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大秦帝国》读后感

时间:2024-06-01 16:18: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大秦帝国》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读后感1

  假期阅读了孙皓晖先生所著的《大秦帝国》丛书,颇有感悟。该小说以战国时代为背景,以秦国为轴心,讲述了秦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争霸直至一统天下创立帝国的过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秦初为小邦,怎能争鸣天下?创前世不为之功绩,得先祖不得之名誉,唯因变法。但战国大争,七雄均有改制,大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妙至齐威王铁腕整顿吏治,虽说广度、深度皆难比商君,但也终究改变了天下格局。却为何独独秦可一统中原?

  一场变法能否彻底成功,取决于三方面:国君、执法大臣、老世族。变法相当于一场新锐势力与顽固势力的拔河赛,赌的'是自身性命,而国君所担当的责任既是这场比赛的裁判也是参赛者。在这过程中,必然会触及老世族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反对,老世族会依靠自身的势力去对抗国君及执法者,甚至不惜发动谋杀或政变,这便是一场变法所要经过的残酷斗争与血雨腥风。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国家反腐倡廉整肃纲纪,深化改革强国利民,然则概我华夏文明,其根其源虽不离战国之世,谈古论今,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经历过跌宕,感受过起伏,攀登过高峰,游历过低谷。我们可以自豪,我们可以骄傲,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足迹,那是我们的方向。道路并不平坦,我们说:“登过山吗?我们登过,迷离于低谷吗?我们有过。正因如此,我们认清了目标,明白了渴望,并终将走向辉煌。”在成功的过程中,定会流血、必会受伤,但我们毫不惧怕,只因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民族经历磨难、千锤百炼才会有的壮阔。这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前进的方向。

  变法强国,大秦称霸,平天下,金戈铁马。

  以史为鉴,吾辈奋发,再图强,振兴中华。

《大秦帝国》读后感2

  历经六个月,终于读完了《大秦帝国》这部长卷历史小说,它描述了秦帝国兴亡生灭的过程。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面临亡国之危的秦国于山东六国的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断指立碑,变法图强,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经过秦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终于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这虽然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但是在今天看来,也能带给我很多启迪。

  变革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长远宏大的志向。强国有强人,强人之所以强,是因为强人皆有强大的意志。秦孝公以六国卑秦为国耻,断指立碑,树立变法强国的决心和志向,然后才有了商鞅变法一系列的行动措施,为秦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要组织变革是极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要改变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要组织领导人有强烈的变革之心,能自始至终、矢志不渝,以铁腕手段推动,全力以赴;

  当然还要有好的变革方略,如何变?变向何方?分几步走?谁来出谋划策,谁来推动变革,担当重任?此两者是连在一起的,选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没有好的谋才,不会有因地制宜的变革之法,没有强有力推动者,光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能执行到位,也不会有好的成效。

  昨天看了《大秦帝国》1——七集,对秦献公的继位选人独到的眼光及方法所叹服。秦献公被魏军狼毒箭所伤,他知道自已所剩日子不多,不得不考虑传位的问题,但让他头痛的.是传位给那一个孩子。

  两个孩子各有所长,长公子更是深得上大夫及世族的拥戴,为了使王位传给真正能带领秦国走向富强的君王,秦献公可谓用心良苦,采取了冒雪前往老乒营地,听取老乒对传位人选的意见,最后秦献公听取了与他出生入死,驰骋沙场老乒的建议,传位给了二公子渠梁,即历史上有名的秦孝公,历史同样也证明了秦献公选人之正确。秦献公选取接班人的思路及方法值得借鉴和参考。

  通过秦献公选继位人剧情,也给我们在工作中如何晋升一个管理干部或观察一个人是否值得培养带来启发,具有以下特征的人值得晋升和培养:

  1、遇事临危不惧,头脑清晰,应变能力强;

  2、具有大局观,团队、组织及公司利益大于私利;

  3、具有独立思考及分析辩别能力;

  4、做事能够抓住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法治中去。

  每观秦史,总会被其波澜壮阔所震撼,万里长城、九原驰道、都江堰、郑国渠、阿房宫、兵马俑……人们无法想象这个仅仅存在十余年的短命王朝竟能兴建诸多气势磅礴的超级工程。

  行者千里,跬步积之,缔造这些奇迹的是老秦人六百年的披荆斩棘,而将老秦人缔造成奇迹的则是一个卫国士子——商鞅。商鞅以其宏大的胆魄和卓绝的才具在积贫积弱的秦国力行变法,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斗转星移,原来六国不齿会盟的秦国蜕变成六国谈而色变的虎狼之国。

  我们惊叹于商鞅变法之化腐朽为神奇的同时是否也在思考这股神奇的力量到底源自何处?如果说商鞅变法将地处西陲蛮荒落后的秦国引入东方文明社会的发展轨道最终促成秦国崛起,那是浪漫主义者的情怀;如果说商鞅变法规整了社会秩序、团结了老秦部族的战斗力量,那是形式主义的见识。

  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力量之源是彻底的社会变革,是从根本上变革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条件。

  这是筛选优秀人才的好办法,第一,可以测试人才的态度;第二,可以筛掉急功近利和无学慵才;第三,让员工适应人文环境,让未来的优秀骨干更加了解基层。在许多入秦士子们眼里,来到这穷乡僻壤已经自感降尊纡贵,内心期盼着来到秦国便能立即做个高官,没想到这位国君非但不立即任官授爵,竟然还要他们在这穷乡僻壤呆上三个月,因此,许多士子都纷纷离去。

  但秦孝公对这些士子们并无半点指责,还给每人送了黄金资助前往他国。此举不但使留下来的士子们更加敬佩这位国君,还让离去的士子们给秦国散布好口碑,以使秦国更加凝聚人才。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有明君,更有像商鞅、范睢、张仪、吕不韦、李斯、郑国、白起、王翦、章邯、蒙恬等能臣武将的辅佐。而在秦孝公即位初,是秦国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秦孝公为图秦国能够像秦穆公时期一样与其它诸侯国并列争雄,向天下发布了秦国的“求贤令”,吸引了不少山东士子前往秦国“面试”。他对士子们说“依六国惯例,士达则任职。

  然秦国与列国素来少往,山东士子对秦国知之不详,难确职掌,请各位持国府令牌,遍访秦国三月,后出治秦之策,后确认职掌”,他让士子们下基层,然后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再制定自己的策略,然后再确定岗位。

《大秦帝国》读后感3

  读完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后,对秦帝国的崛起深深迷住了!从“山东世子不入秦”,最后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国一统华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这是一部国家的崛起史,是一部家族奋斗史,是一部充满权谋和斗争的智慧史,是一部一统天下的血泪史!秦孝公嬴渠梁,商鞅,秦惠文王嬴驷,张仪,司马错,秦昭襄王赢稷,白起,魏冉,范雎,吕不韦,蒙恬,王翦,王贲,李斯,始皇帝赢政,每个人都在大秦的奋斗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人生之笔!本书从秦穆公开始,以辩证的方法,各种不同的视角述说了这段精彩的历史,相当于重读大秦史,并结合自己的一些浅薄的人生经历,收获颇多!

《大秦帝国》读后感4

  花了一百五十个小时看完这本,收获和感想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对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知。本书开篇主线故事由秦、魏“少梁之战【公元前362年】”始,至秦、项羽“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止,用了500万字讲述了这150多年的主要事迹。个人感觉其历史真实性远远比《史记》可靠,文中多处用数据对比,指出《史记》中记载的可疑性。

  “少梁之战”献公亡,孝公即位,卫鞅入秦,变法改革,可以说本书的.最精彩之处就在这里,看到商鞅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看到商鞅那种“极心无二虑,大公不顾私”,完全成了“鞅粉”。商鞅变法前,秦国从建国至孝公即位近300年与诸侯国几乎隔绝,以至于诸侯国历来都讲秦国视为戎狄之邦,不屑与其来往,更有后来的“六国会盟”要瓜分秦国。

  商鞅的变法打破了这种格局,使秦国迅速强大,并跻身于战国七雄。再后来孝公死、惠文王即位,就是芈月传中的嬴驷,芈月的老公,不得已车裂了商鞅,我看到这里不痛快了好几天,我一同事看到这决定不看了[捂脸][捂脸],可想而知是多气人……商鞅死后,秦国几乎每朝均有厉害人物出现,惠文王时期的丞相张仪【纵横家】,上将军司马错;惠文王死,秦武王即位(在位五年),洛阳举鼎而死;武王死,其弟昭王即位,在位五十六年,丞相魏冉、范雎,上将军白起,比较著名的故事:和氏璧、渑池会盟和长平大战;昭襄王死,孝文王(在位一年)、庄襄王(在位三年,吕不韦从赵国救出的质子),任蔡泽【计然家,主经济发展】为相;后秦王政即位,丞相吕不韦、李斯,其间出现一大批军事人才,如蒙骜、王翦、蒙恬、王贲、李信、章邯等等。再后来六国分别在不同的情况下相继被秦国攻占:术治亡韩、乱政亡赵、迂政亡燕、失才亡魏、分治亡楚、偏安亡齐。至此,秦王政一统华夏,废诸侯分封制、推郡县制(“焚书坑儒”就是这时候的事,儒家学派在战国一直没人用,还喜欢哔哔,说到底在那个时期真的可以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当时秦刚统一六国,各方均不稳定,六国复辟势力蠢蠢欲动,时而生事,嬴政和李斯想快速推行郡县制,一加强中央集权,这时候的儒家坐不住了,到处游说,非要恢复诸侯分封制……不管当时儒家有没有参与六国复辟,现在想想恢复诸侯分封制也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所以始皇帝就挖了坑埋了他们儒家百十号人吧,小喽喽居多,大鱼早跑了),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称始皇帝;始皇帝死,二世胡亥即位,被赵高杀;后子婴即位(46天),刘邦入咸阳,子婴降刘邦......

《大秦帝国》读后感5

  近日在图书馆发现一本好书,名曰《大秦帝国》。其历史从商鞅变法奠秦根基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而终,详述了这一段峥嵘岁月,用生动雄奇的笔调再现了文明历史中逆境奋进、自强不息的各类豪杰将相志士英才。掩卷长思,这些英魂的烈烈风姿兀自震撼人心,令人心绪难平、热血沸腾。

  战国,一段强势生存的历史。“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面现实。也正因此,便有了经济改革、权力争夺、文化争鸣……于是创造的各种奇迹也多。 英主迭起、名将辈出、大才如云……

  英主、将相、治学,三部曲奏出了战国时代的最强音。

  英主多矣!秦孝公决意振兴弱秦,彰《求贤令》于天下,开求贤之先词;立国耻碑,惕厉国人;果敢变法,用人不疑,形成英主强臣肝胆合作的千古佳话。燕昭王整顿残存弱燕,几十年如一日,因操劳过度,虽年纪轻轻却两鬓斑白,然终不改万丈雄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阻力之大令人咋舌,当时被认为是:“舍中国文化而袭胡人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然赵武灵王从实战中看出了胡服骑射的威力便决意改革,其胆魄之大,手段之强硬令人拜服!英主远不至此,更有秦惠王、秦昭王、秦始皇……个个胸怀天下,意气纵横,令人神迷目眩。

  拜将入相者更多。商鞅十年磨剑,霍霍待试,枕戈待旦,跃跃难平。生平之志绝不为安身立命谋官入仕,而是为国立制,为民做法。在《求贤令》感召下,他孤身入秦,铁胆变法,强秦根基。“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是时人的.公评。最终护法献身,虽遭车裂,但功业千秋。在秦人眼中竟是生前如圣,死后如神。纵横家苏秦,初次谋秦,败而返家,孰料嫂不为炊,妻不下机。一怒之下,苏秦在荒野中结庐,与风霜雨雪为伴,惕厉奋发,卧薪尝胆,后终 佩起了六国相印。“战国四公子”尚是其马前卒,风头之劲,天下无二!其它名相更有张仪、蔺相如、范睢、吕不韦……尚武之期,名将更是风云际会。孙膑围魏救赵开兵法之别样洞天;司马错从兵势之外全局权衡战争;白起谋定而后动屡战屡胜号为军神;廉颇守城之稳健一时无两;赵奢勇略,首败秦军锐士,西战惊天下;乐毅伐齐一鼓而下七十余城,田单独守孤城却起死回生……

  治学也是《大秦帝国》特意抒写的章节。它代表中华民族原生文明的悠悠文化。鬼谷子、墨子、孟子、荀子等都悉心培育英才,使得人才在纷争之世犹如国之瑰宝,大放异彩。

  好书记载着英雄们奋进的事迹:多少名将名相跋涉于坎坷、崛起于沉沦,纵世事艰难、依然不计险阻,虽九死而无悔。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是我中华民族的灵魂,其间谋略之奇,运用之妙,亦是我中华民族智慧的财富。

  瓦釜雷鸣,陵谷崔嵬。“生当鲲鹏九万里,纵南海折翅,夫复何憾!”前辈自强不息的伟岸风姿,千百年以后,仍引领着无数有志之士奋然前行!

《大秦帝国》读后感6

  本书让我了解了先秦华夏文化发展了脉络,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本书最后提到,经史本为一体,经,思想观念,史,政治事件。本人愚钝,读到最后,作者点破写作本书的立足点,才恍然大悟。

  回想一下之前所读一些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著作,确实有作者所提出的经史分裂的现象。读经,不知历史背景缘由,读史,不知思想背景的影响。读的扼腕叹息,其实自己已在空中楼阁,并不明所以。本书经史结合,思想文化牵引着历史,历史改造着思想文化,确实有醍醐灌顶之感。

  本书其实为家人赠书所得,之前并无阅读之愿望,然略读几页,竟然深深吸引,直至读完,受益颇深。

  我看到读本书的读者不多,在此,我极力推荐大家阅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7

  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绍的书是【大秦帝国】

  全书共六部 11卷 先后顺序是【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一陽一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全书讲述了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直到秦二世乱政亡国的一百六十余年间,秦国由弱变强,统一中国,又迅速灭亡的故事。从书中,我们见证了秦国从一穷二白、列强环伺之下,变法图强。经过了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清六一合,统治八荒的艰辛与悲壮。然而,从始皇帝建立帝国到帝国崩塌,只用了十五年。

  鲁迅说:喜剧是将人生中无价值的东西拼凑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而大秦帝国的兴亡史,就好像是这么一个黑色的幽默。

  书中,在那个大争之世,在秦面临灭国之危的时候,我读到了老秦人“啾啾老秦,共赴国难”的志气;在山东士子皆卑秦的困境中,我读到了秦孝公的胸怀;在商鞅变法的举措中,我读到了“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肝胆;

  在张仪与苏秦的连横、连纵中,我读到了一代名士的报复与坚持;在屈原兵败自投汨罗江的时候,我读到了君昏国惑的悲愤与无奈;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中,我读到了思想的解放与文化的融合;

  从秦始皇的坚持法治、整肃军政、超拔新锐、修渠利民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大刀阔斧;从他扫清六一合、统治八荒的连绵大战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雄心壮志;从帝国初定,“欲将何等一个天下交付后人,我等君臣,可功也,可罪也”的话中,从他统一架构华夏文明驱逐匈奴中,从他数次巡视天下积劳成疾中,我读到了一代帝王的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一个国家如此,人亦如此。当你为了一个目标的实现,不惜付出所有的时候,你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我不止一次有想过,我的目标实现需要几年,五年、十年、二十年、还是无限期。其实,实现目标难的不是路途的艰辛,也不是对未知的担忧;难的是缺乏一种说走就走的勇气,难的是是否对目标还一如既往的坚持。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书中这样写到:“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想:当我年华不再的时候,我又留下了什么。

  所以

  听从内心的呐喊

  寻找失落的目标

  坚持向前的脚步

  别停下

  已错过了的别怀念

  已失去了的别留恋

  向前向前

《大秦帝国》读后感8

  我是一个从小就喜欢听历史故事的人,长大以后渐渐开始阅读一些关于历史的书和观看一些历史类的影视作品。但是有别于一些把历史当成武侠故事来看的人,我更喜欢真实的历史,哪怕有时候是非常残酷的。对于那些以历史为背景,胡编乱造甚至歪曲历史的穿越类书籍和影视我是嗤之以鼻的。

  孙皓辉老师用十六年的时间写下的这部《大秦帝国》是一部历史小说是一部杰作一部大作,很荣幸能拜读到这样的书。这部书让我对进入战国以后的秦国和统一六国后的秦朝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和认识。全书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尽量客观公正的对历史进行还原,其中也不乏史料中未有记载而全书需要贯通时,作者参入自己对这段历史个人的观点和评判,让全书人物故事紧凑相连,精彩绝伦。

  《大秦帝国》这部书从秦献公少梁之战开始至项羽火烧咸阳结束,其中各个阶段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在孙老师的笔下生动展现,虽说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其中一些人物关系和出场时间,生卒年月因为创作需要和我在其他读过的一些历史书籍中记载有些差异,但为了故事连贯性和填补一些史料记载的空白所需,作者加入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见解和判断,使得这部书情节生动,故事紧凑,让我对这部书爱不释手。

  小时候,我对秦国和秦朝的了解只局限于课本中一带而过的粗略介绍,只知道战国时期秦国出了一个商鞅,他在秦国变法后让秦国变强,最后被车裂,还出过一个吕不韦,他用计把秦始皇的爹送上王位,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秦朝。秦始皇是一个暴君,他焚书坑儒,强征民力修建万里长城,使得长城脚下白骨如山。还用尽财富建造阿房宫和自己的皇陵。为了长生不老派徐福出海求仙药。最后被赵高、李斯、胡亥修改遗诏后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读完《大秦帝国》后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暴秦”一说的'由来是值得我们去深思,而“暴君”秦始皇是否真的配得上一个“暴”字也是值得去思考。每每看到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坟书坑儒”、“修万里长城”都颠覆了我之前对秦朝对秦始皇的认知,以至于我在读这部书的时候养成一边阅读他的书一边在网上查阅一些史料记载来对照验证的习惯。孙皓辉老师用十六年的时间给我们写下了这部大作意义非凡,值得一看,他对我们乃至后世了解中国原生文明,了解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是如何从四分五裂变成完整统一的国家,了解我们的先祖是如何从奴隶制文明向封建制文明的转变有很大帮助。

  孙老师写的很精彩:六国卑秦,不与之盟。秦孝公立下国耻石,颁下《求贤令》;铁腕支持商鞅变法图强。嬴驷车裂商鞅;诛杀复辟;用张仪连横之策破苏秦六国合纵,自立为王号曰秦惠文王。秦武王驱逐张仪,攻拔宜阳,平定蜀乱,最后举鼎绝膑而亡。秦昭襄王启用范睢白起,远交近攻,长平大战,攻破洛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为子孙统一打下了基础。秦孝文王赢柱,体弱多病,继位仅仅三日后匆匆离世。秦庄襄王嬴异人又名子楚,以举国之富报答吕不韦帮其上位之恩。秦王嬴政,铁腕护法,大胆起用李斯、蒙恬、蒙毅、王翦、王贲、郑国……最终扫六合而统一,立下传颂千古的丰功伟业。

  这是一部展现秦国如何从贫穷走向强大鼎盛,再从极盛迅速走向衰亡的历史大作。一个个历史人物在作者笔下鲜活生动。励精图治变法的商鞅,口若悬河的张仪,能文能武的孟子,坚强不屈的蔺相如……一个个成语典故也在这里尽情展现,孙膑的围魏救赵,范睢的睚眦必报、远交近攻,吕不韦的奇货可居,赵高的指鹿为马,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墨子、庄子、荀子、孟子、鬼谷子、韩非子、尉缭子,百家争鸣。这是一部看完让人心血澎湃的书,这是一部看完让人陷入沉思的书,这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书,这是一部读完让人心潮澎湃的书,这部历史大作定可传世!

《大秦帝国》读后感9

  《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触,感想,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笔,一代代惕厉奋发、坚强刚毅的君臣股肱,我却不知自己该说什么了。

  古语曰:读史以明志。我觉得读书贵在指导生活。阅读大秦帝国于我们这个小家来讲,是实实在在的被激励了。大秦历代君臣之坚强刚毅、惕厉奋发、宵衣旰食、精诚一心、极心无二虑的为人为政作风,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努力奋进……

  性格决定命运。这也是阅读《大秦帝国》诸多历史人物之后最深彻的感悟之一。纵观历史,唏嘘不已。真可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荣也性格,辱也性格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对自己性格的反思磨砺及培养。唯“坚强刚毅、惕厉奋发”方能“博大深远,震古烁今。”诚哉斯言也。国运、命运无不如斯。

  《大秦帝国》值得一读再读,每读常新。我会至少再读三遍的。的确,《大秦帝国》是我近年来读到的难得的'历史小说。拘于我现在的阅历,可能很多观点理解的还不到位。然随阅历的增长,再来重读此书,见解收获会更多吧。

  寒假将至,我也会把此书读给女儿听。我希望女儿可以感受到黑色裂变的崛起,国命纵横的跌宕,金戈铁马的骊歌,阳谋春秋的智慧,铁血文明的辉煌,帝国烽烟的悲歌。一部史书,250年大秦史。几多光焰,几多灿烂。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其文明之辉煌,其人才之济济,若星汉灿烂,无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国。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伟大的秦帝国骤然消失于历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大秦帝国》读后感10

  《大秦帝国》的作者是孙皓晖,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家之一,他用了十六年,创作了《大秦帝国》。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吗?是秦国。

  《大秦帝国》讲的是在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经过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一步步崛起,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国面临亡国之祸,齐、楚、燕、韩、赵和魏六国商量一齐出兵,瓜分秦国。秦孝公誓以变法强国。他向天下发出了求贤令,青年士子卫鞅入秦和秦孝公开始了二十年的大变法。从此,秦国崇尚法治、统一政令。秦孝公积劳成疾病逝后,卫鞅之前因为变法得罪了旧贵族,如今没了靠山,旧贵族和六国都要求杀卫鞅以谢天下。此时的秦国刚刚崛起,根基不稳。为了避免秦国陷入内乱,卫鞅交出政权兵权,坦然入狱,被旧贵族车裂身亡。

  我觉得卫鞅真是一位英雄!他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在当了秦国的丞相后,他变法强国,把秦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他遇事冷静沉着,大公无私,睿智富有内涵。为了避免秦国陷入内乱,他牺牲了自己,他为秦国做了数也数不清的贡献,我非常敬佩他。

  读这部书,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卫鞅遇事冷静果断,我应该学习。秦孝公嬴渠梁一心为国,我应该热爱集体。我还知道了只要坚定不移地追求理想,就一定可以成功。

《大秦帝国》读后感11

  《大秦帝国》六部十一篇,凡500余万字,以秦朝的兴亡生死为主线,为我们全面呈现了战国时代的万千气象,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作者孙皓晖从容地驾驭了浩繁复杂的历史局面,有条不紊地抒写了150余年历史。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外交、帝王将相、思想文化、战争奇谋等等,读来如此传神。时而令人激情澎湃,时而令人悠然神往,时而令人扼腕叹息。《大秦帝国》之大,并不仅在其篇之巨,更在作者重建中华文明史的写作雄心。作者在序言中强调的“原生文明”以及秦文明对20xx余年来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在文中时时可见,皆为人不敢发之言。

  仅从这一点来说,《大秦帝国》确为一部有灵魂的杰作。书中有思想之风华。孔孟之仁政,老庄之无为,墨家之兼爱非攻,名家之名实之辩。韩非集法家法势术之大成,苏张行纵横家之捭阖,吕不弟取杂家之兼收并蓄。更有农家,道家、阴阳家等诸多涉及。这些思想,给后代以深刻的启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历史,在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局面。

《大秦帝国》读后感12

  第一次看《大秦帝国之裂变》,读的是小说,后来发现电视剧拍的也很好,现在看来这篇小文有点肤浅,世遇知音,情感至纯,总还是欠着很多,总想再加点什么,纠结一番,还是决定不改,重发;新的思考和感悟,短短一篇容不下,为不留意犹未尽的遗憾,还是偷空再写吧。另外,歌曲推荐点开听听,真的好听。

  在我的想象中,如果从两千多年前穿越过来一个人,他的形象应该是这样的吧,宽袍长袖,束发高冠,一手握着宝剑,一手拿着书籍,一手代表着勇敢,一手代表着智慧。

  那个时代的画卷,徐徐展开的话,很大,很繁,也很有料。单一个大秦帝国,就看的人热血沸腾,思绪万千。从大秦帝国第二部之纵横开始看起,兴之所至,又搜了第一部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

  春秋战国时代,用他们自己的话讲,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时代,用在电视剧里常用的话讲,是“凡有血气,必有争心”的时代。所以在这样一个自由奔放、活力四射的时代发生的故事,绝对引人入胜,爱不释手。

  即是写帝国,当是君王是主角,可是看到最后,印象最深的却是辅佐君王的权臣商鞅,不过这也实在是避不开的,谁让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

  好像整部书中,各层次的人都会从中学到些什么:做领导的,可以学君王之气度,之用人,之心胸,之志向,之谋略;孟子有言: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之!

  所以那个时代国君,都愿意招揽贤才,尊重士子,所以才有了名扬天下的稷下学宫,才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有山野里走出来的将军,有天下扬名潇洒不羁的士子,那个时代的人性,是被发挥到极致的,侠义之风、肝胆相照的知己之情,无畏的勇气,各种脑洞大开的创造力,让两千多年以后人来看,依然是忍不住的神往和敬佩。

  虽然秦王朝统一天下后短短十五年的时间就改朝换代了,这短短的十五年之前,是几百年的历史的沉淀,数十辈人的积累和努力。由弱小到强大,由积贫到富裕,其中多少艰辛,我们也只能从历史书的只言片语中体会了。秦孝公与商鞅的君臣合作,必定是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秦统一六国后的很多做法,其实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就已经打下基础了。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句话在书中出现很多次,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在长达几十年的叙事时间里,总能看的到。每每看到这句话,不管是从谁的口中说出来的,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因为字里行间,都能感受的到全民拧成一股绳的团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和不屈。商鞅变法的基础好,就好在这万众一心,全民皆士。没有群众基础,这规则制度定的再好,放到当时的其它国家,怕是也难以达到效果。

  故事的最后,历史的事实,商鞅以身殉法。

  看到赢驷准备对商鞅动手的那一章节,脑中总在盘旋,商君有商於的封地,有对他感恩戴德的民众,有对新法坚决拥护的朝臣,而且赢驷又非昏聩的君主,这么多的有利条件,何以就不能保全他的一条性命呢?可否结局也如范蠡一样,抽身而退,不涉政事,悠然泛舟湖海?

  虽然是这样想,可心里还是明明的知道,这只能是我美好的愿望而已。历史课上早就讲明白了,商鞅被车裂而亡。纵然明明知道结局,还是满心的不愿意,总想为他找个理由,让他继续活下去。莫说商鞅这一死,为大秦国又赢得了一段政局平稳过渡的时间,为将来大秦攻打山东六国又赢得一个出师理由,为秦民又积蓄了一腔复仇心思,等等等等,即使没有这些,又怎样呢?

  二千多年了,日月星辰在轮回,山川河流有变动,朝代不停的更迭,个人渺茫如沧海一粟,世间的种种,都在不停的变化中,唯有人的情感,其微妙,其动人,依然变化不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年以前,在美丽的.河岸边,一个玲珑少年对花季少女怦然心动了,留下了诗句。而这同样的情愫心事,千年以后依然存在,所处之情景仿佛写入当事人的心中;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千年前的女子是含蓄而羞涩的,但依然勇敢的唱出了对心仪男子的喜爱之情,千百年来,有多少蕙质兰心的女儿借用了这句诗委婉的表达了爱慕之情;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两千多年前相恋男女表明心志的一句誓言,两千多年后依然是恋人情感的写照。

  或许对商君来讲,有明师鬼谷子先生对其技业的倾心相授,有明君秦孝公毫无芥蒂完全信任的倾心相托,有红颜知己白雪姑娘的生死相随,世间情感巅峰,尽皆占全了;孝公已逝,才华尽展,新法已定,与新君又无法君臣一心,当时的情况下,生又何欢,死亦何惧,如此商君,死又何憾!

  书中商鞅未对任何人明示他师承何人,但是作者后面有暗示,确是名师高徒。商君无憾,可我们感叹有惜,白雪那么深明大义又才华横溢的女子,真是从心底里叹息世上少了这么一对如松柏兰竹般品性高洁的伉俪,还有随之而去的他们满腹经纶的才华。

  历史不可逆转,最终的最终,都会被人们接受,我想,翻看大秦帝国的时候,突然就会明白人心不古这四个字的分量。

  嘉峪关再往西的地区,是苍凉广漠的。在夕阳将落时分,无边的尘土湮没在一片暮色中。远处苍茫的大山上,无边的林木覆盖着沟壑,山峰呼啸,林涛隐隐,空旷寂凉之感油然而生。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那个时代,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他们那种饱满自信,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现在的众生,还能保留多少?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桀存,不为纣亡;苏秦说,生当鲲鹏九万里,纵南海折翅,夫复何憾;一个是超世的洒脱达观之心,一个是入世的砥砺奋进之心。

  世事无常,世间有多少欢乐,就会有多少的痛苦,痛到生无可恋的时候,死也不过如此,所以惟愿我们,都能懂得,向死而生的道理。用一段很喜欢的话做结:我希望,少年有理想,壮年有担当,老年有归依;成功者有天地,失败者有退路;长河悠远,岁月无痕,大地不老,天下太平。

《大秦帝国》读后感13

  《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触,感想。秦国,能够从一个穷苦偏僻小国,最终能够一统山东六雄。期间有商鞅变法,有张仪的连横之计,有白起的辉煌战绩,有秦皇嬴政的一统天下。通过总结秦国的成功,其中有太多震撼我的人和事迹。虽然秦国距今已经20xx多年了,但是所带来的启示依然值得我学习受用。

  坚守承诺,威武不屈——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的.变法指导思想,为了取信于民,在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最后他将赏金增至一百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一百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古人高风亮节的人格,在这部书中的商鞅为了变法的实施,不畏同贵族、权势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也知道这样会得罪他们,但为了秦国的强大,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他们的威逼恐吓、甚至暗杀面前丝毫没有退缩。他所体现的对事业的忠诚,对承诺的坚守是使他的法能够最终在秦国实施并且深入人心的关键保证。我们在做事情上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能在困难和大部分人反对的情况下就退缩。要有自己的观点立场,并且敢于担当。

  不拘一格,广纳贤良——秦国历任君主

  古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秦国自秦孝公的招贤令开始秦国就像大海一样的吸纳天下人才。秦国丞相商鞅、吕不韦来自卫国,张仪、范雎、李斯来自楚国,大将蒙骜来自齐国。这些人在自己国家被排挤压迫但到了秦国却都能大显身手一展胸中之志。秦国对人才的重视也得到了人才们的回报,是这些外来人才成就了大秦帝国,而这些人才得以青史永存,离不开秦国历任君主的招贤纳士。没有他们的不拘一格,广纳贤良,也就没有秦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所以秦国得以强大不是一时之功,秦国统一六国也不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劳。对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一个单位,对一个人更是如此。作为领导,要有大气度,大胸襟,要懂得洞察他人的才华,任人唯贤。作为员工,要懂得展现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才华得以证明,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秦国的成功同样告诉我们,成功绝不是"三分钟热血"就可以得到了,要有长远眼光,以及坚持不懈的决心和毅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山东六国

  总结秦国的成攻,就不免想到山东六国的失败,君王的昏庸无为,大臣的迂腐无能,连年的征战使得民不聊生,而此时的秦国却在悄无声息的改革军事,农业,法制最终得以一统六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懂得忧患意识。碌碌无为,也许就会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对于国家,对于企业,对于个人都是这样,唯有不断创新,提高自身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大秦帝国》读后感14

  暑假里,我用一个月的时间读了《大秦帝国之铁血文明》。这本书讲的是嬴政继位后,在王绾、李斯、蒙括、王翦等人的帮助下,用十年的时间,一统六国,创立了秦朝。

  读完了这本书,有一个问题一直回响在耳畔:为什么秦国可以在十年内一统六国?想秦献公时,秦国是七大战国中最弱的一个国家。是因为卫鞅变法吗?秦国卫鞅变法被称为“天下最彻底的变法”。可其他国家也都变过法,为什么不是六国灭秦,而是秦灭六国呢?是秦实力强吗?是秦国军力、人力、财力是当时列国之首位,可六国军力、人力、财力加在一起可以和秦国媲美,甚至超过秦国。是秦国人才多吗?确实,王翦、王绾、李斯、蒙括是天下有名的大才。可赵国李牧、庞媛、燕国荆轲、楚国项燕都是可以和他们相提并论的人物。我为这个问题陷入了沉思。

  于是,我带着问题,反复读了几遍,终于,我确定了问题的答案。

  秦国是个整体,团结一心,而六国是六个势力,互相勾心斗角;秦国的王绾、李斯、蒙括、王翦得到了秦王重用,而其余六国大将并没有得到君主的重用,无法全力应战。秦国成功的关键是秦国的变法。卫鞅曾说:“大争之世,要善变,变者存,不变者亡。”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没有变化,人类就不会从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直至现代社会;没有变化,也不会有从石器到冷兵器的`转变,更不会有今日科技的发达。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大争之世就是现在,对我们来说的“变”,就是改变学习方法,努力学习,长大成为新一代的国家建设者。

《大秦帝国》读后感15

  秦武王是个被观众读者误会的历史人物。现代人因为他举鼎而死,就觉得他滑稽可笑。其实,从“武”这个谥号看,当时的人对他评价还是不错的。谥号,是君王死后给他上的终身评价。

  混蛋的君王真的会在死后得到一个“黑暗”“昏聩”“暴戾”这样的恶谥,比如周幽王周厉王齐湣王等。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怎么看武都是个好谥号啊。再看历史上谥号是武的其他人——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每一个都是牛哄哄的。就算是被大家公认为任性的明武宗,人家也是真的亲自带着大军跟蒙古人干过一仗的',据他自己说他还上阵亲自斩杀了一个敌人。秦武王的政绩比明武宗显然好多了,人家平定了巴蜀叛乱,又在宜阳大败韩国。

  大家笑他最终举鼎而死,实在是不明白鼎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存在。鼎是天子权势的象征,天子拥有九鼎,而诸侯只能有七个。秦武王不是要作死,他拿走天子的鼎,是想要表示秦灭周取而代之的意思。如果当时不死,下一步估计就要让周天子退位了。他的死让周王室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大秦帝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大秦帝国》经典台词12-06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02-01

电视剧大秦帝国的经典台词50句05-22

大秦帝国读后感04-28

《大秦帝国》读后感09-02

(荐)大秦帝国读后感10-24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20篇)02-22

《大秦帝国》读后感(15篇)04-26

《大秦帝国》读后感4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