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凡四训》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了凡四训》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了凡四训》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前言和序文,让我想到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凡夫俗子通常发生了祸事,才知畏、知耻、知悔,而“了凡四训”,就给我们指明了一条由“畏果”向“畏因”修炼的路,遇事“先畏”、“先耻”、“先悔”,这一生就不会有太多的过错了。
圣人与凡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在诚与明了吧。圣人明了大道,即诚心作为。而凡人心最难诚,所以明难真明。圣人皆由凡人修成,其法诸多,但殊途同归。切勿好高骛远,从小事做起即可,持之以恒,凡皆可入圣。
儒家《大学》之道,有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正心诚意致知,都是为了明明德,明明德的关键在于格物。《了凡四训》更是一直在讲格物的重要性与方法。用大学里的一段话: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格物就是格去各种贪欲和妄想,在儒家叫做止,在佛家叫做戒。如果止不住,戒不掉,那就是在“知”上出了问题。举个例子:比如抽烟有害身体健康,严重的患肺癌的可能性很大,这人人都知道。可是大部分人戒不了,但如果医生告诉他,再不戒掉的话,就活不了几天了,然后就会有大部分人戒掉了。这就是知止。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是想让世人反省自己,克制妄念。但世人大多不懂善恶有报的因果原理,肆意妄为。甚至即使耗尽毕生精力,也只学会了圣贤的字词段篇的表面意思,参不透其中真正的深意。但了凡先生这四篇训子文,简单易懂,给像我这样的凡夫,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可以读懂其中些许原理,也受用终生。
对“改过之法,诸恶莫作”这句话印象深刻,立命、改过、行善、谦德这四训,“改过”是我个人当下最重要的,反省自己做过的过失、过错、甚至恶事,好像多的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从最近的开始改吧,先改“说过”,老是说话太快太多,不知道会给别人造成多少不好。
序文和这旧序都是前人学完《了凡四训》的心得体会,我不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经典书籍,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体会,学会的东西也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看着同一本经典书籍,得到的体会也不一样。书还是那本书,一个字一个标点也没变。那变得是什么呢?我认为变得是人的“发心”。发心不同,学到的东西就不一样。那自己读书的发心又是什么呢?我需要好好问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