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一读后感

时间:2024-04-26 08:29: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高一读后感范例(3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读后感范例(3篇)

  高一读后感 篇1

  对于童年,我想,最好的诠释应该就是幸福了吧!像派大星一样无忧无虑地玩耍,像海绵宝宝一样天真烂漫地微笑。而对于阿廖沙,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群蚁排衙般的黑字,将我引进了一个心狠手辣的曲折故事。

  阿廖沙,出生在俄国一个木工家庭,家境贫寒,早年丧父,仅四岁同母亲一起寄居在外祖父家里,目睹并经历了层出不穷的暴行,这一切,都使他朦胧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阴霾与仇恨中。为了一点不起眼的小事,外祖父鞭打他使他失去了知觉,一连躺了几天;善良的工人“小茨冈”伸手去挡打在阿廖沙身上的树条,胳膊都被打肿了,不料,阿廖沙的两个禽兽般的舅舅要他去抬沉重的十字架时,一失手被舅舅们活活砸死了;舅舅们因为无聊,一次又一次地制造歹毒的恶作剧来加害老长工格里高利,用卑鄙的手段寻开心;出于嫉妒,他们把阿廖沙的父亲狠心的推进冰窟窿;为了争夺家产,两个舅舅大打出手,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外祖父疯狂的殴打无辜的外祖母,导致粗发针残忍的扎进她的头皮里,天使般慈祥的外祖母却毫无怨言;舅舅无端地打死了自己的老婆,冷血的没有人性;当外祖父一败涂地的时候,便挥挥手将阿廖沙和外祖母赶了出去;继父整天不务正业,对于阿廖沙母亲的劝告无济于事,并用脚尖猛踢她的胸脯;阿廖沙十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间……

  合上书,我浮想联翩:

  是啊!在这儿,对于亲人,他们不闻不问;至于亲情,早已被龌龊代替。整个家残无人性。接踵而至的恐惧并没有压倒阿廖沙面对生活的勇气,但是,那一幕幕恐怖而又目不忍睹的画面还是深深地印在了年幼的阿廖沙心上,为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层可望不可即的阴影。小小年纪,饱尝了太多的辛酸疾苦。我觉得,一个不曾拥有爱与被爱的孩子必定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吧。相比之下,我作为一个幸福的人,心中似乎燃起一份小小的骄傲。生活,像一条沉重无形的锁链束缚着他,令人窒息。而打开这把枷锁的人,我想应该就是他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外祖母了。当阿廖沙正处在黑暗的边缘摇摇欲坠却又束手无策的时候,是外祖母用美丽动人的童话将他重新唤回光明、神圣的世界。并对他百般呵护、关心,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用无私的爱陶冶了阿廖沙高尚、坚定的情操。面对令人发指的污秽、丑陋、自私和贪婪。外祖母用行动给予了他善良的力量,使他的身心没有受到恶势力的腐蚀和摧残,是外祖母培养了他正直、坚强的性格。想到这,我暗暗的保证,要做一个像阿廖沙一样勇敢的人,无论困难再怎样恶劣,都要怀揣乐观的上进心,不能心灰意冷,即使再多的苦,也不能被扼杀灵魂。黎明的曙光,只有充满信心、具备实力的人才配拥有。可以说,阿廖沙的童年如同地狱一般纷乱,是外祖母为他驱赶屈辱与丑恶,唤醒了他心灵深处的光明,把他灰色的'童年渲染成了五彩斑斓的另一个天堂,洗濯了他本应恶劣的灵魂。在阿廖沙的世界里,外祖母便是真善美的化身。从我心底里,外祖母的形象一直都是那么的高大、伟大,令人油然而生一股敬意……她拯救了一个人人敬仰的伟人,为世人保留了许多令人爱不释手的文学财富,以及阿廖沙本人对世界的影响之大。这个时候,谁又会想到,曾经的那个无知的孩子,竟然会是伟大的高尔基呢?

  我们的童年跟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所以,我们更应该懂得不怕挫折,孝敬父母,不奢侈浪费,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想,这会是一本令我受益终生的书……

  高一读后感 篇2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欺凌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高一读后感 篇3

  翻开高中语文课本的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不禁心头一震,一“退”字足以吸引我,一夫何退一师?通读全文,略有感慨,便做此文。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连年争战,一些有才干的政治家在时势的造就下,也越发被人们发现。

  当秦晋联合围郑“国危矣”的时候,佚之狐向郑伯举荐了还名不见经传的烛之武,他断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或许我们可以说,是佚之狐这赏识人才千里马的伯乐发现了这千里马,才使得这满腹才能的烛之武由平凡的职位中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我们可以仔细地想一想,在哪个烽火不断,狼烟四起,急需人才的时代里,佚之狐既看出了烛之武的才华横溢,有一夫扫千军的气魄,何不早荐之?是烛之武的错吗?非也。是郑伯的无视?是官场之间的尔虞我诈?……但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在那样的时代,有多少像烛之武这样优秀的人才淹没,使得当国难当头,百姓处危急时刻,烛之武才被召来,想起了多年的无人问津,烛之武不禁发起了满腹的牢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不仅仅是其个人的.埋怨,也是对郑伯的责备,他如此傲慢,毫不客气地讲,是期望郑伯能够更早地赏识人才,“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室”真正的时代英雄是不会与其一样甘于老去,无所作为,或许睿智的千里马会去寻找他们的伯乐,简简单单的言语之中,所含的是一个年老矣的爱国忠臣的沧桑,但我们可以想象,此次烛之武应召而来,到最后的郑伯含有的威胁之意的“然郑亡,子亦不利焉。”而“许之”我想既然来了,而且刚如此傲慢,是来源于自己多年的关心时事,研究时势,博览区书,二逐渐含有的能力,才干的自信,我想他此次前行,以一个老头的身份而夜缒而出,为的肯定不是自己个人的安全,年老了,生死之是早已搁置一边,仅有的只是以的微薄之力,挽救国家于存亡之间,为的只是他那颗执着的爱国忧民之心,以及那满腔的政治抱负。

  于是他勇敢地出发了,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首先很巧妙了让一于秦国,使得秦伯宁愿听自己的陈述,也为自己后面的说服埋下了伏笔,紧接着他从考虑,诉说。如果秦国助晋灭掉了郑,不仅助去了晋国的势力,还消弱了本国的势力,还为日后“何厌之有”的晋国灭掉自己埋下祸害。如此几句一来,便大掉秦伯胃口,一旦涉及带了本国的利益问题,便使秦伯注意到了这个人来头不简单,于是烛之武很好地占领了有力的地位,使秦伯不得不听自己说下去。接下来烛之武又再一次分析了,若舍郑为东道主结为同盟,行李之往来,共其贫困,必对秦,有利无害,又再一次让秦王看到了利益问题,激起了他舍为郑,同盟的想法。殊不知,此时的秦伯像是个三岁小孩,被烛之武拿走塘跟着走。最后烛之武又挑拨了秦晋两国,激起了秦伯对历史往事的回忆,说明了秦伯曾帮助晋国,而且晋也曾答应给其城池,然而晋朝济而夕设版”,以引起秦伯的恨意,到最后烛之武很好地说明晋灭郑一阙秦,不阙秦,晋何已获利”一句“唯君图之”,与郑人盟。

  全文至此,我等皆为烛之武严谨的思维逻辑,有条不稳的陈说,以及对大局的一番分析而佩服得五体投地,十句说词便退掉了秦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睿智,能言善辩,有爱国之心,忧民之意而又轻狂、傲慢的烛之武。

  同时也引发了生活在新世纪的人们的思考: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高一读后感】相关文章:

高一学生的读后感03-23

高一读后感03-27

高一简爱读后感01-07

高一读后感04-15

《活着》高一读后感04-13

高一《活着》优秀读后感09-20

高一我与地坛读后感03-24

高一《傲慢与偏见》读后感03-22

高一读后感15篇03-31

高一读后感(15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