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孙绍振《月迷津渡》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孙绍振《月迷津渡》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孙绍振《月迷津渡》有感1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成百上千年来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她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艺术审美以及终极价值等等,也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古诗文教学却始终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如何讲好古典诗文?如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如何让课堂不流于形式,陷入应试的误区,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文中的“美”?这是很多一线老师们的追求,却又常常不得其法。读了孙绍振老师的《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后,我得到了一些启示。
若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这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能够从古诗文的学习中有所收获,体验美,感悟美,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好足够深刻的文本解读。孙绍振老师在这本书的首页写道“要从意象群体中分析出情意变动之脉络,实乃文本解读之所在。”点明了古诗文文本解读的关键,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文中运用大量意象表达情感,情景交融成为写景艺术运用的最高境界,而我们要想做好文本解读,就要学习体会分析诗文中的“情意变动”。
孙绍振老师在解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对“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提出了疑惑,这场夜雨的结果是“涨秋池”,这和回家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讲解这一句时常常将这句理解为其中包含着“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很多学者也是如此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夜雨”和“秋池”这样的意象往往和凄凉、寂寥联系起来,再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自然也就将其中的情感定义为羁旅思乡的“愁苦”。孙老师在这里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夜雨秋池”这样的图画、景观之外,有一双眼睛在看,关键就在于这个“涨”字,诗人看着夜雨涨上了秋天的池塘,这里有一个时间过程。孙老师这样的解读是很贴切的,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诗人独自坐在窗前凝望着窗外的这一片秋池,陷入长久的沉思,夜雨淅淅沥沥,心绪百转千回,不知过了多久,秋池涨满,思念满溢,相较于明确的.愁苦,更多的是无奈,是无言的怅惘。
又如王维的《使之塞上》,开头两句直接叙述,第二联中的“飞蓬”“归雁”在唐诗中也早成俗套,然而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仿若神来之笔,给这首诗添了无限意境与神韵,仅仅“直”“圆”二字令画面感油然而生。孙老师是这样解读的,“孤烟是一条垂直线,长河是一条水平线,这样的垂直景观在绘画中属于静态稳定性质的构图,宁静单调的画面,一加上落日圆弧就显得丰富了。”“孤烟,是狼烟,是战争的烽火,是紧张的警报,却用静态的垂直构图来表现,就构成了一种张力。”这种宁静与紧张交融的境界同时也是诗人王维内心苍凉之气的外显,整首诗意境开阔,极富美感。
阅读了孙绍振老师这本关于古典诗歌微观分析的作品,深感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去欣赏,去品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于美中漫溯。
读孙绍振《月迷津渡》有感2
《月迷津渡》是孙绍振教授的作品,主要针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进行微观分析。这本书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个案分析、主题分析、意向分析、情感品析、美学视角品评和宏观解读。孙绍振教授在书中强调了从意象群体中分析情意变动的脉络,这是文本解读的关键所在。
阅读《月迷津渡》的收获和启示。
阅读《月迷津渡》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和启示。首先,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解读古诗文,尤其是通过分析意象和情感变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的内涵。其次,书中的个案分析让我意识到,文本解读不仅仅是解释字面意思,更要挖掘背后的情感和意境。最后,孙绍振教授的解读方法为我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使我能够更深入地讲解诗词,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13。
《月迷津渡》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月迷津渡》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例如,在讲解《蒹葭》时,通过分析密集的复沓手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蕴和情感。此外,书中对《关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经典诗词的解读,帮助我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读孙绍振《月迷津渡》有感】相关文章:
孙振耀谈创业:57岁的我为什么创业02-09
读《昆虫迷》有感04-22
冯绍峰自传《锋芒》03-12
读《鲁宾孙漂流记》有感05-25
读《天文迷的星空大发现》有感12-26
读《鲁宾孙漂流记》有感(15篇)04-24
读《鲁宾孙漂流记》有感15篇04-22
《八月迷情》观后感12-22
读《鲁宾孙漂流记》有感(集合15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