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乡土中国第二章读后感

时间:2024-03-19 07:37: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乡土中国第二章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乡土中国第二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乡土中国第二章读后感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即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而现代西方的结构可以说是一种“团体格局”,即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看、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个架子,每个人结上这个架子,而互相发生联系。这是费孝通先生对中西方社会结构格局的大体界定。

  通过对《乡土中国》的进一步阅读,我想我认同费老的这种界定。费老讲到西方社会像田里的捆柴,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是发生联系。圈子的大小也即范围的大小也要依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中西方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异,同样表现在中西方人在处理公与私关系的问题上。在西方社会里孩子成年在家里得给父母膳食费,团体界限明显,他们关注的是权利问题,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这种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异下,必然引起不同的道德观念。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那何谓道德的观念?费老讲到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这便导致了以下差异。要了解西方格局便首先了解其宗教信仰,宗教的虔诚与信赖不但是其道德观念的来源,还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用无私的神与团体意志的代理者Minister达到平等与公道;而了解中国差序格局,便要了解孝、悌、忠、信的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可以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传统中国思想,它从“伦”角度出发,道出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纹波的差序。在这之下,用“仁”这一观念指出了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一切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的共相,而所有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插叙的人伦。

  在费老浅入深出的分析,不仅是我了解到中西方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异及其对双方道德观念的影响,而且给我们深刻启示!

  传统中国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集权领导,加之其他因素必将让中国人关系更为依赖,一个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差序格局的社会,也必然导致了“人治”向“法治”社会行进的艰难;公民权利意识薄弱;家长制宗法制思想束缚着人们思想,社会结构与政府组织功能受到限制,甚至有些名存实亡;问题的解决依赖的是攀关系、走人情;差序的人伦凌驾在了所有价值标准之上;团体道德缺失,社会上贪污与腐败现象严重等。当然看问题应坚持两点论,有弊有利。这种格局下的道德观念在没有健全有效的司法制度时,对维持礼治秩序,社会稳定等有较好的补充作用。

  费老的观点认知深刻,我想寥寥数笔难以概全,仅至此,读后感受不当之处,望多加指点斧正。重在参与,交流感受,受益多多!

【乡土中国第二章读后感】相关文章: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2-29

《乡土中国》心得与感悟12-27

乡土本色-读《乡土中国》有感02-15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范文05-17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7-16

乡土中国的小学读书笔记07-08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06-18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5篇12-13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5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