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05-25 18:02: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曾经断断续续的读过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教学的一些文章,那时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如今,当我再一次静静的重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内心不尽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教书很容易,教好书却很不容易,要把教书当作事业做,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有智慧,善思考,做教育的有心人。

  一、感悟

  《给教师的建议》共收录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每条建议述说的都是我们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事情,每个问题都能敲击我们的头脑,引起共鸣。然而,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情发生时,总会让其擦肩而过,不留任何痕迹,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总会绕道而行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留心身边的教育琐事,没有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知难而退,或者是无意用心去教书育人。

  记得自己刚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胸怀憧憬与梦想,满怀激情与期望,对于新鲜的工作,面对稚嫩的脸庞,曾一度构想过很多美丽的梦,什么扎根农村教好书?什么虚心求教,当一辈子孩子王?后来在与众多名师、名家的接触中,常怀“见贤思齐”之心,立志勤耕教苑,梦想成名成家。

  可是,时间如白驹过隙,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当银丝悄悄爬上鬓角时,庸碌的我还仍然站在原点。回想自己走过的教育历程,对照苏霍姆林斯做教育的足迹,不禁感觉到:安逸的生活,淡忘了自己曾经的理想;繁琐的应酬,耗费了自己大好年华;细小的绊脚石,阻断了自己美好的追求。既没有潜下心来教好书,又没有静下心来育好人,更没有耐得住寂寞的教育情操。所以,今天的我仍然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只是一介教书匠。

  二、思考

  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年,经历丰富,经验却贫乏,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的事情,自己也曾遇到过很多,却从未有他那么深刻的认识与思考,更没有教育家那种对于教育的执着精神和对学生的关注情怀。有人把做教育比作绣花,一针一线都必须细致细心,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关注学生的智力开发,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的第52条建议《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作了详细分析和精辟论述,我反复读了两遍,头脑中产生强烈碰撞。

  我们都知道:当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生普遍厌学,可是多数老师用责怪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用厌弃的心态看待学生存在的问题,有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替学生考虑过呢?“如果我们要减轻学生(譬如八年级)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他要求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在九年级和十年级,学生所阅读的东西,则应当比要求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多4至5倍。”我们语文老师这样作了吗?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把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决定教育观,新的教育观念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加大阅读信息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有效落实常规教学环节时,适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如:建立教室图书广角,给学生推荐精品美文,举办读书演讲活动,开展诵读古诗文竞赛,编写手抄报,走进名人名著等诸如类似语文活动,都是为了储备学生阅读信息量,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的,也是我们作教师的分内职责。当然,在开展这些教学活动时,要求老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素材积累,在日常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用心去完善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过程,活动结束后要有总结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93条建议《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语重心长的说:“我们,尊敬的教育者们,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也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我愿坚守三尺讲台,教幸福的学生,成就快乐的自我,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暑假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再次温读了张玉霞主编的《给青年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过之后觉得受益匪浅。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前言中的一句话:“快乐是一种美德”。是的,快乐是一种美德,它是我们青年教师所应该具备的一种态度,是课前课后乃至生活中指引我们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落脚点。快乐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个性品质,在快乐的生活境遇中,才能发展出健康的人格。所以,让成长中的孩子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本应就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是教师的职责。

  很读完这本书后,我无比深刻的体会到“教书育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这本书分为五个专题,分别是:态度决定高度、将工作做到极致、不要抱怨生活、在学习中成长、做一个大写的“人”。每个专题下列若干个小主题,系统而又全面的罗列了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以下略举三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从教育的小事做起

  第一,“从教育的小事做起”——书中作者以课堂中一个简单的“学生扔书”的事件,告诉读者,教育是一项宏大、持久的工程,教师应该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小事。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上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不能预知的,如果我们解决不好就会打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处理不当还会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这样就会导致教师在学生眼中的威信慢慢降低,甚至出现逆反情绪。刚站上讲台的我,因为没有经验,在带第一届学生的时候,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随着自己管理学生的经验不断提高,慢慢的,我会以适当的方式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这样,问题不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师生之间也建立起了理解的桥梁。是啊,教育中这样的小事太多了,可谓举不胜举。特别是一线青年教师,只要认真的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就会柳暗花明,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教育无小事,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教师应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学生平时的言行、情感、态度、习惯和心理的变化做起。

  学会反思才能成长

  第二,“学会反思才能成长”——“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我们管理教学的的汤校长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那时刚站讲台的我对于他这句话还不以为然,认为只要自己知道哪个地方讲的不好就足够了,不用再麻烦用笔写下来。现在想来真是后悔莫及,如果从一踏上讲台就开始坚持写反思的话,现在的自己也许会更加优秀。

  勤于思考乐于思考

  作者在书中说:“一个勤于动笔的人,必定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必定会做出不凡的业绩!是啊,做为青年教师,我们更应该让思考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收集丝丝感动、点点精彩,开启智慧,在反思中进步成长!

  批评也是美好

  第三,“批评也会是美好的”——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犯错是家常便饭,批评也是在所难免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是过于直接,过于激烈的批评可能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高明的批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所以如何让批评也成为一门艺术就成了青年教师的必修课程。

  了解批评的方法

  书中作者用了简单几个字就把这种高明的批评方法教给了我们青年教师。分别是:

  1、避一避,批评惩罚学生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记当众训斥与体罚;

  2、缓一缓,在气头上批评难免会有一场暴风骤雨、雷霆震怒,这对学生是一种极大的摧残。此时最好先忍一忍,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的方法批评教育;

  3、选一选,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批评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4、绕一绕,借助身边熟悉的、优秀的人或事加以适当的引申发挥,从侧面启发诱导;

  5、冷一冷,有时故意冷淡,使之感到无声的惩罚,从而让学生反省自己的过失;

  6、激一激,根据青少年好胜心强的特点,用激将法刺激,使之改正缺点错误;

  7、笑一笑,用幽默作为批评手段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批评学生,其实我们可以比表扬做的更加美丽!

  细品味快成长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能做的是不忘初心,踏踏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投入全部的热情,带领孩子们去追求他们的自由和梦想,和他们一起成长。因为——教师,是我一生的事业!对于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的“美味佳肴”,我已经消化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做的更加精彩。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这几天,我又重新拾起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前因为一些原因,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以至于被我束之高阁,这几天终于可以抽出一些时间碎片来读一读。

  书中列举了许多个教学实例,一个个的小故事,给我心灵很大的震撼,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迷茫的路途,给我的教育生活指引了方向。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爱心是教育的核心,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每每当我站在讲台,环顾着每一位学生的`时候,我都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我感恩遇到的每一位帮助我成长的老师,也由衷的敬佩着他们的高尚品德,小学时代的班主任用他的方式保护了我的自尊心,中学时代的老师对我的关怀和鼓励,也许他们早就忘记了,但是,对于我来说,一字一句、一个眼神、一声肯定、甚至一次批评,都让我深深牢记。我感恩他们的关爱给了我学习的动力,我感恩他们的严厉,让我不会迷失和放弃。我的学生生涯是幸福的,而现在的我也走进校园,成为一名教师。

  我要将我得到的爱心,不断地传递给我的孩子们。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么一个事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要具备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爱,只有心中有了这份责任,心中关爱着孩子,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我不禁思考,我怎样才能将知识源源不断的传送给孩子?在书中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我的努力的方向。

  书中是这样写的: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读书,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下,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成长的好方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知识。这样,在孩子们面前,我们才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之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来源。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

  阅读同样能够带给孩子们许多益处,读书能教给孩子们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我也将带领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探索,共同成长。(卢美丽)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在每天的教学工作中,你有没有这种体会:"没有时间"。每天的时间被必须做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育学生等工作占据着,没有一丝空闲。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二小节中讲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文中也提到了这一令人苦恼的问题,但看完之后使我深受启发。书中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阅读中来。“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们大河一般。” 要给孩子们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阅读则是给教师提供“水”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持之以恒的读书会让你的备课变得轻松,在课堂上不再是照本宣科,你的课堂将变得充满了吸引力,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在你的课堂上,自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将被调动起来,课后辅导的时间就减少。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假期中,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作为9月新入职的教师,我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通过阅读,让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建议:

  一、“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教育大师他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不能活动的货物,知识没有加以运用。这几句话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所在,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及本地学情很多学生直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大多科目主要就是让学生多识记、多背诵,尽量做到脱口而出,而往往忽略了给学生留取足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由此出现学生虽对记忆内容运用熟练,可是实际操作时无法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例如:学生能够记住在对文字修饰时,需要选中,每次问都能很快说出,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都在重复“老师,怎么做”,“老师,帮帮我”分析原因学生只是单纯学会了背诵与记忆,却把开启智慧大门那把金光闪闪的钥匙——思考遗忘了,他们照搬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学习的知识不能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活学活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没有最大限度的拓深和了解,这必须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采用科学的引导方法,多给予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由吸收—消化—运用的过程,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完成了知识间相互迁移的目标。

  二、“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是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条建议,作为教师从内心而言,希望每个学生喜欢自己所教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促进自己更加投入地教学,信息技术是学生很喜欢的一个科目,刚开始入职,我为此感到开心,但只到第三周,我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不感兴趣,更多是认为在上课中的休息,玩游戏。这让我在那段时间很失落,因为这与我入职前的想法是有区别的。

  而事实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上课表现不够积极主动、态度冷漠,让人焦虑。刚开始,我还耐心地引导、帮助,可随着时间的积累,班级较多,一周只有一节课,我的耐性似乎消耗殆尽,心想着也许这孩子确实不适合学信息技术,觉得他们基础太差,自己已经尽力问心无愧,却没有像苏老那样积极地想各种方法查找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唤醒他,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哪怕取得向前一小步的进步。诚然,教师光有爱心和耐心是不够的,还需有坚持不懈的教育意志和感召精神,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名言产生的效果。由此在我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上学期我先讲,而后让学生直接操作的方法,而是先给学生看到成品,通过课本或者小组讨论,确定任务让他们自己先完成操作,让最先做出来的同学进行演示,或者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以优秀的同学带动基础差的同学。他们更有兴趣,且操作更好。

  以上只是初读著作的一些体会,其深远富有哲理的思想精髓还需要经过不断地研读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知,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应该多思考、多学习、多阅读,向他人谦虚学习教学经验和方法,并结合阅读与生活实际,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到一个新的目标和台阶,成为学生、家长心目中合格的教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自己在教学中,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愿望?而本书给了一剂良药。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学生最初的学习愿望是很强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什么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愿望逐渐丧失呢?原因有很多,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愿望呢?该书给了我们答案。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学生要想对知识和真理保持持续的兴趣,必须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紧张、激动和惊奇,继而由此带来的胜利感、自豪感可以无限激发儿童求知的欲望。儿童强烈的学习兴趣与他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不能让儿童禁锢在教室里,让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但是作者并未否认识记和背诵的作用。而是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时,才能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唯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要达到和谐发展,作者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给了我们一些实用的建议:1、开展“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带领孩子们去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在他们面前展示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依存性的多种多样的的细微差别。教会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防止儿童眼睛里好奇火花熄灭。儿童对从周围世界里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当儿童用自己的`智慧把握住一个真理以后,他会借助它去解释许多新现象。当产生更多不理解的东西时,他对知识的追去就更加迫切。这种精神状态能够促进儿童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兴趣去感知和识记。让知识处于运动之中,让知识变成儿童思维和劳动的工具,在运用知识中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

  儿童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就是个性在创造性的思维中,就是在解释和深刻理解这些现象中进行自我表现的过程。正是在这里,他感受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不断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和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当儿童的智力生活是在书籍中度过的时候,他的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2、编订“童年阅读书目”,力求让每一个儿童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只有书籍成为

  儿童最具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有学习的愿望。在这些图书中,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当儿童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由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敢越强烈,学习愿望越高。3、激发儿童的语言创作。经常跟儿童进行关于书籍和创作的谈话。让儿童给同学们讲解自己感到激动的事情。在晨会上,朗读自己写的故事和诗歌,设法使儿童把自己对知识的热爱转移给同学们,让智力情感激励其他学生。老师也可以点亮第一颗火花,把自己的细想传达给孩子们,激发儿童创作的意向4、让劳动付出成为儿童自尊感的源泉。只有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时,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让儿童为自己的努力付出感到自豪。让儿童在解决问题中一步步体验到成就感、胜利感。这种胜利是儿童自己经过艰苦努力而得来的。正是这种发现的欢乐,这种靠自己努力而完成的欢乐,才是人自尊感的源泉。这是这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我们要防止儿童的脑力劳动得不到任何结果的现象。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和体验到去得胜利的欢乐。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一、要教会他们思考

  从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千万不可越俎代疱。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欢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二、珍视他们的好奇心

  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我们要特别珍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所具有的好奇心,“好奇心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成年人不断地把物品、事物、现象展示在儿童面前,我们在儿童面前展示的物品、事物和现象越多,他应付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他就越加感到惊奇和高兴。”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真要把学生的心留在学校,不尽快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孩子,还真不行。”是的,教师只有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我们的教学活动才可能在体验课程的基础上,绽开出艳丽的花朵。

  三、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各种各样的联系

  “对于学习困难的儿童,就在于使周围世界的物品、事物和现象,经过思维和情感的棱镜的折射,变成使儿童的昏错欲睡的大脑苏醒过来的一种刺激物。”并且这种观察,要越早越好,当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相信一个勤于思考的教师,有一双慧眼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今日重温前苏联功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倍感亲切。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的每一个富有创见的观点、每一处生动的教育细节和鲜活的教育案例,都仿佛跨越了时空,在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这部创作于半个世纪之前的教育经典,之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是因为作者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个来自于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22年直至去世,在这期间,他不断的实践并完善着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他给我们总结的这一百条建议,既是作者教育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反思。沿着大师的思索轨迹,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立足于教育教学规律本身,以一种超前的意识,在娓娓的讲述中,为我们揭示了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从阅读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用下面的一个案例回答了这个问题。

  1、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二条建议就是每位教师“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列举了一个案例:一位历史老师讲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那么,究竟怎么样来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而回顾自己工作后的读书经历,却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除了一些不得不读的教学参考书外,自己好像没有认真地,系统地读过一本教育类专著。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时间绝不是不读书的借口,“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也就是说,时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每个月要买三种书,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他说,希望你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因为你读书,你的教科书在你眼里年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

  现在我们顺义区教委正在全区范围内推进“彩虹读书”计划,倡导学生和老师一起读书,创建书香校园。我们正应该以此为契机,多读一些教育类、学科类的专业书籍,也可以读一些非专业书籍,从教育的范畴(专业研读)和非教育的范畴(跳出教育看教育)两个视角,去把握教育的规律,认请学科的本质,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我们不仅自己要读书,我们还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去读适合他的书。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第18、19条建议中告诉我们,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二、教育从尊重人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是人学”。因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流活动。这里所说的尊重,不仅仅包括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尊重学生”,还包括尊重我们自己。

  1、尊重学生就是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尊重人的差异,尊重不同的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如生存、安全、获得尊重自我实现等,激发出潜能,为人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考察,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作为学生,他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的能力,成为自己想做的人,就是基于自己的差异,得到最优化、最大化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真正的对学生的尊重。

  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不同学生需要、发展的差异,还要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维护学生的自尊,采用科学的,人性化的评价学生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这一点各种论述很多,在这就不再赘述。在这里,我想结合这本书中的观点重点谈一谈第二点,让学生有自由的精神生活。学校作为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如果没有集体的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那是不可思议的;而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也是不可思议的。遗憾的是,我们给了学生学习足够的关注,却忽略了他们年龄段应有的精神生活。作为一个年轻人,甚至是儿童的天性,被扼杀在无休止的学业和训诫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什么别的东西也没有,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机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作的事情。”

  所以作为一个尊重学生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说,要让学校生活变得有趣,并由此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该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2、反对伪圣化和假崇高(韩军语):把教师当“人”看。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本书,在他的每一本著作中,都饱含着他对教师成长,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关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把教师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坛,而是首先把教师看成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普通职业,把教师看成一个人,一个“也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比如他关注教师的时间问题,关注教师的待遇和人格尊严问题,他认为,教师,这门职业的从业者只有在各种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被要求不断进步和最终升华,说得再通俗一些,就是说要在满足教师最基本的物质笔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前提下,再要求教师从内心地去热爱这门职业,去追求专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扪心自问,这是符合普通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也是客观的。

  但是,我们虽然不愿意被动地被人抬上高高的却清贫无助的神坛,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的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为我们是塑造灵魂的人,是影响孩子们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最多、最大的人,这就使得我们的工作不同公司企业。作为知识分子,我们有着比一般人更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我们更渴望被承认,被理解。所以我们尊重自己,就是要用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用更严格的社会规则约束自己——用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去影响学生,同样是我们的专业责任,这同时也是对自己人格的最大尊重。

  纵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虽然没有揭示出教育的全部规律和本质,但是却为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和本质,打开了一道门,开启了一扇窗。尤其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如何促进教育的专业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被广泛关注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怎么做一名合格、然后优秀的教师,或许这才是苏霍姆林斯基这本书对于我们这些21世纪教师的价值所在。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我阅读完这本书后深感震撼,因为它犹如一面明镜,真挚地展示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坚持。书中充满了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赋予服饰生命;它在课堂中弥漫,牢牢抓住每个人的心灵;而这种力量贯穿于《新建议》之中,使其充满善意、真挚和生机盎然。

  “教师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权威,敬畏生命。“敬畏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课堂上,当教师在知识传授时出现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权威”就是对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有才华的人,把他们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既学习他们的长处,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这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尊重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人格,并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孩”来糊弄。

  "教师应该努力吸引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乐趣和魅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背诵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寻求知识,鼓励他们探究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让他们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和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喜欢上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

  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希望将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那就自己成为那样的老师吧!是的,作为一名教师,请带着美好的笑容来到学校,将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望传递给同事和孩子们。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地清点知识,将游戏这种人类最古老的快乐方式引入课堂;用赞美、幽默取代那些多年来使用的训词;展现出角落里尘封已久的各种表情,用轻盈的脚尖触地,聆听脚步声在走廊中回响出的快乐。

  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人们在生活中首先需要满足物质条件,这一点众所周知。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通过欣赏音乐、观赏电影等方式,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快乐和满足。艺术具有净化心灵、释放压力、排遣烦恼的作用,使人们达到精神自由的境地,从而获得幸福感。实际上,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尤其对于教师而言,当我们拥有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时,与学生相处就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因此,我希望教师能够构建起幸福的第二层楼,丰富生活、享受生活,并保持年轻的心态。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考。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较高的境界。正如作者所说:“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唯有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对于教师而言,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考如何努力、如何做得更好,以及如何从工作中寻找和获得乐趣。教师要迈向人生幸福的第三层楼,就需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为什么教学、如何教学等等。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通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古人说得好:人生中有喜悲离合之事,月亦有阴晴圆缺之态。人生充满了美好,也充斥着遗憾,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面对并欣赏它们。我认为,欣赏充满遗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拥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源自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而升腾起的情感。虽然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份崇高的职业,但在其中难免会经历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回忆,甚至心底涌现出的痛苦。然而,这些并非生活的全部。只要我们足够热爱生活,投身其中,就能体验到生命中的每一处感动,即使这些感动并非都是美好的。可以这样说:一个完整的人生必然伴随着遗憾,而懂得欣赏充满遗憾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请按照上述修改意见进行修改,直接将修改后的内容

  读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我内心涌起了许多感慨和激动。感慨之处在于,在众多人都强调教师专业化,大力推崇教育科研的时候,竟然还存在这样一位校长,他从教师们内心的深处走来,为他们构筑了理想的教育环境,孕育了教育的灵魂。

  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比的,但我可以和自己比,也就是用今天的工作与昨天的工作相比,一日三省——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更贴近学生,更适合我的学生,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发挥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的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驾驭课堂的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灵活,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读书是其成长的必經之路,也是提高其专业修养与道德素质的关键,但是由于平日工作繁忙,我的很多同行都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平时的工作已经很辛苦,也很难再有精力去阅读。但是我却认为,教师想要践行新的教学理论,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就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读书,应该是教师们永恒的追求。

  最近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1-20条,从中我获得了很多感受,尤其是其中的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是一个历史教师用一生备好课,他用质朴的语言,生动的阐述除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名教师对知识的渴求,应该发自内心的,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学需求。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生活中的解惑者,教师在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但是“这桶水”总会有用完的一天,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还能够传授给学生什么呢?或者说能够给予学生怎样的帮助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并为其中所提出的见解所打动,这使我充分的认识到,唯有读书,才能够使教师视野更加开拓,丰富自己的头脑,如此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帮助,使学生能够获得心灵深处的震撼。

  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更多新的教学理念被提出,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很多,而读书,则是可以使我们对自己实践进行反思的最好途径,在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能够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文字中所透露的教育智慧与睿智,身处于这些文字之中,我仿佛与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进行心灵的对话,作为教育领域的大师,阅读他的文字,是我能够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了解自己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反过来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旦阅读量不够,书读得少了,那么他的教学就会缺乏灵气,他的用语就会显得生硬而苍白。比如,一个问题常常绕来绕去,最后也没有讲清楚,说明白;用一个词语会思考很久,也找不到合适的;明明想好了,但就是表达不出来。读书不够,一旦提笔,就会觉得笔有千金重,更加不要说文思如泉涌了。书读得少,人的思维也会受到局限,常常话不达意,这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不得否认,教师这个职业的压力很大,除了课堂教学,还要进行很多教研工作,要写很多论文材料,很多教师常常因此发臭,即没有时间写,也会觉得无话可写。而阅读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在教研工作与写作方面,一旦阅读量够了,写一篇学术论文,就可以信手拈来。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也开始制定阅读计划,约束自己要定期阅读好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阅读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写字台上、床头柜上,随处可以看见我的书籍,书籍是我精深得到慰藉,使我的身心得到陶冶,使我的疲倦和压力得到释放。阅读,应该作为教师一生的爱好和习惯,我们作为新一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不懈的“多读书,读好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大河……使自己永远保持活力”,也就是说,教师阅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长期坚持、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够不断获取新的养分,不断积累和丰富知识体系,思维才能够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教育事业能够永葆活力。

  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之后,除了以上感悟,我还认识到,苏霍姆林斯基倡导教师阅读要基于专业发展取向。依托任职学科专业书进行阅读,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自己的专业书籍,是教师首先要阅读的东西,并且要反复研究和钻研。比如:如果是语文教师,则应该先阅读有关语言学、文学史之类的'书籍;如果是数学教师,则应该先也阅读有关算数、代数以及运筹学等方面的书籍。阅读书籍,不仅要读懂,还要读透。所谓“懂”,就是要明白书籍论述的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和本质,而所谓“透”,则是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懂得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苏霍姆林斯基专门强调,教师要读关于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重要社会问题的报纸与杂志,借以开拓专业视野。“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最新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我们力求使人类的,特别是我国的社会政治、思想、科学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大事无不引起教师的思考与关心。”这些论述对我们现在所处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亦非常适切。作为专业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生活的相关信息,做到与时俱进、日求新得,不然,其知识储备将日趋颓废,甚至难以满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总之,在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读书对于一名教师的重要性,使我真正认识到多年来存在于自身教学问题的成因,那就是缺乏阅读,知识量少、知识面窄,思维滞后、不灵活,作为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为之而深深惭愧。也是因为如此,我才写了这篇小文,希望能够借助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呼吁同属于教育岗位的工作者们,正确认识阅读,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将其树立为终身的爱好和理想,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拥有开阔的思维以及勇于创新的意识,进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之后》,静下心来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给我们老师提出了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围绕一个主体,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也有生动的实际例子。苏霍姆林斯基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干渴的灵魂,用心潜读,就仿佛与作者进行了心灵对话,我们会收获很多的人生哲理。

  书中谈到,有一位历史教师已经在教龄30年,他上了一节关于《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的课。听课的教师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记录下来。课后,一位邻校教师问他:“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之前我听过语文老师说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就被其中的话语所感动,当我在网上读到这段时,我的心还是为之一震。在我看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不断地阅读书籍。阅读书籍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程,更是出于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和需要。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即使有一桶水,如果不不断地添加,也会有用尽的时候。正如诗人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读书和思考,才能勇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省和补充。我们要不忽视存在的短处,同时努力想方法进行改进。读完《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说一句:“读书能够让我的思维更为丰富”。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提升和超越的方式,也是教师最重要几乎是唯一的渠道。教师的'备课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应该建立一种宏观的备课观,就是多读书、读好书。教师所传播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做人的道理,同时也肩负着教给学生生存技能的责任。正如人们常说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只有不断地读书,读好书,我们才能够保持思维的活力。阅读就像是涵养水源,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汲取新的源头活水。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之一是让他们亲身参与并掌握知识,从而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当一个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认识自我,他就会逐渐培养起对知识的兴趣。只有通过自我实践和经历,才能真正肯定自己并培养对知识的兴趣。

  请记住:在评分时不要过于急于给学生不及格的分数。因为成功的喜悦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动力,它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请注意,我们不能让这种内在动力消失。没有了这股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无法奏效。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只有在个体充分认可自身的价值与条件时,才能真正进行自我教育。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尊重程度越高,他对于道德教育及关于如何进行自我学习的指导就会更加倾听并迅速接受。相反,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将无法理解、接受你所提供的教育和规劝的意义。

  "道德自我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善良人的愿望的关键,这种教育的起点是让学生感到自豪、尊重自己并珍视劳动的尊严。若缺少这些元素,学校和学生集体将无法达到令人称奇的效果。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为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实施这一原则,即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不会失去自信心,他们可以逐渐发展出一些智力技巧,并在某个阶段取得优秀成绩,无论是哪个学科都可能如此。"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充满了这样的句子,数不胜数。抽出时间来读读这些建议,我们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示。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读完了《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尽管它的理论性较强,比较适合初、高中英语教师阅读,但我还是颇受启发。特别是看了“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纠错”这一条,恍然大悟,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及观摩名师们的课堂纠错高招,才真正知道怎样做。

  1.Never say “No “,Just say “Maybe” with smile.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仍带着微笑,Never say “No “,Just say “Maybe”,然后插上一两句话加以提醒,这样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还会在下一次勇于回答问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该讲的都讲了,学生该练的都练了,可是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时,往往还会错误百出。这时我们教师也许会惊慌失措,灰心丧气(特别是公开课时),或许还会责怪学生。其实学习过程中学生犯错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因为会犯错,他才是学生,他才需要学习,教师才会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掌握不牢固。我们可以了解学生个体接受能力方面差异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这样把学生的错误当成学生学习的资源,我们讲究适时、适度、得法,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下,巧妙地纠正了学生的错误!

  2.Ues “Would you repeat ? &Say it again,please.”…

  发现学生讲错了,有时可以要求其重复。如及时、婉转、耐心、客气地对他说:“Would you repeat ?”” Say it again,please.”这样一来可以暗示学生,“你的句子有问题”;二来学生很愿意接受,他明白后一般就会自己改正。有时“Again.”” Would you repeat ?”之类的话还不足以引起学生对错误的注意,这时,我们就可以用疑问的语调重复学生有错误的话,还可以强调句子中错误的部分。

  3.Use different ways for asking questions.

  发现错误时,我们可以提问说错了的学生,也可以提问其他学生。如,“Is that correct ?””Is he right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说错的`学生改正错误,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注意。如果这个学生仍不能自己改正,我们可以试控性地问其他学生:“Who can help him?’,这样激发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一般也不会伤害这个学生的自尊心。很多时候,我们在组织操练(如对话)时,应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其他学生的错误,互相纠错,从而自觉地把纠正错误作为英语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4.Use expression or gesture to implie.

  用表情或手势给予暗示,这样比较含蓄,学生容易接受。但是,我们的表情或手势一定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用表情或手势暗示学生时一定要适度,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形成习惯,使之容易被学生理解。如,一年级小朋友说“This is my ears ,this is my eyes ”,这时我就伸出一个手指,然后用这个手指摸着一只耳朵和一只眼睛,学生马上就能改口说“This is my ear ,this is my eye ”。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方法很多,但一定要讲究适时、适度、得当。通过纠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在设计内容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控制难度,便于学生准确表达而不至于犯太多的错误挫伤其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成就感,培养上进心,培养良好的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提高准确使用的能力。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倘若教师,父母,孩子三方真正缔结为教育的同盟军,那时的教育势必突破困局,得以成长壮大,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大教育了”这句话来自李镇西先生的《给教师36条建议》的序言。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时,看到这句话便带来触动。放眼现在是双减政策的时代,教师队伍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可是教育向来不只是学校的责任,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举才能够使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从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教育。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家长由于各种原因把孩子放在学校就一把手放在学校管理了,这种行为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从而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打响警钟,积极与学生、家长交流,尽可能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实现家校合作,家校共赢,稳固教育铁三角的关系,这才是明智之举。

  身为一位老师,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当班主任。如何做好一名班主任是每位老师都会“头疼”的事情,即是说,做好一名班主任是需要老师去钻研的。这本书里面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其中里面有一句话让我深思许久:“让学生了解教育,懂得教育,一般来说,百害而无益的。这是因为,在自然而然的氛围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的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在我看到这句话时,冒出了疑惑的念头,因为在现实教学中,老师都会觉得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教学意图这样就会事半功倍。但我读下去的时候终于懂得些许李镇西老师的.观点,也许是说,当学生知道自己下一步要讲授什么或者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教学活动时也或者是上课是为了分数,这便丧失了一部分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对于教学实施是有害的。李镇西老师的建议中说:“自然教育是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自然而然的善心与善行。”我细细品味,确实如此。教育就是要潜移默化,自然润物,教师以自己自然而然的品行感染着学生,影响学生,与学生构建良好的教育桥梁。从而在教学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具有示范性,这警示着每一位教师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培养自己高尚情操,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回家、出门都要和父母说一声,也或者是吃饭前要感恩父母等等,这样来培养学生自然而然的善心与善行。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占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研究学生,积累教学经验,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1、教师要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大家都知道,也都会。但是长久地爱每一位学生,爱好学生,更爱“坏学生”,天天如此,恐怕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要理解信任每一个孩子,理解他们的需要、想法,同时让孩子理解自己。师生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我相信有了这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定爱老师,老师让热爱学生变成事实。

  2、教师要相信学生。

  首先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任何事情都会战必胜,攻必克。其次,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个体,适时的放手,让孩子大胆的去尝试、探索、创造,允许学生出错、失败,在不断的鼓励、引导中过程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论”“一分定差别”已不是新鲜事,受此影响,很多人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学生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学生。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他们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他认为“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术就在于解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现代社会需要多样性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每位老师都能理解的如此通透,我相信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4、关注学生的素养。

  “素养”一词是这几年我们教育中的流行词,学科素养、科学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各种素养中具有统率作用的当属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精神素养,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就是一本行走的生动的道德素养活教材,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将来也能过上幸福文明的生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初读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我受益匪浅。在教师路上行走的日子里,我将用心细细品味,不断学习,不断成长,遇见更美的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寒假里,我借阅了由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创作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也许是出于对后进生的关爱吧,我对那些只要能帮助提高后进生学习的内容特别在心。所以,书中提到的“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这一小节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又反复阅读了三遍,觉得受益匪浅,借机,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点滴感受。书中写到:“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内容,第二天就忘了。

  对这些学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教材是特别有害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因为在他们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们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经常会发现某些使他们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在他们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促使它加强工作。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1-12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3-1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经典)08-24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4-04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3-3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2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09-04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20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1-0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