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把课改作为方法》有感

时间:2024-02-20 15:52: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把课改作为方法》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把课改作为方法》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阅读者的立场来看,好的阅读一定包含着全情投入的心灵感觉,心理学家称这种感觉为“最优体验”或“心流”。所谓“心流”就是当人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的忘我状态,时常让人遗忘了当前的时间流逝和周遭环境的变化。国际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中说,静态的阅读就是全世界公认的能带来“心流”体验的活动。

  事实上,在阅读《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的某几个晚上,曾经有几度我确实感受到了那种叫做“心流”的东西。它不仅是感觉到好似一股暖流流入心田,也似乎有一种精神呆滞的感觉。我知道,这是因为作者褚清源用他真诚的思考和清澈的笔法,将我带入到了一种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心灵状态。作为教育学系的科班生和教育期刊媒体人,在我的阅读版图中,教育阅读应该是占据最中心、最庞大的地盘的。在我的教育阅读小史中,也常有那种心流的感觉产生,只是有大小、深浅的不同。毫不讳言,《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带给我的阅读心流体验确实是真切的、清晰的甚至是震动的。

  书名是一部书的眼睛和灵魂。《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正是围绕着书名中的“课改”展开的,以“课改”作为观察的起点与原点,也作为思考的核心与中心。这部书的整体架构并非是系统化和逻辑化的,因为书中没有完整的概念系统、思想系统和操作系统,也没有明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的只是关于课改的观察点、讨论点和思考点,这些点各有主题、各有边界,也各有使命。虽然很多点的文字展开都颇有节制,甚至只是点到为止,但明显可以感觉到文字背后的洞察力、辨识力与思考力。

  作者褚清源是《中国教师报》的资深记者,我与他素未谋面,但神交已久。我知道,他是一位专家型的教育媒体人,甚至可以说就是一名见多识广的教育专家。因为他长期扎根于基础教育一线,特别是深耕于“课改”这片沃土。他对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有自己的独到思考和坚定见识,他的教育文章是有真记录、真感情和真思考的。这从《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的每一篇文章中是可以读出来的。

  同样是作为教育媒体人,我觉得《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关于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审视、思考和表达是“到谓”“到位”且“到味”的。

  《把课改作为方法》是“到谓”的。此处的“谓”即“称谓”“名称”。到谓,即语言表述和话语体系是精准的、确切的。如果稍微用点心思,其实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教育媒体记者和一线教师写的教育类的文章,在使用教育概念和表述教育现象时,往往停留在日常语言的层面,缺乏教育专业术语的修养和教育专业表述的功力。这样的教育表达和论述往往给人一种不“到谓”的感觉。《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在使用概念和话语表述方面,是精准而专业的。比如,关于“课堂教学不能陷入技术泥潭”的探讨,关于“整体化学习”的思考,关于“自习课”的价值分析,等等。这一篇篇教育文章,给阅读者的感觉是“谈到点子上了”,说的这些有关课改的“问题”“话题”“主题”,都是教育界长期关心、交流和探讨的。只是,这部书给了我们一种“褚清源式”的可能性解答和解决,让人印象深刻,颇受启发。

  《把课改作为方法》是“到位”的。此处的“到位”指身体和体验的介入。很多教育著作只是思考到位或脑子到位的,写作者进行的只是某种层面的文字转换和理论阐述,阅读者得到的也只是认知层面的收获。这样的写作和阅读,本质上是缺乏生命体验的,是不“到位”的。对于教育类作品而言,尤其要强调“到位”,因为教育之学实质上是实践之学,是体验之学。缺乏生命体验的教育类作品,总给人“隔着一层”的感觉,因此也往往缺乏冲击力。《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无疑是“到位”的,因为它处处渗透着作者几十年浸润教育之中的真切感受,处处洋溢着生命体验的光芒。课改进行二十余年来,作者到各地采访,走进各种课堂,与各种教育人交流,参与各种教育论坛,因此可以观察各种教育现象,倾听各种教育声音,感受各种教育风格,进而形成了丰富立体的教育生命体验,而这些体验都成为了他笔下文章的生命底色,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把课改作为方法》是“到味”的。此处的“到味”主要指有韵味和回味。阅读不仅是视觉上的,真正好的阅读应该还有味觉的激发和觉知。具体而言,就是能品出阅读文字的意味,能品出作者思想的情味,能与阅读内容“味”在一起,能澄明文字,澄明作者,澄明自身。这样的阅读,身处其中是有韵味的,抽身离开是有回味的。《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带给我的就是“到味”的感觉。比如,那篇论述让教室里有“在家之感”的文章,就给我一种甜而暖的味道;那篇谈李玉贵眼泪的文章,就给我一种温而咸的味道;《课改不能止于课改》《别让课改成了功利者的道具》《课改也需要反“四风”》等文章,又给我一种冷静的感觉和味道。合上书,令人不自觉回味的题目更多:关于倾听的,关于学习共同体的,关于真实学习的,关于课改方向的,等等。

  阅读一本书,重要的可能还不是从这本书中获得了多少知识、多少答案,乃至多少真知灼见,真正重要的可能是:这部书的“到谓”,让人在“名与实”之间思考事物的本质;这部书的“到位”,让人在“认知与体验”之中把握事物的全貌;这部书的“到味”,让人在“客观与主观”之中领会事物的精神。正因为有了“到谓”“到位”和“到味”,我才真心觉得,《把课改作为方法》一书是值得“到手”的。说不定,它也可以带给你一种久违了的阅读心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