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好父母好家教》有感

时间:2023-12-25 15:12: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好父母好家教》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好父母好家教》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好父母好家教》有感

读《好父母好家教》有感1

  最近因为公司安排,拜读了魏书生所著的《好父母好家教》一书,这本书从家教事小意义大、家教有法无定法、教育子女德为先、学习指导要科学、成才之路万千条、热点问题综合谈、防止家教进误区、名人教子面面观几个方面展开家教漫谈,为众多家长出谋划策,答疑解难,令我感触很深。

  作为一名教育咨询师,在平日的咨询工作中,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喜欢学习、孩子不服父母管教、孩子喜欢打电子游戏、孩子越来越叛逆,我想这也是现在很多家长都曾有过许多的困惑。《好父母好家教》这本书不仅向每位家长,也向每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许多的成功教育例,他不仅告诉家长该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也让我了解了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应该如何帮助家长共同教育孩子的良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应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有个正确的引导,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良和谐的成长环境,作为孩子的'父母,不但“养”,还要“教”,更要“育”,而“教”“育”是一门学问。世上从来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父母常常从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心,或者没有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为了一点过错,或是唠叨不止,或是大声数落,甚至不分场合,不分时宜,随意骂人,动手动脚,全然不顾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了。而实质上这样的批评教育不但收效甚微,还会对孩子脆弱的心灵带来伤害,造成孩子不自信,心里压抑,或者久而久之,父母如此“教育”,会被孩子默默排斥,无声反抗,反而激起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失去了批评的效力,因此,“平时,采用轻声细语的批评方式,体现出一种父母对孩子友好商量的姿态,这种姿态的结果是让孩子感到最终做出的决定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不是父母强加于他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去为孩子着想,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则不再是针锋麦芒,而是平等的沟通了。

读《好父母好家教》有感2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所有家庭能够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进行正确的引导,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良和谐的成长环境,作为孩子的父母,不仅要“养”,还要“教”,更要“育”。“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喜欢学习,孩子不服父母管教、孩子喜欢打电子游戏、孩子越来越叛逆,我想这也是现在很多家长都曾有过许多的困扰。《好父母好家教》这本书不仅向家长,也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成功教育案例。它不仅告诉家长该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让作为教师的我在读过之后更明确了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应该如何帮助家长共同教育孩子。对症下药,才是根本。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阅读心得:

  引导孩子把学习当成享受。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学得又苦又累,感到十分心疼,问有没有什么办法使孩子觉得轻松一点,快乐一点。对此,魏书生认为“脑力劳动跟体力劳动一样,要吃一定量的苦。.....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是对学习和劳动的态度而言,却可以改变。”正因为如此,魏书生在教育实践中不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谈学习是享受》这篇作文,而且反复向广大家长建议,“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对人民、对祖国有较大贡献的人,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活得有意义、活得快乐的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转变孩子的苦乐观,逐步树立起把学习当成享受的苦乐观。”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有的孩子头脑聪明,可就是成绩不稳定,忽高忽低,反反复复,这让家长担忧。对此,魏书生认为,孩子的成绩不稳定,“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使人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工作、去助人;坏习惯使人不知不觉地去拖拉、去懒惰、去干扰人。有条格言说: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怎样改正坏习惯,培养好习惯呢?魏书生认为,“培养孩子的习惯,不能批评一通,训斥一通,上一通政治课,讲一番大道理就完事。重要的是要从孩子的行为入手,引导孩子把决心、把口号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效果就会好一些。”结合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经验,我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孩子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应把空想、说空话的时间用在做实事上。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

  2.首次慢动。开动大脑机器也像开车一样,起动时,车速一定要慢。第一次行动要慢,动量要小。凡事不要一开始就急于求成,否则孩子便会觉得难而又难,从而失去了做事的兴趣。

  3.逐次加速。有了首次慢动,尊重了大脑的始动原则,运转起来了,慢慢地像汽车一样开了几十米,这时可以逐渐加速了。

  4.不怕慢,只怕站。遇到特殊情况,如意外任务啦,身体有点小病啦,有不顺心的事心情不好啦,也鼓励孩子不轻易停止,只要能站直,就别趴下,只要还能动就别停下。要建立起行动就比空想强,只要做,就比不做强的观念;树立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做得尽善尽美的意识。

  5.控制时空,制定计划。从时间上,和孩子商定从早到晚的行动计划,使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的时间安排都有序化,有益化。从空间上,使孩子能够正确把握自己的环境,什么歌厅、酒吧、游戏厅、台球室这些地方,孩子一旦进去,便容易失去自控,不由自主地放弃好习惯。注意制定计划的时候,任务指标不要定得过高,要让孩子觉得,稍加努力便可达到,稍稍一跳,便可把果子摘下来,这也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6.进入轨道。按照这样的计划不停地做实事,惯性就越来越大,就像列车在轨道上行驶,甚至像卫星进入了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进入轨道之后,当然也需要检修。需要防止的,一是外部干扰,二是内部故障。

  重视孩子的'潜能。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绩差,排行榜上总是在后几名,感到孩子前途无望,自己脸上无光,因而见了孩子就批评、就生气。对此,魏书生首先劝家长别生气,“孩子成绩不好,本来就焦虑,您再生气,只能使他的情绪更坏,导致成绩更糟。”怎么办呢?魏书生认为,“成绩差的孩子有潜能是干真万确的,关键在善于发现,并善于挖掘和发展这些潜能。”家长应该“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引导孩子扬长避短,帮助孩子发现他别的方面的潜在能力。一旦发现了这种能力就能鼓励孩子持之以恒地去发展。那样,您的孩子一定会大有长进。”在魏书生的教育生涯中,他感到大部分成绩差的后进生心地都很善良,待人诚恳真挚,心直口快,胸怀也宽阔。然而,“在整齐划一的学校,千百万人共同学相同的统编教材,用的是基本相同的教法,面对的又是一次又一次的统一考试。这样的教育,没有给后进生留出喘息的时间,更不给个别晚熟的人以晚熟的机会。许多后进生不是没有才能,只是没有发展才能的机会;不是智力不好,只是智力发展高峰期迟了那么一两年。

  教孩子利用潜意识。有的孩子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觉得自己脑子笨,经常愁眉苦脸,结果成绩越低,她就越情绪不好,越觉得自己脑子笨,甚至不想上学了。对此,魏书生认为是要“不知不觉在趋害避利地使用潜意识,如果经常给自己的潜意识施加不良意念:自己要失败,自己不如中等生,自己脑子笨。潜意识接到这些指令后,便给她安排了失败的程序,设计脑子笨的方案。时间久了,真的就失败了,脑子真的不如以前灵敏。”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也经常建议家长教会孩子利用潜意识。要“经常向潜意识输送这样的信息指令:我能行,我能成功,我的脑子比小学时候还聪明。偶然有几次失败,是由于我不勤奋,只要勤奋了,成绩定会好起来,一定能进入优等生的行列。”

  正确看待作业、考试。现在的孩字作业负担都比较重,有的家长看孩子写得辛苦就替孩子做,这在小学阶段尤其较多,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作业放任不管。这是两个极端现象。魏书生认为,“家长不应该替孩子写作业,但也不是放任不管,建议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写作业,引导孩子提高写作业的效率。孩子写完作业以后,家长可以检查,然后跟孩子一起讨论作业量的大小、作业的意义、作业的质量。从而提高孩子写作业的兴趣,增强写作业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对于考试,特别是如期中期末这样的大型考试,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非常关注考试的结果,为之或喜或忧。特别是那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尤其害怕家长问考试分数,而家长也往往一见分数不理想就对孩子数落个不停,反而让孩子听得心烦意乱,什么也学不进去了。对此,我建议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因为分数是用来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只有相对的合理性,只表明孩子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智,而且只是智的一个方面——答试卷的能力。并不能以此作为评判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孩子的考试分数高,绝不代表各个方面都好;反过来,考试分数不高的孩子,也绝不是别的方面都不行。其实,考试分数低了,最着急、最不安的还是孩子,他想不出更好的提高分数的办法,着急不安也没有用,家长再训斥他,时间久了,他就麻木了。再持续一段时间,他可能就干脆破罐子破摔了。我认为检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查漏补缺,是为了使下一步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针对知识漏洞较多的后进生,教师更要认真分析,既要注意到后进生的进步之处,继续鼓励,又要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学习。

  作为一名家长同时也是一名老师,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不管是在校还是在家,我时刻都要提醒自己向魏书生老师学习,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副班主任,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地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读《好父母好家教》有感3

  从教十余年,我一直以来很仰慕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念,魏书生老师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教育家、改革家,也是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怀着对魏书生老师的崇敬之情,我阅读了《好父母好家教》这本书,使我受益良多。

  这本书不仅从家长的角度了解了该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作为一名教师,也从魏书生老师的讲述中了解到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应该如何帮助家长共同教育孩子的良方。还向每位家长提供了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并用独特的角度从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如何批评教育孩子,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等七十种实际情况展开家教漫谈,为众多家长出谋划策,答疑解难。不仅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也让作为教师的我从魏书生老师的言语中了解了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应该如何帮助家长共同教育孩子的良方。

  魏老师特别重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他说:“平时,采用轻声细语的批语方式,体现出一种父母对孩子友好商量的姿态,这种姿态的结果是让孩子感到最终做出决定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不是父母强加于他的。”这本书让我更深刻的反省自己的教育,家长寓什么样的教育,孩子的回复就会是什么样子的。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世界,显然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轻声细语的批评,应更多的把孩子的心处于一种平等交流的位置上,当孩子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随之产生的是对父母的爱。

  虽然说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从魏书生老师的每一个教育事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魏书生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做学生的朋友、从学生的角度、朋友的角度去教育、帮助学生;教会学生面对错误与失败的辩证方法,即事物发生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只是看你如何去面对他。魏书生老师经常会教育学生正视问题的.存在,如在教育学生面对失败时,他首先与学生谈心,从学生角度、立场让学生说出心里的恐惧与不安,并为他开解。

  我想,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像魏书生老师一样,善待自己的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与失败,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喜欢、尊敬的老师。正如他所说:当孩子考试成绩不佳、心里焦虑、甚至产生自卑情绪时,家长、老师若帮助他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害处和清除的方法,引导回忆自己最成功、最辉煌的时刻,用那时的必胜心态激励自己去战胜自卑,孩子一定佩服您,说您善解人意。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豁然开朗,又恢复了往日的朝气,是魏老师拨亮了我心中的一盏灯,教我树立信心,努力拼搏。魏书生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总是尽最大的努力,不使自己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上,不去训斥他们,他让学生学会快快乐乐的读书,实实在在的生活。

读《好父母好家教》有感4

  最近又读了魏书生老师写的《好父母好家教》一书,感触很深。魏老师是一位成功的老师,更是一个神奇的班主任,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的点化都能“起死回生”。学生快乐的学习,健康成长。而且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考试成绩也往往能名列前茅。《好父母好家教》这本书也正是魏老师从班主任的视角出发回答家长们在孩子教育中所碰到的各类问题。同时他也是一位成功的家长,他的儿子20xx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了清华大学,20xx年出版了第一本书。

  《好父母好家教》这本书从如何批评孩子、教育子女德为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轻声细语的批评效果好、为家庭分忧能使孩子更坚强、该不该给孩子请家教等多个方面近七十种实际情况展开家教漫谈,为广大家长出谋划策,答疑解难。谈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我们感觉到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情在不同观点支配下进行处理后其结果是不同的,真是一本实在又实用的书籍。看完之后想到其实家教和学校教育一样都是孩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有效的整合体,我以前所碰到的不少问题都能从这里获得答案。

  与我家并不紧邻的邻家,有位母亲,我从未见过面,但是她刺耳的声音却常常响在耳际,尤其是夏季,门窗敞开,那位母亲高声斥责孩子的声音就会清晰地传过来,还会夹带骂声,而且声调会不时拔高,甚至走了调门,孩子会偶尔回几句,有时会在砰的撞门声中结束。我想那应该是个中学生吧,面对疯狂的母亲,他只能用一道门结束“战争”。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显然那位母亲的做法是树立了反面教材,但是像这样的父母却大有人在。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没有或缺乏自尊心的,或者没有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为了一点过错,或是唠叨不止,或是大声数落,甚至不分场合,不分时宜,孩子像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如果气往上撞,血往上涌,还会随意骂人,动手动脚,全然不顾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了。还以为这一次的教育会让孩子印象深刻,会起到约束的作用。而实质上这样的批评教育不但收效甚微,还会对孩子脆弱的心灵带来伤害,造成孩子不自信,心里压抑,或者久而久之,父母如此“教育”,会被孩子默默排斥,无声反抗,反而激起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失去了批评的效力。

  高声不代表有理,斥责打骂不表明深刻,真正能教育孩子改正错误的是父母的耐心和细心,压住自己的怒气,轻声细语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心平气和地告知正确的做法。约束人行为的是内心的自省和自制,孩子也是有思想有判断力的人,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细腻的`,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父母方法不当,甚至造成伤害,会留下终生难以弥补的印迹。

  都说孩子是花朵,可是花朵很娇嫩,很容易受到伤害,批评要注意方式,注意场合,要学会轻声细语,多一些理解宽容,让花朵自由绽放。看来书中说的一点都没错:现代家庭教育应该特别重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如在商店玩具柜台前孩子嚷着买玩具,父母越训斥,孩子越要买;父母声音越大,孩子哭得越厉害。其实这是孩子的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孩子哭是对父母大声斥责的抗议。孩子坚持买玩具,其实也不一定是非买不可,而是一时下不来台。采用轻声细语的批评的方式,体现出一种父母与孩子友好商量的姿态。这种姿态的结果是让孩子感到最终做出的决定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不是父母强加于他的。

  其实咱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大声训斥或批评孩子之后,孩子难受,咱们心里更难受,更后悔。总觉得发火发怒,伤害的不仅是孩子,伤害更重的还是自己。因为那时,我们自己受到了双重伤害:一是被自己所爱的孩子不理解,二是助长了爱训人、爱发火的坏脾气。

  俗话说:“伤树不伤皮,伤人不伤心。”孩子的自尊心是稚嫩的,如果由于我们批评方式不当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可是得不偿失的。现代家庭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一厢情愿,本着良好的动机却收到消极的后果。难得的是,很多家长改掉了大声训斥的习惯,采用了一种轻声细语的批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批评方式,孩子当然容易被感动。这也体现出家长举止的高雅。

  作为一名老师,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时刻都要提醒自己向魏书生老师学习,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读《好父母好家教》有感5

  《好父母好家教》这本书是中国教育界传奇人物魏书生的经典著作之一。学龄前的儿童,父母都会纠结,要不要开始教他识字,看书?还是像有的人说让孩子吃好,穿好,不得病,让孩子随便玩玩,只用养,不用教,教不好上学会更难教?书中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书里介绍了家庭教育中五个方面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德育——让孩子问爷爷好!奶奶好!学会礼貌打招呼。

  智育——告诉孩子这是草,那是树,这是电灯,那是星星。

  体育——引导孩子练习自己翻身,自己爬行,鼓励他扶着墙,颤巍巍地站起来,教他学迈步,学走路。

  美育——用花、用布娃娃逗她笑,引导她喜欢美,欣赏美。

  劳动教育——教孩子学拿筷子自己吃饭,学自己洗脸、洗小手绢;教他给爷爷奶奶盛饭,教他学会洗碗。

  这是小时候顶紧要的6年,不能随随便便放过去。效果区别在于,有的家庭教育是自觉的,有计划的,因此效果就好。有的是不自觉的,盲目的,随随便便的,所以效果就差。

  魏老师班级里张杰的母亲,从孩子一岁就耐心的,有计划的教育,所以女儿张杰就成长得出众,性格活泼、开朗,说话办事胆子都大,待人有礼貌,做事情持之以恒,识字量也多。另外一个李小华,说话吞吞吐吐,不愿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遇到困难爱哭,仔细一调查,原来小华的妈妈生怕委屈着女儿,对孩子百依百顺,只知娇惯,不重养,不重教,她总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

  书中还借鉴了民国初年的`广东省省长朱庆澜的一段话,他在任职期间的1916年,亲自撰写了一部《家庭教育》的著作,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6岁入学前、入学读书和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这三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三道染缸”。

  他说“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生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里6年教的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世界(社会)上,哪怕遇着坏朋友,坏染缸,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了。万一在家里6年,教的法子,养的法子不好,比如白丝一下缸已经染成黑底子,进了学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变成红色,那黑底子总是难退得去。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个半红半黑的。如果学生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到了世界上,再遇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自然变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丝总是白的,只看第一道染法如何。个个人生下来都是好的,只看6岁以前家里教法怎样。6年里肯费力,将来就受用不尽。”

  朱庆澜所说的“家庭似第一道染缸”的比喻,多有道理啊!孩子小的时候随你爱怎么教就怎么教,等他大了不容易教的时候去教,又费力,又无益。如今孩子13岁了,像李小华一样胆子小,在学校和同学玩的不好,容易生气;怕困难,遇到难题各种退缩,我们在入学前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总觉得大了就懂了,真是后悔啊!家里有6岁前的孩子,现在抓紧时间给孩子染上孩子喜欢、大人喜欢、社会需要的颜色吧!

读《好父母好家教》有感6

  “染缸”这一比喻很形象,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小孩子,都是一张白纸,都是一匹白丝,父母、爷爷、奶奶等家人就是画家,平其所好,任意在纸上,丝上浓妆涂抹,或者轻笔细描。读了这本书使我获益良好。使我重新认识到父母的责任。使我明白如何成为一个好父母,拥有良好的家教。

  有的家长,在孩子出发前,就设计好怎么教育,养育孩子,如: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坚持给孩子读书、唱歌与孩子聊天,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的滴滴,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的培养。

  如果父母随意养育孩子,任其自由发展,认为孩子吃好、喝好就行其它一律不重要。特别是学习、习惯、能力等方面更是不屑一顾。那么,孩子到了上学时,则,与其它精心养育的孩子相比差了一大截,也就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另外作为父母,千万应该谨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长要时时刻刻、时时处处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已给孩子树立典范。否则,将给孩子带了无法估计的损失。

  曾经有人问我,家长与孩子,仅仅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吗?如今我读了这本书,明白了父母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一言一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知道做孩子的朋友不容易,还需要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那么孩子一定会发自内心的爱父母、孝父母。父母也一定感觉自己和孩子的心贴近了。我们自己也在进入良师益友的过程中。

  不管是对家务劳动还是对教学的工作,不管是待人接物,还是对知己的学习,全是敷衍了事,应付差事。这些现象没能以前家长的重视,有的还为孩子开脱。说孩子小贪玩,不懂事。“树大自然直”再大些就好了。

  有些父母长对自己的孩子一天天膨胀的物质要求感到头疼。为了应付孩子家长常用“这东西你现在玩不了,以后一定给你买”,这个现在你不懂,等长大了在给你买。等话语来搪塞一时。这些说法可能当时很灵验,孩子不磨不哭闹了。但幼小的天真的心灵在企盼着“以后”“长大了”能得到心爱的东西。而“以后”“长大了”究竟兑现了没有呢?一些父母恐怕早忘得一干二净了。但他们能照猫画虎地去模仿,按照父母的样子去做。孩子不了解承诺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了解信誉意味这什么,他们更不了解失信将失去严肃的人格。因此他们可以对任何事情轻率的许诺,他们也一定对自己的诺言不负任何责任,就这样孩子就逐渐成为一个言而无信的人。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第一课堂的话,那么家庭教育就是第二课堂,是对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为了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也十分用心。从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自强意识入手。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意愿,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赞同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欣赏;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正直;支持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信任;赞同中的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爱。要想孩子优秀家长首先要优秀哦!

  总之,家教事小意义大“染缸”的大权全在父母啊!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因此,教育好孩子,培养孩子成才,不仅是社会和学校的事,更是每个家庭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承担起社会和家赋予我们的使命。努力把孩子教育成具有“四自五爱”思想感情的新世纪的好少年。

  说道教育孩子的方法,我的体会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育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最重要的是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好父母好家教》有感7

  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同时又是一位年轻的家长,因此教育孩子方面是肤浅的、渺小的,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我无法一一破解,常常觉得痛苦和疲惫,于是《好父母好家教》一书自然对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那深邃的思想深深地震撼着我,使我没有任何拒绝阅读的理由和力量。不久前,我细读了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的作者是人称“现代孔子”的魏书生,他是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同时又是一位成功的家长。他的教育思想光芒四射,家教经验独树一帜。

  书中的一个个事例道出了魏教授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理论指导和博采众帮独具特色的经验。可以这样说,读完这本书,我获得了许多及时有效的教育良方。本书蕴涵着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育实质和方向的大问题,如: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如何批评孩子)、教育子女德为先、后进生也能成就大事业……等,近七十种非常新鲜而又有活力的案例,实在又实用,言辞恳切,入情入理,令人心悦诚服。

  魏教授提倡特别重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他说:“平时,采用轻声细语的批评方式,体现出一种父母对孩子友好商量的'姿态,这种姿态的结果是让孩子感到最终做出的决定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不是父母强加于他的。”的确,对孩子是这样,对学生更是这样。可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大声训斥或批评孩子之后,孩子难受,咱们心里更难受、更后悔,总觉得发火发怒,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伤害更重的还是自己。孩子的自尊心是稚嫩的,如果由于我们批评方式不当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可是得不偿失的。

  魏教授在教育上成功的做法还有赏识教育。书中的一个事例让我记忆犹新:有两个全校最差的学生进了他的班,他说:“你们先做一件事,每人找到自己的优点。”这两个孩子说自己没有优点。魏教授说:“不可能,我都已替你找出两条了……”后进生对批评往往能非常镇静地对付,要给他们说优点,他们反倒脸红了。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学不好的,只考了8分。”魏教授说:“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又不看书,还能得8分,这是天赋哪!”这个差生就来劲了。魏教授就这样把孩子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脑神经激发起来了。这就是赏识的力量呀!看来,在教学中,我们还是多一些赏识为好,我们要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要把每一位后进生看成是大器晚成者,要关爱他们。想想爱迪生、爱因斯坦、达尔文、毕加索等上小学时不都是老师公认的差生吗?说到赏识,可能有不少同仁认为“你如果……就更好了”、“你要是……老师就更喜欢你了”这样的话语是廉价的赏识,可我经常用。我想观点不一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作为第一线的老师,不是去证明许多教法的没道理,而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学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与自己有用的花粉,酿造自己教学的蜜。

读《好父母好家教》有感8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意义重大,为人父母者,责无旁贷。

  虽然自己身为老师,但作为一名家长,我时常被自己的孩子"折磨"的异常疲惫,一筹莫展。此时,我们工作室李团团老师向我推荐了《好父母好家教》这本书。

  这本书是魏书生教授所写。他从如何批评孩子、教育子女德为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轻声细语的批评效果好、为家庭分忧能使孩子更坚强、该不该给孩子请家教......等七十种实际情况展开家教漫谈,为广大家长出谋划策,答疑解难。

  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我们感觉到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情在不同观点支配下进行处理后其结果是不同的。本书实在又实用,言辞恳切,入情入理,令人心悦诚服。

  常言道:养孩子容易,教育孩子可太难了。

  首先本书第3页讲:“家庭似第一道染缸”,这一比喻真的很形象。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小孩子都是一张白纸。

  父母、爷爷、奶奶等家人就是画家。使我重新认识到父母的责任,使我明白如何成为一个好父母,拥有良好的家教。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德、智、体、美、劳五个教育方面,在家庭教育中的全面性和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一个孩子日积月累的品德,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启蒙与延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的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最重要的是因人而异,自势利导,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信的效果。

  其次,魏教授提倡特别重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在本书第41页主要讲了"轻声细语的批评效果"。他说:"平时,采用轻声细语的批评方式,体现出一种父母对孩子友好商量的姿态,这种姿态的结果是让孩子感到最终做出的决定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不是父母强加于他的。"

  的确,对孩子是这样,对学生更是这样。可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大声训斥或批评孩子之后,孩子难受,咱们心里更难受、更后悔,总觉得发火发怒,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伤害更重的还是自己。

  孩子的自尊心是稚嫩的,如果由于我们批评方式不当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可是得不偿失的。其实这是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批评方式,孩子当然容易感动,也体现出家长举止的高雅。

  读了这本书,我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能健康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结合书中所讲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成长,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做孩子心目中的好妈妈,做孩子的好老师,更要做孩子的好朋友。

【读《好父母好家教》有感】相关文章:

弘扬好家教好家风心得06-22

好家风好家训征文03-24

把书读好阅读答案07-23

什么专业好就业前景好07-25

创业,全职好,还是兼职好?08-02

好家风好家训优秀的征文04-06

好家训好家风优秀征文03-24

中秋节送父母什么礼物好09-23

读《好的孤独》有感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