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作者从纳粹集中营恐怖的经历中汲取了力量。在那段经历中,犯人活的就像牲口一样,每天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会不会被挨打或者拖到毒气室。人和人的精神状态也大有不同,有寄希望于被解放却因为一年年圣诞节还被困在集中营而心理崩溃的,有忍耐不了这种痛苦去撞击电网自杀的',在这种牲口般的生存环境中,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维克多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去帮助别人找到他们的意义,好好地活着。于是便有一部部的著作产生了。
对于我们来说,他给到的帮助是什么呢?如何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呢?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者从事某项事业;
2。通过体验某件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文章的最后,想起来最近看的黑泽明的一部电影《生之欲》。当男主人公患癌走到生命的尽头,看着不理解自己的儿子,无所事事的工作,没有任何朝气的自己,自己应该要如何获得快乐?花很多钱沉浸于酒色玩乐中都无法找到自己,后面通过不顾一切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帮助群众修建好公园,安详地死去。专心做一些有意义开心的事情,少花些精力在自己的得失和别人的眼光里,会让自己纯粹的多,开心的多。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
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曾觉得它十分“鸡汤”,一度想放弃不看。但又想我与它的相遇也算得上是缘分吧,于是便将其看完。幸好,它也没有让我失望。
作者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个心理医生。书的前半部分提及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后半部分则介绍他的意义疗法。也正因他前半生的经历,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书中每一个字所包含的分量。正如书名所言,意义疗法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它突出的是人作为主体所应具有的价值和尊严。在弗兰克尔看来,人是要主动地去寻找和追求其生命的意义的,而不仅仅是满足本能和欲望的需求,或者是去适应社会和环境。
一、拥抱生命
在弗兰克尔看来,人主要关注的是其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的本质。而在对意义的追求遭受挫折时,人往往就会通过追求权财、追求享乐来得到替代性补偿。或者干脆误以为他们所追求的就是那些具体而实质的东西。因为错把非目的作为目的,甚至饮鸩止渴,故最终造成的恰是他们生命的堕落与流失。
而在集中营的环境下,只有看到生命的意义,人才有机会生存下去。而人在遭受痛苦时,也是能看到其意义的;正因为看到痛苦背后的意义,所以才有了承受痛苦的勇气。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在弗兰克尔看来,这些痛苦其实都是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的契机。这看起来很“鸡汤”,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即使在遭受痛苦时,人们也有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无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意义疗法也能让人正视死亡。人的生存值得与否,这其实是一切问题中的根本问题。这是个人心中生命与死亡之间的较量,正如《人都是要死的》这部小说的主角福斯卡所说,“这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而在弗兰克尔看来,生命是要胜过死亡的。生命是短暂的,是必然要消逝的,但也是可以被尽量开发的。人们曾经经历过的、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这些永远都不会被否定,也永远不会被忘记。从这个层面上说,他是永恒的。作者指出,“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人们一般只看到生命的短暂,而忽视和忘记了它过去的辉煌,在那里他们收获过自己的生命:信守的诺言、付出的爱及勇敢而有尊严地忍受过苦难。”
在生命与死亡之间,弗兰克尔选择了拥抱生命。
二、承负自由
意义疗法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心理分析,但弗兰克尔着眼的是生命的意义。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意义疗法试图唤醒患者潜意识中的某种东西,但其方法不仅仅限于讲患者的活动限制在个人潜意识中的本能事实,而且还关注诸如存在的潜在意义以及对意义的追求。”在这方面,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可谓是分道扬镳。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是无意识的,而这往往指的是人的`本能和欲望。因为这些本能和欲望受到外界的压抑,所以才会产生各种症状。这无疑是在暗示压抑欲望是恶的。这套理论的潜在观点其实就是说人是受制于本能和欲望的,它只承认人的动物性,而否认人作为人所应具有的主体性。而弗兰克尔则提出人应当是有更高追求的,在内不能受制于本能,在外不能受制于环境。
书中说到,就算经历了集中营那样的环境,人仍然可以葆有其人性的光辉。这是作为人所不能抹灭的尊严。客观环境是外在加与的,但在如何去面对环境方面,人应当是自由的。他在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时,其实可以选择自己面对环境的态度。
作者举到罪犯的例子。他说,“完全解释一个人的犯罪相当于开脱他的所有罪过,不是把他看成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人,而是有待修复的机器。即使是罪犯自己也厌恶这种解释,反而更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无论他们当时面对的是什麽样的环境,在是否选择犯罪这一点上,他们是自由的。
这些话真是给今天那些心理分析家、公知和民主控们狠狠地抽了一巴掌。他们总会为罪犯的行为寻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从而替他们摆脱责任。而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就是把一切都归咎到政府与体制身上,而罪犯往往是无奈的、被逼的。公知们通过追溯犯罪原因的方式,从而消解掉了罪犯的责任,把它嫁接到外界上去。而罪犯其实只不过是那些公知们进行反体制的工具罢了。在这里,受害人往往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无辜者。反对体制,无非是因为体制违反了人性、抹灭了个体。反体制其实只是关怀生命个体的途径或工具罢了。而那些公知的行为无疑是把工具和目的弄反了,为反体制而反体制,个人反成了牺牲品。在这其中,他们并不把罪犯当人看,抹灭了他们作为人的主体性。
三、尽性俟命
其实,就算面对再恶劣的环境,遭遇再残酷的命运,人也是可以选择去捍卫其作为人的生命尊严的。当然,人并非十全十美,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但也因为有这少数,我们就不能否认的确有这样的人存在。因为这样的人只要有一个,就足以能够让我们相信,无论这世间多么险恶和丑陋,也还有一些如金子般赤城高贵的心灵。对此,弗兰克尔更是喊出,“成为这样的少数人!”我们不能去要求其他人,但至少可以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是能够超越XX的,他们在本能与环境之间,能够有“我”存在。这是人作为人所应具有的价值与尊严。而无论最终的命运如何,人皆可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上不愧天,下不尤人。
这也让我想起了几千年前古人那些铿锵有力的话: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读懂了这些话,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儒家,才算是读懂了中国的士。其实对于行道,他们早已绝望。然而对他们来说,仁就是其生命的意义。也正因如此,才有舍生取义之说。生命本来就是为了去实现其意义,去实现它的庄严与崇高。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已经有无数的先人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是光一般的存在。尽管弱小、尽管微茫,但只要有,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就永远是前仆后继。正如张雨生所唱,“即使再寒再冷的雨夜里也有一盏小灯火,别放弃希望。”
最后,我想以钱穆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此文的结尾:
“不要以为这个社会是黑暗的,须知光明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眼中,我们当用眼中的光明照亮这个社会。”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3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假如一个人明白了为什么活,就能承受所有如何活的问题。哪怕是在集中营里,也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活下去的方法。
生活原本没有意义,需要你赋予它意义。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活找到正确的目标。
弗兰克尔研究发现,假如一个人没有正确的目标,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研究发现那些自杀的、抑郁的、焦虑不安的、心理枯竭的心理障碍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有目标,看不到未来,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和责任。
动:人生是一场体验,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逆境时更要去寻找活着的意义,这样才能活得更好。
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而性格就是在任何环境下选择自己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环境恶劣的时候,我们可以怨天尤人、伤人伤己,我们也可以选择从容面对,帮助别人也等于帮助自己,这就是不同性格不同选择。希望自己是后者。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4
再次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部分,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描写了囚徒们在恶劣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如今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能很难体会到囚徒们所经历的痛苦,但人总会遇到挫折的,从本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应该怎样应对挫折。
囚徒的心理反应的`第二阶段是适应阶段。在这阶段,他们表现得很冷漠,没有情感,比如对家乡的思念。情感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所以他们选择了冷漠。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我对待别人的态度也是比较冷漠的,我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我用冷漠保护自己。但是,囚徒是处于极端环境下,他们别无选择,不得不冷漠,而我更多的是在逃避。
回忆往事有助于填补精神空虚、孤独和思想贫乏,但是我们不能只活在过去之中,逃避现实。我也是一个非常喜欢回忆过去的人。回忆能让我重温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回顾自己从过去是怎么走到现在的,那是我的记忆,是我拥有的东西。拥有记忆会让我更有充实感。
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于环境或过去,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说,我们要有改变的勇气。我一直很渴望爱情,但我一直认为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自己在没有收获爱情。因此我可以安慰自己说,我是因为有那些缺点才找不到爱情。这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自己并没有决心去改掉缺点来争取爱情。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经历苦难也是一项不能逃避的任务。我们必须直面苦难。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5
此书的作者弗兰克尔经历可谓曲折和传奇。他本来有机会逃出纳粹的魔掌,接到美国驻维也纳领事馆领取移民签证的邀请,怀着对亲人深深的爱,他却选择了留下。
留下的代价是沉重的,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和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之所以传奇,是因为弗兰克尔在晚年的表现。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飞机驾照。长久的爱好是登山,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和所感所悟,后半部分是作者介绍所开创的意义疗法。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把在集中营的经历分为了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第一阶段显露的症状是惊恐。第二阶段显露的症状是麻木。第三阶段主要是幻灭感带给人的影响。
1、在恶劣的环境中心存希望,不轻言放弃。
在恶劣环境中,把自己的思想抽离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及所处的环境,可以减轻痛苦。在恶劣环境中,为了活下去,有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比如阿谀奉承、学会倾听、展示自己的才艺技能等。在恶劣环境下,人们都自顾不暇,哪有时间精力关注别人,对别人遭受的痛苦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只有自己衣食无忧了才会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别人的生存状态。身处恶劣环境时,要学会转念,例如你很爱的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你无法接受,你痛不欲生,但是想一想,如果是你先离开了这个世界而TA却活着,那TA该有多难受呀,所以你活着,TA离开了,你代替TA承受了这锥心之痛,这就是你爱TA的一种方式。一旦找到了痛苦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比如你在心里祈祷,我现在心甘情愿的受苦是为了家里人不再受苦,这个时候你忍受痛苦就有了意义。在恶劣的坏境中,做最坏的打算,心就会变得坦然,轻松自在。比如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反正大家可能随时会死去,那就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用无所谓的心态去生活吧,不必恐惧,不必忧烦,大不了就是一死嘛!另外,当你足够饿、足够困时,无论食物怎样都会吃,无论外在环境怎样都会睡着,所以说当得抑郁症睡不着时就去运动去劳动,直到累瘫就会自动睡着。
2、生命的底色就是承担责任。从宇宙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毫无意义。大部分人为了孩子活着,没有孩子根本活不下去,从没想过自己的生命该去创造什么价值。但是生而为人,总不能浪费这一生吧!所以作者给出了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自认为前两者不过是为了对抗生命的无聊,后者则不过是为了延续生命不得不做而已。作者说世界上再没有别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更能有效的帮助别人活下去,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责任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每个人每个阶段的任务都是不同的,生命的底色就是承担责任。可见生命实苦,普通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历劫来的。
3、不了解真实情况,不要随意揣测别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一个快要退休的老同事,自己每天无所事事,把生活过得了无生趣,每天的日子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却反过来说我年纪轻轻每天不去社交只工作锻炼看书,感觉我的日子好无聊。我只能呵呵,心里总想着你那样的日子过一天和过十年有什么区别,每天无所事事的活着跟死了有什么区别。人都有七情六欲,人性丑陋的一面就是看到别人比我惨,我就暗自得意,并不由自主的会感到高兴,感到幸福,苦不苦、幸福不幸福都是比较出来的。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最终是自主决定的,他现在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都是自主决定的结果。生命是有意义的,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一定要转换观念,超越自我,向前看,寄希望于未来。
4、永远心怀美好,相信未来。
同样都在集中营,为什么有的人能活下来,有的人会面临绝望乃至于崩溃?书中说到作者的一个观察:他对那些因放弃对未来的渴望而放弃生命的狱友嗤之以鼻,因为这些人死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食物或药品的匮乏,而是因为缺失对未来的渴望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弗兰克尔则不同,他心中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自己的妻子,内心充满了思念,因而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爱妻重逢。他还不断梦想战后能够到各地举办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其内容正与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种种经历相关。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段话语结束,这句话让我动容和长久的深思,弗兰克尔回忆起巴伐利亚森林中的落日场景:一天晚上,我们端着汤碗,精疲力竭地躺在棚屋的地板上休息,一名狱友冲进来让我们跑到集合地看日落。站在外面,我们欣赏着晚霞,看着不断变换形状和色彩的云朵笼罩着整个天空,云彩一会儿铁红色,一会儿艳红色,与我们荒凉的棚屋形成鲜明对比,泥潭也映照出灿烂的天空。几分钟的寂静后,一名囚犯对另一名感叹道:“世界多美呀!”
是啊,活出生命的意义,世界多美呀!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
记不得亦舒哪本小说里,有人问女主人公,母亲去世是什么感觉。回答是,再没有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跟爱一样,幸福是如此的神秘而难以定义。与健康类似,当我们特别关注它的时候,应该是它出了问题。如成功一般,当我们刻意去追求它的时候,它往往与我们擦肩而过。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想他一定是特别的不幸福。
有时候我们会误会忧郁症患者。生活这么美好,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用心去感受让自己快乐起来。如书中所言,过度渴望也可能是致病因素,这一类的病症,往往对应着某种恐惧,而恐惧激发的症状,又反过来强化了恐惧。患有忧郁症的人很可能不是不想幸福,相反是因为太想幸福,或者太害怕自己不幸福,所以反而没法幸福起来。书中建议的“矛盾意念法”,就是要停止跟症状做斗争,试着去做相反的事,不再过度关注自己所害怕的事情,症状反而会减轻甚至消失。比如失眠患者,当他们尝试用尽量晚点上床睡觉来替代试图入睡的时候,反而可能会快就入睡了。
回到本文开头,当遭遇至亲离世这样的苦难之后,我们是否还有机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问题也许在于如何定义真正的快乐。如果真正的快乐是指那种不依附于任何东西,由内心散发出来的幸福感的话,我觉得可能真的是很难再有了。父亲走了之后,不自觉地我会抗拒很多以前让我觉得幸福的事物。比如我会本能地害怕节日和周末的到来,不愿意走进熟悉的餐馆,在机场商店买特产时总会躲开父亲喜欢的食物。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地丧失幸福感。书中说,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所以找到幸福的最好办法,也许就是不再把追求幸福作为目标,而把生活变成一件一件的小确幸。
回想起父亲生病到离世的十个月间,尽管有见不到希望的忧伤,也有不断被现实打击的悲苦,但也不乏这样的小确幸。父亲生病后胃口一直不好,而营养又至关重要,所以我把给爸爸做饭当成首要任务。用小姨安慰妈妈的话说,系上围裙是最好的治愈方式。那段时间,我推掉了几乎所有的出差任务,每天根据爸爸口味琢磨做什么饭,如果做的饭爸爸多吃了几口,就很开心。爸爸喜欢吃牛肉,我学会了卤牛腩,得需要三天时间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把卤好的黑红发亮的牛腩切好片端上桌。在慢火煮炖散发的香味中,似乎连时间都慢了下来,真愿意时光就此停驻。我总觉得,中国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就在那端上桌的一盘盘菜肴中,也在那围坐桌边的热闹中。父亲最后一次入院,营养科医生检查说营养情况良好,这件事成了我的小确幸。
在苦难中,我们的心会变得更加敏感,特别是对生活里那些美好的东西,比如诗词,大自然,温暖与爱。去年父亲临走前的那一周,有一天从地铁站出来,突然看见去往医院的道路旁的树上盛开着大朵大朵黄色的花,如此绚烂夺目,让人印象深刻。今年父亲离世周年的清晨,我特地坐地铁去看那些树,却连一朵花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不知今年的春天是否离开得更早一些。
清明前的一个夜晚,在梦中见到了父亲,戴着他最喜欢的儿子在迪卡侬帮他挑的灰色网球帽。我俩碰面之后,竟然不约而同说,去哪了啦?醒来时的黑暗里,我知道自己流泪了,我想,跟父亲,我们终归还是走散了。
父亲离世前一个多月,我曾经写下一段话:“有时候觉得,如果人是一种无法回忆过去,也不会想象未来的动物,是不是会少很多痛苦。然而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那些温暖的记忆,也不再对未来抱有希望。所以过去和未来,让我们感受温暖与希望,即使痛苦伴随,依然无怨无悔。”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里说,人是这样一种被疾病和痛苦包围,却仍然能够感受幸福和快乐的生物。我想,正是因为那些温暖和希望,让我们即使面对苦难,依然能够感受幸福。
最后,还想再一次分享弗兰克尔在书的“自序”中所强调的: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7
读了《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我感到生命是多么的宝贵。
课文讲了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现出生命的意义;最然生命短暂,但我们可以使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并表达了作者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宝贵的,是美好的,那么你是怎么看待生命的呢?
我非常敬佩叶欣、王晶、丁秀兰、李晓红、邓练贤等等热爱生命的英雄人物。不过,我最敬佩雷锋。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也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雷锋有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们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为人民服务的人,有医生、护士、警察、邮递员……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了,哪怕是遇到艰难的险阻,也要勇敢面对,绝对不能见死不救。别再犹豫了,站起来,做生命的强者吧!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8
因为某些原因,接触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我是在某个读书软件上搜到的这本书,搜这本书的时候,同时有3643人在读,相比与某些书几十个人在读的阅读量,可见此书的名气和影响力。
看此书的介绍,这本书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已经用英文印刷了100多版,被翻译成24种语言。这本书是作者在1946年,仅仅用了九天的时间写就的。
1
此书的作者弗兰克尔经历可谓曲折和传奇。他本来有机会逃出纳粹的魔掌,接到美国驻维也纳领事馆领取移民签证的邀请,怀着对亲人深深的爱,他却选择了留下。书中写到:年迈的父母闻讯后欣喜万分,他们一直指望着我能够平安离开奥地利,然而我却变得有些犹豫。我真能忍心撇下双亲,让他们独自面对等待着被送往集中营的厄运吗?身为儿子,我的责任在哪里?我应该移居到一块能够让我安心创作的乐土吗?是集中精力发展我的意义疗法,还是应该担负起儿女真正的责任,尽一切可能保护父母?我左思右想,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这也是一种两难境地,人们通常希望得到“上苍的暗示”。正在此时,我注意到了我家桌子上的一块大理石。我向父亲问起它的来历,他告诉我说,这是他在被纳粹焚烧的维也纳最大的犹太会遗址上发现的。他把这块石头带回了家,因为上面镌刻了《十诫》的部分内容。父亲向我解释那些希伯莱文字说,它代表了《十诫》中的一条。我急忙问道:“是哪一条?”他答道:“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就在这一刹那,我决定留下来,陪伴我的父母,就让美国签证过期吧。
留下的代价是沉重的,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和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之所以传奇,是因为弗兰克尔在晚年的表现。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飞机驾照。长久的爱好是登山,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2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和所感所悟,后半部分是作者介绍所开创的意义疗法。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把在集中营的经历分为了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
第一阶段显露的症状是惊恐。
这种恐惧在看到奥斯维辛这几个字眼,甚至在进入集中营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从那一刻起,我们不得不逐渐适应这种极度恐慌的状态,直至习以为常。”
恐惧感是逐渐递增的,第一阶段的反应的极点就是彻底否定自己的前半生。在集中营中,所有的人都同时有了一个同一的身份——囚徒。过去所有的荣耀身份都离你而去,你要做的就是彻底忘记过去的自己。“我们抱有的幻想一个接一个地破灭,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人开始被冷酷的幽默感战胜。此刻,我们知道,除了赤裸裸的身躯之外自己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除了恐惧,还有其他的情绪。“新囚徒还经常遭受痛苦的感情折磨,他还要抑制这些情感。这种情感首先指他对家乡和家庭的无限思念,有时强烈到足以将其吞噬。其次指对周围一切丑恶行为的厌恶,甚至仅仅是丑陋的外貌都让他感觉厌恶。”
第二阶段显露的.症状是麻木。
“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是囚徒第二阶段心理反应的表现,这些症状最终会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
作者比较了两个阶段的区别:“在心理反应的第一阶段,某个囚徒往往不忍目睹别人被罚示众,也不忍目睹泥潭里一排排的囚徒在皮鞭的威慑下来回走几个钟头”。“进入心理反应的第二阶段,这个囚徒的眼睛将不再躲避这一切。由于情感已经麻木,他看到什么都只会呆呆地站着不动。除此以外,他顶多盼着自己能借受伤、浮肿或发烧在医务室看病之机,在集中营干两天轻松的活。他看到一个12岁的男孩被带进医务室,这个男孩因为集中营没有他穿着合适的鞋子,被迫在雪地里执勤或在户外干活站了几个小时之后,脚趾被严重冻伤。值班医生用镊子一点点地拽去变黑坏死的部分,而我们这位旁观者的感情却已经麻木,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厌恶、恐惧或怜悯等情感。进入集中营几周,他不断看到受难者、将死之人和已死之人,对一切已司空见惯,再没什么事情能够打动他了。”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一些情况下,不留痕迹的鞭打比留下痕迹的鞭打更伤人心。“我想用这件小事引发的故事来说明:有时,似乎很老练的囚徒也会发火。他的愤怒不是由于自己所承受的残忍或疼痛,而是出自与之相关的侮辱。那一刻,我的确血脉贲张,因不得不听一个对生活一无所知的人来判断自己的生活而怒发冲冠。”
麻木的结果就是一切“顺其自然”,因为你不知道精心所做的选择是不是更好的结果,可能你精心选择通向的结果可能是死亡,毕竟选择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主宰——命运。
麻木到一定程度,就对未来丧失了信心,就走向了崩溃。“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的犯人,注定要走向毁灭。由于他对未来失去了信念,他也就丧失了对精神的把握。他自甘堕落,成为行尸走肉。通常,这会很快发生,通常的表现是精神崩溃,凡经历过集中营生活的人对此都非常熟悉。我们都害怕这一刻,不是担心我们自己,而是担心我们的朋友。一般来说,精神崩溃的犯人一开始是早上拒绝穿衣洗漱,或者拒绝出操。任何劝说、任何威胁对他都不起作用。他就那么赖在那里,一动不动。如果这种情况是疾病引起的,他会拒绝去病号区,也拒绝做任何有助于自己恢复的事。他就那样放弃了。他缩在自己的躯壳里,不再关心任何事情。”
第三阶段主要是幻灭感带给人的影响。
出集中营之后的表现也是分阶段的,最开始感觉不到真实,不敢相信真的获得了魂牵梦绕的自由,当逐渐适应了之后,有一个报复性反弹的阶段,不停的说话和吃喝。“我们开始不停地吃,甚至半夜也要起来吃东西。人的胃口可真大呀。如果一个犯人被附近某个友好的村民邀去做客,他吃呀吃,然后喝咖啡,接着口无遮拦地讲话。多少年的心理压力一旦消失了,听他说话,你会觉得他是不得不说,他抑制不住说话的欲望。”
还有就是一种幻灭感,当终于解放,终于自由,回到家乡寻找亲人,发现是一场空。“但被解放以后呢?一些犯人发现没有人在等他。他发现那个记忆中给予他力量的人已经死去!他发现,梦想成真时,一切并非如他所愿!当他踏上电车,奔赴多年来魂牵梦绕的家乡,正如多少次梦见的那样,摁响了故居的门铃,却发现那个该开门的人没有出现,而且永远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残忍,令人绝望。
3
后半部分主要是介绍作者所开创的意义疗法。
关于什么是意义疗法,书中有表述:““意义疗法”这个名字。Logos是个希腊语词,指的是“意义”。意义疗法,或者某些学者所谓的“心理疗法的第三个维也纳学派”,着眼于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对这种意义的追求。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我用“追求意义”一词,而不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强调的快乐原则(我们也可以叫它“追求快乐”),也不用阿德勒心理学派的“追求权力”或者“追求优越”之说。”
“即与心理分析相比,我的意义疗法不那么内省和溯旧。相反,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患者在将来应当完成的意义(意义疗法是着重于意义的心理疗法)。同时,意义疗法还对所有的恶性循环群系和反馈机制进行散焦,因为它们在神经官能症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做就破解了而不是持续地促进和强化神经官能病患者的自我中心症结。”
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4
意义疗法,顾名思义,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正如他多次所引用的尼采的话语: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寻找生命的意义,给生命寻找到一个有意义的理由,每个人生命意义都是独特,需要自己去找寻,最后的意义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以幸福举例“幸福也不是能够强求的,它只能是结果。人们一定要有理由才能幸福起来。一旦找到了那个理由,他自然而然会感到幸福。人类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通过实现内在潜藏于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意义来追寻幸福的理由。个人一旦成功地找到了意义,那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
关于磨难,就是意义疗法的第三条(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这也是花了很大篇幅来论述的。人主要的关注的不是活的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只要找到了意义,即便是痛苦,也有了价值。
当痛苦不可避免,就像在集中营那样严酷环境下,如何保持还能找到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作者认为,即便环境再恶劣,人类的独特价值和超越之处是有内在的精神,选择的自由,即便剥夺了人身自由,依然有思想自由心灵自由。就像书中写序言之人所说的“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虽然痛苦是有意义的,作者并不是鼓励大家去自讨苦吃,不必要的痛苦就是自虐。书中写到“我还要更清楚地进一步阐述:无论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我的意思是说,即使在遭遇痛苦时,人们也有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书中说道: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会提出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所以生命之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永远心怀美好,相信未来。同样都在集中营,为什么有的人能活下来,有的人会面临绝望乃至于崩溃?书中说到作者的一个观察:他对那些因放弃对未来的渴望而放弃生命的狱友嗤之以鼻,因为这些人死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食物或药品的匮乏,而是因为缺失对未来的渴望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弗兰克尔则不同,他心中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自己的妻子,内心充满了思念,因而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爱妻重逢。他还不断梦想战后能够到各地举办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其内容正与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种种经历相关。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段话语结束,这句话让我动容和长久的深思,弗兰克尔回忆起巴伐利亚森林中的落日场景:一天晚上,我们端着汤碗,精疲力竭地躺在棚屋的地板上休息,一名狱友冲进来让我们跑到集合地看日落。站在外面,我们欣赏着晚霞,看着不断变换形状和色彩的云朵笼罩着整个天空,云彩一会儿铁红色,一会儿艳红色,与我们荒凉的棚屋形成鲜明对比,泥潭也映照出灿烂的天空。几分钟的寂静后,一名囚犯对另一名感叹道:“世界多美呀!”
是啊,活出生命的意义,世界多美呀!
PS:
作者对妻子的思念的话语令人动容,就如我此刻在思念着妻子,摘录如下:
忽然间,我一生中第一次领悟到一个真理,它曾被诗人赞颂,被思想家视为绝顶智慧。这就是: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我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我知道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时间思念爱人,那么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在荒凉的环境中,人们不能畅所欲言,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忍受痛苦,以一种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在这种处境中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回忆爱人的形象获得满足。我生平第一次理解这句话“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我的意识还停留在对妻子的思念上,一个想法突然闪现在我脑海中:不知妻子是否还活着。于是,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如今我对这件事理解得更加深刻,那就是爱一个人可以远远超过爱她的肉体本身。爱在精神和内心方面具有深刻的含义,无论伴侣是否在场,是否健在,爱以什么方式终止是很重要的。
我不知道妻子是否还活着,当然,也不可能弄清楚(集中营里无法通信)。但在这一刻,一切都不重要,对于我来说也没必要知道。没有什么能阻挡我的爱、我的思想以及对于爱人形象的回忆。即使我知道妻子已死去,也不会影响我对她的殷切思念,我与她的精神对话同样生动,也同样令人满足。“心就像被上了封条,一切如昨”。
当然,一般来说,在集中营里任何追求艺术的行为都是荒诞的。真正让人难以忘怀且与艺术沾点边的,正是节目表演与凄惨的集中营生活背景所形成的幽灵般的反差。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到奥斯维辛后的第二个晚上我是如何从昏睡中醒来的——是音乐唤醒了我。那个年长的看守在他的屋子里庆祝什么,而他那里又离我们的监狱不远。他用醉醺醺的嗓子哼着些陈腐的曲子。突然间,一阵沉寂,一把小提琴向夜空奏出了绝望而悲伤的探戈舞曲,因为演奏得很流畅,所以曲子听上去很美。提琴在哭泣,我身体的一部分也在哭泣,因为那天正好是某人的24岁生日。那个人正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另一个地方,也许近到仅几百米的距离,也许远至几千米之遥,却与我全然隔绝。那个人就是我的妻子。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9
活出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到:没有一个医生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每个人生命的任务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是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挂历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
人不是众多事物中的一种。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最终表现出哪一种,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星期日神经官能症”----人们在忙碌了一周后,突然觉得生活没有了内容,其内心的空虚感凸显出来。同时虚无还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和伪装出现。有时,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通过追求权力(包括追求权力之最原始的形态即金钱)得到替补性代偿。
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不光我们的经历,还有我们的行动和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苦难都不会消失。尽管它们已经成为过去,但我们可以使它们存留在世上。“曾经是”也是一种“是”,甚至更为确定。
人在登山遇险的关键时刻,只会有一种感觉,即好奇。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0
这本书是心理学家、哲学家、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弗兰克尔的作品,主要讲述了弗兰克尔近三年的集中营生活以及后来创造了意义疗法的励志故事,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感动过千千万万的人。
弗兰克尔的父母、怀着孕的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气室,集中营炼狱般的苦难,让他一次次站在死亡的边缘,思考生命的意义。他说“我忘不了别人给过我的恩惠,更不会抱怨别人对我做过的'坏事。”我们有多少人,明明有了新生活,却放不下仇恨?却不知对别人怨恨,最终只会由自己买单。
弗兰克尔超越了人生疾苦,绝处再生,苦难让精神得以升华,他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研究出了独特的“集中营心理学”,创造了心理学伟大的成就—意义疗法,为千万人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获得新生,正应了尼采那句“那些打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加强大。”他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90岁还在授课、写书,正如泰戈尔所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即使在遭受痛苦时,我们也可能找到意义。但这并不是要我们去自虐,主动寻找痛苦。对于没法回避的苦难,我们要勇敢面对。一旦我们明白了苦难的意义,意识到苦难中暗藏的机会,我们就不会心存幻想、虚假乐观来平复苦难,而是正视超越它,将苦难化为成就。
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是来渡你的,痛苦本身也是生活。我们不能决定何时何地面对何种痛苦,但我们有选择面对痛苦态度的自由。
书中写到按照意义疗法,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简单的说就是:工作、爱与态度。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
“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会变成甘美。”——歌德
意义疗法是苦难带给弗兰克尔的礼物。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您生命的意义是为他人找到生命的意义。”
如果你正面临痛苦或绝望,建议你读一读《活出生命的意义》。愿你我都能跨越各种人生境遇,努力追寻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1
用集中营的事实轨迹说话,前半平实、后半惊艳。
恰到好处的阐宗明义。
Quote:
治疗师就该明白自己的责任是使患者摆脱虚无主义,而不是向其灌输犬儒主义以对抗虚无主义。
(犬儒主义,古希腊四大学派之一,主张清心寡欲,鄙视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
弗兰克尔给那些追寻生存困境之答案的读者提出一个关键性指令:
他不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而是告诉人们为什么他们必须那么做。
Cento:
意义疗法
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患者在将来应当完成的意义。
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的担忧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欲望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和环境,在这一点上,它与心理分析分道扬镳。
存在之虚无
有时人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他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权主义)。
存在之本质
我们说人要担负起责任,要实现生命的潜在意义,是想强调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去发现,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我将这种构成特点表述为“人类存在之自我超越”。它表明了一个事实: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总是指向某种事物或某人(他自己以外的某人)——不论是作为有待实现的意义还是需要面对的他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谓自我实现,绝不是指某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人越是追求这个目标,越是容易失去它。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
至此,我们已经说明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第一种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义显而易见。第二种和第三种需要进一步解释。
找到生命之意义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
爱之意义
找到生命之意义的第三种方法就是忍受苦难。
超级意义
人需要做的,不是像某些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教导的那样去忍受生命的无意义,而是忍受自己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去把握生命之无限意义。意义比逻辑要深刻得多。
本身没有意义的事情,仅仅通过使其延续下去,并不能赋予其任何意义。
作为一项技术的意义疗法
戈登·W.奥尔波特在《个人与宗教》一书说:“学会自嘲的神经官能症患者可能就学会了自我管理从而治愈。”
对泛决定论的批评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2
活出生命的意义活着是为了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曾经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而心理学家往往思考得更透彻。然而,心理学家们的观点往往有自身经历的影子。譬如弗洛伊德宣扬生活是为了简单的祈求快乐,阿德勒则教导自立自强,争权夺利。经历了集中营的弗兰克尔则说,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弗兰克尔发现可能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客服困难的勇气。
人的一生可能会有很多的境遇,也有一些不可控的力量会夺走你许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这种不断的自主选择,决定了你的一生。给我印象深的有几点。一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成功,并不是作者所预料到的。他仅仅花了九天时间撰写这本书,包括他的自传部分(集中营的经历)和理论部分(存在主义分析治疗)。起初他坚持匿名出版,并没有期望它会给作者带来文学方面的声誉。然而在众多著作中恰恰是这本书带给他巨大的成功。
所以弗兰克尔告诫他的学生:“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的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是为他人奉献的副产品。”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二是在集中营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他开始用专业的眼光来观察和研究自己以及其他的“囚徒”,从而发现在人的身体和思想受到压迫而处于原始状态的情况下,人还是可以深化自己的精神生活,从而提高生存能力。进入集中营的“囚徒”们的第一阶段是痛苦得想自杀,然而过几天后就不再惧怕死亡。第二阶段是冷漠,对眼前的一切不再惊讶,向更原始的精神生活倒退,保证基本生活和谋求生路就是努力的最终目的,与此无关的事情都可以被忽略。
然而,丰富的精神生活,譬如宗教,爱,艺术,幽默,都能让人暂时漠视痛苦。(需要培养一点幽默感了…)最重要的,虽然人不可避免的受致于环境,但在任何环境下,人都有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三是书中不止一次出现尼采的名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追寻生命的意义,可以在极端困难的时刻让人着眼于未来,并专注于此,这就是救赎之道。生命的意义不是某个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具体的。它构成每个人独特的命运,在不同时刻采取正确的应对,而不是随波逐流。有时候需要深思熟虑,但有时候也许顺其自然是正道。四是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担心的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是仅仅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与超我之前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或者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把人的存在往上提高了一个档次,人不是为了自身的欲望或者适应性而活,而是更主动的去寻找存在的意义。
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突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去爱,去克服困难,去奉献和负责任。五是意义疗法在改变自己行为方式的独特性:“要像在经历第二次生命,仿佛你已经获得重生,再不要像过去那样,一定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首先,它要求你设想现在就是过去;其次,过去能够被改变和修补。在我看来,这几句话对我的帮助最大。它让我回溯自己过去犯的错误,设身处地来到过去的情境,对比过去和现在,惊讶地发现,过去和现在好像没有差别,所以很难改变。只有当你回溯过去,明确找出自己的错误,代入到现在遇到的相似的问题中,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六是书中强调人要担负起责任,要实现生命的潜在意义,是想强调生命的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去发现,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人的社会性决定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弗兰克尔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即帮助他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重生的经历让他给出自己的忠告:“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一样,错误的行事与生活。”这不仅是因为生命短暂且只有一次,更让人随时反省,改变然后重生。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3
那天从早上开始,雨就没有停过。
都说“下雨最是读书天”,那时的我,坐在阳台上,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看书,书的名字是《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的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一位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用深沉而犀利的笔触,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苦难中找到生活的价值。在集中营的生活中,他经历了人性的极限,但他始终坚信,人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即使在最痛苦的环境中也能找到生活的价值。
书中,弗兰克尔提出了“意志到意义”的理论,他认为,人生的主要驱动力并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寻找生命的意义。他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这个使命并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自己发现的。只有找到这个使命,人才能真正活出生命的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弗兰克尔的人生观触动。他的经历让我明白,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反而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他的理论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被别人定义的,而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可以选择如何创造生命的意义。
雨,逐渐小了,天空开始放晴。大自然换了一支笔刷,用最清新的颜色涂抹掉令人压抑的灰,柔和而温暖的阳光如同金色的手指,穿过流云,从天际轻轻地点亮了大地。我关掉台灯,让阳光透过纱窗落在书页上,望着黑白铅字,陷入了沉思。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弗兰克尔的理论中找到答案。那些迷茫不知去处的人、那些想去做却感到无力的人、那些遇到挫折而停滞不前的人,都应该好好地看看这本书,认清自己的能力,认识到运用自己选择的能力和态度,克服困难,实现个人的目标。
微风吹过,带来了小区门口花坛中的花香,与我手中翻动的书页的墨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息。我抬头看向窗外,阳光在叶片上跳跃,花朵在微风中摇曳,这或许是它们存在的意义。这本书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人生观,也给了我们在困难中寻找希望的勇气。生命的意义,是在我们的每一次选择中、每一次决定中、每一次行动中被创造出来的。只要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选择正确的态度,我们就能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就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活出生命的意义》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它讲述了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在纳粹时期所经历的苦难和挑战,以及他如何通过开创意义治疗法,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帮助别人也找到自己的生命之路。
弗兰克尔是一个犹太人,他在纳粹时期被逮捕并被送往集中营。在那个恐怖的环境中,他目睹了人类最残忍的一面,也体验了生不如死的痛苦。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开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意义治疗法。
意义治疗法是一种以人的内在力量为对象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克服心理上的问题和挑战。弗兰克尔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只要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内在力量,就能战胜困难和挑战,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书中,弗兰克尔分享了许多他在集中营中的经历,以及他是如何通过意义治疗法来克服心理上的困境的。他还讲述了他的病人和学生们的故事,展示了他的治疗方法是如何帮助别人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弗兰克尔的毅力和智慧所感动。他不仅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刻没有放弃,还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开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帮助别人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的经历和思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如此的重要,而找到自己的内在力量是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关键。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人类的精神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和宝贵。在面对生不如死的集中营生活时,弗兰克尔和其他囚犯们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不断地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精神力量不仅让他们在那个黑暗的时期坚持下去,也为我们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如此的重要,而找到自己的内在力量是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关键。同时,它也让我们认识到人类的精神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和宝贵。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未来的生活和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激励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4
今天在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部分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特别打动我:
“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处于各种不同的选择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是选择自信的、自尊的、勇敢的往前走,还是胆怯的、退缩的、懦弱的往前走,这都是我们内心最宝贵的选择自由,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剥夺的自由。
所以在任何环境下,选择如何对待别人,选择如何对待我们的环境,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自由。
这篇文章里提到“犯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所以在缺少睡眠、食物不足以及心理紧张等情况下,犯人选择如何生活,其实选择权在他自己。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究竟我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才能达到将来我希望达到的目标?究竟我现在每天这么辛苦的工作生活是否值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句话太合适了,“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也就是说,我希望我现在所受的这些痛苦,在将来都能够换取我所希望拿到的结果。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这段话也特别打动我:
“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即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也是如此,他仍然可以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否则为了活命,他会忘记自己的尊严,变得无异于禽兽。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苦难环境所提供的能使人道德完善的机会,有的人会充分运用它,有的人会放弃他,这也决定了他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这本书还提出了心理学上的一“临时性存在”的定义,“临时性的存在”指的是一个人的存在看不到结局,看不到临时存在何时结束,也不可能去追求生活的终极目标。
也就是说,他活在这段时间里面,不能够为未来而生活,也不可能确定终极目标,因为他不知道这个临时存在何时结束,就像处在集中营里的人,不知道集中营的生活到底能否结束,或者不能预测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何时才能结束,看不到未来,也就没有生活的目标。
这特别像我们现在很多人,我们活着也仅仅只是活着,我们每天提出要自律,要生活,要有目标,为将来而活,那么将来我们到底希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最近有一个做理财规划的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个理论--以终为始。
就是说以我们将来的目标为起点来制定现在的规划,比如我们希望在60岁、70岁退休的时候,每个月生活能够自由自在,能够没有债务负担,能够实现最基本的、不受外界束缚的财务自由。
那么为了这个目标,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呢?从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我们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呢?
以终为始,合理的规划现在的生活,打破这种临时存在的概念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
当一个人时刻处在临时存在的环境中时,他不知道未来生活如何,所以时刻觉得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时刻觉得生活是茫然的,没有动力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里面还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作者在集中营里面遇到了一个即将不久于人世的女孩子,这个年轻的女子告诉他:“我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么沉重的打击,以前的生命让我糟践了,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精神完美的事。”
所以每个人内在的自我状况,最终不是取决于那些生理或心理条件,而是自主决定的结果。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5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活下去”,无论身处和平年代,战乱年代,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才能活下去。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使命。
想起一位老师写的小诗《病房纪事》:在病房里看新闻又有年轻人扛不住生活的压力跳下楼去而身边一些老年人歪歪倒倒都有不死的灵魂他们讨论的不是怎样吹熄火焰而是将生命活到极限邻床的爹爹已不能自理眼耳却站着还在电视上眺望外面的世界……
压垮年轻人的,不是无法承受的生活压力和磨难,是无意义。找不到磨难和痛苦的意义,磨难只是磨难,痛苦只是痛苦,人间如此不值得,何不选择结束?医院的老人,要么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要么承受着年迈无法自理的屈辱,支撑他们坚韧活着的东西,一定是他的信念,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20xx年5月,因为一些波折,我不得不离开了大学毕业就一直工作7年的公司,也损失了10多万和百万股权。不久,小孩也因为在老家照料不周眼球受伤,医生的诊断让一家人陷入了痛苦。那一刻,我否定了过去拼搏的7年,否定了过去的事业观……很清晰的'记得,当我带着孩子奔波在去各个医院的路上时,灿烂的阳光洒在我脸上,面对匆匆的人群,我无声哽咽,泪流不止。我懊悔不已,多希望受伤的是我自己。在深度痛苦中,我检视、反思过去,寻找现实的因果关系,设想最糟糕的结局,设想如何在最糟糕结果下继续坚韧的生活……
然而,在深度痛苦中游荡时,设想最糟糕结果时,我依旧找到了乐观的理由,我相信不管是我还是孩子,我们失去的,都会获得其他的馈赠,比如更坚强的性格,更睿智的大脑,更灵性的灵魂,或者其他。我相信我们所经历得磨难会有意义。我原谅了我的过去,我原谅了曾憎恨的人,我感受到了宽容、平静的力量。
厄运和磨难,本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们寻找生命意义的机会。有人在磨难中升华,也有人在磨难中沉沦。伟大的精神,才配得上经历的苦难。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1-02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通用12篇)11-25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读后感11-29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02-25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04-05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集合12-08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精品】10-07
[热]《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02-18
【热门】《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