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精选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讲的是林海音对父亲的回忆。其中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十分的深刻:“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
生活中,最能使心弦轻轻扣动的,无非就是感动的事,但亲情的感恩却能使我们的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在我读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两句话时,觉得这篇文章一定是非常感人和励志的,正是因为题目的吸引,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值得我看。
通过写英子小学毕业典礼那个特定的日子,回忆以往亲情给她带来的启发,和她的父亲对英子的严格要求和殷勤教诲,培养了她自立自强的性格来突出父亲对她的爱。
这篇文章在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令人感动,让人再三回味寻思,久久不能让我释怀,这也让我想到我爸爸对我的爱。
从我记事开始,我就知道爸爸对我的要求很严格,每次的考试成绩都是在他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只要他一看见我,就一定会教育我几句,我大多数时候会觉得他很烦,可我的内心深知,他的啰嗦不是徒劳,是为了我的未来发展与前途。我认为,他表面上霸道,罗嗦,内心其实真心要求我好,我每一想到这儿,总认为我太对不起他了。
我与爸爸的感情,表面上,看似我们意见不合,实际上,我和爸爸是最亲密的,像大树和小草的关系,他们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小草依偎在大树根下,大树保护着它,这不正是我和爸爸关系的写照吗?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还不会走路,爸爸含辛茹苦想办法让我学会走路。只见爸爸拿了一根稻草来拉着我走,一不小心,我跌倒了,鼻子上划破了一道口子。虽然,我爸爸很着急,但他却说:“进去洗洗,马上出来练走路。”听着爸爸那肯定的语气,我只好憋着委屈,顺从的走进屋……妈妈后来告诉我,其实爸爸也是刀子嘴豆腐心,他只是想我快快成长。这件事我一直难以忘怀,直到今天,我的鼻子上的疤痕还在,但我不希望它消失,因为这里面既有爸爸的辛苦,也有我的努力,这是我岁月成长的见证。
即使世间万物发生了变化,可是,唯独亲情是不能变的,这么多的感动,是父亲带来的,但我能回报给他的,是以实际行动来感恩。如今我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我不应该仅是在父亲的付出中成长,而更应该是在我的感恩中成长。
学会对父亲感恩,让我们在感恩中成长!
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300字
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让我深受感动,尤其是最后的一篇文章更让我记忆 犹新。
爸爸为了叔叔给日本人害死,急得吐了血,住进了医院,在举行毕业典礼的前一天英子去看望爸爸,爸爸的喉咙肿胀着,声音是低哑的,但爸爸还强忍着病痛,哑着嗓子,拉着英子的手,对英子千叮咛万嘱咐,告诉英子遇到困难要勇往直前;告诉英子要懂事,要学会管弟弟和妹妹,学会自己管自己;告诉英子在举行毕业典礼的那一天要早起,不能迟到……
这一声又一声的叮嘱,包含了对英子的多少爱啊!让我感受到:古今中外的母亲与父亲其实是同样深爱着我们的,只不过是爸爸的爱与妈妈的爱表现方法有所不同而已,只不过是爸爸的爱不容易被我们发现罢了……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身边的各种爱吧!
南城旧事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
最早看的《城南旧事》是吴贻弓导演拍的电影。留在心中挥之不去的是小英子那双无邪的、明亮的大眼睛,那雾朦朦的城门楼下缓缓前行的驼队,那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还有孩子们那甜嫩而苍凉的歌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在看了电影多年后才知道林海音这个作家,才读她的小说《城南旧事》。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看完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我还深深地沉浸在小说那惆帐、朦胧而又温婉的氛围里,久久不愿出来。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不会后悔,不看将来可能会后悔的书。而现在这样的好书实在太少了。
小说共由五个短篇组成,用主人公小英子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几个故事。
第一部是《惠安馆传奇》。林英子一家开始是住在北京城南惠安会馆附近的一个小院里。小英子出来玩耍时,经常看到会馆里的”疯女人”秀贞。秀贞非常喜欢英子,英子也喜欢她。从秀贞口里,小英子知道了,她与一个北大学生相爱,但学生却回家以后一去不复返。而他们的女儿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齐化门城根底下,因此秀贞疯了。小英子很同情秀贞,答应帮她寻找小桂子。后来,英子意外地发现,受尽养父、养母虐待的小伙伴妞儿就是小桂子,她把妞儿拉到秀贞家,让她们母女团聚。可是,这母女俩为寻找小桂子的生父,竟双双惨死在火车轮下。
第二部是《我们看海去》。英子不久搬了家,在离新家不远的一个荒草丛生的破院里,英子偶然认识了藏在那里的小偷。她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却发现这个贼也来了。原来那个代表全体毕业生领取毕业证书、考第一的同学,就是这个贼的弟弟,而弟弟读书正是由他哥哥———那个贼供的。后来,英子目击那个贼被捕时,她困惑了,她弄不清贼是好人还是坏人。
第三部是《兰姨娘》,写英子家的两位客人:男的是北大学生,跟英子家是同乡,也是她家的常客;女的是25岁的兰姨娘,她是从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身边逃出来的。这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也是英子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部是《驴打滚儿》,写的是英子家的女佣不幸的遭遇。宋妈抛下自己的儿女、家庭,到林家当佣人,英子的弟弟是喝她的奶水长大的。一天,英子放学归来,看见宋妈坐在廊檐下哭泣。原来是她的儿子小栓子淹死了,她的女儿也不知被卖到了什么地方。后来宋妈被她乡下的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
第五部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12岁了,这一年正好小学毕业,在毕业典礼上,她想起了爸爸怎样送自己上学,如何逼着自己起床的事以及爸爸常说的那一句话:“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而爸爸现在已经在医院里,生命垂危。她路过院子看到爸爸种的夹竹桃垂落了,她心里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作家是怀着对北京———童年的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写这部小说的。林海音的原籍虽然在台湾,她的童年、少年、青年却是在北京度过的,因而她在台湾遥望这座祖国北方的古都时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小说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秀贞、妞子、小偷、宋妈……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都是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反映出来的,因而,这些人物的命运时时牵动着读者的心。林海音笔下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刀光剑影的斗争,小说写的不过是宋妈、小偷、疯女秀贞、兰姨娘、父亲等人的生活命运。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海音却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因此,她透过宋妈丧失一双儿女却仍然善待东家孩子,看到她金子般的心;透过疯女的表面看到她本质上的可爱可亲可怜;透过小偷的“可恨”,看到他的无奈和可敬,因为太穷,他得让母亲吃饱和让弟弟读书;透过兰姨娘的现在看到她苦难的童年;也透过父亲接济革命青年和导致父亲身亡的事实,看到父亲的所爱所憎。作者正是从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发掘出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但是,这么美的人,这样令人难忘的事,这样令人怀念的地方,都离“我”而去了,作者对祖国故土的思念之情,也就跃然纸上。
小说在叙事视角上很有特色,它以小主人公英子的单一叙事视角展开,这里的人物和故事是通过英子的眼睛来向我们介绍的,因而这个故事带着孩子式的单纯。但是在单纯的故事下面却潜藏着许多需要读者去细细体会、思考的东西。例如妞子是不是秀贞所失去的女儿,作者没有明说,只是通过英子从两方面听到的各自的身世及英子的推测,传达给读者的,甚至秀贞和妞子的最后的悲惨结局,英子也只是在病中听别人说的,这些细节有些扑朔迷离,真相如何由读者自己来推断。还有那个小偷,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有宋妈一家的悲欢离合……这些都需要读者去思考、判断,这样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调动读者去思考这些事件背后的社会根源。例如那个小偷,我们从他和英子的几次交谈中觉出,他并不是坏人,社会现实逼迫他这样做,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苦难。在小说中我们觉不出小偷是坏人,也觉不出那个抓小偷的便衣是好人。正是这些不合常理的反差,使小说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并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小说的语言清丽、优美,像主人公小英子一样单纯、明净,又带着对童年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读来令人动容。这样的文字适合在一个静静的午后来读,心头会漾起一丝丝温暖,一丝丝惆怅……这样精致的文字,叙述起来不疾不缓、温厚淳和、纯净淡泊,就像啜一口香茶,那香味弥漫在唇际齿间,久久不去……
相信读了《城南旧事》的人会喜欢它的,那份淡淡的乡愁,让人不知不觉中热泪盈眶;那首清丽而略带感伤的《骊歌》令人久久难忘……
因而,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首清丽温婉而略带愁绪的歌来欣赏。
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吧!
相信你们的童年中也会有像小英子一样的快乐、忧伤和深刻的记忆,虽然时代不一样,但那份深深的怀念是相通的。
从儿童文学视角看《城南旧事》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
林海音(1918-2001)是台湾著名作家。她的小说,在海峡两岸通常被划入怀乡文学、女性文学的范畴。但她同时又是一位爱心深重、童心未泯的作家,经常追忆童年往事,并热心地为儿童编刊物,写童话。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无疑是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书,对她曾经生活过二十五年的老北京乡思浓烈,亦塑造了秀贞、宋妈等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带有鲜明的“京味”特色。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以作者的童年生活为背景素材,借儿童之口讲述人生故事的书,也是一部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
一、展示了从儿童到少年的成长轨迹
《城南旧事》包括五篇小说:《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就情节而言,相互间虽然没有紧密的联系,各篇可以独立存在,但有一个共同的叙事者——“我”(小英子)。如果,分开来看这些小说,的确是各写了一个成人的故事。但是,合在一起,却分明展示的是一个儿童成长为少年的人生历程。
在《惠安馆传奇》里,英子刚六岁。浑不懂事:太阳老高了,还不肯起身,“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人小力微:端一盆水,“连晃带洒,泼了我自己一身水”。却很侠义:当与她同年龄的街坊小孩妞儿被油盐店伙计欺负时,她“有说不出的气恼,一下窜到妞儿身旁,插着腰问他们:‘凭什么?’”
在《我们看海去》里,她长了一岁,已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想知道空草地里藏着的东西是怎么回事;依然幼稚,“分不清天空和大海。金红的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升上来的呢?还是从蓝色的天空升上来的”。
在《兰姨娘》里,她又长了一岁,两个门牙刚掉。看到父亲“捉住”兰姨娘手的暧昧举动,她自然还把握不准这是怎么回事。但也不是什么都不懂。凭直觉,“觉得使妈受了委屈”,却又理不清、说不明,只好哭。用毫不掩饰的哭表示自己的不满。
在《驴打滚》里,她已九岁,正上三年级。年龄见长,思虑的问题也就增多:“我简直想不出宋妈要是真的回老家去,我们家会成了什么样儿?谁给我老早起来梳辫子上学去?谁喂燕燕吃饭?弟弟挨爸爸打的时候谁来护着?珠珠拉了屎谁给擦?”更想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才生的女儿,“到我家当奶妈”。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里,她十二岁了,小学毕业。此时的她,内心是矛盾的:“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但是社会、家庭各方面早已开始要求她“做大人”了。宋妈曾说:“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兰姨娘也说过:“英子,你长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病弱的爸爸更要求她去“闯练”,“学做许多事”。而她真就“硬着头皮去做”了——独自去银行寄款——做成了。于是,她意识到,自己真的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
显然,随着岁月的流逝,英子在逐渐长大。这里的五篇小说,共同完成了小英子的形象塑造——由愚癏纯真的儿童,成长为早熟多思的少年——已准备承担起父亲去世后家庭与人生的责任。
二、描绘了儿童眼中的成人世界
儿童文学作品当然以表现儿童为第一使命。但是,也不应把儿童与整个社会生活割裂开来。因为儿童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
《城南旧事》对此的把握也是成功的。小说没有孤立地去展示儿童的心理特征,而是把这种展示融入英子对社会人生、成人世界的逐步认识之中。
比如《惠安馆传奇》里有这样一段记叙:
我想,她是在和我玩“过家家儿”吧?……我一边走着一边想,跟秀贞这样玩,真有意思;假装有一个小桂子,还给小桂子做衣服。为什么人家都不许他们的小孩子跟秀贞玩呢?还管她叫疯子?
这里的秀贞本是个活泼、善良、痴情的少女。她不顾传统礼教的束缚,“跟了”苦学生思康,生下了女儿小桂子。但思康一去不复返,父亲又把小桂子扔掉,加之周围人们的指指点点,迫使她精神失常。在成人看来,她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界限,总沉溺在虚构的妄想之中,把年画里的孩子当成了小桂子,是反常,是“疯”的表现,令人心酸。而“我”年幼,分不清何为疯,何为不疯,反以为是在玩“过家家儿”,“真有意思”。小说这样写,自然是符合六岁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的。同时,也借秀贞的悲惨命运,唤起读者的同情心,进而去谴责旧社会陈规俗见的罪恶。
又如《我们看海去》,写英子对“贼子”的认识:“我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分不清这些,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样,但是他的嘴唇是厚厚敦敦的。”的确,让七岁的孩子来判断那个“贼子”的好坏是太困难了:就嘴唇而言,“是个老实人的相”。但他分明偷人东西,似乎应是坏人。然而,他的偷,是为了供弟弟上学读书,养活瞎眼的老娘,又很难说就是坏。小说描写中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现象使孩子迷离、惶惑,是准确的。而涉及的,仍是有关社会制度、穷人出路的大问题。
通常,儿童文学作品,多为正剧、喜剧,少有悲剧。但《城南旧事》的基调却是低沉的,甚至是哀婉的:不幸的秀贞与可怜的妞儿死了,憨厚的“贼子”被抓了,怪怪的德先叔与兰姨娘走了,善良的宋妈回老家了,连最亲最亲的爸爸也病故了——五篇故事在结尾时,其主角都离“我”而去,从而使作品染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但“我”,不正是在与上述人物的各种交往中接触到了执著、向往、善良与博爱,并逐渐长大了吗?社会不可能完美,生活充满了悲欢离合。《城南旧事》能给予小读者的,正是感受生活的勇气和面向未来的探求精神——从而为他们日后进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三、把儿童文学作品写成艺术精品
作为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就要考虑到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与阅读兴趣。因此,加强故事性是必须的。而《城南旧事》中的各篇作品,都不乏耐人寻味的故事。
秀贞与妞儿(小桂子)的遭遇,如真似幻——妞儿果真是被扔掉的那个小桂子吗?(《惠安馆传奇》)空草地里的“贼子”,终因小英子的无意间泄密而被捕,让人担忧“贼子”的弟弟与老娘今后靠什么为生呢?(《我们看海去》)还有英子小小年纪竟下意识地为德先叔和兰姨娘牵线搭桥,亦让人忍俊不禁(《兰姨娘》)。宋妈失去亲生儿女小栓子与丫头子的不幸,更让人同情(《驴打滚》)。即便是最少故事的第五篇里,也还有那个渗透着父女真情的迟到事件——因为雨天贪睡想要逃学,英子曾被父亲无情责打、强逼上学。但过后,父亲又赶到学校,递上御寒的夹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些故事,没有太复杂的结构,但情节不无曲折,而且生动、有趣,极富情感性,加之借儿童之口讲述,尤能拨动少年读者的心弦。
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更需加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而《城南旧事》就显示了作者在这方面的深厚艺术功力。在塑造英子这一形象时,无论写语言动作,还是揭示心灵世界,都注意到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
请看《惠安馆传奇》里的这样一段描写:
我把鼻子顶着金鱼缸向里看,金鱼一边游一边嘴巴一张一张的在喝水,我的嘴巴也不由得一张一张的在学鱼喝水。有时候金鱼游到我的面前来,隔着一层玻璃,我和鱼鼻子顶牛啦!我就这么看着,两腿跪在炕沿上,都麻了,秀贞还不来。
这里,“学鱼喝水”“和鱼鼻子顶牛”,分明是儿童的动作与情趣。小说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特有的性格,透着纯真。
再看《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里的这样一段记叙: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此处,无论是“哭”的外部表现,还是又“喜”又“怕”的内心矛盾,都符合成长中的小女孩的情感特征。一经作家之笔的点染,便跃然于纸上。
毫无疑问,作者是善于把儿童的种种特征再现于笔下的。而对于儿童文学的读者来讲,正是这种种特征的生动再现,最易勾起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从而产生共鸣,发出会心的微笑。
或许会有人认为,《城南旧事》的丰富内涵、伤感情调与抒情韵味,很难被少年读者全部领会。但即使如此,又怎样呢?当年,茅盾曾认为:“指名是给小朋友的《寄小读者》和《山中杂记》,实在是要‘少年老成’的小孩子或者‘犹有童心’的‘大孩子’方才读去有味儿”;是冰心女士“以她的小范围的标准去衡量一般的小孩子”①。但尔后几十年的事实是,无论“少年老成”的小孩子或“一般小孩子”,都成为了《寄小读者》的忠实读者。可见,作家的情思、识见与作品的艺术魅力是可以吸引广大少年读者并提升他们的鉴赏力的。
如果说,《寄小读者》没有因为同时能吸引成人读者而不被视为儿童文学的精品,那么我以为,对于《城南旧事》也可作如是观。
①茅盾:《冰心论》,《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9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相关文章: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07-20
教学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12-30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范本12-30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15篇01-01
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03-23
爸爸花儿落了读后感07-21
《爸爸花儿落了》读后感07-21
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09-21
《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09-21
《爸爸的花儿落了》读书心得06-03