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灿烂千阳读后感

时间:2024-05-30 09:17: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灿烂千阳读后感15篇[精品]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灿烂千阳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灿烂千阳读后感15篇[精品]

灿烂千阳读后感1

  “真主呀,宽恕我,怜悯我,因为你是最慈悲的!”玛丽雅姆没有一丝恐惧,在付出了爱和行动,最后一次向真主诉求。

  这是我在读这本书时影响最深刻的一句话,这是怎样的震撼人心呢?只有读过恐怕才能明白吧!

  玛丽雅姆,一个出身在简陋小屋的私生子。她天真地向往着美好,崇拜自己的父亲,敬爱他,可这一切却在十五岁生日那天,一切都变了。母亲的自杀,父亲的疏远,旁人的同情……玛丽雅姆的内心是混乱的,自责的,是迷茫无助的。可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玩笑:父亲将她嫁给一个中年鞋匠拉希德。十五岁的她无力反抗,就这样地承受了命运的嘲弄。

  可从未想过的是,十八年后,少女莱拉在在战乱中失去了家人,自己受了重伤却活了下来并且被拉希德从废墟中挖出,还被人告知深爱的恋人死了。无依无靠的她被迫嫁给了拉希德。于是,两个命运同样悲惨的女人相遇了。她们相互厌恶排斥,但共同承受拉希德的虐待和讽刺后,她们放下了偏见,惺惺相惜,如同母女一般。两人的人生从此交织在一起,一同与命运斗争……

  这本书用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阿富汗这个国家女人悲惨的命运,却又在其中隐藏了希望。玛丽雅姆和莱拉是彼此的阳光,照亮了两人黑暗的人生,也点亮了未来的道路。这是一场心灵的救赎,是一本讲述了阿富汗妇女在绝望中寻找亲情、爱情以及友谊的艰难跋涉之旅。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的内心被震撼,身为和平年代的我无法亲身体验,当通过这本书的描写,我感到自己的不足。我该如何改变?

  在那个战乱、黑暗的社会,玛丽雅姆和莱拉没有那般自我毁灭下去,而是做出了反抗。她们坚信远方有阳光等着她们。在这种信念驱使下,她们即使不知道该怎么做,也努力探索。反观自己,处于一个安定、健康、和谐的社会中,我们比她们优越太多太多。但我们是怎么面对困难的呢?平时一丝丝的挫败就可能使我们止步不前,学习上的一次跌倒就可能使我们灰心沮丧。我们需要的`是玛丽雅姆和莱拉的勇敢和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黑暗过后的不就是灿烂的阳光吗?就如同普希金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我们无法做到像她们那般逆境求生,当我们可以有对未来的信心和憧憬。

  《灿烂千阳》为我们展示了阿富汗女性面对不幸时的坚强和勇气,她们的自我救赎的行为和拼搏向上的信念令我震撼,对我的影响也将延续一生。

灿烂千阳读后感2

  “哈拉米”的身份让她从小在泥屋里过着与世隔绝、单纯一无所知,对母亲娜娜的指责与抱怨产生怀疑,而无比期待一周一次来探望她的父爱…

  离开家去找父亲真正的家,感受到大家庭的虚伪和拒绝,又回到泥屋,但是母亲自缢身亡…

  又回到那个虚伪的'大家庭…母亲去世的自责还没有消退…一门荒唐的亲事上门,与其说征得愿意不如说逼迫她接受,最重要的是,父亲当时未曾考虑考虑过她的感受和未来…

  新家的陌生与丈夫对她刚开始时的假面客气,因为她还有用…多次流产后(7次?)他对她的憎恶与家暴的真面目显露无疑!任何事情她都是出气筒,无论做的对与否,包括后面莱拉刚开始犯错都是由她承担…一切都是默默忍受,或者说谈不上忍受,刚开始的她没有反抗意思…直到莱拉的女儿让她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心中有了要守护的东西和莱拉和解共同扶持与默默反抗…

  到后面拉希德家暴到极点想要掐死莱拉时,几十年来不知反抗的她打死了拉希德…并主动承担罪名,让莱拉带着俩孩子与塔里克远走高飞………

  玛利雅姆与莱拉两位同位旧时代风俗礼节所约束并且受着拉希德残忍家暴!和阿富汗战争时期的女性在后期共同扶持共同反抗相互信任的友情让人敬佩。当每次读到一个情节的时候,头脑中浮现出很多画面…真实感受到了处于战争中苦难民众…

灿烂千阳读后感3

  《灿烂千阳》让人有一种永远读不完的感觉。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并不久远,莱拉生于70年代末,故事讲述延续至20xx年,可是总是让人恍惚的产生距离感,生存在同样的世界,仿佛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这些让人想到抗战时期的充满历史创伤感的字眼,怎么会频繁出现在我们现处时代的某一个地方。在这个各国争相发展的蓬勃时代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时刻受到毁灭的威胁,那么多女人困于古老落后的制度。这让我惊愕,在阅读中感受到从电视新闻里远远体会不到的真实的残酷。

  当我们谈论阿富汗的时候一般会谈论什么…政权的更迭只是让悲剧无限循环,暴力就象一个无底洞,根本无法想象那里的家庭、孩子、妇女他们究竟在经历什么,古老的阿富汗早已在无数新闻里幻化成一个有关恐怖主义和战争的符号,你无法想像那里生活着有心、有思想、有感情的真实的人!小说就让你看到了这些人,而苦痛与折磨那样延绵不绝,血泪斑驳,你如鲠在喉,无法下咽。但她们渴望的真情和追求的自由同样如此真实,她们迸发的.最后的光芒一如灿烂千阳,令人无法直视。

  今天偶然看新闻,又是阿富汗某处遭恐怖袭击的镜头,伤者奄奄于病床,哀伤的神情,一千个太阳的灿烂何时才能洒落到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灿烂千阳读后感4

  去年寒假我在家读完了《灿烂千阳》,令人震撼,让人深思。我想没有什么能比战争更加给人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的胜利远远比不上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悲痛。或许我们会在各种电影的感染下,对英雄充满敬佩和向往,但是,真正面临和经历过战争的人相比,电影描述的任不够真实。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没有食物,疾病蔓延,残疾,死亡,冷酷,凶暴,阴险。随战争一起滋长。能避免战乱,实属不容易。人的贪婪和野心无时无刻不不助燃着战火。战争中受苦的人,他们能活下来,是万分艰难的。和平只有经历战争的人再懂得其珍贵。

  在读《灿烂千阳》过程中,深刻地意识到人性在灾难面前则会尽显,求生的本能会使人们干出疯狂的事来。世界越来越动荡,大国强国的人民的美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国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战争,可以进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则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强食的同时又存在帮助弱者的力量。没有这力量,人类与野兽的距离也就不明显了。这力量的根源,是一种爱,我们可以谓之“博爱”。

  我们可以自己问问自己,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看完这两本书,我先想到战争,随后又考虑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灾难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将人的本性在两本书中展现。思考人性,又进一步想到了人类的前进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类自我毁灭的方法,因为,不论多么文明的国家,都会有从盛转衰。人类的盛衰在于自己的认识。这是取决于人类整体而不是少数智慧者。因此,我很想知道人类本身与战争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与自己今后所面对的毁灭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身具有毁灭自我的性质,就是说,人类的毁灭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作为关系密切。但是,人类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没有的特性,人类能反省,会改正,能学习,能吸取教训,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质与恶性是有一样强大的力量,能让人存活下去。因为人类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让其获得不可小视的力量,从而生存下去。或许,人类会毁灭,但不会消失。人的恶劣行径的确与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这些东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我是很愿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间的种种奥妙。我知道,自己才疏学浅,这的确是事实,但我觉得,努力去试试,肯定会有点进展的。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或许能改变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导,这也是有可能的。书籍还是很好的,这个时代,书籍所起的作用,没有减少,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现,让人们的`认知和理解有了增强和提高。我们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进步,可以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结晶。批评和包容,使我们更应该学习的品质。而现在,批评似乎多于包容,这需要平衡。和谐,是共存知道,但绝不是解决人类自身问题的良方,和谐能解决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问题,缓和人与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们的确需要先做到和谐,这是必须做的。

  寒假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读了《灿烂千阳》。这本温暖而又残酷的书牢牢拴住了我的心灵。玛丽亚姆和莱拉这两个名字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我为玛丽亚姆的死深感悲痛。我认为她理应得到上帝的宽耍因为这个悲剧是由这个动荡不定的社会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家庭暴力,就不会有她的所作所为,她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

  我看到了人的渺校法官固然同情玛丽亚姆的遭遇。也理解她。可她身为一个小小的法官又能怎样?是塔利控制了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他如果宽恕了玛丽亚姆,自己也会性命难保。在黑暗的社会里,一丁点儿亮光终究会被黑暗所吞噬,成不了大气候。她们受尽了磨难,拉希德根本不把她们作为人来看待,仅仅是一个生孩子的工具。而她们又能如何?只有一个字,忍!在动乱的社会之下。惟有忍耐才能使她还保留着一个真正的自我。惟有忍耐才能使她们还保留着自己那宝贵的尊严。这个社会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妇女必须穿着布卡才能出行。且出行时必须由男人所伴同。如没有遵守,擅自一人前行,所带来的只能是棍鞭的惩罚。她们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只能默默地接受,默默地顺从。她们甚至没有反抗的权力。才14、15岁,就被家人逼迫所出嫁。早早的失去了童年,过早的看到社会的残酷。这个社会令她们丢掉了许多,许多。

  社会需要改革,需要还给她们自由、平等。需要使妇女真正获得解放。我为玛丽亚姆和莱拉所动容。她们给予了对方最真挚的情感。告诉了我们即使社会再阴暗,温情也依然存在;那股暖流直抵人的心底,汇成爱的海洋。惟有彼此都付出,才能铸就坚固的情谊之墙。看到玛丽亚姆的就义,看到莱拉访问玛丽亚姆的故居时,我的眼泪不听话的流了出来,心里泛起了一次又一次波澜。这造就了一种美,一种悲剧特有的美。是那种夕阳西下的美,只有在恶劣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情感更就能打动人的心弦。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要还给阿富汗妇女们一个属于她们自己的季节。也正如文章所说:“玛丽亚姆就像是河床里的一块岩石,经受着流水的冲刷”。不错,玛丽亚姆忍受着重重的家庭暴力以及社会不平等的待遇,但在她的心灵深处,依然藏有高尚的节操,只是不肯流露。她已深受社会的摧残。但当另一位心存高洁的人----莱拉来到她身边时,她的心门不由自主的打开,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于情感的需求与寄托,只不过有些人是不善于表达的。惟有情感才能激起新的感情。这种情感促使玛丽亚姆获得了最高的救赎,促使莱拉过上了新的生活。书读完了。我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在刹那间,我突然明白了书名的真实含义:太阳不会计较任何一块土地。它的灿烂的光芒会照射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它会给阿富汗带来光明,使它暖暖的照在每个人的心上;而玛丽亚姆与莱拉的情谊就如同那悬挂在高空中的太阳,它永远光芳万丈!我希望和平与自由真正有一天能来到阿富汗,能让那里的男女老少真正感受到宛如春天般的希望与光明。

灿烂千阳读后感5

  年末利用碎片时间,终于把这本读了两个月的书认真读完了,总觉得别人送的书,不认真读完,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心意。胡塞尼对语言的表现能力有着非凡的鉴别力和控制力,总是能以极准确的描述来反映现实,即使时隔很久,我依稀记得作者通过阁楼的脚步声来突出人物心理出神入化般的细腻描写。

  《灿烂千阳》被称为“女性版《追风筝的人》”,胡塞尼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制度与时代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

  私生女玛丽雅姆在父亲的宅院门口苦苦守候,回到家却看到因绝望而上吊自杀的母亲。那天是她十五岁的生日,而童年嘎然而止。玛丽雅姆随后由父亲安排远嫁喀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几经流产,终因无法生子而长期生活在家暴阴影之下。十八年后,少女莱拉的.父母死于战火,青梅竹马的恋人也在战乱中失踪,举目无亲的莱拉别无选择,被迫嫁给拉希德。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

  胡塞尼的作品一如既往的心思缜密,出奇制胜,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就是想好好活着,像个人样活着,即使是最卑微的女性她也有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她一直忍耐,忍耐所有的辱骂和鞭打。因为她的母亲曾和她说:“女人这一辈子,就是要学会一件事,那就是忍耐。”可是这一次,玛丽雅为保护那个曾经视为敌人的莱拉,用铁锹杀死了拉西德,玛丽雅姆选择了自首,来保全莱拉和孩子,玛丽雅姆死了,但这一次,她死的毫无畏惧。读后感·我觉得那一刻她是解脱的,是对命运的解脱,是对心灵的解脱,血腥的情节,让人读来却是很平静,很满足。她用自己的悲剧结束开启了莱拉的希望人生,玛丽雅姆始终活在莱拉自己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故事到最后,莱拉前往玛丽娅姆儿时的泥屋,去打听曾经玛丽娅姆生活过的痕迹,她得知玛丽娅姆的父亲,曾经千里迢迢,开车前去寻找玛丽娅姆,只为了寻求她的原谅。他的父亲给玛丽娅姆留下了一笔钱,一封悔过信,还有一盘那年,他们没有一起看的电影录像。塔里克和莱拉决定回到最初他们相遇的地方,喀布尔,重新开始他们的人生,和孩子们一起,去帮助这个城市,重建他们的家园。

  从一碗水里看见山河日月,从一阵风里听见万物回响。向着天地的尽头前行,穿过静默纷飞的皑皑大雪,带着一身属于春日野穹的灿烂千阳,所以我能在黑暗里瞧见你的光亮,所以我能在迷雾里追寻你的踪影。这大概是一本书能带给一个人的力量,感谢自己生活的这样好。

灿烂千阳读后感6

  前天,路过常去的书摊,本来想找一些有关于超声波清机销售方面的.书籍,却无意中翻到一本书名叫〈灿烂千阳〉的书,就被吸引住了。

  昨晚看到半夜一点多钟,因为今天要上班,不得不把书合了起来。

  〈灿烂千阳〉带给我的是震撼,作者把活生生片断出现在你的面前。我想起了曾经苦难的父亲,他恰是生于战争年代。看灿烂千阳,我在体会父亲那些年月的苦与难。

  向所有充满韧性的阿富汗女性致敬。

灿烂千阳读后感7

  曾经在微信读书的听书节目里听过故事大概和讲解。而书则是三年前的4月份买回来的,一直就没有阅读。讲到这里,我估摸着参加每一期的“大鱼共读”活动的时候,我都可以写这一段开场白了,只需要把书名改一下就好。哈哈哈……

  这一次阅读我将把书中所问的:“如果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将何去何从?”作为阅读思考,摘录以及写书评的主题。而且准备搭配着新书《她被给予的人生》一起阅读。

  玛莉亚姆被给予了什么样的人生呢?

  首先,她是一个公开的哈拉米(私生子)。这就意味着她要承受众人的鄙夷和闲言碎语。不能和父亲以及他的三个妻子住在一起,毕竟自己的母亲只是一个卑微的佣人。她也只能和自己的父亲每个周四见上一面。

  但是年幼的玛丽雅姆仍然不管不顾地憧憬着和父亲一家人生活的场景,并不曾被影响,内心仍然抱着热切的生活希望。

  其次,自己的母亲娜娜是一个患有癫痫病的女人,不发病的时候整天唠叨,埋怨人世的不公。自己也不再走出家门一步。娜娜将玛丽雅姆,变成她自己厌憎人世的又一个理由。不仅如此,她还不断灌输很多消极负面的信息给年幼的玛丽雅姆。比如:

  “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

  “像你这样的女孩子上学有什么意义呢?那就像擦亮一个痰盂。你在那些学校一点价值的知识都学不到。像你和我这样的女人,这辈子只需要学会一种本领就好了。学校不会教你这种本领。……就是这个:忍耐。”

  十几岁的玛丽雅姆走出家门前往父亲的豪宅,即便被拒绝在外一整夜,也坚持要见父亲一面,跟父亲说说自己想要像其他姐妹那样上学读书。

  接下来,母亲的自杀让玛丽雅姆被接回了父亲的豪宅。却又被继母们火速安排了一场婚嫁,嫁给了一个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姆。刚开始的时候,玛丽雅姆还是感觉有点满足的,特别是她得知自己怀孕了之后。她曾经想过,如果母亲还活着,“看到满足和美丽终究并非无法获取的东西。就算对她们这样的人而言。”她会怎么想呢?

  然而,在玛丽雅姆连续7次的流产之后,丈夫对待玛丽雅姆的态度就全部变了。玛丽雅姆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正如母亲娜娜所说的:“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所有的罪责都变成是她自己的了。

  她想得更多的是母亲曾经告诉她的.:“像你和我这样的女人,这辈子只需要学会一种本领就好了。学校不会教你这种本领。……就是这个:忍耐。

  她得“要容忍他和她说话的这种语气,承受他的指责、嘲弄和辱骂,忍受他把她当做一只家猫似的、视若无睹地从她身边走过,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经过了四年的婚姻生活之后,玛丽雅姆清楚地看到一个心存恐惧的女人的忍耐度有多么大。玛丽雅姆是一个心怀恐惧的女人。她害怕他反复无常的心情和暴烈的脾气,她也害怕他的专横,甚至平时买点油盐酱醋也会惹他发火,一次又一次地招来他的耳光和拳打脚踢,而过后,他有时候会说着脏话道歉,有时候则不会。”

  玛丽雅姆跌进了和母亲一样的生活旋涡里,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可怕?仿佛再也没有尽头似的。

  我原以为马丽雅姆小时候的执拗,不甘心会帮助她脱离被给予的人生,没想到结了婚后的十几年中,她已经依赖拉希德千依百顺,丝毫没有反抗。接着来了一个比她当年更小的莱拉。两人因为莱拉所生的女儿而亲密了起来。受过一些教育的莱拉对马丽雅姆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两人合谋着要逃离拉希德,虽然失败,但毕竟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是玛丽雅姆人生进步的一个标志,才有可能发生后面的情节。

  虽然我不够满意故事结局,但作为一个阿富汗社会的旁观者,没办法体会阿富汗妇女的种种无奈的被局限的人生。因此也就认为也许这才是玛丽雅姆比较合理的结束了。

  我希望莱拉和塔里克的孩子是个女孩,并且取名为“玛丽雅姆”(晚香玉,是一种很可爱的花朵)。

灿烂千阳读后感8

  原以为是一个上一辈人的故事,但读下去才发现基本就是我这代人的故事。又一次真切地体会到同一个时间的另一个时空,有的人正在承受着这样的不幸,很复杂很奇妙的感觉,有些难过,虽然知道这种感情对他们来说很廉价又毫无意义。

  他们恐惧着痛苦着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但是他们又是顽强的,珍惜点滴的小幸福,也许平时看起来很麻木,但其实心中仍怀抱爱和希望。

  玛丽娅姆,遭受那么多不幸后,仍保有那份真善美,用尽全力张开自己瘦弱的双臂保护了莱拉,在那个环境下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和难能可贵。像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样,给人带来光明温暖希望。灿烂千阳,我喜欢这个有温度让人不禁欣喜的名字。

  人类何时才能克制自己的私欲,不妄用手中的.武器和权力去伤害别人?什么时候才能没有纷争和战火?

  可惜我又天然地知道资源稀缺下争夺的不可避免,人性的缺陷,也许,这也是人类这个种族必须经历的物竞天择吧。最后会走向进化还是毁灭,只有交给长长的时间洪流去见证了。

灿烂千阳读后感9

  男女平等喊了多少年了,真正平等了吗?既然平等了为什么还有这标志不平等的节日?阳光能照射到每一个角落吗?在我们不知道的世界中还有哪些我们未曾涉足?跟随我走进《灿烂千阳》,去感受阿富汗的妇女们的悲惨吧。

  渴望得到父爱的玛丽雅姆在没有父爱中苦苦求索,但她得到的却是15岁时被父亲无情的将她嫁给大她二十几岁的老男人;逆来顺受玛丽雅姆在丈夫的蔑视中苦苦等待,在她不打死丈夫,莱拉就被丈夫掐死的情况下,她用铁锹除掉虐待她丈夫后,等待她的却是被押上上断头台。莱拉,一个有知识、漂亮的女孩,由于战争,她在怀了自己所爱的人的孩子后,在得到了爱人已经死的消息后,为了让腹中的胎儿能活下来,不得不嫁给了那个比她大四十几岁的老头子——玛丽雅姆的那个总折磨她的丈夫。命运让这两个女人生活在了同一屋檐下,他们相依为命。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莱拉终于和他的两小无猜的塔里克,她第一女儿的父亲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了。

  她们的命运多戗,活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见到阳光。那么多的人死于非命。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爱无所爱。战争让年轻轻的未老先衰。这两个女人的丈夫,那个脾气暴躁的修鞋匠,他带给她们多少痛苦啊!殴打、泄欲、蔑视……女人在他的眼里是什么呢?走动的动物。

  身为女性,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以女性的细腻去感同身受。为阿富汗的`妇女不平,为她们那不反抗而悲哀,为她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而黯然。虽然这本书的情节比较平缓,不像《追风筝的人》那么跌宕起伏(她们是同一个作者),但就这真实的叙述却打动了更多的人,尤其是女人。它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阿富汗,了解了战争的残暴。

  什么时候妇女真正的解放?让阳光照到每一个角落?

  为自己生活在和平环境中而高兴,为自己能为自己做主而欣喜,为自己还能在阳光下自由呼吸,欢快跳跃而大声欢笑,为自己能与家人一同生活而微笑。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洗尽铅华,留下纯真,为他人更为自己。

灿烂千阳读后感10

  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中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

  我读完《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后,不禁为阿富汗的遭遇感到悲哀。原来,正当我们享受着和平所带来的喜悦时,仍有一些国家被战火摧残着……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带着好奇,翻开了胡赛尼的另一本书——《灿烂千阳》。

  在本书中,胡赛尼是以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家庭环境下的阿富汗女性的视角去描绘阿富汗三十年间的揪心历史。相比于他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更显成熟。胡赛尼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故事写的真实动人。他着重描写着阿富汗,尤其是阿富汗妇女的苦难,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微弱却不可忽视的阳光……

  玛丽雅姆,书中的主人公之一,一直充当着附属品的可怜女人。她的母亲娜娜原是她父亲扎里勒家中的`一个女仆,由于一场意外,导致了玛丽雅姆的出生。她与生俱来的不光彩的身份,让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世人面前展现自己。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玛丽雅姆才会比任何的孩子更渴望爱和温暖。但是,这一切终究还是破灭了。当她十五岁那年,母亲娜娜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原本定期探望的父亲也形同陌路。一夜之间,玛丽雅姆好像明白了许多事情。娜娜为她做出的牺牲,娜娜在不平等待遇下的隐忍,娜娜偏激的人生观……后来,玛丽雅姆被迫远嫁他乡,嫁给一个刚失去妻子和儿子的中年鞋匠拉希德。刚开始"幸福甜美"的婚姻生活曾给玛丽雅姆带来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拉希德的面具一点点被揭开,他那丑恶的面目终究暴露在玛丽雅姆眼前——女人只是用来繁衍后代、操持家务的工具!在现实的双重打击下,玛丽雅姆的纯真被残酷毁灭殆尽,最后她将自己的内心封存起来,委曲求全成了她的代名词。

  娜娜的一句话让我始终记忆犹新:"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指向女人。"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阿富汗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无论事实如何,女人都将会是过错方。以下的故事中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我不由得为阿富汗妇女感到深深地同情。

  在玛丽雅姆经历了十多年的家暴以后,另外一个女孩的出现让她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莱拉,一个幸运却又不幸的女孩。她生活在进步家庭中,有着天生的美貌,受过教育,是阿富汗新型进步女性的代表。可她却生活在战争国家,战争年代。战火将她的家庭破坏,甚至夺取了她至亲的性命,也使她青梅竹马的恋人远走他乡。在被逼无奈下,莱拉也嫁给了比她大五十几岁的拉希德。和玛丽雅姆不同,莱拉拥有极强的反抗精神,她会为自己的合理利益据理力争。可她一次次的反抗,终究将拉希德的耐心消耗殆尽,让她在家中的地位变得和玛丽雅姆的差不多,一样遭到了拉希德的粗暴对待。可却是两个苦命的女人越走越近……

  玛丽雅姆、莱拉,两个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时代的阿富汗女性的典型代表。一开始,她们是水火不容的。与其说这是玛丽雅姆和莱拉的生活冲突,倒不如说是两个不同阶段的女性思想的碰撞和融合。而阿兹莎的出现,彻底将这两个女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在莱拉身上,我们可看到她内心的成长。她开始懂得如何囤积自己的力量,等待爆发的契机。而玛丽雅姆的改变更是显著的。刚开始,她愿意为莱拉而顶撞权威似的拉希德;后来,她愿意和莱拉一起逃跑;再到最后为了救下拉希德手下垂死的莱拉,拿着铁锹像拉希德狠狠砸去……这或许是她这辈子第一次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做事。哪怕最后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不曾后悔。

  书末,胡赛尼描写了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平凡,美满。这仿佛意味着,阿富汗的苦难总将过去,而苦难后的幸福更加难得,使人珍惜。

  哪怕身处黑暗,也绝不放弃心中的阳光。

  隐忍,等待,只要你不放弃,清晨的第一束阳光总会到来,灿烂千阳总会照向大地!

灿烂千阳读后感11

  20xx年,阿富汗裔美国医生卡勒德·胡塞尼重返喀布尔,他看到穿着传统蒙面服装的女性三三两两走在街头,后面尾随着她们衣着破烂的孩子,乞求着路人施舍零钱。那一刻,胡塞尼对阿富汗战乱而饱受苦难的阿富汗女性及阿富汗民族充满悲悯之心,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以史诗般的格局架构,写就了小说《灿烂千阳》。

  书中以阿富汗三十年沧桑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的动人故事,成功地把我们带进了那个残酷、绝望、苦难和贫困的世界,同时又以希望、救赎和爱来抚平痛苦。

  私生女玛丽雅姆的童年在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扎里勒也仿佛陌路。她成为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个性张扬的少女莱拉与男友塔里克私定终身。由于战争,莱拉失去亲人与恋人,也被迫嫁给拉希德。

  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溶,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

  随着战事的激烈,拉希德的鞋店被焚烧,家境愈发困难。这时,塔里克突然出现在莱拉的视野中。原来,拉希德当年为了能得到莱拉,使用了阴谋。多年的骗局被揭穿了,玛丽雅姆打死了威胁莱拉和孩子们的拉希德,让他们远走高飞。玛丽雅姆被判死刑。

  多年以后,阿富汗战事平息。莱拉和塔里克回到故土,见到了玛丽雅姆的父亲扎里勒的忏悔信和留给玛丽雅姆的遗产。而这一切,都太晚了。

  阿富汗的兴衰对于略知国际新闻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通过小说的.渲染,这一切以全新的方式震撼着我们。它迫使我们思考:如果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将何去何从?

  多数时候,我们生活在外部世界上,忙于锁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可是,当我们遭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我们忙碌的身体一下子停了下来,灾难打断我们所有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这时,我们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的眼光。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心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玛丽雅姆和莱拉这两位阿富汗妇女生活在频繁战火、夫权暴力、饥寒交迫等等之中,她们的悲伤逆流成河。的确,人生的苦难太多,既然活着,就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只要咬牙忍受,世上并无不可忍受的苦难。两位女性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她们从来没有放弃对光明的向住,她们的希望“灿烂千阳”——让风轻轻地吹,让花儿静静地开,让月亮在天空一次次起舞,让灿烂的太阳在大地上熊熊燃烧。

  “将会像对待传家宝一样珍重这些苦难,将会从中获得他们的尊严。”玛丽雅姆和莱拉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要在无情宇宙的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弗兰克说得好: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玛丽雅姆和莱拉是自由的、高贵的、光荣的,也是我们心中的日月,激励着我们在现实的困境中自强不息,引导着我们排除万难,前进,前进,前进。

灿烂千阳读后感12

  触动心灵的一本书。头一次看这类小说,关于阿富汗这个国家的这段战争我是在电视看着演变长大的,许多大背景和过程从电视上了解过。但没有从普通百姓的生存角度来看过。作者从两位女主人公的生活和经历展开描述,从战争中失去家人和爱人,在残酷并冷酷无情的丈夫的家暴中忍耐着,并在与命运不断的磨合和斗争。生存是第一位的,为了有尊严的活着不断反抗,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丢失纯真和真爱。文中太多的描写让人记忆深刻,每周等待父亲来看望的小姑娘的期盼和现实的残酷,母亲的离开。莱拉与父亲的片段特别感人,包括父母在她身边离世的镜头感,为了可恶的丈夫生子时的过程,不用打麻药剖腹产的'那段描写。我觉得作者的文字功底太强大了,常常把人带入镜头中,像看电影,又像身临其境。最后的结局一位女主用自己的生命给予了另一位女主自由幸福的未来,这一切都是爱与善良的回报。莱卡和孩子也为这位女主带来了存在的价值和幸福。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看完后觉得我们身边这些事那都不是事儿!

灿烂千阳读后感13

  尽管生命充满痛苦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中都能让人看见希望的阳光。

  近日,读了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灿烂千阳》,书中胡塞尼对人类情感细致入微的刻画深深地吸引着我,小说开端给了我们美好的憧憬,私生女玛丽雅姆在每个星期四都满怀期待,因为这一天是她的父亲扎里勒到泥屋来看望她的日子。扎里勒给她讲故事,送她礼物,玛丽雅姆感动幸福和美好。

  然而这样的幸福却在玛丽娅姆十五岁生日的时候戛然而止,母亲娜娜自杀,定期探访她的父亲也形同陌路。玛丽娅姆被迫成为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从此她饱受家暴和战乱之苦。

  少女莱拉是书中另一位女主角,她和玛丽雅姆一样,在阿富汗战争中,失去了父母和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

  关于女性的地位,阿富汗妇女地位低下得让人难以想象。玛丽娅姆在听到丈夫拉希德回家的脚步声都瑟瑟发抖,她们出门要穿着裹住全身的布卡,眼睛部位都得隔着网状的屏障看路。莱拉在剖腹产时,都没有麻药,在那个国度和时代,女人如同草芥。

  令人震撼的、超越生死的友谊。玛丽娅姆和莱拉嫁给同一个男人,她们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后,情谊渐深,如母女般相濡以沫。书中最温暖的情节:她们坐在屋外的折叠椅上,用手指从一个碗里拿甜饼吃,每人喝了两杯茶,当拉希德大声喊她们上去,莱拉和玛丽娅姆交换了一个坦诚的、会意的`眼神。

  关于宽容和自我救赎。玛丽雅姆扎里勒是和佣人生的女儿,扎里勒为了面子,把她们母女赶出去,让她们住偏僻简陋的泥屋,而扎里勒豪华的大房子里住着他的三位妻子和九个儿女。扎里勒临终忏悔既是自我救赎。

  作者对于日常生活本质以说故事的方式震撼着我们。他在书中为我们诠释了阿富汗的文化和历史,探索暴力的根源,唤醒我们对人性的认知,透过这些女性生命的片段为我们点燃了如一千颗太阳般温暖的希望之光。让我们依凭对往事的记忆,以希望、救赎和爱来抚平痛苦......读之让人泪下。

灿烂千阳读后感14

  人性内部有一些东西是邪恶的,道德,或者“超我”给人类个体的限制有时是无法决定引领个体发展方向的好坏的。就好似阿富汗社会对女性的道德标准是穿布卡,任由丈夫纳妾、打骂,这才是“好妻子”应该有的样子。

  我初读的感触是阿富汗这个国家社会的动荡不定给她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当时读完的感慨是,生活在中国这样安全的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的社会,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啊。我为书里阿富汗女性的悲惨遭遇感到不幸的同时,也在为自己较她们而言的幸运暗自窃喜——那是隐藏在人性阴暗面里的,羊群围观恶狼吃掉同伴尸体时,对于被吃的不是自己而感到幸灾乐祸。

  一种值得羞耻的幸灾乐祸。

  我又读到玛丽雅姆的丈夫拉希德在她面前吹嘘,在她提出一些囿于文化水平的无知问题时,对她给予的嘲讽和蔑视。“这你都不知道啊,玛丽雅姆——唉,你当然不知道。”那个男人总是眼里充满冷漠,叼着烟卷,不耐烦地命令她端上晚饭,并对菜式挑三拣四。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压抑着慢腔怨怒想要冲进书里揍碎他的鼻子,读完后合上书,让自己的心情平复下来,思绪从压抑沉闷、充斥着动乱与战火的阿富汗飘回来,回到温暖宁静、人来人往的书店里。我感受现实的美好,感激和平的珍贵。

  然而人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向前走,无论好坏。

  我重读这本书是在学校的'寝室里,一整天待在屋里极少动弹,我的手脚有些冰冷。第二次,我不那么迫切地想要揍碎拉希德的鼻子了。我了解到他为失去的儿子愧疚,对不容易得来的儿子极力弥补,了解到他理想中的杂志女郎与现实中娶到的“黄脸婆”的对比产生的落寞和无力。我也看到人伦在真主要求的“道德”下怎么被磨灭,法律与良知如何被碾作儿戏。身为一个男权文化下的底层人,一个失败的父亲,一个魔鬼一样的丈夫,拉希德也不过是扭曲的政治文化下驱策的傀儡。

  ——对于这样的傀儡,莱拉和玛丽雅姆绝对应该用更残酷的手法来整治他。

  长大就要意识到人是具有多面性的。正如小姨告诉我的那番话,那些伤害你的人固然可憎,但他们同样也是更为可怜的受害者。细品拉希德的举止,我竟感到难以置信的熟悉。这种熟悉来自于——?(“这你都不知道啊”......)尽管不愿意这么想,但拉希德的话语仪态,竟是不可避免地与我爸爸重合了。这令我不寒而栗。现实的美好被翻了个面,露出了与它对立的残忍狰狞。

  自私、愚蠢和面对弱者的颐指气使。阿富汗喀布尔的简陋小楼换成中国包头的敞亮大街,布卡换成皮衣,走在身边的男人不抽烟,却说着一模一样的话语,做着一模一样的动作和神情。

  这便是更加怅然的,让我深层次感到无力的东西。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甚至都难以对其下定义。尽管很多东西都不一样,比如家暴,比如性伤害,比如命令。然而莱拉和玛丽雅姆会做的反抗,与我和妈妈竟也相似。如果我是阿富汗人——不!

  最令人绝望的人性深处的东西,其实从来都未曾改变。

  不禁想到了房思琪的那句至理名言。

  “生气才是美德”。

灿烂千阳读后感15

  不敢轻易去写任何评价,怕自己的言语太过浅薄,战争是罪恶的根源,感谢祖国带来的平和安定,看到书中时间写着1987的时候,那时候的我刚刚出生,我的出生并没有给家庭带来愉快,毕竟那时是计划生育加上重男轻女的时期,回忆中整个小学时期都是美好的,记不得什么糟心的事情.,我已经上了初中,出现了非典,想到了那时候的同学,老师,虽然可能是没有任何关联,但是在我的脑海中出现的就是那会在教室里上课,和同学玩着跳房子的游戏,早上排到值日的时候去整理学校广场上的自行车,直到现在我也会偶尔做梦梦到高中晚自修下课的时候担心错过了最后一班公交车,梦中焦急的在学校的停车场寻找自己的自行车,现在我的印象已经彻底模糊,不记得我到底是真的有过赶不上最后的公交车还是在黑暗中找不到自己的自行车,,我在上大学,那时候的每天都是简单而美好的,可以任性的看着自己喜欢看的小说,管它白天黑夜,再长的电视剧也有足够的.时间追下去,兼职做过几份工作,和室友围着操场散步,洒脱的促心交谈,这应该是很多80后的正常的生活轨迹,同样的年代,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经历简直无法想象,所以常常我会想,应该感恩现在的生活.即使生活中遇到很多磨难与波折,可生活并没有压迫到你无法呼吸,没有束缚你的双手和大脑,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生活会双倍的回赠你。

【灿烂千阳读后感】相关文章:

《灿烂千阳》读书笔记(精选9篇)08-29

《灿烂千阳》读书笔记(通用17篇)02-27

灿烂千阳读后感01-09

《灿烂千阳》读后感02-12

灿烂千阳读后感05-30

《灿烂千阳》读书心得03-21

灿烂千阳读后感(优秀)11-26

灿烂千阳读后感10篇03-06

灿烂千阳读后感(10篇)03-06

灿烂千阳读后感(15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