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3-10-24 10:18: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例1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例14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不喜张爱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红尘的姿态。不喜冰心,因为总觉她才具不够。杨绛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丽又不失灵动。至于萧红啊,我只晓得,她是个纤细敏感的女子,人生欢乐不多,颇为命苦。今日这才拾起她的绝笔之作《呼兰河传》,读罢,更觉其人生荒凉悲苦。

  这部带着自传性质的小说,她开篇就写,“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我蹙了蹙眉,寻思这下笔是不是有点过猛。读到那杀人杀物的大水坑,摇了摇头,这呼兰河这城,可关了一群单纯至自私的怪物。读至“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我又为这小城添增了四字“荒凉”与“平实”。我开始惶恐起来,我的人生轨迹不也如此吗?我的岁月岂不是这样被磋磨掉的吗?

  “大先生”鲁迅称萧红的文字是有“灵气的”。我初读并不以为然,总想她的`文字过于随意,天真,干净,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写“我的家很荒凉”,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语?但只要仔细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里是天真,简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关系。……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死……挖个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

  萧红的文字,看起来真是素净天真,但正是这份“天真”,让笔下人物更显荒诞冷漠与张力十足。胡家二媳妇折磨童养媳,她道,“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人在气头上还管得这个那个,因此我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她以为自己是为她着想,以为自己面慈心善,这种天真的残酷是不是更显得可怕可恨?至于那冷眼旁观、落井下石,却还标榜自己善良的人们,可不就应了鲁迅先生所谓的“吃人”吗?

  萧红漂泊无定写童年,写得哪里有只是童年?萧红的童年,不见得有多欢喜,父亲暴虐,母亲寡淡,只要一个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么关系,毕竟有这么一个人温暖着她。所以,她笔下如同死城的呼兰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鸟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童年,祖父,后园,成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当年萧红满心欢喜地对萧军讲:“三郎,我并不是残忍。我只是喜欢看你立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立起,这期间,正有说不出的风月。”及至她在书中写“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里,终沉淀成“平静的荒凉”。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开始读《呼兰河传》,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好像一点儿情感都没有?为什么除祖父外,人们都是那么地自私自利?为什么他们不但不认为损人利己的行为很可耻,不同情收到伤害的人,反而会像看戏一样叫好,或是哈哈大笑?这些场面像一把把尖刀刺进我的心,又仿佛将我置于冰天雪地,被冷漠的人心冻得阵阵颤抖。

  我一直相信,人都是有请的,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不论生存多么艰难。若不是那一份情,奥茨怎会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而选择走向暴风雪中的死神?若不是那一份情,余秋雨笔下的信客怎会数十年如一日地顶着重重压力奔走于城乡间,只为不辜负老信客的嘱托?于是,我不敢相信,呼兰河的人们,怎么这般自私无情。是的,极端的自私无情——对和自己亲近的人更好,这是人之常情,可书中的人,连父母去世都不会很悲伤,连自己的女儿要嫁给穷人家受罪,亲娘也只撇一句:"这都是你的命!"

  看到后面,我渐渐明白,自私和无情,原来都是一个表象。自私源于资源匮乏,而无情则是由于精神的空虚。

  我们都是凡人,在资源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时,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呼兰河的资源有多匮乏?"人们对待叫花子们是很平凡的".为什么很"平凡",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样不幸的'人太多啦!再有,人们连每顿饭都要精打细算,又如何去顾及他人呢?

  再来看他们的生活状态。"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这将是多么无聊、空虚的一生啊!呼兰河的人们只有一个目标:活着。纵使遭遇了再大的不幸,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只有一个继续平静地活着!心中就是再悲痛,大哭上几场,到头来还是要面对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这样活着。看起来他们活得有意义("为了吃饭穿衣"),可事实应该是,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啊!于是,我们从这"不假思索"的回答中听出了深深的无奈。他们一定是想过"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表面的"不假思索"也许是被他们思索过无数遍的结果!可是,得到了答案又能怎么样呢?况且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于是他们发现,与其纠缠于这个问题,还不如想想有什么办法赚钱!这样活着,当然会极度空虚——这和等死有什么区别?则这种极度的空虚下,人们的"娱乐"就显得残酷而又苦涩。一是拿别人的不幸取乐,小说中的说法就是"说长道短";二是迷信。每天生活在说长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么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也许,在稀缺的物质和空虚的精神下,自私和无情会是唯一的选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萧红的书,这是我第一次看,竟觉得再没有一个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句,最平常不过,却在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泪。

  常道人生是苦乐参半,有时乐观一点,就把吃苦当吃补,斩钉截铁对自己说只要努力奋斗,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松懈,不敢退缩,脸上带笑,心也要拿钢筋水泥加固过,就怕一旦动摇再难鼓起勇气。这人生啊,说不艰辛是骗人的。若碰上某个深夜心思彷徨的时候,看到凄婉的文字,不自觉就会放缓了呼吸,放松了情绪,任寂寞席卷而来。想着罢了罢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呼兰河传》更像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当然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东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没见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慢慢向下游漂,漂着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萧红的文字,总是无止尽地沉落下坠,看着让人又喜欢又心疼。这样的女子纤细敏感偏偏缺少足够的爱,她童年时,母亲父亲都不喜她,唯一亲厚的爷爷没有多久也去世了,当诺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却还有一生的路要走,而这一生,荆棘满路,无人相伴,究竟要怎么走。

  满篇满纸,都是回忆,满眼满心,都是萧索。这书不该看的,看了要有心魔。佛家说,你若望向深渊,深渊也会回望你,我只怕,萧红她已在深渊。芸芸众生,各有自己的无奈挣扎,保不准什么时候一个念头就放任自己坠落,跌进无边黑暗里,永远永远都不想醒来。而我绝对不能这样,我连那个崖边都不可以靠近。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蚀出的大坑,可以填上;松动的围墙,可以修补;悲凉的人生,却有什么方法补救?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呼兰河传》就描述着萧红的童年,她的童年,虽然艰苦。但和呼兰河一起度过的那段美妙时光,总是在她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于是,她写了这本《呼兰河传》。书中,洋溢的是她对祖父的那份爱,官僚父亲,严厉母亲,还有古怪的祖母,都不会让她的生活变得痛苦与充满伤痕,因为她有一个无比爱他的祖父。祖父的园子便是她快乐的天堂。

  她与祖父之间的快乐时光,是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在呼兰河的那段生活,也使她小小的心充满了快乐。祖父教她的古诗启蒙,也为她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跳大神,逛庙会,看戏,小团圆媳妇之死,农村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

  还记得这本书结尾的那段话:“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岁了,当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

  祖父在她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童年享受到的唯一温情就来源于祖父。所以祖父的去世给萧红极大的.打击,她的童年便结束了。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他没有渲染萧红的伟“大”,而是承认了萧红的渺“小”。她的字里行间,正是一派稚拙可爱的孩子气。

  我们固然没有萧红那样悲惨的命运,我们拥有宠爱自己的父母,我们享受着自己美好的童年。还记得她和祖父的那段笑话,她往祖父帽上插着玫瑰花,祖父毫无发觉。当他们俩往家走的时候,不知所情的祖父说了一句话:“今年雨水真大啊!玫瑰花香离了两里地都闻得到。”小萧红乐坏了,边走边笑个不停。回家后,父亲、母亲、祖母看到了祖父都笑了,祖父把帽子拿下来,这才发现玫瑰花插了一头,难怪花香这么大呢!小萧红还对祖父说:“爷爷,今年的雨水大呀……”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我们的童年中,肯定也会有一段这样的回忆,儿时的不懂事,也会给亲人带了许多笑料。不管是萧红的童年,还是我们的童年,都存在着一段让自己的难忘的回忆,这就是童年,无拘无束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简要的内容是这样的: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书中有我喜欢的景色,情节。我爱《呼兰河转》。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这个假期,我读完了《呼兰河传》,深深感到作者萧红所处的旧社会中人性的自私与丑恶。

  呼兰河城是个很不同的城市。那里的人们坚守旧东西,畏惧新东西。就拿牙医生来说吧,她会用洋法子拔牙,技术先进,既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又能增加拔牙的卫生程度,按理说应该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可人们只是好奇,却都不敢尝试,觉得拔牙方式太奇怪,有点可怕。于是仍然用土办法拔牙,结果可想而知。

  呼兰河城的人们不但好面子,而且贪图小便宜。只要一下雨,城里就满地泥坑,使得人马过不了路。那为什么不把泥坑填上呢?因为有时猪会淹死在坑里。这么一来,卖猪肉的把它捡走切成肉片,人们就有便宜猪肉买了。可有时瘟猪肉也会混在里面。哈哈,这下就热闹了,原先高高兴兴买便宜肉吃而患病的人,现在大声嚷嚷着卖猪肉的没良心;运气好没得病的人,就笑话得病的`人,以为自己聪明绝顶;还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一说起自己家买了便宜肉,家长就会脸红得跟个苹果一样,大声反驳孩子,并且对孩子又打又骂。孩子哭着找外祖母,外祖母正想安慰一番,一看有邻居在往屋里张望,觉得丢面子,也就开始打骂孩子了。然而这些呼兰河城的人不但不肯填好泥坑,而且发明了个说法,把“瘟猪”说成是“淹猪”,这样不但占了便宜,而且能保全面子。这不是典型的“掩耳盗铃”嘛,你们说好笑不好笑?

  呼兰河城里的人们重男轻女。比方说,塑像的人把男人塑得十分凶猛,却把女人塑得很温顺,像是尊敬女人似的。其实正好相反,他们把男人塑得凶猛,是要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而把女人塑得温顺,是在暗示着,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负的,那就快来欺负她们吧!

  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还看见了孤独的作者和破败的宅院,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贫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勇敢无畏的冯歪嘴子和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这一生为什么而来?我不禁思索。为磨练意志而来,为学习知识而来,为追求幸福而来,为改革创新而来,为中华腾飞而来。如果想做到这几点,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义,就要像冯歪嘴子那样乐观、坚韧、勇敢、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诱惑、除旧革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会对得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

  要想在强大的压力下存活下来,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们就只能如此,别无选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早就知道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看过她的传记片。前几天与在济南上初三的外甥聊天,他说老师要求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要求写读后感与书评。

  星期六和儿子到书店,一眼就瞥见了印刷精美的《呼兰河传》,毫不犹豫地抽出翻阅。第一章是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概况,冷的出奇的冬天,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拉车的,还有各种小店,拔牙的、卖火烧的等等。作者仿佛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静、超然的笔描绘出小城的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物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小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同是描绘城市风情,呼兰河不像《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不似《城南旧事》中老北京的婉约,更比不上邓丽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飒飒的'一股肃杀、一丝无情。

  直到爷爷与小萧红的出现,才打破了这冷寂。温暖的后花园,小女孩顽皮地为爷爷插了满草帽的鲜花,香喷喷的烤乳猪、烤肥鸭,藏宝洞似的储藏室,好脾气的爷爷、洁癖严厉的奶奶,小孩子喜欢谁一目了然。换位思考,我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萧红用力透纸背的笔力让我了解了丰富的东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还有东二道街上泥泞不堪、无人管理、总是吞没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剧人物小团圆媳妇还未出场,儿子便提议要走,我遏制住购书的欲望,把书轻轻地放回原处。

  星期天依旧下雨,和儿子来到书店再次拿起《呼兰河传》,直接看《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章节。我吃惊了,为那个没有一点尊严、任人摆布的小童养媳,12岁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里,不如一只鸡、一条狗、一件家俱,婆婆认为只有这个媳妇是打不坏、骂不死的。健康活泼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为了让她好病,各种土方、偏方、杂方,各路巫婆、神汉、道士纷纷出场,打着“治病”的旗号,花样百出的摧残这条生命,其实最有效的药是“爱”,但没人给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么大个儿的姑娘被剥光了衣服用开水“烫”澡!众目睽睽,指指点点,晕过去再泼醒,反反复复,满足了街坊邻居、方圆数里人们看热闹的好奇心,满足了愚昧人们无知无情的试验!当晚,她便如风卷落叶,了无痕迹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仿佛窥见了阿Q的影子,也仿佛窥见了鲁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义,萧红用年仅31岁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书更了解了萧红、她的身世、她的传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兰河传》让我想到了所居住的小城,小城的人、事、物、景、情,似曾相识,但又大不相同……这就是此书的魅力吧,萧红的经历似乎成了我的,我感到了她所描绘的人生舞台的各种角色,能够与她情感相通,悲喜与共……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记得在不久前的月考阅读里读到了萧红,让我带着一种不同的心情去聆听这个“贫民作家”的童年。

  我也曾回忆童年——衣食无忧,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没有刷不完的题,明天唯一烦恼的事是明天怎么玩。萧红也回忆童年,这本书就是她的童年,但我们脑中的那个孩子似乎截然不同。成年人在回顾童年之时,向来不是怀着轻松的心情的。更何况,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那许多藏在表面平实甚至欢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风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是经受不住风霜雨的,被自然拉着默默离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伤痛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苍凉的调子,在未来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无数灰白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便是“我”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诗,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塔,为“我”的灵魂提供了一片美丽的栖息地。然而园外的世界,终究是残酷的——这就更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无奈的感伤。

  但灰色中又不时沁出一丝红色,就像新生的太阳般给人以希望。

  人的生命的坚强与生存的不息挣扎。冯歪嘴子死了老婆后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那个刚生不来就没娘的孩子竟然没像人们意想中的死去而是“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萧红笔下有属于女性本能的对生命的爱。

  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通过文字挽留快乐,来抵挡悲伤,以悲伤作为生活本体的快乐。这种悲伤是无以名状的在我们每次看到这些快乐的'事时,想到这些快乐的事已经流逝。”悲凉之雾,遍披华林“。当一朵花开时,作者同时看到了花的凋零,当她尽情描写花的艳丽的同时,展现给我们的同样是花的枯萎,与虚无一样是生命的悲美。

  终于,在《呼兰河传》中读懂了这位“贫民作家”,处在悲凉,愚昧的时代却仍试图给人以希望,让灰色的童年绽放接收的光。想想自己的童年,不是正经历着中国的日新月异吗?既然我们不必悲天悯人,又何不努力学习,书写属于我们零零后自己的金色时代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读了《呼兰河传》后,感触颇深。作者萧红以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用童年的视角将我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在那个小城里,“人与城”“少女与老人”“生者与逝者”“愚昧与人性”交织在一起。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如此平缓的语言,就像一个纯朴的女孩儿正向她的'小朋友讲叙她所迷恋的地方,真切直率,却令人神往。就是用这样的文字,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谙世事的“我”、慈祥和蔼的祖父、性情古怪的有二伯、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淳朴善良的冯歪嘴子。

  小团圆媳妇,刚被接到胡家的时候,脸庞是黑黑的,眼睛是笑笑的,可是不久,因为婆婆的毒打,人们的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社会的压迫,这么活泼可爱的小人儿死去了。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萧红道。这样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木的生活状态。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寒冷、悲怆、寂寞、苍凉,但有些人和事,在这迷信封建的社会中不被包括,仍透露出些许的温暖。例如,冯歪嘴子。

  在冯歪嘴子成亲后,他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谣言层出不穷,他受尽了奚落和嘲讽。然而他的妻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不久死去,当大家又准备看他笑话时,他却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一定要生根,要将两个孩子抚养大。在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时,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冯歪嘴子是生活的强者,是抗争者。他的身上闪耀着战斗的韧性。

  萧红描绘了一个童话的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却着了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而我也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正是这美丽的花园,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

  《呼兰河传》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历经百媚世俗的沧桑感,是在艰苦环境中敢于拼搏的斗争精神。同时警示我们远离封建迷信、摒弃封建习俗。

  这是一部散文叙事大作,也像一首叙事诗。有的故事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有的故事带给我们希望与光明。书中精彩光亮之处比比皆是,层出不穷。

  “就像太阳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见阳光,但瞎子却感到实在的温暖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0

  手捧《呼兰河传》,坐在房间里,陶醉在故事中。

  这本书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所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这本书是萧红写的,写的淳朴,易懂。她在最后一章《尾声》里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虽然幽美的事情确实不多,但还是被我找到了几件,让我记忆犹新。

  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从这段话里可以体现出作者萧红小时候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小孩,会和祖父开开玩笑,没有什么烦恼。但是,如果仔细读《呼兰河传》的话,就可以发现,其实,萧红家中的后花园就是她小时候最好、最开心的玩乐之地了。比起现在,我们的玩乐之地,萧红家的后花园就显得十分渺小了。

  到后来: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萧红,耍了祖父一把,她为自己在祖父帽子上的完美杰作而感到得意,她在书中多次写到自己的童年是寂寞的,可见这样的开怀大笑有多么难得呀。

  我认为最悲惨的事就是在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这是在书里第一章出现的一个镜头。泥潭有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都会遭受到灾难,泥潭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潭里。人们有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但没有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我为此而感慨:那些是多么愚昧的村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认为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就是他们的悲哀!

  《呼兰河传》里有一个人物——年仅12岁的团圆媳妇,刚来时她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她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这样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有一天,团圆媳妇要当众洗澡,要说洗澡,还不如称为烫澡。里面有一句形容团圆媳妇的话: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啊,一个12岁的小孩能承受的住吗?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村民折磨死了。

  《呼兰河传》,女作家萧红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兰河畔的一束风俗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1

  读了《呼兰河传》,心中生出几多感悟。

  许多作家描写自己的童年,描绘一个光明灿烂的童真世界,或许他们忘了,只要是纪实,便没有完美生活,纵使孩子,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灰暗的哥特风。萧红儿时的那个阶段,那是一个沉重甚至沉痛的社会。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社会在她眼里是怎样的,那些人、那些事又会是什么样的姿态,的确很难想象。把人物融入背景中,这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难题。这本书中,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把那些愚昧与无奈不着痕迹地烙进故事里,给予这段往事足够的尊重,却又不会使人感到厚重。读来是一个有质感的年代,每一个人物都充满张力,每一个故事都浓缩着一段历史,所有的见解都源于一个孩子的敏锐、无知,讽刺、批判、赞扬、歌颂,这些历来对封建的评头论足都与这本书没有干系,平淡的叙事,如同中国水墨的留白,别有一番韵味。

  《呼兰河传》最入人心的是它的意境。开篇,文字带着利刃划出严冬干冷的刺痛,字里行间旧社会市井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寥寥几人的勾画,仿佛耳畔就响起了清冷小镇上的.几声嘈杂。我读时动笔批注,却无从评谈,似乎哪里多了或者少了,都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有了意境,文字才有了深入的可能。这是这本书独有的意境,通篇都是这样,极具渲染力,每一句都是陈述,每一句都是诗。

  同样令人称叹的是书中的人物。这是一部没有“神”的小说。无论历史、文学,我们习惯了绝对,美好与丑恶在不同人身上分辨的如此清晰;厌倦了完全正面的“神”,厌倦了“万恶”。在呼兰河畔的那个小镇,那些凡之又凡的平民,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封建落后的影子,每个人又都有人性不可泯灭的良知,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是非认知,他们不完美,但他们是完全的、活生生的,在书中哭笑悲欢。

  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小城,一段渐渐为人遗忘的历史,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一个无法触及的世界。

  这就是《呼兰河传》的全部,这就足够了。读文学作品,读的无非是一种感觉。把琐碎的往事收集起来,用平实的语调讲述一个明媚而沧桑的故事,读书人放下书后意犹未尽,一口气想叹吁却最终浅笑着呼出。透过一本书,可以领略到呼兰河畔的世界,碰触到萧红的寂寞,仿佛她就在叹息,这对于一本小说,是最大的价值。

  几多感悟,结为一谈。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2

  今日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趣味的故事,如果想明白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异常趣味,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明白,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十分幽默,十分疼爱我。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一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仅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应对他们好比应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样的仅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并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齐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此刻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十分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样,就怎样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明白,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齐玩,一齐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齐,童年充满了欢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我的双手去创造自我完美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完美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3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来了,在开头这几天,看了萧红姐姐的《呼兰河传》,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全书共七章,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第一章: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第二章:民俗民风: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第三章:写与祖父的快乐生活。第四章:荒凉的.家、荒凉的园子。第五章: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之死。第六章:我家的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一个光棍,他古怪的性格。第七章:邻居“磨官冯歪嘴子”的苦难生活,卑微的活着。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写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这一段,几翻就翻到,快背得出来了,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如果童年的花园和爷爷带给了她许多的快乐,那么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人看得透不过气来!让人悲哀!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4

  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呼兰河传》这本集子的存在,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段节选的课文《我与祖父》。看了那篇节选,又看了后一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片面地以为《呼兰河传》讲的大概也就自己与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也没什么有意思的。

  如今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呼兰河传》,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节选的我与祖父也是如此的荒凉。

  萧红在这本书中不下五次地提到过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想她小的时候也不懂这么多,长大后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琐碎的东西才明白荒凉这种复杂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时候的萧红也许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经埋下了寂寞的种子,祖父与祖母对待她的天壤之别,母亲对她似乎也无太多关心,父亲更是在整本书中不见踪影。小的时候不明白,等到长大回想起来,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童年的痛啊……她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情:“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萧红童年的不幸是无奈的,正如呼兰河的人们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下的不幸。那种把别人寻死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事、把对团圆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别人救命的东西偷偷留藏一些下来讨好长辈的媳妇,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和愚昧无知,真是令人发指,当时的人们却以此为生活的乐趣,饶有兴趣地聊着谈着在现代科学下显得极其可笑的东西和观点,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让我觉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当时的闭塞农村里,那些可悲的人们还有什么办法呢?而‘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当时的社会面临的是愚昧迷信,现今的社会面临的是现代的升级过的愚昧迷信。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靠着化学添加剂的掩护,为了高额的利润不择手段,贪官奸商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美国欧盟借着保护人民的旗帜,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国家俘虏成自己的奴隶。这个世界已经缺少正义,连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来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须有的罪名。

  如果说过去是因为落后使得人心愚笨,那么现在是因为发达使得人心因欲望而复杂险恶,处处都是别人为你挖好的现成的陷阱,等待你为他当做替罪羊,这样的社会景象若是给萧红看到怎会不更感悲凉?她的孤独、她的寂寞,又会更深吧……

  面对这个社会曾经的和现在的无奈,我们有时候除了扼腕叹息,别无所能。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例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心得12-31

呼兰河传简介07-20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2-19

阅读心得呼兰河传04-18

阅读呼兰河传心得04-1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9-2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17

读书笔记:《呼兰河传》03-31

呼兰河传个人阅读心得10-29

《呼兰河传》 读书笔记01-2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例1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例14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不喜张爱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红尘的姿态。不喜冰心,因为总觉她才具不够。杨绛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丽又不失灵动。至于萧红啊,我只晓得,她是个纤细敏感的女子,人生欢乐不多,颇为命苦。今日这才拾起她的绝笔之作《呼兰河传》,读罢,更觉其人生荒凉悲苦。

  这部带着自传性质的小说,她开篇就写,“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我蹙了蹙眉,寻思这下笔是不是有点过猛。读到那杀人杀物的大水坑,摇了摇头,这呼兰河这城,可关了一群单纯至自私的怪物。读至“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我又为这小城添增了四字“荒凉”与“平实”。我开始惶恐起来,我的人生轨迹不也如此吗?我的岁月岂不是这样被磋磨掉的吗?

  “大先生”鲁迅称萧红的文字是有“灵气的”。我初读并不以为然,总想她的`文字过于随意,天真,干净,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写“我的家很荒凉”,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语?但只要仔细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里是天真,简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关系。……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死……挖个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后,那活着的仍旧得回家照旧地过着日子。”

  萧红的文字,看起来真是素净天真,但正是这份“天真”,让笔下人物更显荒诞冷漠与张力十足。胡家二媳妇折磨童养媳,她道,“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人在气头上还管得这个那个,因此我用烧红过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她以为自己是为她着想,以为自己面慈心善,这种天真的残酷是不是更显得可怕可恨?至于那冷眼旁观、落井下石,却还标榜自己善良的人们,可不就应了鲁迅先生所谓的“吃人”吗?

  萧红漂泊无定写童年,写得哪里有只是童年?萧红的童年,不见得有多欢喜,父亲暴虐,母亲寡淡,只要一个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么关系,毕竟有这么一个人温暖着她。所以,她笔下如同死城的呼兰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鸟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童年,祖父,后园,成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当年萧红满心欢喜地对萧军讲:“三郎,我并不是残忍。我只是喜欢看你立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立起,这期间,正有说不出的风月。”及至她在书中写“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里,终沉淀成“平静的荒凉”。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开始读《呼兰河传》,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好像一点儿情感都没有?为什么除祖父外,人们都是那么地自私自利?为什么他们不但不认为损人利己的行为很可耻,不同情收到伤害的人,反而会像看戏一样叫好,或是哈哈大笑?这些场面像一把把尖刀刺进我的心,又仿佛将我置于冰天雪地,被冷漠的人心冻得阵阵颤抖。

  我一直相信,人都是有请的,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不论生存多么艰难。若不是那一份情,奥茨怎会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而选择走向暴风雪中的死神?若不是那一份情,余秋雨笔下的信客怎会数十年如一日地顶着重重压力奔走于城乡间,只为不辜负老信客的嘱托?于是,我不敢相信,呼兰河的人们,怎么这般自私无情。是的,极端的自私无情——对和自己亲近的人更好,这是人之常情,可书中的人,连父母去世都不会很悲伤,连自己的女儿要嫁给穷人家受罪,亲娘也只撇一句:"这都是你的命!"

  看到后面,我渐渐明白,自私和无情,原来都是一个表象。自私源于资源匮乏,而无情则是由于精神的空虚。

  我们都是凡人,在资源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时,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的本能。呼兰河的资源有多匮乏?"人们对待叫花子们是很平凡的".为什么很"平凡",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样不幸的'人太多啦!再有,人们连每顿饭都要精打细算,又如何去顾及他人呢?

  再来看他们的生活状态。"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这将是多么无聊、空虚的一生啊!呼兰河的人们只有一个目标:活着。纵使遭遇了再大的不幸,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只有一个继续平静地活着!心中就是再悲痛,大哭上几场,到头来还是要面对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这样活着。看起来他们活得有意义("为了吃饭穿衣"),可事实应该是,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啊!于是,我们从这"不假思索"的回答中听出了深深的无奈。他们一定是想过"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的!表面的"不假思索"也许是被他们思索过无数遍的结果!可是,得到了答案又能怎么样呢?况且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于是他们发现,与其纠缠于这个问题,还不如想想有什么办法赚钱!这样活着,当然会极度空虚——这和等死有什么区别?则这种极度的空虚下,人们的"娱乐"就显得残酷而又苦涩。一是拿别人的不幸取乐,小说中的说法就是"说长道短";二是迷信。每天生活在说长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么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也许,在稀缺的物质和空虚的精神下,自私和无情会是唯一的选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萧红的书,这是我第一次看,竟觉得再没有一个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句,最平常不过,却在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泪。

  常道人生是苦乐参半,有时乐观一点,就把吃苦当吃补,斩钉截铁对自己说只要努力奋斗,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松懈,不敢退缩,脸上带笑,心也要拿钢筋水泥加固过,就怕一旦动摇再难鼓起勇气。这人生啊,说不艰辛是骗人的。若碰上某个深夜心思彷徨的时候,看到凄婉的文字,不自觉就会放缓了呼吸,放松了情绪,任寂寞席卷而来。想着罢了罢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呼兰河传》更像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当然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东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没见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慢慢向下游漂,漂着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萧红的文字,总是无止尽地沉落下坠,看着让人又喜欢又心疼。这样的女子纤细敏感偏偏缺少足够的爱,她童年时,母亲父亲都不喜她,唯一亲厚的爷爷没有多久也去世了,当诺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却还有一生的路要走,而这一生,荆棘满路,无人相伴,究竟要怎么走。

  满篇满纸,都是回忆,满眼满心,都是萧索。这书不该看的,看了要有心魔。佛家说,你若望向深渊,深渊也会回望你,我只怕,萧红她已在深渊。芸芸众生,各有自己的无奈挣扎,保不准什么时候一个念头就放任自己坠落,跌进无边黑暗里,永远永远都不想醒来。而我绝对不能这样,我连那个崖边都不可以靠近。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蚀出的大坑,可以填上;松动的围墙,可以修补;悲凉的人生,却有什么方法补救?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呼兰河传》就描述着萧红的童年,她的童年,虽然艰苦。但和呼兰河一起度过的那段美妙时光,总是在她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于是,她写了这本《呼兰河传》。书中,洋溢的是她对祖父的那份爱,官僚父亲,严厉母亲,还有古怪的祖母,都不会让她的生活变得痛苦与充满伤痕,因为她有一个无比爱他的祖父。祖父的园子便是她快乐的天堂。

  她与祖父之间的快乐时光,是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在呼兰河的那段生活,也使她小小的心充满了快乐。祖父教她的古诗启蒙,也为她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跳大神,逛庙会,看戏,小团圆媳妇之死,农村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

  还记得这本书结尾的那段话:“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岁了,当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

  祖父在她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童年享受到的唯一温情就来源于祖父。所以祖父的去世给萧红极大的.打击,她的童年便结束了。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他没有渲染萧红的伟“大”,而是承认了萧红的渺“小”。她的字里行间,正是一派稚拙可爱的孩子气。

  我们固然没有萧红那样悲惨的命运,我们拥有宠爱自己的父母,我们享受着自己美好的童年。还记得她和祖父的那段笑话,她往祖父帽上插着玫瑰花,祖父毫无发觉。当他们俩往家走的时候,不知所情的祖父说了一句话:“今年雨水真大啊!玫瑰花香离了两里地都闻得到。”小萧红乐坏了,边走边笑个不停。回家后,父亲、母亲、祖母看到了祖父都笑了,祖父把帽子拿下来,这才发现玫瑰花插了一头,难怪花香这么大呢!小萧红还对祖父说:“爷爷,今年的雨水大呀……”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我们的童年中,肯定也会有一段这样的回忆,儿时的不懂事,也会给亲人带了许多笑料。不管是萧红的童年,还是我们的童年,都存在着一段让自己的难忘的回忆,这就是童年,无拘无束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简要的内容是这样的: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 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书中有我喜欢的景色,情节。我爱《呼兰河转》。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这个假期,我读完了《呼兰河传》,深深感到作者萧红所处的旧社会中人性的自私与丑恶。

  呼兰河城是个很不同的城市。那里的人们坚守旧东西,畏惧新东西。就拿牙医生来说吧,她会用洋法子拔牙,技术先进,既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又能增加拔牙的卫生程度,按理说应该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可人们只是好奇,却都不敢尝试,觉得拔牙方式太奇怪,有点可怕。于是仍然用土办法拔牙,结果可想而知。

  呼兰河城的人们不但好面子,而且贪图小便宜。只要一下雨,城里就满地泥坑,使得人马过不了路。那为什么不把泥坑填上呢?因为有时猪会淹死在坑里。这么一来,卖猪肉的把它捡走切成肉片,人们就有便宜猪肉买了。可有时瘟猪肉也会混在里面。哈哈,这下就热闹了,原先高高兴兴买便宜肉吃而患病的人,现在大声嚷嚷着卖猪肉的没良心;运气好没得病的人,就笑话得病的`人,以为自己聪明绝顶;还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一说起自己家买了便宜肉,家长就会脸红得跟个苹果一样,大声反驳孩子,并且对孩子又打又骂。孩子哭着找外祖母,外祖母正想安慰一番,一看有邻居在往屋里张望,觉得丢面子,也就开始打骂孩子了。然而这些呼兰河城的人不但不肯填好泥坑,而且发明了个说法,把“瘟猪”说成是“淹猪”,这样不但占了便宜,而且能保全面子。这不是典型的“掩耳盗铃”嘛,你们说好笑不好笑?

  呼兰河城里的人们重男轻女。比方说,塑像的人把男人塑得十分凶猛,却把女人塑得很温顺,像是尊敬女人似的。其实正好相反,他们把男人塑得凶猛,是要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而把女人塑得温顺,是在暗示着,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负的,那就快来欺负她们吧!

  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还看见了孤独的作者和破败的宅院,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贫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勇敢无畏的冯歪嘴子和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这一生为什么而来?我不禁思索。为磨练意志而来,为学习知识而来,为追求幸福而来,为改革创新而来,为中华腾飞而来。如果想做到这几点,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义,就要像冯歪嘴子那样乐观、坚韧、勇敢、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诱惑、除旧革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会对得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

  要想在强大的压力下存活下来,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们就只能如此,别无选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早就知道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看过她的传记片。前几天与在济南上初三的外甥聊天,他说老师要求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要求写读后感与书评。

  星期六和儿子到书店,一眼就瞥见了印刷精美的《呼兰河传》,毫不犹豫地抽出翻阅。第一章是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概况,冷的出奇的冬天,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拉车的,还有各种小店,拔牙的、卖火烧的等等。作者仿佛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静、超然的笔描绘出小城的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物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小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同是描绘城市风情,呼兰河不像《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不似《城南旧事》中老北京的婉约,更比不上邓丽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飒飒的'一股肃杀、一丝无情。

  直到爷爷与小萧红的出现,才打破了这冷寂。温暖的后花园,小女孩顽皮地为爷爷插了满草帽的鲜花,香喷喷的烤乳猪、烤肥鸭,藏宝洞似的储藏室,好脾气的爷爷、洁癖严厉的奶奶,小孩子喜欢谁一目了然。换位思考,我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萧红用力透纸背的笔力让我了解了丰富的东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还有东二道街上泥泞不堪、无人管理、总是吞没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剧人物小团圆媳妇还未出场,儿子便提议要走,我遏制住购书的欲望,把书轻轻地放回原处。

  星期天依旧下雨,和儿子来到书店再次拿起《呼兰河传》,直接看《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章节。我吃惊了,为那个没有一点尊严、任人摆布的小童养媳,12岁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里,不如一只鸡、一条狗、一件家俱,婆婆认为只有这个媳妇是打不坏、骂不死的。健康活泼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为了让她好病,各种土方、偏方、杂方,各路巫婆、神汉、道士纷纷出场,打着“治病”的旗号,花样百出的摧残这条生命,其实最有效的药是“爱”,但没人给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么大个儿的姑娘被剥光了衣服用开水“烫”澡!众目睽睽,指指点点,晕过去再泼醒,反反复复,满足了街坊邻居、方圆数里人们看热闹的好奇心,满足了愚昧人们无知无情的试验!当晚,她便如风卷落叶,了无痕迹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仿佛窥见了阿Q的影子,也仿佛窥见了鲁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义,萧红用年仅31岁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书更了解了萧红、她的身世、她的传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兰河传》让我想到了所居住的小城,小城的人、事、物、景、情,似曾相识,但又大不相同……这就是此书的魅力吧,萧红的经历似乎成了我的,我感到了她所描绘的人生舞台的各种角色,能够与她情感相通,悲喜与共……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记得在不久前的月考阅读里读到了萧红,让我带着一种不同的心情去聆听这个“贫民作家”的童年。

  我也曾回忆童年——衣食无忧,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没有刷不完的题,明天唯一烦恼的事是明天怎么玩。萧红也回忆童年,这本书就是她的童年,但我们脑中的那个孩子似乎截然不同。成年人在回顾童年之时,向来不是怀着轻松的心情的。更何况,萧红童年生活的呼兰河畔,善良的劳动人民如此的贫苦、无望、愚昧、麻木,不禁令人痛心。

  不难发现,那许多藏在表面平实甚至欢快的故事下的寂寞凄婉。风景寂寞,蜂蝶在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人更是经受不住风霜雨的,被自然拉着默默离开人世,“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这些伤痛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一支寂寞苍凉的调子,在未来的生命中久久回放……在无数灰白的日子里,祖父家的花园便是“我”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祖父是最关心“我”的人,他那笑盈盈的眼眸宛如照亮“我”童年夜空的新月,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幸福。祖父教诗,祖父烤鸭子,祖父慈爱的话语,都是“我”心头最温暖的感动。

  “我”是多么希望能和最爱的祖父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然而时间在流逝,“我”在长大,祖父在变老,终于有一天,“祖父几乎抱不动我了”,幸福的时光原来也在渐渐离我远去。祖父家的后花园,就像一座象牙塔,为“我”的灵魂提供了一片美丽的栖息地。然而园外的世界,终究是残酷的——这就更为作品增添了一层无奈的感伤。

  但灰色中又不时沁出一丝红色,就像新生的太阳般给人以希望。

  人的生命的坚强与生存的不息挣扎。冯歪嘴子死了老婆后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四五岁,一个刚生下来。那个刚生不来就没娘的孩子竟然没像人们意想中的死去而是“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萧红笔下有属于女性本能的对生命的爱。

  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通过文字挽留快乐,来抵挡悲伤,以悲伤作为生活本体的快乐。这种悲伤是无以名状的在我们每次看到这些快乐的'事时,想到这些快乐的事已经流逝。”悲凉之雾,遍披华林“。当一朵花开时,作者同时看到了花的凋零,当她尽情描写花的艳丽的同时,展现给我们的同样是花的枯萎,与虚无一样是生命的悲美。

  终于,在《呼兰河传》中读懂了这位“贫民作家”,处在悲凉,愚昧的时代却仍试图给人以希望,让灰色的童年绽放接收的光。想想自己的童年,不是正经历着中国的日新月异吗?既然我们不必悲天悯人,又何不努力学习,书写属于我们零零后自己的金色时代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读了《呼兰河传》后,感触颇深。作者萧红以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用童年的视角将我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

  在那个小城里,“人与城”“少女与老人”“生者与逝者”“愚昧与人性”交织在一起。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的幽默的浪花。如此平缓的语言,就像一个纯朴的女孩儿正向她的'小朋友讲叙她所迷恋的地方,真切直率,却令人神往。就是用这样的文字,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谙世事的“我”、慈祥和蔼的祖父、性情古怪的有二伯、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淳朴善良的冯歪嘴子。

  小团圆媳妇,刚被接到胡家的时候,脸庞是黑黑的,眼睛是笑笑的,可是不久,因为婆婆的毒打,人们的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社会的压迫,这么活泼可爱的小人儿死去了。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萧红道。这样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木的生活状态。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寒冷、悲怆、寂寞、苍凉,但有些人和事,在这迷信封建的社会中不被包括,仍透露出些许的温暖。例如,冯歪嘴子。

  在冯歪嘴子成亲后,他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谣言层出不穷,他受尽了奚落和嘲讽。然而他的妻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不久死去,当大家又准备看他笑话时,他却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一定要生根,要将两个孩子抚养大。在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时,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冯歪嘴子是生活的强者,是抗争者。他的身上闪耀着战斗的韧性。

  萧红描绘了一个童话的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却着了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而我也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正是这美丽的花园,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

  《呼兰河传》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历经百媚世俗的沧桑感,是在艰苦环境中敢于拼搏的斗争精神。同时警示我们远离封建迷信、摒弃封建习俗。

  这是一部散文叙事大作,也像一首叙事诗。有的故事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有的故事带给我们希望与光明。书中精彩光亮之处比比皆是,层出不穷。

  “就像太阳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见阳光,但瞎子却感到实在的温暖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0

  手捧《呼兰河传》,坐在房间里,陶醉在故事中。

  这本书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所发生的一个个故事。这本书是萧红写的,写的淳朴,易懂。她在最后一章《尾声》里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虽然幽美的事情确实不多,但还是被我找到了几件,让我记忆犹新。

  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从这段话里可以体现出作者萧红小时候是一个比较顽皮的小孩,会和祖父开开玩笑,没有什么烦恼。但是,如果仔细读《呼兰河传》的话,就可以发现,其实,萧红家中的后花园就是她小时候最好、最开心的玩乐之地了。比起现在,我们的玩乐之地,萧红家的后花园就显得十分渺小了。

  到后来: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他把帽子放下,他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萧红,耍了祖父一把,她为自己在祖父帽子上的完美杰作而感到得意,她在书中多次写到自己的童年是寂寞的,可见这样的开怀大笑有多么难得呀。

  我认为最悲惨的事就是在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这是在书里第一章出现的一个镜头。泥潭有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都会遭受到灾难,泥潭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泥潭里。人们有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但没有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我为此而感慨:那些是多么愚昧的村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认为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就是他们的悲哀!

  《呼兰河传》里有一个人物——年仅12岁的团圆媳妇,刚来时她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她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这样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有一天,团圆媳妇要当众洗澡,要说洗澡,还不如称为烫澡。里面有一句形容团圆媳妇的话: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啊,一个12岁的小孩能承受的住吗?终于,小团圆媳妇被村民折磨死了。

  《呼兰河传》,女作家萧红寂寞童年的一曲挽歌,呼兰河畔的一束风俗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1

  读了《呼兰河传》,心中生出几多感悟。

  许多作家描写自己的童年,描绘一个光明灿烂的童真世界,或许他们忘了,只要是纪实,便没有完美生活,纵使孩子,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灰暗的哥特风。萧红儿时的那个阶段,那是一个沉重甚至沉痛的社会。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社会在她眼里是怎样的,那些人、那些事又会是什么样的姿态,的确很难想象。把人物融入背景中,这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难题。这本书中,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把那些愚昧与无奈不着痕迹地烙进故事里,给予这段往事足够的尊重,却又不会使人感到厚重。读来是一个有质感的年代,每一个人物都充满张力,每一个故事都浓缩着一段历史,所有的见解都源于一个孩子的敏锐、无知,讽刺、批判、赞扬、歌颂,这些历来对封建的评头论足都与这本书没有干系,平淡的叙事,如同中国水墨的留白,别有一番韵味。

  《呼兰河传》最入人心的是它的意境。开篇,文字带着利刃划出严冬干冷的刺痛,字里行间旧社会市井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寥寥几人的勾画,仿佛耳畔就响起了清冷小镇上的.几声嘈杂。我读时动笔批注,却无从评谈,似乎哪里多了或者少了,都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有了意境,文字才有了深入的可能。这是这本书独有的意境,通篇都是这样,极具渲染力,每一句都是陈述,每一句都是诗。

  同样令人称叹的是书中的人物。这是一部没有“神”的小说。无论历史、文学,我们习惯了绝对,美好与丑恶在不同人身上分辨的如此清晰;厌倦了完全正面的“神”,厌倦了“万恶”。在呼兰河畔的那个小镇,那些凡之又凡的平民,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封建落后的影子,每个人又都有人性不可泯灭的良知,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是非认知,他们不完美,但他们是完全的、活生生的,在书中哭笑悲欢。

  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小城,一段渐渐为人遗忘的历史,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一个无法触及的世界。

  这就是《呼兰河传》的全部,这就足够了。读文学作品,读的无非是一种感觉。把琐碎的往事收集起来,用平实的语调讲述一个明媚而沧桑的故事,读书人放下书后意犹未尽,一口气想叹吁却最终浅笑着呼出。透过一本书,可以领略到呼兰河畔的世界,碰触到萧红的寂寞,仿佛她就在叹息,这对于一本小说,是最大的价值。

  几多感悟,结为一谈。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2

  今日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趣味的故事,如果想明白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异常趣味,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明白,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十分幽默,十分疼爱我。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一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仅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应对他们好比应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样的仅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并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齐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此刻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十分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样,就怎样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明白,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齐玩,一齐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齐,童年充满了欢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我的双手去创造自我完美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完美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3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来了,在开头这几天,看了萧红姐姐的《呼兰河传》,这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全书共七章,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第一章: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第二章:民俗民风: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第三章:写与祖父的快乐生活。第四章:荒凉的.家、荒凉的园子。第五章: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之死。第六章:我家的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一个光棍,他古怪的性格。第七章:邻居“磨官冯歪嘴子”的苦难生活,卑微的活着。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写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这一段,几翻就翻到,快背得出来了,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如果童年的花园和爷爷带给了她许多的快乐,那么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人看得透不过气来!让人悲哀!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4

  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呼兰河传》这本集子的存在,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段节选的课文《我与祖父》。看了那篇节选,又看了后一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片面地以为《呼兰河传》讲的大概也就自己与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也没什么有意思的。

  如今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呼兰河传》,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节选的我与祖父也是如此的荒凉。

  萧红在这本书中不下五次地提到过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想她小的时候也不懂这么多,长大后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琐碎的东西才明白荒凉这种复杂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时候的萧红也许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经埋下了寂寞的种子,祖父与祖母对待她的天壤之别,母亲对她似乎也无太多关心,父亲更是在整本书中不见踪影。小的时候不明白,等到长大回想起来,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童年的痛啊……她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情:“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萧红童年的不幸是无奈的,正如呼兰河的人们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下的不幸。那种把别人寻死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事、把对团圆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别人救命的东西偷偷留藏一些下来讨好长辈的媳妇,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和愚昧无知,真是令人发指,当时的人们却以此为生活的乐趣,饶有兴趣地聊着谈着在现代科学下显得极其可笑的东西和观点,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让我觉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当时的闭塞农村里,那些可悲的人们还有什么办法呢?而‘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当时的社会面临的是愚昧迷信,现今的社会面临的是现代的升级过的愚昧迷信。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靠着化学添加剂的掩护,为了高额的利润不择手段,贪官奸商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美国欧盟借着保护人民的旗帜,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国家俘虏成自己的奴隶。这个世界已经缺少正义,连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来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须有的罪名。

  如果说过去是因为落后使得人心愚笨,那么现在是因为发达使得人心因欲望而复杂险恶,处处都是别人为你挖好的现成的陷阱,等待你为他当做替罪羊,这样的社会景象若是给萧红看到怎会不更感悲凉?她的孤独、她的寂寞,又会更深吧……

  面对这个社会曾经的和现在的无奈,我们有时候除了扼腕叹息,别无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