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时间:2024-06-18 12:29: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篇[实用]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篇[实用]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坦白说,原本对这本书并没有太高的期待,认为只是老调重弹,毕竟从小到大我也看过不少鸡汤文,然而事实证明是我孤陋寡闻了。朱光潜先生以我理想中长辈的语气给我上了一课,一封信一个主题,告诉了我那些忽略了的现实。

  先生开篇便给我们来了一个书单,以表现读书的重要性。刚开始觉得虽然大部分没看过,只是因为以前没条件,现在没时间,然后就陷入到为何会没时间的思索中。诚然,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之中,学生会的工作、各种竞赛、各种活动,连作业都是在空隙时间匆匆完成的。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收获,反正我自己感觉想做的事都没有做成,然后带着烦恼入睡。依稀记得小时候很羡慕可以去图书馆看书的`人,立志要去有图书馆的大学,然后看过瘾,难道现在就要放弃这个念头了吗?先生让我明白我该开始努力了。

  除了劝青年读书,先生还在书中与读者讨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涉及面非常广,但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书中描绘了多元的生活,让我想起了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大冰,他倡导多元生活,他那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我羡慕不已,他用亲身经历证明一个人的身份绝对不是唯一的,没有人规定你应该怎么活,但你应该学会思考自己要怎么活,生活绝对不是只有任务在等你。江湖很精彩,请不要视而不见。

  这十二封信让我想起在网络上看到的一句话:“完美人生四重奏:心上人,盘中餐,枕边书,天涯路。”希望你我都可以有完美的人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这本书本来应该在中学阶段读的,那会读可能没有太多的理解,现在读也不晚。那我就谈谈我对这本书里讲的感悟。

  第一封信写了,谈读书。

  今天,在这里我想和你谈谈读书。

  首先,读书,它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获得收获。

  说说我自己的故事吧,以前上学读书从来不是什么学霸级人物,也不算学渣吧,用现在一零后的学生的描述来说,我呀,算是个学逗吧,学习太逗了。

  出来实习到现在工作,我觉得实践永远也离不开理论,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很难在这个社会里生存。

  我想以前读书吧,更多是被动式读书,老师让你读一点你就读一点,至于装没装进去就又是一回事了;而现在读书,不像以前了,已经学会了主动式读书。因为自律,性格也变得够独立坚强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则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因此,阅读能塑造人的性格,可形成“隐性资产”,绝对是合算的长效投资。

  第三封信写了,谈静。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我想“静”也许是内心感受,心与心的独处时光,或者是自己给自己的另外一个世界。

  我喜欢静的时候,也许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很安静,进入到书中世界的`时候很安静,很祥和。静像是给心灵净化了一切闹腾与不安的情绪一样。

  如信中所说,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

  现代生活忙碌,而我们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最近拜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获益匪浅。先生在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如读书、修身、社会运动、哲理,凡此种种,自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犹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又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

  关于读书

  虽说先生在谈读书时是多以中学生为对象的,但是里面有很多内容对我们成年人也依然适用。比如:“每天抽出半点钟来读书”,先生认为读书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决心的问题。这恐怕会让很多人感到很惭愧。如今的社会充斥着太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许多人争先恐后,唯利是图,这也就导致了当今人们普通存在的一个问题:人文思想不足,文学涵养缺乏。

  先生还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并且还将读书的习惯与抵制社会恶习的引诱联系起来,说明了养成读书习惯的重要性。人们往往对那些贪官污吏咬牙切齿,殊不知,这些官吏或许年轻时也是一个满怀正义的“愤青”。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人,能够用丰富的人文知识、科学思想来武装自己、丰富自己,因而方能抵制不良习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对于读书的方法,先生也给出了两条建议:“第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这两条建议无疑是非常适用的。

  关于动与静

  先生谈“动”的时候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喜欢谈玄”,也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和深度来说,更非以长者的口吻说教一些“应该不应该”的大道理。他认为人生有烦恼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认为“愁生于郁,解愁的办法在于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办法在于动”,“尽性”乃生活之目的。先生的这几句话说得太对了,在平日的'生活中,难免有不顺心的事存在,人生一世,岂能事事顺心?每当不开心或是烦恼的时候,就去做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散散步、浇浇花,不顺心的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逝了。先生还提出了两种排遣烦恼的方法:“把自己看得伟大的人,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把自己看得渺小的人,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总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其实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的困境,只是有时遇上我们不好的心境,就将它扩大了而已,而且许多时候人们都是在自寻烦恼,所谓“庸人自扰”就是如此。所以每天早上给自己一个微笑,那么你的这一天都将变得无限美好!

  世上有动便有静,而且人生的乐趣一半是来自于活动,还有一半是来自于感受即静的。所以先生在谈完“动”之后,又谈了对“静”的看法。先生认为:“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的我的感官和心灵。”如“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感受也不相同,不仅如此,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好比看见一颗古树,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科属种类;画家看到的是它的虬枝密叶;而作家看到的是它的傲雪风骨。先生还提到“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且认为“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静是指心界的空灵”。随后,又从中国古典诗歌中举例说明“静趣”,既有“采菊东篱下”,也有“目送飘鸿,手挥五弦”。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社会,我们多的是动,缺乏的是静。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变得轻浮、烦躁,这时我们就需要多在动中领略些静趣,在忙里偶然偷闲,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仅需要有积极参与社会的“动”,也要有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静”,真正达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境界。

  先生的文章将深奥的道理蕴于简单明白的叙事之中,让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很轻易地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并能真切的体悟到它的正确性,感觉就像是和朋友谈心一般,慢慢地就懂得了很多很多。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你是否曾期待拥有这样一盏明灯:它在你失去方向时为你大开光明之路,在你生活慵懒时提醒你青春以奋斗为歌……这是一盏温柔的明灯,语气亲切随和,深入人心,你能在他身上感受春阳般的气息。

  如果你曾期待过,品味朱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位真挚又极具智慧的导师,这位质朴无华的朋友,和蔼可亲地和我谈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的思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

  朱老在全书开篇写《谈读书》中,以劝告的口吻,父母的角度愿我们从当下做起,培养阅读兴趣,时不我待,他说:“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忙里偷闲,这不难做到,在本文后半部分,谈及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我想,当代青年应全面发展,而不该随波逐流。朱老先生在此为我印证了这个观点,“时间是最好的导师”,这位导师为我们筛选出的书籍,是上等的优品,这是最扎实的阅读书籍。我们有部分父母,认为这些旧书、名著是唯一适合青年阅读的,我觉得不然,不应沉浸在这老套、陈旧的书籍中,这样无法跟进社会进步的步伐,更容易缺失自身原有的创造潜能,因此我认为青年应放眼长远,选择性阅读部分当代火热的`文学书籍,古今结合,才能深入心灵,找到这世界最好的解药。

  现实世界中,作文可谓青年人最头疼的事,对于我来说也是。读了《谈读书》,不妨读《谈作文》,相信你头顶的明灯必更添一丝光明。由于内容繁多,愿你自己品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人生即随这时光流逝到处奔波,有迷惘的时刻,也有清醒的时刻。何为青年?青年即是能受得住考验,经得住风吹雨打,有信心,有希望,还有毅力的人,就像老先生所说:“人家既然可以做得到,我就没理由做不到。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愿你能在这样一盏明灯中寻找正确的心灵,谨以此文,与君共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

  动与静,两者相对,但又盎然成趣。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这是朱光潜先生所言,我也皆有感触。所谓动,能够赋予我们乐趣。闲愁之时,难以排解内心之愁苦,便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将自身困于其中,心有不畅,事事觉不顺。动,便是一种很好的消愁方式,虽有古言“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当古人往往却都是借酒消愁,这是他们的一种志趣。而动便是探寻这样的乐趣,去游山玩水,去大哭一场,抑或是,借诗词,文化,好获得“天伦之乐。”动便诗内心稍远离愁,平静下来。

  有时自己也不免愁闷至极,但巧逢盛夏,喜约好友,去那山林闻之夏蝉,去溪旁渐闻潺潺水声,去高山鸟瞰城市的平凡。身居在家,也可多做杂事,使内心变得充实。此皆为动,从中获得了乐趣,我们不必因愁二不动,更应借动化愁,好赏乐。

  静,不代表不动,而是另寻一处生机。诸葛亮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他心中所认为的静:不因外界之纷杂,而扰乱内心之序,只有平静地对待世事,才能成就远大的志向。这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朱光潜先生在书中言:“所谓‘静’,便是心灵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会沉寂的。”这也与诸葛亮所言可见一斑。外事世事纷扰,只有远离喧嚣,秉承着内心的平静,平静地对待,才可寻静。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他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冗杂的官场,向往与追求美好的`田园生活,这是他所追求的静。我们也应亦是如此,心中只有静,方可难起波澜,才也有“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之趣。

  动与静相结合,对于我们,更有别具一格的含义。我们先是有动,从动中,领会了如何使内心变得恬静,褪去浮躁与忧愁之心,从中领略到乐趣。久而久之,乐亦无穷已。才变得静,达到自己从未预料的,人生境界。

  虽是世事难料,但如此,也不觉张皇,动之于心,静之于心,方可达之人生高处,好望山之雄奇,天之蔚蓝,海之浩瀚。

  经过动静沉淀,难以沉浮。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十二碗圣水喝下,明一词:静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7

  暑假期间,总会有许多的空闲时间。在这期间,阅读无疑是一项很好的课余活动。有一本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其中,《升学与选课》这一章,让我印象深刻。

  这一章讲述了作者的一位朋友即将要中学毕业,面临许多问题。作者通过讲述一些小事件与他的亲身经历,向他即将迈入大学的朋友解读如何选课,何为升学。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小升初”的升学经历。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在兴趣与选择。

  小学的时候,完全是按照兴趣选择,广泛地学习了各种喜欢的课程,羽毛球、游泳、无人机、中阮等,样样搭边,各方面发展,玩得不亦乐乎。小学阶段,各种学习内容都是兴趣的眼神,更偏向于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余活动。比如说,小学社团课的无人机,一周一次地飞着、练着,一点点地玩着,我也慢慢“飞”进入了比赛,并且多次获奖。那时候,虽然不知道无人机飞行的原理和条件,但也懵懵懂懂地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兴趣班时光。

  进入初中以后,我的学习任务相较于小学而言加重了许多,在课余时间的选择与安排上也更加宝贵,更加需要合理的安排与规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保证不浪费一分一秒。当然了,以前对无人机的爱好也不能放下,更要保持练习的习惯,探究工作原理。比如,要去学习无人机涉及到的力学、电子、机械等等,不断活跃自己的思维,全方面地去看待问题。课堂认真听讲,课间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题目,一起琢磨每一种题目的解法,拓展自己的想法,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初中的课余生活,虽然缩短了不少,丢失了许多,但也能让我时时找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美好之处。

  当然,除了回首过去的小学、观望初中的现状,更要对未来的高中充满期盼。高中时期,我要进入到更高更远更有意义的学习之中,要选择好一个方向,为未来的道路打好基础。就比如说我从小玩到大的.无人机,我可以学习更多和无人机有关的知识,完成许多的任务与挑战。

  对未来,我也有自己的期待:要学我所愿,学习我想要学的事情;要学有所用,学习我需要的东西;要学以致用,学会了就要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举一反三,而不是在死胡同里打转、死读书。最重要的,是要终身学习,养成学习的习惯;要有选择性的学习,只有经过判断与筛选,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理想道路。

  其实,每一次学习都和选择紧密相关,不可分开,我们要不断选择、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明天会更好。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一生有多部美学创作和译作,对我国的美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开明书店1929年出版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学生为读者对象针对当时国内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迷茫、彷徨、苦闷以书信方式撰写的。它由序、十二封信、两篇附录、一篇代跋组成,文体舒缓,对文学、人生、升学、审美以及情理等多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作品篇幅较小,但是影响力巨大,成了当时的畅销书。这本书不仅对当时青年有重要意义,对我们当代青年也有巨大意义。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亲切,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与读者平等对话,读时像一位朋友与我在轻松对话,每封信让人备感亲切,并且作者在阐明问题时走近读者举出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读者谈文艺谈人生,这种方式是读者最喜欢也最容易被读者接受。“谈读书”他告诉我们读书重要性和如何读书,他举出自己爱看的书和读书经验指导读者选择书籍。

  在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时作者又结合自己选课经验,说明选课要符合自己的兴趣。“谈人生与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观,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可以感觉到作者的温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

  自从看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明白了动静之间的奥秘。

  俗话说的好:“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动静之中可见人生哲学。动与静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人过于动,会使身心过于疲惫,受到损害。人过于静,会使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对生活失去信心。

  那么,何为动?动是探索,人在婴儿时期,就会用手和脚探索着周围的一切,在日常生活中,人也是通过动来了解世界,汲取知识,充盈自身,努力让自己的知识更加渊博,视野更加广阔。动是创造,许多能人异士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快捷,使人类的思想变得更先进、开明,使世界变得更加五彩缤纷。动也是发泄,在生活中人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料之外的事情,也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动来转移注意力,缓解心情,比如旅游、爬山、游泳等等。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正如朱光潜所说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有了动,人类才有了生机。

  静又亦或是什么?静是休息,人一天必须要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不然就有猝死的风险,青少年就更不必说了。静是最好的缓解疲惫的方法,静的时候放空大脑,放松身体,缓解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疲惫,用满满的活力迎接接下来的挑战。静也是感悟,当我们静静的坐在窗边,放空大脑时,会听到院子里树叶的沙沙声,清脆的鸟叫声,街上的吵闹声;会闻到花草的清香,饭菜的香气;会看到翠绿的大树,缤纷的花朵,笑容满面的人们。我们会从中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热闹。当我们坐在桌前,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时,我们就会明白生活的哲理,理解阅读的趣味。静是人们缓解疲惫,烦恼的良药,有了它,人们才不会过于劳累、枯燥,能元气满满地面对生活的考验。

  生活需要劳逸结合,动静互补。我们需要合理管控动与静,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使生活充满趣味。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

  看起来这十二封信的主题毫无关联,实则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下面就我对本书的某些章节谈谈我的感想。(括号内的文字为我的看法。)

  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一旦下定决心要读书,就算是国家总统,也会有时间读书。)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的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我们看书不在于多少天可以看完一本书,即看书的速度;也不在于看书的多少,即看书的数量。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生一味读死书。这方面尤以高中生为代表,一天到晚抱着课本、练习题钻,到最后考试,可能因为知识不够全面就被淘汰下来了。因此忙也要看书,且要看的全面。)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灵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在这个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不欢喜读书,不愿意读书,他们觉得与其看书还不如整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或在外面闲逛来的惬意舒坦。今日中国的世风日下,究竟是我们影响了世风,还是世风影响了我们,我们看待贪官污吏,想这个世界为何如此,为什么他们宁愿冒着失去自由或生命的危险去进行犯罪,也不愿意平平静静自由的做个守法公民。) 比方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很多想法来自我们的主观意识,同样是逛街,有的人觉得累,有的人不觉得。后者在购买完商品后要回家时才会觉得累,这是因为不用逛街的时候,周围的事物提不起他的兴趣,他的心感到疲惫,却并不是他的肢体感觉到的。由此可知,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首先应对它发生兴趣,然后才对它感兴趣,最后才会完成好它。世界上的事物都含有其内在规律,即有律可循。读书不能盲目的读,要有方法。花同样的时间,有的人事半功倍,有的人则事倍功半。前者带着方法,兴趣去学,效果更佳,后者只会越来越迷茫,失望,最终导致不良结局。)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一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现在着的书少,编的书多,即使穷其一生去看,也不尽能看完。因此要看书,就得有选择去看,或许读了一百本书,其中有用的可能只有几本而已。很多人乐意看书,却不愿意做些笔记,以至一本书读完,随着故事的.终结,书中的情节也在脑海中消失殆尽了,再过些日子什么也不曾剩下了。如果我们能在看书的时候,做些笔记,积累点优美的词章摘句,下次偶闲时翻来看看,或多或少还能记起看过的书大概有哪些内容,不求博学多才,但也不能胸无点墨。如此,可以提高文学修养。)

  在心气平和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当皈依自然,不当存有嗔喜贪恋,我景仰托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宥与爱,我景仰白朗宁,相信世间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外感偶来,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学,也抵挡不住,这固然是由于缺乏修养,但是青年们有几个修养到“不动心”的地步呢?(今日既是昨日的明日,又是明日的昨日,生命可以说有始有终,也可以说无始无终,我想神话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并不是因为它枯燥乏味的文字,而是其所包含的内涵,哲学之所以吸引人,一方面因为文字美,另一方面是它蕴含的哲理。)

  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的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的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低头,错过一路繁华;低头,错过一路风景,在低头的那些日子,可能错过了很多。“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过了今天以后,又该如何,只是追忆,仅此而已。)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里方面也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境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要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间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地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语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做高官就要替百姓忧愁,远离江湖就要为他的君主担忧。只要心随意动,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能得到宁静,即使在幽静的环境中也能感到喧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

  《给青年的12封信》一书,大多以我们当下所关心的问题,做了分析。读它时,起初我并不感兴趣,但读着,不知不觉就深入了,总想着再读一页,再读一页……

  书中谈论的问题很多,12封信中二三〈弹动〉〈谈静〉尤为吸引我。“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的帮助。”动与静间不相同,可它们各有各的好处,就像人与人之间本就不尽相同,但总有人会为了同一目标而努力着。

  人与人间就算目标相同,但结果总会不同。有人独自前行,有人与友相伴,更有人另辟蹊径。没人知道他人会是什么样,不过青年似乎是个好阶段,有人利用它“扶摇直上”,也有人因它“一落千丈”。这些都是有缘由的,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误入歧途,但《给青年的12封信》是辅助的一把好手,它里面藏着许多问题有关的权衡利弊,也在提醒着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我倒是应了生来好动这点,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好奇,可偏偏没顺应着好发展,好创造。从小学,我是比较好强的,以至于那时的我成绩不差,也小小有种优越感,可上了初中后,越来越多比我更优秀的人会聚在一起,我逐渐失去了招架之力……

  读完了这本书,我好像发现了,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所走之路也有些偏了,但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一切都还不晚。

  所以,青年啊,继续努力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

  今天上午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其中一篇——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对此我深有感触。

  文章一开始先指出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中,对于社会的不同偏重点的认识。接着从中西方思想文化中,解释了认识差异的来源,其次承认这两种认识都有其合理性。最后,朱光潜先生提到了“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的问题,并且解答了中国青年如何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好的问题。

  诚然,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一个人能够影响社会不在少数,但个人的力量太过于薄弱并且容易动摇。而我认为社会也应该有反作用于个人,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社会要肯定积极的个人力量,抵制腐朽落后的因素,充分地尽到社会应尽的责任。

  书的`内页中写道,在上世纪半叶中,山河破碎,国家风雨飘摇。朱光潜先生为了解决社会困惑,鼓舞青年人从而写下了这本书。“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如雷贯耳,激励了无数骄阳青年发奋图强,为国为家奉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量!

  作为少年之中的一名,我们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纵使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有无数的少年。“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只有每一个人都不放弃自己的坚定信念,立足于当下,脚踏实地,那么一定能够建设好中国社会!

  朝为学堂读书郎,暮成华夏复兴者。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做好青年应做的份内事,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值得每一位青年人都抽出时间进行品读。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3

  这两次的文章推荐都是拖到最后期限了,才想起来拜读。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现在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减不下肥来了,原来是我没有下定要减肥的决心,也没有拿出要减肥的魄力,更没有做到所谓的坚持。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的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原来平时老是觉得无聊的时候,漫无目的地看着网络的各种是是非非时,也可以把这种漫无目的转变为自己的饶有兴趣。人的心智空间是一定的,如果被你正常的.嗜好占满了,那么你就不会被不良嗜好所影响。如果说我现在还不清楚自己所希望的正常嗜好是什么,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那么就用用心思考一下吧,或者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当然我们平时所能做到的便是如此,总是有各种大理想,大的抱负,但是扪心自问,这些都只是空口而谈,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又有哪些呢?可能这个问题又回归到了其所说的决心问题上吧。

  读到一谈读书,觉得文字颇好理解,并且都会有上句话的解释,这对于我这种头脑简单的人来说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而后读到二谈动,同样的感觉,特别是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多么朴实的语言,没有太多的装饰,现在一谈到好文章,便是文采较好,用字谨慎云云,其实对于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种一说到底的文章,一遍读过,便能明白作者的真正含义,不需要像散文那样来回斟酌了,不过或许正是如此才显示出了中国文字的精神吧。

  虽然这十二封信我没有完全读完,但是我会利用接下来的时间慢慢读得,虽然里面有些章节感觉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也希望群里的朋友们能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地读读这十二封信,不是希望你们来完成某些任务,而只是希望你能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深处的句子足已。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4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阅读感想

  书中有许多观点令我耳目一新,朱光潜先生说,你多读一本无价值的书,便少读了一本有价值的.书,所以得谨慎选择。我觉得自己看到满目琳琅的书,心想都想看一看,看不都不看放在书架上了,总抱有一种这本书我想看,那本我也想看的心态\,看来,我这种贪婪的心该收缩了

  谈到习作

  主要是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都得靠实践,多积累记录对尝试写作

  静与动

  身体多动,心多静

  理智和情感

  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同时又保持其独立性。相互支配互相前进

  文学和美术之美

  说不出来的美才是最美的,无言之美是最高境界你一张开说话,灵魂之美就悄悄的溜走了。

  先博大后精深

  不能依靠别人选书,自己冒险去择书

  不完美有缺陷可能性越大

  文学只有好坏,没有新旧之分

  自然界事物都有一个节奏(一张一弛)

  总之呢,读这本书的整天感觉像是在听一个智者在讲课,而我充当的是小迷妹,遇到同见解的时候不停的在点头,这就是文学中所谓的是和智者在交流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

  看这本书之前我特别好奇: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一位关心后生的前辈会对青年朋友们说一些什么呢?看过后,如果把十二封信的忠告总结一下,那就是:青年人要能沉下心,做学问做事业都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从自己本心出发,戒骄戒躁、不贪容易,不随波逐流亦不急功近利。这样的人生态度何止当时的青年人要具备呢?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也不论是否是青年,凡是认真对待生活的人,都理应如此。

  《作者自传》中曾言:“这本书反映当时一般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理现状,所以我和广大的青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我在读书后最有感触的莫过于朱光潜先生所言的谈动、谈静、谈摆脱、谈人生与我......恰好反映了我们在成长历程中所面对的读书学习、道德、个性、人生等多方面的问题。虽然不尽相同,却大致如此。先生娓娓道来,读来让人如沐春风。仿佛遥远的一位长者在用谦逊又诚恳的`语言关切着,既想指出一条明路,又不忍重言,只将自己的肺腑之言尽数道尽,期望小辈们能有所收获。

  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欢的是谈动和谈静。古诗中曾写到:“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闲愁闲愁,多半是因为太闲了!当代青年人若谈起闲愁,必定会被说过于矫情,当你读了孟石先生的这篇谈动,便会释然。他承认了“朋友,闲愁最苦!”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于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于动”。无论你是怎样的心情,世界还是按照既定的轨迹在运转。若想排解心中的闲愁,就要以动制静,享受生活中质朴的乐趣,去跑跑跳跳、谈谈笑笑一番,烦恼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如果说谈“动”是跑跑跳跳,那么谈“静”则是感受、是领略趣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生活节奏随之加快,心性难免浮躁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信中的一首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读到这里才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悠然无虑的静趣。小时候还觉得诗人是在凑字数,现在仅仅是读一读都觉得心静下来了。在浮世中保持一颗镇静的心是难能可贵的,愿我们即便溺于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记巍峨江山的壮观和寻常巷陌的温暖。

  每当在一封信的最后看到署名“你的朋友孟石”时,内心便充盈着感动。看完书后甚至心中一丝惋惜,为什么只有十二封信呢,我想,哪怕是二十封三十封我也一定会一封一封的细细读完,或许是为了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吧。

  孟石先生的十二封信,穿越时空而来,犹如挚友,言真词切,能感到先生真诚地期盼年轻的朋友们能有美好的生活。大道至简,这些朴素的道理在如今时代依然适用,任时光流转,难的始终是践行。生活忙碌,偶尔忘记,好在有这样的好书帮助我们回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9-03

[经典]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19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12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4-10

【经典】《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3-3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6-18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精彩11-06

[精品]《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3-30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篇04-16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篇(经典)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