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说》读后感1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句话就是说:无论哪3个人在一起,其中最少一个能成为我的老师。也就是至少一人能比我强一点或几点。《师说》是韩愈写给一个叫李蟠的人的。李蟠喜欢读古文,六艺经传样样都会。韩愈想鼓励他,便写了《师说》一文。韩愈在《师说》中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能称为“老师”的,不分贵贱,不分长少,只要有比我好的人,我就能拜他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确是这样,老师是负责传道、授业与解惑的。能同时拥有这三者的人,就可以被称为“师”。因此,老师不一定要比我大,也不一定地位比我高,只要有比我好的人,就能称他为师。比如孔子,他的老师有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这么高明的“圣人”也有这么多老师,而他的老师的地位也不一定有孔子这么高呀!
现在,也是如此。我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问同学,也可以问老爸老妈,有些关于电脑的问题,同学们向我问过;有此奇怪的问题,我也告诉过老爸老妈。
所以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要不如老师。
《师说》读后感2
我翻了一下《古文观止》这本书就立马抱怨看不懂,于是妈妈叫我先看《师说》这篇文章,好理解一些。我借着注示,慢慢看懂了这篇充满哲理的文言文。
《师说》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抨击当时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坏风气。韩愈指出,人人都要从师学习,老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从事的原则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分长幼,不论贵贱;老师和学生之间,“师不心贤于弟,弟子不必不如师”,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篇文章,有一部分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相同道理的。我从文中知道了那时竟有人以从师为耻。文章告诉我,只要有人知道了一些你不知道的知识,他无论是谁,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我们现实中也是一样的。有不懂的',就要香身边的人询问。与其不懂装懂,还不如切切实实地去弄个水落石出。
所以,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是老师。
《师说》读后感3
通过阅读文言课文《师说》,并且通过译文的理解,我有了很多感触,也深受启发。
《师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就连圣人也有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因此当我们遇到问题不懂的时候,就应该不耻下问,不要觉得问别人好像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师说》当中的一个核心句子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就是说,但凡有道理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师的存在。按照最新的翻译来说,就是只有一定领域空间的地方,就有这个领域的能手。
是的,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多姿多彩、奥秘无穷,领域繁多的。尽管一些人在一定领域取得了不俗成绩,可是在其他领域毕竟存在生疏不懂的地方。当面临了其他领域的问题时候,就要懂得去请教其他领域的能手。而那些士大夫非常保守昏庸,而且好面子,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可是他们正因为耻于下问正一步步成为废材庸才,他们最终难逃遭淘汰的命运。
总的来说,《师说》绝对是一篇经典的文言课文,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领悟其中真意。
【《师说》读后感】相关文章:
师说说课稿01-18
《师说》教学设计06-27
《师说》读后感11-02
师说读后感06-08
师说说课稿优秀03-07
师说教学设计02-07
师说读后感(精选19篇)08-03
师说读后感8篇03-21
师说读后感7篇02-27
《师说》读后感5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