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时间:2024-02-05 09:02:0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集合)《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集合)《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十七世纪末创作、十八世纪初正式完成的长篇小说。故事围绕小地主班纳特家五个性格各异的千金展开,主角是排行第二、有主见的伊丽莎白和出身高贵、富有的达西。但是由于达西先生傲慢的性格和过于看重社会地位,导致他在开始的时候给伊丽莎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当他们一起经历了伊丽莎白的私奔等事情之后,他们各自的观念和行为都有所改变。伊丽莎白逐渐看到达西傲慢外表下高贵的品质和有趣的灵魂,达西也放下自己的傲慢,开始变得谦逊,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这部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非常鲜明,让人不会感到单一乏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伊丽莎白了,她优雅的行为、富有智慧但不失犀利的言谈把她仿佛与中级阶层的低俗分割开来。她有主见,聪明,好学,充满打破世俗的勇气,应当成为当时女性的典范之一。这样的女性形象打破过往的桎梏,更让人感觉到伊丽莎白身上磅礴的活力和能量,让人耳目一新。还有达西放下对地位的执念,而去追求爱情的行为,也让他认清自己,去追求真正想要的生活。

  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它更多的是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呈现,所以,我们不仅应该看到男女主人公突破阶级障碍相爱的'勇气和决心,也应该看到当时社会环境存在的阶级矛盾。《傲慢与偏见》中的主人公以贵族、中产阶级为主,其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对于他们来说,家族社交是其成长之中所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因此,他们行为举止与普通阶层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这种阶级间的差异与矛盾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深刻跟不可调和的。要不然达西一开始不会想要娶一位贵族女子以此来获得爵位,也不会阻止他的好朋友查尔斯·宾利和珍·班内特在一起。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出于更高阶级的人的高傲自大以及对普通阶级的不屑。而在十八世纪,甚至是现在,都没有被很好地解决。

  所以我才得出这个结论:即使伊丽莎白跟达西最后在一起了,但是我认为这是情节性的需要。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跨越阶级障碍最终厮守一生的情况非常少。而且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即使他们在一起了,但是这对恋人未来的婚姻也不一定就是幸福的。

  首先,就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不同阶级享有不同程度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本以及不同的教育资源。那么,不同阶级的人的见识,视野、举止言谈等等都会不同,接触的人、事、物也不同。那么达西跟伊丽莎白这两个不同阶级的人,因为阶级矛盾,家庭、交际等方面的事碰撞出的火花也不会少。就交际来说,上层阶级的人不会轻易接受伊丽莎白进入他们的圈子,哪怕伊丽莎白是一个有趣、博学、有见识的人。

  虽然这部还是有部分瑕疵,但是她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小见大。所以,这部作品还是值得一看的。其次,作者的思想观念是超越了时代和背景的局限的,它代表了人们渴望打破阶级障碍的美好愿景,希望女性也能独立自强,也抒发了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同时,它更多的是去揭示了这种这种社会矛盾,以此呼吁人们重视并提出解决办法,在未来,能够出现自由恋爱。两个人的爱情无关金钱、无关年龄、无关地位,单纯而纯粹,由爱开始,终生不渝。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

  “我起初认识他们两个的时候,一个喜欢我,我很得意,一个怠慢我,我就生气,因此在对待他俩的问题上,我抱着偏见和无知,完全丧失了理智,我到现在才有了点自知之明。”――伊丽莎白《傲慢与偏见》

  当你走在路边,看见了几株零零散散开着残花的白山茶,你是否认为接下来的道路旁会出现更多开得更艳,如“玉玲珑”般的白山茶?你走上前去,却发现了满丛的荆棘,你厌恶荆棘,可你突然却发现,荆棘上的小花一小朵一小朵悄悄地缀在翠绿的荆棘上,朴素却明亮,这时你突然惊喜地喊道,啊,原来荆棘也这么可爱!

  这便是你的初次印象和偏见作祟,而作家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一书,就带来了关于初次印象和偏见的真理――事实证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又比无知更可怕。

  女主角伊丽莎白因为受到达西的怠慢,便对他产生了偏见,而当“风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献殷勤时,她便对他萌发了好感,直至听信了他的无耻谰言,进一步加深了她对达西的偏见和憎恶。在达西向她求婚被拒之后,她收到了达西证明自己品格的来信,以及看到达西的改变,和他所做的事之后,才明白达西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并与他结成伉俪。而威克姆先生败坏的品质也终被她看穿。

  拉德克利夫在她的《由多尔弗的奥秘》中写道“不要相信初次印象,只有养成沉稳、端庄的心性,才能抵消强烈情感的作用。”

  人们在地球上遥望月亮,它是多么皎洁与明亮,惹人欢喜,不光被呼作“白玉盘”“飞天镜”“玉兔”等,还被填上了嫦娥、吴刚等神话色彩。殊不知,其实月球的表面坑坑洼洼,像极了一个一个冒出并化了脓的青春痘。而且它还是借助太阳的光,才得这流芳百世的美名。

  清朝末年,河南安阳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龟甲兽骨,将它们仅仅买给药店当中药材。直到1899年,官员王懿荣生病买药,发现这些符号,认为是古文字。并经过学者研究认定,这些符号就是商朝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当时谁也料想不到,这些刻着千奇百怪的符号的龟甲兽骨,居然有这么高的历史价值。

  有些书的开篇味如嚼蜡,看起来十分枯燥,可却越读越有意思;有些文章看起来写得行云流水,十分华丽,细读却发现通篇只有辞藻,没有真情实感。你从何知道剃了光头的就是和尚,穿着布衣就没有“燕雀安知鸿浩之志”的理想?

  在你仅凭着初次印象和偏见时,你无从得知。

  只有你开始认真对待,认真了解你身旁的每一事、每一物。哪怕荆棘曾经刮伤过你的手,哪怕玫瑰曾经开得再鲜艳。试着,重新认识他们;试着,舍弃原本的偏见。

  人类永远都在想方设法地追逐着更深层次认识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这些“初次印象”一点一点的在加深,“偏见”也越来越少,真理的宝石也在不断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我想,不断向没有止境的“初次印象”,没有止境的“偏见”进军,才是我们生命的真谛。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3

  起初看到这本书时,我一眼扫过,误以为是最近热播的电影《傲娇与偏见》,后来打开发现书的内容与电影的内容完全不同,又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傲慢与偏见》。后来由于老师让做读书笔记,我便把这本书看了三、四遍。与这本书结下了不解的渊源,其中有许多值得分享的地方,下面请听我细细说来。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作品,围绕贝内特先生一家几个女儿的婚姻展开,主要是二女儿伊丽莎白与世家公子达西的爱情。而我从中得到了两点启示,一是全面理性地看待他人,深入了解后再做判断。二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柔和的小提琴缓缓流淌在夜色之中,个色的小礼服,在舞台上肆意摆动,书香鬓影绰绰约约,手拿一只高脚杯,醇厚浓郁的味道弥漫在整个舞会。伊丽莎白与达西在这里第一次见面,但因达西先生对宾利先生说的那一句:她的长相倒还过得去,可是还没有美到,让我一见倾心,我没有兴趣去抬举那些被别人冷落的姑娘。落入了伊丽莎白的耳中,由此,主人公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从这一刻起油然而生。在他的印象里,达西先生始终是一个傲慢无礼的人。以至于后来听信了年轻军官威科姆的谗言,对男主人的偏见更深,对达西自身的傲慢,更加厌恶。而后来打新发现自己喜欢了这个聪明活泼,直率开朗的女孩,可伊丽莎白却没有接受他,后来经过从达西的管家、妹妹和他身边的人的话中,伊丽莎白了解到达西是一个善良温和,令人尊敬爱戴的公子,对他的偏见才改变,而达西也慢慢的放下了自己的傲慢。

  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我们不可仅看第一面就给这个人下了结论,就像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一印象,以为自己看过,如果随手把它丢在一旁,就不会发现这样一本有好书。因此了解一个人,更要深入。看待他人要全面,不可存在偏见。同时看那东西好问题也是一样,因抛开一切片面的问题,去客观理性的分析。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面对如今网上的舆论信息,在发表自己的评论时,我们不可一味跟风对名人艺人或者是陌生人,进行一味的辱骂误解,我们不应只看到消极的一方面,而看不到积极的一方面,要了解清楚事实的真相后再做出评论。多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随波逐流,被人牵着鼻子走,要客观,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少一些偏见,多一些理性。

  书中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婚姻只有物质,没有爱情,莉迪亚和威克姆,把婚姻当做儿戏,只有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是具有爱情与物质的,他们彼此相互欣赏,相互认同,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他们是幸福的,也是长久的。

  从中告诉我们: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婚姻要全面考虑,要具备爱情与物质两个方面,相爱的两个人要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彼此关彼此相互欣赏尊重,爱情才能经久不衰。否则就会像戴安娜王妃一样,一生婚姻不幸。

  曾有人说:如果你还没瞎,就别从别人口中认识我,社会这么大少一点偏见,少一点傲慢,多思考。的确,让我们理性客观的去看人和事,多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