性自我,认清他才是你的本质,这便是灵魂的觉醒。灵魂的觉醒有两个途径,一是信仰,二是智慧。

  作为普通人的我,要想实现灵魂的觉醒,看来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首先有了想要觉醒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总有一天会实现灵魂的觉醒的。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明白自己的能力所在,清醒的觉察自己的所作所为。只要自己时时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学习的心,跟着聪爸、巧妈等妈言爸语群优秀的爸爸妈妈们,一起学习一起感悟一起分享,相信自己那颗蒙昧的心总有一天会开窍,总有一天会建立起自己内心强大的精神体系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会拥有自己的信仰,也总有一天会实现灵魂的觉醒。

《觉醒》读后感3

  “父母首先努力做到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轨迹里生活;如果父母想做到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自我的优越感;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和孩子们和谐相伴”——《父母的觉醒》

  每一句话,每一个含义都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内心,震撼了内在的自我。作为新一代的父母,自认为比我们的父辈更专注于孩子的教育、更懂得亲子的互动、更愿意强调尊重和平等。可是当读完这本书,按照作者对于父母的建议去觉醒时,才发现作为一个普通的,出生在那个时代的我,在自身成长的过程里,从原生的家庭环境、父母和兄弟姐妹当中,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家庭的文化,携带了家庭成员的基因,也塑成了当下自我的性格(这就是本我);可是由于自身在学校、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和成长,在改变性格的同时,更多的是隐藏了很多自己都不了解的本我。所以觉醒就是去发现和寻找潜意识的自我,让潜意识走向前台,勇敢的去面对和提升自我,既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成长的根本,也是我们确保孩子们能够寻找到自我的保障。

  作者萨巴瑞博士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经验,以及多年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案例,首先强调了父母应该从心理上发现自我,才能真正的感受孩子、尊重孩子;从父母情感上追根溯源,才能够好建立和孩子之间的深入感情,并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的教养孩子,并且成就自我。

  一、“控制”和“接纳”

  “一旦开始追求长幼互动当觉醒和意识,我们就会感受到,无论我们到意图有多么的,以往我们的旧模式仍然会出现。”“觉醒”就意味着对我们和孩子之间发生及经历的事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纳和应对而不是尝试去控制和改变。

  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再看孩子一路的成长,我们曾经都是父母拥抱在怀里的宝贝,天真稚气、纯洁可爱、对大人依赖有加;再后来他们迈开小腿,在现实世界里前行探索,满腹狐疑的不断追寻着为什么;最终离开父母,走向学校和社会,逐步形成了自我的性格和自我……父母见证了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曾几何时,父母为了孩子的第一声爸爸或者妈妈而热泪盈眶,为孩子们人生迈出的第一步激动不已,为孩子收获的第一个奖励而兴奋的夜不能寐,为孩子如愿的进入理想的中学而欣喜若狂…….

  但在更多现实的生活和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伴随着更多的不满和失望,尤其是当他们计划的成长之路远离了轨道:他或她,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引发当着朋友的面顿足大哭时;他或她,把功课搁置一边,却沉醉于游戏或者电视屏幕前时;他或她,因为不专心上课或者逃课,父母被叫到学校的时……另一方面却是当我们在工作上面临了压力,生活上又要面临更多的忙乱时,于是身心疲惫,一路拥堵至家,辛苦的做好晚餐,然而孩子们却一边玩耍,一边把饭菜搞的满地皆是时……

  有多少次我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用一种觉醒的态度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受害者“为什么生活会让我如此不幸”,而更是一个幸存者“我怎么样利用这些不幸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样在调整决定命运的人生态度上就寻找到了自我觉醒的力量。如何放弃虚荣心、控制欲去影响和改变孩子,而是更好的接纳和接受一个孩子们的本性,并且用一种积极和“觉醒”,这样才是真正教育的开始。因为只有父母能够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孩子去成长。

  终于找到了,让我慰籍自己的学术理由:在任何时刻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和接受孩子的好与不好,而无需再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意愿行事。

  二、自负和平等

  “我们的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那时候,他们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在他们的眼里,有没有优异的成绩和特长,浑然不觉。孩子不会心思沉重的看待世间各种事情,只会扎进经验的王国里,对任何冒险都愿意放手尝试一番”。

  是啊,就是因为我们一路走来,也许遇见了非常多的困难和问题,也许走了很多的弯路和挫折,也更因此收获了知识和财富,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就有了更多的自负。自负的我们,期望孩子能够达到预期中的那个他,期望孩子能够避免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理由是因为我们的深爱,可是这种不对等的爱、充满期许和回报的爱,恰恰让我们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关系,也造就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无形的沟壑,沟通的障碍就此形成。

  即使我们有最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可是我们越想帮助孩子,自负感超强的我们就越想控制孩子的思想、行为和做事情的方式和计划,失衡的天平即刻会阻碍我们和孩子的良好沟通,因为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真正的灵魂,否则长幼关系每每会被封锁,而不是激发和激活了孩子的精神。

  三、综述:和孩子一起成长

  多年前,我不太想要孩子,一方面自己没有长大,贪玩;另一方面,感觉要了孩子感觉比较麻烦,读书、教育持久并且繁琐。后来要了孩子之后,读了多本育儿的书籍,尤其是WilliamDamo的儿童心理学手册,发现对孩子或者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塑造,原生家庭的文化和父母的影响是及其深刻和重要。读完,才发现我坚持的好个性和爸爸的性格紧密相关,急躁的脾气也在成长的过程里,模仿和学习我的爸爸。那时才猛然发现,与其说培养和教育孩子,倒不如陪伴孩子事实上,就是一个自我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所以那时我的MSN的名字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也许,就是特别认可《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中心含义吧,所以阅读之后,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因为本书直击我的内心,再次激发了早期为人父母时的冲动。

  成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变化的速度和改进的节奏是相当的缓慢,就复杂而言,从个人素养、工作的环境、经济的状况、生活的氛围、家庭的压力等;但简单的讲,懒惰是人的天性,改变和成长就意味着从舒适区走到另外一个陌生,甚至需要痛苦的付出的过程,所以自己在随后为人父母的多年经历里,工作、创业、移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形成的无形的焦躁,让我成为一种不愿和孩子一起成长改变的理由,感谢《觉醒》这本书,重新唤醒了沉睡和懒惰的我,重新审视,自我进化。

  孩子们已经在长大,但是我的人生之路还充满了很多的期待和精彩,所以多一份变化和付出,就多一分收获,更何况能够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成长、去变化又是多么的美妙和令人期待啊,《觉醒》給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继续前行和修行。

  四、反馈

  也许因为读书和理解的功力不够,也许是功利在作怪,总想从书中发掘一些改变和改进的方法,好像是本书中比较欠缺的地方。另外,本书虽然用词精准,文采超越一般学术文章,可是总体感觉全书的结构和逻辑上没有特别的清晰。

《觉醒》读后感4

  第一段:引言。

  《认知觉醒》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心理学著作,第二章“认知觉醒”的内容同样揭示了我们对自身认知的重要性。在这一章中,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理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认知觉醒对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不仅对自己的认知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提升了对他人行为和思维的观察力。

  第二段: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自我认知是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和觉察,它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知觉醒》通过详细的案例,让我了解到当我们对自身意识模糊或存在盲点时,会导致种种不良后果,如坏习惯的养成、情绪的失控、人际关系的问题等。同时,作者还深入探讨了自我认知与自我形象、自尊心、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关系,使我意识到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提升自己。

  第三段:他人认知的观察。

  除了对自我认知的重视,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思维也是认知觉醒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和动机,并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相处。《认知觉醒》中的案例和理论提醒了我,要善于发现他人的言行中的细微信号和表情变化,从而洞察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情感。这种观察能力的提升,对于判断他人的真实意图和行为动机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较高的警觉性,还可以促进我们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第四段:认知觉醒的实践方法。

  《认知觉醒》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给出了一些实践方法,帮助读者从理论层面转化为行动层面。作者建议我们进行思维自省并设立个人发展目标,同时还强调了内外视野的重要性。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片面或武断的认知,从而辅助个人认知觉醒的实现。此外,内外视野的平衡也是提升认知觉醒的关键,只有既关注自身内在,又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才能真正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五段:认知觉醒的启示。

  通过对《认知觉醒》第二章的'学习,我认识到认知觉醒不仅是个人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的关键,也是与他人相处、影响他人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我也意识到认知觉醒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思考和观察,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觉醒水平,并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取得更加积极的变化。

  总结。

  《认知觉醒》第二章的学习使我深受启发,让我认识到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对于个人发展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实践《认知觉醒》中提出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相信我可以在认知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成长。

《觉醒》读后感5

  如果用一些词来形容我读完《认知觉醒》的一个感受的话,我觉得用受益匪浅,醍醐灌顶等都不足以完全表达我的一个感受,好久没有这种被文字的力量震撼到的感觉了。

  之所以能够引起我的共鸣,是因为它不像我之前读到的一些心理、励志的书籍一样,一味的引经据典,一味的列举名人事迹,每每读完都会给人一种要想出类拔萃就得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而那些有所作为的人都有着超越常人意志力的感觉。这些书在刚读完时确实能给人以一剂强心针,于是我们开始制定一个“宏伟”的目标,想要确确实实作出一些改变。但是时间一长往往发现自己难以坚持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把问题归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够,不够勤奋等主观原因,几次三番以后,我们发现自己很难做成一件事,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甚至开始陷入自我否定,自责的漩涡。从此不敢制定什么计划,或者在潜意识认为自己制定了也完不成。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认知觉醒》里找到的两点启示是:

  1、你面临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都会面临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认知,即人的大脑由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组成,而在人类进化史中本能脑和情绪脑一直占据主导,毕竟人类真正解决生存问题到现在这个时间长度在整个人类进化长河中不值一提。所以理智脑目前进化的程度最弱。这也是我们时常做选择时不够理智的原因。避难趋易,降低无谓消耗是自然生存法则。所以不要再归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够或者不够勤奋,你面临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都会面临的问题。

  2、在“舒适区边缘”提升自己。舒适区边缘就是做一件事的难易程度刚好在超过我们感觉到舒适一点点的状态。这个难易程度下,我们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才不会那么“排斥”,而当我们完成时情绪脑也会获得一些正向反馈,慢慢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当我们做一件事是由情绪脑驱动时,我们会感觉到轻松并且快乐,也更容易坚持下来。如果一开始无法找到自己的舒适区边缘,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借鉴,设定一个超低的下限,而不设上限。切忌好高骛远让自己一下跳进困难区。在痛苦折磨里最后放弃,又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另外我觉得书中提到的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上也给我很大启发。说几个感触最深的点:

  1、做什么就在想什么。这看上去像是一句废话。但我们可以回想几个这样的场景,一边跑步一边想着待会吃什么,而一边吃饭一边又在刷剧等等诸如此类的行为,我们看似具备了一种更强的能力可以双管齐下更高效的做一些事,然而慢慢的我们却开始丢失自己的专注力。所以吃饭时就全身心体会吃饭这个行为,跑步时就去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迎面吹来的微风。活在当下活在生命的`每一秒。这将大大提升我们的专注力。

  2、不要陷入量化式满足的误区。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都想着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今日阅读一小时,今日背了五十个单词,今日跑步五公里……我们可能会时常满足于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种种“打卡”行为里不能自拔,不可以说这种方式不好,只是当我们设定了这些量化的指标时,我们的关注点会不自觉的由原本这项活动而转移到那个量化的指标上。无形中相当于我们放弃了发掘这项活动原有的乐趣。甚至当我们有几次完不成“打卡”时还会陷入自责之中。

  3、用积极反馈来应对焦虑。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焦虑。面对焦虑我们不要让它一直埋在自己潜意识里,而要360度刨根问底式的去寻找焦虑的点,以及可以影响焦虑的因素,当我们一点点解决掉这些因素时,我们也会一点点收获正向反馈,当这些正向反馈足够多时,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早已不再焦虑了。

  4、“从现在开始”。当我们想要发生改变,想要有所行动时,不妨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不要纠结什么现在开始是不是太晚了之类的,因为现在不开始,你会把现在开始也错过,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后你还是老样子。任何我们学到的动西如果没有行动上的改变都等于零,读了一波鸡汤感触满满,发个朋友圈配上自己见解。好像自己收获了很多,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突然发现自己生活还是没有任何转变。于是开始感慨,“读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所以任何改变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

  “输出”是提高学习力的一个好方法,它标识着你正在把这一块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我觉得《认知觉醒》这本书很适合那些想要改变却总是坚持不下来或者找不到好方法的人。另外书中还提到关于反思和冥想的一些话题,推荐感兴趣的朋友阅读一下。

《觉醒》读后感6

  翻开书,便是前言:当小鲜肉、流量明星、鸡汤文和小清新大行其道,当坚硬强悍磊落雄豪变成小众……编者的这段话吸引了我,在这个无脑娱乐的时代里,有多少人尚存理智;在这个对着明星大呼小叫的时代里,又有多少人展望人类的未来?于是,在没有星光的夜晚,我翻开了这本书。

  《AI觉醒》这本书,是科幻名家的短篇小说集,本来只是被前言吸引,翻翻就睡觉的我,竟然惊奇地发现第一篇是大刘的文章,抱着那一丝期待,我读了下去。在这篇文章中,大刘的文字似乎轻快了许多,甚至还开始玩起了梗:“三千体”“九万州”,当我读到这时,嘴角不禁浮出一丝微笑,很快读完了这篇短篇小说。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大刘和大角,用短短的病毒毁灭了一个城市。在科幻中仍有许多与现实有联系的地方,让人对未来世界有了沉重的忧患感,这或许就是硬科幻恐怖却又迷人之处吧。每次读完这种短篇却意味深长的小说,我总会抬头看看天空,那黑色似乎又被浓浓地涂上了墨,是令人难以呼吸的压迫感和神秘感,放开思想,也许几十年后,人类世界真会变成那种样子吧,到时候应该怎么办……

  思考了许久,我不得不承认,以我现在的脑子还无法想明白,也许这些文章被写出来,也正是为了给没能力解决的人思考的.题材,对有能力的人加以提醒吧。低下头,又沉入科幻的海洋。

  时间一点一点地流动着,如苍茫墨色中淡灰的云朵,悠悠地闲逛,无所谓现在,也看不见未来。我游离于一个个不同的未来之中,有些已然破灭,有些一派生机,还有些藏匿于重重疑云中。不管是哪种结局,抬起头,凝视着黑夜的眼睛,再想想前言里编者说的话,流量明星娇柔作态和一群疯狂的粉丝大呼小叫,心中是百般的无奈。

  我相信我已经明白了编者、作者们的意思,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让那些疯狂的人冷静下来,冷静的人目光更长远,不要深陷在纸醉金迷的社会中,而是去看,去想人类,甚至于整个宇宙的未来。

  渐渐地,蝉的鸣叫弱了下去,一切都在黑暗中停泊。躺在床上,天地寂静,似乎能听见宇宙那无处不在的呼吸声,又似乎看见了,他脸上的微笑。

《觉醒》读后感7

  20xx年朗读的第一本好书,警醒我思维模式的转变有多重要。

  从自我到利他,从评判到共情,从感受到情绪,从规矩到放手~~,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以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还是以孩子的成长规律,情感需要为出发点?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尊重孩子,是本书讨论的重点。

  给孩子报特长班,是出于挖掘发挥孩子的天赋,还是出于担心孩子落在别人后面?孩子拖拉,不讲卫生,叛逆等行为,让家长暴跳如雷,焦虑不安,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育儿焦点是矫正孩子行为,指挥孩子还是站在后面支持发展孩子的体魄,情感和心智?希望孩子成为成功人士,出类拔萃成为人上人还是希望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发挥自己的天赋,做自己的喜欢的事?~~

  我看到这些问题,反观自己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羞愧不已,我是不觉醒的家长,盲目冲动型家长。孩子上小学时学习葫芦丝,围棋等,从来没考虑是不是孩子喜欢的,是我觉得该学,有业余爱好,孩子会自信,会交到朋友等,全是功利心。孩子上中学时,每当学习成绩和情绪有波动,我就焦虑,到处想办法找老师辅导,却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就担心的要命,担心上不了好大学,将来没有好工作等等,孩子还没怎么着呢,家长先焦虑得不行,把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在孩子最需要理解帮助支持的时候,我却站到对立面,责备孩子,本来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觉醒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当孩子叛逆,拖拉时,成绩下降,批评指责抱怨只会越来越糟糕,需要家长反思怎么改善自己的行为,满足孩子没有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孩子的成绩只是五个手指头中的小拇指,家长敢于打破常规,从眼睛盯着成绩到关注孩子能否勇敢表达自己,是否有独立精神等,不给孩子贴好或者坏的标签。

  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都是新的,与书本上学的,提前设想的总会不一样,总会令人手足无措,甚至气馁。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后悔自己的坏脾气,又后悔自己的妥协等等。下定决心,下一次遇到类似事情一定怎样怎样,事实上还会犯同样错误。到底为什么呢?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和家长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缺爱,害怕冲突,对平凡和短缺的恐惧,很难说"不",求认可,怕别人不高兴,怕得罪人的特质,在面对孩子时不自觉就出现了。容易妥协,很难给孩子立规矩,结果是自己后悔,还给孩子造成伤害,无是非观念,浮夸做作。孩子需要的是头脑清醒,温柔亲切,果断坚定的妈妈。不是一个言行不一,一会暴躁,一会无原则妥协的妈妈。恐惧让妈妈变得"自我",从而做出伤害孩子的种种行为。

  怎样减轻恐惧?同样的觉醒适用于成人之间,首先放下那么多"应该怎样,否则怎样",放下那么多恐惧和期望,让对方放松做真实的自己,关系会更长久和紧密。其次,需要区分感受和情绪(之前一直觉得感受和情绪是一回事),担心,恐惧,焦虑,纠结,沮丧,难受,别扭等感受出现时,如果没有安抚,随之而来的情绪,如愤怒,指责,抱怨,批评,发狂等马上就会喷薄而出,发泄给孩子,事情变得更糟糕。如果能够觉察到感受,并多问几个为什么,给自己5分钟的时间冷静下来,自然会想到此时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支持帮助到孩子,合作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就形成了。

  谢谢武老师精心挑选的书,引人反思,觉醒,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孩子的成长需求为中心,有理论阐述有实践方法,难得的一本好书。

《觉醒》读后感8

  《觉醒年代》从年初开播以来,一直都没有停止热议。我也想好好欣赏该剧,苦于时间有限,事情繁多,无机会看。趁最近闲暇之余,静心品味该剧。

  该剧从配景,到人物性格刻画,再到故事情节的把控,都进行了精细地处理。我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一些了解,但不深入,该剧填补了我的历史漏洞。也把我掌握的近代史和研究生时期阅读的有关工人运动的`历史整合起来。但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人物性格的刻画。毛泽东的出场是雨里奔跑,预示着他将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走向美好的未来。鲁迅的出场是闹市中人们争先恐后地去接人血,代表着鲁迅会唤醒麻木的人民群众。陈独秀面对警察不畏惧,送别儿子不流泪,却因为看到河边驻扎的贫困百姓而痛苦不已,并立誓要解救他们于苦海。陈乔年和陈延年牺牲时,是面带笑容,表明他们相信革命必将胜利。这一个个场景无不在展示着时代责任以及革命精神。

  很赞同某些评论写到:我们用已知的结果来回顾当时的事件,只是觉得他们精神可佳。可是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建设美好社会,亦或是这条道路是否正确,但是他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去探索,去奋斗甚至去牺牲。他们只是不断地去承担他们那个时代该承担的责任,至于以后,他们相信会有后来者继续努力探索。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也不断地思考应该着重教授学生什么?这部电视剧给我的启发是,应该要把承担时代责任作为自己课堂的灵魂。

《觉醒》读后感9

  鲁迅先生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就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到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当时的中国,是这间无法破毁的铁屋子,四万万中国人还沉睡在封建统治的梦中,只有那些觉醒的独自背负着所有希望和绝望的人们在绝境中挣扎。他们不知道何时能见到光明,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光明,但是他们依然坚持着,毅然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各自的领域不断战斗:蔡元培校长,重振北大,兼容并包;鲁迅先生,以笔为枪,以字为弹,扛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仲甫先生、守常先生,发起五四运动,抵制政府在巴黎和会的妥协签字的决定.....那个年代,有太多的伤痛,那个年代,有太多的感动!

  《觉醒年代》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历史,不应该是枯燥的背诵年份、事件,而应该是一种体会、一种感悟、一种反思,历史书上短短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一生。只有深入了解历史,才能真正体会“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深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期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

  身处盛世,我们更加应该铭记那段真实的、残酷的、属于我们的历史。

《觉醒》读后感10

  因颈椎不好,已经很久没看电视剧了。但最近在央视等多个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觉醒时代》,把我又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该剧展现了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历史名人、伟人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和艰难探索,最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成功的结合。

  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背景下,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拥有先进思想的`新青年们为了救国救民,义无反顾的付出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开天辟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世界格局,才使我们有拥有了富强民主,人民幸福的今天,我们要永远怀念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觉醒》读后感11

  近日读了台湾作家傅佩荣先生的《自我的觉醒》一书,感觉受益颇多。为何叫觉醒呢,因为人来到世间步入纷繁的社会之后,如何能够适应并有所作为,必然要先从认识自我做起。全书六章分别从自我认识到自我定位,再到了解快乐和痛苦、死亡和解脱,到面对逆境和开发潜能、最后谈到了超越,心灵层面的解惑。全书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觉醒的发源以及需要自我修炼的未来。

  傅先生在台湾辅仁大学念的大学,再到了台湾大学读研究院,后来又去了美国读博士。整个人生所受的教育非常地完美、见识也可谓是学贯中西,反映在书上就是《自我的觉醒》延续了《从自我出发》的一些理念,列举了诸如作家王国维、罗素、书籍《世说新语》、《论语》的一些观点,并加以引申,读来让人印象非常清晰。

  在书中第七页谈到的活在这个时代,对啊,谁能超脱这个时代呢,谈到环境,傅先生说要善于利用我们所处的空间环境。这就是积极处世的人生哲学,比如之前我们安泰管理学院请来了哈佛大学的教授迈克尔-桑德尔教授为学生做讲座,里面有位同学也说到,无论你身处在什么大学,你都可以充分利用时代和环境所赋予的资源,比如互联网上一些教学资源,你甚至可以去网络听到哈佛大学的教授的公开课呢。或许这就是傅老师所说的善于利用你的环境的道理吧。

  在谈到幸福人生的命题时,书中第158页提到了古希腊作家快乐主义的观点,傅老师认为快乐和幸福应该注意几点,诸如“温和地节制欲望”、中庸之道等,所谓克己复礼,人只有懂得温和地节制,才不会有后遗症,这个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比如有时候我们应酬喝酒,喝的.时候很开心,但是一喝多人就马虎了,有一次呢还去骑车,结果路上就摔马路当中草坪了,可见后遗症是有了,也给我一次吃教训和长经验的机会;再者谈到中庸,交友,这个话题是非常古老而又常新的。傅先生主张孔子的那句话,换成白话就是有些事有些人不是不能做,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做,这就是说到如何看一个人是否有腔调的意思,上海话说的也是有道理的。有些人是不会去做一些出格的事情的。上回我去南京路买汤婆子,因为天气冷,加上数量有限,张小泉总店限购,因此需要一早去排队,我身后一些中老年上海人,他们在寒风中和我一样排队,没有人插队,都很守规矩。你想想,换做一些没素养的人一定会插队的。但是这次印象我很深刻,也许这就是一种中庸之道。你要想得到一些东西,你就好好早起去排队,自然而然大家都默守这一规矩,这是一种可爱的市民精神。

  《自我的觉醒》给我印象很深的那两句话,书里第一百九十页谈到的“结局好,一切就好”和“Now or never.”,傅先生列举的德国的这里也是很符合中国的思维逻辑的。就是你再努力再用功,但是你高考发挥不好呢,你的结局就不好,这是很多中国老三届们的命运的一个缩影,有些人因为那时候进入了大学,最后很多路都走的很顺利。“Now ornever.”则说起一个习惯问题,要么做,要么就放弃,符合那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哲学命题。看来文化是有相通之处的。

  总之,《自我的觉醒》和《从自我出发》这些书一起,诠释给我们年青人一种自我修炼的一种处世进取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时刻牢记的。

《觉醒》读后感12

  读了美国作家沙法丽·萨巴瑞的《父母的觉醒》一书,感触颇深。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读懂自己,读懂孩子,在养育孩子的神圣旅程中,穿越情感与精神的复杂地貌,如何觉醒,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为人父母者得到充分的成长和享受。

  世上没有绝对理想的父母,也没有绝对完美的儿女,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的折射。我们要知道,我们所养育的是一副个性独立的精神,即使我们有最善意的动机,但还是会落入俗套,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到孩子身上。要想发现孩子的'本真,首先要寻找真实的自己,不要居高临下地掌控孩子的一切,我们可以在家里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感,先和孩子做朋友,我们不仅需要给孩子提供基本的居住,饮食,教育,还应该培养他们规则意识和现实生活的种种技能。

  父母的转型是实现人生觉醒的关键一步,觉醒的教养方法要求我们父母从根本上进行转变,要求我们考虑系列课题,诸如:

  我是否作好了准备,愿意在与儿女的互动中走向更高级的精神觉醒?

  我怎样才能认清孩子的真正需求,有的放矢地教养他们,做一个称职的家长?

  我是否清楚地认识到教养工作的方方面面?

  作为父母亲有了这个思想意识后,就应该想想如何学会觉醒的教养之道。书中提到,身为父母,我们需要放下为人父母的架子,放弃“应该怎样”的想法,学习接纳孩子,摆脱有害的陈规,在更深的层次上与他们交心。当我的女儿进入初中校园的第一个月,成绩下降超快,适应不了每天体育课的长跑跟我诉苦时,我也曾对她大吼大叫:“你为什么考不过别的同学”?“人家都可以跑完,就你不行”?这时候,她是跟我一样,对我大吵大闹,然后就彻底不说话了,明显的情绪低落,不开心,什么都不同我讲。我慢慢意识到,她只是个孩子,我是不是对她的期望太高了?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应该学会降低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学会接纳孩子不足的地方,应该像朋友一样地和孩子相处,尽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引导孩子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将其中的好与坏都看成自我提升的机遇。

  家长有了这种意识后,如何应对孩子青少年时期的疾风骤雨?比如成绩下降,身体发育方面,对异性的好感等等。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首先放下那些伟大的期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不溺爱也不强迫,平等平静地与他们交流;生活中多赞美孩子的本真,多鼓励他们,让孩子坦率地表达情感,给孩子创造一个从容发展的空间;鼓励孩子直面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驾驭自己的情感;当发现孩子错了的时候,鼓励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帮助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与局限,勇敢地继续前行。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时候会表现出控制的欲望,所以同孩子冲突是不可能避免的。当冲突发生时,父母第一步是审视自己的思想,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控制欲在作怪,学会控制自己的自负感,用平和的心态制止他们不恰当的行为。冲突教给孩子学会表达意愿,学会接受和包容,父母也会了克制自己的控制欲,父母的觉醒之道在于这种双向转化。

  当我们学会如何觉醒后,应该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孩子实现纪律约束,制定规则。比如重大规则和灵活性规则,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制定的规则得到遵守,就需要和孩子认真地做好交流,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到遵守规则,同时要做出向孩子学习的姿态。当我们和孩子去商讨一个解决方案时,要营造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孩子会由此了解,敞开胸怀,听取各方意见,力求用创造性的方法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只有父母真正觉醒了,才会知道如何与孩子平等愉快地相处,相爱互助,才会和孩子面对生活中的疾风骤雨时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这就是我读完《父母的觉醒》一书后的感悟。

《觉醒》读后感13

  黄慧珍在《信仰与觉醒》一书中把康德列在黑格尔之后,这在中外学者中并不少见。这样做实际上是把康德摆到了黑格尔之上的位置。在反形而上学的氛围中,这是很自然的。但我却不是太赞同这种做法。尤其当谈到信仰时,我认为黑格尔还是应当摆到康德之后,后面可以再加一个波兰尼。

  康德说,我限制知识,为的是给信仰留下地盘。但他把知识限制得太过了,以至于只把自然科学作为科学,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全部作为准科学或次科学。新康德主义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截然二分,就是这种做法的延续。如果说近代经验主义(经验论)把物理学作为知识的典范,理性主义(唯理论)把数学作为知识的典范,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黑格尔是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知识的典范,尽管当时作为典范被公认的人文社会科学还不存在。狄尔泰等哲学家的贡献,恰恰在于像康德为自然科学划定范围那样,为人文社会科学划定了范围。信仰与知识的界限,由此才获得了充分的含义。也就是说,信仰与知识的差别,不仅是信仰与自然科学的差别,而且是信仰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差别。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实际上是由劳动和资本的对立造成的。当劳动从属于资本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必然会被从属于自然科

  学,而当劳动起而反对资本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也会起而反对自然科学。当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消除之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也将消失,“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将成为同一门科学”。

  按照波兰尼的看法,不管能否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对立都应当消除。至于信仰与知识的对立,在波兰尼看来也应当消除,因为任何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以信仰为前提和基础。这样,波兰尼就以另外一种方式回到了黑格尔。

  黑格尔把宗教和艺术都作为绝对精神的一个方面,这表明,他混淆了知识与信仰的界限,实际上把信仰当成了最高的知识类型,而知识当成了信仰的最高形式。这当然是错误的。但实证主义者把经过狭隘理解的自然科学作为知识范式,并以此批判黑格尔,更加大错特错。相比之下,马克思划分生活与意识,认为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然后把科学作为意识的升华形态,强调科学与生活的统一,这种批判才是真正有效的。

  黄慧珍认为,马克思过分抬高了“醒”的作用,忽视了“觉”的作用。这在终结论的意义上是正确的,在过程论的意义上是不正确的。终结论意味着,共产主义(马克思把这之后的社会称

  作为醒的状态,与它之前的阶段(马克思称为“市民社会”)作为“觉”的状态,两者之间有一道截然分明的界限。而过程论则意味着,共产主义与非共产主义之间,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马克思一生既有终结论观点,也有过程论观点,但早期终结论色彩较浓,后期过程论色彩较浓。表现在觉、醒关系上,马克思早年认为人可以完全进入醒的状态,后期则认为觉的状态会永远存在。在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关系中,马克思早期倾向于人类可以超越必然王国,晚年则倾向于必然王国永远存在。

  马克思去世以后,马克思观点中的两种倾向分离开来,各自得到了片面发展。这种分离和片面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马克思由此也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和错误的批判。因此,今天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回到马克思,而且是对马克思本人的观点进行批判,表现在信仰问题上,是重新划分“绝对”知识与“绝对”信仰的界限。就我本人的观点而论,我认为共产主义在终结论的意义上是不成立的,在过程论的意义上是成立的,终结论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只能是一种信仰,而不可能成为一种知识。只有过程论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才能成为知识。

《觉醒》读后感14

  百年前,有句呐喊,响彻天地,唤醒了沉睡的中国:“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每当我想起李大钊先生的这句话时,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都会油然而生。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我又带着无比崇敬和自豪的心情,细细品读了《觉醒年代》这部长篇历史小说。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百年前中国共产党酝酿成立时,那个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再现了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在保守派与革新派的斗争中,在激荡的战火和巴黎协会的压迫中,社会主义在烈火中生存,在烈火中铸造。是李大钊和陈独秀毅然决然地扛起了“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他们将共产主义深入贯彻到了青年的思想中。他们在各大街头,在《新青年》上,以笔杆作枪,瞄准敌人。他们把中国推到了世界的舞台上,他们用热血和青春,为我们铺出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我的“偶像”是陈独秀先生,不仅因为他知识渊博,而且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鼓励大家团结起来,努力斗争。尽管被带到了监狱,但他在监狱里浴火重生,犹如凤凰涅,艰苦的环境正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陈独秀。陈独秀先生把监狱当做研究室,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他的入狱如飞蛾扑火,他正用行动拯救这个多灾多难的中国。1921年,陈独秀先生和李大钊先生相约建党,创造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前辈们的秉性,要肩负起国家的使命,我们要真真切切地为历史所动容,传承历史所沉淀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有时,我在想:觉醒年代有续篇吗?不一会儿,我的心中便有了答案: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觉醒年代的续篇!100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值得所有人回顾,值得所有人铭记。

  如今,14亿中国人民欢歌笑语,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用100年的智慧和汗水,才铸就的辉煌!

  在我的家乡——合肥,有这样三条路:延乔路、集贤路和繁华大道。站在延乔路牌下,我思绪万千:延乔路短,集贤路长,它们永不相交,但尽头却是繁华大道!这短短的路途,经历了一百年的艰苦奋战,我们一定要时刻铭记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中国人明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作为21世纪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锻炼体魄,培养自己的创新与科学精神,燃起青春之火,照亮前方的光明之路!用行动告诉先辈们:“国泰民安,人民幸福,这盛世如您所愿!也请您相信我们的铿锵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一定会像你们一样,用青春燃烧热血,用青春报答祖国!”

《觉醒》读后感15

  后进生是教师们共同的心结,他们成绩差,缺乏上进心,还调皮捣蛋、扰乱课堂,每每让我束手无策,失去了信心。但是今天读了彭袁媛老师的教学案例《自我尊严的觉醒》,又让我恢复了一点信心。

  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强调教育要抓住时机。所谓教育时机,就是教育者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和运用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起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教育;也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地点,运用恰当的方法教育适当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理解能力的差异,教育的时机也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者要准确地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承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留意捕捉和有意创造教育的有利时机。

  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自我意识,便有了自主学习的可能,但又是什么激励着人们去学习并达到学习目标呢?那就是自我尊严。自尊是个性的精神核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自尊是自立的强大内在力量,是构成道德的基础,因此,它也是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

  彭袁媛老师抓住了教育时机,让赵飞同学自我意识觉醒,自尊心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最终痛改前非,积极进取,在班上名列前茅。

【《觉醒》读后感】相关文章: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05-29

《父母的觉醒》的读后感11-13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05-01

《觉醒年代》读后感02-18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11-23

一觉醒来中午了的说说11-24

《认知觉醒》读后感03-13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大全2篇01-02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优秀2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