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武士道》有感

时间:2023-11-22 06:58: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武士道》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武士道》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武士道》有感1

  相信每个民族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传承,随着文化交流的开展,更多人会好奇其它国家究竟如何,那些看似愚蠢呆板的决定又由谁提出?对此,新渡户稻造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日本文化,把根植于自己的武士道从头梳理一番。

  庆幸1899年还不同网络,相对闭塞的环境让本书更加纯粹→纯粹从一个普通日本人来介绍自己同胞的共性。何况新渡户稻造已经在外国生活很久,对于中国的孔孟之道,西方的莎士比亚与圣经理解深刻。倒是很充分的把自己观点表述出来。

  幸好书籍本身不会强迫你接受它的信仰。所以,针对书中个人不赞同的地方,读者们大可单纯了解不必深究,权当特定时期特定民族的特殊传统在作祟吧。虽然这种思想确实很难理解。

  笼统介绍下本版《武士道》,是由作者修改的13版翻译而成,是初版8年后的作品。但作者仍未能很好的把“孝”诠释出来,通篇描述“忠”的思想发展史。不免让人觉得太过刚直难变通,过刚易折。也不难理解为何数十年后开始大肆进行军事扩充行动了。不到200页的书,大篇幅讨论武士的起源于发展,武士道的特点与对日本民众的影戏,则从日常行为来分析说明。此外,作者坚信武士道的持久性与永恒性,也代表那时他的信念吧。虽然事事总是未能如愿,珍珠港事件更是让他营造的“太平洋之桥”局面彻底崩塌瓦解。

  读过木桶理论的人,都知道短板才起到关键作用。而作者宣称的武士道,由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组成。单纯追求哪一方面,都会让武士道失衡,如何让外国人更充分的理解这些精神呢?作者横向对比西方骑士精神,说明二者相似。又从中国的孔孟之道来论证这些理念的发展有理可循。但我很难认同作者把武士的牺牲对比耶稣的奉献。还是那句话,本书只是用来启蒙,所以,大可不接受那些不认同的观点。

  而书中,对作者认同的'武士道描述,可谓极其详尽:譬如一场剖腹,华丽的仿佛灵魂真的会透过腹部展示出来。一板一眼的端正,也让我与当场参加的外国人震撼又费解。能确信,武士道如同血液般渗透了日本人的内心深处。从行为到思想,很多难解的习惯一旦联想武士道,统统都能获得解答。

  新渡户稻造作为一名知识渊博,渴望改革的先进分子。尽努力通过自己让别人更了解武士道在日本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很明显,他本人就是一个纯粹的武士,他所信奉,乃至遵守的,都是耳濡目染的武士精神。不过,刚结束闭关锁国半世纪的日本,思想上必然有局限性,那些根植灵魂的传统未必都是对的,可依然无法撼动本书在历史进程起到的意义:它让更多人更好的了解刚要转变的日本,普通人心中的彷徨与坚定。

读《武士道》有感2

  如果说《菊与刀》是美国人的旁观者清,那么《武士道》则是日本人的自知之明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最后一章:“武士道的未来”作者对于武士道的没落所流露出的悲愤令人动容,这使我不得不联想作为一个东方的古国,中国,在今天我们的传统的'文化也在逐渐受到外来文化和那些功利主义的侵染,我们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美德,变得无所敬畏

  每当社会上传出那些令人震惊的新闻我都隐约觉得我们的民族也许真的走到了尽头,那些流行文化确实太过于耀眼,也非常能够满足人们的虚荣和贪婪,这种功利主义的危害之处在于它走向极端的时候。倘若一个民族的大部分人都抱有爱慕虚荣贪生怕死的念头,在灾难面前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抱怨、恐慌和等待,等待着大难临头,去唾骂那些本应该负责的人,可是觉醒的时候早已为时已晚

  其实有很多类似于这种观点的电影作品,例如《猜火车》、《搏击俱乐部》,诸如此类的作品有好多,这些作品都在讨论着在这个商品社会当中,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长大之后才发现现实生活和儿时受到的教育背道而驰,生活并不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儿,随后我们开始变得顺从这个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定要迷失自我

  希望人们能常读读这本书,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荣誉,去牺牲肉体上的享受以换来精神上的饱满,去战胜内心的恐惧来完善自己,可能这个世界上多一个人读这本书,便少了一个干涸的灵魂

读《武士道》有感3

  武士道不同于神道。一夜读完,实觉被作者认为是伦理体系的武士道,其来源大约主要是儒学,或者说包含中国儒释杂家学说在内的伦理体系,另外结合了唐代之好武任侠精神,并发挥到极致。其体系之中,好勇源自任侠精神,武士道之推崇剑,可资证明唐风于日本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性;所推崇的正直、勇气、仁慈、忠义、克制等无不源于儒学,而且是自孔孟至王阳明以下的儒学。两相揉合,便成武士道,儒而尚武并重也算日本人的创造了。当然,这也是由于儒家之刚健与侠者之尚武的精神有可勾稽关联之处。

  在此之外,武士道之发展到极致也可算偏执到极致的招牌标志,就是为忠义而剖腹自杀的“行为艺术”了。其原因应在于日本“超长期”的诸侯割据乱战不止的封建历史,各权臣或诸侯养武士自重,尤重“忠义”,只是乃忠义于“养主”的'忠义,而非中国之“忠君”。这也许就是日本历史中胜则恶贯满盈败也能尽奉强者的精神来源。前倨而后恭,这哪是真儒者的忠义刚健,历史塑造民族性格的法力真可叹为观止。

  明治重尊皇权,二战后虚尊天皇,正是凝系日本的对症之药。

  作者作为自由主义者,虽将日本民族精神的养成寄望于化,但仍对武士道大发辩护宏论,视为国之血脉,难怪日本后有一战二战的兴恶作浪。

  除此,别有一管见,当今日本,经美国麦氏改造而后,武士道之负面因素渐消,但极右翼势力单薄而又占一定话语权,当还与武士道的余毒有关,因为武士道传统上是封闭化的精英主义的,所以仍有话语权。对比而言,中国的儒家大约因为皇权下的平民化选拔制度而先被驯养,游侠骑士之尚武再被改造过的儒家改造,进而由近现代对儒家的破坏,两者就几乎损失殆尽了,所以只余尽言孔方的市侩气和好勇斗狠的戾气罢。

  读此书,再结合迪克《菊花与刀》、戴季陶《日本论》,综合中美日三个视角,应可大致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日本民族了。

  整书翻译相当不错,流畅优雅。个别地方或有印刷错误,二三处可能不尽准确,但一点也不影响阅读。

读《武士道》有感4

  平心而论,作者视野很广,这样一本小书中几乎做到了旁征博引。只不过不能客观看待武士道的教条及影响,用各种似是而非的逻辑论证其正当性,极力护短不免可笑。

  对武士道略有批判,不过很有分寸,点到为止而且往往会提出这种诡异的行为乃是为了“更高的价值”。另一个特点是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引用思想家言论的句子,然而必然加上一句“这是我们老祖宗早就有的”,试图以此论证其合理性和高明,把表面现象相同当成本质相同,在民族情感的`干扰下有失水准。

  说到武士道我首先想到的一个人是西右卫门,就是那个下巴分两半的武士,出门永远带把刀,好象有时左右各挂一把,简直帅极了。接下来眼前就蹦出俩字--切腹,好象这种自杀方式只属于日本的武士道,比起拿剑在脖子一抹这么潇洒飘逸的自杀动作显得太笨拙和血腥

  了,后来看了小津的同名电影才知道切腹只是个形式,一般不能切了马上就和世界说再见,需要后边有个帮忙的再补上一刀,这有些象日本茶道,明明可以一口闷,却要搞出许多花活来增加观赏性,也是,要不旁边围一群人看什么呀。小挨日本就是能琢磨,在拍AV上更是体现了他们这方面的才能,具体的我就不说明了,五个字--我爱爱田友,四个字--矮服了日!这本书写的不咋地。看的出作者读了不少书,消化的也不错,这从他的排泄物形状就能看出来,我就象是拣驴粪蛋儿的,跟了一段,拣了不少,累了,抽根烟歇会。

读《武士道》有感5

  终于将《武士道》这本书读完,由于不是连贯读完,只有一些记忆中阅读时候的感想。这本书让我真正了解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而不再是电影电视中那么肤浅。

  新渡户稻造写的这本向所有人解读武士道精神的书其实不能称之为诠释,他做为日本人,对于自己国家传统精神的信仰处于何等崇高的地位,我可以理解,因此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也只能尽量客观。

  武士道来源于中国的儒教和佛教,可就是武士道的精神,将日本打造成一个兼具忍耐与强悍、残暴与同情、霸道与谦逊、诚实与狡诈、荣誉与生命、孝道与忠义于一体的民族个性。

  "武士道"的"道"并非"花道"、"茶道"、"剑道"、"跆拳道"、"无间道"的"道",而是"道德"的简称。换言之,"武士道"即"武士的道德"。就像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论述的,武士道作为一种道德体系,其主要思想资源是中国的儒家学说。换言之,武士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衍生物。但是似乎武士道又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另一个极端,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武士道对忠义及荣誉的解释,日本的武士最看中的是忠义,似乎为了忠义,付出一切都是可以的,如果主人被打败,而自己没有实力抗衡对方,日本的武士就会隐忍(忍,在日本武士道中,是勇气的象征)为了报主人的`仇,连家人都可以放弃,甚至有将自己妻子献给敌人换取信任的,人在忍受耻辱时会爆发出极其强大的潜力,在武士眼中,与荣誉相比,生命本身似乎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很多武士在失败后的切腹自杀,在日本古代解剖中,腹部是爱情于灵魂所在,当武士在任务失败后,为了找寻失去的荣誉,他们会选择切腹,不需要道德或者宗教的理由,仅仅是荣誉,就足够让武士们献身了,读后感《武士道读后感》。剖腹的原因,主要包括――

  1、战争失败

  2、引责:对过失承担责任

  3、牺牲: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

  4、谏死:为了劝谏主君

  5、名誉:为保住自己的脸面殉死

  6、先腹: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7、追腹:义腹为了尽士道义理

  8、论腹:为了树立名声

  9、商腹: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10、诘腹无念腹: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11愤腹: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12刑死:武士专用的刑罚

  武士道的课程很多,由击剑、箭术、柔道、马术、矛术、兵法、书法、道德、文学以及历史等组成,武士的课程没有数学,他们不需要精确的计算能力,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经济的概念,他们从小就被教导要节俭,正是因为这样,武士道才得以避免种种钱财之弊。

  在《武士道》一书中,作者把这种精神提高到相当完美的境界,似乎每个武士都是圣人,武士的道德就是日本所有人道德的标准,我没有亲身接触过武士,不敢狂言,但是书中一些提到的例子,让我觉得,武士道就是最好的皇权拥护,将所有拥护主人的行为都称为美德,不管在过程中付出什么代价,即使是武士家人的生命。想想我就觉得毛骨悚然,虽然这样的确能造就一个帝国的强大,但是这个帝国没有一个人了,都成了封建统治的牺牲品了。

  武士道,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封建时代的君臣思想,但由于发展的过程中掺杂了太多军事以外的东西,竟成为日本文化的代名词。其实,武士道本身并没有正邪之分,但日本武士道在日本走向法西斯的过程中,的确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但真正给亚洲国家带来苦难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国思想和皇国史观教育。

  武士道并不代表日本,至少不能代表今天的日本。原因很简单,武士道是鄙视商人的。今天日本社会的主流是商业文化,尽管还有一些日本人迷恋武士道,但日本主流文化已经改变,严苛的武士道生活更是一去不复返,武士道早已随风凋零。

读《武士道》有感6

  说到日本,人们不仅会联想起樱花,也会联想到武士道。武士道作为我国的典型元素之一,与樱花一样闻名海内外。武士道与樱花同属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然而,两者对日本社会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形成的作用却不可相提并论。樱花不过是日本的国花而已,即使寄托了日本人对于人生的某种理想,也只是日本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武士道则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构成日本民族代表性的思想景观。武士道作为日本社会独特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制约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1000多年漫长岁月里,对日本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在日本政治史、思想史、教育史和军事史上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日本民族心理的深层积淀。

  日本的武士相当于现今的中产阶层,是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相较之下,中国却没有武士这一群体,独有士阶层,而这一阶层也因为客观原因没落消失。本文通过比较古代中国和日本地理、经济以及政治的差异,探讨为什么中国没有武士道。

  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代,谁拥有更多土地,谁就能供养更多军队,也就拥有更强的权力,所以就有了专门供养一个阶层来争夺和占领土地,那就是武士。不独日本,在上古中国,武士阶层也存在了一段时间,但绝没有日本这样的持续久,12世纪中叶,武士在“保元、平治之乱”后形成独立的阶级,并在随后的“源平大战”中以刀剑夺取国家政权,之后日本社会进入近700年的军政时代,乃至近代。1885—1945年的29位首相中,武士或武士出身者多达25位,超过六分之五。

  长期以来我都对日本的文化,日本这种勇于切割自己肚子行为所寄存的文化气候很好奇,不可否认我很厌恶日本人,但小日本能够在2战后迅速的恢复,能够在美国人用军舰敲开大门口急速的发展,这也是让人回避不了的事实。日本武士同时具有忠诚大名跟随时改换新的大名这两种在中国文化中矛盾的行为,这也是另我好奇的。作者从他自己的角度带领我认识了一下小日本的武士道文化。 封建社会中部分人员从农耕中逐步脱离出来,成为了武士,这些人员不参加农业劳动,依靠刀剑成为了一个比农业人员高一个级别的阶级,这是武士道文化产生的阶级基础。日本的文化从中国汉唐文化中吸收了很多,包括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认知,包括他们从禅宗学来的日式禅宗,我下面从几个角度来说明我从书中看到的武士道。

  首先我们来说说教育与基础思想,小日本武士阶级从小接受的是如何使用刀剑,如何击倒敌人的技巧,思想上他们学到的是忠诚是需要交换的,主君赐予武士土地,保证武士在土地上的.权利,武士对主君抱有忠诚,但是日本一直没有系统的体系性质的书籍,比如中国的论语。这也导致了在日本历史上一旦对主君的忠诚跟其他情况矛盾的时候并没有一种统一的解决办法。中国版本肯定就有什么忠义不能两全,日本没有所以这就完全看个人了,有的人为了家族被判主君,有的人为了主君与家族对立,有的父子俩人分别服侍不同的主君导致刀剑相向。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早就固定好了主次的情况,日本的这种不确定很难说清楚是因为他们的封建社会发展的不完全,还是什么原因。

  其次日本的独特禅学与他们的道义,日本的禅宗在短短的日本历史上占有很大的地位,众多武士都拜禅师为师,但学习的并不是放下屠刀,学习的是如何能够用平静的心去杀戮,一个武士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心中的宁静才是他们文化追求的方向。可以在日本切腹的仪式上看出,武士在切腹后身体是要求向前倾倒的,在他们看来向后倒是一种耻辱。战争中吟诗更是日本武士的一个特点,他们的文化将附庸风雅与杀戮的战争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他们的逐利,武士阶级毫不掩饰他们追逐名利的行为,例如在战场不知名的角落战死,在武士中称为犬死,是一种不光荣的死亡,他们试图在战场最耀眼的地方战斗去战死。

  最后就是我对于日本武士文化的一些理解了,武士道所尊崇的是一条追求名利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任何阻挡逐利道路的都会被抛弃或者消灭。当主君不能赐予武士土地的时候,武士可以立刻抛弃这个主君更换新的主君,这种文化的底蕴造就了小日本对于利益的莫名追求。不同的文化系统很难理解不同文化的精神。

  一本书的精髓很难用一点点文字都表达出来,我所记述的不过是我看到的触动我较深的方面,就好比书中对于优雅的定义,我相信这个定义我会记录一辈子。

  我一向反对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折腾成一锅粥,号称文化传统。就中国来说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艺术作品,千差万别。 现在非得把这一切杂揉在一起,笼统的要现在的中国人继承,分明是胡扯。

  好比读着唐诗300首,唱着元曲,哼着评书,这么一折腾谁知道他体会的是怎样的文化?怎样的传统?几千年的文化,在历朝就知道读论语的费柴手中,去其精华,取其糟泊。到现在媒体还不能真正的想说什么说什么,这样的文化有什么可以骄傲的?龙的传人? 唉过了愤青的年纪,满腔的热血在不断泼来的冷水间腾起最后的水雾,希望我在这社会中还能做好我自己。

读《武士道》有感7

  一、新渡户稻造与《武士道》

  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了解其传统文化,或是传统精神。因为它往往蕴含一个民族的全部基因。而“武士道是一本整个国家的动力和民族的情感寄托”。武士道是如何打造成一个兼具忍耐与强悍、残暴与同情、霸道与谦逊、诚实与狡诈、荣誉与生命、孝道与忠义于一体的民族个性呢?日本思想家、国际政治活动家新渡户稻造写的《武士道》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1899年英文初版。其中详细阐述了义、勇、仁、礼、名誉、忠义等道德。年以后有数版日文版。

  1900年,对于日本来说另一个重要的事件是,了解西方需求和思维习惯的思想家、教育家、国际关系协调家新渡户稻造(1862—1933)用英语写就了《武士道》,把事实上在江户时代末期已经解体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当时的日本需要加以重新解释和描述。经过新渡户“国际化表述”之后的“武士道”精神,成为欧美国家探究日本价值与伦理的重要依据,对当时日本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当代宗教学者罗伯特N贝拉(RobertN.BeHah)在《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中说:“这是因为武土体现了或应该体现了日本的中心价值,事实上武士道的伦理在德川时代及近代已成了国家伦理,至少占有了国家伦理的大部分。”而武士道所倡导的伦理道德的核心,恰如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指明的那样:“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土道的最丰富的渊源。……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土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

  二、武士道精神内涵的具体解析

  1.武士道精神形成的来源解析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十分复杂,《武士道》认为有三个来源:

  佛教。佛教给予武士道以平静地听凭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恬静地服从,面临危险和灾祸像禁欲主义者那样沉着,卑生而亲死的心境。武士坐禅是为了磨励个性,锻炼意志,超越自我,求得一种无欲则刚的澄明心境,以便在静谧中积蓄力量,在禁欲中摆脱烦恼。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战斗中镇静自若,在危急关头从容赴死。因为武士道即意味着坚决去死,武士的生活时刻伴随着死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坐禅修行能使武士镇定地走向死亡,这是武士好禅的根本原因。

  神道。佛教所未能给予武士道的忠诚,对祖先的尊敬以及对父母的孝行,是其他任何宗教所没有教导过的东西,靠这些对武士的傲慢性格赋予了服从性。武士道的主要思想还来源于日本固有的民族思想文化,即神道。神道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其所内含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皇一体、万世一系政治教理,成为武士道的重要思想渊源。神道神话中对国土来源的记载和对神圣国土的赞美,是激发武士爱国热情的重要因素。而由祖先崇拜演化出来的对天皇权威的绝对崇拜,则成为武士忠君爱国的力量源泉。

  儒学。在漫长的传统社会,儒学一直是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意识形态。正如赖肖尔所说:“儒教对日本的影响大概比任何一种传统、宗教或哲学对日本的影响都大。”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的教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以及朋友之间的五伦之道,早在经书从中国输入以前,就是我们民族本能地认识到了的”“孔子的贵族的保守的言论,极其适应了武士政治家的要求”。儒家传入日本之后,与日本固有的神道相融合,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国民精神,支配日本国民的道德,形成武士道。

  2.武士道的精神精髓之一:义与忠

  武士道是日本的一种特殊文化。它最初是以武士的行动为基点,逐步发展成武士群体的一种行为习惯,并随着武士成为统治阶级,这种行为习惯进一步内化为观念和精神。今天,即使武士道的行为基础和精神基础都已不存在了,但它作为日本所独有的文化仍深深影响着每一个日本人。

  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的渊源,不外乎佛教、神道以及孔子的教诲。而“至于说到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并且“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他的强有力的而且常常是颇为平民的说法,对于具有同情心品质的人很有魅力。”在这里,新渡户稻造已经认识到了儒家对武士道的巨大影响。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已经看到了孟子颇为平民性的思想对武士道的影响之巨。我们知道,孔子的学说以“仁与礼”为核心。

  而孟子的学说则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以“仁义”为核心。据杨伯峻的统计,“义”在《论语》中出现过24次,多数可释为正确的道理。如“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信近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等等。而义在《孟子》当中,出现频率大大提高,且词义有所变化,变为“正义”。如“义不杀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新渡户稻造则多沿袭了孟子的思想,认为“义,人路也。”然而,“义”与“忠”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种矛盾呢?我们知道“忠”往往是统治者对臣子的一种要求,是从上到下的。而“义”若作“正义”解,则是武士对一种人生理想的追求,即新渡户稻造所说的“义士一条人们要重新获得丧失了的乐园所应走的'笔直而又狭窄的路。”而若按新渡户稻造的另一解释,作“义理”,即“责任”讲,则可看作是在武士同僚之间,自发形成的一种相互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例子来看待这个问题。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有两段论述。

  如第七章《情义最难接受》中:与对姻亲的情义相比,大多数日本人更重视的重大传统“情义”,是武士对主君及其同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重视名誉的人对其上级及同辈所尽的忠诚。很多传统文化作品颂扬这种“情义”性的义务,视为武士的德行。在德川氏未统一全国以前的日本,这种德行之重大在人们心目中超过当时的“忠”,即对将军的义务。在十二世纪,源氏将军要求一位大名引渡他所庇护的敌对领主,那位大名写的回信至今保存。他对自己的“情义”受到非难表示强烈愤慨,甚至拒绝以忠的名义背叛情义。他写道“:对于公务,余个人无能为力,但武士重名誉,武士之间的情义乃永恒之真理”,也就是说,它超越将军的权力。他拒绝对“所尊敬者背信弃义”。

  地缘环境的隔绝性、幕藩体制的松散性,尤其是武士经济来源的单一性,决定了武士道具体的“忠”是单向的和绝对的。“忠”在武士道里专指臣下对主君的忠,武士对主君不存在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任何主君对臣下而言都是惟一的,所谓君即便不君,臣亦不可不臣。因此,武士道“忠”的伦理脉络是单向性的,即自下而上。武士道强调要忠诚、信义、勇敢、节俭、寡欲、廉耻,“忠”居于武士道之首,处于至上的地位。“它是把各种封建道德联结成一个匀称的拱门的拱心石”3.武士道的精神精髓之二:作为武士心魂的刀是日本武士传统的一个重要标记。《武士道》一书特地写了一章:《刀——武土之魂》。武士幼小时就开始练习使刀,十五岁正式佩刀。刀不仅是护身之器,而且是忠义和名誉的象征。通常,刀必须装饰在书房或者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夜里则置于枕边,伸手可触。如果谁不小心跨过武士放在床铺上的刀,那就很可能大祸临头。后来,我在其他博物馆的玻璃橱中看到了长短不一的佩刀:隐隐的纹理,锋刃寒光凛冽,用新渡户稻造的话说,“它的弯度把最卓越的美和最强大的力结合在一起”。

  日本,刀是至尊。日本的刀术风格奇诡。电影之中一身黑衣的忍者蒙起了脸——刀术就是他们的语言。压低身姿,拖刀疾跑,双手握刀运转如风,迅捷无比的一击随即退步收刀,片刻之后对手才慢慢地瘫软在地。迅捷无比的一击—般的凌空一刀。刀象征了忠义和名誉。某些时候,锋利的刀刃必须指向自己——同样为了忠义和名誉。这就是日本著名的切腹自杀。对于武土说来,切腹自杀包含了庄严、勇气、坚忍和美。

  《武士道》的切腹自杀描写:再一次行完礼后,善三郎把上友脱到系带那里裸露到腰部,为了不至于向后仰面倒下,按照惯例,小心地将两个袖子掖进膝盖下面。这是因为日本武士必须向前伏下而死。他沉思一会坚定地拿起放在面前的短刀,好像喜欢得依依不舍似的注视着它,看来暂时在集中临终的念头,但很快便深深地刺入左腹,慢慢地拉向右腹,再拉回来,稍微向上一划。在这非常痛苦的动作中间,他的面部肌肉一动也不动。他拔出短刀,身体屈向前面,伸出了脖子。痛苦的表情这时才掠过了他的面部,但并没有发出一点声音。直到此时一直蹲在他旁边、纹丝不动地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的断头人,不慌不忙站了起来,转瞬间高高挥起大刀。刀光一闪,味喀一声唤咯倒下,一击之下便身首异处。

  武士要投入战斗,就必须拥有相应的战斗武器。在冷兵器时代,刀剑是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武器。刀剑作为战斗武器,在许多民族的历史上都曾起过重要作用,但鲜有民族像日本人那样对刀剑怀有一种膜拜心理和宗教感情。如前所述,在神道祭祀中,剑就被作为神体来祭祀,人们视剑如神。在武士时代,刀剑的地位被进一步提升,“剑既是进入天国的钥匙,也是进入地狱的钥匙。”刀是武士忠诚和名誉的象征,是武士的心魂。

【读《武士道》有感】相关文章:

读《窃读记》有感06-18

读窃读记有感06-09

读《窃读记》有感06-28

读《学弈》有感,读《学弈》有感作文11-15

热门读《窃读记》有感12-27

[热门]读《窃读记》有感10-07

读匆匆有感07-19

读《杞人忧天》有感08-25

读《活着》有感08-02

读《活法》有感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