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皮囊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皮囊读后感1
今天算是把蔡崇达的《皮囊》读完了。
阿太说:人的皮囊就是要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
妈妈说:再走两步看看。中风有父亲几次手术,几次差点离开,母亲撑起家庭的形象,并不伟岸,却坚强的让我崇拜。
文展说:人要有规划。
阿小说:为了生存,他要每天从爸爸自杀的桥上路过。
厚朴说:要人生活的不一样。
李大人说:人要敢于面对生活,不能逃避。
作者说:没有故乡,每个人都是孤魂野鬼。
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是7.6。大多的书评也是在说这本书带来的是失望,认为后半部分写的儿时玩伴现在都不如作者混得好,不过是在写作者自己的优越感罢了。
与我而言,一本书好与不好的标准因人而异,正如书中结尾引用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名言: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我想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总会遇到几个奇怪的人,发生些不会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这些人和事构成了一个人心里的独一无二的“世界”,而作家是那种可以很好的感受到并用合适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有时一些文字,也许是歌词,也许是广告,也许是一段文字会让人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我们始终要回答得问题>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困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有没有学会生活?作者是在高中时由于父亲瘫痪,把母亲对他的期望——“这个家中的`顶梁柱”作为之后时间的目标。直到作者的父亲去世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回答出“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以往的中心被怀疑是否正确。当我看到这里时,脑子里就像有什么东西要跳出来一样,可惜。直到在我写下这句话的那一刻,那东西还是没有出来。
突然之间几个词语就一直在脑海中闪现:信仰、读书、虚无、健身、为人民服务、。我连我自己都不认识了。自己现在所做的究竟是坚持还是逃避。
必须得承认自己还不会生活。我不想今天就有答案,但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可以坚定的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愿意并值得的。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进无止境,渐入佳境
生活的意义正是生活本身。
皮囊读后感2
皮囊:
于人而言,那副阻碍灵魂前行的躯壳。就像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出现的所有灾难的实化。于人生而言不过就是渡过这些灾难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过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炼灵魂,最后就是灵魂的升华。用阿太的话来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
父亲年少时的诺言让要强的母亲执着的想要建好那栋房子,她宁愿省吃俭用,吃糠咽菜也要将那座房子盖完,即使政府即将要拆掉那栋房子。她是想盖好这个家,可以记住死去的父亲,那是父亲来过这个世界的象征。那也是他们年少时美好的爱情的象征。
残疾:
他是怎么做到反复的去撕裂自己的伤口,写下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让人不想也不敢回忆的过去。生活有时很残酷,狂风暴雨拍打在父亲的脸上,他依然在与生活对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劳。附上文中经典语句“唯一的观众——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视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我庆幸自己身边的人都安好,没有经历直面死亡的恐惧,没有体会亲人的别离,我也希望我永远不会体会,因为最痛不过亲人别离。即使是周围认识的人突然有一天听到他已经不在了,也会莫名的感伤吧。他的父亲住在重症病房里。就更容易体会那种随时就会永别的状态。谁又会去敞开心扉,会去对一个即将永别的人产生感情。
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牵挂,母亲会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执着的为父亲寻找“赎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显得那么的假,一个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骗术,母亲依旧选择相信。虽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么自然,显得真实,能让母亲找到解脱,也是爱的表现。
皮囊读后感3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让我去回忆我的童年,会想起那些已故去的人。
听妈妈说小时候抱着我长大的曾祖母,依稀还记得她坐在房檐下的样子,又依稀还记得她去世时妈妈让我磕头我却死活不肯的.画面,小时候总给我留着许多糖的外婆,她去世的时候,我却因为所谓的工作没能见最后一面,可是她一直在我脑海里,她驼着背慢吞吞的为我们做饭,她佝偻着身子从柜子里拿出攒了好久的糖果,她轻声呵斥着冲我们嚷嚷的大黄狗,还有幼时一直害怕的外公,他在家时困了总不敢睡着,很害怕他拿鞋底板把我们给拍醒,有时实在太困了,就躺在他经常躺的摇摇椅上摇晃着,等他一回家就马上惊醒了,他一辈子直到去世都总想着我外婆,外婆先走,他却害怕外婆的棺太小不够住,死活要把自己的给外婆,自己却永远躺在那个连自己都放不下的棺里,开棺的时候我终究是没忍住痛哭流涕,哪怕到现在想着他最后的样子,我依然忍不住泪目,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对我们的疼爱,而是对外婆的疼爱.其实自从我长大后,很少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每次很用力的去回忆,却总是什么都想不起来。
读这本书,却总是勾起我的回忆……回忆那个我不知道到底爱还是想逃离的家乡......
皮囊读后感4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什么?”
皮囊与灵魂是怎样的存在,我们的心如何安放?《皮囊》的作者,蔡崇达,在第一篇中阿太的生活观写道: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作者透过内心,冷静真实的文字写尽了生活的模样。
这本《皮囊》,我也无法肯定它是小说还是自传,作者把自己的经历剥开来,一点点地捋出,跟生活死缠烂打,和梦想拼尽全力以及身边各种人和事,所有的艰辛与磨难通过那平淡的口吻叙述出来让人感到冷静得不真实。虽然这些散文并非一次性完工,是作者将曾经的作品拼凑在一起,非但不突兀,反而更加连贯真实。与其说是拼凑,不如说是人生的标点集合,停顿、惊叹、感慨、迷茫,尽在其中。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从中书中读出了朴素真实。但也有人说,作者自私冷血,说他像是个旁观者,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写着家人和朋友,他们都是失败者而他是最成功的人。但我并不这么看,我们应该敬佩作者,正如书名“皮囊”,他透过自己的皮囊,别人的皮囊,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以及周围人的'内心,惶恐,不安与期待。如作者所说,“而在写这本书时,每一笔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通过我敲打的一个字句,直接,完整传达到我的内心。”不排除作者有一点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姿态,但谁不是呢?更何况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不能总是盯着皮囊看,要认清皮囊除外的灵魂。书中的母亲不顾父亲的疾病,儿子的学费,执意要盖已经没有意义的房子;自恃清高,一心想离开小镇的天才文展,看不起小镇;向往香港生活的香港阿小;吵着闹着要看世界的厚朴,这些有点令人讨厌的毛病却出奇的让人深有同感,因为说不定自己也有这样的心理。包括作者黑狗达,拼命地工作,拼命地攒钱,同时又厌恶规规矩矩的人生。但这是真实的自己,何时我们也能透过皮囊看自己的内心呢?作者写完《残疾》便萌发一种紧迫感: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自己生命人的尊重,挽留每一个人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的最好方式。
曾经,我不习惯与人交往。但渐渐地,我发现没有那么困难,在和同桌每天课间一起跑步的过程中,我们彼此交流,聊着自己或别人。交心之后,收获了友谊,挖掘了自己和对方的内心深处,这是以前所看不到的东西。
从书中的闽南小镇,儿时记忆,求学经历,我还看到了对远方的向往和家的归宿。从开始的父亲,为了维持生计,去宁波当海员,最终为了躲事回到了家。随丈夫到东北的张美丽,后又回到小镇开酒楼。从小规划未来天才文展,一心想摆脱小镇,在大城市发展,最终却被抛弃。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心等着去香港的香港阿小,他最后自嘲般地说:“我竟然觉得,那个我看不起的小镇才是我家。”黑狗达为了家庭的生活和父亲的医药费,拼命的往前冲,留在北京。但他又写道,“或许,这几年我其实还是没离开过家乡,只不过,走得远了一点,看的风景更多一点,也怕得更厉害一点。但还好,我终于还是回来了,我终于还是能回来,我终于还是可以找到永远属于我的那条小巷。”
是的,我们总是前往远方,却从未离开过家乡
因为某些原因,我离开老家在外上学。虽然有父母同在,但我总是不住地想家。时间久了,故乡的记忆隐隐绰绰,快要看不清了,我以为我把它给忘了。在一个夜晚,偶然看见一只萤火虫,闪着微弱的绿光,在故乡常见的。但就在那一刻,突然鼻子一酸,想家了。尽管在这边还算顺利,却耐不住离家在外的孤寂。记忆中,家里,有欢声笑语,有温情时刻,还有我独一无二的童年时光。家,一直在我的心里,无论我去往何方。
拼命地向前,为了过更好的生活,踏上更高的台阶,精疲力尽。但回头发现,家与自己有一条看不见的绳索系着,顺着绳索可以回到家,会觉得那么心安。家是休息的港湾,累了的时候把心放一放,有家可回,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啊。家不是一个房子,而是有气息的,充满着亲情的温暖与无声的爱。“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回”
当作一杯淡茶来品,读完后,深深的舒了口气。平实冷淡的文字,刺透现实的笔力,精巧绝妙的构思,平常的琐事却给人以无尽的感悟。人生就是裹着心的皮囊,在急流里翻转打漩,累了的时候,就在那个叫家的港湾暂歇,我们总要奋斗着。
皮囊读后感5
《皮囊》这本书是我去年在诚品书店购买的。那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苏州诚品书店。一进门,就冲进儿童阅览区,希望能找到一本与我品味相匹的书籍。可令我失望的是,放眼望去,竟是一堆堆幼稚的童话书和幼儿园小朋友才看的识字书。压根没有一本适合三年级小学生的书。
没能买到一本书,我心情低落极了,闷闷不乐的跟着爸爸妈妈去成人区。在成人区,我百无聊赖,就随意翻开一本书,漫不经心地读着。慢慢的我被他那生动的故事,深奥的文字所吸引,找了个座位,饶有兴趣地“品尝”了起来。后来我看的不过瘾,便让爸爸把这本《皮囊》买了下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蔡崇达,他是个从小在偏僻的闽南村落长大的孩子,在十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世了,从此,他就成了一家之主,照顾妈妈和姐姐。他在一生中,遇到过不同的人,如,傲慢的阿晓,生活在新世界的厚朴,天才文展,石头般的阿泰等。一个个悲伤欢乐的故事,引领我走进崇达的生活,让我体会到他那贫穷的`家的艰苦,感受到作者对家的思念。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的舒适、有的艰难。而这本《皮囊》,就把我带进了这个“乡巴佬”的生活,让我感受了一回“艰苦”。
皮囊读后感6
文退学后我经常梦到他,梦到我们回到那个最快乐的时光。在梦里我们依然无话不谈,依然一起去做我们都喜欢的事。但我却突然意识到,这是梦境,他已多年不参与我的生活。于是失落地醒来,心中无限怅惘。
我一直不知道我在他内心有多少分量,不知道他后来是否想起我,不知道他如何看待我认为的`那段美好时光。我知道将来会再遇到,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说出第一句话,也不知道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我的生活中,跟文类似的人很多,我们都曾经很快乐地在一起,随着时光列车的不停行进,他们下车了,上了另一辆车。我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们渐行渐远,而又唤不回也跟不上。
很多人都觉得朋友分阶段性的,但我真的希望真正在我生命中对我有影响的人,当我们再次遭遇,你看我时依然是那个眼神。
皮囊读后感7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啊。他们在忙什么?上天堂下地狱还是在荒野上游荡?那些古书上的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
蔡荣达写了一本书,就叫《皮囊》,他以这本书献给已经离世的父亲,阿太,献给陪伴着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自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张缝合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会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是啊!皮囊有心,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东石”,我生活的这个小镇,或许有太多像我父亲那样的人。十几年来,镇区的发展一直往反方向滋长,整个小镇都在集体逃离那片带给他们乐趣和磨难的海洋,然而这片试图被父母藏住的海,却因父母的禁止而越发吸引我。
再次去拜访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开步子往甘蔗林那冲,母亲气恼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直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没了,那咸咸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怀里搂,我看到,这海水之上那碎银一样的阳光,铺满我的瞳孔,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海是藏不住的。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和它相处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有,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地掩藏住,是最好的办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
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
“我在海边上车,一路被带向浓郁的山色,窗外的景致,如同溪流中的`光影那般鲜润地滑走,我看着一座座房子在我眼光中迅速到来,却仓促被扯走
……我多么希望能和我珍惜的人一直一路同行,但我也明白,我现在唯一能努力的是,却使彼此错身了,我希望,至少我们都是彼此曾经最美的风景——这也是我能想到唯一反抗。”
谢谢时光,谢谢命运,虽然他们那么残酷。但终究让我看到过风景。物都不可避免地有阴暗的一面。想要活得轻松便要学会妥协,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副最初的皮囊,又为什么要给自己装上更多不真实的皮囊来伪装最后又一层一层地撕扯下来呢?我们的灵魂还在,我们仍有梦,就要不忘初心。
《皮囊》是认心,认人的书。
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伤痕累累的心。
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第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这是最好的。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是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皮囊有心。
皮囊读后感8
初知《皮囊》这本书,源于刘娜朋友圈里分享的一则在厦大的新书推广会介绍,明知“他是韩寒的好基友,刘德华的明灯”这个主题是个噱头,但还是对闽南作者感到好奇——印象中的我们闽南人大都奔波在追名逐利、养儿育女中,世世辈辈都如那首“爱拼才会赢”所传唱的那样劳碌,可以说企业家比比皆是,但作家文学家确实屈指可数。后来在网络书店再浏览了一遍简介,“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我想这也正是我所日思夜念的种种,我一定能在他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共鸣与启发,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书中连后记一共收录了十五篇文章,是作者对生活的写照和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断断续续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读完了,极其喜欢其中浓郁的闽南风土人情的写照。
第一篇《皮囊》中写的是他阿太的故事,我也有一位缠过小脚坚强地活到九十多的阿太,是奶奶的母亲。知道阿太去世,也是在很平常的一个初中早上,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说你阿太过世了,但当时因为住校,因为忙着中考,因为阿太在较远的霞美山村交通不便等等原因,竟没有去送,至今想起仍然遗憾——“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回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这样的文字,竟让我心里对阿太的过世,以及后来外公的病逝,再后来父亲的意外,都都有些慰藉了,甚至更加坚信常常梦见他们,是因为他们来看我了。
第二篇《母亲的房子》刻画了一种非常具有闽南特色的使命——盖房子。“父亲花了好多钱,雇来石匠,把自己和母亲的名字,编成一副对联,刻在石门上,雕花刻鸟。”亲切得就像我们村里每一户人家的故事。家乡的人,一辈子辛苦劳碌,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就为了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儿媳妇,抱孙子。说都是为了下一辈,但矛盾地是,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是有严格的先后顺序的,房子还没盖起来前,孩子甚至可以辍学,为什么?因为面子,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邻里街坊无时不刻都在谈论着谁家好命盖五层楼时,你无法守着一间旧屋独善其身自得其乐,何况你内心深处的灵魂也是从这片土地里长起来的,那种刻入骨髓的传统思想,即使你走遍世界,受过再高等的教育,也无法完全根除。而这里的女人恪守着传统的生活标准“第一步是结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个儿子,让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意载入族谱,并且在族谱上延续;第三步是攒足够的钱,养活孩子;第四步是攒足够的钱,给女儿当嫁妆(嫁妆必须多到保证自己的女儿在对方家里受到尊重);第五步是攒足够的钱,为儿子办酒席和当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个孙子的出生,让儿子的名字后面还有名字;第七步是帮着抚养孙子长大……然后他们的'人生使命完成了,此时就应该接过上一辈的责任,作为口口相传的各种习俗的监督者和实施者,知道上天和祖宗觉得她的任务完成了,便把她召唤走。”那些完成了这些使命的老人,听说,他们都走得极其安详。读这篇《母亲的房子》,其实最出色的地方,是作者敢于解读我们父辈人那种含蓄的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
第三篇《残疾》是作者对父亲生命最后一段时光的回忆。“为了期盼死亡的到来,他讲话都特意讲述得好像是遗言的感觉。他会说:我不在了,你自己挑老婆要注意;会说:我一定要火化,记得你走到哪就把我带到哪。他几次还认真地想了半天: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看这些描述时,我觉得黑狗达是幸运的,他的父亲在最后几年,用尽各种方式好好的跟他道别了;然而,我也是幸运的,我的父亲走得干净利落,一如他一生的行事风格,绝不拖泥带水,没有给这个家庭造成哪怕是一点点的负担。父亲没有留下半句遗言,以至于这近一年来,我时常会想,如果有机会说上几句话,父亲会说些什么……“没事的,我不在,家还在的。”父亲奋斗了一生,建了三座房子,留下了一笔正数的存款,赢得了我们这个城镇盛赞的口碑,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他作为父亲的这一生是饱满而有生命力的,然而我作为儿子,却亏欠他太多。
第四篇《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也是作者对父亲住院期间的所见所闻,读这篇时,我联想到的是五年前外公住院期间,我陪护的短暂几晚。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曾天真地觉得那是因为爱得不够深,可我失去的这三位长辈,离去的过程是迅捷的,未曾让我们这些亲人直面生活的残酷,我没有过那样的经历,就没有这方面的发言权。据说,是因为上辈子和这辈子修了福分,才能换得离去得快一些。
第五篇《我的神明朋友》简直就是今年发生在我们家的故事的缩影,而其实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这片闽南大地上的各个角落上演着——信仰,真的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接下来的《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都是作者儿时的回忆,这些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在我的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模板。包括他大学时的同学《厚朴》,都像极了身边的某个人。最后的几篇,是乡愁,关于城市、关于旅途、关于故乡,文人骚客必须有的一种情感。
其实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读《皮囊》,文笔固然还不如徐则臣这样的小说家那般成熟,但我欣赏也更期待这种根植于闽南沃土上的作家更多的作品,启发我更丰富的心灵之旅。
皮囊读后感9
海边长大的作者就彷佛在描写一片海,开头的时候是汹涌澎湃的大浪,父亲的病痛,死亡,席卷过来撩的你热泪盈眶,接下来是孩童时期关于整个世界的未知恐惊和迷惑,大浪慢慢平静下来,一点点褪下去,在描述高校的时候让你看到这片海的安静深邃,最终在他回家的时候把你带到岸边,银色的沙滩,橘子一样的太阳。他写了人的一生,就像一片海,大浪退去,带走了塑造我们的一切,我们的珍惜和酷爱,幻想和成就。最终作者在海边,孤寂一人,问一句,时间这趟列车为什么开的这样快?原委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所以这是一本写人的'书,写一个人从童年到少年,青年到老年,独自一人到为人父母,从诞生到死亡所要经验的一切苦痛迷茫,追求与失败。写的是人的一生,每一个年龄段的细细碎碎的敏感心思,每一个人生转折点的选择和确定。面对猛烈的人生和现实,怎样的在暴风雨中保住自己这一艘摇摆的小船,坚决的,努力的向前行驶。最终作者问,我们的小船最终要开到哪?我们全部人都该扪心自问。
皮囊读后感10
“灵魂里包括你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还有你一生的思考。踏雪无痕是理想,泥足深陷是皮囊。” ——蔡崇达
《皮囊》的作者是蔡崇达,泉州晋江人。很多人以为晋江人都很有钱,偏偏他却是个穷小子。他不仅家里穷,而且读的是一所普通二本学校——泉州师院。要家境没家境,读的也不是名校,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写出的首部作品《皮囊》,由韩寒和刘德华给它作序。正式出版时,轰动全国,销量超过350万册。如今,他硬是把《皮囊》中“母亲的房子”改造为图书馆,母亲宁愿捡菜叶吃也要盖的房子,终于盖起来了,谁都不会想到曾经的“穷小子”如今这么有出息。整本书收录了蔡崇达的14篇作品,是一部非常有质感且厚实的散文集,记录了他与故乡、家人、好友的故事,有读者评价“每一篇都是一颗催泪弹”。它不像普通书籍那样给你直达心灵的震撼,而是在不经意间给你猛然一击,久久不能回神。
全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99岁的老奶奶——阿太,出场就是九十多岁的她,独自张罗着闺女的葬礼,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一会儿冲到厨房。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她说:“这不就了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没文化的阿太这句话撼动了我的“三观”。肉体的结束对灵魂来说也是一种解放,肉体如皮囊,灵魂支配着皮囊,反过来皮囊何尝不是在折磨灵魂。不仅如此,阿太在很多时候有着非常人的行为,她就像一个顽固不化的石头,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倔老太婆”。她可以忍心的地把不会游泳的儿子扔下水,人们都说她心太狠,但是她自己却毫不在意。即使是切菜时不小心砍断了手指,阿太依然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年近百岁的她,出门依然坚持步行,她曾经说过:“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是她大半辈子的人生真言。是啊,如今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人们有更多的消遣方式,上班累了刷刷手机,半个小时就过去,猛然想起来还有事情没有解决,懊悔也来不及了,只好匆匆应付一下。结果就是,皮囊得到了短时的排遣,但后面的烂摊子要肉体与灵魂一起收拾。肉体没有得到提升,却总让皮囊支配你的意志。
而整本书,我认为写得最为感人的内容就是发生在那二百平土地里的心酸故事。“母亲一直坚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后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义无反顾。我当时很不理解,毕竟自己家过得很贫苦,却还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亲不管这些,她一直坚持建房子,直到最后,我才理解,这个所谓的‘房子’,是母亲与父亲爱情的见证。尽管父亲残疾了,去世了,但母亲认为这个房子代表了父亲的脸面,她希望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母亲信仰神明,她始终相信丈夫只是肉体的离去,灵魂一直陪伴在她左右,所以她问卜、求神拜佛,祈求为丈夫的灵魂找到适合安放的地方。”看到这我才明白,有时候有这种信念是一种好事,起码在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你的信念还会支撑着你的肉体一路前行。靠着信念,在这看似无路可走的世界走出自己的路。
《皮囊》这本书里,蔡崇达用亲身经历诉说着一个个小人物的'独特故事,无论是张美丽、阿小、文展还是厚朴,他们的生活都被那个沿海小镇的文化和传统所束缚,虽然他们拼命挣脱束缚而去追逐梦想。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透过那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不断经历的真正目的。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装饰什么,有的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着过往。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庭的精神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到不同的人在面对生活的打击下是如何将精神一步步从脆弱的肉体中狠狠撕扯出来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坚强,千疮百孔的是母亲的坚持,是“藕断丝连”扯不断的父亲的无奈。
在《皮囊》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人生,我也看到了大多数人的人生,他们一直在生活的苦难中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着,我觉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皮囊读后感11
最近读了《皮囊》一书,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语言去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
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文展,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
尽管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成功人士”相距甚远,但是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也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偿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为什么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的让人唏嘘,也有的让人思考。没来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更有趣。
皮囊读后感12
很早之前看到好多书友都在读这本书,于是也放入了书架打算抽空读一读,今天在火车上利用整块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对于此书的评价大概是有两个极端,我也并不认为这本书就是写的非常完美,关键是要看读者自己的着眼点,以及所思 所感 所悟,但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读书人、评书人,言语可以犀利,但是绝不能刻薄。
于糟糕的那个极端的评论者来说,大多数皆认为该书文笔不佳、故事平淡、所刻画的`人物展现出了狭隘、阴暗的一面,而我之所以要写这篇书评的原因恰恰是因为,读这本书虽然平淡,却感觉很真实,人物的刻画、故事的描述、情感的表达皆是真真切切,真的不能再真的感觉,这或许与作者作为记者出身,又经年累月做以真实性出发的报道有一定关系吧。我们的生活、经历本身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而惊天动地大事、不平凡的事,每个人的人生中又能经历几次呢?再者,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是复杂多样的灵魂、人性,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自不必说,人类是崇尚美好的,但没有人是完美的,倘若没有了那些狭隘、阴暗的一面只会显得不真实,倘若人性中没有了阴暗的属性那便不是人。而作者通过这些无限真实的人生经历,更加深刻的挖掘出那些深层次的精神情感。
另外,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生历程,总能引人深思,同时也给我们自己手里人生方向盘的转动带来一些启发。
皮囊读后感13
《皮囊》是蔡崇达先生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所有的故事在偏僻的福建渔业小镇上聚焦发散、轮番上演。它共收录14篇散文作品,一则后记。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而不乏客观冷静。过往本多辛酸,如抽丝剥茧再临其境,难免有泪轻弹。娓娓道来,款款收笔,动容处直教人唏嘘,深思处又颇具灼见。捧一颗赤诚心,每写一篇,心伤一遍,数颗泪珠砸下,便是百孔千疮。
闽南闽南,一声声呼唤故土,竟是泪眼婆娑。百般思量,却都是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每一道,都是一份参悟的契机。
作者写父亲去世。他握着父亲冰冷而僵硬的手破口大骂,泪水决堤。他拼命工作,攒了近二十万的积蓄,他要送父亲去美国治疗,他的希冀像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偏执到根深蒂固,只差离离原上草。
然而所有的未完成却告诉他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个支撑他五年的信念轰然倒塌,他愤怒、恐惧、彷徨,所有的计划都硬生生偏离轨道,他手足无措的'像个孩子,直到整理遗物翻到一张自己的相片,静静躺在父亲的床头。从那被抚摸到发白的相片,他甚至可以窥见他那年迈而残疾的父亲,抬起苍老枯瘦的双手,透过窗外清澈明亮的月光,顺着边角向相片中心攀岩,惜若珍宝。于是,“才知道自己恰恰剥夺了我所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于是,皮囊下包裹的那颗心不再沉睡。
李敬泽先生曾为本书作序,他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颗心,又以怎样的方式沉睡不醒,那被污浊与欲望拖住的厚重皮囊让你听不见行将枯萎的内心呻吟。
生命本多轻盈,皮囊之于心,是庇佑,护住心脉,固本必稳;心之于皮囊,是指引,长夜如斯,心如明灯。有皮囊而无心,如行尸走肉,空有躯壳;有心而无皮囊,如垂暮之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人与人之间本是心与心的共鸣,却原来不是用看的,而是感受,是惺惺相惜。
我始终坚信,只要点亮一盏心灯,无数盏心灯都将被点亮。这就是感受的力量,阅读亦如此。
“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这是我认为的‘写作的终极意义’,这是我认为的‘阅读的终极意义’。”
人有各异,实属幸运。
我们应该从他人的琐事中,看见自己的影子重叠、剥离、回归,剖析自己人性的缺口,将本来残缺而脆弱的心,一点点修正、补足、填充,变成一颗强大的心、一颗面对起伏而镇定自若的心、一颗会思考能辨善的心。
皮囊读后感14
文是我小学时期最好的朋友,我们都热爱唱歌,我们无话不谈,我们互相分享。中间他突然不找我玩了,渐渐发现他变了,变得把以前的爱好抛弃了,转而去喜欢他当时不该喜欢的东西。做那些事时,出现了从未出现的神情。我不知道影响他最深的是什么东西,只知道这让我开始不了解他内心有什么种子,我开始厌恶跟他说话。
后来文又回来了,跟以前一模一样,我欣然地接受他的邀请,愉快地再次玩在一起。
我们回不到从前,是在初中。那时我们不在一个班。不同班,突然就经常见不到面,我们开始向相反方向跑去。到了新世界,我们各自认识不同的人,我的性格渐渐改变,他也渐渐改变。最后或许他也不喜欢这样的我了,除了放假一起回家,在学校已经见不到对方的.身影。
其实我们都没有变得更好,却也没有往同一个坏的方向走去。高中我颓废,他自动退学,在家里跟父母斗争了半个月,喝醉酒摔伤脸,最后决定出去打工。这期间我们没有见到一面,没有通一次电话。我特别害怕相对无言,不知该跟他聊什么。大学后他偶尔会拜访住在我隔壁的亲戚,我故意紧闭房门,避免迎头撞上。
最新消息是,他去年结婚了。婚礼刻成光碟,我趁家里没人,偷偷地打开来看,我害怕母亲问我为什么不跟他说话,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实上我害怕遇到他的每一个家人。婚礼上他又长高了,也长胖了。除此之外,我看不到任何东西,我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他了!
皮囊读后感15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作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断箭神威读后感-《皮囊》。"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自己一直刳着一只断箭打仗。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断箭神威读后感-《皮囊》。于是,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感悟] 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它能最大限度地潜发潜能,让你充满力量,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和事业的奇迹。然而,信心必竟只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如果离开了自己所据有的条件,信心也就失去了依托,难以变希望为现实。 很多人把希望、梦想和自信等同起来,以为自信就是不切实际,无论任何事情只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就能达到目标。其实这是对自信的误解。你相信长生不老吗?你相信你真的能够移山吗?你相信自己可以做总统吗?这些问题看起来好像很可笑,然而很多企业和职场人士实际经常也会犯下类似的错误。例如时下有不少企业动不动就将[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标榜为公司的愿景;有些职场人士不顾自身条件,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心想求得更高的职位或是高薪报酬,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大凡有所作为的人总是能够脚踏实地,从自己的脚下踏出一条远行的路来。如果盲目的自信,以为自己可以一步登天,这样空有一腔热血,怀抱一些不切实际的抱负反而对自己是有害的。因为盲目地追求一些过高的目标可能让你死于乱箭之中!
【皮囊读后感】相关文章:
《皮囊》简介07-21
皮囊经典语录09-23
皮囊读书心得范文 关于皮囊的读书心得01-10
皮囊读书笔记12-29
《皮囊》读书笔记01-23
皮囊的读后感01-11
皮囊读后感11-07
《皮囊》读后感09-28
《皮囊》的读后感01-20
《皮囊》读后感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