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

时间:2024-05-18 16:29: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亲密关系》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

  作者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

  “亲密关系”是为了引出我们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而存在的,如果总是逃避关系中不好的感觉,一个人就无法真正了解自己。“亲密关系”的功能,让人们可以去面对从内心重新浮现的不舒服感觉,以及认为自己不完整不够好的部分。

  当我们摘掉所有面具,放弃所有防卫,消融所有信念,那个设计人生剧本的真正的“我”就会自然呈现出来。会发觉,一切的一切,都是“我”自编自导自演的戏,戏中的“我”藏得很深,为了更加精彩,还在外面做好了各种各样的伪装。当剧中的“我”历尽艰险、痛苦揭开层层伪装时,终于发现是一场戏,于是我就醒了,毛毛虫就成为了蝴蝶。

  毛毛虫永远没办法知道、也永远不会理解蝴蝶的世界,但是,每只毛毛虫都可以变成自己的蝴蝶。只不过,在变成蝴蝶之前,自己会先变成作茧自缚的蛹。在茧里边面对自己制造的痛苦,任何挣扎或试图改变的行为都是徒劳的。蛹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放弃所有抗拒、全然接纳当下感觉、平静等待。直到有一天破茧而出成为蝴蝶。这时候,尽管生命从未中断,但是,蝴蝶已经成为与毛毛虫完全不同的生命了。当人醒来,生命还是那个生命,但是醒来的人已经不是梦中的人了。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当开始寻觅人生伴侣时,我们通常不会察觉,其实我们真正在追寻的事物,伟大得超乎想象——要比两个灵魂之间可能发生的事大得多。我称之为“从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真理”。在“灵魂关系”的路途上,我们不单是在寻觅爱情,还是在寻找一种能让我们一再陷入热恋的经验。就像勇敢的骑士寻找圣杯一样,我们希望从亲密关系中得到能满足身、心、灵三方面渴望的`东西。表面上看来,我们似乎只是孤单,或渴望能有人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但事实上,在每段亲密关系的背后,我们的灵魂在运作着,引领我们去体验灵性上的满足。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想要亲密关系,并且需要的不只是慰藉与陪伴,这本书就是为这些人写的。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2

  读了美国作家罗兰。米勒丹尼尔。珀尔曼著的《亲密关系》之后,我明白了,两性之间可以是互补性的,还可以是相似性的,相似性就是喜欢与我们相像的人,互补性的就是性格,爱好各个方面的互补。我觉得这个夫妻之间,相像更具有吸引力。相异看似相吸的原因或许有不少,但事实上我们的确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

  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合于性格,敬于才华,久于善良,终于人品。我们刚开始注意到都是人的外貌,时间长了之后都是内在的一些东西,性格的相容,有没有责任感。性格和责任感在婚后的生活中会更加的重要,颜值在婚后作用已经不那么大了。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与外界的`处理事情当中,都应该是办事的能力,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上。

  在男女处朋友之间出现了一个障碍,就是得不到的就喜欢,也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就是父母越是干涉子女的婚恋自由,他们彼此之间就会更加相爱,这个作为年轻人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会这样,作为人母之后,自己的孩子将来要面临婚恋的问题时,我们应该给孩子适当的引导,不能说是强制的去分开他们,这样会让他们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越紧密,应该是给他们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合适的话,父母就支持他们,如果不太合适的话,就给孩子们适当的引导,不能说是强加的干涉,那样的话,孩子之间的反抗情绪会更加的严重,两个人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或者有的可能就会和父母断绝关系,这是一种很不理智的行为。

  男女朋友之间实际上是时间能够证明一切的,就是谈朋友能够谈得久一点,彼此能够更了解,更利于以后的婚姻之后更加的和谐稳定,不是说认识了很短的时间,就去结婚,婚后发现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多,那这样子已经有了孩子再去离婚,这样的话对这个双方的伤害,对孩子的伤害都会很大的。要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是要男女双方谈朋友的时候要多加了解,了解性格,了解工作,了解家庭,这样如果能够合得来的话,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会更加的幸福美满。对教育孩子来说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家庭里边儿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如果孩子感受到这个家庭是温暖的,爸爸爱妈妈的,他们就会非常有爱的的感觉,很有安全感,他们能在家里边儿享受到爱,也付出爱,家庭会更加的幸福美满,孩子长大以后也会爱自己的另一半。

  《亲密关系》学完之后,我觉得我能够更加了解两性之间的问题,怎样和老公更好地沟通交流,怎样把小家经营的更好,孩子们能更加幸福快乐,大人们有问题不断的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虽然年龄越来越大,外貌,身材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但是我们要多锻炼,能让自己看上去稍微年轻一些,多读一些书,会做一些拿手菜,内外兼修,做一个有内涵,有深度的人。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3

  这本书可谓是我看得最久的一本书了。每字每句地看。建议先看一下《超越原生家庭》再来看这本书感受会更加深刻。《超越原生家庭》也在力图表述爱能对一个人处于亲密关系中有何影响?可以说小时候你与家人亲密关系是你人生路中顺水推舟之力让你的人生路顺风顺水,也可能你人生路里的是疾风暴雨的编剧,它不定时的出现并影响你的抉择。而《亲密关系》的中心思想就是让爱人这个身份出现来协助你该懂得如何去接受亲密关系里的`风调雨顺或疾风暴雨。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父母也是初为人母,未成年人的世界也太脆弱,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脾气和内心创伤,你不知道怎么去爱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爱一个人首先就是要理解自己,爱护自己,内省,勇敢,兑变。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有些路他们不能陪着我们一直走啊走。有一个人,她/他出现了,你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都可以以爱的名义打个三百回合的架,不是想证明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就是想快点结束一切。最终,在无数个回合中,你突然醒悟,如果心中只有了爱,怎么会想要去打败爱人?爱人不是敌人啊。她/他是你灵魂的拯救者,是可以抚平一切伤口的人。你穿山越岭遇到的人怎么会想到轻易放手?你怀疑,不过是怀疑自己想放手。最后你相信了一切,然后新的征程就开始了。恋人亲密关系,是一种除了父母的爱之外你人生的另一种助力。

  没有人教你如何爱人,那么这本书是你一定要看的书哦。

  小孩小的时候的教育方式多么重要,大了之后学会如何爱也是很重要。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4

  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相处融洽。这意味着尊重对方的个性,理解对方的脾性、爱好以及说话做事的风格。

  但在作者看来,这仅仅是亲密关系的低级阶段,更高的阶段是,认识到这是两个不同的灵魂,只是这两个灵魂彼此相处,彼此完善,彼此成就。换句话来说,对方是自己通向灵魂完善的绝佳助手。

  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双方因家境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能力不同、年龄不同、分工不同而常常有区分地位高低的想法。经常有一方会想:我那么尊重他(她),我已经够妥协了,再让我再承认对方的灵魂也跟我一样高贵怎么可能?我可是名牌大学毕业,家境富有、容貌出众、举止优雅的人,对方怎么跟我比?论对家庭的贡献,我比她多多了。他(或)只配有一个低级且丑陋的灵魂。

  怀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少见,或者,嘴上虽然同意彼此的灵魂是同等重要且平等的,但在心里,却总是存了这种区分高下尊卑的想法。只要有一方这么想,就无法继续提升灵魂的层次。或许有人说,我是无神论者,不在乎灵魂是什么,我只在乎我自己过得好就行。但是,这里所说的灵魂,其实是一个统称,你也可以称呼它为别的什么概念。灵魂包括了人格特质、自我修养、自我期许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支配了你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你可以反对灵魂这个提法,但只要你是一个能反省自己的人,就仍然说明你的灵魂在发挥着作用。

  可是,为什么特别提出灵魂的作用呢?因为,在亲密关系中,做到外表的相处融洽是不够的,尤其是当感情走向寡淡的情况下。虽然做到相处融洽已经不太容易,但只要双方仍有爱意,借助良好的沟通技巧,还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再良好的沟通技巧,也有让人疲惫的时候。那个时候,沟通就已经变成了一种形式,因为双方都心里明白,对彼此的爱意都已经越来越淡了。当家庭生活逐渐变得乏味,伴侣的光芒也逐渐黯淡的时候,种种的家庭琐事就会让人失去爱的能力,伴侣双方可能就因此步入“受害者监牢”中,觉得自己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自己要么成了家庭的拖累,要么不满于伴侣的无能,要么两者兼而有之,自己在这三个角色中轮流切换,疲惫不堪。

  于是,有些人就离了婚,与其他人组成新的家庭,但是,在新家庭里,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进入到相处寡淡、相对无言的局面,看来,可能又要结束这一段亲密关系了。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这就要求双方探讨亲密关系的更高一级的形式:激活自己的灵魂,培养亲密的灵魂关系。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玄乎,但是作者说,只要双方仍有爱意,仍愿意继续在一起生活下去,仍相信灵魂的力量,就可以尝试这样。

  所以,亲密关系其实有两种形式或者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做到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培养感情上的亲密关系;第二阶段,做到对自己的灵魂负责,培养灵魂的亲密关系。把灵魂的完善看做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段历程。

  灵魂这个词,是西方语境下特有的产物,基督教认为,是上帝给人类注入了灵魂,所以,灵魂是向上的,光明的,带有神性的。如果在中国,理解为心性会更合适,心性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善良的,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正如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说“吾心光明,亦复何言”,我的心既然是光明正大的,其他的还需要说什么吗?

  因为愿意提升自己的灵魂,也有道德勇气提升自己的灵魂,就会从“受害者监牢”中逃离出来,意识到自己不是受害者,也不是施害者。既然不是受害者和施害者,那么,也就不是拯救者。如此,便可以从亲密关系的牢笼中抽离出来,以一种更超脱的态度来看待这个困境,用爱的力量,寻求妥当的解决方式,坚信自己可以实现人格的提升和灵魂的完善。这样,就开始了亲密关系第二阶段的实践。

  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愿意为伴侣全身心地付出而无需回报,因为所有的回报,最终都将成为完善自己灵魂的一种方式。有如母亲哺养孩子,有如大地生育万物,有如阳光普照大地,他(她)并不觉得这么做损失了什么,牺牲了什么,而是觉得就应该这么去做,理当如此,毫无凝滞,自然而然,毫无功利之心与索取之心。这个时候,付出就变成了喜悦的给予,一种不需对方提前付出的承诺,一种不需回报的宁静。

  同时,因为了解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可以自行完善的灵魂,也就摆脱了依附的心理。你不会再想要依附着伴侣,而是愿意在灵魂的指引下,自由自在的舒展自己,向着喜悦、向着善良,自自然然地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一种爱的气息,一种柔韧却坚定的力量。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5

  《亲密关系》是克里斯多福·孟的一本书,副标题是通往灵魂的桥梁。也就是说,通过构建亲密关系,可以到达自己的灵魂。

  可是,什么是亲密关系呢?我们以为亲密关系就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好朋友的关系。但是,从作者更深一层的意思来看,亲密关系更应该是自我与灵魂的关系,这是一个灵魂觉醒的过程。

  一怎么营造亲密关系

  记得有一个记者采访美国一对公认的恩爱夫妻,丈夫说,即使是最亲密的夫妻关系,一辈子至少也有99次想杀死对方的冲动。可见,亲密关系给了我们温情、理解和爱意,但也让我们冷漠、误解和仇恨,我们受爱人的伤害的概率要远远高于陌生人。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点呢?

  是对对方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因为有期望,所以有要求;因为有要求,所以想塑造,当对方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就会产生愤怒。

  为什么会有期望?

  因为我们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情人”来找配偶的,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他(或她)就是我们想找的那个善解人意,聪明伶俐,勤快善良、风趣幽默……的人,如果他(她)有一两个特点做不到,我们就会想改造他(她),如果一再改造而无法成功,我们就会感到灰心失望,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进而认为对方没那么爱自己,再进而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跟对方过下去了。于是,婚姻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可是,爱人真的有义务要以你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么?

  并没有,对方也是独立的一个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事实上,我们喜欢对方,是因为对方拥有自己想拥有的特质。

  也就是说,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真正动机,是因为我们的需求。

  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和特别感。因为有所归属,所以感到安全,因为感到自己是特别的,所以就会自信。如果对方忽视了自己想塑造的需求,那么这两种感觉就会落空,就会伤心,就会愤怒,就会导致争吵和分裂。

  所以,这种不被满足的情绪才是关键。我们希望对方能更多地关注自己,让自己变得安全和自信。对方或许一开始会配合,但是久了也会疲倦和厌烦。于是,双方就开始了争夺关注的斗争,这种“权力斗争”说明我们在内心深处缺乏被尊重、被承认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很可能就来源于我们在童年时期所丧失的亲情之爱。因为缺乏,所以需要从对方身上索取,但因为根源太深,所以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

  无法察觉的情绪才是最本质的情绪,因为这才是情绪的根源。

  当愤怒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即使自己错了,也是因为对方引起的,所以,当争吵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指责对方,把自己的愤怒归咎于对方的言行。当然,对方也会这么做,要么反唇相讥,要么沉默不语,要么就干脆远离。但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许一段时间过去,双方都会忍耐下来,但那只是忍耐,只要时机适合,那种不被满足的情绪被再次激发时,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吵架。

  怎么办?有克服的办法吗?

  有。但我们必须先学会沟通的'技巧。

  沟通时首先要做的是,先放下自己的情绪,倾听对方想说什么,关键的不是对方说了什么,而是对方想表达什么样的情绪。一旦我们辨别出这种情绪,表明自己已经理解这种情绪,并且愿意用爱来回应这种情绪时,问题往往就已经解决了大半。

  在起冲突的时候,是非对错往往并不重要,因为有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如果双方都抱着是非对错的心理,那么在沟通前,就已经起了防备心里。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是想要正确,还是想要快乐?想要冲突,还是想要和谐?想要胜利,还是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想清楚了,怎么做也就清楚了。

  可是,明明是对方做得很糟糕怎么办?是的,有这样的可能。但我们也要理解,对方这么做,可能并不是他(她)的本意,只是后果变得如此。另外,环境因素、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和认知模式都有可能导致他(她)这么去做,简而言之,对方有对方的理由,对方也是无辜的。这么一想,我们就不会那么愤怒了。这样,我们就会转向跟对方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么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历,增长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让我们更好地成长,所以,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人生的一份宝贵的礼物。只是,它是以考验的形式出现的。

  所以,察觉、辨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构建亲密关系的基础。所有的情绪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所有的情绪都是外界投射在自己心里的反映。一旦认清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亲密关系的另一方,无须为你的情绪负责。

  可是,明明是对方伤害了我呀?不让对方负责让谁负责?

  答案是这样的,你可以描述情绪,但要把描述和归咎分开,也就是,你可以说“我感到很生气,但这不是你的问题……”,相反,你不能说“我感到很生气,因为你……”,不归咎,也就让对方能更好地体察你的情绪,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怎么防备和推卸责任,这也就让双方有了一个更好的沟通语境。

  当你愿意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并且探索情绪在更早之前的成因时,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情绪,而且也欢迎对方来帮你疏导情绪,这样,不但有助于冲突的解决,更重要的是,你得到了心灵的成长。

  心灵的成长一旦开始,灵魂就会引导你面向更美好的层次。但在进入那个层次之前,必须先建立这种互相信赖、互相沟通、互相接纳的关系。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6

  亲密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爱人,也包括家人,闺蜜。当我们和我们在乎的、在乎我们的、我爱的、爱我的人发生冲突时,要学会站在爱的角度解决问题。你愤怒,走不出来跟你儿时的'记忆有关,你会想起之前相似的情况,而我们往往会将这种情绪转化给亲密关系,以求得一时解脱。只要是感情都是需要经营,何况不同于普通的亲密关系之间的感情。所以,如果你在乎他,就用爱去解决问题,不要冷战,用一颗真诚的心互诉衷肠,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面对事情,不要以家庭惯常的方式解决。循规蹈矩不会给你带来快乐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要过分在乎自己的感受。你难过不代表别人会好过。如果想要一份长久的感情,多一点体谅,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架子。不要在乎自己付出多少。如果你爱这个人,那就无私一点,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是这个道理吧。亲密关系中,少一点竞争心理,关系才会更亲近。以上是读完之后此时所能想到的感想。大概就是这样了,完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7

  这本书,之前读过。我认为是婚姻关系、婚恋类图书中最值得一读的书。

  什么是亲密关系?了解+关心+相互依赖+相互一致性+信任+承诺

  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文化、性别比例、个人经历、个体差异(至少一方双性化,会更和谐稳定)、人格特质(神经质越弱越幸福)、自尊、人际互动——所以,找对象的重点:中性化+神经质特征弱

  吸引(找对象):什么样的人吸引人?临近的人,熟悉的人,长得好的人,喜欢我们的人,和我们想象的人。

  沟通:详见《非暴力沟通》

  相互依赖(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奖赏):社会交换结果=奖赏-代价;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结果-期望;对于亲密关系的依赖度=结果- 容忍目前伴侣的最差结果。保持满意的.亲密关系,需要5:1的奖赏:代价。

  友谊:亲密和复制,彼此欣赏陪伴。欣赏、尊重、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忠诚与真诚、共同分享、彼此陪伴。

  爱情:亲密+激情+承诺。创造新奇、享受激情、培养友谊。

  冲突: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亲密关系的解体(分手):持续动力模型有问题;突发危机;幻想破灭。

  亲密关系的维持和修复:保持忠诚;欣赏伴侣

  最后,个人观点:爱一个人和喜欢一个人不一样。喜欢一个人是看多喜欢TA的优点,但是爱一个人是多包容TA的缺点。就好像我最喜欢吃土豆,但你不吃土豆,为了和你在一起我愿意不吃土豆。这不是因为自我牺牲,而是因为和你在一起比吃土豆更开心。同样,为伴侣保持忠诚,也不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其他让人心动的人,而是我觉得这个亲密关系很重要,为任何心动让这段关系冒风险不值得。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8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想来也是有几分道理,毕竟在我最穷的时候,每天想的都是什么时候能吃顿肉,女朋友什么的总感觉不是自己要考虑的问题,也算侧面验证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随着日子越来越好过,每天中午稳定的一荤两素,让我的内心开始急剧膨胀,需求层次也从低级的生理需求成功跨越到了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仰望星空时,我不再关心“明天的肠粉能不能加个蛋?下个月的房租还差几块钱?”而是开始思考“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星空仰望了许久,终于也没想出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反倒脖子酸的厉害。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人类最好的朋友-书籍,于是花了几十大洋买了这本《亲密关系》。

  450多页的正文,却也不枯燥,比起曾经那本令人哈欠连连的《社会学新编》,甚至觉得津津有味。这大概就是国外学者编书的优点吧,没有大段大段的枯燥理论和名词解释。他们习惯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支撑,形成结论,让你无可辩驳,再举出生活中的类似场景让你来加以想像理解。当然我们看书不是来讨论学术的,我可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找对象,肯定要知道女孩子最看重什么,怎样才能吸引女孩子。”好吧,直接第三章“吸引力”走起。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是什么?就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无论是实际的物质利益还是愉悦的情感体验。当你想到一个人都会忍不住嘴角上扬,证明她对你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样,每个月都会给你多发工资的老板,你也会觉得他和蔼可亲。

  我们更容易喜欢身边的、经常交往、重复接触的人,无论男女我们都喜欢长相可爱的人(果然这是个看脸的世界);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却不喜欢他喜欢所有人,而对我们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拒绝了别人,又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喜欢和我们相像的人,外貌、性格、爱好都差不多的人交往,共同点越多,彼此越喜欢。

  可能一些小朋友会有很多问号“你看某人长得还没我帅,他居然有这么好看的对象?这不科学!”对此,作者也说了,匹配是一个广泛的过程,名望、财富、健康、才能、和长相等等都像商品一样,能用来吸引心仪的伴侣。太完美的人,我们根本高攀不起,我们都会综合各种条件之后,选择和我们综合实力旗鼓相当的人配成一对。只是男女两性最看重的东西不一样,男性特别看重女性的容貌以及年龄,而女性更关心伴侣的经济状况,所以普通男性更喜欢没什么钱、友善、漂亮的女子,而女性更喜欢有一定经济基础、友善、长相一般的男性作为伴侣。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议题: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男女之间真的.存在真正的友谊吗?他为什么会出轨?分手后还可以做朋友吗?委婉的拒绝还是直接的拒绝更令人难过?离婚究竟伤害了谁?孤独终老与不爱的人共度一生到底哪个更痛苦?待有缘人学习,在此不一一赘述。

  读完此书,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愈发觉得曾经的自己天真烂漫又荒唐可笑,可又不愿承认现在的自己是变的现实利己。我想回到许多年前,把这些道理讲给过去的自己听,告诉他什么是爱情,谁又值得珍惜,当然无论他愿不愿听,我都会先给他狠狠一拳,打的他满地找牙。人推翻曾经的自己,何其难,无异于一场蜕变。三月的暖风已去,七月的阳光正烈,初春的嫩芽,虽春雨未至,却仍该向阳生长,遮一片阴凉。待秋风萧瑟,与枝共舞。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9

  曾思索一个问题:恋爱、乃至婚姻,之于我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常理来看,交友恋爱、结婚育子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必走的过场,似乎经历过这些才得以圆满。然而,它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吗?经历与否给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何影响?

  一个人若能在生活中强大勇敢、内心足以坚强应对任何风雨波澜,且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真切享受独自行走的状态。那独自一人或许便已足够,是否有人同行,已然不是非常重要。不得不说,这十分令人钦佩赞赏。

  然于我恐怕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独自“走在冷风中”。

  于我而言,恋爱或是婚姻,是寻找同行人,寻找一半、一伴,寻找生活路途中有幸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人。至于恋爱还是婚姻,不过是形式、是状态、是过程。

  那又不得不问,为什么还要另寻他人呢?自始相伴的父母、姐妹兄弟不可以吗?血缘至亲难道还不够吗?亲情的陪伴非常重要,它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前半程,如果非常幸运的.话,会一直延续到我们生命的尽头。但是受到人生长规律的限制,从年龄和身体机能上来看,原生亲情的陪伴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相送。另外原生家庭本就是同一的环境,我们之间或许就有同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缺陷,手里拿着相同的拼图,拼来拼去可能更多是重叠、冲突,而难以相互补充、扩展。

  所以我们“手里拿着拼图”,开始寻找可以满足自我需求的碎片。有一天偶然发现一个人,手中握着我们需要的碎片,拼凑在一起竟还是一副不错的画面。既然这样,何不同路而行,互相取暖?

  所以我觉得,恋爱、婚姻于我而言,是一种自我和他我的补充、满足和实现。就像那段话说的“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他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他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的欲望”。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0

  1.宇宙中心呼唤爱

  如果是以怀有发自内心的爱来面对问题,问题能够得到创造性地解决。

  2.关系中的组合关系

  一对关系中常常出现类似相反面的角色扮演,它们能够组合成一个整体,深处其间的人,是问题的制造者和参与者,拥有疗愈过去伤痛的机会。

  3.事情发生本身是中性的

  现有事件会激发我们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由过去,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看法而产生的。我们所需要反思的也是对从前那件事的想法及感受。

  4.生命自有其指引

  “选择爱、真理或灵魂之光,并决意去追寻它们,就能让生命的恩典帮助我提升并且超脱痛苦。”贯穿全文的说法,读来盛满圣经的影子,如果体会过平静的喜悦,大概是能够理解作者所说的面对问题时,用有创意的`,自发的,充满爱和真理的方式来处理事情,是什么感觉的。

  5.不要固执地认为,你应该跟目前的伴侣过一辈子

  ”你的心最关心的不是你在亲密关系中的去留,而是怎么样做才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如果你愿意顺从自己的心,你自然就会领悟出处理亲密关系的方法”

  一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执着于寻找到使得关系永葆亲密的法子的,昨天看到1/3左右的位置后,和一群书友分享了最近看的这本书,讲了其中的某一观点后,他们也是问我,那书里有讲到解决的办法么?我被问住了,只说我还没看完,今天再往后翻翻,感觉这本书大篇幅是在展示,关系中的人,他们为什么会遇到冲突,共有的情绪指向,惯有的应对方式是什么,关系中的人如何怀有觉知来应对。也从亲身经历来说明,即使有觉知如作者一般的人,在处理亲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时,也时常会有落入陷阱的时候,提醒我们,要有永怀爱和追求真理的意向和决心来应对问题。书的末尾,留下了一个提示,这本书并不是让你在一段不适合你的关系里死磕的,是去是留,你要问你的心?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1

  宫崎骏说:“我浑身伤痛,跋涉万里,疲倦寻找,只为了与你相见。可为什么相见欢喜之后,还要荆棘万里?”。亲密关系到底如何才能走出迷局赢回绿色能量?我在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心魔之困

  在人际交往中,亲密关系是我们最渴望的,但同时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人类最深刻、最持久的需要是成为别人的意识对象。” 然而,亲密关系也会带来痛苦和挑战。就像艾琳·费舍尔所说,“爱情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痛苦、烦恼、失望和悲伤相伴随。”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沟通不畅、情感不稳定、争吵和冷漠等。这些问题可能源于不同的原因,比如个性差异、背景不同、生活追求不同等,但最终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情感状态和关系稳定。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不仅要面对自己的情感需求,还需要理解和满足对方的需求,而这往往需要耐心和努力。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处理这些问题。以下递进的三个阶段分享给大家:

  浅绿色内省模式(面对问题从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1、面对事情的所有面: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意识到问题往往不是单方面的,丑陋其实也是自己的一角,需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待,甚至是尝试去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要让爱转变丑陋,以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2、“穿越”障碍:亲密关系中难免会面临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勇敢直面高墙中的自己,不逃避、不找借口、不抱怨,通过沟通和妥协来解决问题。

  3、打破受害者监牢: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很容易被受害、迫害、拯救者的角色所束缚,导致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需要跳脱出这种框架,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看待对方,从而建立更健康和稳定的关系。

  绿色内省模式(注重自我选择)

  1、突破左右为难困境: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左右为难的事情,例如在两个重要的活动之间选择。我们应该不再只是纠结于两个选项,而是想办法找到第三种选择,或者采取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固定的思维模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

  2、挣脱家族束缚: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可能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找到并脱离内心的依附情结,打破固定的观念和习惯,寻找真正的自由。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并且更有信心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3、摆脱牺牲者身份: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牺牲者”和“放纵者”的角色中。我们应该回到爱的中心,打破钟摆,寻找平衡。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还可以建立更加健康的亲密关系。

  深绿色内省模式(深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正确投射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对于对方的影响和投射,就像“照镜子”时其实投射的是自己一个道理。同时也需要明辨是非,揭露怀疑。只有经过自我反省和审视,我们才能更好地投射自己,与对方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2、结束欲望竞争:在亲密关系中,欲望竞争是一种常见的情况。我们需要平静地看待问题,不应该像“斗牛”一样采取对抗的方式,否则只会让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因为“斗牛”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相反,我们需要协调彼此的需求和欲望,达到双赢的局面。

  3、选择敬畏生命:亲密关系中很容易受到自我放纵的诱惑,但是我们需要选择敬畏生命,保护自己和对方的健康和安全。只有通过克服自我放纵和放弃的念头,选择希望和爱,我们才能建立健康、和谐、亲密的关系。

  因此,我们想在亲密关系中处理这些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不断交流和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对方的需求。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包容和尊重对方的思想差异,以及在冲突和争吵中保持冷静和理智。最后,我们需要持续地为亲密关系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断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以构建一个稳定、健康的关系。

  健康启示(强调身心健康对于个人成长和幸福的重要性)

  1、通过经历痛苦和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保持身心健康;

  2、我们也应该随时准备迎接“神迹的显现”,也就是保持积极的心态;

  3、我们应该通过想象自己置身于爱中,去穿越“量子隧道”,以此来保持身心健康,并达到内心的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亲密关系不是简单的、轻松的和完美的。它需要努力、耐心和牺牲。正如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所说:“爱情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需要不断地维护和修正”。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倾听、理解和包容他人,同时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和坚持自我界限。

  总之,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亲密关系并非终点,而是一种旅程。正如特兰斯顿·哈德曼所说:“爱情是一条漫长的路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我们需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并享受它带来的喜悦和挑战。灵魂关系认知的终点就是幸福生活的起点,让我们拥抱所爱,开启神圣的健康绿色之旅!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2

  近些年,班级里的学生很少是独生子女,在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家长总会有意无意强调“一样”。能够感受到家长在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今天不讨论是否真的有家长能够把”水“端平、怎么才能端平。因为这种想法其实是一种误区,孩子真的需要的是公平吗?

  遇到问题时有的家长会很委屈“明明对两个孩子都很公平,为什么两个孩子都会不满?”。原因其实很简单,孩子从来需要的都不是公平,而是偏爱。被偏爱的孩子是不会计较兄弟姐妹间是否公平的。反而是不被偏爱的孩子,最大的诉求不过公平二字。父母在强调公平的时候,就是在向孩子同时宣告不被偏爱。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对孩子早年养育的缺失中找到原因。“被偏爱“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爱,才会有能力去爱别人。所以非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要做的不是“端平一碗水”,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被偏爱。那么,怎么给孩子“被偏爱”的感觉呢?

  首先,被偏爱一定不会是建立在公平上的。我要强调:多子女家庭同时偏爱每一个孩子也是可以的。首先一定要了解孩子,适当的时候着重满足孩子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不要过于重视家庭集体活动,每个孩子的个性及喜好都不一眼,可以单独陪伴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最后,不要把自己当作孩子之间冲突时的调停者:发现问题就一定要解决,解决不了就摆烂更是下下策(大的就要让着小的等),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学会对孩子之间的争执视而不见有时候也很有必要。

  不要担心被孩子看破,同时也在偏爱其他孩子,在明确知道自己被偏爱的时候,孩子本身的大度会出乎意料,兄弟姐妹之间也是有感情的啊,自己爱的兄弟姐妹被父母关爱,难道会因此不高兴吗?长大之后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谈论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点点滴滴,难道感情不会更好吗?

  天无情万物公平生长,人有情平添远近亲疏。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3

  大部分人在经历了亲密关系的月晕和幻灭阶段后,仍不明白在灵魂的层面上发生了什么事!亲密关系的精神生命是从内省开始的!

  01、内省阶段-制造“受害者监牢”

  内省阶段是最丑陋的,你觉得伴侣不再迷人,把亲密关系看作无形的监牢。你在自己制造的“受害者监牢”扮演着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角色,三者角色之间转换,伤人伤己!

  02、穿越监牢墙壁

  三种看问题的角色只能恶化问题,你必须跳出受害者牢笼,以纯真心来发问,获得灵魂引导!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03、内省终极目标

  检视自己内在的所有想法和感觉,用爱来面对它们!

  04、启示阶段-摆脱小我

  无条件的爱,摆脱小我。你永远也不要去寻找、追逐或赢得爱,因为爱不会躲藏,不会跑走,也不会向你要求任何代价。你只要在心里为它留一块空间,爱就会自然地注入你心中!

  05、自我超越

  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与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亲密关系,是通往灵魂的桥梁!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4

  窗外微风带着细雨,时不时还能感到一丝寒意,门前的树抽出新芽,开出了花,不禁令人欣喜,微微一笑。当我翻开克里斯多福·孟先生所写的《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这本书,读到开头的两篇推荐序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本书不会让我失望。这本书的观点、内容深深的吸引着我,以至于看完这本书我只花了一天的时间,而且收获颇丰,我想,我还会再次阅读这本书的。

  书中,克里斯多福·孟先生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当初在绚丽期爱得死去活来的两个人,在幻灭期可以形同陌路或仇人。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在那个爱我们、让我们觉得特殊的人身上,觉得有了他(她),这些需求都会得到满足了。

  其实这种投射,是把我们理想父母的原型投射在对方身上。当然,世界上不可能有人能满足你所有需求,填补你从小以来的匮乏。然而爱情是如此的盲目,我们的头脑也是会愚弄我们的,在恋爱初期我们最欣赏的对方的优点,可能到了后期正是我们想离开他的原因!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以为对方拥有我们幸福快乐的钥匙,竟然胆敢不给我们!

  书中提到,成人的亲密关系往往能让旧伤复发,你将会发现,你以为自己已不再做的这些小时候的行为,其实依然跟着你,只不过是换上了较复杂的形式罢了。当你因为欲求不满而愤恨时,你会重新感受小时候的'你在同样情况下所感受到的沮丧。这也会让你做出和小时候相同的偏差行为。

  亲密关系刚开始的时候,两人春风满面、笑容可掬,当他们凝视对方的时候,眼神总是充满爱意。一旦梦想开始幻灭,微笑就变成了皱眉,眼中的爱意也转变为怒火甚至恨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为什么我们把伴侣当作大敌般看待?书中解释了这种不愉快转变的原因。吵架只是为了不去面对幻想背后的事实。但如果厌烦了假装一切都在控制之下,你不妨偷看一下幻想帘幕背后的东西。躲在幕后的是什么呢?除了起初的沮丧感之外,你也会看到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书中详细论述了小时候的经历是怎么样影响着我们的。小时候为了把自己从伤痛中拯救出来,我们必须远离造成痛苦的人或事。但是痛苦并不会消失,如果我们不好好处理,痛苦永远也不会消失。

  我们很可能一直在否认痛苦的存在,却一点都没有察觉到自己在这么做。要在旧痛一浮现时就立即发现,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若要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不把自己心爱的人推开,则需要更超凡的能力。

  过去的创伤并不会随时间逝去。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过去的创伤。只要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好的人。不管多大的痛苦,只要集中全部精神来面对它,就能有效地减轻痛苦,并让它转变成正面的感觉。

  为什么我们过去的旧痛经过了这么多年仍然萦绕不去呢?时间不是能治愈一切吗?为什么伤痛没有随时间而淡去呢?克里斯多福·孟先生给我们说明了原因,前提是首先我们要了解痛苦的真正目的,并用适当的方式来回应。人必须经过痛苦,才能成长。

  如果夫妻、恋人能为自己的旧痛负责,而不怪罪对方,将痛苦表达出来,使其浮上台面,借由这样的方式,他们其实可以选择爱他们自己。只要两人察觉到了痛苦的存在,就可以选择平静地去体验它,用爱来支持彼此,一起度过。

  逃避痛苦、不愿面对的倾向,只会延长我们所受的考验与苦难。许多人在面对痛苦时都倾向于逃避、挣扎、发怒或反应过度,因而使痛苦加剧。

  在克里斯多福·孟先生的研究中,探讨许多教人面对痛苦的方式,没有一种会鼓励我们逃避、攻击痛苦,或放纵自己。如果能坦然面对痛苦而不抗拒,那么痛苦就会转变为一份礼物,让我们更有自信,更相信自己,更坚强,更快乐,更接近自己的灵魂,更了解彼此,等等。总而言之,若能坦然面对,益处是数不尽的。我们都知道,如果不能接受并坦然面对痛苦,我们就必然要受苦。但若能用勇敢的、灵魂所启发的方式来响应,我们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灵魂关系的自由。

  内省这个阶段的目的,也就是要让我们找到生活中所有问题的源头。经由内省,你得到了检查自己内心的机会。这时你可能会发现,你心中的小我为了阻止你了解真正的自己,设计出了一项奸诈的大阴谋。“怀疑”就是小我的最佳武器,它会让你陷在迷宫之中无法脱身,用大大小小的问题来消耗你的精力,并用许多令人分心的事物来扰乱你,最后还用对过去的不实记忆来迷惑你。小我的目的,就是要阻挠你,不让你了解自己是多有天赋的人。这个阴谋的核心,是要让你因恐惧而不敢接近自己的本质。

  当你穿越了怀疑的迷雾,不再盲目而能看到自己的本质时,你就会得到“启示”。

  启示推动着你的力量,让你从一个阶段迈向下一个阶段,并在痛苦和问题之中成长。幻灭的痛苦,会让你了解到月晕的光彩是不实的。内省则会让你从自己的内心找出所有错觉和错误观念的根源。超脱了空虚、怀疑等感觉,到了启示的阶段时,你就会发现真正的自己。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是非常震撼的,我明白了小时候的创伤是怎样影响着成年后的行为的,例如我6岁入学到成年,一直都是留守,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很多东西都是自己一步步领悟,很多小时候该学到的感觉该学到的事情好多也没有学到,直到今天我才恍然大悟,我的成长经历对成年后的影响非常巨大,也是留下了不少创伤,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生活中遇上的一些问题,这本书,让我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深刻认识,书中的指导方法也非常奏效。我坚信,只要直面痛苦,坚定信念,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收获新一轮的成长。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5

  看错本了,要看的是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没做好功课,尴尬了。

  一切建立在清醒爱的基础上时,才有资格谈论亲密关系。否则就是各取所需为目的,或是稀里糊涂掉进陷阱。只要是清楚并自愿,那也挺好的。拥有爱的能力,需要人格完善。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并且真心相爱,经营关系的过程中,付出为基调,尊重为基本,享受甜蜜为目的。至于成长,是自己的事,有没有这段关系你都要成长。

  另一个人越来越融进自己的生命里时,自身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自己去正视和解决。谈论挺多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否认有影响,但不管童年有过什么样的经历,都不该指望着有人来帮助你走出来。依赖是因为爱ta,不是没奶找妈妈。

  与伴侣一起共同成长进步是好事,但莫要过度强求。恋爱的初心是心无杂念的爱这个人,喜欢和ta在一起幸福快乐的感觉,而不是为了成长而去发展关系。

  整本书浓浓鸡汤味,有点啰嗦,简单事情复杂化,像钱塘江老娘舅和传教大典的结合体,看得我觉得自己的心和灵魂都是黑的。大体就是出现问题的时候,对自己和伴侣诚实,改正习惯性将对方放在对立面。少胡思乱想,多交流真实感觉,避免误会堆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不过坦诚的前提条件是安全,安全的前提是相爱,所以不是什么“亲密关系”都能亲密。爱情里合不合适很多时候完全靠运气,亲密关系的发展只是为了相处过程能渐渐契合而选择做的调整,甚至是一些妥协,让双方在一起更自在舒适。我们真正需要学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有情绪,但不以此理直气壮伤害对方,和别忘记两个人最初为什么在一起。不要因为过去与未来,忽视掉了最重要的当下。人生那么短,拥有了就好好珍惜,做好自己,爱对方,其余的该是顺其自然。

  书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可能是,在关系冲突中,人们会产生这种想法:

  我没有真的爱过他,就连我们刚认识时也没有,我跟她结婚只是因为厌烦了约会,他事实上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热情,我们结婚的理由,没有一个是对的,

  她刚好出现在我失恋、心情低落的时候。事实上我仍然爱着安妮,我以为他跟我结了婚、安定下来之后会改变。我是中了她的计才会娶她。

  我们结婚的时候,两个人都太年轻了,是双方父母逼我们结婚的,除了她就没有别的人愿意跟我在一起了,所以我只好娶她。我结婚只是为了逃离我的家人,不管嫁给谁都好。

  那么问题来了,如上所述,与爱无关的这种最初就稀里糊涂脑里卡屎的亲密关系,需要呼唤爱吗?要不先洗把脸清醒一下?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如果你放弃了,那就必然有人会替你做决定。这跟什么经营关系,处理感情毛关系都没有。先完善自我吧。

  结论:强行亲密关系最致命。

  浓浓鸡汤,喝上一碗,不过多时,便会化成一泡尿,离我们远去。

【《亲密关系》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亲密关系简介11-09

《亲密关系》读后感01-07

亲密关系读后感(通用18篇)11-14

《亲密关系》读后感(通用12篇)12-02

《简爱》读后感 读后感03-04

《灯光》读后感作文_读后感01-10

《青铜葵花》读后感_读后感02-15

《论语》读后感优秀 读后感03-04

关于边城的读后感 读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