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时间:2024-06-10 14:23: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必备)《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豺狗语言远离了内心的连结与合作,切断了人们与自己以及他人的连结。眼界狭隘,思维单一,还会让我们把自己所做的错事当成理所当然。也会破坏家人之间和谐有爱的关系。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我们应该多用长颈鹿语言,它会让我们的胸怀远见,彼此坦诚,满足家人的需要。

  读家庭会议这几页让我找到了怎样跟儿子沟通的技巧,因为儿子在很多事情上不愿意跟我讲(之前我跟儿子谈心方式错误的原因)。我打算多准备几个笔记本,写下我们对彼此的需要。

  安全感我自己一直都没有,所以也不知道怎么给儿子,导致他胆子特别小。后来我遇到老公以后从他的身上我慢慢的找到了,他也会教我怎么给孩子安全感。现在我在老公和儿子跟前都像个小女生一样,我会随时跟他们两个撒娇,儿子也会像大人一样保护我。这样做以后儿子的安全感好像比以前多了,还学会了保护我。对现在的`生活我很满足,也希望可以一直这样走下去。

  读《非暴力沟通》读了这么长时间关于怎么和孩子相处的书,感觉自己也进步了一些,只是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还会对他发脾气,生气最多还是因为:我心里你的‘应该’,比如出门呀你所有的事情应该是准备好的,放学回来不用我说你应该是主动去写作业的,晚上睡觉你应该是我们规定的时间就要睡觉的。我们规定的几点写完作业你就该写完的等等,孩子只要没有做到,我就非常生气,还很痛苦,总感觉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还没有自觉性。我的定力还不够,我要继续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好妈妈。

  如果孩子们相信他们的的需要对你很重要,也会更加放松,更少的出现习性反应。他们无需摆出防御姿态,提防父母用高压手段胁迫自己做事。随着这种信任的建立,你将会体验到一种奇妙的惊喜:你的孩子将会乐意跟你合作,满足你的需要。找到在一起和谐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的家是一个充满尊重与合作的地方。如果你深深地渴望连结与和谐,那么你就正在带来这一切。在这个家里我们每个人都能试图理解其他人行动背后好的理由,在这里,你和孩子都深信,你们的需要都会得到考虑和关照。你们会用充满尊重的方式关注需要而不是批评、指责和惩罚。在这里,我们一家人协力让彼此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而精彩。

  读了一段时间书以后,自我感觉自己进步很大,首先不对孩子动手了,其次不用暴力语言对孩子说话了,有的时候还会现学现用。以前我家里就像战场一样,现在火药味几乎没了,我偶尔还会跟儿子撒娇示弱(不包括学习)。我和儿子吵架最多的是因为他没有按我说的做,我语言暴力,他叛逆委屈,气急了我都想把他再塞进我肚子里,没生出他多好。那时候我很少找自己的错,就算是心里知道也不会承认,还常常劝自己为了他好。最近这段时间我好多了,我会静静地坐在距离孩子不远的地方陪学习,也会陪他玩游戏,看着他脸上天真的笑容,我才知道自己错过了多少孩子开心的时刻。至少现在还不晚,我会写下我想陪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一起开心的意愿,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走下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看过那么多鸡汤,都提到,要好好做人,就先从好好说话开始。

  可很多人,都是对外人和风细雨,对家人狂风暴雨。

  隔了一层血缘而已,有的人就不愿再做人了。

  我们总是有一个误区,好像越亲近的人越有责任接受我们的不满和负面情绪。

  大学那会看过一篇文章,叫《你好好说话会死吗》,里面举到一个例子:

  “家里的父母年纪大了,接受新鲜事物比较慢。拿着一个智能手机,小心翼翼地找你来学。头两遍是有耐心的,慢慢的就不耐烦了,甚至干脆甩下一句:说了这么多遍还不会吗?这个太麻烦了,要不你别学了。”

  上面的事情我也经历过,甚至说出过更过分的话。

  我觉得自己也是暴力沟通的一把好手,尤其是对自己亲近的人。

  要么嘴巴闭得像个蛤蜊,要么张嘴便要吃人。

  完全忘记了二十几年前,他们是怎么一个个音节教我念“爸爸”“妈妈”的。

  现在离开了家庭,进入了工作场所,一言一语也难免没有撞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需要频繁的与学生打交道、与同事沟通,很多时候却总是产生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偏差,这就更需要我学会好好说话。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如何非暴力沟通。

  毕竟,人的言语,虽然有利于彼此的理解,但也会留下一无是处的.误会。

  书中讲述了四个方面的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们构成了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模式。

  观察:不主张绝对化的评论,要清楚地描述观察的结果。

  感受:真实地表达感受,让沟通更顺畅。

  需要: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和他人未被满足的需要。

  请求:在表达自己请求时要具体说明,避免使用抽象语言。

  这是非暴力沟通具体的操作步骤,实用性很强,它可以变成我们说话的万能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我想要……我请求……”。我试着和朋友练习过几次,多少会有点别扭,甚至感觉都不懂得说话了,但却并不妨碍这种沟通方式的效果。

  除了万能说话公式,作者还给了我们4个沟通的好习惯:带着同理心去倾听;充分表达感激而不是赞美;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愤怒;培养对自己的爱、明确自己的需求。

  虽然这些步骤和习惯没必要在每个场景中如实运用,但学会基本的准则是非常必要的。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进行联系。所以,我们最需要的是意识和信念,然后才是上述的沟通技巧。

  沟通方式和性格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而得到更正。

  尽管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不相同,但我们都是人类,都有人性,所以,作为人的感受和需要是相同的。

  既然语言是扇窗,那就别让它变成一堵墙。

  好好说话,关爱自己,同时把别人放在心上,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学习了沟通技巧,却改不了说话习惯,刚刚用好一次,又来一波争吵。

  说白了只有沟通技巧是不行的,要让他成为习惯才好。对于原生家庭的沟通方式,已经深入骨髓。如果是和风细雨式的倒无所谓,如果是狂风暴雨式的,那一时半会估计没戏,得慢慢改变,慢慢适应,慢慢养成习惯。

  今天听了《折叠北京》,是一部得了雨果奖的中短篇小说。说是科幻,却赤裸裸的反映着现实,三个层级,三种世界,拥有24小时的第一层次,拥有16小时的.第二层和只有8小时夜晚的第三层。现实中的高层国家干部们和马云们等等他们应该算是第一层级的吧,他们24小时担负着万人级以上人们的生活工作等的责任;再说中间阶层拼了命的学习,努力工作,希望挤进更高层级;第三层则工作8小时生活娱乐两不误。虽然比较片面,但也是部分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看看自己是怎样的生活,有想要的是怎样的人生,再看看暴力沟通对象的有是怎样的,想要怎样的?是不是会更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平和再多一分宽恕。实行起来非暴力沟通是不是就会顺利了多。

  写给需要的你,还有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知道这本书是源于一个共同爱好心灵成长的好友推荐的,那天我咨询她事情,她很激动的推荐我这本书说一定要好好读读,我抵挡不了她的热情立马在京东上下单了。京东很快,第二天就把书送到我手里。然而,那本书大概就在我的书架上静静的躺着超过了三个月,塑封都没有开启。

  第二次,我再次遇到我的好友时,我发现跟她沟通似乎感觉更好了,很明显的感到我的事情她都在认真的倾听和感同身受。她依然强烈推荐这本书,而且告诉我说自己花了好多精力在学习,这一次我动心了。

  这本书为什么没有立刻吸引我的原因,大概吃亏在书名上。看书名以为在讲沟通技巧,然而我对于写“术”一类的书并不太感冒,我喜欢看“道”。我个人认为脱离了正确的道的基础去研究术,似乎根基不牢,有走偏的风险,而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我还是高估了自己,这本书其实是术和道的结合,既有指点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见影的实操,很值得反复看,反复练。

  那么何为非暴力沟通呢?在我们的表达里面含有四个要素:1)观察,这种观察不带任何评价,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2)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确认对方的感受。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励别人说出需求。4)请求,清晰的表达出自己希望对方做什么,或确认对方需要自己做什么。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练起来还是需要刻意的。

  先来看一下观察。摘抄书里我很喜欢的一首小诗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在生活当中,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我们的语言,很多时候都是评判,甚至会上升到道德评价。比如,你太不负责任了;我的孩子很懒。比如有同事对某件事提出我们认为不好的的疑虑时,我们通常会说,你太负面了。有没有觉得这些对话里面,对方听到了批评,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时候我们为了表达我们的欣赏,通常简洁的一句:你好棒!你好优秀!虽然是表扬别人的话,但是,对方听到了空洞的应付,一样没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详细的事情先,再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和表扬要具体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还有时候,我们也喜欢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价。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太习惯比较了,我们家长为了教育孩子通常会拿邻居家的好孩子来比较,学校会排名成绩,这也是一种比较,团队会排业绩表,这也是一种比较。但是比较蒙蔽了我们对别人或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认可。在比较的环境中,只有在比得过别人时,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优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后了,或者换到一个竞争更激烈的环境当中,我们没有能走在前茅,整个人都开始变得不好了,开始焦虑,开始否定自己。虽然适当的焦虑能引发人不断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认为深切的认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状态更加能给人于成长的力量。

  再来看一下感受。本书是老外写的,他说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说不出感受来。而貌似我们中国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愿意大方的.表达出来,大家都怕尴尬。可见我们的语言能表达内心是太有限了。书中有个例子: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的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作者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晚上不该这么大声。作者说这是看法,不是感受,让他再表达一次感受,他说声音太大了会打扰到别人,作者解释说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学生想了想,斩钉截铁的说,我没有什么感受!有几次,我看了这本书后,我问儿子,妈妈答应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么感受?他想都没想直接回答我,没什么感受。后来多启发几次,他会回答,我感觉很好啊。好是个很笼统的字,我继续问,除了好呢?很开心啊,还有呢?没有了。

  为什么要关注感受,作者强调要倾听自己和倾听别人。倾听是个技术活,我原幼稚的认为,倾听就是人家在那说,我有能力不插话,现在看来,还需要注入情感的关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那多美好……”的确,我们一听到别人的痛苦或难题时,大都急于给予评判,建议,说教,安慰,或者同情,询问等等,作者说这些都是倾听的障碍,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自己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对方觉得我们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或许就会停止了谈话。这个的前提是首先我们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倾听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顾好别人。

  第三个是需要。发现自己的潜在需要也是一种能力。有一些话语,比如“我没办法”,“不得不”,作者认为这些语言表明我们在逃避责任,把自己推向一个弱者的地位。其实我们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我们面临的一切选择,都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即使我们不选择,也是主动的选择保持现状。我们需要把语言换一种说法:我选择做…因为我想要…。书中一位老师抱怨学校的评级说,“我讨厌评级,这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学区政策。”作者建议她换一种说法: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师立刻发现对于评级这件事,她有主动的选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很生气,因为你饭吃到现在还没吃好,都凉了。”“我很失望,因为你昨晚没来参加我的生日party。”多么熟悉的句子啊,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但是很可惜这些都不是非暴力沟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沟通提倡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气,因为我…而不是因为你…。比如,“我很生气,因为我看到你饭还没吃好,我担心你吃凉的饭会拉肚子。”“你昨晚没来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为我很想见你和你叙叙旧。”我想这和心灵成长领域里提倡的,“事情的发生和我们的情绪之间并无特别的关联,只是我们赋予事情它意义了,我们自己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种理念不谋而合。作者说,生气的产生,是源于我们内心没有被满足的需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别人生气是因为别人有需求,自己生气是因为自己有需要。觉不觉的这个和“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句话神似啊!当我们关注在什么需求没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倾听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点请求。如何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也是至关重要的。文中有个例子说,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出去买酱油,但先生很可能以为太太在指责她。类似这种误解应该是很常见的吧。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说话方式这么的简单粗暴,总以为别人都能明白我们的想法的疏于用心表达,其实都最后不仅自己失望,对方也有压力。

  请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区分的。书中说,如果我们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然后我们就开始责备或指责对方,那么对不起,这个不是请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请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对方的拒绝的。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这种情况下,我们貌似目的达到了,但是我们收获了隔阂和疏远,对方在不情愿的情况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对方收获的是对自己的讨厌。看,两败俱伤,这实在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这本书写的很实用,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作者总结,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在诚实的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交流。全书提倡爱自己爱他人,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这里,我只是写了一点点感悟,如果你有机会静下来亲自看几遍原书,一定会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获。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沟通无处不在,会用“爱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是所有教师必备的一项加分技能。然而大部分人在日常沟通中都只是出于习惯性的反应,而并非建立在察觉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之上。马歇尔·卢森堡在其《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分享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教会我们如何正确进行有效沟通。

  观察(Observation)

  “观察”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不带任何偏见和评价。当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自己的评论时,他人往往会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从而产生抗拒和防御心理。

  在给孩子们订正作业时,常常会碰到需要订正好几遍才能订好的同学,面对这样的情况,有时我们会脱口而出“你怎么还没订正好。”不管说得多心平气和,这句话都会让对方感受到指责和不耐烦。倘若我们换个说法,告诉他“你订正了10分钟了。”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订正不够认真,效果会更好。

  感受(Feeling)

  感受和情绪是人与人交往之间最柔软真诚的部分,我们要做是: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带任何情绪。即:表情平和、态度冷静,声音适中、语速平缓。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控制并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减少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需要(Needs)

  清楚明了地说出自己的需求(我希望怎么样,我想要怎么样),而不是默认对方知道我们的需求或把自己的需求遮掩在情绪和感受的背后。

  如直接明确地对学生说:我希望你多花一些时间在听音模仿和课文背诵上面。

  请求(Request)

  根据自身需求,勇敢具体地表达对对方的正面请求。“请求”不是命令,请求里有礼貌与尊重,且好达成、易上手。正面请求(可以怎么做)比遏制性的请求(不要这样做)更容易让人接受。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需要平等与尊重。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学会倾听和感激。

  “倾听”不仅包括倾听他人,也包括倾听自己。倾听他人时,我们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也许对方真正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和一个认真倾听的对象,而不是所谓的建议或我们的感受。倾听自己,我们则需要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别人做什么。

  此外,“人人都渴望赞赏和感激。”没有理所当然的好,一句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感谢能令人心情愉悦一整天,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对他人的赞美和感谢。

  最后,我相信,没有人喜欢被评判,也没有人会无故拒绝真诚的请求,掌握非暴力沟通的逻辑,才能不沦为情绪的奴隶。愿我们都能知足且上进,温柔而坚定,维持善良,坚守原则。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非暴力沟通》一书,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写,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我一直以来比较排斥读外国人的书,尤其是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作者去难民营中的一个清真寺讲解非暴力沟通时,遭到一个穆斯林男子的怒吼,许多听众随声附和,现场一片混乱,尴尬至极。可是,作者神情自若地与该穆斯林男子进行非暴力沟通,对话持续了近二十分钟,“穆斯林”的情绪稳定下来,作者与之成为了好朋友。一个小时后,这个原先称作者为“谋杀犯”的男子竟然诚恳地邀请作者去他家享用丰盛的斋月晚餐。真的是太神奇了,刚刚还是水火不容,转瞬之间“化敌为友”,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奇效。我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于专注于彼此的观察,用心倾听对方每一句话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并顺势引导对方认识到:美国人有很多,善恶并存,而“我”是来帮助穆斯林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表达,让别人看出我们的善意,这是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条件。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圣·路易斯地区的一个女教师,因为帮助学生学习,而下班迟了。空荡荡的.教室里,她正在收拾东西。这时一个陌生的男子闯进来,大声吼道:“快脱了衣服”,意欲强暴她。这位女教师急中生智,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之交流,那位男子每听一次她的反馈,冲动的欲望,就减弱一点,最后竟然感觉很羞愧,灰溜溜地逃之夭夭。这个女教师幸免遇“难”,启发我们,在危急时刻,神情慌张,剧烈反抗,反而会激起对方的怒火,悲剧难免会发生。反之,运用非暴力沟通法,倾听对方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赏,从对方的立场出发,为对方着想,那么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真是一种神奇的沟通方式啊!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总之,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模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可以化解很多一触即发的矛盾冲突,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各种各样的学生沟通,如果沟通能力强,各方面力量就会调动起来,形成合力,班级就会和谐发展。反之,就会怨声载道,矛盾丛生,工作无法开展。所以,我建议大家多读《非暴力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正如一位南京大学一位教授所说:“优秀的班主任都是沟通高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非暴力沟通》此书是阮胤华翻译,原作者是美国的卢森堡博士。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xx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与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与争端。此书共13章,190余页,书中插有12位小朋友的天真烂漫的画作。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总体来说用三个词来形容:有趣、温暖、实用。有趣是因为书中不仅文字排版有趣,还兼插有图画,给人感觉新潮,所以在边读边品之中不失风趣;温暖是因为书中有的文字段落给人温馨有力量的感觉,让人读完不尽心中有暖流流动,这种暖流如涓涓细流持续且平滑;实用是因为书中不仅有沟通技巧的介绍,还有案例练习的讲解,在你了解沟通技巧后,有案例练习帮助你更好的理解,以便掌握沟通方法与技巧,这种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写作方法让我确实感觉到买和读这本书是不吃亏的,而是值得和有意义的!

  以上本人所叙述的可以认为是该书的好处,其实该书也是存在缺点的:

  一是该书缺乏理论的深度,没有明确直接阐述非暴力沟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只是通过侧面介绍该沟通方式的方法与原则及如何使用与理解该种沟通方式,例如书中分章节的介绍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包括列举实例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

  二是该书中文版的翻译文逻辑性不强,不够严谨,全书行文逻辑从引入(原因与背景)到介绍(方法与技巧),缺乏最后的总结与概括,该书最后虽然有后记与附录,但没总结清楚与详细,最后难免会让读者产生有一知半解的感觉!

  读罢此书,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即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接着,表达感受或心情;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最后,提出具体的请求。四个要素在非暴力沟通方式中环环相扣,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式需要注重这四个要素。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到各个层面的交流和各种环境中,如亲密关系、家庭、学校、组织机构、心理疗法及精神辅导、外交和商业谈判、任何性质的争论与冲突等,从以上诸多应用层面可以看出非暴力沟通这种沟通方式还是有很大的作用与益处的。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和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有些人用非暴力沟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关系,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不同的`人运用非暴力沟通有各人自己的用处。笔者觉得非暴力沟通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能够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能够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能够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能够使人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从这些方面看,非暴力沟通意义非凡。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体验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新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使我想要尝试与掌握,我相信,掌握了这种沟通方式肯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益处,同时,这本书让我对沟通有了另外的认识,沟通交流不仅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交流沟通促进我们人类的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但《非暴力沟通》绝不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或许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恼,为什么大家总是不懂我呢?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时,我建议你要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们的言语是否给别人带来伤害?这本书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内心的和谐、自我理解、改善关系。

  美国著名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简洁,勾勒出我阅读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在脑海中构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非暴力沟通时刻提醒我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为什么我们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容易产生暴力的状况?并且提供很多解决方案,实际上此书还可以当作改善国家政治摩擦的润滑剂,有时候双方在点燃战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静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尝试站在彼此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着解决纷争,相信我们采取的这种沟通方式定能改变着当下乃至未来的局势。

  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个人风格及文化环境做出调整,它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怎样的字眼进行交流。

  非暴力沟通分为四步:1、描述一个事实;2、说明自己的感受;3、解释原因;4、提出自己的要求。

  与别人沟通时,自己要准确无误的按上面的顺序(当然也不总是绝对的按顺序)向对方传递信息。同时,在沟通中你也要尽力从以上四个方面获得对方的信息。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事实,不是作评论,作者用一章讲如何区分事实和评论,并出了练习题供读者训练。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讲参考答案也没有用对错来判断,而是用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的意见一致”或“我们的'意见不一致”。可喜的是这几道题我都答对了。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步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讲了这两者的区别,作者建立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并说明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步是说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讲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满足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不能满足,我们就不爽。

  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这里要区分的是要求与命令的区别。为了获得对方这四个方面的信息,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听对方的表述,必要时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得对方的信息。在沟通时不要想当然的对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样也不要妄加揣测对方的意思。

  强调非暴力沟通并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于表达愤怒,甚至要用强制力。对于本书的阅读,我受益匪浅!(杨宇庭)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自认为上次读《非暴力沟通》已经很认真了,今天拿来重读,居然又有好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沟通》在前言当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开端。当我们遇到人际冲突时,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不理解我,我的观点完全正确,他为什么总是执迷不悟?我们自认为自己正确无误,是源于我们的自信,可是我又说服不了对方,因为他也有自信。所以,双方就纠缠于为自己辩护,最后谁也战胜不了谁。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却徒增烦恼。我们渴望进步,我们渴望良好的沟通,我们渴望和谐的人际关系,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如何才能说服他呢?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转变的是沟通方式,我们要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苏菲派诗人鲁米写到:“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初读这句话,觉得作者真是没有底线,怎么连道德与不道德都不进行区分了,那这世界上还有正义吗?如果对于不道德行为不去谴责而放任自流,哪里还有公平正义?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再往后看,慢慢理解了。作者的意思是,在沟通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要条件反射地对对方以道德或不道德进行评价,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就是非暴力沟通。它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书中又讲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表达—需要—请求

  四个要素非常简单,但真正做到却很难。书中的“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中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是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这句话清晰的给出了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的答案。道理很简单,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那是因为我们的觉察不够。我们表达的错误,是因为我们觉察的不准确;我们体会不出内心的需求,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到内心真实的声音。

  “而我倾听每句话包含的情感和需要。我并不将他的话视为攻击,而当作来自人类同胞的礼物。”当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觉察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这本书第一次听说是在樊登读书会上听过,印象一般,当时对此类书抱有自然抵触。这次在微信读书上听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求和价值观”。对一本书的评价亦如此。良性的沟通让人心旷神怡,恶劣的沟通令人暴跳如雷。沟通的技巧不容忽视。只可惜,愿意花时间学习沟通技巧的人并不多。为了突破自己的沟通路径,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近来有意识地下了点功夫。遗憾的是,学习的`初衷往往是寻求有效沟通,但学习之后警醒地运用,却发现也是另一种累。累,说明还没有掌握到位,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反省,改进。我们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近的人,学习非暴力沟通,让你在发怒时换种表达方式,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而且有些事没你想的那么糟。

  自我反省,沟通不好的原因,尤其是和家人的沟通,很大因素是没有进行非暴力沟通,急躁易激动,导致沟通失败,不过要想熟练运用时刻运用非暴力沟通还需要做很多努力,有些章节需要认真复习,做笔记,时刻提醒着自己注意沟通的方式,默认于心,只能说努力改变吧。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总之,个人觉得非暴力沟通是有效的,但需要看面对的是什么人以及什么场合。在面对可能遭受伤害的情形时,你首先要做的是保护自己,卸下对方的武器。只有在对等的基础上,沟通才会发挥效用。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今天读到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的三个部分: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这让我想到我们读的第一本书中所说的赞赏孩子的三个技巧:

  1、描述你所看到的;

  2、描述你的感受;

  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就像一个升级版的方法,适用于家庭和人际交往。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充分表达感激,当别人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可以做到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不要让我们的赞扬成为实现某个目的的工具。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认真感悟书中的内容,让自己变得更好。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正在学习非暴力沟通,给大家分享下目前所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刀子嘴豆腐心”“说话直”“都是为你好”特别是亲人或者是关系好的人说一些或者做一些让自己接受不来的事或者话,用这样的句子当挡箭牌我们只好哑口无言,以后我们可能就会越来越少的沟通。

  我自己也是属于很直容易急的人,遇到事情就容易着急,然后说话音调会太高,语气会严肃,让对方不爽,特别是我老公。相处这几年争吵大都是因为这,其实事情都是可以解决,大家都是受不了这个态度。这就是《非暴力沟通》讲的”常常把请求变成命令“

  《非暴力沟通》讲的时候会列出具体事例,让我们能真切的理解到要讲的.东西。

  目前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区分‘观察’和‘评论’“,与人交流时想说明观察到的现象,不要夹杂个人观点金象评论。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不带有色眼镜看事物,不要贴标签。

  诚实的表达自己:有时候我们跟对方交流时会不好意思说,就来委婉的。听着就不容易知道哦我么的具体需求,只能猜测,想中彩票一样。才对的几率很低。

  4岁的女儿,看到想吃的东西会说“妈妈我很饿”,也许是刚吃过饭下楼,碰都卖冰糖葫芦的。吃完饭的时候,奶奶回问她“希希,喝碗粥吧?”不想吃的话她会说“我在幼儿园刚吃过饭,我不饿也不渴”,转眼她自己会去拿饼干吃。

  如果她直接“我想吃冰糖葫芦”,我们就会给讲,不可以,怎样怎样不好,孩子也会回了曲线去提需求。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该书已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实践之父。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还可以作为自我人生追求方向的不断提醒。

  所谓的暴力沟通,并不是单纯地说通过人身攻击等方式进行沟通,迫使对方满足我们的需要。异化的沟通方式有:

  1.道德评判:

  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比如说:你太自私了。你太过分了。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然而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难得到满足。

  2.进行比较:

  在比较时,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很惨。

  3.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然而,我们会使用类似于“不得不”、“你让我”比如说你让我伤透了心等词语。比如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然而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类似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使用的是推脱责任的语言而不是负责任的语言。

  4.强人所难:

  对别人的要求里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而非暴力沟通倡导的是专注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用异化的沟通方式。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举文中的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妈妈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之后,看到儿子把家里弄的乱糟糟的。异化的沟通方式,可能是把儿子骂了一顿。而非暴力沟通呢?小明,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请求)。通过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诚实地表达自己,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关于非暴力沟通要素的注意点

  1.观察:

  我们需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评论:懒惰。观察: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2.感受:

  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我觉得不公平,我觉得他很负责任,等等。感受一般和以下词汇关联:兴奋,高兴,感激,害怕,沉重等等。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3.在请求帮助的时候,需要注意用具体的语言替代抽象的语言,区分请求和命令。

  例如,我们可以说:请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而不是说:请打开窗户。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自责自己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第二种是指责对方。就是反过来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样说,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在争吵的过程中,我们一般会感受到恼怒。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会想他伤心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和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关于以上四种表达方式:第一种是自责,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陷于自我憎恨中无法自拔。而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面对挫折时,体会内心的渴望,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方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第二种表达方式指责对方。如果我们满脑子是非对错,把某些人看作是贪婪的人、不负责任的人、骗子或其他类型的坏人,我们就很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作者建议我们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未满足的需求,而不是情绪宣泄。作者在书中跟大家介绍了一种表达愤怒的方式:1.停下来,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运用非暴力沟通,进行有效地沟通及建立人际关系,同时平静内心,不断地提醒自我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家长“必读书目”中的一本。当初选择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有目的:自己在跟孩子和家人沟通的时候,经常会不耐烦,“简单暴力”,希望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当然,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也是有怀疑的:从书的名字和封面简介,这本书似乎有畅销书的通病:花哨、夸张、情景架构,有自封“万灵药”之嫌。带着这两种心态读这本书,一章章读下来,发现收获其实还是蛮大的。

  作为快餐文化时期的作品,作者直接给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定式;表达观察——说出感受——感知需要——提出请求。正本书也是围绕着这个定式逐一分析讲解。和一般通俗心理学书相似,每一个讲解都是由小故事和小案例组成,读起来不累。读完以后,我试着把这个方法应用到现实,确实会减少“面红耳赤”的几率。这本书确乎不是万灵药,它可以促进自我和对他人的理解,促进内心与外界的和谐。慢慢地又发现,最大的收获是,作者告诉我一个很重要也是经常被我们忽略的观点:不要评价,要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然后说出自己的观察。

  那么,对这本书的推荐我也无法带有任何评价了。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让我们学着认真倾听和观察。全心全意地观察体会自己或别人的信息和感受,然后不带任何评价的说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这本书会知道我们练习这做这些不带任何评价的观察倾,慢慢地说出中肯的理解。对他人和自己的理解是沟通的第一步。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别人或自己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就认为是不道德的或者是邪恶的。鲁斯贝本梅尔说过,“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因为你可能无所谓,因为我说‘这只是我的意见’”。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每章有大量习题,让我们练习区分自己是否客观不带评价地观察了事实。这些练习恰到好处,非常有效果。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二:让我们学着充分表达感受。这是平等的沟通,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这本书指导我们练习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评价。表达评判的是语言。人类语言是我满陷于“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类分类。牙牙学语的孩童已经开始把人称作“好人”“坏人”,然后又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人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勤劳或懒惰,等等。我们从小就学着用评价的语言表达自己。不幸的是,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即便对自己,屈服于评价的压力,很可能使我们心存怨恨,并厌恶自己。“爱”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正视并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将冲突归咎于哪一方。当我们不在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理解我们的感受,内心会变得平和。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三:让我们学着说出具体需求。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和别人需要什么,并准确表达出自己和别人的需要。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经常无视自己的需求,甚至认为这是可耻的。我们长期的教育告诉我们要“牺牲和忍耐”,而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放纵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往往是痛苦的根源。 寻找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不带主观评价和自责的说出需求才能更好的实现和谐的自我和与他人的交流。这本书指导我们练习准确地表达需求,而不是抱怨。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四:让我们学着表达感激和欣赏。赞扬是表达欣赏和感激的一种常见方式 。短期成功学和社会生活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会提倡用赞扬来促进沟通和交流,所谓“再多表扬也不过”,“好下属和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其实,赞扬并不总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关系 ,一旦下属和孩子意识到赞扬的目的是为了操控他们,他们对于由衷的感激和欣赏也会心存疑虑。虽然赞扬有时会让人感到不自在,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 换一个角度 ,不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来表达感激和欣赏会更容易让对方更容易接受。对此,我们可以练习说出对方做出的对我们有益的行为,进而说出我们的那些需求得到了满足,然后表达出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既不自大,也不谦虚。

  现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年轻人与年长人之间有“代沟”,上级与下级有“阶层”,还有地域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宗教差异等等,等等。差异无处不在,沟通却不能逃避。每个人都是带有自己的背景来看待周围事物的。把既有的评价附加与和他人的沟通中,就很难完全理解别人。不评价不代表没主见,而恰恰是要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需求,而让对方没有逼迫之感。

  确切的说,这不是一本解决问题的书,所以,很难把这本书推荐给希望在别人沟通中顺利实现目的的人,这也不是沟通。这更像一本引导我们体谅别人体谅自己,实现内心和外界和谐的书。这是一本提倡避免伤害的书,提倡在沟通中融入爱,体谅和平等。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依稀记得,中学时代的我特别顽皮而母亲总是“以柔克刚”地训导我:“瑞汉,看到茶几下的两双脏祙子和电视机旁那三双,我不太高兴,因为我很看重整洁。”接着,她沉心静气地向我问道:“你是否愿意将它们放进房间或洗衣机?”母亲期待的眼神使得我立马收拾好杂物,这种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可惜现在却没有多少机会感受她的“唠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但《非暴力沟通》绝对不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经过一个多月的阅读,我仿佛找到了一个“新大陆”。或许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恼,为什么大家总是不懂我呢?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时,我建议你要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们的.言语是否给别人带来伤害?这本书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内心的和谐、自我理解、改善关系。

  美国著名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简洁,勾勒出我阅读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在脑海中构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非暴力沟通时刻提醒我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我的母亲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能机缘巧合地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来培育母子间的尊重与爱,怀惴着这份难忘的经历,站在未婚男士的角度来看一些家长对孩子语言上的批评,有时候远胜于他们肢体上受到的伤害。

  当我把这本书的内容给悟透后,自己的内心莫名有一种幸福感:一次约会时,我便把它分享给女友杨晓雯,当时我潜意识只想让她更多地运用于与顾客的语言表达上,毕竟她是做服装销售的,一段时间过后,万万没想到的是,她对于我们亲密关系的处理上也颇有好转,不再试图分析对方有什么毛病,而是全心全意去体会我们内心的需要,至此,我们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难得的平和。

  我曾经读过《关健对话》,但《非暴力沟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为什么我们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容易产生暴力的状况?并且提供很多解决方案,如果说这本书是《关健对话》的升级版,那一点都不为过。实际上此书还可以当作改善国家政治摩擦的润滑剂,有时候双方在点燃战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静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尝试站在彼此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着解决纷争,相信我们采取的这种沟通方式定能改变着当下乃至未来的局势。

  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个人风格及文化环境做出调整,它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怎样的字眼进行交流。工作总结静谧的夜色,一个人进入非暴力沟通的世界,仿佛见到了青春期的母亲和现在的情人,她们倍伴着我一起成长,虽不能改变全世界,却可以让彼此获得爱、和谐与幸福。这是一本终生受用书籍,如同一把神奇的刷子,帮助我们更好地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流露真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心得11-05

非暴力沟通心得15篇02-09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19

非暴力沟通心得(15篇)02-2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5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0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范文12-02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04-1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05-17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25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