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左宗棠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左宗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左宗棠读后感1
摘要:我读《左宗棠》一书的原动力来自美国《新闻周刊》在20xx年对最近一千年全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的评选结果,40位智慧名人中,中国有三位,分别是毛泽东成吉思汗左宗棠。好奇与不解让我走进了《左宗棠》一书,翻开书卷,我看到的是一个善于学习古为今用,我读《左宗棠》一书的原动力来自美国《新闻周刊》在20xx年对最近一千年全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的评选结果,40位智慧名人中,中国有三位,分别是毛泽东成吉思汗左宗棠。好奇与不解让我走进了《左宗棠》一书,翻开书卷,我看到的是一个善于学习古为今用,推崇近代经世致用之道的勇敢实践者;一个披肝沥胆鞠躬尽瘁拥有舍我其谁气概的爱国者;一个为政清廉私款公用毕生为民谋福为国谋强的无私者。掩卷沉思,我敬仰于他身有半亩,心忧天下的高远志趣钦佩于他大公无私法大于情的价值原则。但作为一名普通的财政工作者的我,最感触的还是他坐言起行剑及履及的实干精神。关于如何做一名实干的财政人,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实干需要务实的学习态度
歌德说过: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左宗棠之所以能最后成功,就是因为他认为: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同时,他也看到了学问必须以有益身心为目标。他这种时不我待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可见他对学习的重视。在现在财政改革方兴未艾财政管理日趋精细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以更务实的学习态度,善于学习坚持学习。学会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实干需要经历生活磨砺
左宗棠认为,他的能力主要得益于湖南底层艰苦生活的磨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其实生活磨砺的主要意义在于可以更接地气,更懂人懂社会,做事可以更实在。一个没有经历过生活磨砺的人,就不会懂得人间疾苦不会有心急火燎去解决问题的迫切感。作为年轻财政工作者,更应多去体验基层的苦与难,感受群众的酸甜苦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每一笔资金审核每一个签报每一条反馈意见中做到有的放矢,才会更积极更主动更快捷的为单位和个人解决问题搞好服务。
实干需要敢为人先创新精神
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左宗棠身上也有显著表现。在洋务运动中,他独树一帜,坚持独立自主,能用洋人而不为洋人所用。他在1866年奏请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家机器造船厂和第一所培养造船驾驶人才的船政学堂,被公认为中国近代造船业和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始者。他于1877年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家机器毛纺织厂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先驱者之一。作为一名财政工作者,我们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也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财政工作的实践中,在创新中找出路,求突破,从不合适宜的旧观念,旧做法,旧体制中解放出来,特别是在目前建立包括政府预算制度税收制度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财政体制的现代财政制度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针对日常财政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开拓性地完成工作,为推进财政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而努力!
左宗棠读后感2
1、作者作为一个美国军人,在1930年代能对中国有如此深厚的理解,对左宗棠年谱等资料的钻研如此细致,字里行间展现出对中国的友好和尊重,都足以让现代中国人汗颜。
2、通过本文作者的叙述,左宗棠的形象跃然纸上。“中国数百年间最出色的将军”,从另一名军人口中说出,无疑是对左宗棠最好的诠释。从战胜太平军,到平定回乱、收复新疆,作战同时注重生产、恢复,作为一名将军,左宗棠的`一生无可挑剔。
3、本人祖籍湖南,在兰州(回汉聚居区)长大,祖辈曾居河州(临夏)。回民与现代社会的格格不入,身边人都有所感触;回民叛乱屠杀汉人的所作所为,家中老人亦曾亲身经历。左宗棠平定回乱,对陕甘地区的汉人,可谓是救命之恩;对回民的招抚政策,只是将残余回民百姓迁移出汉民聚居区,并未将其赶尽杀绝,也可谓宽松。处于现在的年代,出于宣传的需要,左宗棠的事迹无法得到公开的宣传和褒奖。借助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和学习。
左宗棠读后感3
领军三期事业班 金向颖
左宗棠自称"今亮",常常以隐居隆中的卧龙自比。而历史证明,相比于三分天下、经营蜀地的"一代名相"诸葛亮,左宗棠为近代中国所做出的丰功伟绩,绝对可称为"民族英雄"!但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却往往无视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总站在"阶级正义的角度"去评判――"他对朝廷忠贞不二,完全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与人民为敌,参与镇压太平军,故而暴露了他的阶级局限性".感受完左宗棠跌宕起伏的一生,心中愤懑不堪,只想质问历史作者,难不成让左宗棠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达到民主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思想高度,你们才肯给他一个踏实的好评?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他"绝意科场进取"专"经世致用之学",精通地理、军事、政治、财经、水利、农业等学问。大学士潘祖荫上疏朝廷"国家一日不可无湖南,湖南一日不可无宗堂".他任湘幕治湘七年,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乱世中,使湖南在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湖南屹然强国矣"!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他在浙江恢复和发展生产、整顿钱漕、改革盐法、整饬吏治、广设书局,迅速恢复闽浙经济。洋务运动中,他推崇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持建成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和我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将近代科学技术输入落后的陕甘地区,为西北培养了第一批近代技术工匠,缔造了甘肃近代的机器工业。
然而,上述一切还仅仅只是鸿毛,左宗棠之于中国,最伟大的成就是收复新疆。新疆,占我国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是具有重要国防战略意义的边陲。1871年,沙俄武装夺取我国伊犁地区,左宗棠时任陕甘总督,他敏锐地察觉到沙俄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不仅没有怯步犹豫,反而不顾衰病自觉地将御辱卫国、收复新疆的重任承担起来,坚定地走上了反侵略、复国土、捍卫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新征程。而要将沦陷十多年的新疆恢复,困难之大是无法想象的,除了左宗棠之外,清朝统治集团无人愿为、无人敢为、无人能为。位高权重的李鸿章就主张放弃新疆,并得到一大批官员的支持,而如果当时放弃,新疆全境就要从中国分离出去,随着满清末年越发疲惫衰弱,百年中华民族的耻辱史,国土何日方能收复?
面对种种困难,左宗棠情怀激烈,完全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国事为重,置个人的荣辱生死于度外。原来他由于身体日趋衰弱,加之官场中的尔虞我诈,使他对宦海生涯心生厌倦,本欲肃州战事结束后就告老还乡,可后来阿古柏和沙俄先后入侵新疆,马上打消了还乡的打算,誓与"此虏"斗争到底。但是,要在新疆战场取胜,后勤供给必须解决,左宗棠的认识格外清醒。他认为,西北军事,筹措军饷比筹兵难,筹措粮食又比筹措军饷难,而筹措粮食的运输又比筹措粮食难。左宗棠不得已"重息借外债"500万两作为军饷,并将饷、粮、兵统筹规划,力行屯田,整顿军队,严肃军纪,安定民心,确定了"缓进速战"的战术方针。左宗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当时的新疆是英、饿两国矛盾冲突的一个焦点地区,左宗棠充分利用敌人的矛盾,在收复南疆之前,先稳住饿国而全力对付英国。在充分准备之后,左宗棠于1876年夏天揭开了驱逐侵略者、收复新疆失地的战幕。乌鲁木齐之战、达坂―吐鲁番之役、收复南疆……年仅古稀的左宗棠以"吊伐之师"出入沙漠荒僻之所,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光复新疆,恢复了祖国的.统一,沉重打击了英、饿帝国主义分割新疆的狼子野心。所以,左宗棠完全称得上"丰功伟业,世莫与争".他收复新疆,不仅在当时意义重大,而且深深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以后的命运,"若新疆不固,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左宗棠坚持并亲率大军收复新疆,保住祖国一片大好河山,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一位彻底的民族英雄。
新疆收复后,百废待举。左宗棠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政治眼光,既发展新疆经济,又力倡新疆建省,为新疆的振兴和发展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发展工商业,屯田垦荒,兴修水利,改革税制,发展蓄谋、桑蚕业,恢复交通,赈灾禁烟,振兴文教。他整修嘉峪关,并亲自挥毫题字"天下第一雄关";他一面进军,一面叫士兵筑路,部队前进到哪里,马路就修到哪里,柳树也种到哪里,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由潼关到嘉峪关3700里长的绿色干线。书载"左恪靖命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杨昌浚曾有"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对左宗棠和西征将士收复新疆的伟大功绩进行了热情的歌颂。这就是有名的"左公柳".
同学们,下次再驾车西行,别忘了驻步欣赏一下"天下第一雄关",品尝一下美味的"红柳烤串",也算缅怀一下题字、种柳的左公左宗棠。
左宗棠读后感4
常言:做人学曾国藩,做官学李鸿章,做事学左宗棠。读完三人传记后,深以为然。
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一个秀才家庭,年青时即中举,但就此止步,三次会试落第。但他却有真才实学,常以“今亮”自居,曾自撰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正因为左的才华,才可以举人出身,却赢得了许多高人的.慧眼。首先是两江总督陶澍,一付对联引见(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两人结为忘年之交,进而结为儿女亲家,这是左腾达的关键起步。第二个是胡林翼,此人是陶澍女婿,曾国藩至友,后来官至湖北巡抚,这是左腾达的鼎力推手。第三个是林则徐,林路过湖南,专门邀请左相聚,并赠新疆军事、地理、文史等方面的资料。第四个是郭嵩焘,此人为左邻居,在危难时候挺身相助(左得罪于总兵樊燮,郭请潘祖荫上奏咸丰:“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第五人是曾国藩,虽然两人性情不一,屡有交恶(如联:“季子敢言高,任不在朝,隐不在山,与吾意见常相左!”“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君经济有何曾?”,但曾出以公心,对左尤有提携之恩。
左军功无数,在战太平天国、灭捻军之乱、平回民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旷世奇功在于收复新疆。19世纪中叶,英、俄两国争夺中亚,威胁我国西部边陲。1865年,阿古柏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率兵侵入我国新疆南部地区。1871年,俄国乘机出兵佔领伊犁地区。左力排李鸿章等人异议(“海防”与“塞防”之争),抬棺西征,进驻肃州(今甘肃酒泉),步步为营,稳打稳所,先平回民,再灭阿古柏,再逐沙俄,为中国保住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
故梁启超说左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曾国藩说左是”当今天下第一”。
左宗棠读后感5
很是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人物传记,尤其是围剿太平军和回民起义的章回,既是整部传记里的重中之重,也是左宗棠人生从发迹始至辉煌的部分。
纯粹从成王败寇角度来看,左宗棠的气场十足,不是那种横刀跃马取上将之首级似的.将才,而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帅才。看了这部外国人写中国人的传记后,对左大将军的一生功名有了大概的认识,原来一直以为那个时代最牛的是曾国藩,其实不是,曾国藩打仗远远不及左宗棠。
看着现今的中国地图上的新疆和版图外的蒙古,难免会想到汉唐,那时“虽远必诛”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真刀真枪。到了羸弱的清末,外强内乱,大清朝在飘摇中残喘,能不被殖民能保存疆土实属不易。
仅就书中讲的联系一下现实,稍稍有感而发。
左宗棠的回民平叛和眼下的新疆暴恐。相信作者在书中提及的西域各族跟汉族长期和平相处很长历史的这个观点,乱,也是在近现代。真希望有个左宗棠式的人物能把这种乱好好治住。
在左宗棠年少读书时,作者有一段对到时中国的教育体制有段简短评述,读了后再对照眼下教育体制,一身冷汗,好像没变过,还是一套需要勤奋不止或费心费力的教学体制。
网友对“左宗棠传记读书心得”评价:很深入的探讨。
左宗棠读后感6
清朝可以摇摇晃晃地度过19世纪,谁是功臣?曾国藩?胡雪岩?还是李鸿章?都不是。其实,左宗棠才是大清的主要功臣,请听我娓娓道来。
左宗棠(1812-1885)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家事,读遍群书,钻石开地、兵法。后因此成为清朝晚期著名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其实是历代伟人。他因三试不第隐居山间,自诩为诸葛亮,而他的确有诸葛亮的一番智慧。四十几时基宗棠出山,以他的聪明才智平定了内部运动,并且把入侵的洋人打得落花流水。左宗棠有诸葛孔明一般智慧,用的时机非常准确,他的爱国情怀所有中国人都会记在心里,我也被他的举动所敬佩。左宗棠很会让失落的朝廷重臣又找回自信,曾国藩因战事失利跳海而被救起,左宗棠以犀利的.语言使曾国藩羞愧,而言外之意又他重新振作起来,最终又回到了历史的舞台上与人并肩作战,这种精神是让我所佩服的。
左宗棠读后感7
读过中国历史小说《左宗棠》使我认识到清末还有一个清正廉洁、为民办事的好官。清末时代,满清王朝统治中国已经二百余年了,经过康乾盛世,到嘉庆皇帝当政时,政治腐朽、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而西方列强的兵般已经逼近国门了……
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日子里,左宗棠诞生在一个清苦的书香人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平日教几个学生,有些束脩收入。也有几十亩田,是那种“耕读门第”的人家。正常的年月,生活还能维持,一遇天灾,就要艰难度日了。
他二十一岁中举,后来连续三试不中,使他对科举更加不感兴趣。于是,他开始了潜心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家族已经败落,只得入赘妻子周诒端的家里,以授徒为生,边授课边钻研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历史等,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直到不惑之年已过。在师长、朋友的推荐下,凭借自己的精通韬略,足智多谋,进入官场。在他的后半生里,仕途春风得意,事业也达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光辉顶点。
左宗棠适应历史潮流,以国家重臣衔令西征,不挟种族的偏见,并排斥抑回扬汉的陋习,公开扬言:“只分良莠、不分汉回”。对那太平乱、捻乱、回乱采取“当剿则剿、可抚则抚”,毫不存有偏见。每收复一处国土,就为那里的百姓抢修,因战争而受损的房屋、道路,赠送军粮,拿养廉银救济贫民,实实在在的为民办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惊扰百姓,掠夺民财。他在军营里和战士们吃住一起,共度二十几年的军涯生活。
在进军新疆时,由于清朝官场的黑暗、贪官中饱私囊、国库空虚、军费紧缺,左宗棠领着军队,啃着红薯、抬着棺材到西北边疆去抗敌。在他的精心谋划,呕心沥血,克服种种困难,击败了侵略者,将新疆收复,为国家、民族立正汗马功劳。
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左宗棠对各族同胞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很快得到广大回人、满人、蒙古人,特别是得到广大维吾尔人的广泛支持与拥护,使外国侵略者安集延人——阿古柏很快受到孤立了。
左宗棠能高瞻远瞩,在收复新疆之后胸怀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立即加以苦心经营,他组织人力、物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而在另一方面,他又开辟河渠,提倡种棉织布、育蚕缫丝,以机器织呢、引进洋务。
同时,左宗棠又在西北地区开发资源,设书院、办义学,用自己的养廉银刊印书籍、提倡科学、发扬文化、提高人民素质。他真是为官一任,造福四方。
总之他以年近古稀的高龄,在列强环伺,国力削弱的情况下,能够挽狂澜于即倒,西出玉门关,收复新疆,建功异域边陲,他那种爱国的情操和那力排众议、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赢得了同时代和后世的钦敬。
设想不管任何朝代,有一两个像左宗棠这样的清官,那时,国家的千千万万人民不会,在夏季酷热天气无处避暑,吃了上顿愁下顿,在冬季的刺骨寒风中受冷冻。
左宗棠读后感8
“中国不可无一日无湖南人,湖南人不可无一日无左宗棠”,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次为湖南人而感到一种历史的骄傲,为何?因为这句话是对湖南人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的一种肯定。从当年的楚王“问鼎中原”开始,似乎就有了楚人的“果敢、胆大、勇谋、强悍”之举,而古语“惟楚有才”也应该不是空谈,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楚人对于历史前进的一种能力的肯定。
宗棠,为左公,字季高,自号“亮”,亮者乃三国之孔明也,既能如此自诩,定是满腹经纶。在美国有一份调研报告,问及近现代最能影响中国的三个中国人分别是成吉思汗、左宗棠、毛泽东三人。姑且不论为何只有此三人,但我认为,能够在国际上有如此佳评,或者说能够在国际上受到如此真切的关注,估计那些研究者也不是唯唯而谈,甚是有理有据。
纵观左公一生,出身寒门而求仕不得,屡试屡败而直至中年,也许天降英才而终为大器晚成者,乃左公之一生坎坷见证也。左公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善于联袂,佳有绝对,“藏头露尾——显性阳明”,“扬子江头渡扬子——焦山洞里住椒山”,“人心莫高,自由生成造化——事由天定,何须苦用机关”,等等,许多好的名言警句,甚是经典,知其者为智者,未知其者可为迷茫。
左公留下的精神财富,于我而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做人。“忠君爱国,礼贤勤民”,是我对左公的为人的'概括。左公成为清朝的公务员,没有经历国考,也没有经历省级考试,年轻时候的几次公务员考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乎不得不潜心隐居而退于乡野,后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东南危急,朝廷下令曾国藩剿灭,于是左公有机会受人举荐而为幕僚,幕僚实际上是不带编制的顾问。后来由于命运多荈而有幸带兵打仗,从一个小小顾问做到能独挡一面的将军,其为国分忧为主解危的壮举,不可谓不算忠君爱国。更有后来的历史问题,如阿古柏叛乱、伊犁落陷,左公年近七旬而挂帅西征,靠的是为国尽忠的志气,终于光复新疆,收复伊犁。左公爱民有心,最恨贪官污吏,其怒罢景廉、荐杀贪官成路,不可为爱民,再者,左公鼓励军民屯田垦地,自己种树种粮而自给自足,减轻赋税,体恤民情,不可谓不勤民。于左公一生交往较深的有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胡雪岩等政界商界名流。林则徐北上途经长沙,指名要见左宗棠,林则徐曾说“日后收复新疆者,唯季高一人也”。同为官场朋友的李鸿章,也敬佩左公为人“虽政见不和,乃忠心为国而老当益壮,不禁让人可歌可泣”。
第二,关于持家。“忙碌于世,耕读教子”,是我对左公持家的概括。左公一生清廉,自幼出身寒门,虽饱读经书,且酷爱地理、农业方面的书籍,也许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从小也是耕读于乡野,故对左公颇有同感,耕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积累起来的重要的文化内涵,耕者乃可以解饥也,读者乃可以长智也,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左公一生都不辍耕读,从隐居于乡野,到东征浙江福建,再到西征新疆,似乎一生都在耕读。而其在教育他儿子的时候,也是教育家人要自食其力,靠耕读持家,靠志气存人。
第三,关于事业。“清廉为官,公私尽忠”,这是我对左公事业上的评价。左公为官三十余载,靠俸禄为生,也靠养廉金度日,但其没有一个铜板,也没有收受一个铜板。清廉之举,让人敬佩。所谓廉洁,不贪为廉,拒贿为洁,不就是廉洁,在封建社会的年代,“千里做官只为財”的断论似乎于左公没有丝毫的腐蚀,且当袁宝恒作为钦差大臣专门去查办左宗棠的军饷的时候,却没有任何的贿赂的劣迹,也没有任何中饱私囊的举动,可谓左公廉洁为人,光明磊落。左公一心为朝廷尽忠,至死方休而不辞年老,当俄国赖账欲强占伊犁之际,左公却在六十九岁之高龄乃抬棺亲征,不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一边备战一边和谈,终于迫于收复失地之决心,俄国归还伊犁,使得伊犁的归还成为清末唯一的一次收复领土主权成功的壮举。而在清末摇摇欲坠之际,左公依旧不顾年迈体弱而力挽狂澜,乃至鞠躬尽瘁而客死他乡,成为后人之尽忠楷模。
左公一生,与其精神乃浩瀚长存,与其为人乃中表于世。一个平凡的农民出身,却能够懂得种田种地且自给自足,更能懂得开荒战备而长久西征,最终在粮饷齐备战力锋锐之际,收复领土而壮举连连。一个没有读过正式军校的儒家学者却能深谙用兵之道而成为常胜将军,在长期的征战之中谋略深远却又铮铮铁骨,用战功捷报诠释了作为一个军人的满腔热血。一个大气晚成的朝廷栋梁,于公乃尽忠,于私求原则,为朝廷分忧之际仍高瞻远瞩,为政见妥协之时乃为国力争,只为了那作为一个臣子的责任,一份尽忠的责任。一个长期为人父母官的封疆大吏,能够心怀为民而体恤民心,鼓励民众开垦,留足种子和口粮,其余卖给政府,这难道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初的模版吗?
左公之举,后人无可超越,毕竟时代的横亘一个多世纪,也难以比拟,但于后人而言,该如何向他学习呢?我想,首先是做人要有原则,对的就要坚持,不要背负良心债;其次,要勤劳,靠自己,不懒惰,多上进,靠自己的双手干事业;再次,廉洁为公,清白于世,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还是作为一个公务员,都应该清清白白,问心无愧。
左公壮乎乃成就伟业而佳话千古,于今日缅怀,更为后人多勉励。
左宗棠读后感9
看了《左宗棠》,真是感慨万千——于左本人,于国与家。在中国官场,像左宗棠这样恃才傲物、目中无人、口无遮拦而又能够封侯拜相的真是寥若星辰。盖世英才和艰难时事造就了他,成就了他。左宗棠是清末重臣、能臣、干臣,成就了一番伟业,给积贫积弱的晚清带来一缕生机希望,不仅利于当时,更利于后世,尤其是收复新疆,为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强大屏障。格局和人格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左宗棠是有大格局的人,苟利国家,不拘小节,不贪财怕死,一生坦坦荡荡,勇于任事。虽受排挤掣肘,但基本上心想事成,行为所愿,才能所用。这样快意人生,一生有几个人能够?
看看晚清之中国,就知道国家积贫积弱的无奈可怕。一个王朝承平日久,帝国所有的`病症慢慢都出来了。体制实在太重要了,也是治疗帝国病的良方。人治有太多的不确实性,忽兴忽乱,治乱无状。制度还是管根本管长远。一个好的制度,是国家之福,民族之福,才是长治久安,民族复兴之路。
左宗棠读后感10
读过徐志频的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总是感觉少一些东西。也许是由于作者太过动感情,过分褒奖让传记的严肃性降低了几分,也许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涉及到平定回民动乱的历史过程。而这本左宗棠更加严格,认真的给我呈现了一个左宗棠的形象。
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不拘一格、直言不讳的性格造成了他军事上面的成功。他的视野要比同时代任何人都要开阔,他最早意识到海军、海防的重要性。战场是他的用武之地,可他不是战场的毁灭者,他是和平的建设者,每攻占一城,他都会抚慰民心、重新建设,他尽最大的努力让人们重新回到土地上,开发、建设、和平的生活在土地上,他努力恢复当地的社会秩序,并将它建设的更好。作为一名将军,他却有识人之能,他总是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并了解他们的才能,让他们的才能在战场上发挥到最大。同时一直坚守着儒家的教育,忠君爱国的思想根深蒂固的根植于他的内心。
引用曾国藩对他的评价“此时西陲之任,倘左君一旦舍去,无论我不能为之继,即起胡文忠于九泉亦不能为之继之。君谓之朝端无两,我以为天下第一耳!”
左宗棠具有真正伟大的灵魂。他是一个伟大的将军,一个伟大的管理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国外知之者甚少,在他自己的国家里也未享有应得的`声望。倘若他的同胞能仔细研究他的生平与公祭,就能够获益匪浅。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对国人在悠久历史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它dui古代圣贤怀有敬畏之心,且一直遵循圣贤之道。他为自己的国家呕心沥血,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他怀有坚定的信念,深信国人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找出一条新的出路。
左宗棠不愧为国家之光、民族之光!
左宗棠读后感11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晚清的慈禧太后是我们民族的奇耻大辱,她卖国求荣,涂炭百姓,实乃千古罪人。在对慈禧太后憎恨的同时,对她身边那些不为民做主的达官贵人也有深深的厌恶。所以,从没想过去深究过某一个人。今早,无意中读了《智慧名人左宗棠》,让我对晚清的官员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也并非全是和慈禧同流合污的祸国殃民之人。
左宗棠所生活的时代,其实已经是满清政府病入膏肓,国家政权摇摇欲坠之时。曾有人形容当时的形势——日之将夕,悲风骤起;军队腐化,灾害频仍。面对这样的一个日渐衰落的政府,左宗棠想一展抱负,力挽狂澜。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他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了中兴清王朝的名臣。
面对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左宗棠更是想谋富国强民之路。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造船厂和织呢厂,成为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为国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左宗棠最名垂千古、令人怀念之笔在于他挥戈西指,收复新疆之举。时1864年,浩罕国军官阿博古和沙皇俄国入侵新疆,而左宗棠以至垂暮之年,他依然担当起收复新疆的重任。当时,中央财政危机,地方财政困难,真是内外交困。左大人在“当与此虏周旋”信念的支撑下,多方筹粮、筹饷、筹运转。由于粮草充足,指挥得当,很快就收复了北疆乌鲁木齐,又通过大阪城之役收复了南疆。在最后一个收复伊犁的战斗中,左宗棠已近70岁,身体极度虚弱,还不时咯血。伊利又是在沙皇俄国的手中,这注定是一场殊死的博弈。于是他命令士兵抬着棺材出了嘉峪关,准备与敌军决一死战,血洒疆场。沙皇俄国见此,终于答应以外交形式进行谈判解决伊利问题,挣回了我们所得的权益。
更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左宗棠为官一生,却洁身自好,两袖清风。据说,1973年因需要迁移左宗棠墓穴,挖开之后,竟没发现纹银半两,这正印证了他早年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豪言壮语。
呜呼,我智慧名人左大人,你不愧是中兴清朝的名臣,是富国强民的贤人,是抗敌御辱的名将,是一身清廉的“名宦”。你让我改变了对晚清历史的看法,你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代名臣。
【左宗棠读后感】相关文章:
左宗棠的六句名言08-04
《简爱》读后感 读后感03-04
《青铜葵花》读后感_读后感02-15
《灯光》读后感作文_读后感01-10
《家》读后感_初中读后感03-23
《论语》读后感优秀 读后感03-04
关于边城的读后感 读后感03-05
奥德赛读后感最新 读后感03-05
鲁迅故乡的读后感 读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