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出师表》有感

时间:2024-03-30 14:04: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出师表》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出师表》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出师表》有感

  读《出师表》有感 篇1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前半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唿:“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邵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文中语言最显着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整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读《出师表》有感 篇2

  忠诚与担当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有担当和忠诚的人,他在信中表达了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他说:“臣以为天下之事,当以成败论之。今日之事不成,明日为功,以后之事不成,三年五载之后为功。”这句话表明了他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和自己的责任感。他还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表明了他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忠诚和担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智慧与谋略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者和谋略家,他在出师表中表现出了他的智慧和谋略。他说:“臣每念愚钝,奄奄一息,不足以效报陛下。”这句话表明了他的谦虚和智慧。他还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人之灵。”这句话表明了他的谋略和对国家的热爱。他的智慧和谋略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

  文化与传统

  出师表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了中国人的忠诚和担当精神。它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它的内容充满了智慧和谋略,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它的影响力非常广泛,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性与情感

  出师表中充满了人性和情感,它表达了作者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刘备的关心和爱护。他说:“臣以为先帝不以臣微,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先帝的感激和对刘备的忠诚。他的情感和人性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出师表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表达了作者的忠诚和担当精神,展示了他的智慧和谋略,反映了中国文化和传统,充满了人性和情感。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为之感动。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读《出师表》有感 篇3

  今天读的是九上的语文课文《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名篇,我想:这既然是“神人”诸葛孔明先生写的,那可真是要好好拜读一番。便认真的读了起来。

  果然是一位大家啊,第一句话里就有我不认识的字,汗……幸好哥哥的书上标有拼音,要不今天可真是要出丑了。

  研究了一会儿后,屋里便传出了我朗朗的.读书声,读着读着,我就陶醉在了这精炼、美妙的文字里。

  虽然这只是一次请战书(请求后主同意他去把曹操的大本营包了饺子),但是却写得气势磅礴,诸葛亮为人的大气,豪迈之情不知不觉的便流露在字里行间,使我王某人(嘿嘿,献丑了)不禁深深佩服了一把。

  这篇表里还反映出了许多问题和道理,许多也是我们当代人很需要学习的。比如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意思就是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我们要将于君子相交,与君子在一起时间长了,就能收到君子的感染,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了君子。我们应当远离小人,和小人呆在一起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的小人。这就和“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这篇表中,也能充分看出诸葛亮的谦虚,如“庶竭驽钝”一句中,驽钝就是诸葛亮的谦辞。这里也充分看出了诸葛亮的大家风范。

  总之,读《出师表》一文,感受颇多。

  读《出师表》有感 篇4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作者诸葛亮却不像个好人。

  看这里,你应该有点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上述观点,但要加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毕恭毕敬。对刘禅来说,他总是用“先帝”吓唬人。我仔细数了数。“先帝”这个词在《出师表》中出现了12次,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7次。

  对封建社会来说,《出师表》是一个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是:“然而,侍卫的官员不懈努力,忠诚的`人忘记了外人,掩盖了他们对先帝的相遇,以报告陛下。”说白了,这些臣子为什么要为你努力?不是看你爸的脸,只是为了还人情。否则,我早就放弃了。

  还有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这个先汉所以兴隆;亲小人,远贤臣,从那以后汉就倒下了。诸葛亮无缘无故来这样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什么是隐喻?这是刘禅是亡国之君还是兴国之主?会做阅读题的同学都知道,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以在一秒钟内完成这道送分题,答案是前者-亡国之君。这充分说明诸葛亮迫不及待地想让刘禅早点离开,然后他就能实现刘备的遗愿(诸葛亮可以自己当皇帝)。

  在我看来,整篇《出师表》是大逆不道还是:“后值倾覆,在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杀!单就“”这句话,我就忘记了关羽、赵云等英雄,把建蜀抗敌的功劳都带到了自己身上。而且还挺骄傲的,靠老卖老。

  虽然《出师表》是封建社会时期的逆文,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

  读《出师表》有感 篇5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诸葛亮的《出师表》推崇备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陆游对《出师表》的高度评价,使得《出师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分量。记得我读中学时,课本就选用该文作为教材;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儿子高中也快要毕业,《出师表》还稳稳当当坐在中学教材的一把交椅上,我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对于这篇文章,人民何以如此难以割爱呢?自诗经以来,中国文学灿烂夺目,难道没有其他的文章可以取代出师表了吗?

  教学文言文一般有二个目的,一是要求学生领会文章的含义,掌握思想性的东西,从中获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二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包括字词句之类的。这两者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不掌握基本知识,难以领会文章含义;不领会文章含义,光学习一些字词句的解释,就不可能达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境界,不可能达到学会知识和学会做人的结合。我私下以为,选编《出师表》作为教材,而且这么多年来不换的原因,主要应该是该文的思想性在起作用。我之所以认为应该取消《出师表》恰恰是它的思想性出了问题。

  时移世易,我以为时代在变化,选择文言文作为教材的标准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能够一成不变地采取课文终身制。像《出师表》这样的文章,虽然好;但也应该是“李杜文章千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的了吧?不过在我看来,让《出师表》从中学课本上下来,告老回乡,更主要的原因倒不是不新鲜,而是我们的时代,对文言文入选课本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该撤掉《出师表》的第一个理由是,该文的指导思想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诸葛亮撰写《出师表》的时间是227年,这个时候,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三国军事上互相掣肘,互相制约,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国家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至关重要。正确的选择,我以为应该是富国强兵。作到富国强兵,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清明政治,身体力行帮助刘禅清除奸佞,开明政治;二是发展经济,要利用相对平衡的有利条件,加快蜀国经济的发展,迅速壮大国力;三是发展文化,特别是教育,三国鼎立后,蜀国各方面人才凋零。人才的凋敝使它在后来的争斗中处于劣势,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困局。可惜的是西蜀没有像他们的.老祖宗刘邦一样,选择修养生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道理,而是在诸葛亮的指导下,选择了有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战争道路。战争的对象是拥有黄河流域先进文化和发达经济的魏国,这就注定了西蜀必定走向衰败和灭亡。

  撤掉《出师表》的第二个理由是文中所表现的愚忠思想。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样一种感恩图报的思想在该文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作为一种社会心态,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感恩当然是需要的。当今社会,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国家,都提倡感恩,我们的学校甚至还提倡“感恩教育”,这无疑是对的,也是必须的。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辅政大臣,他的任何行为都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就不能只考虑个人的感恩图报,而应该从国家的根本大计考虑,从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恰恰在这个大问题上,诸葛亮犯了错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里诸葛亮说表明的正是感恩思想。这种思想用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是非常危险的。这在蜀国已经有前车之鉴,而诸葛亮竟然不吸取。这个前车之鉴就是刘备和陆逊的彝陵之战,这场战争正是为关羽报兄弟之仇而发起的。现在诸葛亮又以报恩来发动对魏国的战争,等待他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呢?当然是失败而已。

  撤掉《出师表》的第三个理由是诸葛亮开的是空头支票,表中心誓旦旦,但却根本不可能实现,也的确没有实现。“亲贤臣”这件事,他完全可以做到,但是竟然没有做到。黄皓这样的奸佞小人,诸葛亮完全可以一刀结果之,但是他竟然结果不了。这就为后来的扰乱朝政埋下了祸根。他表态说:“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六出祁山,无一胜利,没有治罪。

  撤掉《出师表》的第四个理由是诸葛亮的穷兵黩武。诸葛亮的穷兵黩武表现在他每次北伐都失败,每次失败都要再动干戈;不仅如此,他选择的接班人姜维竟然也只知道一味的北伐,九次北伐,战略战术如出一辙,致使国力完全空亏,最后为邓艾、钟会所灭。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以为《出师表》不能再做为中学教材,而应该用其他的文章取代。

  读《出师表》有感 篇6

  羽扇纶巾,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运筹帷幄;稳坐战车,用十足的信心与智谋应对挑战。他仿佛就是胜利的代名词,是敌军永远无法跨越的精神门槛。这也许是很多人想起诸葛亮时最直接的印象。然而,一篇《出师表》将其从“神”拉回“人”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复杂的诸葛亮。

  《出师表》诞生了一个“危急存亡”的时代,“天下三分,益州疲弊”,道出了此时蜀汉内外交困的艰难局面。面对一个年幼无知、易受奸臣控制的庸君,诸葛亮毅然扛起“兴汉”的大梁。对内赏罚分明,对外抚羌联吴,即使明知与曹魏实力悬殊,仍在准备过后进军以图中原。这与深谋远虑的诸葛亮形象大相径庭,好像一个铤而走险的`赌徒要做“生死一搏”。然而,却正是这一坚定意志与实现“先帝遗愿”的决心打动无数后来读者。正如《正气歌》所言的“时穷节乃现”,《出师表》“名世”与诸葛亮“鞠躬尽瘁”形象永垂不朽的原因正在于此。

  然而,在率直质朴的行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为人处世的严谨与机敏。他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及陛下,是为了强调其“忠心无取之意”。诸葛亮“夙夜忧叹”我想起所叹的不仅仅是如何实现先主遗愿,还有对于自身名声与道德的担忧,刘备一句“嗣子如不才,君可自立为主”给手握军政大权的诸葛亮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在三国这个混乱的时代,“杀君自取”现象屡见不鲜,后主身边谗臣众多,对诸葛亮的非议也多,诸葛亮深知后主“难辩是非”,故在出师北上之际作此表以忠心,一方面表明自己无意自取立场,一方面也使众臣明白“先帝之臣”的身份,警告他们恪守本分,不可趁国家空虚之际做“大逆”之事,这无不体现其良苦用心。

  同时,文章中以极大篇幅描写了孔明对于后主的期望,但是最后一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却很黯然地道出了孔明本人对于这些期望的悲观态度。写此表时孔明已侍后主多年,其“不才”孔明也都谙知,但是,那个封建时代,诸葛亮个人的道德修养却不允许其跨越取位“雷池”一步,取位的高低限制了诸葛亮所能发挥的作用,就好比一个沙漏在不停的漏沙,诸葛亮所做的只是不断向上半部分加入沙子,却没有勇气与意志将沙漏翻过来,拯救这将倾倒的大厦。在封建道德的滤纸中,一代智谋终究无法以个人力量力挽狂澜,这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因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做框架、教条束缚下的“单调者”,而要立足实际,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同时,要在正确的价值观下践行正确的道路。

  “出师一表真名士”,每当我读到“临表涕零”这几句时,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一个佝偻的身影和一双含泪的眼睛,让我掩卷不得不沉思啊!

  读《出师表》有感 篇7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被妈妈逼着背诵这百思不得其解的文章,心里真有一些烦恼。

  妈妈说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妈妈还给我讲读这篇文章的意思,轻轻地诵读,轻轻地讲解。“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它们的意思是,所以在五月渡过江,去荒凉的地方,攻打南方的少数民族。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士兵士气足,武器装备又充裕,我们应该带军向北,统一中原,振兴汉家的基业。”

  在妈妈的影响下,我也轻轻地诵读您的文章,带着些许崇敬,带着些许骄傲。熟读加背诵之后我顿时读懂了您,心中满是对您的崇敬和骄傲。

  您是一个农民,因刘备的三顾茅庐而分担下了兴复汉室的重担。您因为报知遇之恩忠于先主刘备,忠于陛下。您向您的陛下举荐了一个又一个的贤臣,既有武将又有文臣。您主张亲贤臣,远小人,为兴复汉室打下基础。

  您只是一个文官,却挑起了比皇帝还重的担子,您领兵北攻曹操,为了汉家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您依然是一个谦虚的人,从您的文字中找不到一点的骄傲。

  我在吟诵中仿佛看见您咬紧牙关,带兵出征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您挺直身躯为士兵加油的那一刻;我也仿佛看见您面带微笑把《出师表》交给您的陛下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您在出征前对家人说再见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您对苍天起誓的那一刻……

  我在吟诵中发现您的内心有着多么伟大的目标,您内心原来有着怒吼的浪花,您的内心装着天下苍生,也装着思念家乡的情感。您也有生气的时候,有燃烧的火焰,可您都没有表现出来,您只用一个字代表了,那就是忍。

  诸葛亮,我读懂了您,当您关心士兵那一刻,我说您是一个善良的人;当您说自己是农民时,您又是一个谦虚的人;当您说报先帝而忠陛下时,我说您是一个君子,是一个真正的贤臣,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我佩服您是一个有志向,有胆量,有气魄的人。

  读《出师表》有感 篇8

  《出师表》一文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六次北伐之前所作。文中表述了北伐的缘由及目的,表现了他对后主刘禅深切的期望,更为重要的,我在字里行间都感受到了孔明对先主惜才爱才的感激之情,正因为如此他才要出事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亮所以报先帝后忠刘婵之职分也。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有忠,要有义,做一个忠、义两全之人。

  一个人只有忠,心中才有一个目标,才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决心与毅力,才会为了自己想要保护的去拼搏,去奋斗。一代智绝,一生诠释了忠的含义:即使“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也要“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是孔明的忠;一代名将,宁战死边疆,也要报效祖国,以忠挥刀驰聘,笑傲沙场,一心只为收复被大宋江山,血洗燕云十六州之辱,只“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飞的忠。

  由忠可生出希望,生出梦想;学会付出,学会坚定,才可成就一番伟业。

  一个人只有义,心中才有一个准则。流淌着滚烫的热血,以澎湃的激情面对人生。在义的支撑下,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充满了阳光,更多的是欢声与笑语。麦城一役,他被盟军偷袭,五十多岁的他已不复当年之勇,手中的'大刀岁早已饥渴难耐,但又能挥舞几次?脚下的赤兔马已不再英敏,但他一对混浊的老眼中又射出精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要坚守住兄长的江山,这是关羽的义。一代义绝,以身捍卫义的意义。他以七十高龄从政,却又似彗星一般滑过天空。他以机敏的头脑耕犁天下,推翻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个五朝。当年朱棣身边只余几百骑,可面对建文帝几千人的大军,他却从没有放弃希望,紧随朱棣身侧,开创永乐盛世。这是黑衣宰相姚广孝的义,他用行动证明了义的地久天长。

  由义可生出不懈,生出坚决;学会永不言败,学会勇敢面对人生,才能活出更美丽的明天。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忠、义之人,以此作为我们的准则。不欺骗他人,对朋友真心以待,对祖国忠心耿耿,我们便是伟大的人。

  所以,以忠、义为先,以忠、义为签,以忠、义笑看生活,做一个忠义之人,我们会活出更美丽的明天。

  读《出师表》有感 篇9

  语文书很小,小到装不下一个人辉煌的人生;语文书很大,大到只用几篇文章便能承载着从古至今的名诗名事。我们每天浸泡在语言魅力的长河中,闭上眼,拉住时间的衣角抖一抖,抖出一块块记忆碎片,这一片,是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故事……

  一个个文言字词如音符一般涌入我的脑海,拉动我的心弦也跟着弹奏起来,那一句句诗词让我情不自禁地自由诵起。老师指导我们梳理课文的画面也渐渐地清晰起来,我使劲掰开云雾回忆着那画面:我们脚踏快艇,梳理着课文,我望着课本上花花绿绿的标记,成就感满满;随后我们捧着书,热情豪迈地诵读着课文,尽情地体会文言词语独特的韵味;随着诵读,我们走进诸葛亮的生命世界,走进他的一叹一咏之间。这,便是语文的魅力。

  为了让我们进一步欣赏文言文的魅力,老师让我们进行了角色扮演,同学们个个绘声绘色地发挥着,好不投入。猛然间,我又瞅见演技炸裂的小组四人缓缓站起,看着他们昂起的胸脯,自信的脸庞,我就意识到这必定会是一场“沉浸式表演”,这四人一出场,果然不同凡响,这气焰镇压住了班级的喧闹,好不威风!只见他们将书一捧,开口一读,动作一加,真是让人如临现场,如同聆听到一个老臣的赤胆忠心,令人动容。这,便是语文的魅力。

  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了课文的内容,走进了诸葛亮的故事……追溯历史的长河,自古便有知音难寻的句子,而刘备与诸葛亮与其说是君与臣,倒不如说是难遇的知己,这些天学的《三顾茅庐》和《出师表》让我看到了他们之间的真情所在,我赞颂着刘备的.求贤若渴,也佩服着诸葛亮的忠诚可靠。尽管最后的结局并不完全圆满,但他们君臣遇合的佳话在中华大地上永远流传着,他们美好的品质在我们心中也必将长久地熠熠闪烁着。这,便是语文的魅力。

  随着下课铃的响起,我缓缓地合上书,虽然这预示着课文学习的结束,但没有什么可以阻挡,阻挡我在一个文史世界的久久徜徉;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在一个古人身上汲取的生命感动和人生挚诚……

  读《出师表》有感 篇10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中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出师表》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说穿了也就是这些臣子为什么替你卖命?还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过是来还人情的。否则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还有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无缘无故不阴不阳来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这是说刘禅是亡国之君还是兴国之主?会做阅读题的同学都知道,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完成这道送分题,答案是前者——亡国之君。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是恨不得早点儿让刘禅滚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实现一下刘备的`遗愿(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师表》我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戮!单就“”这一句话,便把关羽、赵云等功臣忘与脑后,将建蜀国,抗击敌军的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了。而且,还颇为得意,倚老卖老。

  《出师表》虽说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逆文,但时至今日,大家应该换一个角度去解读这篇文章。

  读《出师表》有感 篇11

  诸葛亮一道《出师表》,字字珠矶,句句明志,除显露出他无与伦比的智慧之外,亦不难看出,他拥有一双慧眼,“慧眼识英才”。“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柿、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圈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由这些评断中肯的荐举来看,诸葛亮平日就十分看重人才,对所任之人的能力了如指掌。因此,他才能在出征前为后主做好周到的安排,使宫中营中俱有所托。刘备早亡,阿斗无能,如果少了用兵如神安天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诸葛亮,蜀中的百姓便不能安居乐业了。

  诸葛亮曾有一比:国家如房,人才就是支撑之柱。顶梁柱要选用好木材,政府官吏也要选拔正直的有才之士。想当初,诸葛亮就是在刘备求才心切,以师礼相敬的情况下才出山相助的。而自出山后,诸葛亮推贤举能,不拘小节,对人才诚意相待,从不仗势压人,也极少用人失当。从政二十余年,稳定西南的少数民族,使西南的.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维修了都江堰,保证了农田灌溉,使熬制井盐和制造蜀锦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尤其是在联吴抗曹,人主蜀地的大小战役中,诸葛亮屡建奇功,帮助刘备终成大业。蔑萌关一战,人皆言黄忠、严颜老矣,难当大任,惟诸葛亮知其宝刀不老,果然成功。犹亭战后,刘备病逝,蜀中势单。诸葛亮听笑声识邓芝,遣芝入吴,与昊国重修旧好。邓芝据理力争,终令孙权信服,并不负所托,带回了张裔。

  张裔,成都人,原在刘璋统治四川时任司马,刘备攻人四川后,命其为巴郡太守,可惜被益州豪强雍间和孙权掳去。诸葛亮爱才,命邓芝交涉,终于要回张裔。回成都后,诸葛亮即凭张裔的学识、才干任命其为参军、从事。后诸葛亮带兵北伐曹魏时,全仗张裔与另一位被诸葛亮救回并重用的相才蒋碗代掌蜀汉政事,解除了后顾之忧。因此,蜀中虽然常年征战,却仍然治理得井井有条。

  诸葛亮之功,一言难尽。若没有诸葛亮,多少将士会怀才不遇!可惜斯人已逝,惟留恩泽,万代景仰。

  读《出师表》有感 篇12

  无意间看到诸葛亮的<出师表>。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是我最喜欢的文言文之一,看着看着不由的大声诵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后人也给了其足够高的评价,我就不在这多说什么了。

  因为喜爱多看了几篇,于是突发奇想。如果我是刘禅,我是不是能驾驭的了诸葛亮这样的强臣。刘备死后当时的蜀国到底是谁说了算!假设最后是蜀国统一了三国,刘禅的帝位是不是能保住?要是保不住帝位那么他还有命活么?

  首先从白帝城托孤开始。刘备说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他的意思就是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短短几句,直接给所有在场之人提出并且确定了诸葛亮日后的政治地位问题。”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

  首先刘备说这话的意思不是认为他儿子不行,让诸葛亮早早的把刘禅搬开别在那碍手碍脚影响统一大业。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弱主强臣。他主要表现在刘备死了以后谁在蜀汉说了算。我们不妨将刘禅与诸葛亮分成两大阵营,看看刘禅集团的人都是谁。蜀汉政权的根基主要是由三个势力集团组成:第一集团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此前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眼看占主导地位的第一集团就要土崩瓦解。幼主靠爹没靠上。

  第二集团前益州刺史刘璋时期的东州集团,诸葛亮早在入川前就将起其主要人物纳入囊中。我们的`幼主在这是叫不响。不过在这我要提一位重要人物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从上面看刘禅集团的人能管用的就李严一个。也就是说只要把李严摆平,刘禅就不在话下。

  第三集团本地人为主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政治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这一点,我们从《三国志》的传记就可以知道,蜀汉就是除去王室成员,列传中本地人士才也十九人,大约只占了三分之一强,而且无一是高层官吏,均为下级官吏和侍郎一类的闲官。因此需要考虑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一个处于弱势的群体,刘幼主在这是叫响叫不响没多大意思。在说了就算你叫了人家还害怕站错队。又有谁会跟一个没有实力的人跑。

  我们回过头再看看诸葛亮集团,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刘备死后荆楚旧部,东州集团佼佼者和益州集团这棵墙上草大多选择诸葛亮。

  可见刘备托孤用意极其深刻,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刘备算出来刘禅集团的李严是斗不过诸葛亮。刘备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一途了。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里,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应一声“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亦或者是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

  读《出师表》有感 篇13

  《出师表》一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伐魏前给皇上刘禅的一封谏文,文中内容振奋人心,表现出诸葛亮忠心报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他不求富贵,安贫乐道的品质。

  从“不求闻达于诸侯”者出,诸葛亮身为丞相,只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富贵荣华,可见诸葛亮的品质,是历史长河中的所有忠志之士不能相比的。

  而“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一句中则可看出诸葛亮誓死忠于蜀国。此忠诚之心,世间罕见,虽然古今以来,也有如此臣民,但像诸葛亮这般,愿以死报于国家的,也是屈指可数,杳杳无几的。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即使死也要统一三国、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诸葛孔明对朝廷文官侍中郭攸之、侍郎费祎、董允等人和上将大督都向宠的称赞和劝后主重用他们的言语,则表现出武侯并非嫉妒能之辈,而是希望后主知人善任,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职位上,能报效国家,使国家兴旺昌盛,这足以表现出诸葛亮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君主陛下的忠诚和爱戴和他对贤能的器重,不国为他们能干就认为其会对自己的权利造成威胁。

  诸葛亮被先帝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后,便日日夜夜为先帝奔波,建立了大小战功无数件,后来失败,刘备不幸身亡,便又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一心想着兴复汉室,可终未如愿,正所谓出师未始身先死。

  诸葛亮值得我们尊敬。

  读《出师表》有感 篇14

  在历史上,人们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我勇敢地谈谈我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智慧。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不仅懂天文学,懂地理学,而且精通战术和战术。空城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勇敢而激动人心的《教师表》已经成为一部永恒的杰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虽然他身处草庐,但他非常注重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分析,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刘备三顾茅庐时,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了彻底的分析。他甚至可以“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是为他用的。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实在是神!诸葛亮义。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的一颗丹心。因为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朝的兴起,他忠于自己的智慧,效死不渝。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了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他忠贞不二,煞费苦心,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姬的伟大事业。

  真的`很正义!“老师先死,英雄泪流满面。”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以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走到这样的尽头真的很可悲!没有人是完美的,诸葛亮确实有缺点,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真的值得一个值得赞美的人!

【读《出师表》有感】相关文章:

读《出师表》有感03-01

读《出师表》有感作文02-10

读出师表有感04-01

《出师表》《后出师表》比较阅读答案01-07

《出师表》读后感12-16

出师表读后感05-01

《出师表》读后感作文11-20

(精品)《出师表》读后感11-02

出师表教学设计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