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大学》读书心得

时间:2024-03-20 07:08: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读书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1

  通过读《大学》我了解到儒家追求三纲八目,这是什么意思呢?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和信仰准则,就是做臣子的必须绝对遵从君王,做子女的必须绝对遵从父亲的意思,做妻子的必须完全服从自己丈夫。

  至于"八目",应该是指。《大学章句》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是理学之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

  在这里我想说说“父为子纲”这个认识,古代的文学中讲到身体上的毛发受之于父母,不可随意的伤害它。从这一点说明了古代的人是多么的重视父母,这里有儒家的孝悌之意,而“父为子纲”也有这么一点味道吧。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不必绝对的遵从父母的意思,但是,做子女的必须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而且我认为应该尽量听取父母的意见或建议,有一句俗语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大家千万不要因不听父母言而吃亏,不要因曾经对父母不孝而后悔。

  汤王曾在自己的洗脸盆上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能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每天不间断地更新。据称“创新”一词即滥觞于此。创新是需要勇气的。所谓不破不立,没有打破旧的框架、旧的体系的勇气,就难有理论上和实践中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

  我认为在学习中运用这个道理再好不过了。现在所有的学习都是硬式教育,所以在市场上买的所有参考书几乎都是一样的,有的甚至是照搬,很少有几道创新题。这就是没有打破旧的框架、旧的体系的勇气。在做题中,不要仅限于用一种方法做,再想想,再想想????这样你才会有很大的收获,并且遇到类似问题能举一反三,迎刃而解啦!

  在生活中,要让自己试着不断去触碰新的事物,刺激自己的大脑,让你的脑子变得越来越灵活,知识面越来越广;反之,一味的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反而使自己越来越落后,头脑越来越简单。甚至,你会像栔诃夫中《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就会被人冷落。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2

  今天,我读完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中的第三局部《我的大学》,这一本书是由前苏联的高尔基写的,它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童年》、第二局部《在人间》、第三局部《我的大学》。

  第三局部有四个段,每一个段都很精彩,吸引着读者,让我不止一遍的`读这本书,直到读懂了它为止。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第三段:《当面包师傅》。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作者高尔基原先在一座肮脏小地下室里当面包师傅助手,后来遇上了他的旧主人,旧主人因为经济出现困难,打算开一家面包店,于是,高尔基便回到了旧主人的身边,以亲人的身份去监视面包师有没有偷东西,但是面包师经常偷东西,作者每次都告诉他偷东西是不行的,但面包师每次都用批评的话语说道:不由高尔基管着做事。然而,在这个时候,作者高尔基最喜欢的亲人他的外祖母去世了。

  读后感想:这一局部写出了作者高尔基来到了嘎山上大学,但是,他来到嘎山以后,明白了上大学只不过是一个美梦罢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上大学也是可以实现的。他希望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受到高等的教育,然而,却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我在花香鸟语般的环境里学习,在老师的亲切的教育中,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中学习生活,可我并不知道珍惜这些关爱。跟高尔基比起来,我深感惭愧,今后我要向高尔基学习,学习他有理想,有抱负的精神,完成我应该做的事情。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3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总结和精华,包括儒家经典、道家经典、佛家经典等。这些经典蕴含着古代智慧,展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培养道德品质、提升自身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经典是中国国学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论语》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录,记载了他和弟子们的言谈举止,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大学》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更深入阐述,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中庸》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在人生各个方面都要有适度和平衡。这些经典思想旨在培养人们的品德修养,教人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

  道家经典强调返璞归真、修道养性,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中的经典之作,虽然内容难以理解,但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强调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以幽默诙谐的方式阐述了人生的观念,强调了放松心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这些经典启迪了人们对生命的看法,提醒人们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然和谐共生。

  佛家经典是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修身养性、舍己为人、慈悲为怀的价值观。《金刚经》是最重要的佛教经典之一,强调了无我和舍离的境界,启迪了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认识。《心经》是佛教经典中最为简洁和精要的一部分,通过心态和观念,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这些经典提醒人们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珍宝,也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重要遗产。这些经典教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品质、有责任感的人,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代社会对于高尚的品德和人文素养的需求更加迫切,国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和价值观念。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国学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提升自身修养。传承国学经典可以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也是对我们祖先智慧和劳动的最好致敬。让国学经典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芒,与现代知识和观念相结合,将会给我们的人生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意义。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4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

  除了做人,《大学》中最具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想想当今的大学,早就忘了什么是大学,一味的迎合社会的需要,屡屡降低教育标准、或调整方向。大学生不再是懂得“明德、亲民、至善”等大学问的学子,而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匠气十足,何能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技术发展。今天中国是最多的士人生产国,博士、硕士、学士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甚至是第一,但在科学技术、社会哲学、文艺等等多个领域的成果却远远少于国外。这是为什么呢?今之士,胸无大局,眼界狭隘,每日只为生计,缺少了献身事业的精神。得一善则欣欣然,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大学是时候认识到大学教育的本质了,不是授人一技,而是授人以道。

  现在的社会很复杂,处处充满诱惑,刺激,和“杀戮”。而在这个环境中要做到独善其身的却很难,人和人之间的间隔和抵触不信任越来越多,在外面几乎每个人都是带着面具在生活,伪装、自我保护、缺乏安全感。如此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很多人没有幸福感。更多可能是社会因素,但是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我的处世态度,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管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绿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我们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

  修身治国平天下,此乃中国传统。以小见大,自身品德都修养不好何以治国,治国太远,切说说齐家。每个身边都可能出现一些就家庭不和睦的情况,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我看来婚姻是爱情的升华和考验,爱情在最后终将升华成亲情,不离不弃,不会变质。自古就有相近如宾,举案齐眉的夫妻的关系。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让的处事方式古人比我们现代人更看的透彻,因为他们懂得以修身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为薄厚。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5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一直对国学经典抱有极大的兴趣。读经典是我高中以来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国学经典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的精华吸引着我。在阅读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睿智和智慧的力量。

  首先,我感受到了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涵盖了大量丰富的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等经典,都是我们国家文化的瑰宝。在读过这些经典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的深度和广度。这些经典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处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了我的人文素养。

  其次,国学经典教会了我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世界。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快乐,对精神层面的追求疏于关注。然而,读国学经典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一现象。国学经典中所强调的仁义道德以及思想的升华,教会了我如何对待他人,如何追求真理和智慧,如何做一个真正有品德的人。这些经典告诉我,追求物质享受只是短暂的,而追求心灵上的满足和智慧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境界。古人能够通过这些优秀的著作传承至今,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文笔优美和思想深邃,更是因为他们以身作则,将道德准则贯彻于日常生活中。古人的行为和言行都是他们思想的真实体现,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智慧和修养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学来的,更多的是通过实践和体验得来的。因此,通过读国学经典,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需要秉持着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将所学的知识与行为相结合。

  最后,读国学经典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令我深感自豪。通过读国学经典,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当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同时,也要学会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境界。

  总之,读国学经典是一项非常宝贵的学习任务。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受益良多。它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提升了学术修养,更重要的是塑造了我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将继续努力读好国学经典,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6

  一、讲解“大学”概要。

  《大学》是我国优秀文化宝藏之一——“四书”中的一书。“四书”除《大学》,还有《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传扬的是儒家思想,我们知道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志于学”是他求学的动机,何谓“志”?朱熹说:“心之所之谓之志”,“志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可见,“志”乃是一种“志向”、一种“追求”、一种“意志”、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学”就是指不断“学习”,会成就“大学问”,“学多了”,你就拥有“大学”问。

  同时,“志于学”也蕴含着将对“学问”的追求作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因此,孔子这位圣人改变了中国文化史。

  因为他开创了“学术研究、道义探讨”(做学问)成为终身事业的新行业。对当时来说是一个伟大举措。

  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

  “农”指农耕和放织。“战”指战争。而儒家提出的却是“做学问”的事。

  所以有人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大学”概要,旨在了解孔子的“大学”思想,不仅要“志于学”,而且成为专门的一个行业——道出了“大学”的价值所在。

  二、如何才会“大学”。

  那么,如何才能具有“大学”呢?子曰: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庸人之所以成为庸人,无他也,好学不好学。孔子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也因此不论做什么事都能体现“好学”,即追求完美,就像我们的校训——做我,做最好的我。其实,我们的校训渗透着圣人的思想。

  他一生中牟取的第一个职业称委吏,古代管理粮仓的小官。他做得很好,有古文为证“会计当”。一年后,他放牧,又做得很好。有古文为证:牛羊茁壮。然而,孔子对自己的事业又是怎样评价呢?

  《孟子·万章下》中这样说: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眼高手低。它现代的意思:心目中的标准很高,而实际的能力很低,无法实现。呈贬义状态。

  然而,这个成语的起源却是褒义的。它的.“眼高”意思是:有远大的志向,“手低”指脚踏实地做。孔子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者。“会计当”,“牛羊茁壮”就是脚踏实地做成的——“手低”内容。“而已矣”和“长而已矣”,说明他有远大的理想,不局限于此,即“眼高”啊。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拥有“大学”的机会。不断地超越就是“好学”的品质。拥有“好学品质”的人,我认为他已经是“志于学”的全格人才了。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7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8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个叫《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我为文中赵美萍的童年感到悲哀与同情。她的童年时灰暗的,灰暗而又那么的遥遥无期。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一个贫苦,无知的年代。

  他家里和她一起生活的有母亲,父亲,和一个比她小4岁的妹妹。小学那年,他的父亲由于麻疯病,被遣送到了医院。儿时的玩伴说她是麻疯病的女儿,故意的疏远她,更可怕的是,他们就因为这个欺负,甚至是欺打她们。弱小的心灵倍受践踏。但是她要坚强,弱小的她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软弱下去。爸爸的病很严重,加上母亲也是一身子病痛,妹妹的幼小,家里的贫困,不的不逼她坚强而且成熟起来。是的,成熟。于是她一个小学4年纪的女孩子担当了家里的劳务,早上起床,给家里做饭,然后捡牛粪,拱猪,等等一些本该是大人担当的活,然后去学校。晚上回来又要重复着早上的动作,夜里她就拿着书看,因为看书已经成了她在家里的唯一娱乐。

  终于在几个月后听到了她父亲要出院的消息。这一消息便成了她精神上的支柱,因为疼爱她的爸爸出院,就代表着她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过做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像现在已样。暑假妈妈把去医院里照顾爸爸的事情交给了她,她很高兴的去了,就在去了不久的一天,也就是爸爸应该出院的那天早上一个断绝了他期望的噩耗传来,由于护士打错了药剂,她爸爸迅速的死亡,她靠在全身盖着白布的父亲身上,哭的是那么的伤痛欲绝,外人的声音渐渐的模糊。爸爸的死在她受创的心灵上又划上了一道口子,一道血淋淋的口子。妈妈闻讯赶来,直接晕倒在了医院门口。后来医院给了20块钱的安葬费,带着爸爸的尸体回到了家里。从此她的生活越来越黑暗。

  妈妈的病是属于那种很突然的病,一秒钟前好好的,但是一秒钟后或许她会晕倒。后来她得知爸爸并不是妈妈的原配。妈妈年轻的时候,外公给妈妈定的娃娃亲,嫁给了一个五毒俱全的男人,男人三番两次的殴打母亲,母亲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后来那男的被抓去坐牢了,妈妈才获得了重生,后来才和爸爸在一起。

  就在几天后那男的居然再次的找到了母亲。由于父亲的死,她们显得是那么的无助。那男的要求母亲继续和他在一起生活,但母亲死都不从。母亲招到了一次一次的威胁和殴打。又一次他居然扬言要杀掉她们,无奈之下,一家3口决定逃出那男人的视线,在出逃的那段时间,她懂得了亲戚的虚伪。她们逃到了一个远方的姨家里,姨收留了她们,后来母亲走了,带着妹妹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安徽。把她一个人丢在了家乡。然后叫一个陌生的男人收留了她,条件的她得当男人儿子的童养媳而且得供她上学。妈妈的作为让幼小的她开始怨恨母亲。

  从此,她便在这男人家里生活,但是生活的是那么的低贱,她是多么的期盼母亲能够回来带她一起去安徽生活。

  后来母亲过来看望她,并且哀求安徽男人带她一起去安徽,后来经过母亲的哀求,终于答应下来。同时还得哀求现在照顾她的男人放她走。后来他如愿以偿的和她们来到了安徽。

  但是继父家里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依然是一贫如洗。一间只有3室的房子,住着继父的弟弟一家人,以及她们一家人,狭小的空间拥挤的犹如一道狭缝。她知道她并没有摆脱命运。

  小学毕业那年,她凭优秀的成绩被重点初中录取,但是继父却没有多余的钱供她上初中。只好辍学在家。后来12岁的她去砸石料。悲恶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她18岁,18岁那年母亲病重了,恶性胆囊炎,家里负起了沉重的债务。1100多元,对那时候来说已经是一笔巨额。

  同村的男孩子在上海打工回来,她便和他一起去了上海。几经波折,最后在一家服装厂做功。在她心里,她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对于她来说,每天都是噩梦的家。所以让她深知,她必须要做的比别人出色,过的'比别人更好。于是她便在上海人的歧视,和冷嘲热讽下坚强的工作下去,通过总总的努力,获得了日本老板的认可。同时她的文笔也被部分人所熟知。但是她从小的经历使他更加的不安于现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离开了那个她工作了6年的工厂。

  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努力,她最后终于完成了一个,小学文凭,当上《知音》编辑的奇迹。

  一个小学文凭的人,尚能做出这番业绩,是在是不容易。更是让所谓的大学生感到汗颜,她之所以能够成功,我想这便是验证了古人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胫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幸福乱其所为"吧,人的一生不可能的事情很多,但是只要你认真的对待,乐观的对待所有问题,把所有的不幸当成你成功的动力,那么,成功之路便在脚下。最后她说,“我很庆幸我能够有这么苦难的人身,如果没有这些,我不知道我现在是怎么样的”是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一所叫做苦难的大学,它究竟能够培养多少成功之人呢。苦难,他孕育的是那份不甘,逆流向上的精神。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9

  《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修身这个根本抓好了,长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办不到的。

  古代圣贤非常重视修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许衡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路过河南沁阳,当时非常口渴,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许衡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学》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养自己的'言行。人有身体,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当今,社会上有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就没有做到“修身”,他们与《大学》的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是多么可耻,多么渺小啊!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贤经典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比如:当有客人到家里来做客,我会先给客人倒水。放学时,有同学摔倒了,我会主动去把她扶起来。到别人家里串门,或者到学堂上课,没有经过允许,不能动他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10

  《红与黑》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全面地呈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到省城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贫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作者司汤达给予了主子公于连非常丰富的性格,他是一个自尊、自爱、英勇、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冲突统一体,他既充溢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确立自主,有时又表现出屈从和依附。 他的性格,他所生活的时代,注定了他必将是一个悲剧。所谓悲剧,就是将美的事物打碎了给别人看。于连不是一个伟人,但的确那个时代一类人的代表,他和善、英勇、真诚,他有着对生活的美妙憧憬,努力跻身于上层社会,摆脱贫困。他奉拿破仑和卢梭为精神导师,以九死无悔的精神,不择手段地向法国上层社会迈进,希望完成自己的雄伟志向。但这种超越是非历史的,势必被时存秩序扼杀,他的无可挽回的死也因而产生了深厚的审美意蕴。 他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王权贵族压制之下的小资产阶级抗拒者的典型。他凭借不屈的意志,采纳各种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表现出令人叹服的超越现实的精神。于连并不满意于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突破社会对人的束缚和限制,追求个体思想的'真正实现,显现出对现实时代的超前性。他的行为方式是不择手段的,结局是可悲的,然而把这一形象升华到超越伦理道德、社会政治之外的美学范畴,他就不是一个平常的奋斗者、野心家,而是一个具有充分审美价值的对象,因为他有超出一般人之上的特别品行和坚韧的精神生命,所以,于连的悲剧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11

  有些东西,一旦被制造出来,就将永远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因为在历经涅槃之后,哪怕是本人,也再也不会有勇气去航行当年的船。曾经沧海,除却巫山,仅使这些作品成为令人仰止的高峰。从那高峰处,清泉汇聚,源远流长。

  《论语》就是这样的一座高峰。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论语》为中国人在很多方面都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无论是引导人们应该怎样去做一个人,还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小至言行举止的细微之处,中至个人的修身养性,大至家国天下的治理。这些东西后来都成为了中国人必修课,因为,《论语》是典范。

  《论语》是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汲取的是中华民族积淀了很久的的文化,在这片厚土上就从来没有缺过一种灵魂性的东西作为指引,渗透到了社会中的种.种方面。在治理国家方面,《论语》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的。《论语》中有很多语句都事关治国,比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就提出了应该怎样治国——用道德治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就是与法家治国思想有很大差别的。从“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仅仅站在君王的角度评价的,他很强调人民——这与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一类的话是十分切合的,也可见孔子的眼光是放得很远的。《论语》是很讲求科学的,孔子的眼中君王也是人,而不是神,孔子说对待鬼神要敬而远之,这样的态度是相当科学的,以这样的态度来治理国家,是能够让国家风调雨顺的。

  孔夫子一直倡导的是“学而优则仕”,所以孔子让其弟子做官也就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其政治理想,作为记录孔子、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一部典籍,《论语》自然是很好地体现了孔老夫子提倡的治国方针,也能向人们反映出孔夫子心中的理想社会。

  北宋时期的赵普曾经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未免有些夸大,但是也道出了《论语》与治天下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南宋时期的事功学派坚守了这一点,赞赏“勃然有以拯民于涂炭之心”,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后世对这种天下意识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这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大优点。所以,赵普的“治天下说”能够引起士人的强烈共鸣。

  孔子心中是有一个自己的理想社会的,在他所生活的礼崩乐坏的社会中,他想要回到周王时的那种礼乐繁盛、天下昌明的时代。也就是说,在我看来,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主张复古的。

  纵看先秦诸子中提出过于政治主张相关的学派,儒墨道法都为当时的社会开出了治病的`良方。可以发现在这四家中,儒家与墨家存在着“仁爱”与“兼爱”的争论,儒家与道家存在着“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争论,但尽管差异很大,儒墨道三家都是主张复古的,与之对应的是法家,法家是主张向后发展的,治国方面,向君主献出了一把刀,反而杀死了自己。历史证明,在秦朝时期就采用了法家思想,而并不能使天下太平——秦朝短命而亡,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以及用法家治国的李斯、商鞅,最终都没有善终,依法家治国太过严酷,效果也不见得非常好。然而儒家是温和的,孔夫子是温和的。在《论语》中有关治国为政的言论中,我们看不到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孔子是十分温和的,他的说理是平和的说服,才真正体现出“以民为本”的思想。作为典范被后世所推崇。道家讲求“无为而治”,这样的思想与儒家相比,显得消极。乱世之中,想要把天下归还太平,不容易,而退之“独善其身”,我们不能批评道家的无为,但应该为儒家的先驱喝彩——尽管孔子最终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至少他已经在探索的路上。与墨家相比,儒家显得更亲切——仁爱比兼爱更亲切,也更现实。想要一个人对全天下所有的人分享相等的爱,不符合人性。一个人又亲亲之爱才是正常的。诚然,治理一个国家要是真能够让所有人做到兼爱,国家肯定会非常太平,可是兼爱仅仅是一种理想,永远做不到,倒是儒家的仁爱可行性更大。孟子到了战国时期,将仁爱的范围扩大,上升到了仁政的高度,这些理论都是以《论语》为理论基础的,所以《论语》中提出的治国的思想可亲可近、不消极,正因如此,《论语》才能位列四书之中,并不断的影响着后来的人。

  但我也为《论语》感到惋惜。《论语》的治国理念无疑是先秦诸子中很适合社会发展的,但孔子的政治理想并没有真正得到实现。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儒家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无比推崇。即使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在地位上得到了认可,但毕竟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事情,儒家学术必然只有适应君主专制的部分才能够被留下,有一些言论甚至会因为服从君主专制的需要而曲解,比如孔夫子所言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按照直译,这句话应该被翻译作“君要像个君的样子,臣要像个臣的样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尽到儿子的职责。”这句话是说得非常好的,也许地位不同,但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这里是对君王提出了要求的——君要像个君,勤于治理国家、威严、让臣子过上太平生活。然而,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下,这句话变成了君王权力绝对至高无上的工具,即“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这是歪曲了孔老夫子的本意的,这类事情自然很多,仅此为例。

  孔子的一腔救世之心没有在他的有生之年得到回报,即使在他死后的数千年,也没有真正得到实现。但《论语》中所反映出来的儒家的关于治理天下的道理,至今都还深远的影响着中国人。如今的人们再次打开《论语》,也许会觉得的遥远,但是作为一种文化,《论语》早已深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或许仅仅是潜在心底的,它正是中过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1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啊!《大学》的宗旨就是让人们显示自己天赋的美德,革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每次读到《大学》时,这种体会都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你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弄懂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能安定自己的心,不会为外界所迷感,就能做到心静如平静的'海面,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一个心静的人心态也会安稳,远离浮躁,思虑周全,从而收获最伟大的学问之道。

  记得四年级时,我雄心勃勃地报了许多数学竞赛,可获奖的次数却寥寥无己,我一下子惊呆了!平日里在奥数班里的“鸡头”走出去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我变得烦躁不安起来,对奥数也起了排斥之心……在这关健时刻,全校要求背诵《大学》,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正是这段话让我顿时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意志,如果你的决心动摇了,思绪混乱了,那你以前所作的努力都将会付诸东流,因为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成功,更加不能克服任何的困难。我忍不住对着墙大喊:“王子陌,从容镇定地面对所有的一切吧!”

  从此,我把奥数看作是我人生路上最大的敌人,我下定心要击垮它,要征服它,不知不觉中,我欣喜地发现,每一次的拼搏我都会收获到不一样的新知识,它让我的头脑更敏锐,思维更活跃,让我的数学成绩平走青云……

  你看!《大学》就像是我的一个益友,将数不清的道理塞满了我每一根血管,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终身受用!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13

  为什么中国人声音大?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中国人嗓门特高,觉得声音大就是理大:只要声音大、噪门高,理都跑到我这里来了,要不然我怎麽会那麽气愤?我想这几点足使中国人的形象受到破坏,使我们的内心不能平安。因为吵、脏、乱,自然会影响内心,窗明几净和又脏又乱,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在我们这一代似乎是被上一代带过去了,上一代发生的事也能在我们这一代看见不断的打架斗殴,哪怕是发生了一点点的嘴上不对头就砸了上去,上车硬挤一点都不顾全老人和孩子,中国人别的不会就是会窝里斗,在日本打进我们中国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日本从哪里来就死回哪里去,可中国不但没有团结起来而是更加斗了起来,在团结这个方面中国人的确比不上日本。

  学生都没有一个学生样,学生最大的使命是什么,就是学习,许多的学生不但没有尽到自己的使命而且还认为这是一个负担,在老师讲课不听反而去写什么作业,难道是为了回到家后能玩更长时间吗,哪老师布置作业干什么,老师考试不但不放在眼里反而照书抄,就是老师让课堂上做的试卷也不做,等老师讲的时候抄,这与不做有什么区别。

  搞垮中国人的并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凡是出卖中国人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中国的美德早已被消磨的几乎什么都不剩了,几千年下来,中国唯一也是最重要的`美德--勤劳,现在早已不存在了。

  中国人的不能团结,中国人的窝里斗,是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不是中国人的品质不好,而是中国的文化中,有滤过性的病毒,使我们到时侯非显现出来不可,使我们的行为不能自我控制,明知道这是窝里斗,还是要窝里斗。

  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有一句俗话:「闭门思过。」思的是谁的过,对方的吗,认错是因为中国人丧失了认错的能力。我们虽然不认错,错还是存在,并不是不认错就没有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中国人就不得不用很大的力气,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是错。所以说,中国人喜欢讲大话。喜欢讲空话,喜欢讲假话,喜欢讲谎话,更喜欢讲毒话--要毒的话。

  因为中国人不断的掩饰自己的错误,不断的讲大话、空话、假话、谎话、毒话,中国人的心灵遂完全封闭,不能开阔。中国的面积这么大,文化这么久远,泱泱大国,中国人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胸?应该是泱泱大国的心胸。可是我们泱泱大国民的心胸只能在书上看到,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你们看过哪一个中国人有泱泱大国民的胸襟?只要瞪他一眼,马上动刀子。你和他意见不同试一试?洋人可以打一架之架回来握握手,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一百年的仇恨,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为什麽我们缺少海洋般的包容性?

  中国人有这么多丑陋面,只有中国人才能改造中国人。但是外国人有义务帮助我们,不是经济帮助,而是文化帮助。因为中国船太大,人太多,沉下去之后,会把别人也拖下漩涡淹死。在座的美国朋友,请接受我们伸出的双手。最后一点,我的感想是:我们中国人口太多,仅只十亿张大的口,连喜马拉雅山都能吞进去,使我们想到,中国人的苦难是多方面的,必须每一个人都要觉醒。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好的鉴赏家,我们就能鉴赏自己,鉴赏朋友,鉴赏国家领导人物。这是中国人目前应该走的一条路,也是唯一的一条路。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14

  最近,我在紫阳国学堂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许多修身的道理。

  《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众日新又新,并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赵善应是南宋的一名官员,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药进行治疗。赵善应二话没说,马上买药,然后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鲜血和药,给母亲服用。在赵善应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病虽然好了,但母亲却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点的响动,母亲就会害怕。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气,赵善应都会走进母亲的房间,陪伴母亲。有一个寒冬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归来,走到家门口时,随从正要敲门,赵善应却马上制止说:“别敲了,我怕惊吓到母亲。”就这样,他和随从坐在门口房檐下,挨冷受冻直到天亮。赵善应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这本书提出的“为人子,止于孝”的目标。自从学习了《大学》,我在家里也能孝敬父母。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兴兴地敬妈妈一杯茶,妈妈就很开心。到了晚上,我来到卫生间倒一盆水,然后让妈妈洗脚,妈妈说我是个懂事的孩子。爸爸回来了,想去餐厅洗碗,我就让爸爸休息,我来洗碗。

  学习了《大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长大以后才能做到忠和义,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事。

《大学》读书心得范文15

  用了不长的时间,我便读完了季羡林的《留德十年》,留德十年 蒋贞。它是季羡林在耄耋之年用来回忆往昔的著作,它简单而直白,可它却不是我的那杯茶,我无法对它产生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但是,季老毕竟是大家,在这本普普通通的书中,还是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的。比如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时代背景下的那群人们。我认为,这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到德国之前的时期,在哥延根的时期,回到大陆之前的时期。下面我想以时间为线索,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到德国之前的时期不得不说,我在读这段经历时是相当开心的。

  因为我看到大师也有像普通人一样为未来彷徨不知所措的时候。当时的季羡林,在工作中由于“很安静”而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想要离开,却觉得人海茫茫,没有一个归宿。这样孤单迷茫的心情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吧。

  可是大师比我们究竟强在哪里呢?往下读你就会知道,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季羡林就是这样,他知道自己的追求,所以尽管家庭困难,前路不明,他依然踏上了去德国的求学之路。在哥廷根的时期告别了最初的迷茫,季羡林毅然选择了印度学作为自己的主系,可是他在选择副系的态度上却让人惊讶。他写道,“我在国内就立下大誓:决不写有关中国的博士论文。”我不大了解季羡林,不知道他是在何种情况下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想,他大概是因为太厌恶那些投机取巧的留学生,所以急切的想要和他们划清界限吧。在国外用老庄谋得博士的头衔,回来却讲康德和黑格尔,这样的中国留学生是季羡林明确鄙视的对象。可是,从我内心来说,一个人难道不能既倾心于老庄的睿智,又爱慕康德和黑格尔思辨吗?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偏颇,但是季羡林对老师的虚心,对治学的严谨,以及对艰苦生活的积极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回到大陆之前的时期当季羡林完成学业之后,他终于要回到祖国了,可是它却对德国产生的深深的留恋和不舍。

  这一点上我是非常理解他的,不是他爱国爱的不深,而是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实在是给了他很多东西。那里有欣赏鼓励他的良师,有能陪他畅谈的益友,有温暖慈祥的女房东,还有那个为了他终身未嫁的美丽女子。更重要的是哥廷根给了他一个能让他安静做人,安静治学的环境,这对于一个学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就像季羡林的老师吴宓说的,“世事纷纭果造因,错疑微似便成真。”有时候,生命中的一个很小的细节,就有可能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莫大的影响,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就写到这里了,突然觉得没啥话好说了。

  其实我看书总是抓不住重点,比如看《留德十年》,我就没看出(“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友人情深。”------百度百科)之类的东西,反而记住了他在德国虽清贫但可以从心所欲的生活。这也算是种另外的收获吧。另附回复:以耄耋之年,回忆前尘过往。自然不是让你以他的心态来品味人生。而是试图让你了解,人生一世,有些事情,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看淡——比如名利。有些事情则是伴着岁月流逝,历久弥香——譬如友情。不是要你完全读懂没有领略过的人生阅历。而是希望你能看到,人生如戏,到未必是空话。跌宕起伏的景色,自己也曾领略,往往身如不系之舟,如何能从容招架,才是你需要去慢慢修炼的学问。人生何其短暂,往往来不及回顾,悠然一世,便悄然而过,所以,能够记得年轻时的事情,并将其一一誊抄纸上,供人分享实在是件幸运的事。然而以现在的阅历,来回顾年轻的故事,始终带有主观的色彩。即便一再告诫自己,不能沾染迟暮的情绪,可是笔下的那份从容到底是掩盖了事实的真相。然而,人生也未必要一一还原。有些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如你所说,不是你的茶,自然喝不惯。年轻的那杯茶,年老的时候,其实一定不记得滋味。可是谁又能权衡,哪一杯更香?人未必要追求卓越,但一定不能甘于平庸。从清华到哥廷根,又从哥廷根返回故国。

  生命的意义也许不再于突破,而在于重来。一段结束,另一段开始,花开花落,其实结果都不重要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了解自己追求的路,并为之付出,这样的人生,真的很精彩!

【《大学》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大学读书心得11-08

《大学》读书心得09-05

大学生读书心得大学生读书感想02-21

大学生读书心得范文 大学生读书笔记心得12-09

大学寒假读书心得11-29

大学读书心得精品11-26

大学读书心得优秀08-15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02-11

边城读书心得大学04-25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