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曾国藩》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最近刚读完这本书,忍不住想来简单总结下,后面应该还会反复读。
首先说下我在未读这本书之前,脑海中对曾国藩的形象有一个很粗浅的勾勒,他是一位很严肃的家长,孩子们都要听他的话,不能给他犟嘴,为什么脑海中的形象是这样呢?这就不得不说上学时很火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我没有看过,因为看到名字我就已经头大了,在家里已经听了那么多教育的话,怎么还会买书来让人教育自己呐,也正是因为《曾国藩家书》的名字,还有书籍封面那张严肃的脸庞,让我对他产生了那样的固有印象。
然后,为什么自己会再去读《曾国藩》呢?这真是一个巧合,我读完《张居正》,就喜欢上了这类书籍,不是人物传记,但是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加入了作者的一些思考及演绎,让人真是停不下来。于是,我就去搜这类书籍,有人就推荐《曾国藩》,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曾国藩的世界,不愿走出。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满汉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猜疑和戒备的,涉及到皇族根本利益的一些事情,非必须汉族人做的,一般不会让汉族人去做,特别是军队的控制牢牢掌握在满族人手里,称作绿营,这些八旗满族子弟们,经过几代人之后,身上的那股冲劲/干劲早被纸醉金迷的繁华生活所腐蚀殆尽,于是面对被压迫到生死线边缘的人民发出的顽强反抗时,这些官方军队-绿营毫无任何抵抗力而言,洪杨农民起义军从广西,江西,湖南,一路攻到了两江总督所在地-江宁(现在的南京),并在南京定都,继续组织军队攻占其他清廷控制的地域,并北上捉咸丰清妖,绿营无法撑起清朝的天,于是朝廷允许地方组织一些武装力量,以作自保,这称为团练,这个大背景也造就曾国藩。
曾国藩一开始收到朝廷的任命时,他心里很犹豫,拿不定主意,既想去做一件平定长毛,名垂千古的大事,但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事情做砸,晚节不保。这里的犹豫,拿不定主意,恰恰反映出他心中的谨慎,这在后面他带兵打仗时,更能看得出。不过最终在好友的妙计之下打算出关。
大丈夫不封万户侯,枉此一生。
选将,办团练,组办水军,播下北洋水师的种子,第一次出师不利,被坑,差点落入贼手,这中间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涉及到团练时的困难,和长沙官场的对抗等等,我对一件事情记忆尤深,就是曾国藩在一次大胜仗之后,举办了非常盛大的授刀仪式,表扬这次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将士,刀的数目有限,只激励很少一部分人,得到的人心里很开心,得到了首领的肯定,没有得到的,心里痒痒,下次一定会更加积极杀敌,读到这里,心里真是惊叹,曾国藩真的好会啊!佩服。这只是他管理军队时的一件小事情,就把他的管理天份表现的淋漓尽致,我辈确实该好好学习。
随着部队越来越强大,终于到了收复江宁的时候,他极具战略眼光地选择,先打下安庆,顺江而下克江宁,为完成这件可能名垂千古的大事,他派出了自己的嫡系部队,由他九弟曾国荃统领的吉字营,物资全力保障,但是南京城又高又厚,很多天过去无任何动静,他心里着急,但是又不能表现出来,否则下面的人心会乱,所以他一直承担着这巨大的压力,当攻克金陵的喜讯传达时,他竟晕了过去,醒来后,第一件事,先问管家,是否还有其他人看到他晕过去,当听到没有时,心里放松了下来,并让管家不要说出去,他的心里是真的高兴,那么多日日夜夜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是要好好开心庆祝一下,但是他又担心自己表现的太开心,让人说出去,有辱自己的颜面,于是用他奥斯卡小金人的演技,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云淡风轻地说给了孩子,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了回模范,哈哈。
攻克金陵后,很多人劝他振臂一呼,建立一个新政权,但是他心中对此毫无波澜,还对这些人发火,但功高盖主,还是受到了朝廷的猜忌,他宁可将所有的湘军裁掉,来向朝廷表示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也不愿朝廷对自己的忠诚存在一点点误解。当他受命前往北京时,见到了真实的人民生活,和紫禁城内的宫廷生活相比,他知道这个社会已经烂到了根,他在心里感慨:这就是拼了老命要保护的朝廷吗?这值得吗?我相信他的内心深处对此是遗憾的。
他知道社会病了,并且病的很重,打败长毛,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因为天京事变,大大消弱了长毛的有生力量,否则很难,因为长毛已经得到了宝贵东西,民心,而这是他拼死要保护的朝廷在慢慢失去的,官员贪墨,鱼肉百姓,他恨这个社会能臣太少了。总之,在实力和运气的双重保障下,他已经做了他能做的最大努力。
处理天津教案事件对他的触动非常大,他认识到弱小的国家毫无尊严可言,拥有先进技术的外国人会是我们未来最大的敌人,于是他马不停蹄地组建兵工厂,学习外国技术,造炮弹,造轮船,在去世前选取第一批留学生走出国门去学习西方的技术。
临去世,将他对未来的担忧和想法全部寄托到了自己的门生-李鸿章身上,李鸿章也果然没有辜负老师的一片期望,这是后话。
据说,他走那天,原本天朗气清,顿时黑云密布金陵城,一时间,风吼雨堆......
毫不夸张地说,读罢此书,心中好像升起了一座巍巍昆仑,供我时时瞻仰,处处学习,学习他的谨慎/处事/自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