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家》读后感

时间:2024-05-17 15:02: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家》读后感必备[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读后感必备[15篇]

《家》读后感1

  这个学期刚刚开始的时候,我的书架里又多了一位新的“朋友”——《槭树下的家》。吸引我的不只是那富有墨香气息的封面,更让我欣赏的是席慕蓉那精练而又不失淡雅的语言。

  细细的品味她的书,咀嚼着她那细腻的文字,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位女作家。她似乎总能从生活中的一些平常的琐事时悟出一些什么,再用她那满肚子的优美语句生动传神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总能让我们眼前一亮,感悟人生的真谛。

  在《槭树下的家》中,令我印象极其深刻的`《生命的滋味》这篇文章。文章中写道“让我知道,整个人类的生命就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这一段话虽短,可是容纳了生命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呀,不要为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去后悔与懊恼。因为你在后悔与懊恼中不知不觉中已经浪费了你自己的生命与时间。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请千万不要放弃,你千万要记住,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留下印记。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都会在你的最终结果中得到体现。请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从容地品味着人生美妙的滋味。

  《爱的絮语》这篇文章在我读完整本书之后,同样在我的心中占据着无法替代的位置。文章中华丽的语句将父母对我们的爱,一一具体化,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甚至是烙在了心里。以前母亲和一个少女一样,喜爱着玫瑰,可是自从有了孩子,它代表着危险。因为它的刺会伤到孩子。以前的母亲爱奔跑,而自从有了脚很小很弱的孩子,母亲必须慢慢走。以前的母亲惧怕着一切可怕的事物,可是有了孩子,她们必须克服一切,必须保护孩子。母亲为了我们付出太多太多,舍弃了太多,我们不论做什么也及不上母亲对们的爱。只有用我们的爱来回报母亲。

  翻开《槭树下的家》好似可以读懂席慕蓉,读懂生活。翻开《槭树下的家》让生命的真谛飞入你的思绪。

《家》读后感2

  《家》这本书是著名的作家巴金在1931年创作的。这本书讲的是高公馆里有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他独断专横,凶残暴虐。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明、觉慧三兄弟和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

  觉新是长房长孙,他的母亲早年不幸去世,父亲又娶了一位继母。觉新毕业后父亲强迫他和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孩结婚,生了两个孩子。

  觉明是一个敢于与旧势力作斗争的`人。他和表妹相恋,而高老太爷一意孤行,强令觉明和别的女人结婚,觉明不肯,他决定逃婚,最后获得了胜利。

  觉慧是一个敢于公开反抗一脑子旧封建思想的祖父的孩子。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支持二哥觉明反抗旧社会给他们带来的阻碍,批判大哥觉新的无能。他希望大哥早日清醒。后来,他忍受不了旧式家庭的束缚,离家出走了。

  读了这本书,我比较喜欢觉明和觉慧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他们敢于与旧势力作斗争。我懂得了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任人宰割,对不好的事情要敢于反抗并且坚持下去。

《家》读后感3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我常常问自己,

  儿时的家怎么就不能忘记?

  那土窑洞里看不到砖瓦和水泥。

  也许是父亲的推车了不起,

  供我们读书离开乡村离开了土地。

  也许是母亲织的'格格衣,

  谁见谁夸的感觉怎么都抹不去。

  难忘中秋明月夜,

  爷爷把月饼六半切。

  哥姐不肯来品尝,

  那月饼的滋味可是甜中透着香。

  难忘看病回家的路上,

  哥哥将衣服披在我身上。

  上学的机会谁能不渴望?

  三姐将自己留在了家乡。

  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看不完住不够的地方,

  我愿将心交付的地方,

  那就是生我养我的家。

《家》读后感4

  巴金的《家》、《春》、《秋》是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在上一部《家》中,主人公高觉慧在封建礼教的一步步逼迫下,一气离家出走。他的这一出走,给高淑英树立了榜样。然而,在高公馆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她的心忽起忽落。

  父亲高克明的主意,淑英该嫁给那个放荡不羁的陈克家的儿子。可十七岁的她不愿如此早的出嫁,她羡慕觉慧的大胆,与他通过自己的来的自由;琴是她当时唯一精神上可以依靠的人,琴的乐观,使淑英从阴暗的心理中稍稍解脱;婉儿,那个从高公馆代替鸣凤嫁给了冯乐山的丫头,婉儿在冯家所受的不公的待遇,令人心酸;蕙,又是一个被逼破的可怜人儿,没有主见的母亲,软弱的祖母,拗不过固执的父亲,一手包办的婚姻,何来的幸福《因为这些事情使天性软弱的淑英更加绝望,甚至想过去追随鸣凤,做一个烈女子,依身于那一片粼粼的湖面上。

  海儿的离世,家庭的纠纷,初次出游,蕙的出嫁,觉民的表演,蕙的难产……一次次打击,一次次的鼓励,都在淑英的心上刻下一道道印痕,更加坚定了淑英的决心。经历了这些磨难,是淑英更加坚强,更加乐观,开始学习新派的知识,不再动寻死的念头。但是在父亲的`再一次威逼下,淑英下定决心:出逃,离开金陵,到上海去,去找堂哥哥觉慧。

  淑英的顺利出逃,似乎告诉家人,无论是具有抗争精神的哥哥,还是自己这个以前的大小姐,都可以凭着自己,与别人的的帮助逃离那个监牢般的“家”。

  海儿因封建思想,误吃药,耽误病情,而使公馆丧失了一个可爱的身影;叔父叔母之间,仆人之间,孩子们之间,一切杂事使淑英头昏脑胀;为了新鲜事物,偷偷到公园,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因被亲人遇见,处于封建的思想,被狠狠地批评;见证那蕙的不幸的婚姻,无法反驳,去葬送自己的幸福;觉民报社在戏院的表演,触动了淑英的心,又燃起了她的希望之火;蕙因父母、丈夫的固执,没有送去医院,后来因去医院太迟,又使两条人命葬送在封建思想的深渊里。

  无法想像淑英,那个在开头柔弱的娇小姐,居然可以成为与之前反差极大的新青年。琴,觉民,觉慧的帮助;蕙,婉儿,鸣凤的刺激,促成了这一皆大欢喜的结局。

  觉新这个人,是个可怜却又十分重要的配角,作为高家的长孙,他肩膀上的担子十分沉重。却因性情的软弱,无法起身反抗,自己的所作所为,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成为一名无辜的牺牲者。

  “上海”在《春》中,就是幸福,就是美好,它代表着新一代的青年们的追求。

  在“尾声”中的一句话“春天是我们的”给我的感触良多:“春天”是光明的,美丽的,它象征着一切美好事物,但在它的背后,又有多少无辜的人牺牲。淑英追求到了春天,春天也使她无比的欢心。春天是属于那些懂得进取,能够冲破一切阻碍,能争得自己自由幸福的人们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自己的春天,抗争已有的不公正生活,不要害怕那些艰难险阻,那不会将你拦下,也许,它还会成为你通向春天的铺路石,使自己进一步成为春天的主人。

  经典语录:

  1、夜是很柔和的。月亮被暗灰色的云遮掩了,四周突然暗起来。桥亭的影子带了烛光在水面上微微地摇动。花草的幽香缓缓地从斜

  2、箫声像被咽住的哀泣轻轻的掠过水面,缓缓地跟着水转着弯流到远处去了。夜色愈过愈浓,亭子里显得阴暗起来。水上淡淡地现出一点月光。

  3、她们走进了竹林,听见淙淙的水声,仿佛就流在她们的心上,洗涤着她们的心,把尘垢都洗净了。读后感:

  这是一本表面看起来轻松、喜悦,脱离当代现实社会思想禁锢的故事,但实际上,里面的景物都充满着悲伤,当我在读故事的每一个情节时,心里却总是伤感、郁闷、愤怒的。

  特别是当我看到高家四小姐淑贞的那股软弱的样子,总让我感叹旧社会害人不浅。只有看到三小姐淑华的大胆、活泼、天真,二小姐淑英对新新事物的憧憬与渴望,琴小姐的善良、好学、乐观时,才会感觉虽然是旧社会也有新生的事物,让人紧蹙的双眉可以稍稍展开一些。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女人必须遵循三从四德、包了小脚便有炫耀资本的封建年代。女人嫁了就以夫为天,没有自己的主见。那样的生活如此的无趣,如此的让人抓狂。不过,不管身在那个年代,只要我们都是牢牢记住淑英所说的:“春天是我们的。”我们就可以跨越层层阻碍,摆脱旧社会,走向新世界。

《家》读后感5

  这一年来我苦心钻研了一本宋朝呼延家几代忠良的故事真是让人激动不已。故事是这样的,宋朝仁宗年间,爱国名将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被奸臣庞文父女陷害,居家满门303口被杀埋在一个坟里着称肉丘坟成为千古冤案。长子守用次子守信闻讯出逃,守用在大王庄和王员外的.女儿王秀英完婚,生下呼延庆。呼延庆得知国恨家仇,立志长大后报仇雪恨。他从小拜师学艺,练就一身高超武艺,三上肉丘坟,替呼延家争光。而守信在齐平山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试图报仇雪恨。后来,守用前往北国借兵,回中原除奸,呼延庆幽州认父,在北国飞马出长郭,鞭扫六国,得到幽州火葫芦王宠爱,最后呼延庆帅领40万番重兵返中原与叔叔合兵伸冤报仇。在包拯、寇准等保国忠臣的支持下,终于为呼延家报仇雪恨,呼家将获封赏,欢庆大团圆。

  在《呼家将》中我觉得呼延家人有一团正气,特别是呼延庆从小励志为爷爷报那血海深仇,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家》读后感6

  最终读完了《家》的最终一页,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

  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走向灭亡道路。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活力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

  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构成了鲜明的比较:“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小说《家》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世家”“同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小说觉慧,觉民,觉新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下的不同遭遇。主人公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叛逆者形象,以及其二哥觉民都是在五四思潮下的觉醒,体察到封建家庭的虚伪、黑暗和腐朽。他们追求先进的思想,关注时事,积极参加反封建活动,他们渴望自由的爱情,讨厌封建的家庭婚姻,讨厌连自身的婚姻都要被束缚,讨厌将自身的感情葬送在封建礼教中,就像觉慧与丫头鸣凤,明知道身份地位悬殊,却还是不顾世俗的眼光相互爱着,甚至当冯乐山要娶鸣凤做姨太太时,她宁愿投河自尽也要扞卫自身的爱情。而觉民与琴都是典型的先进青年,在他们见证了觉新、觉慧惨痛的爱情经历后决定奋力一搏,到最后终于赢得了他们的自由。而大哥觉新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甚至现在的话说,他有着人格分裂症,他不满旧家庭的专制,然而作为长子长孙的他,又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的约束,他养成了委屈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他不敢大胆反抗,义无反顾,以至于不能与自身喜欢的梅芬结婚,更是将温柔贤惠,善解人意的妻子瑞珏推向了死亡地带。

《家》读后感7

  抽丝般的细碎漫长,终于还是把巴金的《家》给读完了,虽然未能赶在考试的前面,但也庆幸着终是把它读了。

  恼恨自己出生的晚了些,未及赶上那个时代,对于书中的青年应有之热情无法去亲历着体验了。对于封建制度那个早已陈死的东西,因为没有受过它的毒害,也生不出恨意。书中能引我同感的.,却是那些对于成长的感慨于无奈,甚至是带着感伤的怀念。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吧。但这篇杂感却非是要发些感慨,只是想发感想而已。

  对于文中的觉新我并不喜欢。他的“不抵抗主义”有时令我很反感。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所谓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劝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他们并不能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虽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瑞钰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他的“不抵抗主义”断送了他理想断送了他的爱情断送了他明天!而相反,他的弟弟觉民和表妹琴,他们与封建的家族反抗,终于得到了爷爷的理解。巴金在写给他表哥的信中也曾经写到,觉新这个角色有很多他哥哥的影子。我想这也是觉新这个角色如此栩栩如生的原因之一。

《家》读后感8

  这篇文章讲的是《不来梅城》里音乐家们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不来梅城》。《不来梅城》里的这些“音乐家”是你想也想不到的小动物们。它们分别是:驴、狗、猫和公鸡。因为它们的主人嫌它们老了,不中用了,要把它们杀掉,它们不甘心示弱,逃出了自己的家园,组成了这个高、低、中音俱全的“音乐队”。

  驴、狗、猫和公鸡这四位难友,在去往《不来梅城》的逃命途中,遇到了三个强盗。没有惧怕,发挥各自的聪明智慧和特长,“只见驴子把后腿搭在窗台上,猎狗站在驴背上,猫又爬到狗背上,而公鸡则飞到猫的头上。接着,他们开始齐声鸣叫起来。”“音乐家”们齐心协力把三个强盗吓跑。四个好伙伴住进了三个强盗的家,并且饱餐了一顿。赶跑强盗后,它们就在那里过上了逍遥自在的'日子,有时候还开“音乐会”呢!

  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别人可以嫌弃你,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

  记得在学习积累中(法国)蒙田有这样一句格言——胜利属于自强不息的人。我就要努力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家》读后感9

  家,一个因为充满爱而温暖的地方,给人们的印象总是那么美好,温暖,慈祥。而巴金笔下的这个旧社会大家庭却如同恶魔,一个噩梦。

  小说中,许多情节都让我感受到悲愤与痛心,我是多么庆幸自己是一个从新社会走出来的孩子。那吃人的`封建社会已经被无数被折磨的

  先人深深埋下。他们愤怒了,他们爆发了,无法忍受再看陪死的生命了。他们开创了新的时代,那条饱含女子血泪的路,我们不必重走,新人多么幸运!

  书中,明明白白的为我们展现了埋没在封建社会的过程。梅,年轻貌美,因母亲的态度,与自己深爱的高觉新擦肩而过,早早守了寡,抑郁而病吐血而死。瑞珏、鸣凤等等数不清的少女都在青春如火、豆蔻年华之时,被旧势力推上断头台。

  还一个懦弱的典型,那就是高觉新。本有着大好的期盼与前途,为了不敢去担任不孝的罪名,他忘记了梅,屈服了,只是因为在旧势力前退缩了,屈服了,可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失去梅,失去贤惠忠贞的妻子,失去无数个反抗的机会,甚至当了一个刽子手。他失去爱情,失去原本美好的生命,高老太爷的封建思想、整个迷信夺走了多少青年人的生命。

  我们需要逃出旧势力,正如觉慧所说的:“我是青年,不是倚人,不是愚人,应该自己把幸福争夺过来!”

《家》读后感10

  家,是将无情岁月装点成温馨时光的心灵归宿;家,是把冻在心头的坚冰用温情融化的人生暖炉;家,是风中雪中远程归来的游子们心中坚定信念的来源之地。家这个字,无论何时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都是诗般的美好,它是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支撑着我们在漫漫人海中敢于开拓。但在那个年代,那个社会,家这个字对于青年来说却是一道真实可感的枷锁,它不停地压制着“她们”那颗鲜活跳动的心,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网,笼罩出一片阴影,令人窒息。

  在巴金先生写的《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不是高家祖孙几代之间不同思想的激烈碰撞,反而是活跃在字里行间的那些俏丽的身影――那些个性鲜明的女孩们,梅,瑞钰,鸣凤的遭遇让我深深为生活在那个黑暗封建的时代的少女感到同情与惋惜。她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阶层,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但都逃不过封建思想对她们的残害与压迫。

  梅,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就像绽放在白雪中的一朵清冷孤傲的梅花,不争不抢,但也从来没有能力与勇气为自己的未来争取什么,她只是默默忍受着漫天飞扬的大雪,只能拖着早已被折磨的虚弱不堪身体计算着自己还能在无穷无尽的雪中熬多久。最后,她走了,她带着怨恨,离开了人世。而这场悲剧的一切,开端竟幼稚的可笑――她的母亲,在决定她终身幸福的前夕,与高家太太,即与梅情投意合,青梅竹马的高觉新的继母发生一次无谓的争执,两家太太抹不开面子,拆散了他们。这也是梅婚姻悲剧的开始,也是梅痛苦的根源。

  而瑞钰,高觉新后来的妻子,这个拥有亲和力的`善良女子,她真心的对身边的人好,从不像其他太太一样苛责下人,宽厚待人,对待她爱的丈夫,更是将所有的少女情怀倾注于他。爱屋及乌,对待被勒令待着家里不准参加学生运动的高觉慧,她也用女性细腻的关怀顾及了他,让他来下棋,怕他一人待着心里烦闷。但顺从与善良没有给她带来好结局,高老太爷死去后,快要临盆的她被陈姨太一句“在家里生产,怕冲撞了,会有血祸”就被要求搬到城外偏僻潮湿的小屋去住,丈夫早已被环境压迫的无力反抗,她只能流着泪点头,最后难产死去也看不到丈夫最后一眼,因为“男人进了产房会走霉运”,觉新这次拼命反抗也无用了。

  这两位女子都没有做错了什么,相反,她们用自己的天性与纯真为那个黑暗社会增添一丝不一样的光辉色彩,但她们错就错在不幸生在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她们的悲剧,不会是旧中国的个别现象,而是无数女子悲催命运的缩影。她们拥有富足的生活,但她们同时也被无数繁文缛节所约束,甚至她们连未来也不能自己决定。她们也拥有一定的学识,在新旧思想冲击的社会,她们也有渴望自由的思想,因为懂得,所以想要反抗,因为反抗无力,所以反而加剧了她们的痛苦。家带给她们的,既有短暂的温馨也有长久的悲剧人生。家的意义,早已失去了光彩。

  庆幸我们生活在新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幸福一往无前的奋斗。家的意义重新被镀上光辉温暖的精神。

《家》读后感11

  在《家》中,感情是不圆满的,带着宿命的伤,在《家》中,几乎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抹深入骨髓的遗憾,回荡着一缕沉重寂寥的'叹息……

  《家》如同一支悲伤的抒情曲,伤感开场,心痛收尾,《家》恰似一首情思凄婉、深沉美丽的抒情诗,缠绵悱恻之余又潜动着一脉春温。

《家》读后感12

  无论是在白天或是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题记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因为我对这本书的了解并不深,可当我真正打开的时候,它却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

  《家》主要述说了一个大家庭在封建制度、礼俗、乐教的影响下慢慢败落、衰竭、凋亡,就像一只虫子慢慢蛀空一口洁白的牙齿,而封建社会制度就是这只可恶的虫子,葬送了无数条鲜活的生命,令我不寒而栗。

  觉新是高家的长子长孙,因他特殊的身份,常常受到封建与新青年主义的两头压榨,他不仅失去了自己的青春,还失去了瑞钰和梅两个他最爱的女人。瑞钰临产的时候,她在月房里痛苦地大叫,她那时最需要的人便是觉新,她在门里,他在门外,仅仅一门之隔却无比的遥远,隔着爱与恨,隔着死亡与诀别,隔着痛苦与悲伤,更是隔着封建礼俗。其实觉新就是一个活例子,他亲手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幸福、未来,他也曾反抗,也曾有过新思想,可却被现实打得面目全非。

  觉新并非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这样腐朽的社会下造成的悲剧人物的缩影。他的矛盾、他的不幸是许许多多同龄人所经历的,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这是由自己的懦弱带来的不幸,由时代带来的悲剧,这是一条血路,一条由无数青年的`尸体堆砌成的血路。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一些人,就把这些年轻的、鲜活的生命埋葬,令人痛心疾首。

  对比之下,觉慧要比觉新勇敢得多,他目睹了太多悲剧,他想反抗这一切,他要反抗这一切。他是勇敢的,他做了先行者,他离开了家,他挣脱开束缚了他的东西去了上海,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阴影,没有一丝留恋。这也正应了他说的那句:“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我要为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封建社会对人的迫害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它是罪恶的。而《家》这部作品正是对摧残人青春的封建礼教和制度进行了控诉,对那些重压受苦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给予同情,对那些为自由生活而奋斗的人进行了支持。

  “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开始反抗命运的不公,寻求自我的反抗之路,哪怕前方有多少荆棘,我想苟活在淡血的活色中,会依稀看见微弱的光芒,真正的勇士,将更加奋然前行。

《家》读后感13

  徐志摩曾说:“读完《德伯家的苔丝》比我大学四年的收获都多。”出于这句话,我找来了这本书来看,并为作者高超的文字处理技术所折服。他的景物描写让人感觉不到有任何的瑕疵,背景色显得那样优雅而朦胧。“当挫折再起、灾难重现的时候,也许人们会发现:曾经以为已经被永远跨过的深渊,其实只是绕了一个弯而已。”是我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

  可能是有共鸣吧,高中时特别是高三感觉自己有点封闭,所以刚上大学时,想重新做自己,就鼓起勇气主动多与别人交流,克服恐惧积极上台发言,大声询问自己不懂得的地方。开始的一段时间感觉还好,后来渐渐感觉有点累,再后来又出现了以前同样的现象,自己一直想要的那个状态没有持续多久,后来发现,还是原来的顽疾没有被解决。

  安吉尔从巴西回到英国几经打听,终于找到苔丝所在的地方。当苔丝以一个贵妇人的形象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或许不应该惊讶。父亲走了,家也没了,当她了解到自己不能撑起整个家并且爱人迟迟不能在最需要时施以援手,她能坚持一时,她不能……。苔丝曾经的抗拒与挣扎在此时此刻都消散了,安吉尔也走了。此情此景,我相信,苔丝的痛苦多于震惊。后来也证明的确如此。这次,苔丝选择追寻自己的爱。或许许多人会选择其他的方式,而苔丝只有她自己唯一的方式。她简单地而且是毫无预兆的用刀捅死了亚历克,就飞奔着去找安吉尔。看着苔丝慌张又兴奋的表情,加上不小心被看到的苔丝衣服上残留的血迹,安吉尔似乎明白了一切。他选择原谅她的一切,陪她一起走到最后。从这里就开始完美了。不论是多于愧疚的深情爱意,还是男儿的那份担当与毅力,安吉尔都依然沿着来时的方向继续前进着,一往无前,坚定不移,还是那样深沉而热切,只不过情形不一样罢了。

  虽然只是一瞬间,却看到了诸多的意味深长。我很是希望自己也能处在诸如此类的位置上,毅然决然地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绝不后悔。

  这样的瞬间很少,在生活中我总是顾虑太多,拿主意时犹豫不决。一直在强迫自己做事果断,即使以后的事实证明当初的选择不是最好的。选择其实很简单,是自己想的太复杂或夹杂了自己的情感在其中,以致于看不清许多东西。我们选择只是先想比其他选择更加有利于自己。但应用于情感方面或许是不好的。它没有值不值得或是对自己更有利,只有想不想,这种东西只凭感觉就好了。(利用情感获得利益的除外)

  爱是要付出的,安吉尔得知苔丝不贞时,说不能忍受克莱尔的存在。当安吉尔再次出现时,她想要与他在一起,就杀了亚历克。或许苔丝就是这样单纯。她不想要别的什么,打算抛弃一切来得到心爱的人永远的爱。克莱尔不再抛弃她了,尽一切力量保护她,这也许是美好的,但似乎世界所有的美好都让人感觉太过短暂。谁说我们整天忍受生活的琐碎,命运的摆弄,在社会被无情的对待时,不就是为了美好的瞬间呢?

  生命太脆弱,经不起折腾。爱情总是那样美好,以致于我们沉溺其中忘记了周围的世界,只需要两个人就好。那天,阳光恰好。平和而美好的欢声笑语,纯净的嬉戏打闹,似乎平静得有点不太真实,所以有了后面的分分分离离,合的短暂而轰轰烈烈。爱情少了它或许有些不完美,也正因为如此,才弥足珍贵。有个问题,我很困惑。

  为什么安吉尔不能接受苔丝的不贞?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为什么不能容忍心爱的女人犯同样的错?是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是破坏了苔丝一直在他心中的完美形象?她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寄托,而这种东西不能有丝毫差错。为什么又回去找他呢?对苔丝的愧疚还是出于对她的爱?抑或是异国他乡的见识与经历让他想通了?我更相信是出于对苔丝的爱。爱情这种东西说不清,其实也不必说清。苔丝写给安吉尔的信中透漏出的那种痛苦无助与伤心真让人受不了。安吉尔或许想通过去巴西开辟一片新天地来忘却这段恋情,结果带来的是劳累与对她的无尽思念。

  他终于还是去找她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练,对爱情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不再过问以前的事。是出于对她的深沉的爱,还是怀着一种愧疚,或者是两者都有?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家》读后感14

  今天这本书读之前脑袋里还是有个大大的问号的,一直听说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我猜应该很精彩吧。不过可能是我读书读的少,刚开始的开场其实很不吸引人,我自己看来,甚至有点枯燥,关于铺垫的情节背景和环境描写太多了,以至于我觉得好啰嗦。

  不过之后的几章就好的太多,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大哥觉新,我很喜欢他的性格,但是我真的又为他的性格懊恼,他不知道反抗,或者根本没打算反抗,总是一味的'忍让,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大哥真的反抗了,可能整个小说所有的故事情节会更痛快,不至于让我读完以后觉得如鲠在喉,难受的很。看了后序我了解到觉新这个人的确是存在的,我觉得他很悲哀,没人理解他,还总是把他当工具,就连最亲爱的三弟虽然很爱他,也只限于亲情的爱,也只觉得他是作揖主义,他的性格导致他必然会失去最爱的人,他最爱的梅,最亲的瑞钰,最爱的三弟,如果他能勇敢点就好了。

  其次就是三弟觉慧了,他思想开放,做事很果断,但是生在那样一个社会,其实有些时候我觉得他是不太近人情的,但是如果没有他这样的人,中国的未来势必也是灰暗的,读这本书我整个过程都再痛骂那个社会,但是真的无能为力,有些时候想想,可能我在那个社会,也可能是个作揖主义了吧,还好我生在现在。最后就是我比较喜欢的女性角色就是琴了,但是她的整个人物特点其实也没有完全显露出来,总让我觉得她还有什么话没说,但是我认为,生在那个社会,她就是比较幸福的了,有个开明的母亲,总比那些只会提倡列女传的无知妇女强得多,但是她的处境又不允许她做多出格的事情,其实每个人物都被封建礼教这条无形的锁链所捆绑!

  读到最后,我为大哥的命运感到悲哀,可是试想如果大哥活着,其实他也未必会有多么快乐,或许对有些人来说,死亡真的是种解脱。我也为琴的命运感到悲哀,如果他能和觉民在一起,绝对不会成为现在所谓的老处女,蓬头垢面,和我心中的琴绝对不是一个人!

  总之,这篇小说给我的可以说是比较震撼的,我没想过从前的女人日子是怎么样的,相比之下,我们有多么幸福,这本书更让我看到了人们在新时代的门口和旧时代的老屋子里徘徊,是多么犹豫!还好,现在的社会已经给我们这些读者一个满意的答案了,可是关于这本书里的所有人的悲惨命运,我不能忘记,我们也绝对不能让历史的车轮重新上演悲剧!

《家》读后感15

  青春像掠翅飞翔的小鸟,放飞于深远的晴空,朝气蓬勃,充满希望······

  视线定格在静静躺在书桌上的那本《家》,其实这本书在初中时代早已粗略瞧过。想着这一次读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却没想到带来的震撼如此之大。《家》读了四遍,几乎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想。爱情和婚姻纠葛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要线索,那个时代青春和美好的感情,多是受到封建家族统治的迫害;也正是因为那个特殊的时代,不屈于被安排的年青一代,有了反抗。

  《家》中的主人公,自然是那位充满朝气的叛逆者——三公子觉慧。他本也是家中享受富贵的少爷,不同的是,他似乎天生就带有一种逆反的劲儿。他想要并且勇于反抗,他向往并且敢于追求幸福。他觉察出这个封建家庭的虚伪、冷漠和腐朽。他深深感到,这个家不过是个“狭的笼”,他被关在这个笼子里,寂寞、有点愤怒、更是无奈。他渴望,发了疯似的渴望渴望生命的跳动,渴望热血的澎湃,渴望鲜活的自由。因而他抵触、他恨,他下决心要逃离!他的的思想经历过五四热潮的冲击,因此在“学生自为运动”时,他亦不顾爷爷反对,积极、热情的参与其中。每每读到这,都会让我感到热血沸腾!那是青年对理想追求的第一步,那是中国发生巨变的千兆,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开始不屈于黑暗封建统治的第一次反抗!

  觉慧给我的印象无疑是向上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正是他让我感觉到,青春是多么美好,它能够鼓舞着我一直前进。然而《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觉慧的大哥——觉新。

  觉新,是一个典型的受封建大家庭和旧礼教毒害的悲剧人物。他虽然像觉慧、觉民那样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也拥有过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渴盼。不幸的是,他是长房长孙。在我国封建统治时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太子是由嫡亲长子确立的。因而,“长房长孙”的身份,开启了他无奈、痛苦一生的大门。在思想上,他比觉慧有不足,却也算的上是个“新青年”,他同情并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但由于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了他委曲求全儒怯顺从的性格,在行动上不自觉地的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他的春不再,他也不敢去挑战。他一直用妻儿、祖爷爷作为向封建势力让步的借口。他只能选择“作揖主义”,成为时代的的落伍者。我可怜他,因为他的妥协,错失了他的理想、她的爱情、他的一切幸福;可我对于他更多是愤怒,因为他的妥协,因为他的不反抗,妻子被送往冷僻、荒郊野外生孩子,卫生设施达不够,心中创痕累累。试问这个孩子,如何能生的顺利?送往荒郊野外也就罢了,那么当妻子在苦苦呼唤你的名字时,你为什么不去?不去看看她,不去见她最后一面?新生命的降临,给了你欣慰,她呢?她去了······你却始终没有勇气踏进那间房!所以,觉新只能以牺牲所有人为代价(包括他自己)。他从侧面,向我证明了青春的`美好,青春的可贵。青春一旦失去,留下的,就只有沉重的苦痛。他的这一形象,该是大多数处在中国新旧交替和转型时期的可怜人的真实写照。

  读起《家》,自然而然的会想到《红楼梦》。觉新与梅芬的爱情悲剧,堪比宝黛痴恋。两本书都以凄凉,无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叙述了整个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巨变。不同的是,《家》中有觉慧,使得我在读这本书时,心底总有那么些火光在闪动。巴金先生说:“是美丽的东西。”句话我理解为:年轻,就是奋斗的资本!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仿若看见在星月交辉的夜晚,一个个正要开始绽放光芒,振翅高飞的少年,用皎月和繁星编织出理想的翅膀,在月光的波浪下,他们放飞着青春放飞着理想!

【《家》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读后感10-18

《家》 读后感04-20

家的读后感03-09

家的读后感02-11

《家》的读后感04-01

《家》读后感07-27

《家》读后感(精选)08-10

《家》读后感07-02

《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读后感摘选09-25

《家》读后感(通用)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