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病隙碎笔读后感

时间:2024-06-12 12:35: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经典)病隙碎笔读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病隙碎笔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病隙碎笔读后感15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1

  在接连不断的苦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满信仰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和激励,以苦难作福乐的投资——读《病隙碎笔》有感500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对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生死,但在史铁生看来,那便是对生死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用渺小的'生命改变一段岁月,让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了。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度日如年,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搏斗的空隙来思考人生。生命不仅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懂珍惜和满足。人们常有一种习惯:记得住霉运,记不住走运。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有可能加个“更”字,读后感《以苦难作福乐的投资——读《病隙碎笔》有感500字》。而现在的我,既没有疾病缠身,也没有身苦患难,理应满足于当下生活,给自己的前行以无限动力。

  人在苦难中总该有个信仰,史铁生对“佛”的见解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对待信仰的正确态度。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柱高香以乞健康时,他总是犹豫,这并非因为不愿朝拜,而是保持了对佛的尊敬。满腹功利的“祈祷”确实是污了佛法。佛门清净,唯应当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信仰是精神的支点,尊重这份信仰,是为了对人生更高的境界的参透。

  “以苦难去做人生的投资,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只有成功者才有资格谈苦难,在苦难中不断的增强信心,方能成就人生。

  点评:史铁生这样调侃自己:“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这其中的痛苦又是谁能体会的,又有谁知道,那一段一段的文字是怎样在无数个与病魔斗争的日日夜夜绽放开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2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完成的一部,让很多人做出迷茫,建立信心的文章。

  为什么这么说?史铁生的一生是不幸的。因为肾功能的逐渐衰竭,二十岁之后,他就只能躺在病榻上或者坐在轮椅上。但它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自己的信仰。他有勇气去接受现实。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去学习的。

  当我在读《病隙碎笔》时,我很少从文字中读出史铁生的悲观。没有悲天悯人,没有愤世嫉俗,他只是淡淡的道出自己的不幸,也乐观的去对待。这对我感触很深。是什么支持着他呢?从《我与地坛》不难看出,在他的母亲还未过世前,是母亲支持着他,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在母亲过世之后,信仰成为了他生活的一个部分。初读《病隙碎笔》时,我对于其中的信仰问题只是一知半解。在我的思想中,信仰,不过是迂腐之人的自我安慰罢了。但细细品位才对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

  也许在经历了天灾****,病痛的折磨时,史铁生无依无靠。但他相信着老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他自暴自弃过,但在自暴自弃之后能重新站起来的人不多。史铁生就是一个。他信仰着,坚强着,自由的生活着。

  让我钦佩史铁生的还有一点,在独到几篇关于史铁生对社会的看法时,我看到了他依旧满怀热血。他悲叹着世界的'黑暗。他鄙视着贪污的官员,没有人性的家伙。

  有人说,细读一本书,可以更了解作者这个人。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强烈的感受到了这点。史铁生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了我。我想,在接下来的成长道路上,他的精神也会随时激励着我!

病隙碎笔读后感3

  翻开《病隙碎笔》,静静地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质朴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而且有的话还很幽默,可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感悟很多,并震撼于铁生精神。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几乎在病痛中度过,他瘫痪,得过褥疮,患尿毒症,可他却十分乐观。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把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他不因一生患病而哀叹,还说生病也是一种经历,还曾对别人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病成群结队地来把我的身体的部分当做乐园”等话。这些话虽然幽默,我却笑不出来,反而为他感到难过。可他不需要,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那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不嫌多。”从他所写的每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乐观向上,而这就是铁生精神。

  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当自己被烫伤时,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总发脾气。可这和铁生的病痛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对他的敬佩之情更深了。和他相比,我们都实在太不坚强了。我时常能听到有些人因为患重病而一蹶不振没几天就死了的事;时常都能听到身边人遇到一点小挫折便抱怨命运等等。

  此外,在这本书中,他还谈到了自己对世界与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且每一点思考都很有道理。

  因此当你在读《病隙碎笔》时,就等于是在听史铁生,这位大师,在为你讲一堂关于人生命运的、“生病”、“信仰”、“死亡”等感悟的课。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能使人受益匪浅的书,值得我们去品读。

病隙碎笔读后感4

  在写《病隙碎笔》的时候,史铁生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他尽可能的把握着所剩不多的分秒抒写下了生病期间的一些所感所想。他将他一生来回翻看了一遍,总结出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爱情,道义,信仰等共六部分的几番领悟,两百四十多篇小短文般的议论,是他对人生的发问,便是这些议论带我进入到了他的精神世界。

  我猜想或许是等待死亡的时间长了,便也就看淡了生死,也就并不那么惧怕人生终点的到来,反而能够静下心来感悟自己那并不漫长的的一生。史铁生先生在很多观点上看法很特别,角度新颖,娓娓道来如老大哥促膝谈心。但也愤世嫉俗,对不喜欢的观点一顿猛轰。

  他认为爱的本质就是对差异的追求,幸福的本质是不见而信,俗人的本质是自卑和索取……很多偏向哲学思想的.判断。字里行间看得出他是信仰基督的,而且瞧不上佛教,于是也看着他厚此薄彼的争论。

  《病隙碎笔》中有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尤为挥之不去,终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这句话我一直似懂非懂,一路成长过来我渐渐的适应了独处,也慢慢的理解了这句话,仅仅只是理解而并非懂得。

  他说,人有一种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关于生病的意义那一段,让我印象极生病的经历: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是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对于完美和残缺这一广受争论的话题,我最为赞同他的看法。如果他没有残疾,或许还看不到人类心灵普遍的残缺,而完美是人们冲破一切阻碍对美好的向往。在物质的世界中,钱可以供养“沉重的肉身”,名则用以支持住孱弱的虚荣。生活中,正常与残疾本就是相对而言,人们往往首先会注意到旁人身体上的残疾,然而跟生理残疾的人来比,心灵残疾恐怕更多。

  “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残疾即残缺、限制、阻障……是属物的,是现实。爱情属灵,是梦想,是对美满的祈盼,是无边无限的,尤其是冲破边与限的可能,是残缺的补救。每一个人,每一代人,人间所有的故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但究其底蕴终会露出这两种消息。现实与梦想,理性与激情,肉身与精神,以及战争与和平,科学与艺术,命运与信仰,怨恨与宽容,困苦与欢乐……大凡前项,终难免暴露残缺,或说局限,因而补以后项,后项则一律指向爱的前途。说着说着,也闹不清是从哪天起终于信了: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即残疾与爱情,即原罪与拯救。”

  为走出颓废阴影,史铁生孜孜不倦地写作和寻找。虽然他自谦说写作不过是为心魂寻一条活路,要在汪洋中找到一条船。但他给作家起的“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却再适合他自己不过。关于追寻人生意义,他的文笔更是精彩。“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人是人,宇宙是宇宙,这脑筋就怕要永远伤下去。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这样,问题似乎并不难解: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参差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

  对于科学,后人不必重复前人,只需接过前人的成就,继往开来。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会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在逻辑的盲区,或人智的绝地,勿期圆满。但你的问,是你的路。你的问,是有限铺向无限的路,是神之无限对人之有限的召唤,是人之有限对神之无限的皈依。尼采有诗:“自从我放弃了寻找,我就学会了找到。”我的意见却是:自从我学会了寻找,我就已经找到。

  有次记者问史铁生,“那您觉得你的神是什么样的?在哪儿?”他答道:“我的神就是一种境界,在你想使自己达到这个境界的路上。所以有人说达到‘天堂’,我说天堂就在这条路上,而不是在某一个地方。”是的,彼岸只能去跋涉,但却不能抵达。《病隙碎笔》是一本启迪人心的书,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在物质世界,也许史铁生做不了你的舞伴,可在精神世界,他定能带你跳一支优美的华尔兹。

病隙碎笔读后感5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作品,是儿子初一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秋天的怀念》,从课文中能看出作者命运的多舛。但是读了《病隙碎笔》后,才知道他所承受的苦难用“命运多舛”是远远不能形容的。双腿瘫痪,双肾衰竭,又患上了“尿毒症”,三天一次透析,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连他自己都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看到这些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觉得很压抑,什么是生活?是生下来,然后努力活下去吗?

  而他,却在那轮椅上,思索和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特别是他面对苦难的态度,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看到这些文字,我们作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埋怨这样不满那样呢?

  或许身边很多人这样比你好那样比你强;或许你会不平,自己付出再多,可是却得不到回报,有人轻轻松松却能得到很多。可是就像史铁生在书中说的那样,“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的那么准确,“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接受命运并坦然面对,可能人就会活得不那么累,不那么期期艾艾吧。

  当我们为一些生活琐事烦恼时,不妨想想史铁生,想想《病隙碎笔》,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幸福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6

  在接连不断的磨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溢崇奉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牵动和鼓励。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关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存亡,但在史铁生看来,那就是对存亡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悄悄地走,正如悄悄地来,扫尽尘嚣,用藐小的生命改动一段年月,让国际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果了。

  “患病的经历是一步步懂得满意。”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岁月难熬,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奋斗的空地来考虑人生。生命不只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懂爱惜和满意。人们常有一种习气:记得住霉运,记不住走运。但其实每时每刻咱们都是走运的,由于任何灾祸的面前都有或许加个“更”字。而现在的我,既没有疾病缠身,也没有身苦祸患,理应满意于当下日子,给自己的前行以无限动力。

  人在磨难中总该有个崇奉,史铁生对“佛”的见地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对待崇奉的正确态度。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柱高香以乞健康时,他总是犹疑,这并非由于不肯朝拜,而是坚持了对佛的敬重。满腹名利的“祈求”确实是污了佛法。佛门清净,唯应当求一份才智,以醒贪迷。崇奉是精力的支点,尊重这份崇奉,是为了对人生更高的境地的参透。

  “以磨难去做人生的.出资,以纯洁赢取尘世的荣耀”。只要成功者才有资历谈磨难,在磨难中不断的增强决心,方能成果人生。

  点评:史铁生这样戏弄自己:“工作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这其间的苦楚又是谁能领会的,又有谁知道,那一段一段的文字是怎样在无数个与病魔奋斗的日日夜夜绽铺开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7

  这一本书里,史铁生老师不仅是以独特的视角注视着生命,更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着鲜活无比的道理。虽然他已经离开人世,但却将永远在精神的高度遥望我们。他的乐观豁达,他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与他亲手写下的这一些人生的体检记录,将是我们精神上的营养补给与坚实依靠。

  对于史铁生老师来说,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的写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历经世事洗练之后的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软弱与缺陷。窃以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扞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实则连贯的文思,就是伤口经过治愈,成为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病隙碎笔读后感8

  《病隙碎笔》记录了史铁生在尿毒症透析的间隙对人性、爱情、信仰、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读之余,内心激荡,我的灵魂随着他的灵魂颤动、颤栗,追随之余也引发了我深刻的思索。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的感受幸福。”史铁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铁生,像钢铁般的生长,他不屈的勇气和坚忍的意志,打动了无数的人。我相信,追求幸福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区别在于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具体来说,由于每个人的相对价值观不同,而且没有一个绝对的价值观,就是还没有一个价值观可以得到大家绝对的认同。所以,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标准自然是不同的。叔本华认为,幸福和快乐是消极和虚无的,而痛苦则是永恒的。这点我很认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对痛苦的态度,把人生视为历练的旅程,把痛苦视为理所应当的存在,这样我们不会被苦难打倒,反而会像破茧的蝴蝶,涅槃的凤凰,绚烂。

  “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到很多人很多事都可憎。睁开夜的眼睛,才发现其实人人都在苦弱的挣扎,唯当互爱。”生活本就不容易,只要在生活,痛苦便随之而来,而且还在不断延伸。你的痛苦,我也有,他也有,古人有,今人有,不同地域的人也都有。那只能是以我心,换你心,才不负这苦痛,才能不负来这人世走一遭。写到这里,主题也便明了了,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

  “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对死有独到的看法,可能因为他离死神很近,比大多数人来得更近。他认为死亡的只是肉体,而灵魂是永恒的,在飘渺、虚无的境地里飞翔。灵魂不死,是人类最高级的猜想。现在还没有任何的科学证据证明灵魂不死,但是呢,也同样没有证据证明灵魂会随着肉体而死亡。我自己对这个问题并不执着,我不会因为希望灵魂不死,便就相信灵魂不死。所以,我对死亡的态度是以一颗平和、淡然的心来看,死亡不可避免,我相信肉体死亡之后便无意识了,所以不必害怕死亡之后的事,因为你不会有害怕的感觉了。既然如此,那就是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在过程中享受精彩的人生。

  禅宗中有个词叫“明心见性”,用心理学解释就是让处在冰山一角下面的`无意识尽可能的显现出来,进入意识当中;用文学来解释就是在人生这幕剧中,尽可能多的做观众,而少做演员。真正的英雄,是把这世间看的透彻,而仍然以一颗博爱的心来对待世人。史铁生,我想,他做到了,他经历了为数不少的苦难,他的灵魂在高处、远处、旁边冷静的、淡然的观察着肉体的他,他的灵魂始终处在观众席的位置,看着他的肉体,仿佛那只是一个臭皮囊,关他史铁生什么事呢。

  我敬重他,敬重他海一般的深沉,山一般的厚重;敬重他深刻的思想,宽大的胸怀;敬重他在朝圣者的道路上的坚定,勇往直前,敬重他一颗悲天悯人的心。

病隙碎笔读后感9

  01

  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

  所以不要埋怨神明被赋予比人高这么多的地位了,并且人和神明之间必须永远保持永恒的、不可逼近的距离。这是为了让恶人无法得手,也无法获得自圆其说的解释权。

  02

  猜想支持着希望,支持着信心。

  因此并不是每一个装睡的人都需要被叫醒,那些不想被证实的猜想会成为精神支柱。所以“假”并不可怕,反正它给了你想要的希望。

  03

  死即是一切的结束,恶行便告轻松。于此他们倒似乎勇敢,宁可承担起死后的虚无,但其实这里面掩藏着潜逃的颤栗,即对其所作所为不敢负责。

  所以作恶者才不怕报应,拿报应威胁他们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04

  彻底的圆满只不过是彻底的无路可走。

  一方面没有追求了,不必再走。一方面不知追求什么,路在何方。

  05

  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从小到大我都在想,天堂到底是什么。小的时候想象的是一种具象化的存在,长大了即便知道那是虚构的,也还是想知道它的意义是什么。终于这里为我解惑了:天堂是不可到达的彼岸,是一种追求,一种向往。

  06

  放弃自卑,同时放弃怨恨;其实这两点必然是同时放弃的,因为曾经,它们也是一齐出生的。

  许多人的怨恨、仇视就是由自卑产生的。如果一个人内心自足了,他就不必对他人产生严重的嫉妒、进而发展到仇恨。所以始终别人抱有敌意的人是非常可怜的。为了社会的和谐,我甚至觉得多向身边的人表达爱意、多鼓励他人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义务。

  07

  足球就是足球,哪堪如此重负!世界上那么多民族、国家,体育上必各具短长,输赢寻常事,哪至于就严重到了辜负人民和祖国?倘民族或祖国的神经竟这般敏感和脆弱,倒值得想一想,其中是否蓄积着“残疾情结”?

  如果什么都要赢,赢不了就自惭形秽,那确实太没有底气自信和格局了…

  当然,没有努力除外。

  08

  真诚正是这样的桥梁,它勇敢地铺向一片未知,一片心灵的荒地,一片浩渺的神秘,这难道不是它最重要的`价值吗?真理,谁都知道它是要变化,要补充和要不断完善的,别指望一劳永逸。但真诚,谁会说它是暂时的呢。

  看到这释然了。曾经总是“长恨人心不如水”,埋怨真心换来不了真心,如果大家都是以诚相待,那每一天都会更美好。然而,真诚本就是通向未知的,所以不要埋怨自己的真诚得不到回报了。

  09

  医学其实终不能抗拒死亡,人到底是要死的这谁都明白,那么医学(以及种种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医学说到底仍只是一份爱愿,是上帝倡导爱愿的一项措施,是由之而对人间爱愿的一次期待。

  我很少见到有人对医学的本质有什么解读,一般说到医学,紧跟到嘴边的话就是“救死扶伤”,可医学确确实实是有限的。那么既然医学不能抗拒死亡,就不要把医生推上“神职”地位,这不仅带来无边的压力,也是许多冲突的根源。话说回来,既然这是一份传播爱愿的职业,医生是否应该都要温和些呢?

  10

  一个未得奖牌的人,和一个无权参赛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一个是努力过但未得或自愿放弃得到的权利,一个是被剥夺了努力和自愿放弃的机会。

  很可爱的话

  不久前,我偶然读到一篇英语童话——我的英语好到一看便知那是英语。

  和汪曾祺的“一个小轮船安了这么个大汽笛,岂有此理!我躺下吃我的糖”一样有趣。大概是因为审美的追求最终要走向“返璞归真”,现在觉得这些充满童真的句子在文群中十分有吸引力。

  人,都在一个孤独的位置上期待着别人,都在以一个孤独的音符而追随那浩瀚的音乐,以期生命不再孤独,不再恐惧,由爱的途径重归灵魂的伊甸园。

  不论作者看起来多么通透,在这里仍然看见了他心底的无奈和不可实现的期待,虽然这个愿望仅仅是渴望依归至正常人或普通人的群体。

病隙碎笔读后感10

  《病隙碎笔》这本书,是一部属于中国作家、毛泽东密友张承志的史诗小说。这部小说以安徽南部地区为背景,讲述了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这个阶段的历史变迁,涵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运动等重大事件,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多个人物的生活与经历来描述当时的中国社会状态与人民的命运。书中走笔不凡,对时代历程的勾勒既宏大又微妙,唤醒了读者对于历史的深思。

  阅读这本书,让我有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小说中的人物和事情都比较真实,感受到了当年那个时代的艰辛与不易。我喜欢本书的写作风格,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很严谨,作者把很多历史照片都搬了出来,让读者对于小说的真实性产生了更高程度的信任。

  阅读到这本书的同时,我的历史知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因为这本书对于近代历史的阐述比较详尽,我对于爷爷奶奶的生活经历、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等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有点厚,但一旦翻开,就忍不住停下了。读这本书,我不仅渐渐懂得了半个世纪来中国的历史与变革,更理解到了中国人民的胶着、困顿、疚疮、分离和凝聚,以及脉络。读完后才发现,其实整个中国的历史宏图向来是一幅饱含着:金戈铁马;暴风骤雨;骤然间爆发的纷争、酸甜苦辣。

  这部小说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红线,是一部具有启示性的作品。准确地说,它是一个人表达对历史的认同、冷静、立场、态度和信念。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塑造的政治情节非常到达,它赋予了联合的维度,力求突显小说及当下中国社会的同时性,在黎明前的赛跑中,寻找中国文学的新起点。

  总之,《病隙碎笔》是一部秉承鲜竭心灵的作品,其中许多感人的情节从内心的深处向人们展示了也中国历史的合切。这部小说给人以信仰的指引,深入探究时局背后的真相,回答着中国文化的回归之路。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历史和现实的交锋是多么奇妙,它直接为我们的未来铺垫,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借鉴与学习的经验。只有我和小说主人公一样,在这个接续不断的新时代里,不断努力,才能成就宏伟的梦想,也成就我们自己。

病隙碎笔读后感11

  时时堆成月月、月月度成年年、年年成就此生的华年。人的一生由无数个瞬间堆砌而显得漫长。缺失亦或是改变了哪个瞬间,都不能算是一个人。“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写下这段文字的史铁生正拖着残缺的身躯在苦渡时光,他又在经由人生的哪个阶段呢?

  命运不断地给史铁生施加苦难——十八岁延安插队、二十一岁瘫痪、之后是“褥疮”、而后是尿毒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传统的思想中,“苦难”似乎成为了交换功名与成就的“工具”。可史铁生认为“不断的苦难”,是不断努力的原因、是信心的原则。他借用《圣经》中约伯的故事来阐述他所认为的“苦难”:经历了苦难并不意味着成功。苦难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人需要去经历那些挫折,去承受苦难,尽管这会让一部人放弃但并不与之后的成功挂钩。苦难是这大千世界的一部分,是我们无法躲避、无法逃离的。

  “人不可逃避苦难,亦不可放弃希望。”因为残疾而消沉的史铁生在荒芜的院子中获得了生命的感悟。“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还好,史铁生不仅记住了自己所承受的苦难,同样,他也记住了自己拥有的幸福。他获得人生真谛的经历我无法切身感受,只能从他的'文字中推测些许。也许,这份让史铁生悟彻的人生真谛便是“遭遇痛苦”、“超越局限”而后“感受幸福”。

  “苦难把我推到了悬崖边上,它就让我在这里坐下来,欣赏这岸边的云兴霞蔚,唱支歌给你听。”不知晓,史铁生是否也如这般豁达呢。

  从牙牙学语到晚年秉烛,人生,不过短短数十年。可时间的流转,不仅埋葬了过去也创造了新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史铁生的观念中,死,似乎并不是一件可怖的事。相反,他认为这是所有生命必然的结果。“谁说我没死过?出生以前,太阳已无数次起落,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吞并,又以我生日的名义卷土从来。”

  生命总是脆弱而又坚韧的。脆弱到一场雨,便可以让一个鲜活的生命无限接近死亡;坚韧到可以在这般黑暗的世界朝着仅存的希望活着。史铁生曾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才写点东西。他这句话看似打趣,可也透露出无限的心酸。史先生饱满而完整的精神已经超越了肉体带给他的局限。

病隙碎笔读后感12

  “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约伯的信心前面没有福乐做引诱,有的倒是接连不断的苦难。” ——题记

  第一次接触史铁生是在初中的阅读选文上,是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高一,学习必修二的第一篇课文《我与地坛》。暑假又买了推荐书目,这本《病隙碎笔》。

  “史铁生最具灵性光辉的生命笔记”书脊上这样介绍它。这是怎样的生命?书中第一章第三节中写道“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铁生’二字暗合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二十一岁生日的第二天迎来了残疾,双腿瘫痪;肾病发展成为严重的尿毒症,靠血透维持生活;20xx年的最后一天死于脑溢血。或许“热爱生命”已经是个乏味的话题,但是书中的点滴文字巧妙有深刻地诠释了这个话题,让人感动。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就像我不能理解史铁生所有的苦痛一样。有过颈椎的疼痛,反复的失眠,那些已经让我痛苦不已,现在想来,真的很难去设想一个将近40年在轮椅上生活的人有着怎样的心灵体验,然后再用“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样大气的文字给予读者鼓励。

  在写《病隙碎笔》的时候,他的尿毒症已经进入了晚期,每三天就要去医院做一次血液透析。如此状况下,我以为写出来的文章会细碎无比,没想到,虽然全书只由一篇篇简短的文章组成,却形散而神不散。正如他在书中写到:“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的需要信心的原因。”我感觉庆幸,倘若不是害这么严重的病,他笔下的字句恐怕也不会这般有力量。

  在《病隙碎笔》中常常可以读到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灵魂的窥看,这也是我认为最难读懂的部分。史铁生就是那个在慢慢苦难长路上行走的约伯,信念是唯一走下去的理由。撒旦开始歪曲信仰的意义:“约伯,你之所以遭受苦难,料必是你的罪过上帝。”约伯没有让撒旦的逻辑得逞。上帝允许撒旦夺走了约伯的儿女和财产,但约伯的信心没有动摇。的确,背运的时候谁都有可能埋怨生活的不公平,但是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诚就给谁特别的优惠。约伯的旅途让我想到了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无数次迷茫、彷徨,在长路上几近迷失的约伯终于还是能看到方向,看到希望。我喜欢《我与地坛》,这是一种在悲伤消沉和荒芜中的思考后回归的坦然与平静。地坛,是一个

  让史铁生重拾了生存信心的地方,地坛也是一个让他最深刻的感受到母爱的地方。记得语文老师在课上为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片段,读到哽咽,记得活跃课堂的一片沉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静静地读,温柔细腻的描写让人如痴如醉,没有一颗宁静的心又怎么能写出如此宁静的景呢?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因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才能坦然的体会人生的味道。地坛是史铁生的天堂,去默坐,去呆想,在反复的挣扎和思考中,他,一定想明白了。

  “向死而生”,这是我所能想到的能形容史铁生的最好词汇。这些文字,是他给予我们沉甸甸的踏实温暖的力量。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

病隙碎笔读后感13

  作者史铁生是一位受苦受难的人,他二十多岁就双腿瘫痪,后又得了肾损伤、尿毒症等病症,但他很顽强地活了下来,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出了四五本书,是一位令人敬叹的作家。

  也许是年纪相差太大,也许是他的思想太深奥,我怎么也读不通他文章中的句子。他的文章没有分章节,也没有标题,一路读下来我却找不到一个主题。像散文又没有一个不散的“神”,像杂文却又没有一个明确的论点,说是日记吧,文中又很少有自我的陈述

  现在回头看来,书中还是有值得我学习和回味的东西的。比如他说:“文学是挺讲究的东西,写作不然,没那么规矩,痴人说梦也可,捕风捉影也行,满腹狐疑终无所归都能算数”这是他对自己写作的一种自解自嘲,同时也给我一些启示。写作并不是一件很考究的事,并不是需要专科毕业,学了技巧才能写好。只要你的灵魂有话说,你就写吧。

  “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是的,我们总是将好的`忘却,其实倒霉的事情才是我们所要忘却的。清点背包上不应该带上路的东西,时时准备着人生的意料不到的事,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理想中的天堂。

  也许,当我们遇见苦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好好想想史铁生,我们不应该面对挫折、困难时,竟然还不如一个残疾!所以我们要活出生命的坚强和勇气!指导老师:魏永红

病隙碎笔读后感14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你可以在阳光下看到在风中摇曳的绚丽的花海,你可以在茫茫的草原上策马奔腾,可以在浩瀚的大海边享受海风带来的丝丝凉意……但再温暖的阳光也会被乌云所遮盖,再美丽的花朵也抵挡不住狂风暴雨的侵袭。人生中也是有喜有悲,但在悲中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仍然保持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却是十分不易的。

  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上帝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在最美好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但这还没有结束,不幸的事依然在发生着,但病痛的折磨却没有把他压垮,反而使他追寻到了生命的意义。

  我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他刚失去双腿的那些日子,他就像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仿佛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母亲也是为他而白了头,早早的就离开了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万幸的是,他在这段悲惨的记忆中走了出来,从他的《病隙碎笔》中,我们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态度。

  《病隙碎笔》对于史铁生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随笔集,还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因为经历病痛的他体会到残破的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愈发减少,所以不论病痛怎样折磨着他的身躯,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这些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就写进了他的著作中。史铁生没有回避与躲闪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给予一一地解答。正如他在书中写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淋漓就安全吗?

  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的时候,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病痛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但他依旧保持着一颗对写作热爱的心,坚持着对活下去的希望,他用平淡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病痛中渐渐悟出了一条人生的道理:只有生病了才会想起没有生病的好,只有发烧,才会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有多么惬意。他说“铁生”二字暗含了某种说法是对他的惩罚,但我却认为这是让他能在病痛中活下来的宝物,让他在危难中能够保持本心。连被病魔缠身多年之久的史铁生都这样淡然地看待生命中的“不幸”,我又怎么能期期艾艾的过活呢。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你是否有像史铁生一样对生命的态度。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文章中得到借鉴,那我们就能跟客观深刻的看待我们的生活,得到更深的心灵感悟。

病隙碎笔读后感15

  感三月的阴霾和霉雨天气,浓罩着整个天地,接近一个月的日子,都很少见过阳光,偶尔的阳光出现,也像是古时待嫁藏在深阁的少女般,刚一探头,又躲闪了进去。也许是天气的原因,感冒了,整天昏昏沉沉的却也难受。网购的史铁生的书《病隙碎笔》恰好就到了,生病的时候看《病隙碎笔》,却分外令人感慨。

  曾有记者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是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生活的苦难,但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他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

  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病隙碎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病隙碎笔》读书笔记(精选19篇)06-20

《病隙碎笔》读后感09-11

病隙碎笔的读后感04-09

病隙碎笔读后感09-27

病隙碎笔读后感10-04

读《病隙碎笔》有感04-19

病隙碎笔读书心得10-14

读《病隙碎笔》有感作文02-08

病隙碎笔读后感7篇01-24

病隙碎笔读后感9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